常见虚词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b486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ac.png)
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虚词是指在句子中不具备具体意义的词语,它们在语法结构和语义表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一、介词(Prepositions)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虚词,常常用于表示位置、方向、时间等。
1. in:表示在某个位置或时间,例如“in the classroom”(在教室里),“in the morning”(在早上)。
2. on:表示在某个平面或表面之上,例如“on the table”(在桌子上),“on Monday”(在星期一)。
3. at:表示在某个特定位置或时间,例如“at the park”(在公园里),“at 5 o'clock”(在五点钟)。
二、连词(Conjunctions)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从句等的虚词,用于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和逻辑。
1. and: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相同等级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我喜欢茶和咖啡)。
2. but:表示转折或对比关系,连接两个相反或不同的句子或词语,例如“I am tired, but I need to finish my homework”(我很累,但是我需要完成作业)。
3. or:表示选择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可替换的句子或词语,例如“You can choose tea or coffee”(你可以选择茶或者咖啡)。
三、助词(Particles)助词是用来补充和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虚词,它们通常不具备独立的意义。
1. to:表示动词不定式的标志,例如“to read”(阅读),“to go”(去)。
2. not:表示否定意义,通常与助动词连用,例如“do not”(不做),“can not”(不能)。
四、后置介词(Postpositions)后置介词是指放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位置或方向的虚词。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da86e2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3.png)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词类,主要用来表示语气、状态、程度或连接上下文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中,虚词承担着重要的连接和修饰作用,对于语言的流畅和准确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1. “的”“的”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于构成形容词或名词短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红色的衣服”、“美丽的花园”等。
“的”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形容词的短语。
例如:“吃的快乐”、“高兴的跳跃”等。
2. “地”“地”是用于构成副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虚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快速地奔跑”、“愉快地笑”等。
“地”还可用于构成动词和名词的短语。
例如:“判断得快的法官”、“稳稳地走下台阶”。
3. “得”“得”通常用于表示程度、结果或方式,常用在动词后面,起到修饰作用。
例如:“跑得快”、“说得清楚”等。
“得”还可用于表示结果的状况。
例如:“下雨下得很大”、“写得很好”。
4. “着”“着”可以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或结果状态。
在动词后面使用,表示动作的进行状态,与“了”相对应。
例如:“坐着看书”、“吃着饭”。
“着”还可以表示结果状态,与“了”和“过”连用。
例如:“吃着了一点东西”、“看着过小河”。
5. “地方”“地方”用于表示地点或范围。
例如:“这个地方很安静”、“在那个地方等一会儿”。
还可以表示固定的场所。
例如:“工作的地方”、“生活的地方”。
6. “些”“些”表示数量不多或不大。
通常用在量词、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几些苹果”、“那么些人”。
7. “之”“之”用于连接名词或代词,并在句子中具有指示作用。
例如:“孔子之道”、“玛丽之所以能成功”。
8. “的话”“的话”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起到暗示或引导的作用。
例如:“如果你不去的话,我也不去”、“买书的话,就去书店”。
9. “总”“总”表示总体或总共的意思,用在数词或代词之后。
例如:“总有一天我会成功”、“总共有十个人”。
常见的18个虚词
![常见的18个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2f2d0668a45177232f60a202.png)
1.之 1.之 1.用作代词 又分几种情况: 用作代词,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之二虫,又何知。 如:之二虫,又何知。 他们)、逍遥游》) )、“ (他们)、“它”(它们)。 (《逍遥游》 它们)。 指示代词,表近指。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 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师说》 劝学》 如: 作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师说》 劝学 輮使之然也。( 以贻之。 。(《 輮使之然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以贻之。
传》)
则或咎其欲出者。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可用作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活用为第一人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 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自己) ) 的”或“我(自己)”。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 ”“那个”“那 那个”“ 为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那”“那个”“那 ”“那里 那里” 些”“那里”。 得极夫游之乐也。( 。(《 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指示代词,表示“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褒禅山记》) 褒禅山记》。 后面多为数词。 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 。( 2.其 2.其秦王恐其破壁。(《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其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用作代词其破壁” 如列传》 其破壁 作宾语。) 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其 。(《 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闻道”作主语。) 包括复数)。 闻道”作主语。) (包括复数)。 “他的”、 “它的” 他的” 它的”
常见虚词
![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45264a3283c4bb4cf7ecd18f.png)
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常见虚词
![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576272886529647d2728526e.png)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214e12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a.png)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是指在语法结构上不具备词义的一类词类,它们一般用来表达语气、关系或连接各种成分。
在中文语境中,常见的虚词有很多种,它们在句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十八个常用的虚词,包括“的、地、得、了、着、过、会、就、才、都、只、而、而已、呢、吧、吗、啊、吗”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文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1. 的“的”是一个常见的助词,在中文中用来构成定语和补语,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性。
“我的书”、“这是爸爸的车”等。
在这些例子中,“的”起到了连接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和名词性成分的作用。
2. 地“地”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通常用来构成副词,表示方式、状态或结果。
“认真地工作”、“快乐地玩耍”等。
在这些例子中,“地”连接了动词和副词,起到了修饰的作用。
3. 得“得”通常用来构成状语,表示程度、方式或结果。
“跑得很快”、“说得太多”等。
在这些例子中,“得”连接了动词和状语,表示了动作的程度或结果。
4. 了“了”是一个表示动作完成或变化的助词,用在动词后面。
“吃饭了”、“做完了”等。
在这些例子中,“了”表示了动作的完成或者变化。
5. 着“着”通常用来表示动作的进行或者状态的持续。
“坐着”、“睡着了”等。
在这些例子中,“着”表示了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
6. 过“过”通常用来表示经历或者动作的完成。
“吃过饭”、“去过北京”等。
在这些例子中,“过”表示了动作的经历或者完成。
7. 会“会”可以表示能力、可能性或者预测。
“会唱歌”、“会下雨”等。
在这些例子中,“会”表示了能力、可能性或者预测。
8. 就“就”可用来表示逻辑上的因果、时间先后、对比或者排比。
“吃完饭就去上课”、“她就是那个唱歌的女孩”等。
在这些例子中,“就”表达了一种因果、时间先后或者对比的关系。
9. 才“才”通常表示时间晚,程度低,把“才”放在动词前面,表示意义就是程度低或时间晚。
“他才去洗澡”、“我才到家”等。
10. 都“都”表示全体,整体,表达每一个都如何如何。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a9e27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6.png)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常见虚词
![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8d09d464b84ae45c3b358c2c.png)
常见虚词
(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
(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
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408f0233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c1.png)
文言文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常见文言虚词18个
![常见文言虚词18个](https://img.taocdn.com/s3/m/e22b6db1960590c69ec37616.png)
常见文言虚词以介词:1.表工具或方法[译为“拿、用、凭借、依据、按照、用…身份”]: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以祈请使诣北2.表处置[译为“把”]:以城予赵//以钟磬置水中3.表原因[译为“因、由于”]: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以二十八日至泰安//以长沙往5.表对象[译“与、和、跟”或“率领、带领”]:割汉中以楚和。
连词:1.表并列或递进[译为“而、又、而且、并且”或不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作《师说》,以贻之。
4.表因果[译为“因为”]: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5.表修饰[译为“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副词:同“已”[译为“已经”]:固以怪之矣。
名词:[译为“原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动词:[译为“以为”“任用”]:皆以美于徐公//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余是以观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代词:1.代人(第三人称)、事物[译“他、它、他(它)们”]:作师说贻之。
2.代人(第一人称)[译为“我”]: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亲荐之。
3.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助词:1.结构助词①定语标志[译为“的”]:黔之驴②补语标志[译为“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提宾标志[不译]:宋何罪之有④用在主谓间,取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音节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顷之,烟炎涨天//三寸之舌动词[译为“到、去、往”]:今于此而之咸阳。
其代词:1.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译为“他、它、他的、它的”]②.第一人称[译为“我、我的、自己”]2.指示代词①.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②.表“其中的”后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副词:1.表猜测[译为“大概”]:其皆出于此乎?2.表反问[译为“难道”]:其孰能讥之乎?3.表商量[译为“还是”]:汝其勿忘!4.表期望、命令[译为“可要、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连词:1.表假设[译为“如果”]:其业有不精者,非天质之卑,实心不专也。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67874d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03.png)
十八个虚词的用法和例句虚词是语法中的一类词类,它们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关系。
以下是十八个常见的虚词及其用法和例句:1.谓词助动词:用来构成各种时态、情态和语态。
- am, is, are, do, does, did, has, have, ha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can, could, may, might, must, ought to 例句:They are going to the concert tonight.(他们今晚要去音乐会。
)2.冠词:标记名词的特定性或泛指性。
- the, a/an例句:I saw a dog in the park.(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只狗。
)3.代词:代替名词,指示特定事物或进行成分的替换。
- he, she, it, they, we, you, me, him, her, them, us, my, mine, your, yours, his, her, its, our, ours, their, theirs, which, who, whom, whose例句:She is my best friend.(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4.内容辅助词: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之间的关系。
- and, but, or, nor, for, yet, so例句:I want to go to the store, but I don't have any money.(我想去商店,但我没有钱。
)5.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从句等。
- because, although, since, while, when, if, unless, whether, than, as, that, as if, as though例句:I will go to the party if I finish my homework.(如果我完成作业,我会去参加聚会。
语文常见18虚词
![语文常见18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f2ef5913bb68a98271fefa28.png)
1.作动词:到,往例如:晏子之齐夜驰之沛公军2.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
例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助词:(1)"的"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3)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4)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作代词:(1)代人、代事物,"他","它;""他的","它的"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第一人称。
"我(自己)","我的"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2.作副词。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18个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843018f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f.png)
18个文言虚词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它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其中,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却能够起到连接句子、修饰语气等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并按照其功能进行分类。
一、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虚词1. 乃:表示肯定,相当于“是”、“就是”等。
例句:乃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2. 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是”、“不可”等。
例句:不知所以然。
3.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未”等。
例句:弗能为也。
二、表示语气的虚词4. 呼:表示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例句:呼天啊,为何如此残忍!5. 哉: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人生苦短,何其哉!6. 兮:表示疑问或感叹的语气。
例句:天地之大,兮其中有我。
三、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虚词7. 乎:表示疑问或强调时间。
例句:吾何时能够见到你乎?8. 矣: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矣乎,吾未得志也。
9. 已:表示已经完成或状态已经达到。
例句:已而言之,此事不可不慎也。
四、表示程度或方式的虚词10. 甚:表示程度,相当于“很”、“非常”等。
例句:甚矣吾师之高明!11. 夫: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就是”、“正是”等。
例句:夫天地之大,万物之盈,皆由道生。
12. 乃:表示程度或方式,相当于“才”、“刚刚”等。
例句:乃闻道,始悟真谛。
五、表示转折或条件的虚词13. 然则: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等。
例句:然则,此事又有何解?14.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例句: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看看。
15. 以:表示条件,相当于“用”、“以便”等。
例句: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发展。
六、表示强调或修饰的虚词16. 乃:表示强调,相当于“正是”、“就是”等。
例句:乃此时,我才明白了真相。
17. 之: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例句:此乃天下第一之宝。
18. 者:表示修饰,相当于“的”、“之”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8f9e3c7aef8941ea66e0538.png)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完整版)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bd517ae255270722182ef74f.png)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常见虚词
![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48c4be5c804d2b160b4ec0ea.png)
2楼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
常见虚词
![常见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941dfa1aa216147917112829.png)
• 焉 • 一、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 如:今其室十无一焉 • 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如:徐徐 焉实狼其中 • 二、代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 是”“于此”“于之”“于何”如: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 • 三、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怎 么”“哪儿” • 如:且焉置土石何?《愚公移山》
• 宁 • 一、表示反语,“难道”“岂”“宁 可”“宁愿” • 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 • 二、安宁。如:虽鸡狗不得宁焉
Hale Waihona Puke • 4、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 5、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 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 情。) • 6、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 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 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①近者奉辞伐罪。 •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 8、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常见虚词
• • • • • •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 • • •
• • • • • •
也 一、语气助词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 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疑问语气。 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②缚者曷为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同“曝”;暴露,显露。
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杯: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被”;顶。
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同“披”;穿着。
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困顿,失败。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弊:通“敝”;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不: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同“彩”;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鉏:同“锄”;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动词。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
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
动词。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
动词。
“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曹军不能抵当。
”当:通“挡”;抵挡。
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当:通“挡”;遮挡。
动词。
“坦墙周庭,以当南日,”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而:通“尔”;你。
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以头抢地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非死则徙尔。
”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反:同“返”返回,归来。
动词。
“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返回。
动词。
“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返回。
动词。
“盖亦反其本矣。
”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反:同“返”;往返,返回。
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盖:通“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盖:通“盍”;何不。
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衡:通“横”跟竖、直相对。
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
名词。
“混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
动词。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还:同“环”;绕。
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
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
形容词。
“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
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皇:同“凰”传说中的雌凤。
名词。
“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恍: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
“恍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
动词。
“麾众拥豪民马前,”惠:同“慧”;聪明。
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
形容词。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水不筒,污浊,形容词。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溷:同“混”、“浑”混浊。
形容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溷:同“混”、“浑”;厕所。
名词。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火:同“伙”;一伙。
数量词。
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疾:同“嫉”;嫉妒,憎恨。
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同“嫉”;嫉妒,憎恨。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棘:同“戟”;兵器。
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籍:通“藉”;垫。
动词。
“籍柔覆温之躯。
”纪:通“记”;记载。
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贾:通“价”;钱。
名词。
“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
动词。
“宏餍慈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挑选,选拔。
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同“拣”;挑选。
动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
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
动词。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出现,露出来。
动词。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见:同“现”;现在。
副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缰:同“强”;强大。
形容词。
“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疆:通“强”;强壮。
形容词。
“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
名词。
“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缙:通“搢”;插。
动词。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糟碎。
形容词。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
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辣转。
动词。
“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
动词。
“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
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
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
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
副词。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同“俱”都,全,副词。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距:同“拒”;抗拒。
动问。
“或走,或闭门旅距。
距:同“拒”;把守。
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决:通“诀”诀别,离别。
动词。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离别。
动词。
“辞决而行”。
掘:同“倔”,顽强,固执。
形容词。
“掘强沙塞之间,”抗:通“亢”;高。
形容词。
“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不适应。
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雷:通“擂”;敲击。
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儽:通“累”;堆矗,积累。
动词。
“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累:通“摞”;捆绑犯人的大绳子例句中作。
捆绑。
讲,与“臣”一起指。
俘虏。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
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
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栗:同“栗”;发抖。
动词。
“栗深林今惊层颠。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列:通“裂”;分裂。
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
名词。
切成块状的肉。
名词。
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
形容“而直为此廪廪也。
”陵:通“凌”;凌侮。
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流离:同“淋漓”;霑湿的样子。
形容词。
“两股间脓血流离。
”陇:同“垄”;高地。
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录:同“碌”;平凡,乎庸。
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戮:通“勠”并力,尽力。
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臝:同“裸”;裸体。
名词。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