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合集下载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 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

2 公理4:平行于 c ∥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 注意点: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的体现作者:付文萍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1期摘要: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广泛应用于语法研究之上。

HSK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充分体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关键字:三个平面 HSK教学题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是指语法研究中存在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三个平面虽不同但相互联系。

这一理论是语法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新发展。

二、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HSK教学HSK(汉语水平考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其教学内容是讲述汉语语法及HSK相关题型的做题技巧及方法。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在HSK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HSK试题的题型进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一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另一方面在具体做题时,在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时,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也渗透在每一个题的解题思路和分析过程,无形之中指导着语法分析。

三、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题型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HSK教学时,应做到对HSK试题题型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每个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在进行语法分析之前,语法的三个平面是相对区别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中所包含的三个平面进行单独的研究,而当我们对一个分析对象进行具体分析时,实际上三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在研究任何一个语法平面时,都离不开另外两个平面的支撑。

我们可以对一个分析对象从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做出总结,但分析过程三者是不离不弃的。

在对某一题型进行分析时,体现着三个平面的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可以从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对某一题型做出分析,从而明确这一题型的要求和侧重点。

四、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和解题思路、分析过程在语法分析中,小到词语、短语,大到句子、语篇,都体现着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三个平面的语法分析方法

史有为《语言研究中的柔性观念》(《汉语学习》 1990, 4)主张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 平面上分析句子”。 刘丹青《探索语法研究的新路子》(((汉语学习》, 1991, 3)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一汉语语法的 “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 1993, 1)主张“建立句法、语义、语用、语音四 个平面”。 李子荣《对“语音平面”的语言学反思》(《汉语 学习》1998, 6)认为语音平面“不是汉语语法分 析的第四个平面”,它是一种“语言研究的视 角”。 1998年,张斌出版专著《汉语语法学》(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三个平面理论基础上又进一步引进了 “节律”这一语音平面,从此正式把语音放进了 大语法的范围,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对语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 意义的分析。这个语义不是词汇意义、概 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而是与句法结 构相关的意义,它表示语词与客观事物的 关系。
语义平面研究的语义包括七个方面: (1)动核结构(也称谓核结构)。这是指以动 词为核心的深层语义结构,是对应着不同 句法形式的语义结构; (2)动词的“价”(也称“向”).这是指动词 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即动元)的数目 的能力; (3)名词的“格”.即名词在语义结构中所 充当的语义角色,如施事、受事、与事、 工具、处所、时间等;
三个平面理论首先是一种本体论。其语法 包含着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三个平面理论体系中,语法是种概念, 其余的是属概念。
三个平面又是一种方法论。它要求在语法 研究中注意区分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 不同的平面,又要努力在具体研究时把三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句法分析时要考虑 到语义的和语用的因素,在语义分析时要 考虑到句法和语用的因素,而在语用分析 时也要考虑到句法和语义的因素。因此, 三个平面理论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其 各自独特的内涵。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 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

2 公理4:平行于c ∥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 注意点: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D CBAα LA ·α C ·B·A·α P· αLβ 共面直线=>a ∥c2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现汉语法"两个三角三个平面"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

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

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

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三角形是平面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它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

在学习和应用平面几何时,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进行知识点总结,包括三角形分类、角度关系、边长关系等内容。

1. 三角形的分类根据边的性质,三角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1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相等,内角也相等,记作∆ABC,其中AB=BC=CA,∠A=∠B=∠C=60°。

1.2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相等,两个对应的内角也相等,记作∆ABC,其中AB=AC,∠B=∠C。

1.3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直角(90°),其他两个内角之和为90°,记作∆ABC,其中∠C=90°。

1.4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钝角(大于90°),其他两个内角之和小于90°。

1.5 锐角三角形:所有内角均为锐角(小于90°),内角之和为180°。

2. 三角形的角度关系三角形的内角之和为180°,根据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其内角关系如下:2.1 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均为60°。

2.2 等腰三角形:两个对应的内角相等,第三个内角与它们之和为180°。

2.3 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90°,另外两个内角之和为90°。

2.4 钝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钝角,其他两个内角之和大于90°。

2.5 锐角三角形:所有内角均为锐角,没有特定的角度关系。

3. 三角形的边长关系3.1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均相等。

3.2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3.3 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² + b² = c²。

3.4 钝角三角形:长边的长度大于其他两边的长度之和。

3.5 锐角三角形:边长没有特定的关系。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空间点线面之间位置关系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1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A ∈LB ∈L => L α A ∈α B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

2 公理4:平行于 c ∥b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4 注意点: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D CBAα LA ·α C ·B·A · α P· αLβ 共面直线=>a ∥c2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第0章绪论0.1复习笔记一、语言符号1.语言是一种符号(1)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约定的,包括自我约定和社会约定,语言符号属于后者。

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使用语言的人共同约定的。

(2)语言是听觉符号人们识别符号主要依靠视觉或听觉,语言是听觉符号。

语言的能指是声音,所指是意义,能指和所指的关系密不可分。

2.人类语言的特点(1)系统性①语言的子系统人类的每种具体语言都是一个丰富、复杂、缜密的符号系统。

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包括许多不同特点的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有规律可循。

②语言单位的系统性每个语言单位(例如一个词)而言,它的语音形式是依照语音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它的意义与词汇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发生联系,它的功能受语法规律的支配。

(2)生成性语言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

不同的语音都是有数的音位按照一定的结构原则生成的。

用有限的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成句子,正是这个特点使语言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非语言符号(视觉符号)(1)语言符号的缺点用声音表达意义,让人们用听觉接受信息。

在时间上出口即逝,在空间上距离有限。

为了弥补语言符号的缺陷,人们常利用视觉符号传达信息(2)非语言符号①以具体语言为母本产生的如旗语、电码。

要懂得这类符号,必须掌握它的结构特点和规律,还须熟悉它的母本。

这种非语言符号已经逐渐消失,让位于语言符号。

②不受具体语言制约而创造的如信号灯、气象标志。

这种符号是超语言的,仍在应用,但结构简单,表达的内容也趋于单一,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二、语言符号的符号1.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

文字的能指是书写形式,所指是语言,语言包括声音和意义。

不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记录的都包括语音和语义。

没有哪种文字专记录语音或语义的,只是记录的方式有所不同。

2.口语和书面语(1)通常认为说出来的话是口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话是书面语。

三个平面

三个平面

(2)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 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直接成分:具有直接关系的组成成分 间接成分:具有间接关系的成分,相对直接成分而言,是间接成分。
例:干大事的人。
这个句法结构里“干大事”和“人”之间是直接关系,“干”和 “大事”之间也是直接关系,但“干”和“人”之 间以及“大事”和 “人”之间都是间接关系。
2、语义分析的必要性
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要了解一个句子的 意思,单靠句法分析还不够,还要弄清句子内部各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即要 进行语义分析。
例:“我派小王去请老李来吃饭”。 “我”是“派”的施事,“小王”是“派”的受事,又是“去、 请”的施事,“老李”是吃的施事,“饭”是吃的受事。
3、如何进行语义分析
(1)语义关系
“张三批评了李四”、“李四批评了张三” 。 虽然一句也是“张 三”作主语,一句也是“李 四作主语,但意
思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这两句语义结构不同引起的:前者“张三” 是施事,“李四”是受事;后-句“李四”是施事,“张三”是受事。 可见,句子的意思是由句中词语间的语义关系决定的。
例:“潘金莲害死丈夫”和“潘金莲死了丈夫” “害死”是及物动词,“丈夫”是受事;“死”是不及 物动词,所以“丈夫”是施事。
2、从句法关系上加以说明。
a “我找他” ,“我”是施事,“他”是受事;“他找我”则不同; b “袭击了敌人的侦察兵”,按层次可以切分为“袭击了/敌人 的侦察兵”,“侦察兵”是受事;“袭击了敌人的/侦察兵”则“侦察 兵”是施事。
(1)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 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句法分析的术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的联系与区别

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区别与联系20XX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考研题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语言学家在语法研究中注意到区别三个不同的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是语法研究方法上的新进展,有助于语法学科的精密化、系统化和实用化。

但这样研究语法还仅仅是开始。

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是摆在语法研究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是值得进行深入探索的。

〔一〕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即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Syntactic〕。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传统语法学进行语法分析时,总要把句子分为若干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都是句法分析的术语。

传统语法学分析一个句子,就是要分析句子里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等〕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比如“X三批评了李四〞,就得分析成主谓句,其中“X三〞是主语,“批评了李四〞是谓语,“批评〞是谓语动词,“李四〞是宾语。

假如说成“李四被X三批评了〞,也得分析成主谓句,但这句里“李四〞是主语,“被X三批评了〞是谓语,“被X三〞是介词短语作状语,“X三〞是介词“被〞的宾语,“批评〞是谓语动词。

这样的成分分析,讲什么词充当什么句子成分,都是着眼于句子结构分析出来的。

与确定句子成分有联系的,就是结构类型的判别。

结构类型决定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决定于结构方式。

比如“鸟飞〞“身体健康〞,是由主语和谓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主谓结构;“飞鸟〞“健康的身体〞,是由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偏正结构;“读书〞“建设祖国〞,是由动词和它的宾语两成分组成的,通常称为动宾结构。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提出至今的三十余年间,随着理论的深化,三个平面的研究内容得以扩展,并趋于系统化、具体化;理论应用的领域也随之扩大,不仅用于阐释汉语语法实践,还运用于描述和解释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研究等领域的语言现象。

标签:三个平面研究内容理论应用一、引言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鉴于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语法在析句方面的弊端,借鉴转换生成语法、符号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理论,胡裕树、范晓等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个平面①的语法理论。

关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来源、形成与发展以及理论价值等可参见邵敬敏(1992)、胡裕树(1994)、高万云(1994)、高顺全(1997)、庄义友(2000)等学者的相关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着重考察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研究内容的转变以及三个平面理论在应用方面的变化,以探讨该理论的阐释能力及其作为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的发展1985年,胡裕树、范晓发表《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以下简称《试论》)一文,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语法理论;1992年,胡裕树、范晓发表《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有关》)一文,“至此,可以说三个平面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②。

1996年,范晓著《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以下简称《语法观》),被称为“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理论的第一部专著”;1998年,袁晖、戴耀晶编著的《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出版。

这两部著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一步论证了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为如何运用该理论描写和解释汉语语法实践提供了范例,可以看作是该理论的总结性成果。

2003年,范晓、张豫峰等著《语法理论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三个平面的实质即“多角度、多侧面研究语法”,可以说是三个平面理论的成熟之作。

2004年,高顺全编著的《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以下简称《语法研究》)出版,该著作理论上更为系统,句法结构与语用结构相结合更符合逻辑。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建筑 术语 三棱 描述 名词

建筑 术语 三棱 描述 名词

建筑术语三棱描述名词
本文将介绍建筑术语中的三棱描述名词,包括其定义和应用领域。

建筑术语中的三棱描述名词是指具有三个面的几何形状或构件。

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三棱描述名词常常用于描述建筑物的特定部分或特征。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三棱描述名词及其应用领域。

1. 三棱柱(Triangular Prism): 三棱柱是具有两个平行且全
等的三角形作为底面的立体形状。

在建筑中,三棱柱常常用于设计具有特殊效果或独特外观的建筑元素,如楼梯的扶手、雕塑、标志牌等。

2. 三棱锥(Triangular Pyramid): 三棱锥是具有一个三角形
底面和三个共顶点的立体形状。

在建筑设计中,三棱锥常常用于设计具有特殊功能或视觉效果的建筑物,如灯塔、雕塑、亭子等。

3. 三棱镜(Triangular Prism): 三棱镜是由两个与底面平行
的三角形和三个连接底面对应顶点的边组成的立体形状。

在建筑中,三棱镜常用于设计具有特殊光线传播效果或视觉效果的建筑元素,如天窗、玻璃幕墙等。

除了上述三个常见的三棱描述名词,建筑术语中还存在其他与三棱形状相关的名词,如三棱管、三棱锥台等。

这些术语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建筑师实现创造性的设计和构建独特的建筑。

总之,建筑术语中的三棱描述名词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形状或构件,
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

对于建筑师和设计师来说,熟悉和理解这些术语的定义和应用领域对于实现独特的建筑设计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研究中的“两个三角”和“三个平面”对语法进行多视角的观察和动态、立体性的研究,是当代语法学的明显特征。

汉语是一种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的语言,许多语法问题仅在语法的层面很难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视角地动态地对汉语语法进行观察和研究,成为80年代以来中国语法学界所致力探讨的热点课题。

在对这一热点课题的探讨中,人们提出了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语言学特色的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其中,由胡裕树、张斌二位先生首先提出的“三个平面”学说和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学说最引人注目。

这两个学说具有相近的学术思路和一定的学术互补性,但是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小的差别。

本文重点探讨“两个三角”学说,并把这一学说的有关内容同“三个平面”学说进行一些比较。

一、两个三角学说(一)两个三角学说的形成两个三角由小三角(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和大三角(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构成。

两个三角学说是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和中国当代语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与学术追求的基础上,由小三角逐渐发展到大三角而形成的。

1984年,邢福义先生在总结自已的研究特色时提出了语法研究有机地结合逻辑和修辞的问题,形成了小三角的雏形(《语法问题探讨集·序》)。

1986年在北京西山召开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他又提出语法研究除了意义和形式之外,还要注意语用价值的问题(1);他提交的论文《“NN地V”结构》(2),从语义特征、形式特征和语用价值等方面对“NN地V”这种格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1987年发表的《语修沟通管见》(3)一文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某种语法现象,既要注意研究其语表形式和语里意义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有关规律,也要注意研究其语用价值,借以深化认识。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小三角的形成。

1989年湖北省语言学会第5届年会上,邢先生作了关于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的学术专题讲座,在小三角的基础上引入了大三角,两个三角学说首次提出。

此后,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4),对两个三角学说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阐述和实践例示,使这一学说不断地充实、发展。

(二)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小三角两个三角学说是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角度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思路。

其目的是要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

所谓三角,其实就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

小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内部的三个视角,大三角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外部的三个视角。

1、语表、语里、语值及其相对性据华萍(邢福义)先生(1991)的定义,在小三角中,语表形式(简称“语表”或“表”)是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或“里”)是指在脱离一定语境的条件下语表所负载的“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对语用价值(简称“语值”或“值”)没有明确定义,只是举例性地说有“修辞值”(特定格式的特定修辞效果)和“语境值”(不同句式适应不同语境的价值)。

据此推演,语表应包括从词到语篇的各种语法单位、各种语法单位的组合形式和变换形式、以及组合变换所使用的各种语法手段等;语里应包括结构关系、语义关系、逻辑关系和语句的涵盖意义等。

这样一来,语表似乎显得单薄了些,而语里的内容却特别繁丰,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层次和关系。

关于语值,从邢先生的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应是指语表和语里的结合体在一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各种语用效果。

如信息的传递效果、情感的表达效果、语句与上下文的匹配效果等,而不限于所谓的“修辞值”和“语境值”。

语值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尚需再探。

进一步研究将会发现,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表形式所表示的语法单位的层级和性质不同,所牵涉的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也会不同。

比如语里意义,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所牵涉的主要是词的涵盖意义;如果所研究的是单句结构,所牵涉的主要是结构关系、语义关系等;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复句,所牵涉的主要是逻辑关系。

再如语用价值,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词,所考虑的主要是词的附加色彩;如果所研究的对象是句子,就要考虑它的信息传递效果、情感表达效果和与上下文的匹配效果等。

表里值的相对性,决定了不同语法单位的研究要有所侧重。

其二,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夸张、比喻等一般属于语用价值,一句话或一段话是不是夸张或比喻,需要参照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确定;但是,如果夸张或比喻有了一定的语表形式作表征,在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之后仍然能够表达夸张或比喻的意义,这时夸张和比喻就转化为语里意义。

如“经常烧鸡烤鸭地吃”、“他像钢铁一样地坚强”之类的格式,所表达的“小夸张”的架势和比喻的意味就由语用价值转化为语里意义。

上面的转化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有些转化则导因于语法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深入。

例如词类的问题不完全是一个语表问题,它起码牵涉到结构关系,甚至词的涵盖意义。

但是由于长期研究成果的积累,典型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语里意义已经凝固在语表形式中,因此可以把此种词类看作是语表。

又如随着语义形式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把一些语义因子用较为直观的形式刻画出来,这种被较为直观的形式所刻画的语义因子及其结构,也可能会由语里意义转化为语表形式。

2、小三角的研究在小三角中,语表是研究的基点,也是研究的聚焦点。

大千世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意义和关系等,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但是只有通过语表所负载或形成的意义和关系,才能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而且语表是一种可见形式,也只有以语表作为参照,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语法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语表和语里的对应关系,在于发现语表语里的结合体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所具有的语用价值。

表里的对应关系和语用价值的研究。

其交叠聚焦处也正在语表。

因此,在小三角的研究中,语表具有研究基点和聚焦点的意义。

语法研究要注意发掘材料,表里值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材料发掘上讲,表里值三个角是发掘材料的三个视点,由表里值三个角所构成的三条边反映着表里值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发掘材料的三条线路。

动态的语法研究讲究表里值的相互印证。

从发生学上看,语表、语里的关系是内核,因为只有表里结合之后才能表现或形成一定的语值。

所以一般的研究程序应是先辨察表里,再考究语值。

辨察表里,目的是要达到表里互证,全面、细致而又准确有效地揭示表里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在具体操作上,因研究对象不同,研究者习惯不同,研究目的不同,可以由表察里,可以由里及表,也可以表里互察。

从理论上讲,这三种操作路线没有优劣高下之分。

考究语值,目的是要对表里关系认识得更圆满,是要解释在表里辨察中不易说清或不能说清的问题,是要使语法研究更切近于具体的语言运用,从而使语法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比如同义形式的存在,只有考究语值才能充分认识它的合理性;歧义形式的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语值;言外意义的把握则几乎离不开语值的分析。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语句都有语值。

但是从语法研究的角度看,并不是任一研究都要考究语值,例如通过表里辨察已经说清的问题,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去考究语值。

在必须考究语值的情况下,语值的考究也应同表里相印证。

(三)两个三角学说中的大三角1、普、方、古及其相互关系大三角中的普通话(简称“普”)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方言(简称“方”)是指现代汉语方言的语法,古代汉语(简称“古”)是指现代汉语形成之前的汉语语法。

普通话(和方言)是古代汉语的历史发展,与古代汉语的关系是历时关系。

照理说,在方言和古代汉语的各自领域中,同普通话一样都有语表、语里和语值的小三角存在,在方言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也可以而且也应该进行小三角的互察共证;但是两个三角学说主要是针对普通话语法研究而提出来的,从普通话语法的研究着眼,方言和古代汉语各自的小三角似乎不必要专门提出或特别强调。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比较复杂,从时间维度上考察二者是兄弟关系,是古代汉语不同的发展结果;从空间维度上考察,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各有自已的语法系统的平行关系;从社会维度上考察,二者又是主体与变体之间的主从关系。

普方古之间关系如此错综复杂,之所以能够构成相互制约的三角,主要是就语法研究的层面上来看的,我们不能机械地认为它们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维度上不在一个平面,就否定它们可在语法研究的层面上构成三角关系。

我们认为,考察方言语法和古代汉语语法对于普通话语法的研究有帮助,并有利于形成更具解释力的语法理论。

2、大三角的研究在大三角的研究中,普通话是基角。

设置大三角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更好地研究普通话语法服务的。

站稳基角,再横看普方,纵观今古。

纵横互察,三角同证,形成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思路。

横看普方,纵观今古,对于普通话语法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甄别研究材料。

在所搜集到的语言材料中,常常掺杂有方言和古汉语的成分,通过横看纵观,便于剔除方古成分,增加研究材料的纯度,从而增加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其二,有利于开阔研究思路。

比如普通话中的“的”,语表形式相同,但是其语里意义多种多样,表里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但是与“的”相同或相近的语法域在方言和古代汉语中,表里的对应关系却相对简单或明确。

在探讨“的”的表里对应关系时,视方览古无疑会大有启发。

普通话其实不是一个纯匀有致的系统,其中有历史的积淀和方言的吸纳。

这决定了对于普通话语法规律的刻画,必然会有非系统的例外出现。

一个好的语法系统,一条有价值的语法规律,不在于它有无例外,而在于能否对这些例外做出恰当的揭示和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侦方问古,对于认识这些例外无疑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拓宽研究思路。

其三,能够提供令人信服的外证。

如果说小三角之间的证是“内证”的话,那么大三角之间的证就是“外证”。

如果仅把普通话语法看作是一个静止的完全自足的共时系统的话,从理论上说只要求系统内部的自恰无悖,有无外证并无关紧要。

但是,对于一种语法现象往往可以有不止一种的处理和解释,多种处理和多个解释也许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难以用对错来衡量。

虽然难分对错,但却可较优劣。

优劣的判定就在于解释力的大小。

如果某种处理、某个解释,既适合于普通话,又适合于方言和/或古汉语,既在普通话系统内自恰无悖,又有较多的外证,那么它无疑将优于其他的处理和解释。

就此而论,查方索古,考求外证,对于从多种难分对错的处理和解释中判别优劣,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其四,有利于建立高层次的语法理论。

汉语语法研究除了描写事实、总结规律之外,还担负着建立高层次的汉语语法理论乃至普通语法理论的任务。

毋庸赘言,仅局限于大三角的任何一个角的语法研究,都难以完成建立高层次的语法理论的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