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之青海彩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之青海彩陶

2009-07-24 16:06:00 查看评论

青海彩陶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发现,从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到西部柴达木盆地有新石器时代及较晚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500余处。其中属新石器时代的有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铜石并用时代的有齐家文化类型;较晚时期的有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等。在这些文化遗址的发展掘中,各类陶器,特别是彩陶是主要出土文物。

这些彩陶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古代青海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渊源。为满足群众需要,青海省工艺美术厂从这些彩陶中精选出有代表性的6件,缩小尺寸,复制出一套精美的仿石彩陶工艺美术品,批量生产,供应市场。其中有民和县大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瓶、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舞蹈纹瓶、民和县核桃庄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圆圈波纹壶、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四大圈纹单耳长颈壶、西宁兴海路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双钮盆等。这些工艺品,忠实原物,制作精细、古色古香,不仅有艺术观赏价值,更有考古参考价。

沈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日期:2010年08月05日作者:徐永玲来源:邦本网

沈那遗址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小桥村北,为约3500年前的古羌人聚集村落,是远古人类从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的一种文化遗存。沈那遗址北起阴坡,南至坟墓沟,西临乱沟,东部台下即为宁张公路,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该遗址以齐家文化居住遗存为主,还有少量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卡约文化遗存。从现有资料看,沈那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文化内涵相当丰富、保存现状较好的多种文化并存地点之一。

沈那遗址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于1948年发现的,并出土过多件文物精品。目前沈那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2006年05月25日,沈那遗址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沈那遗址碑

城北区小桥村

半山类型

卡约文化(红彩四耳大陶罐)

马家窑类型(灰陶盆)

(责任编辑:徐永玲复制链接)

大华中庄出土的卡约文化文物- 黄帝四面铜像侧面图

中国西北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发现于青海湟中卡约村而得名。年代约当公元前900~前6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境内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居民以从事农业为主,也饲养牛、羊、马、狗等家畜。工具多石

器,有斧、刀、锤等,但已出现铜质的镰、刀、斧、锥和镞。陶器是手制的,典型器物为底内凹成假圈足的双耳罐、双大耳罐、四耳罐和瓮等。聚落发现得很少。多见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也有土洞墓,随葬陶器、石器、骨器及铜器等。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苏志墓地发现两座特殊的墓,用夯土筑成坟丘,坟丘两侧各有一弧形弯曲的围墓沟,坟丘内分别有16座和10座单人竖穴墓。

卡约文化是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的。卡约为藏语,意为山口前的平地。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古代各种文化遗址中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土著文化。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遗址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

卡约文化中,先民们的居住遗址和墓葬近年都曾发掘过,发掘的墓葬不下2000座,出土文物除各种生活用具陶器外,生产工具有大量石制的刀、斧、镞、臼、杵、锤,骨制的镞、铲、锥和铜制的刀、斧、凿、镰、镞等。还发现粮食(粟和麦类)和较多的牛、羊、马、狗等家畜骨骼。根据这些文化遗物,我们可以对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状况作一些分析和研究,勾画出一幅大致轮廓:当时人们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狩猎和采集活动也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的经济生活。当然这种经济生活构成在如此广阔和自然条件区别很大的地域内,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一些适于农业生产的黄土河谷地带,农业生产的比重自然会占得大些;在一些林木茂盛、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和狩猎经济的成份就占主导地位,甚至还有游牧经济的形式存在。这些情况在墓葬中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反映。例如在一般常见的三件陶器中,一件放粮食、一件放肉、一件放水。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人们出于原始宗教信仰,认为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继续需要这些生活必需品,同时也反映农业、畜牧业和狩猎产品是人们的生活来源。再如,墓中多次发现在四个牛蹄骨和一条尾声骨周围放上四个狗爪子或一个狗头。直观地看,这是否意味着狗在忠实地守卫着畜群这样一种情景呢?进一步想想,畜牧业和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关系又是多么密切呀!

在男性墓葬中通常随葬铜刀、斧、戈、矛以及石、骨、铜质的箭头、箭箙等物,而女性墓葬中则常见骨针、骨管(针管)以及骨、石纺轮等物。这种现象说明男女性别不同,随葬的器物因而不同,又反映了当时男女之间存在着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即妇女主要从事农业和家务劳动,男子的主要职责则是经营畜牧业、狩猎业和部落的保卫活动。

卡约文化因为有大量青铜器出土,虽然仍旧广泛地使用石器,却已进入青铜时代。根据放射性碳14测定,卡约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中原的西周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000年左右活动于河湟地区的古代居民只能是羌族。卡约文化的分布范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它就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在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曾经给周围地区以很大影响,同时周围地区的各种文化也给中原地区文化以重要影响,卡约文化也是这样。在青铜时代,羌族多次参加过重要的政治、军事行动;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也发挥过重大影响。

从湟源出土的“犬戏牛”鸠杖首说开去

湟源:卡约文化墓葬出土的铜鸠杖首

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我的家乡青海湟源的大华中庄村发现了卡约文化时代的墓地,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该墓地随葬的器物的文化内涵,与其他地区的同类墓葬有较大的变化,并出现了新的内容,便被命名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

而我以为该墓地发掘的重要意义,在于出土了两件青铜鸠杖首。这两件铜鸠杖首中的一件为一只可爱的圆雕镂孔纹饰束翅鸠鸟,而另一个鸠杖首却神奇无

比:杖裤銎为秃鹫的脖子,杖首上是极长的鸠

喙和硕大的圆眼,让我惊奇不已的还不是这只

变了形的秃鸠,而是那秃鸠之头顶上竟还有一

组圆雕:鸠的脑袋上是一头母牛,母牛的肚下

有一正在吃奶的小牛,母牛的前面是一只牧犬,

牧犬站在鸠喙上仰头张嘴,朝母牛作挑斗状,

母牛则俯首耸肩弓腰,作与犬相争状。

看着这个鸠杖首,那立于鸠脑袋上的犬和

牛立即在我的脑子里活了起来:顽皮的小牛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