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合集下载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

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散文特点何其芳《秋天》赏析篇一:何其芳散文两篇,赏析训练何其芳《秋天》赏析《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三十年代散文

三十年代散文

在30年代的散文中主要有: 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
后期从1927年至1936年。 《而 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 集》和《集外集拾遗》。(其内容 参看教材260页)
30年代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为适应现代社会新闻传媒 需要由叙事散文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散文类型, 它是叙事散文与新闻相结合的产物。与它相近 或有某种血缘关系的文体有纪实散文、传记等。 当它们分别与新闻性相融合后,便形成了侧重 记事的通讯,侧重记人的特写和综合性的报告 文学。“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 的某一事件立即报告给读者大众。题材即是 (正)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 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 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 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 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实际上这种文体随着近代新闻报 刊传媒的出现便已出现了。
三十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继承了“五四”散 文多样风格的传统,同时在表现社会生活容量、 文体演变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三十年 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任务对文学的制约, 大体决定了散文发展的基本方向,为了适应反 映时代脉搏的需要,这一时期的杂文与报告文 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作家依据自己对现 实的不同态度所作的不同的艺术选择,这一时 期的艺术样式也更趋完备。
这时期比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还有萧干 记叙报告黄河水灾的《流民图》(1936)、邹 韬奋记叙报告旅欧见闻的《萍踪寄语》“系 列”,范长江记叙西安事变、长征和陕北解放 区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风云》、《西 线风云》等。 游记重要的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伦 敦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郁达夫的 《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钟敬文的《湖 上漫拾》等。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 1927年后,杂文几乎成了鲁迅唯一的文学 武器。 • 《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 月谈》、《花边文学》、《且界亭杂文》、 《集外集》等。 • 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 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
• 他观察并质疑着急遽变动的时代思潮,展 开与创造社、太阳社、新月派等的论争; 对国民党当局展开犀利批评;对30年代以 上海为中心的半殖民地商业社会及其文化 现象进行观察和批判。
从最初起,到最后止,他都是个战士, 勇者,独立于天地之间,腰佩翻天印,手 持打神鞭,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出入于 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即使在说中国是人肉的筵席时,调子也不 低沉。因为他指出这些,正是为反对这些, 改革这些,和这些东西战斗。 ——萧红评鲁迅杂文
一、前期杂文(1918至1926年)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关键词
• 鲁迅杂文 • 林语堂幽默小品 • 何其芳《画梦录》
第一节 概述
• 一、时代背景与创作 20世纪30年代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 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 • 30年代的散文创作,既继承“五四”散文 风格多样的优良传统,并继续保持其独特 的艺术格调、丰富的文学样式;又努力突 破其“狭小”的格局,拓展其原有的艺术 空间。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散文超越现实引起了左翼 文学的批评
• 以鲁迅为首的《太白》,《芒种》左翼倾 向的文学杂志,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 表的《论语》、《人间世》派作家,展开 了一场激烈论争,指责林语堂的散文提倡 闲适、性灵,实际上是与时代脱节。
• 鲁迅发表了具有总结这场论争性质意义的 《小品文的危机》一文,认为:现代散文 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 的,战斗性是它的一个基本传统;其“以 后的路”,应该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 斗”。鲁迅还指出,小品文(现代散文) 只有使自身成为匕首、投枪,并能够“和 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且又能 够“给人愉快和休息”,然后才可能获得 “生机”。

_30年代散文

_30年代散文

• 5、从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入手批判国民劣根性 • 如《皇汉医学》《以脚报国》《宣传与做戏》 《说“面子”》《习惯于改革》《作文的秘诀》 《奇怪》《吃白相饭》《揩油》《男人的进化》
• 批判和揭露中国国民的奴性根性及其产生的社
会历史根源。
• 1.指出奴性根性在中国的广泛存在
• 2.深刻地概括出其奴性的特征,即卑怯与凶残。
三十年代,当学者们一味眉飞色舞地夸耀清代的 学术成就如何前所未有时,鲁迅给予了沉痛的清 算:“失去全国的土地,大家十足做了二百五十 年奴隶,却换得这几页光荣的学术史,这买卖, 究竟是赚了利,还是折了本呢?”(《花边文 学· 算帐》)鲁迅以其杂文无可辩驳地证明,岂但 辉煌的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一部人的奴史,就是所 谓学术史,也深深打下了奴史的烙印。
• 但鲁迅也看到,‚人能组织,能反抗,能为 奴,也能为主,不肯努力,固然可以永沦舆 台,自由解放,便能够获得彼此的平等,那 运命是并不一定终于送厨房,做成大菜的‛ (《花边文学· 倒提》)。鲁迅早期提倡‚思 想革命‛,意在揭示国民的病症,引起疗救 的注意,至后期,则更提出了‚发扬民魂‛ 的观点。
鲁迅的一生都在立足于寻觅、构建 精神健全的国民,竭力表扬“中国 人”从古到今都不缺乏的“埋头苦 干”和“拼命硬干”的精神。 鲁迅正是以自己的全力,背负着因 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祈 求现代人性的诞生,剔除奴性,呼 唤人性的复归。这是鲁迅杂文的最 终意义所在。
• 鲁迅杂文由此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兼用霸道与王 道,而以霸道为主来培育和巩固奴才传统。 • 霸道与王道兼用的结果是愚民,它像细腰蜂身 上的毒针那么神奇,使施以精神毒害以后的奴隶 呈不死不活相,既能服役,又决不会反抗。 ( 《坟· 春末闲谈》 )“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 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然而中国却 是天下太平的,甚至连冷嘲也没有。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第八章 30年代散文
• 1918-1926年杂文:《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广泛而深刻 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他从进化论出发, 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进行剖析和批判。
• 杂文名篇诸如《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 父亲》 、《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纪念 刘和珍君》等。
二、1927—1936年杂文:
四、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笔 名有毛驴、宰我等,福建龙溪人。 • 1916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 研究语言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后, 曾任北大英文系教授、女师大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 厦门大学文科主任。
• 二、 何其芳的散文: • 早期,专心致力于抒情散文创作,探索人生 表现形式的色彩、图案;格调孤独苦闷、耽 于幻想,刻意画梦,为内心哀怨独语的散文 诗。 • 《画梦录》特点是:纤弱的感情,雾一般的 朦胧,浓丽而富于词藻的文字,蕴含思想和 哲理,集合了晚唐五代诗词以及外国印象派 的艺术之美,但嫌雕琢过分。 • 《雨前》
• ‚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使作家不能从容 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 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 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采取通常的形式。作 家的幽默才能,就帮助他用艺术的形式来表 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 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不但这样, 这里反映着‘五四’以来中国的思想斗争的 历史‛。(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 言》)
3、林语堂的散文创作
• “语丝”时代的散文集《剪拂集》,揭 露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呼唤民主,抨 击为虎作伥的“文妖”——“正人君子” 者流;针砭国弊,提倡欧化,控索“国 民性”的改造等,均带有战斗的“凌厉 浮躁”之气。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论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李广田,1902-1934年生于江西,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却留下了大量受益人
类的优秀作品。

他的抒情散文在新文学运动中也受到较高的评价。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如同他所创作的《苏堤春晓》
一样,他的文字朴素又火辣,既散发着农村特有的质朴之美,又流露出一种淡雅的古典气息。

他将水乡细节化而又隐缦,将情感融入文字之中,充满诗意,让人联想起明清山水画和宋诗的美妙绕口令。

从他的文字里,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关于古典诗词的激荡精神。

此外,李广田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也令人振奋,他对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期
待是专切而真切的。

他的文章里有一些描写农民社会的内容,表达了他对贫苦劳动者的心中的理想。

他的文字深具思维,以及一种自由之美,一种淡然、积极的见解。

他的散文写作总能打动我们的心,而不会感到沉重。

总之,李广田三十年代的散文,不仅因其之美而受到人们的赞扬,而且因其所
蕴涵的思想和理念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他的文学,犹如一股凉风,扑面而来,使我们更加思考人生,探索生活。

专题三二三十年代散文剖析

专题三二三十年代散文剖析

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 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
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
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
老了 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
从“幸免〞里又选出牺牲,供给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渴血的欲
望,但谁也不明白。死的说“阿呀〞,活的快乐着。
希望
鲁迅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
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
〔2〕奇幻壮美的意境创造。?野草?构思奇巧,想象 丰富,很多篇章写的都是梦境,它们都像梦那样朦胧、 缥缈、奇幻而美丽。
〔3〕富于哲理。
三、周作人的散文
生平:周作人〔1885-1967〕,浙 江绍兴人。他因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对 新文学的建设作过多方面的奉献而受到 人们的赞颂;因在30年代反对左翼文学 而引起过人们的争议和批评;也因在抗 战时期投敌变节而受到人们的唾弃。他 是现代文学史上毁誉交加的一个著名作 家。
Sandor 〔1823—49〕的“希望〞之歌: 希望是甚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
将一切都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
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 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
• 这种文体比较自由。因为相对容易掌握, 写的人也就比较多。也由于散文一般较 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 “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有利于 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第一节30年代的散文概述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第一节30年代的散文概述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的散文概述
一、时代背景与散文概况: 1、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矛盾日趋尖锐的时 代。
2、30年代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3、30年代的时代特点:
散文作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 1、 鲁 迅 等 左派 ( 人 称“太白派”)—— 走叛逆、抗争的路。 • 其刊物为《涛声》、 《太白》、《新语 林》、《爝火》、 《芒种》、《杂文》 等。
• 2周作人、林语堂等 ( 人 称 “ 论 语 派”)——走隐逸的 路。
• 其刊物为《骆驼草》、 《论语》、《文艺茶 话》、《人间世》、 《宇宙风》等。
二、鲁迅派杂文的高涨
• 1. 瞿秋白的杂文: • 兼有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气 质,善于抓住本质, • 勾勒典型,且语言流畅,富有 激情。 • 2. 唐弢、徐懋庸等的杂文: ① 唐弢(1913-1991),他这时 主要的杂文集有《推背集》和 《海天集》。 ②徐懋庸(1908-1977),其 《打杂集》曾由鲁迅作序。
• 七 、 三 十 年 代 的 报 告 文 学
• 1、初具报告文学特征的作品有: • 20年代初,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 史》。 • 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 • 2、夏衍的《包身工》(1936)、宋之的的《一 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 一、鲁迅杂文创作的分期 • 1、前期(18—26):《坟》、《热风》、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 2、后期(27—36):《而已集》、《三闲 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 《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 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 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五、林语堂、老舍的幽默小品及其他:

三十年代散文概述

三十年代散文概述

概述三十年代散文代表作家作品三十年代散文创作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社会空前政治化,导致散文创作受到政治和党派的影响,在1928—1937年内结集出版的散文专辑有五百种左右,30年代散文空前繁荣兴盛。

主要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冰心、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丰子恺、郁达夫、瞿秋白、唐弢、徐懋庸、萧红、何其芳、李广田、梁遇春、夏丏尊、宋之的等(一)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文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文化含量较高,两脚踏东西文化,向人们展示了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

《生活的艺术》集中反映了林语堂的人生观念,《京华烟云》、《苏东坡传记》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本,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他认为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独抒性灵”的“个人笔调”式散文,但引起了左翼文学的批判。

周作人和林语堂一样是现代散文闲话一派的宗师,出版《看云集》《风雨谈》等,但后续人生态度消极,走向堕落。

(二)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主张以战斗性杂文为武器与黑暗,落后势力进行批判和抗争。

主要代表作家作品:30年代成就最突出的是议论性散文,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提出杂感这种文体要因鲁迅而变成文艺性论文,这一主张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现代杂文传统。

还有,杂文双臂:唐弢《推背集》《海天集》其文笔犀利,又含有抒情气息,徐懋庸《打杂集》《不惊人集》。

瞿秋白《一种云》文章大量运用象征手法,仅有600字却高度概括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

、郁达夫的游记《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作者寄情山水,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事、民事的忧虑之情,在艺术上他的游记文字优美、文笔清秀,很富有神韵。

此外,萧红《商市街》主要描写了萧红与萧军在哈尔滨的贫穷与饥饿;(三)“京派”与开明派同人的散文主要代表作家作品:京派的:何其芳《画梦录》主要描画了青年人青春期被压抑情感的表现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厌恶、逃避和自我封闭,同时,也是30年代未找到出路的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然痛苦。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1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1
•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 《风声鹤唳》,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 著作和长篇小说。
2.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 (1)题材非常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 几乎无所不谈。 • (2)行文结构轻松、自然,显出从容睿智的审美品格。 • (3)追求幽默的情味,文化含量高。 • (4)娓语式笔调是其主要的范式,提高了随笔散文的
• 思想和创作的新变化 体现在: • 首先,散文集《还乡杂记》写的是作者1936年暑假回
家乡住了十三天的见闻和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写出了 四川城乡人民生活的悲惨景象。
• 其次,《还乡杂记》尽管还残存着悲观的气息,但是, 作品却体现了一些作者以前不曾有过的思想性和现实 性,艺术境界也比较开朗。
(三)李广田的散文
• 2. 李广田的散文创作
• 30年代的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 《雀蓑集》等,追求朴野无奇的境界,“使人 在平庸里,找到美和真实”。
• 2、李广田散文的特点: • 第一,善于抒写故乡的风物人情。 • 第二,文笔浑厚,素淡中渗出情思。
(四)丰子恺的散文
• 1.丰子恺的散文创作简介: • 丰子恺(1898-1975),创作始于二十年代中期,先后出
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 《率真集》等散文集。丰子恺皈依佛教,受佛教的影响 很大。 • 2.丰子恺散文的佛教色彩及其佛教意蕴: • 第一,丰子恺的散文充满浓厚的无常观。 • 第二,丰子恺的散文表现出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 • 第三,丰子恺的散文追求佛教的真如本性 。 • 第四,丰子恺的散文宣扬了佛教的“慈悲救生”的观点。
其他杂文家
• 2、 青年杂文作家 • 唐弢、徐懋庸等都师承鲁迅,是成就较大的杂文作
家。 • 唐弢有《推背集》、《海天集》, 徐懋庸有《不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30年代散文发展(一)

30年代散文发展(一)30年代散文发展(一)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创作在第一个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和二十年代相比,具有着自己独特的呈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化的分野。

这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1927年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之后,受政治形势的影响,30年代的散文创作派系,通常都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政治态度比较超越的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

文体意识比以前大大增强。

这是30年代散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不同创作风格的追求在更大程度上还体现为对散文的社会功能和文体要求的不同理解,30年代的散文并没有因为政治化和诸多论争而走向危机,相反,却因为多方面的艺术探求而获得了生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

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

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

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创作

第十五章30年代散文创作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散文创作的情况,了解报告文学兴起的背景。

教学重点、难点:瞿秋白散文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内容特点,师法鲁迅的徐懋庸、唐弢杂文创作的特点及成就,丰子恺、何其芳等的小品散文的赏析,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包身工》在内容及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左翼作家处于被国民党当局实施的文化围剿的压迫之中,他们当然更看重散文的现实批判性和论战的效果,作为匕首和投枪的杂文就很自然地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这样,30年代就又出现了一个杂文创作的繁荣期。

"鲁迅风"杂文:30年代,除了鲁迅仍在继续创作之外,在他的影响下又一批新的杂文作者涌现了出来,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

这些足以证明鲁迅对这一时期的左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的杂文风格特色是可以用"鲁迅风"来加以概括的。

"杂文双璧":徐懋庸和唐弢是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杂文新秀中的"双璧"。

徐懋庸(1911-1977):其知识渊博,长于思辨,其杂文贴切泼辣,文风质朴,主要也是针砭旧物,但是和鲁迅比,视野和力度都比较小。

主要杂文集有《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唐弢(1913-1992) :其杂文简明而有文采,是政论和艺术散文笔调的结合。

学到了一些鲁迅的风格,但是却比不上鲁迅的深刻和广博。

主要杂文集有《推背集》《海天集》。

第二节"论语派"及其小品文一、"论语派"的形成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

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

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

第22章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22章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1.原因:严酷的现实——革命者战斗的武器
2.作家作品:
(1)鲁迅杂文
(2)“鲁迅风”杂文作家群
30年代末,上海,瞿秋白、徐懋庸、唐弢等
内容: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政策
抨击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意义:在粉碎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品:瞿秋白,集《乱弹》《乱弹及其他》,文《一种云》
徐懋庸、唐弢是这时期,师法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杂文新秀,可称“双璧”。
李广田:《山之子》
丽尼:《黄昏之献》
陆蠡:《囚绿记》追求光明
四、报告文学的兴起
代表作:夏衍《包身工》
宋之的《1936年春在太原》
二、“论语派”的形成与小品文的危机
30年代,杂文为主的小品及流派,《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林语堂、潘光旦、邵洵美主张“幽默、闲适、性灵”
评价:作为文学观点,无可厚非,但不合时宜,消磨人的斗志。
三、抒情散文的创新与游记的丰收
何其芳:集《画梦录》,获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表现孤独寂寞之情。
2.“论语派”的形成与“小品文的危机”
3.报告文学的兴起
重点
1.杂文的兴盛
2.“论语派”的形成与“小品文的危机”
难点
论语派的文学主张
课型
新授
教学方法
讲解
教具
授课日期
2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年5月17日
板书设计:
一、杂文的兴盛原因时势需要
概况
鲁迅风杂文作家群
二、论语派
三、报告文学:夏衍、宋之的
教学过程:
一、杂文的兴盛
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教案首页
任课教师祖虹霞任教学科现代文学任课班级17中文
课题

my wood e.m.forster 中的典故

my wood e.m.forster 中的典故

my wood e.m.forster 中的典故
“My wood”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创作的散文,被收录在福斯特的杂文集《阿宾哲收获集》中。

在该散文中,福斯特运用了典故、引用、夸张等修辞手法,分析了财产的拥有给人带来的四个恶劣后果。

其中提到的典故是《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一位不幸的富翁在天堂之门被拒之门外,因为他太胖了,无法进入。

这个典故强调了财产对人的性格和行为的影响,即拥有过多的财产可能会导致人们变得懒惰、自私和贪婪。

30年代的散文状况

30年代的散文状况

30年代的散文状况30年代,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散文在这个年代创作的文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30年代的散文状况,供大家欣赏。

30年代的散文状况(一)三十年代,民族的自尊、血性在越来越具体的描绘中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趋向。

只有用大爱拥抱全人类的人,才能在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存在,彰显文化的价值。

鲁迅、刘半农、朱自清、冰心等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茫然、苦难,已不写或很少写散文诗。

散文诗作为20年代的宠儿,在瓦解分化中沉淀成更加规范的散文诗,或分化出散文、杂文、议论文。

如鲁迅著名的杂文,朱自清、矛盾、冰心等人的散文。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苍茫精神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不可避免在人文科学界、学术知识界打上烙印。

散文诗在动荡挤压中,成为标志民主、自由、平等的课题。

很多作家在叙事、议论、抒情中“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可见:“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

散文诗也不能脱离现实,偏安一隅。

冰心的《寄小读者》、《往事》等,充满着人文的关爱,同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

文笔婉约、清新、率真,与鲁迅作品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而他们的情感、思想、目标,都是一致的,在散文诗的基础上,依赖自己的独特体会,以及生活、艺术阅历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

30年代,如历史长卷中的一个折子,对于志存高远的中国作家,在思想、文学领域、艺术风格方面,都在不断实践中创新、完善。

散文诗在这个时期少了,却更加成熟了。

由此完善、发展的现代散文等,由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升到形而上的哲思层面。

文以载道,鲁迅杂文的洗礼,让我们在深邃的历史中,看到所有封闭的思维,都可以面向世界打开。

这是历史的广阔,也是艺术的广阔。

是作家面对风云变迁的时代,以刀笔抒发壮怀激烈的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调整自己,使文学作品融入时代。

在与现实相通中,建立一种诗意的情感,把血性与温情统一起来。

现代散文诗与散文的互生一、意象、意境之间的互通“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象”即寓意的艺术形象,“境”是二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散文报告文学文章

散文报告文学文章

散文报告文学文章【篇一:散文报告文学文章】各种类型的散文作品的蓬勃发展,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急遽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给作家的刺激和感触特别频繁和直接,“使作家不能够从容的把他的思想和情感熔铸到创作里去,表现在具体的形象和典型里;同时残酷的强暴的压力,又不容许作家的言论采取通常的形式。

”(注: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由于杂文适合于短兵相接的战斗需要,能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上的日常事变,便于“对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以反响或抗争”(注: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这种文学形式在“左联”的提倡和鲁迅的鼓励支持下,冲破了反动政权的迫害与帮闲文人的“围剿”,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以后,民族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有了比较强烈的抗日要求,一向以保守出名的《申报》也实行改革,开始接受进步作家的稿子。

以鲁迅为首的不少左翼作者,相率为它的副刊《自由谈》写作千字左右的短文。

其它报纸继起仿效。

《太白》、《新语林》、《芒种》、《杂文》(后改名《质文》)等期刊接着出版,都以登载这样的短文为主。

它们或者叫做小品,或者称为杂感,题材广泛开阔,形式多样灵活,春兰秋菊,各极其妍,在三十年代上半期形成了一种蓬蓬勃勃的局面。

由于杂文在文坛上风行,登载杂文的刊物众多,以致有人把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分别称为“小品文年”和“杂志年(指专登小品杂感的小刊物)。

本时期的杂文作者,除鲁迅外,应当提到的是瞿秋白。

在三十年代初,瞿秋白以杂文为武器对旧社会进行斗争。

无论社会批评或文艺杂感,都反映出他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突出的敏感。

《流氓尼德》、《财神的神通》等文对新军阀统治进行了有力的挞伐。

他联系世界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死亡,说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已经没有什么“真本事”,他们只能靠“特殊本事”——赌、打、骗、吓、抵赖、罚咒等“流氓手段”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揭露了中国的“财神”们(地主、资本家)在其主子——外国“大财神”的指使下进行内战、屠杀人民的罪行。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散文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散文

关于改⾰开放三⼗年散⽂ 中国30年改⾰开放成就举世瞩⽬。

⼤国正在崛起,中国⼀步步⾛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安居乐业。

今天我们来看⼀下关于改⾰开放三⼗年散⽂。

关于改⾰开放三⼗年散⽂:改⾰开放三⼗年我与祖国共成长 在我童年的记忆⾥,⼤约都在我四五岁的时候。

家⾥还是靠点着煤油灯来照明,每天晚上要点上⼀⽀煤油灯才能吃饭。

长长的棉灯捻⼦,⽕头忽⾼忽低,冒出⼀股股浓浓的⿊烟,很是呛⼈。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我们村终于在1989年⼤年三⼗晚上通了电。

这天我们村的男⼥⽼少都听电⼯说今晚来电,吃过饭⼩伙伴们也不出去玩了,和⼤⼈们⼀起都静静的期待这⼀刻的到来。

晚上⼋点钟电终于悄⽆声息的到来了,灯泡⾥的光和亮划破了⿊暗的寂静,给⼈们带来了光明。

随后⼀⽚欢呼声,⼤家都不约⽽同的说了⼀句。

来—电—了。

整个村⼦⼈们沸腾了。

电的到来不但在寒冷的冬天⾥驱逐⿊暗,同时也给⼈们带来了温暖。

那时⼩⼩的我很是聪明,在寒冷的冬天⾥总是好往灯泡底下站,嘴⾥还说:“电灯⼀亮就暖和。

”再过两年我上⼩学了,那年⽗亲从商场买回⼀台17存的飞鸽牌电视机,家⾥顿时热闹起来了。

因为是村⾥第⼀台电视机,家⾥通常让左邻右舍围的⽔泄不通。

那时奶奶常说:“不知道我这辈⼦能不能熬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喝⽜奶吃⾯包的⽇⼦呢。

”⼩⼩的我调⽪的对奶奶⼤声说:“能!”2001年我家盖上了三间宽敞明亮的⼤平房,同时也装上了电话,奶奶实现了她的愿望。

6⽉份我初中毕业外出打⼯,打⼯期间我的⽣活很迷茫,像⼤海⾥的⼀⽚孤⾈没有⽅向。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也不⽢⼼做⼀个时代落伍的⼈,2004年3⽉我参加了⾼等教育⾃学考试;毕业后我就回家了,我发现短短三年间村⾥发⽣很⼤的变化,村⾥的⼟泥路变成了⽔泥路,以前⼟房也销声匿迹了,村村通上⽔泥路,户户吃上⾃来⽔,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农业税的取消,种粮直补,合作医疗,这些振奋⼈⼼的国家的惠民政策像⼀场场春⾬滋润⼈们的⼼间,让⼈们充分感觉到党和国家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创作的丰收期
1.二十年代的散文:
现代散文的产生——散文文体的自觉——杂文、美文的成熟
2.三十年代的散文:
杂文繁荣——抒情散文艺术创新——报告文学兴起
二、杂文
(一)现代杂文的演变轨迹
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杂文兴起
2.二十年代:杂文已臻成熟;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趋于沉寂
3.三十年代:杂文繁荣鼎盛,进入高潮期
(二)三十年代的杂文成就
1.繁荣的杂文园地: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
2.杂文的“鲁迅风”:以鲁迅为典范的杂文创作潮流
A 鲁迅后期杂文
B 瞿秋白、茅盾等的杂文创作
C 师承鲁迅杂文的新秀创作:徐懋庸、唐弢、柯灵、巴人、聂绀弩等。

3.杂文理论贡献: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三)杂文新秀
1.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人。

作家,翻译家。

杂文集:《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
2.唐弢(1913 —— 1992),浙江镇海人。

作家,评论家。

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
三、小品文
(一)“小品文的危机”
1.“论语派”:30 年代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

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

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2.左翼作家对“论语派”的批评A.对“论语派”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态度的批评
B.反对一味追求“纯文学”倾向,提倡战斗的小品文
(二)林语堂
1.“幽默大师”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

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23年参加“语丝社”。

1932年创办《论语》杂志,致力于“幽默文学”的倡导,被称为“幽默大师”。

2.自由主义的小品文作家
A.针砭时弊,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奉旨不哭不笑》等
B.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半部韩非治天下》《脸与法治》等C.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学的不满:《马克思风》《今文八弊》等
3.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A.倡导“幽默文学”:拓宽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
B.创造了“闲谈体”散文:笔调自由,形式多样,庄谐并重
C.融合了中西方散文小品艺术:“幽默”、“闲适”、“性灵”三位一体
四、抒情散文
(一)现代“美文”的新拓展
1.独立的“艺术制作”
A.自觉的文体意识:新近作家对抒情散文的“独立的创作”
B.独立的文体形式——“何其芳体”
2.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写
A.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B.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
3.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
A.精雕细琢的形式美
B.融合现代派诗文和古典诗词的表现艺术
(二)何其芳
1.何其芳(1912 —— 1977),四川万县人。

1913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钻研并创作诗歌。

是“汉园三诗人”之一。

1933年开始写作散文。

19 38年奔赴延安。

何其芳是30年代最有成就的抒情散文作家,有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2.“诗人的散文”:《画梦录》
A.空灵飘渺的情感体验:惆怅、感伤、孤寂的心境
B.如诗如梦的艺术境地
①奇丽的幻景
②复合的情感性意象
③象征,暗示多样的表现手法
3.分析名作《雨前》
意蕴:政治气候低沉的压抑感——对美好天气的向往
艺术:寓情于景,似诗如画
(三)李广田、陆蠡与丽尼
1.李广田(1906 —— 1968),山东邹平人。

“汉园三诗人”之一。

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雀蓑集》
A.从重主观抒写起步,扩展到乡土“画廊”的描绘
B.散文名篇《山之子》
意蕴:劳动人民深重灾难——“山之子”的优秀性格
艺术:结构曲折跌宕,烘托、对照多种手法
2.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A.儿童记忆中的自我咏叹:《海星》
B.山乡叙事中的反抗情思:《竹刀》
C 散文名篇《囚绿记》
意蕴:对绿色的爱恋——对光明和自由的执着追求
艺术:结构精巧,意在言外
3.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

作家,翻译家。

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
A.漂流者的感伤曲:《黄昏之献》
B.希望和斗争的歌唱:《鹰之歌》
C.散文诗体:色彩浓重,情思深致
(四)随笔和游记
1.丰之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

随笔体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2.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

游记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
五、报告文学
(一)自觉阶段的报告文学
1.“左联”的贡献
A.正式提出“报告文学”的名称
B.大力提倡报告文学
C.对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
2.报告文学的兴盛
A.独立的文体意识: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最早以报告文学命名出版的报告文学集
B.成熟的作家作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
C.“文学效应”:1936年——“报告文学年”
(二)报告文学力作:夏衍《包身工》
1.聚焦“现代奴隶”
A.调查殖民化都市中的“包身工现象”
B.对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包身工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本质C.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批判
2.“开创新记录”的艺术贡献
A.典型化的手段:典型现象,典型问题,典型人物
B.结构艺术的创新:点面结合的辐射式结构
C.报告的文学化:多种文学手法的成功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