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女中音咏叹调《我走我走》的演唱分析
浅析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
浅析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及演唱风格89音乐鉴赏前言莫扎特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他创作出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莫扎特是当时欧洲作曲家的代表人物,对当时欧洲歌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力,女高音咏叹调是歌剧中经常要用到的一种音乐表现手法,对于歌剧中任务形象的刻画有着极大作用,尤其是在莫扎特所创作的歌剧中,对咏叹调的运用更是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莫扎特在当时对女高音咏叹调的掌握及运用方式,给他的歌剧作品带去了灵魂,他的水平甚至是现在我国很多作曲家或者音乐制作人都达不到的,因此,对莫扎特歌剧中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进一步研究对于我国音乐作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女高音咏叹调概述女高音咏叹调是一种歌剧咏叹,属于声乐体裁,女高音咏叹在歌剧的表现形式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将歌剧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塑造得更加立体,对于表现歌剧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感情变化有着重要作用,在莫扎特的歌剧中,我们可以把女高音咏叹调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抒情女高音、喜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以及戏剧花腔女高音,这四种不同的咏叹调女高音对于不同人物的塑造有着各自的优势,其中抒情女高音主要是为了刻画出一个温柔、善良、可爱的女主人公形象,也是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最能出现的一种咏叹调类型,喜剧咏叹调则是为了塑造出人物活泼伶俐、幽默诙谐的形象,而花腔女高音和戏剧花腔女高音对表演者的基础功底要求较高,也更能表现出表演者的个人魅力,更具有特点。
二、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在莫扎特的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影子随处可见,比如著名的《费加罗的婚礼》、《唐。
璜》、《魔笛》等世界流行的歌剧中,都能看出莫扎特对女高音咏叹调的熟练掌握,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到莫扎特歌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一)音乐线条十分连贯新月线条的连贯性是莫扎特歌剧作品中的一大特点,莫扎特的歌剧作品的衔接非常自然、过渡很流畅,一般从前奏的定调上就可以判断出主体旋律的特点,从开始演唱到最后结束,一般都表现的比较匀称,不会出现太大的旋律起伏。
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XXX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或学位):年月目录一、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 (1)(一)莫扎特简介 (1)(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1)二、《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 (1)(一)演唱过程中呼吸的气息运用 (1)(二)把握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 (2)三、《我去向何方》的情感分析 (2)(一)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现 (2)(二)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3)四、结语 (5)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通过旋律表现出完整的戏剧性故事情节、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性格与内心感情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我去向何方》为研究对象,在介绍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的基础上,介绍《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并且要注意把握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
之后,对《我去向何方》的情感进行分析,包括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现、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进行分析,为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一)莫扎特简介沃尔夫冈·阿莫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被誉为“十八世纪的奇迹”。
莫扎特的父亲为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家,母亲为大提琴、小提琴的演奏家。
莫扎特在仅有的35年间,创作了超过500部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的旋律优美流畅,其中还蕴含着丰富感情,使听者不知不觉进入其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其音乐独有的魅力。
(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不是莫扎特起的名字,是后人为更好研究而采取的特称。
音乐会咏叹调这项音乐体裁也不是他独创或独有的,尽管有很多作曲家作过音乐会咏叹调,但多数已经失传,无法进行研究。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创作音乐会咏叹调共54首,其中36首由女高音演唱,1首由女中音演唱,9首由男高音演唱,8首由男低音演唱。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摘要】这篇文章对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介绍了这首咏叹调的背景及重要性。
接着在分析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特点,解析了《我去向何方》的曲调,讨论了演唱技巧和表现技巧,探讨了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并与其他音乐会咏叹调进行比较。
最后在总结了该作品的独特之处,并展望了未来对该作品的研究方向。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为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我去向何方, 演唱技巧, 曲调分析, 风格特点, 比较研究, 独特之处,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我去向何方》《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的一首经典之作,被誉为莫扎特最具代表性和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首曲目充满了悲伤和忧郁的氛围,展现了莫扎特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我去向何方》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情感深沉的表达而著称,成为许多歌唱家和观众心中最喜爱的曲目之一。
这首曲目表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和不安,他困惑于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前途方向。
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声乐和管弦乐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空灵而梦幻般的氛围,引领听众进入了一个深邃的思考和情感共鸣的世界。
通过《我去向何方》,莫扎特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这首作品不仅在音乐表现上达到了极致,更在情感表达上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成为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的经典之作。
1.2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背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莫扎特创作的一种形式,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非常受欢迎的一种音乐体裁。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通常由独唱歌手和管弦乐队演奏,其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加之表现力强,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深刻、最动人的音乐作品之一。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合唱和器乐独奏,歌词一般选自宗教或爱情主题,情感丰富多变。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18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音乐的贡献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在他留下的丰富作品中,咏叹调《我去向何方》(An die ferne Geliebte)是其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咏叹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也是莫扎特音乐会中的经典之一。
1.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通常由男低音独唱。
这是一首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情感的曲目,需要歌手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和情感表达能力。
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和情感来传达这首曲子中包含的对离别和思念的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注意掌握好节奏和音准,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
这首曲目中蕴含着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对未知前途的期许,因此在演唱时需要将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曲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而在音乐会上,伴奏乐器的表现也是至关重要的。
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需要与歌手的演唱相呼应,使整个曲目更显得丰富和深远。
在伴奏中,音乐会的指挥家也需要精准地指挥乐团,保证整个音乐会的演出效果。
2.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风格研究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是一首具有浓厚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
它的旋律优美、情感深沉,充满着对爱情和未来的向往和思考。
曲子的主题围绕着离别和远方的主题展开,让人们感受到对远方的思念和未知前途的期许。
在曲子的旋律上,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旋律,使整个曲子显得非常柔美和婉转。
而在编曲上,莫扎特运用了丰富的音色和情感变化,使整个曲子更显得富有层次和深度。
在歌词方面,《我去向何方》的词作来源于德国文学家阿尔特(Alois Isidor Jeitteles)的诗歌,它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未知前途的期许。
这些诗歌给了作曲家很大的想象空间,莫扎特通过曲子的旋律和编曲将诗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走向何方》教学论
二、 《 我 走 向何 方 》的演 唱分析
《我 走 向 何 方 》( Va d o , i n a d o v e ? )于 1 7 8 9年 1 0月 作 于 维 也 纳 , 是 莫 扎 特 为 L o u i s e Vi l l e n e u v e创 作 的 三 首 咏 叹 调 的第 三 首 。 此 曲 原 拟 用 来 作 为 西 班 牙 作 曲家 马 丁 ( Ma t r i n Y S o l e r )的 喜 剧 《I L B u r b e r o d i B u o n Cu o r e 》(《好 心 的 粗 暴 人 》)中 的 插 曲 。 其 内 容 表 达 一 位 年 轻 女 子 L u c i l l a在 恋 爱 中 的 一 种 困 惑 和 自我 怜 悯
一
种 独 立 的 声 乐 作 品 样 式 ,它 是 用 乐 队 伴 奏 的 独 唱 曲 目 ,大 多 数 作 为 某 一 位 特 定 的 歌 唱 家 在 音 乐 会 的 演 出 曲 或 为 了替 换 莫 扎 特 自 己作 的 或 别 的 作 曲 家 作 的 歌 剧 中 的 咏 叹 调 ,多 在 音 乐 会 上 演 出 ,其 音 乐 本 质 是 以戏 剧 性 音 乐 表 达 一 个 相 对 完 整 的 小 型 戏 剧 情 节 ,多 采 用 返 始 咏 叹 调 及 回 旋 曲 的音 乐 结 构 。 ’
大 的份 量 , 一 共创 作 了 5 6首 。 笔 者 选 择 莫 扎 特 的 一 首 女 高 音 声 部 的 音 乐 会 咏 叹 调 《 我 走 向何 方 》 进行 研究 ,
对 其 创 作 背 景 、 演 唱 分 析 、教 学 运 用 等 进 行 研 究 探 讨 。
一
、
莫 扎 特 音 乐 会 咏 叹 调 的 定 义
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我走,我走》女中音角色表演的艺术分析
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我走,我走》女中音角色表演的艺术分析作者:刘芬芳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摘要:长期以来,女高音凭借着其绚丽华彩的特征在西方歌剧上占据了重要地位,无时无刻不闪耀其艺术特色。
然而,女中音却常常被忽视。
其实不然,女中音因其独特严格的嗓音条件,在西方歌剧舞台上简直是凤毛麟角。
而作为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蒂托的仁慈》将其音乐特点充分展示了出来。
尤其是咏叹调《我走,我走》中更是将女中音的浑厚、灵巧和优美展现的通透无疑。
下文就以女中音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我走,我走》的简介和女中音的演唱要求,重点分析了《我走,我走》中女中音角色的表演。
关键词:女中音;表演分析;莫扎特;《我走,我走》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063-02作为世界音乐史中最具造诣的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创作了无数的音乐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数歌剧。
女中音可塑性极强,其音色的圆润和气质的华丽让无数歌剧作曲家迷惘。
在《蒂托的仁慈》中,莫扎特将咏叹调锁定在了《我走,我走》中,让女中音在其间大放异彩。
在充分展现戏剧之美的同时也将女中音的优雅澄澈和灵动自然与咏叹调融为一体。
故而,探讨莫扎特格局咏叹调《我走我走》女中音角色表演,对于古典主义女中音咏叹调的表演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女中音在歌剧表演中的作用尽管西方歌剧舞台上的纯正女中音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认女中音在格局表演中的作用。
女中音富有弹性、音色优美华丽,不失灵活而又充满激情。
尤其是随着女中音在欧洲歌剧上的歌唱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女中音在歌剧表演上的追求也不再单单停留在浑厚声音层面,而是更加注重音部的灵活性、多样性、戏剧性和抒情性等。
故而,女中音在西方歌剧上越来越能够发挥出其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使得歌剧可以多方位、多层面发展。
女中音的音色同时具备了女高音歌唱灵动的抒情性和高亢激昂的戏剧性。
旋律变化中的音色处理——歌剧《蒂托的仁慈》中《我走我走》的演
哀 叹 的 回旋 音 , 这种欲言 又止的引子 , 奠定 了全 曲
感情基调 , 揭 开 了 悲剧 性 的 宗 旨 , 开 启 了 历 史 的 沉
一
、
创 作 背 景 及 剧 情 介 绍
重大幕 , 有 异 曲 同工 之 妙 。 同时 , 《 念奴娇》 中, 长 江 水 的“ 乱石崩云 , 惊涛 裂 岸 ” 又 使苏 轼 遥 想 其千 古 英 豪 的飒 爽 英 姿 和 非 凡气 度 ; 而《 g小 调 第 一叙 事 曲 》
未来皇 后之身拯 救 萨克 图斯 ,维泰 利娅 感到 良心 不
安, 向蒂 托 王 坦 承 都 是 她 的 罪 过 , 希 望 能 免 萨 克 图斯
一
死。 蒂托 王彰显 仁慈 的天性 , 宣 布 赦 免 所 有 背 叛 者
注释 :
பைடு நூலகம்
的罪行 。 《 我走我 走》 出现在第 一幕第 三场 , 萨克 图斯
坎坷 , 肖邦无 不 历 历在 目。《 念 奴娇 》 中, 苏轼 从 “ 故
国神 游 ” 一纵 跌 人 到现 实 , 终免不 了“ 早生华发 ” 的
所作 , 所 以一定 程 度上 迎合 他 的喜好 。 1 9 7 1 年 9月 ,
莫扎 特在 病患 中完成此 创 作 。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咏 叹 调
后, 但 蒂托 王却 与一位 异 国女子 相恋 , 维 泰 利 娅 便 唆
希 望 有 人能 够 解 答蕴 含 在 他心 中悱 侧深 情 的疑 惑 ,
那“ 一 问两 叹 ” 式 的经典 疑 问 ( 例 8 一 l 4小 节 ) 贯 穿 于 全 曲, 好像 是 在 吟问 : 为 何 命 运 如 此 坎 坷 ? 哀 哉 !苦
莫扎特音乐会女高音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音乐浅析
的 心情 , 祈 求上 天 给予指 明道 路 。
( 二) 歌 词 大 意分析
“ 我走, 可 是 去 哪 里 呢 ?神 明 啊 ! 是 否 上 帝 听 不 到 他 的 痛 苦. 是 否 上 帝 听 不 到 我 的 叹 息 !我 的 爱 , 你 对 我推 心置 腹 , 引
句话 即使 中 间有 间奏 , 还 是 要统 一 演 唱 , 在 咬字 的 基础 上
女高 音 , 9首 男 高 音 , 1首 女 低 音 以 及 8首 男 低 音 曲 目 。他 的
在 降 E与降 B之间频 繁转 换 , 突 出 了丰 富的和 声 变化 。
B部 ( 3 8 — 8 2) 四三 拍 , 由C 、 d两 个 乐 段 组 成 , 其 中 C段 3 8 " 5 5小 节 . 由 降 E调 在 5 3小 节 处 转到 降 B调 , 后进入 d
以及语 言 重 音上 要 强调 咬 字 , 以体 现 出人 物 的迷 惘 心 情 , 谱
关键词 : 莫扎特 女 高音音 乐会咏叹调 《 我 去向何方》演唱风格
一
、
奠 扎 特 音 乐 会 咏 叹 调
段落
A
B
沃尔夫冈・ 阿玛多伊斯 ・ 莫 扎特 ( Wo l f g a n g Ama d e u s
Mo z a r t , 1 7 5 6 —1 7 9 1年 ) 出生于 奥地 利 , 他 既 是 欧 洲 最 伟 大
3 1 - 3 7 降B
3 8 — 5 5
C o d a( 6 9 - 8 2 )
降E 降B
降E
范。 他 短暂 的一生 为欧 洲音 乐的发 展做 出 了巨 大的贡 献 。莫
扎 特 一生 中创 作 了大量 的音 乐作 品 ,体 裁 形式 几 乎 涉及 到
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我走,我走》女中音角色表演的艺术分析
作为世界音乐史 中最具造诣 的作 曲家 ,莫扎特一生创作 了 无数 的音乐作 品, 最有成就的当数歌剧。女 中音可塑性极强 , 其
2 0 1 4 - 1 0
文艺 生活 L I TE RA T URE L I F E
世 界 文
艺
莫扎特歌剧咏叹调《 我走 , 我走》 女 中音角色表演 的艺术分析
刘 芬 芳
( 四川音 乐学院, 四川 成 都 6 1 0 0 2 1 )
摘 要: 长期 以来 , 女 高音 凭借 着其 绚丽华彩 的特征在 西方歌剧上 占据 了重要 地位 , 无时无刻不 闪耀其 艺术特 色。然
音色统一 、 情感细腻且结构严谨 的。而且 , 莫扎特 的风格充分具
、
女 中音在歌剧表演 中的作用
尽管西方歌剧舞 台上 的纯正女 中音少之又少 ,但是不 可否 认女 中音在格局表演 中的作用 。女 中音 富有 弹性 、音 色优美华 丽, 不失灵活而又充满激情 。 尤其是随着女 中音在欧洲歌剧上的 歌唱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女中音在歌剧表演上 的追求也不
备了古典 主义 时期在歌剧创作过程 中的典雅表现形式 、清 晰艺 术思 想和完美 咨询 等。因此 , 《 我走 , 我走 》 的女 中音演 唱要求就
演 唱风格应 当做 到严谨 秩序 ; 声 再 单单 停留在浑厚声 音层面 , 而是更加注重音部 的灵活性 、 多样 需要做到具备高超 的演唱技巧 , 性、 戏剧性和抒情性等 。故而 , 女中音在 西方歌剧上越来越 能够 音干净利落的 同时要做到既有层次又十分清楚 ;严禁私 自对乐 速度严格按照原有乐谱 中的提示进行 ; 连 发 挥出其塑造人物形 象的作用 , 使得歌剧可 以多方 位 、 多层 面发 谱进行添加或者改动 , 展 。女 中音的音 色同时具 备了女高音歌唱灵动 的抒情性 和高亢
对我国女中音声部发展的认识及思考
对我国女中音声部发展的认识及思考美声唱法中女中音声部的定位自“美声唱法”(Belcanto)产生以来,历经几代人的探索、发展、完善、总结,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科学发声方法和演唱风格,女中音(mezzosoprano)又称次女高音是美声唱法的一个声部。
由于人声的生理结构和自然音色的千差万别,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的不同及腭拱深度、宽度的差异就有着不同的声音属性。
一般来说,女中音的声音属性是宽厚、深沉、温婉、柔美,其独特的音色魅力给人以天鹅绒般的温暖。
她们的音域宽广,声音富有灵活、舒畅性。
高声区辉煌华彩,许多杰出的女中音歌唱家能和抒情、戏剧女高音一样唱出漂亮的高音。
相比之下她们的中声区却娓娓道来,温婉如诉,比女高音更加浓郁、圆润、宽厚。
歌唱能力强的女中音演唱曲目广泛。
在弥撒、神剧、清唱剧、合唱、歌剧、四重唱中许多主要旋律主角都由女中音担纲。
她们不仅可以演唱风格迥异的艺术歌曲,在歌剧中可以塑造众多不同人物形象。
诸如:青少年(女中音扮)、母亲、巫婆、女仆、青年女子等等。
在亨德尔、格鲁克、莫扎特、圣桑、罗西尼、古诺、多尼采蒂、比才、威尔弟等这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中就拥有许多著名女中音的咏叹调,其中也不乏有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
在比才的歌剧《卡门》“哈巴涅拉”,“塞维利亚老城墙旁边”,莫扎特《蒂托的仁慈》“我走、我走”,罗西尼《塞维利亚理发师》“我心中有个声音”,《灰姑娘》“不再独坐炉火边悲伤”,威尔弟《唐卡罗》“噢,不幸的人”,多尼采蒂《宠姬》“哦,我的费尔南多”,古诺《萨福》“噢,不朽的里拉琴”,圣-桑《参孙与达莉拉》“我心花怒放”等等……这些举不胜举的作品中无不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女中音的声音属性特质:音域宽广、抒情委婉、富有表现力。
同时也给予女中音充分展示声音属性及高超完整技艺的平台。
在国际声乐舞台上享誉世界的女中音歌唱家更是人才辈出。
如:意大利的西米奥纳托、柯索托、巴托莉、埃涅丝?巴尔查,德国的克莉丝塔?露德薇,西班牙的特莉沙?贝尔甘扎,英国的珍尼特?贝克,美国的玛丽琳?霍恩、乔伊丝?狄多纳托,前苏联的奥勃拉兹卓娃,瑞典的冯?奥托……我国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历程纵观我国音乐史,在不同的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广为人知深受人民喜爱的歌唱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作者:林美希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3期【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特征,分析了《我去向何方》的音乐特点、歌词大意、处理声音的方法、歌曲中蕴含的情感特点等,并希望给其他声乐学习者提供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作品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一、作者背景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1791年冬天,年仅35岁的莫扎特不幸逝世。
莫扎特的一生都是在各地辛苦的漂泊中度过的,他曾在巴黎、意大利受到了极大的挫折,又将这些困苦转换为了后来的创作时的艺术源泉。
他的童年也是受尽磨难的,年少时的莫扎特被高官贵族玩弄于股掌之中,倍受屈辱,但是他的内心向往着自由,一心想要冲破束缚,所以在成年后莫扎特便开始了与当时阴暗社会的反抗斗争,并始终坚持创作,纵使生活再怎样艰难也依旧不改初心,始终在追求内心的自由。
莫扎特凭借自身顽强的精神,坚持创作了五十余首音乐会咏叹调,这一咏叹调体系也成了莫扎特最著名的独创音乐体裁。
二、作品的体裁及特点《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的作品中被人熟知的一首音乐会咏叹调体裁作品,风格独特,体裁新奇。
(一)音乐会咏叹调和歌剧咏叹调音乐会咏叹调和歌剧咏叹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情节是否独立呈现这一方面。
歌剧是指通过歌唱和音乐的表演方式向观众传达出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主要内容,这个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的西方艺术舞台。
歌剧的特点是需要多个作品串联在一起才把一个完整的戏剧含义传达给观众,因为各个作品间是相互依赖的,并不单独存在,作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戏剧铺垫。
而相反的,音乐会咏叹调却仅仅需要一个作品的演绎,就可以传达出一部戏剧的内涵,因为音乐会咏叹调各个作品间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情节上的关联,每个作品都有它独自想要传递的思想,它们不依赖于其他作品,自己就可以抒发情感,这就是音乐会咏叹调的独特之处。
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
正歌剧起源于17、18世纪的意大利,内容多以神话及古代英 雄传奇故事为题材,后来流传到了西欧各国。歌剧《蒂托的仁慈》 的创作打破以往正歌剧的惯例,修改为二幕歌剧,咏叹调《我走我 走》是最能表现其人物形象的一首唱段,因而笔者以该唱段为例来 分析塞斯托的人物形象,以便更好的把握这首咏叹调及塞斯托的人 物内涵。
[参考文献] [1] 曹悦孙.歌剧《蒂托的仁慈》剧情介绍与论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 报,1998. [2] 姚懿.歌剧《蒂托的仁慈》中维泰莉亚角色形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 学,2017. [3] 杨燕迪.品评莫扎特的歌剧[J].音乐爱好者,2000.
42
◎ 音乐探索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期 总第526期
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
王梦茹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歌剧《蒂托的仁慈》是由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开创者之一的莫扎特所作,是一部二幕正歌剧。剧中角 色塞斯托在这部剧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且由于其较为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该角色成为剧中最复杂的角色,因而 对其形象的分析把握是整部歌剧重点之一,而在诸多唱段中,《我走我走》是最能表现塞斯托人物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蒂托的仁慈;《我走我走》;塞斯托;人物形象;演唱分析
(二)速度节拍分析 这首咏叹调在速度上可分为三部分呈递进关系的内容。第一部 分(1-43)速度为柔板,节拍为3/4拍,这部分是塞斯托对维泰莉亚 的情感表达。第二部分(44-95)速度为快板,节拍变化为4/4拍, 较大程度上加大了该部分的动力性。第三部分(96-152)速度为非 常快的快板,节拍为4/4拍,在音乐处理上已经达到这首咏叹调的动 力顶点。该部分塞斯托碰澎湃的情感表达,该部分的几处较长较快 的三连音花腔演唱也成为点缀塞斯托人物的形象,曲罢便要去刺杀 蒂托王。 四、咏叹调《我走我走》的演唱分析 (一)发音的处理 歌剧《蒂托的仁慈》是莫扎特创作的为一首意大利正歌剧,因 而咏叹调《我走我走》全曲采用意大利语演唱。相比较其他语言, 意大利语在演唱专业歌曲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为意大利语大 多数词汇结尾都以元音结尾,这在歌曲演唱的发音方面,更利于歌 唱者演唱。我们可以发现第一部分(1-43小节)歌词的结尾或者长 音部分大多以元音“o”或“e”结束或保持,演唱者要抓住这一发 音特点,配合该部分缓慢抒情的音乐情绪,尽可能的保持元音“o” 和“e”的演唱位置统一以充分表现该部分音乐情绪。 (二)情感的处理 对于咏叹调《我走我走》,是在维泰莉亚命令塞斯托去刺杀蒂 托王后,而在歌曲的情感变化上,有了三个维度的递进。第一部分 (1-43)是塞斯托对维泰莉亚的温情的离别倾诉,该部分的情绪特 点为抒情舒缓但又有一丝忧伤的。第二部分(44-95)表现塞斯托 明白自己要去刺杀挚友蒂托王的复杂与纠结,配合该部分加快的速 度,演唱者充分把握这一部分情感特点。第三部分(96-最后)达到 了塞斯托的一个情绪顶点,速度也是变化为很快的快板,在最后这一 部分达到高潮,最终他依然妥协于对维泰莉亚的爱去刺杀蒂托王。 五、结语 塞斯托是歌剧《蒂托的仁慈》特别重要的人物,歌剧表达的 主题是蒂托王的仁慈与博爱,塞斯托在此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 用,所以在剧情和唱段方面会赋予该角色较多较复杂的内容。咏叹 调《我走我走》正是塞斯托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表达。■
女中音咏叹调《我要走,我要飞,我要喊》的音乐特征及演唱特点
女中音咏叹调《我要走,我要飞,我要喊》的音乐特征及演唱特点作者:周程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1期【摘要】笔者通过对歌剧《装疯的罗兰》的故事背景介绍加上咏叹调《我要走,我要飞,我要喊》的音乐特征和演唱技术分析,找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典型风格,从而帮助演唱者更近一步更全面的理解歌曲,并抓到该曲演唱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好的诠释该咏叹调。
【关键词】维瓦尔第;巴洛克;演唱分析;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77-01一、维瓦尔第及歌剧《装疯的罗兰》(一)作曲家维瓦尔弟生平简介。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是一名神父,同时也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
他被称之为“协奏曲之王”,还和马尔切洛、阿尔比诺尼等人一奇被后人称之为“威尼斯乐派的先驱者”。
他的作品非常之多,现在还保存的有21部。
其中最著名的协奏曲是《四季》,因为是神父所以也有大量的宗教声乐作品,如《圣母经》《荣耀经》等。
维瓦尔弟的歌剧几乎都是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如《装疯的罗兰》。
在歌剧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念,赋予了新的意义。
(二)歌剧《装疯的罗兰》概述。
《装疯的罗兰》是一部歌剧,由安东尼奥·维瓦尔第创作,由格拉齐奥·布拉乔利创作。
情节是根据马特欧·博瓦多未完成的史诗《奥兰多·因纳莫拉托》中的一集改编的维瓦尔弟的第二部著名歌剧,于1714年11月在威尼斯的圣安吉洛剧院首映。
很明显,这部歌剧没有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但描绘的情节中一组生动活泼、极具个性的人物,动作节奏惊人。
以阿尔西纳岛为背景,一个施了魔法的地方,女巫通过盗取梅林的骨灰来控制这个地方。
安吉莉卡爱上了梅多罗,但是受到了帕拉丁奥兰多的关注,她逃离了帕拉丁的热情,同时也失去了与爱人的联系。
随着剧情的开始,奥兰多刚刚抵达魔法岛,他的导师马拉吉已经指示他接管梅林的骨灰,以摧毁阿尔西娜的力量。
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
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歌剧《蒂托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作品,于1791年首演。
歌剧讲述了古罗马皇帝蒂托的仁慈和宽容的故事。
在这部歌剧中,塞斯托(Sesto)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在整个歌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塞斯托是蒂托的密友,也是他的继承人之一。
他是一个复杂的角色,面对着忠诚与背叛之间的挣扎。
在整个歌剧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充满了内心矛盾和情感纠葛,这使得他成为了影响整个剧情走向的关键人物。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塞斯托在歌剧中的形象塑造。
在剧中的开始,塞斯托是一个忠诚于蒂托的朋友,他为了朋友的利益不惜一切。
当他的情感被迫害和背叛时,他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
塞斯托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他必须在忠诚与爱情之间做出决定。
这种内心矛盾和挣扎为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增添了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备受观众关注的角色。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塞斯托的唱段。
在歌剧中,塞斯托有许多精彩的唱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的咏叹调《Parto, parto, ma tu, ben mio》。
在这首咏叹调中,塞斯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的歌声充满了悲情和激情,表现出他对爱情和忠诚的苦衷。
这首咏叹调不仅展现了塞斯托的音乐才华,还深刻地诠释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观众对他的命运产生了共鸣。
塞斯托还有一些其他的唱段,比如与其他角色的对唱和合唱等。
这些唱段通过音乐的表达,展现了他与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为整个剧情增添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塞斯托在歌剧《蒂托的仁慈》中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充满了情感和戏剧性,他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成为了整个歌剧的核心。
他通过自己的命运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忠诚和爱情的思考。
塞斯托的形象和唱段成为了这部歌剧中的亮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瞩目的角色。
旋律变化中的音色处理——歌剧《蒂托的仁慈》中《我走我走》的演唱风格探究
旋律变化中的音色处理——歌剧《蒂托的仁慈》中《我走我
走》的演唱风格探究
许艳玲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5(0)5
【摘要】《蒂托的仁慈》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部歌剧,是为了庆祝罗马帝国皇帝列奥波德加冕波西米亚国王所作,所以一定程度上迎合他的喜好.莫扎特的歌剧咏叹调对韵律、语气以及风格把握的要求很高,而且,这首咏叹调情绪起伏较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情绪表现力,演唱者应挖掘作品内涵,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做好二度创作.【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许艳玲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莫扎特《蒂托的仁慈》中《我走我走》的音乐风格与演唱特点 [J], 张春博
2.论莫扎特音乐的戏剧性r——以《狄托的仁慈》中《我走我走》为例 [J], 蔡瑞
3.浅谈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咏叹调《仁慈的众神,若当国王必须冷酷的话》的演唱探析 [J], 韩宗臻
4.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塞斯托的形象塑造和唱段分析 [J], 王梦茹
5.歌剧《蒂托的仁慈》剧情介绍与论述 [J], 曹悦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莫扎特(W.A.Mozart)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横跨古典音乐和歌剧,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作品以其精湛的技巧、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而著称,尤其是他的咏叹调作品更是令人称奇。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便是其中一个极富魅力和深刻内涵的代表作。
本文将对该乐曲的演唱和风格进行研究,着重探讨其音乐特点、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杰出的音乐作品。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去向何方》这首乐曲的背景和意境。
该乐曲是莫扎特创作的经典咏叹调之一,属于古典音乐中的声乐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而备受推崇。
这首乐曲的主题是对生命和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沉思和感慨。
通过这首乐曲,莫扎特将人生的疑问和追问转化为了音乐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内涵。
对这首乐曲的演唱和表达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和情感投入,才能真正传达出其魅力和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对《我去向何方》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动听,起伏跌宕,展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华。
在旋律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既有抒情激昂的部分,又有深沉内敛的部分,充分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表达方面的多样性和深度。
乐曲的节奏富有变化,旋律线条清晰,既有激昂的快板部分,又有细腻的慢板部分,给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表达空间。
整体上,乐曲的音乐特点非常突出,充分展现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魅力。
在演唱方面,对《我去向何方》的演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情感投入。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要注意掌握好音准和音色的表现。
乐曲中的高低音部分要分清楚,保持音准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音色的表现,使之与乐曲的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演唱者还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要用心感受乐曲的内涵,投入到角色中去,展现出对生命、时间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声音的表达和音乐的演绎,将莫扎特对生命智慧的思考和情感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乐曲的美妙和内涵。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的演唱与风格研究
《我去向何方》是莫扎特创作的乐曲之一,该曲作于1787年,是一首咏叹调。
这首歌是在莫扎特最后的创作阶段中创作的,也是他在维也纳的作品中具有很高声誉的一首曲子。
该曲的演唱和风格享誉全球。
本文希望通过对该曲的演唱和风格的探讨,深入了解这首乐
曲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从演唱方面来看,这首曲子的演唱一定要准确、灵敏和感性。
由于它尤其注重
情感的表达,所以演唱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表现曲子中所蕴含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变化。
在
演唱时需要确保每个音符都要有力量和感性。
同时,演唱者还应注重声音的掌控,使得曲
调优美舒畅。
其次,从曲子的风格来看,该曲深受人们的喜爱之处是因为它的风格多元。
该曲融合
了多种音乐风格,包括亚平宁地区的音乐、德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
尤其是在曲式和旋律
方面,该曲融合了以上三种音乐的特点,使得曲子的结构和旋律变化十分新颖,令人耳目
一新。
此外,曲子的情感十分丰富多彩。
由于该曲是一首咏叹调,表达了一种人生沉思和追寻,所以情感方面就更加显得重要。
这首曲子既有忧伤和沉思的情感,也有欣喜和乐观的
情感,还有些许的神秘和迷人之处。
从曲子中的旋律和曲式上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些情
感变化,使得曲子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我去向何方》是一首十分优秀的乐曲,其演唱和风格都十分值得学习和研究。
它充分展示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与生命的追求。
今天,这首乐曲依然引人入胜,是经典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扎特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女中音咏叹调《我走我走》的演唱分析【摘要】:莫扎特是世界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是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丌创者之一。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歌剧创作是他最重要的成就。
他的歌剧内容丰富,具有时代特征。
音乐轻快优美,典雅纯净,并且注重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的矛盾冲突。
在演唱风格上也要求自然、轻松、秀丽、明朗。
所以他的歌剧生命力旺盛,久盛不衰,并深受人们的喜爱。
两幕歌剧《蒂托的仁慈》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充分展示了他成熟期的音乐特点。
尤其是女中音咏叹调《我走,我走》,不仅体现了莫扎特音乐的风采,也把女中音声部优美、浑厚又不失灵巧、富有弹性的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使女中音也在歌剧舞台上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彩。
研究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我走,我走》的音乐特点和女中音的声部特征及演唱风格,有助于更好的演唱莫扎特歌剧作品中女中音的唱段。
同时为以后演唱这首作品的声乐研习者们,提供可借鉴的一些个人体会。
【关键词】:莫扎特女中音创作特点美学特征演唱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7.2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9第一章莫扎特与歌剧《蒂托的仁慈》9-111.1莫扎特生平及主要歌剧91.2莫扎特歌剧《蒂托的仁慈》的创作背景及剧情简介9-11第二章歌剧《蒂托的仁慈》中女中音的声部特征11-122.1女中音的声部特征112.2塞克斯图斯角色分析112.3女中音咏叹调《我走我走》的演唱要求11-12第三章咏叹调《我走我走》的创作特点12-153.1调性分析123.2旋律特点123.3伴奏特征12-15第四章咏叹调《我走,我走》所体现的美学特征15-174.1角色“形象”之美154.2内容“崇高”之美15-17第五章咏叹调《我走,我走》的演唱分析17-215.1不同调性中歌唱音色的变化17-195.2旋律变换中的演唱处理19-205.3力度与速度对演唱的影响20-21结语21-22参考文献22-23致谢23-24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24-2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