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文献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

中医骨伤科最早的专著答:唐代蔺道人所著的《理伤续断方》(又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理伤续断方》,是关于骨伤科的医学著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很有科学价值的骨伤科专著,成书于公元841 ~ 846年。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编撰者是蘭道人,陕西西安人,他在治病方面造诣很高,并将其医疗绝技记述其中。

此书只有一卷,书中的内容简洁明了,全面总结了理伤正骨的基本原则和手法,调理宜忌,各种整骨手法、方药应用。

书中首先论述治伤的14个步聚,再论述打扑伤损服药次序及方药。

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的关节脱臼、手法复位、跌打损伤、牵引、固定、扩创、手术缝合、填塞等具体治疗方法都作了详细叙述,方药方面既有外洗外敷又有内服。

书中对唐以前骨伤科疾病诊治经验和取得的成就也进行了收录,记载有洗、贴、掺、揩以及内服多种方药,为骨伤科辨证、立法、处方和用药奠定了基础,临床应用价值很高。

书中对骨折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分为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药物治疗四大原则,这也成了后世中医骨伤科治疗骨折的基本观点;书中对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都有详细论述。

其中夹板固定治疗骨折是骨伤科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具有操作简便、治疗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少、医疗费用低、无骨折并发症等许多优点,被尊称为“中国的接骨法”。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以活血化疲作为治疗的原则,对伤愈后不留疤痕的技术也有记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发掘的。

该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记述方法,不仅注重理论,对实践也相当看重,所以其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非常高。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在我国骨伤科著作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其宝贵经验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成为后世从业骨伤科者的圭臬,同时也是中医骨伤科医生临床必读之作。

中医骨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骨科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骨科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骨科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骨科康复治疗80例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14期.刘国强.[2].156例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10期.胡哲.[3].中医骨科康复疗法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2014年16期.佘家文.[4].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探讨.《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年19期.董正国.[5].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医学信息》.2015年43期.张朝仁.[6].中医骨科外用方剂洗二方的疗效观察.《北方药学》.2015年12期.殷建伟.[7].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探讨.《中外医疗》.2014年33期.庄瓌瑜.[8].中医骨科康复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当代临床医刊》.2015年4期.郭宁.[9].层级护理管理在中医骨科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18期.尹罗娟.[10].中医骨科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2016年10期.吴曙强.二、中医骨科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自然铜浸取及其浸出液的药效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庞仁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兰州大学2007(学位年度)[2].李彦民教授运用通络法治疗筋骨痛证学术观点初探.作者:李引刚.中医骨伤科学陕西中医学院2011(学位年度)[3].中医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文献系统评价并证候分析.作者:谭伟欣.中医骨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4].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作者:魏书亭.中医骨伤科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5].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型疗效研究.作者:张允.中医骨科泸州医学院2014(学位年度)[6]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作者:郑移兵.中医骨科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7]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80岁以上骨科高龄手术病人病例回顾性研究. 作者:徐聪.中医骨科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8].台湾中医骨伤科的沿革、流派与治疗方式.作者:张昭昉.中医基础理论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9].中药骨碎补总黄酮泡腾片的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陈顺.药剂学华中科技大学2006(学位年度)[10].髓芯减压联合骨内注射治疗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作者:赵红奎.中医骨科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中医骨科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认清中医骨科特色,努力发展中医骨科事业试谈中医骨科李氏学.李维秀,2012第九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2]新世纪中医骨科创新流派——中医整脊研究进展.韦以宗.陈连勇.林廷章.黄俊卿.邹培.戴国文.张盛强.韦春德.潘东华.孙永章.王秀光.桂清民.应有荣.陈剑俊.谢冰,2010第八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3]老年骨性关节病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成树江.成文浩.郭亚男.周翔.史晨晓,2006第六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暨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创建十周年纪念大会[4]中医骨科发展的若干思考.萧劲夫,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5]试谈中医骨科的特色与发展.李维秀,2010第三届中医特色诊疗国际学术交流会暨第六届手诊手疗学术研讨会[6]佛道合一的禅医伤科形成及其学术成就.韦以宗,2012第九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大会[7]中医骨科治疗心脏病症浅谈.苏秋玲,20052005·人民大会堂首届中华传统医药名家大会[8]继承发扬尚老学术思想让中国接骨学再创辉煌.郑黎光,2006第六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暨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创建十周年纪念大会[9]伤科黄水治疗软组织缺损与骨髓炎.陈逊文,2006第六届世界中医骨科学术交流暨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创建十周年纪念大会[10]新世纪中医骨科创新流派中医整脊研究进展.韦以宗.陈连勇.林廷章.黄俊卿.邹培.戴国文.张盛强.韦春德.潘东华.孙永章.王秀光.桂清民.应有荣.陈剑俊.谢冰,2010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

关于骨科疼痛护理的文献

关于骨科疼痛护理的文献

关于骨科疼痛护理的文献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骨科疼痛护理这个重要的话题。

您知道吗,骨科病人那可真是遭罪呀,疼起来真是要命。

所以这疼痛护理就显得超级重要啦!
咱先说说心理护理这一块。

病人疼的时候心情能好吗?那肯定糟糕透啦!这时候护士姐姐们就得像贴心小天使一样,陪在病人身边,唠唠嗑,讲讲笑话,让他们心情放松些,别老想着疼。

告诉他们,疼只是暂时的,很快就能好起来,给他们满满的信心和勇气。

然后呢,是药物护理。

可不能随便用药哦!得根据病人的情况,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

什么时候用,用多少,都得精准把握。

而且还要时刻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万一有啥不舒服,得赶紧告诉医生。

物理护理也不能少。

像冷敷、热敷这些简单又有效的办法,用对了地方,那效果杠杠的。

还有按摩呀,帮助病人放松肌肉,减轻疼痛,多舒服呀。

再讲讲环境护理。

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对病人的心情和恢复都有很大的帮助。

没有噪音打扰,病人能好好休息,疼痛也能减轻不少呢。

说说健康教育。

得让病人和家属知道,为啥会疼,怎么能减轻疼,平时要注意啥。

这样他们心里有底,就不会那么害怕和焦虑啦。

呀,骨科疼痛护理是个细致又重要的活儿,需要护士们满满的爱心和耐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骨科病人早日摆脱疼痛的折磨,开开心心地恢复健康!
怎么样,朋友们,是不是对骨科疼痛护理有了更多的了解呀?。

骨科经典文献

骨科经典文献

骨科经典文献
骨科经典文献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骨折手册》。

该书由美国骨科医师协会官方出品,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骨科专著,
涵盖了骨折治疗的最新技术和研究进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

2.《骨科学》。

该书由美国著名骨科专家David博士主编,系统介绍了骨科疾病的诊断与
治疗技术,包括骨折、软组织损伤、骨骼肿瘤、颈椎病、腰椎病等方面的内容。

3.《实用骨科学》。

该书由国内著名骨科专家孙铁铮教授主编,全面介绍了骨科疾病的诊
断与治疗技术,包括骨折、关节脱位、脊柱疾病、软组织损伤等方面的内容。

4.《骨科手术学》。

该书由国内著名骨科专家戴尅戎院士主编,详细介绍了骨科手术的基
本技术、手术前准备和手术后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骨科手术的各个方面。

5.《骨关节损伤影像学》。

该书由国内著名骨科专家王岩教授主编,详细介绍了骨关节损
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方法,包括X线、CT、MRI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还有《脊柱外科学》、《脊柱外科手术学》、《脊柱功能重建与微创脊柱外科》等骨科经典文献。

这些文献都是骨科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骨科医生、研究生、进修生等学习骨科知识、提高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文献也是骨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反映了骨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献只是骨科领域的一部分经典之作,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因此,学习和阅读这些文献时,需要关注其时效性和更新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骨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骨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与骨骼相关的疾病和损伤。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科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对于骨科医生来说,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

骨科综述文献是骨科医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从骨科领域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包括骨折、关节疾病和脊柱疾病等。

骨折是骨科领域的常见疾病之一。

骨折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今,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为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内固定技术通过使用金属板、钢钉等器械将骨折的骨片固定在一起,促进骨折愈合。

此外,骨折的康复治疗也是骨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旨在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关节疾病也是骨科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关节炎是关节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减轻炎症和疼痛来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和关节活动等,旨在改善关节的运动范围和功能。

对于关节疾病的严重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通过人工关节的植入来修复受损的关节。

脊柱疾病也是骨科医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脊柱疾病包括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和脊柱退行性疾病等。

脊柱骨折常见于交通事故和高坠等外伤情况下,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脊柱畸形主要指脊柱侧凸,严重者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脊柱畸形的治疗,早期的矫正治疗可以改善畸形并防止进一步恶化。

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指脊椎间盘退变和椎间关节炎等,常见症状为腰背疼痛和活动受限。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骨科综述文献是骨科医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

本综述从骨折、关节疾病和脊柱疾病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1989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1989

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讲解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其在理论、诊断、治疗及研究方面都取得啦长足的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现将其发展历程做一简述。

一.发展历程1.1840年(鸦片战争)前这是在中医发展史上最迅速的时期,由于中医在治疗及预防疾病中处于统治地位,中医骨科得以迅速发展,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的萌芽,到隋唐宋元时期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的兴盛,中医骨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及研究得以不断完善。

1.1 基础理论方面早在殷商时期(公元前16世纪),甲骨文即有骨折的描述[5],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代表性著作《内经》,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其阐发的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气伤痛、行伤肿等学说,奠定啦中医骨伤科的理论基础,随后的《神农本草经》,载骨伤科药物近100种,奠定啦骨科用药基础,《伤寒杂病论》创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为骨伤科内用药用药原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唐时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金疮伤筋断骨侯”“金疮筋急相引痛”等专门症候[1],进一步深化啦骨科筋伤的理论,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翼方》对骨伤科内用药有啦新的发展,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从病因、病理上对骨科疾病进行阐述,进一步深化了骨科理论,宋金元时代,出现了学术上争鸣局面,张元素《医学启源》总结了治疗骨伤的引经药;张从正《儒门事亲》主张采用攻下逐瘀法治伤;李杲《医学发明》创制疏肝活血逐瘀的方药——复元活血汤;张洁古《活法机要》提出骨伤的三焦辨证方法;朱震亨提倡养阴疗法,对骨伤科的继承、发展产生啦深远影响,其后,朱楠《普济方》辑录大量骨伤科方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味,其中骨伤药物170余种,进一步深化啦骨伤科内外用药基础,薛己《正体类要》重视整体疗法,创“气血学说”,使骨伤科辨证理论有啦新的突破,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了清朝以前的正骨经验,提出正骨八法,其理论基础影响至今。

参考文献:骨科冲击波原理和生物学作用

参考文献:骨科冲击波原理和生物学作用

骨科冲击波原理和生物学作用自从1979年德国Dornier公司研制成功第一台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并于1980年2月7日成功用于肾结石患者治疗以来,人们对冲击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时对冲击波的应用也愈加广泛。

人们对冲击波的物理学特性及其对组织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开始试图用高能冲击波来治疗骨不连、股骨头坏死、慢性肌腱炎和足跟痛。

正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对尿路结石治疗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一样,体外冲击波将骨科疾病的治疗产生巨大的冲击。

冲击波原理冲击波是压力急剧变化的产物。

在短短的几纳秒内产生很高的压力幅度,这是冲击波独有的特性。

压力急剧变化产生的冲击波具有很强的张应力和压应力,能够穿透任何弹性介质,如水、空气和软组织。

应用于医学的体外冲击波按其震波源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液电式、电磁式和压电式,每种都有其独特的原理。

压电式和电磁式系统冲击波的正向压力波上升较慢,传送的能量较低;而液电式系统正向压力波上升较快,产生能量较大。

临床观察发现,液电式体外冲击波对泌尿系结石与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

瑞士HMT公司生产的Osstron型碎石机也属于此型。

冲击波形成机制现在以液电式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冲击波的形成机制。

该装置包括一对电极和一个半面是胶皮充满水的半椭圆型金属容器,电极位于充满水的半椭圆型金属容器的第一焦点处。

两极间急剧升高的电压,使两极间产生极强的电场。

在电场的作用下,两极间介质水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电子)分别向阴阳两极集聚,介质水开始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阳离子和阴离子(电子)吸收能量并相互碰撞使等离子体温度升高,两极间及周围的介质水开始汽化膨胀,而液体介质的惯性企图阻止离子体气体的膨胀,使通道内气体有一个膨胀收缩的过程从而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同时产生火花,释放光能和声能,导致场发射形成高电导区。

这一电极间在高场强下高速发展的放电过程称为流注放电,它的前部是不断加强的电场,尾部是高温高电导的等离子体。

放电通道内汽化气体膨胀收缩产生压力波的过程称为汽泡过程。

骨科护理论文

骨科护理论文

骨科护理论文近10年来骨科出现了许多医疗新技术,包括内固定技术、微创骨科以及康复支具等,有力地促进了骨科相关疾病护理和理论,给骨科护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

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

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

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 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

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

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

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

作者的体会是,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 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

明清时期的中医骨伤科文献介绍

明清时期的中医骨伤科文献介绍

见之 作 , 补《 、素》 可 灵》《 以来所 未备 ” 。
2 正 体 类 要
《 正体类要 》 明代著 名医家 薛 己编 著。 书于公元 成 12 59年 ,为伤 科薛 己学 派 的代表作 。 全 书分上 下二 卷 。上卷为 正体主治大 法 , 扑伤 之症 治验 、 坠跌 、 金疮
正集 的补遗 。书 以 《 正骨心法要 旨》为经 , 子百家为 诸 治验 和疡火所 伤治验 4门 , 卷 附诸 伤方药 。全书记 纬 . 下 博收伤科诸要 , 以家传之法汇辑而成。计续辑诸 参 载 内伤证 治 1 条 大法和治验 医案 6 则 《5 ) 方 剂 伤4 9 5 8例 , 4门, 附增单方 I  ̄余首 , (O K 全书辑 录 4 多家清 以前 o
明清时期骨伤科从外科 中分 出独立。 明初太医院分 1 科 ,金镞” “ 3 “ 、接骨 ” 居其一 , 各 公元 17 年改名外科 51 和正骨科 《 又名正体科)清太医院设 9 , 。 科 其中有“ 疮疡 科” 正骨科 治骨折脱位及跌 打损伤 , 后又称伤科 随 伴 着骨 伤科 的独立 , 伤科在理论 和临 床上均有很 大发 骨 展, 一是伤科专著 出现 , 种 。 O
7 首 。书 中强调 整体观 念 , 纲辨证及气 血辨证 。重 1 八 脉理 , 轻部位 ; 内治 , 重 反对单纯 用手法 和外治 法 ; 主 张平补 , 反对应用 寒凉药 物 。 治气 , 以补气为 主 ; 治血 .
的文献 , 录各 家学说和治法方药似 同《 所 普济方》 。所辑 方药 以方剂字数归类排列 , 录治伤 的药物名称 , 并 可谓 方剂字典和伤科本草均备 。书 内还辑家传 《 陈氏秘传》
1 跌 损 妙 方
则 以补气养 血 以活血化瘀 ; 重点 突 出脾 胃肝 肾在伤科 病 中的重要作 用 。 常用方 剂有 四物汤 、 中益 气汤 、 补 八 珍汤、 六味地 黄丸 等 。

骨折护理的参考文献

骨折护理的参考文献

骨折护理的参考文献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骼损伤,它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于骨骼部位而引起的。

骨折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利的伤害,因为它不仅会导致疼痛和肿胀,还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同时增加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下面是一些关于骨折护理的参考文献。

1. 《骨科学基础》这是一本被广泛使用的骨科参考书,在其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骨折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骨折护理知识。

2. 《实用护理学》这本书是一本护理学参考书,其中对骨折护理也进行了详细介绍。

书中主要讲述了骨折的护理评估、实施、监测和文献研究等方面,同时还提供了相关的检查和处理技术指南。

3. 《急诊护理手册》这本手册是一本紧急情况应急参考书,其中也有骨折护理的介绍。

本书主要关注于紧急救护的实践内容,包括骨折的初步处理和转运方面的知识。

4. 《外科护理学》这是一本外科护理学参考书,其中也涵盖了骨折护理的相关知识。

从手术前的检查和准备,到手术后的伤口护理和疼痛管理,这本书涵盖了骨折护理的所有方面。

5. 《骨科护理学》这是一本专门介绍骨科护理的参考书,其中也有针对骨折护理的讲解。

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骨折类型及其治疗方法,同时还分享了护理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

6. 《外伤护理学》这是一本关于外伤护理的参考书,其中介绍了多种类型的外伤处理方法,包括骨折护理。

这本书提供了详尽的流程和指南,教学者如何更好地进行骨折处理和护理。

7. 《医疗护理学体系》这是一本医疗护理学的大型参考书,其中也有对骨折护理进行分类和介绍。

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骨折护理的概念和手段,还指出了护理师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

总之,骨折护理涉及到多种医疗技术和护理知识,需要护理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以上参考文献对于护理师的骨折护理实践非常有帮助,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骨科典型病例个案护理文献综述

骨科典型病例个案护理文献综述

骨科典型病例个案护理文献综述
骨科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针对这些疾病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
总结骨科典型病例的护理方法和经验,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
考和借鉴。

首先,骨折是骨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对于骨折病人的护理,
早期的固定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护理人员需要在保证骨折部位固
定的同时,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和
康复护理。

此外,对于老年人骨折患者,还需要重点关注其饮食和
营养状况,以促进骨折愈合和康复。

其次,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于关节炎患者的护理,重点
在于疼痛管理和功能锻炼。

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
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合理的运动锻炼、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等,以
缓解患者的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最后,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
护理,重点在于饮食和营养的调理,以及骨密度的监测和药物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的饮食结构、
适量的运动和避免烟酒等不良习惯。

综上所述,针对骨科典型病例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早期的固定和保护、疼痛管理和康复护理、功能锻炼和营养调理等方面,以期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本文能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实用骨科参考文献论文范文

实用骨科参考文献论文范文

实用骨科参考文献论文范文骨科医生需要时刻跟进骨科医疗领域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因此阅读并编写实用的骨科参考文献和论文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篇相关的论文范文并分析其特点。

论文题目: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康复进程及策略本论文介绍了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康复算法和策略。

研究数据表明,膝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员损伤,而关节镜手术是目前最先进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是,治疗后的康复进程应该非常谨慎地管理,以确保患者最终能够恢复到先前的身体状况。

本论文的主要特点如下:1. 研究方向明确本文将研究方向明确地聚焦在了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后的康复进程和策略上。

通过介绍关节镜手术的操作流程、治疗效果和治疗后的康复过程,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和限制。

2. 数据支持本文并没有盲目地介绍关节镜手术和康复的过程,而是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关节镜手术的操作流程,还引用了相关的医学文献来说明这种手术的效果。

3. 实用性本文的实用性非常高。

作者一步步介绍了治疗后的康复过程,并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和策略,以帮助患者恢复到更好的身体状况。

这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尤其是那些将来需要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人。

4. 格式规范本文的格式规范,章节分明,逻辑清晰,让读者容易理解。

同时,参考文献的引用方式也显得十分专业。

总体而言,本论文写作精准、逻辑清晰,既扎实又实用。

这是其他骨科学者可以基于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好范本。

中医骨伤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骨伤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骨伤科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骨伤科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医骨伤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要素分析.《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4期.赵长青.樊粤光.黄枫.舒雯.[2].论非骨伤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措施与方法.《贵阳中医学院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2年2期.徐远坤.陈久毅.[3].非骨伤专业开设中医骨伤科学实训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16期.张董喆.李沛.郭会卿.[4].中医骨伤科学实训教学的方法与改革.《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14期.邓伟.李新建.[5].高职高专中医骨伤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卫生职业教育》.2014年12期.杨志伟.[6].《中医骨伤科学》教学改革与应用体会.《中医临床研究》.2015年25期.姚斌.[7].《中医骨伤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究.《现代医院》.2015年5期.曾展鹏.黄枫.王海彬.庄洪.舒雯.[8].中医骨伤科学多媒体CMI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6期.杨志伟.张弛.[9].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2期.张耀红.侯乐荣.[10].《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学生能力培养.《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2期.张文信.秦亚梅.二、中医骨伤科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药强骨煎剂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防治效果及机制探讨.被引次数:2作者:刘垒.中医骨伤科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2].植骨支撑内固定术加通络生骨胶囊治疗围塌陷期股骨头坏死初步报告. 作者:贾海升.中医骨伤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3].颈复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李宗兴.中医骨伤科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4].不同浓度骨碎补提取液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作者:陈德强.中医骨伤科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5].家兔胸椎58节段骨错筋伤对胃液及胃黏膜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作者:高建波.中医骨伤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2015(学位年度)[6].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附95例长期随访).作者:郑可顺.中医骨伤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7].闭合撬拨与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杰.中医骨伤科学湖北中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2005(学位年度)[8].颈型颈椎病的症状与软组织的变化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赵忠民.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11(学位年度)[9].《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陈朝晖.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09(学位年度)[10].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被引次数:19作者:刘向前.中医骨伤科学湖南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4(学位年度)三、中医骨伤科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TBL教学模式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初步应用体会.熊勇.彭锐,2013全国针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建院30周年报告会[2]发挥特色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促进中医骨伤科学现代化.谭远超.刘峻,20092009年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3]从《金匮要略》浅谈中医骨伤科学的研究方法.王芃.张军.宋铁兵.韩磊.孙树椿,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4]论中医骨伤科学正骨理筋手法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宋敏.谢兴文.张晓刚.李盛华.周文丽,2013全国第五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5]岭南骨伤名家蔡荣"经验方"系列出处研究.黄枫,2013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医学历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岭南医学研讨会[6]《中医骨伤科学》多媒体案例直观教学法的探讨.陈洪波,2013全国针灸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专题研讨会暨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建院30周年报告会[7]继承发扬祖国传统中医骨伤科学.沈正魁,2009庆祝建国60周年中医药名家高层论坛[8]正骨手法CAI课件的开发和应用.郭会卿.李沛.杨豪.黄世金.赵灿,20092009年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9]中医自拟三生接骨膏的骨折治疗.徐理翔.徐勋,2010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末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10]中医骨伤科中系统生物学思想及其应用浅析.赵东峰.王拥军.施杞,20102010中医骨伤流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层论坛暨石筱山先生创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学科50周年纪念大会。

关于骨科护理文献

关于骨科护理文献

骨科护理相关的文献有很多,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文献:《骨科护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骨科护理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教材,内容涵盖了骨折、骨关节炎、脊柱疾病等骨科常见疾病的护理,重点讲解了各种疾病的康复与护理要点,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骨科疾病的康复护理》是一本关于骨科疾病康复护理的教材,针对各种骨科疾病,如骨折、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介绍了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骨科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骨科护理手册》是一本实用的骨科护理手册,详细介绍了骨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疼痛管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临床护理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骨科护理实践与技巧》是一本注重实践和实用的骨科护理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介绍了骨科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技巧,有助于提高骨科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某个具体疾病或某个具体方面的骨科护理文献,如《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等。

这些文献针对特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详细介绍,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或领域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骨科护理相关的文献非常丰富,既有系统的教材也有实用的手册和手册,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疾病都有相应
的文献可供参考。

对于从事骨科护理工作的人员来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文献进行学习和阅读。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

骨科综述文献综述范文摘要:骨科综述文献综述是对近年来骨科研究的重要文献的综合研究。

本文将从骨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诊断与治疗、复发预防等方面对骨科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着重突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

关键词:骨科;最新进展;新技术研究;诊断治疗;复发预防1、绪论骨科是医学及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骨科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有必要对骨科文献进行系统的综述和评价,以掌握骨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临床实践与研究的联系,提高临床骨科医学水平。

根据此,本文将从近年来骨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新技术研究与发展、诊断与治疗、复发预防等方面对骨科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着重突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用性。

2、骨科研究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骨科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如骨科病特征的细胞学研究、骨科病病理生理学和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实用技术的发展、新药的研发、新诊断方法的研发、手术技术的改进、综合治疗的研究等等。

这些都为骨科研究与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性。

以手术治疗为例,近年来出现了微创外科手术技术,可以在最小的干预和创伤水平上完成微创手术,比传统的外科手术技术更加快捷、准确。

另外,使用现代3D手术技术,可以更好地进行精确定位,准确掌握手术目标,在保护病人的健康的同时减少手术创伤,极大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3、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骨科研究的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给骨科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新一代图像技术在骨科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如CT、MRI等技术,具有准确定位、准确分析的优势,可以更好地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帮助骨科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实现病情的更加有效的治疗,这是骨科研究的重要技术进步。

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和解析,结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有助于发现骨科疾病的分子机制,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骨科文献汇报

骨科文献汇报

骨科文献汇报一、背景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了解骨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本次汇报将对近五年内发表的骨科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评价。

二、研究内容1. 文献来源与筛选本次综述的文献主要来源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

初步筛选出与骨科疾病相关的文献,并根据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质量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筛选。

2. 文献综述与评价对于筛选出的文献,我们将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质量进行评价。

同时,我们将对各文献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总结骨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结果与讨论1. 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综述,我们发现近五年内骨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在骨折治疗方面,有研究发现新型内固定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感染和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关节疾病方面,有研究指出关节镜手术对于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还有研究涉及脊柱疾病、骨质疏松症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2. 结果讨论尽管近五年内骨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骨折治疗方面,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在关节疾病方面,如何预防和治疗术后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仍需进一步探讨。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建议加强多学科合作,开展临床研究,以提高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总结与展望本次骨科文献汇报对近五年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发现骨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然而,仍需加强多学科合作和临床研究,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我们期望骨科领域能够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医学工作者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骨科事业的发展。

骨科脊柱英语文献节选

骨科脊柱英语文献节选

骨科脊柱英语文献节选Excerpt from an Orthopedic Spine Literature: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disorders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field that requir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appropriate 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This review article aims to provide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spinal condi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role of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Conservative Management:Conservative management is typically the first-line approach for the majority of spinal disorders, as it aimsto addres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condition and alleviate symptoms without the need for invasive procedures. This may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therapy, medication management, and lifestyle modifications.Physical therap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spinal conditions,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core musculature, improving flexibility, and promotingproper posture and body mechanics. Medication management may involve the use of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algesics, and neuropathic pain medications,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diagnosis and the patient's clinical presentation.Lifestyle modifications, such as weight loss, ergonomic adjustments, and stress management, can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spinal disorders.Surgical Interventions:In cases where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fails to provide adequate relief or when the condition warrants more aggressive treatment, surgical interventions may be considered. The decision to pursue surgical treatment is typically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patient's symptoms, imaging findings, and the potentialrisks and benefits of the procedure.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spinal disorders include decompression (e.g., laminectomy, discectomy), fusion (e.g.,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stabilization (e.g., spinal instrumentation, vertebroplasty, kyphoplasty). The selection of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technique is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pathology and the patient's individual needs, with the goal of addressing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condition while minimizing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and optimizing long-term outcomes.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disorders often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involving collaboration among various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orthopedic surgeons, neurosurgeons, physical therapists, pain management specialists, and primary care providers. This collaborative approach ensur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ized treatment plan that addresses the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 of the disorder.Conclusion: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disorders is a complex and evolving field that require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y, appropriate 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strategies. By utilizing a combination of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as well a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can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uniqu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nditions and optimize their long-term outcomes.中文翻译:脊柱疾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领域,需要全面了解病理生理学、适当的诊断评估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手腕骨折的参考文献

手腕骨折的参考文献

手腕骨折的参考文献
[1]田伟.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

外科学[M].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彭小苑,谷忠建,欧阳艳菲。

骨科健康教育手册[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手腕骨折是什么?
定义
手腕骨折即腕骨骨折,多由外伤引起。

腕骨不是一块骨头,而是一组骨头,由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这8块骨头组成。

分类
手腕骨折分类的主要依据是骨折所在的解剖位置。

手舟骨骨折:目前最常见的腕骨骨折。

月骨骨折。

三角骨骨折
豌豆骨骨折
大多角骨骨折
小多角骨骨折
头状骨骨折
钩骨骨折。

骨科专业文献

骨科专业文献

髋臼唇的血供Vascular Supply to the Acetabular Labrum髋臼唇的血供Morteza K, Kevin H, Martin B, et al. (Iran)Background The acetabular labru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ip joint stabil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articular cartilage of the hip. Despite this, few investigators have evaluated its microscopic vasculature and, to our knowledge, none has assessed its macroscopic blood suppl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the origin and course of the vascular supply to the acetabular labrum to determine if this blood supply is affected by a labral tear.背景:髋臼唇在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和保护髋关节的关节软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很少有人研究显微脉管系统,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人评估过其大体解剖的血供。

本研究旨在辨明髋臼唇血供的来源及走行,并探讨髋臼唇撕裂是否会影响其血供。

Methods Colored silicone was injected into the vascular tree proximal to thirty-five hips in twenty-eight fresh cadavers. Twenty-four hours after injection, anatomic dissection was performed and the vessels supplying the labrum were followed from their origin to their final distribution. Additionally, labral segments of fifteen randomly selected hips were resected to assess the acetabular rim's vascular contribution, and fifteen hips were dislocated for complete intra-articular inspection of the labrum.方法:将有颜色的硅胶脂注入到35个髋关节(28例新鲜尸体标本)近端的主干血管上,注入24小时后,沿髋臼血供的起始处至其终支,逐层解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月 4.17±0.58mm(n=5) 4.26±0.72mm (n=3)
4讨论
4.1 指端皮肤的神经血管分布特征与皮瓣设计的关系:手指腹侧的血液供应有赖于两侧指固有动脉发出的众多吻合支,由近端两侧走向远端中线方向。在指端处,自指动脉弓(甲半月线水平)向远端发出5条纵行的动脉血管,直径在0.1~0.3mm之间,2条在两侧,3条在中间,位于指深屈肌腱膜表面,并有分支相互吻合成立体的网状结构,而这些分支均存在与纤维隔内。静脉则为网状,在甲半月水平汇合成弓形,继而流向两侧。指端腹侧的神经支配来源于指固有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远侧指横纹以远,成树状分布。进行皮瓣设计时,必须依据指端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规律。传统的V-Y皮瓣[1]设计是以皮下组织为蒂,虽一侧切开较深,切断了血管和神经,但另一侧仅切开皮肤,皮瓣游离后基本为一单蒂皮瓣。韦加宁的方法是两侧切开均较浅,虽血供可靠,但因皮下游离少,推进距离稍显不足。Green手外科所介绍的方法是:两侧切口、皮瓣下方均进行游离,切断纤维隔,保留神经血管,实质上是一血管蒂皮瓣,对操作要求较高。我们设计的是以两侧皮下组织为蒂的双蒂皮瓣,切开浅,保证了血供及神经支配,皮瓣下及尖端的纤维束切断,延长了推进距离。操作也相对简单。在推进距离较长时,可考虑通过对切口两侧的皮肤向外侧游离来延长皮下蒂的长度,或在尖端切开皮下组织时,使皮瓣尖端的皮下组织与切口外侧偏远端的组织相连以延长蒂的长度,但应注意边切边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防止皮瓣缺血坏死。
同时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参与讨论!谢谢!
改进的V-Y见的外科急诊,如合并有骨外露时,常需皮瓣转移进行治疗。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V-Y皮瓣转移术,但传统的V-Y皮瓣能够修复的创面大小有限,且术后的感觉恢复有时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我们根据皮瓣设计的基本原理,对此皮瓣进行了改进,经临床应用并与传统的V-Y皮瓣进行了对比,认为有其可取之处。现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4.2 改进的V-Y皮瓣与传统V-Y皮瓣的推进距离、感觉恢复分析:改进的V-Y皮瓣与传统V-Y皮瓣的推进距离有明显差异,推进距离较远。因为传统的方法设计时,皮瓣的蒂部是皮下组织,推进距离受皮下组织的弹性限制,且由于指腹的皮下存在垂直方向的纤维隔,进一步限制了皮瓣的推进。所以在韦加宁[2]的手外科手术学上,均认为可修复的面积小于1平方厘米;而在Green 手外科手术学上,作者主张尽最大可能地切断纤维隔,保留血管及神经,形成神经血管蒂皮瓣以延长推进距离。但此方法要求医生有较高的显微外科技术,并且配备有良好的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在国内推广有相当的难度。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将皮瓣设计为双蒂的筋膜蒂皮瓣,去除了“V”的尖端处皮下组织的牵拉,并在两侧切口外侧略分离以延长筋膜蒂,故推进距离相对较远,操作与Green 手外科学[3]上的方法相比也相对容易。传统的方法虽然一侧切开较深,会切断该侧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但指端的神经分布为树状结构,故对其影响不大。改进后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亦无明显差异。对于病人远期的感觉恢复(尤其是冬季有无冷感),因为国人的习惯问题,能获得随访的概率很小,我们虽进行了很大努力,仍难以得到足以进行统计分析的病例数,3个月后甚至未获得1例随访。这也是国内所有临床工作遇到的共同问题,有待于通过加强出院后的健康教育,使病人明白随访的重要性来改善。
二、手术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大腿上部置气囊止血带,充气止血。采用Mathys公司提供的SYNTHES? LISS-DF或LISS-PT。5例实施微创内固定,2例扩大切口处理合并损伤或植骨。
例1、例5、例7取股骨下段前外侧切口入路。例1切口向下延长至髌前,先用2枚可吸收拉力螺钉(成都迪康产品)更换原先固定内髁Hoffa骨折的金属螺钉(其尾端外露于关节面外);对胫骨髁撕脱骨折块,用1枚金属拉力螺钉固定稳妥。直视下使髁上骨折解剖复位后,将5孔LISS-DF接骨板经股外侧肌下插入至骨折近侧骨皮质旁,不剥离骨膜。经皮拧入最近侧1枚AO自钻、自攻型锁定螺钉,继而分别在骨折近侧固定3枚(共4枚)锁钉,在股骨髁部固定5枚锁钉。经皮另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撕脱之胫骨结节。例5下肢纵向牵引,C型臂X线透视下维持股骨髁上及下段骨折良好复位,于股骨下段前外侧切口置放9孔LISS-DF,骨折近、远侧分别用4枚、4枚锁钉固定。例7切口向近侧延长以显露股骨干骨折处,拆除金属环状固定带,清除植骨块,见骨皮质粉碎、菲薄,骨折近端前侧约5cm╳2cm前皮质缺损,骨水泥外露。牵引下复位,置放9孔LISS-DF,其近端偏向骨皮质后方侧(人工髋关节股骨柄末端遍向骨髓腔前侧)。股骨干骨折近侧拧入5枚锁钉,远侧髁部及髁上部拧入6枚锁钉,并取自体髂骨植骨。
例5,女,53岁,左股骨髁上骨折(33-A3.2型),伤后7d手术 。
例6,男,53岁,左胫骨近端骨折(41-C3.3),伤后7d手术 。
例7,男,78岁,为右侧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并发同侧股骨干远段粉碎性骨折(32-B3.3),术中即行切开复位、金属环状束带(3条)固定及同种异体骨植骨。但骨折稳定性差,加上患者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遂于骨折后21d行LISS手术。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32例,均为指端皮肤软组织缺的病人。根据年龄、性别、不同手指、受伤的不同类型配比,分为改进组和传统组两组,其中改进组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12~54岁,平均34.3岁;拇指5例,食指4例,中指5例,环指2例;10例为挤压伤,6例为切割伤;缺损面积为1.2cmX0.8cm~1.7cmX1.1cm;均合并有指骨外露。传统组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3~56岁,平均36.4岁;拇指5例,食指5例,中指4例,环指1例;9例为挤压伤,7例为切割伤;缺损面积为1.1cmX0.5cm~1.5cmX0.8cm;亦均合并有指骨外露。术后随访三个月以追踪其感觉恢复情况。
参考文献
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
顾立强 王大平 郭刚 相大勇 曾国庆 裴国献
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基于微创外科的原则,吸取交锁髓内钉技术与生物学接骨技术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内固定系统[1,2]。2003年我们应用AO股骨远侧LISS(LISS-DF)或胫骨近侧LISS(LISS-PT)治疗下肢股骨远侧骨折或胫骨近侧骨折共7例。现结合相关文献[1-6],报告我们应用LISS治疗技术的初步临床体会。
【皮瓣专题讨论之一:V--Y皮瓣】
今天开始,本论坛开始进行手外科常用皮瓣的专题讨论,每个皮瓣作为一个专题,请各位同道、前辈多多指导,踊跃发言!
本文以及手术照片是由署名为“nygnygnygnyg ”的整形科高手发表于丁香园生物医学论坛,在此仅借花献佛,深表谢意!
nygnygnygnyg 医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人很受启发,茅塞顿开的感觉。
例2,男,41岁,右胫骨平台及胫腓骨上段粉碎骨折(41-C3.3),受伤至LISS手术时间为30d。
例3,男,29岁,右胫骨近侧干骺端开放性粉碎骨折(41-A3.1),急诊行清创、LISS手术。
例4, 男,42岁, 右胫骨平台及胫腓骨上段粉碎骨折(41-B1.1,42-C3.3),受伤至LISS手术时间为18d。
临 床 资 料
一、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9~78岁。其中车祸致伤6例。
例1,男,50岁,左股骨髁上粉碎性骨折(AO/OTA分类33-A3.2 ,下同),合并同侧内髁Hoffa骨折(33-B3.2)、胫骨髁撕脱骨折、胫骨结节及胫骨近端粉碎骨折(41-C1.1)等;伤后已在外院行左侧Hoffa骨折与胫骨结节骨折拉力螺钉内固定、左侧Pilon骨折及右胫腓骨远段骨折内固定治疗;受伤至LISS手术时间为20 d。
2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组手术人员实施,病人采用臂丛麻醉或指总神经阻滞麻醉。均用0.9%的生理盐水,3%双氧水和1/1000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进行清创。测量皮瓣需推进的距离及缺损面积。
2.1 传统组:指根部上止血带后,残断创面清创,指骨末端适当修平。设计切口:残端掌面创缘的适当宽度为底,向指掌侧皮肤设计V形切口。切口一侧切开深及骨膜,另一侧切开较浅,仅切开纤维隔浅层,残端创缘稍加剥离,滑行推进皮瓣呈Y形缝合。松止血带,观察皮瓣血运,松软敷料包扎,留窗以便观察血运。
4.3 术中的注意要点:
4.3.1 器械选择:手术器械的选择对于成功完成手术极为重要,在手术前应对整个手术过程所需的器械进行妥善准备。指端部位的手术区域小,大约只有3~4个平方厘米,故应选择尖端精细的镊子、止血钳、剪刀,以利于无创操作。防止过多的组织损伤。作者在做V-Y皮瓣时所需的器械大致如下:11号尖刀片、尖头眼科弯剪、橡皮筋、尖头咬骨钳、手外科专用镊子、皮钩、精细持针器、3/8弧的三角针和3-0的丝线或尼龙线,还应备有一把尺子,以便测量创面大小。
虽然作者通过自己的临床工作证实该方法具有推进距离远、感觉恢复好等优点,但在进行修复方法选择时仍应三思而后行。遇到伤口为切割伤者,应尽可能再植;如无再植条件(如:碾压伤或末节丢失等),或因技术所限,可考虑采用此方法进行修复,但依作者的经验,本方法最多可修复缺损面积仅为2平方厘米,推进1.1cm的距离,所以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2 改进组:切开前设计及缝合后处理同传统组。切开时两侧切口深度相同,均仅切开纤维隔浅层,切口外侧缘在此层次上向外剥离约3mm,皮瓣的尖端切开至骨膜,并切断两侧切口的皮下组织蒂约2mm。在骨膜上将皮瓣游离,形成一个双蒂皮瓣,向前推进并呈Y形缝合。
2.3 术后十天拆线,测定皮瓣的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距离(触觉)。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时再次测定其痛温觉及两点辨别距离(触觉)。
4.3.3 操作中的注意要点:切开皮肤时应用尖刀片在皮瓣尖端刺入,直至骨膜,切开少许,找到层次(纤维隔浅层)后,刀片放平,在此层次切至创缘,可基本保证层次不致过深,并在此层次稍向外分离。再用剪刀在创缘处骨膜上方刺入,撑开,剪断与骨膜垂直方向的纤维束,充分游离皮瓣,注意分离至近端时,应在指深屈肌腱膜以上分离,确保无血管损伤。缝合时,只缝合纤维隔浅层以上的皮肤,以防刺入过深,损伤血管。缝线方向与指中线成朝向远侧的锐角,在皮肤层进行减张(减少皮下筋膜蒂的张力)。如遇到皮瓣远端与甲床缝合困难时,不可急于咬除骨远端以利于缝合,应在创缘处及皮瓣尖端处稍稍分离,剪断牵拉的纤维隔,使皮瓣得以充分松解,再进行缝合,部分咬除远端的骨组织为万不得已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