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析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
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着重从安土重迁大陆型文化、德性修养伦理型文化、中庸之道和谐型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标签: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标志。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
文化即历史,由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历史的结晶,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民族精神的实质,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在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有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和主导思想,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从时间上看,一般指上起“夏”、“商”、“周”奴隶社会,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系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分别在3000—5000年前消失,虽然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曾遇到过种种危机和挑战,但却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一往无前,绵延数千年之久从未中断过,至今仍保持着勃勃生机,成为世人瞩目的“东方之谜”。
中国传统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的文化之一。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曾说:“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思想体系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中庸”和“天人合一”。
二、道德伦理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这些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三、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观念深入人心。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强调亲情、和睦相处和代代相传。
四、人际关系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维护社会和家庭间的和谐关系。
五、礼仪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礼仪文化体现在社交礼仪、宴会礼仪和节日习俗等方面。
六、兼容并蓄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
七、艺术形式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剪纸、立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八、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具有重要的地位。
汉字的发明和运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和发展。
文字在文化传承、文学创作、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日和习俗丰富多样。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气息。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思想体系的独特性、道德伦理的重视、家庭观念的重要性、人际关系的重视、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兼容并蓄的特点、艺术形式的丰富性、文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节日和习俗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和思想体系。
其基本特征无疑对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尊重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尊重。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统、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认为这些传统代表着文化的根基和精神的传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重长辈、尊敬前人,注重宗族活动、节日庆典,这种对传统的尊重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崇尚中庸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
中庸之道主张的是“不偏不倚”,即遵循中道,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种崇尚中庸的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处世态度、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中。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谦逊,反对极端和过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智慧。
三、注重礼仪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仪之道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仪式典礼之中。
中国古代的礼仪体系十分复杂,包括各种礼节、礼仪和礼仪规范,体现了对礼的崇尚和尊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都与礼仪相关,体现了对秩序、规范和尊严的追求。
四、重视家庭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人们情感交流、思想传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中国人讲究孝道,强调家庭和睦、亲情深厚。
家族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五、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山水为画,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敬畏。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诸家都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寻求平衡与和谐。
六、重视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教育,儒家思想中“教育为本”、孔子“教无定法”等观念影响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注重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才能,强调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欢迎阅读。
1、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
2、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
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各朝代,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都展现了它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顽强的传承下来,而且经历了无数个后人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虚心学习前人又丰富前人,依据时代需求又超越前人,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
3、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多元化的。
传统中国社会,儒、道、佛等多种派系并存,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汇集百川优势、兼容八方智慧的显著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中国文化历经艰辛,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民族、各地域文化的融合发展,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周围地域文化、形成了同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种主要特征,其中包括:
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能够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并融入自身。
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准则,同时也尊重君主和民众的权利和责任。
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奋斗精神,提倡勤劳、刻苦、自律和奉献精神。
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品格和气节,鼓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献身,同时也尊重个人的生命和尊严。
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和割据,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提倡中庸之道,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实践和实用,强调实效和实绩,反对空想和空谈,同时也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剖析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 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 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 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 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 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
其四:农耕经济条件下,农民以一家一户 为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 相结合。
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就决定了农民居住在 耕地的附近,决定了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 和社会的子细胞,决定了其民族的种种制度、 行为、观念;
农耕经济必然会形成宗法文化、专制主义、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这就需要大一统的中央 集权,而这种中央集权则是宗法的基础。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 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 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 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 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 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 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 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延续力
地理因素: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
供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可以借助自 然之力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同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明显的
先进性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 族,反复出现“征服者被征服”的现象。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
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
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国文化是由不同的异质文化融合而成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本来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后来才合成一个大体统一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中国文化具有变通性:留下了许多选择的空间,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41014115 张宏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又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
对于中国文化的特点,目前,虽然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典型的伦理型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长达数千年,其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表现形态中,传统伦理思想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2.强调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3.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
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
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4.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
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
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5.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
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表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
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
必修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师版)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 (时间上)(2)源远流长的见证(3)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 2.博大精深 (内涵上)【注意】 1.汉字 ≠ 文字①文字: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一直处于前列 3.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民族性 ≠ 区域性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特有的)三.中华文化的力量1.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对内: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3.对外:中华文化的力量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总结】一.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二.归纳已学过的“标志”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三精一魂)(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4)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永不泯灭(1)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2)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奋勇抗争之中,(3)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注意】1.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2.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性,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是什么)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总结】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
博大精深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
面包罗万象。
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屹立不倒,是我们的骄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
史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
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
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
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
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
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
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特点
论万
心恶
终淫
古为
少首
完 人
论 事
不
论
心
论百
事善
贫孝
家为
无先
孝 子
论 心
不
论
事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总体特征 伦理文化
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伦理道 德学说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影响之大,导致道德论与本体论、认识论、 知识论互相涵摄,界限不明。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
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
宗法的主要内容:
全族人尊奉共同祖先;宗族以父系计算, 由嫡长子为继承人;嫡长子称宗子,为大宗, 余子为小宗;大宗率领小宗,小宗服从大宗。
族:族的本义是集矢成束。因有聚集义,故
绪论
一、总体特征 二、中国伦理型文化的基本特点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5、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 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 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推原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便是出发
化
点与归宿点“重合”。这恰恰是农业
的 基
生产周期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周而复
本 特
始衍化所暗示的。
点
二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中 国
与农业文明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即历史地表现出来的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区别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特性或气质则是清晰的。
而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特性与气质,对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求得对中国传统文化明确理解和总体把握,无疑又是极有裨益的。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界定,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
不难发现这些论者的视角都是沿着精神方面或社会意识形态的线索去界定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的。
李宗桂就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固然也能甚而更能广泛地反映文化的民族性,但较之精神方面的特质,它就显得不那么集中、深刻”[1]。
因而他是主张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方面考察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
与此不同,冯天瑜认为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特征的考察必须通观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形态等独特而多样的复杂因素,精神特质的形成也要结合这些因素的作用去分析[2]。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后者的视野,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不能简单地用精神性或意识形态的方面去概定而缺乏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及社会形态诸特性的相应发明,或可说,这至少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无法完整地揭示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和独特风貌。
但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特征的因素,放到经济生产方式的文化意义中去探讨似乎更妥帖些,刻意由地理因素单独引出一类文化特征既与生产方式或社会形态视角上谈的文化特征的相关分析重叠杂糅,也易流于地理环境决定论之缺失。
另外,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谈文化特征固然已涵括思想文化的层面,但若把思想文化流派的线索单独论列无疑会更见清晰,有利于更富深度地厘定传统文化的多维特征。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论述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连续的文化之一,起源于中国本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戏曲、艺术、饮食、服饰等多个方面。
其中,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主张“仁爱”、“礼制”等思想,对中国及东方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中华武术、瓷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华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性,五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华文化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力,能够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最后,中华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文化始终顺应社会和时代的前进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着绚丽的光彩。
关于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征
关于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征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征。
以下是关于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征:第一,中华文化以尊重传统为核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念。
人们注重尊敬长辈、遵循家族规矩,并且对祖先和过去的敬畏与敬重。
传统的节日和庆典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得到人们的热烈参与。
第二,中华文化注重礼仪和谦逊。
礼仪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注重言行谦和、待人友善。
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谦逊的态度与对他人的尊重相结合,有助于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三,中华文化强调家庭观念。
家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单位,被视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尊重在中华文化中被高度重视。
家庭结构与道德规范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华文化家庭价值观的核心。
第四,中华文化重视学问和学术。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学者,他们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大量的文化瑰宝、经典和传统文化知识被传承至今。
第五,中华文化强调团结合作和社会责任。
中华文化倡导人们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团结合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而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在中国社会中的基本行为准则。
总之,中华文化以尊重传统、注重礼仪和谦逊、强调家庭观念、重视学问和学术,以及强调团结合作和社会责任为突出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社会长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成功播出后,
A 在全社会迅速掀起了一股手写汉字的热潮。
这基于汉字( )
• ①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 ③具有传承中华文明的作用 • ④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埃及金字塔
摩亨佐一达罗的大浴池遗址
1、源远流长 表现或见证
(1)__汉__字______
①文字的意义: 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 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 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②汉字的意义:传承中华文明,内涵丰富,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__书___典__籍___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
• ③是现代文明的唯一交流工具
•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 下列关于汉字认识,正确的是
①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 中展示
③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④汉字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的见证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陶寺遗址发掘报告的发布,佐证了五千年 中华文明。我们今天所沿袭的文字、立法、
礼制、法制、教育,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和
审美矩度,都可以在陶寺遗址中找到雏形。
由此可见
A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 B.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 C.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 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 “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 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
B 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
人;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动力
• 汉字形体优美,表义性强,是世界上使用 人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字。某 校开展以“书写规范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为主题的倡议活动。下列选项能支持这一
B 活动的是
• ①汉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③汉字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 ④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原因:重视、保存,设置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世界绝无仅有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汉字的演变:
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你都知道哪些史书典籍? 请说出来与大家分 享……
•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国语》 •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汉书》 •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 第一部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 • 第一部科普作品—— 《梦溪笔谈》 •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水经注》
D 服力的是
• 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 ③史书典籍 ④科学技术 •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 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
A 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的是
• A.文字 B.史书典籍 C.音乐
D.绘画
• 文字学表明,不同民族文字体现各自民族 特点。文字
• ①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 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D.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汉字是文化的传承,它是中华文化的地质 层,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它本身就是精妙的文化、智慧 的结晶。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承载着中 华民族的情节、中华民族的睿智和中华民
B 族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
• ①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它对人有积极的影响
•背&默
•文化创新的途径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一、中华文 化的发展历程
1、古代辉煌
2、近代衰微
3、再创辉煌
• 二、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 _源__远__流__长___
2、 博__大__精__深____
国家
古巴 比伦 古印度
形成时
发展
间
公元前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
3500年
巴比伦王国灭亡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 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 尴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
B 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汉字是( )
•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 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 • 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 • ④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公元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 3000年 侵,印度文化雅利安00年
公元前 2100年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斯 兰化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结果 烟消云散 雅利安化 面目全非 源远流长
它们都曾经创造了自 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 印度河流域古城历遗史址 的中断而没能延古巴比伦遗址 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 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
• “千年古郡,九朝神韵——正定历史文化 展”2015年3月10日上午在国家典籍博物 馆拉开帷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
B 理工作。这是基于(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文化典籍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文化典籍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D.传统文化面临现代文明冲击
• 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 “美”;“美”与“善”同义,故金文的
“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
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
慈善之义…… 由此可见
D
•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动力
•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著名特的戏点曲:作规品—模关之汉大卿的,《窦娥冤》 第一部日记存体游留记之—丰徐宏,祖为的世《徐界霞客游记》 第一部长篇所讽刺仅小有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
• 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