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总结
高中地理 高考知识点总结 大气(二)气压带和风带
14、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1)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①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
因此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与高纬环流。
(3)全球气压带形成的原因①热力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或高气压。
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②动力原因: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城内辐合或辐散,从而导致气压发生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4)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①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②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关于赤道呈南北对称分布;③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④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①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③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
解析气压带与风带太阳辐射能在高低纬度间分布的不均匀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假如大气在均匀的地表(地表是平坦的,消除了地势的高度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地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消除了物质比热容的不同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上运动,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一、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无论三力平衡还是不平衡,风向始终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斜交等压线);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当二力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其结果是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与北极之间或赤道与南极之间的三圈环流,全球近地面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征1、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上运动,等压线与纬线平行,形成的气压带也与纬线平行。
2、近地面气压带和高空气压分布状况。
当近地面是高压带时,盛行下沉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低气压;当近地面是低压带时,盛行上升气流,其高空相对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方形成高气压。
3、二分日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4、气压带和风带的宽度。
理论上讲,每一个气压带大约有10个纬度的宽度,每一个风带有20个纬度的宽度。
5、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与二分日相比,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6。
气压带的移动范围。
气压带和风带最大移动范围为10个纬度。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低压带位于5°S-5°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25°N-35°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5°N-65°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5°N至北极之间。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赤道低压带位于赤道至10°N之间,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N-40°N之间,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N-70°N之间,北半球的极地高压带位于87。
气压带风带性质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 23º26´N以北地区,夏至日
(计算:H=90º-纬度差)
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 23º26´S以南地区相反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 越短
天文上的 四季的更替
气候上的
南半球左偏
注重应用
公转运动:
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示) 近日点:快
3.速度 远日点:慢
7月初 远日点
1月初 近日点
4.周期:恒星年
公转中,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5.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
6.22
3.21 9.23 12.22
对地球的影响 产生磁暴现象 影响气候
太阳辐射及其影响: 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知识点 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方向、周期、轨道
) (2)黄赤交角(产生及意义)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和应用、北京时
间、世界时
重在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五带的形成
晨昏线
医学资料
• 仅供参考,用药方面谨遵医嘱
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 性气候
热带沙漠 气候
热带雨林 气候
成因
全年受中纬 西风带控制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受赤道低 气压带控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气候特征
终年温和 湿润 终年炎热 干燥 终年高温 多雨
(2)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
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
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
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
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
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的形成是由于地球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较为集中,大气受到加热后上升,形成高温低气压带,即副热带高压带。
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为弱,导致空气下沉形成低温高气压带,即极地高压带。
这样,地球大气中就形成了副热带低压带、副极地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一系列气压带。
气压带的存在对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气压带的存在决定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
在副热带低压带,空气升起形成对流,造成热带辐合带,这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区,常年有降水,气候湿润。
而在副极地高压带,空气下沉形成逆时针的盛行风向,形成亚热带辐散带,这些地区水分蒸发快,降水少,气候干燥。
极地低压带则常年呈低温状态,有大量的冰雪覆盖,长期寒冷。
其次,气压带的存在还决定了气候带的分布。
副热带低压带附近的气候带被称为热带气候带,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度高,季节变化不明显。
副极地高压带附近的气候带是温带气候带,年均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极地低压带附近的气候带被称为寒带气候带,气温极低,有极长的极夜和极昼。
风带是气压带之间形成的水平气流,在全球大气环流中有重要作用。
赤道附近的东北风和西南风吹向副热带低压带,带热带海洋的水汽和热量,使得副热带地区降水充分。
而极地附近的西北风和东南风吹向副极地高压带,带走了副极地地区的辐散空气,使得该地区降水不足。
这些水平气流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形成了季风气候、干旱气候、冷润气候等。
总结起来,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决定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从而影响了降水分布和强度。
其次,它们决定了气候带的分布,从而影响了气温水平和季节变化的明显程度。
最后,它们的存在还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理解和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有助于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 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2.2气压带和风带
1.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单圈环流
北极
北极
探究活动
假设地表均一、 地球不自转 (不存在地转 偏向力),太 阳直射点不移 动(直射赤 道),结果在 赤道与极地间 存在怎样的热 力环流?
赤道
赤道
南极
大家看法
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 流是否能够维持?
不能。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 地球的表面不是均匀的,因此 单圈环流 是不存在的。
1、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1)热带雨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哪?
(1)热带雨林气候
位置 主要分布
气候特点 成因
赤道及其附近南北纬10°之间 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 岛 终年高温多雨 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对流雨
0° 赤道低压带
3、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地带性分布)
西 洋
亚 欧 大 陆 平
洋
一月:陆地T低→冷高压 七月:陆地T高→热低压
切断 切断
一 月
30°N
2、形成 过程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60N
大 西 洋
亚 欧 大 陆
亚速尔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高压
3、 分布 规律
太 平 洋
七 月
夏威夷 30°N 高压
北美 大陆
亚洲 大陆
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动力→暖 赤道低压——热力→热 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压——动力→冷 信 风、东风:较高纬→较低纬 …升温→干 风带 西风: 较低纬→较高纬 …降温→湿 气流↑ →湿 气流↓ →干
所以,气压带和风带主要影响各地的降水。因此,判断 各地气候的干湿状况,主要是依据其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1.概念:气压带是指地球大气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由于高、低压带的交替分布而形成的区域。
2.成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强度不同有关。
地球赤道处因受到直射日照,气温升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在两极地区因受到斜射日照,因此气温较低,使大部分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3.特点:气压带的特点是交替分布,即从赤道开始,每个半球上交替分布着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1.概念:风带是指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地表特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在赤道、中纬度和极区分布的气流带。
2.成因:风带形成是地球大气环流和地球自转的结果。
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大气气流会产生科里奥利力,使得大气环流形成了赤道东风带、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等气流带。
3.特点:风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向和强度上的不同。
赤道附近主要是东风带,中纬度则是西风带,而极地地区形成了东风带。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气压带的形成是风带形成的基础,气压带分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例如,赤道的低压带形成了赤道东风带,中纬度的低压带形成了副热带西风带等等。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的存在导致了一些干旱地区的形成,而赤道附近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
2.农业生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和季节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定位与规划也要考虑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气象灾害:-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可能会引发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干旱、暴雨等,对人类活动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对于我们理解地球气候和天气变化、做好农业生产、避免气象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总结,能够对气压带和风带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1、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2、亚热带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3、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亚寒带气候类型: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 5、寒带气候类型
冰原气候
• 6、非地带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
气候特征的描述一般由两方面要素构成: A、气温
B、降水量
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 热带——终年高温;亚热带——冬温夏热 温带——冬冷夏热;寒带——终年严寒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
南北纬30 ° ~ 40 °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
地中海 沿岸
加利福尼亚沿海 旧金山、洛杉矶
珀斯 开普敦 墨尔本 智利中部 圣地亚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
分布——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地 成因——受副高和西风的交替控制 中 海 特征——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少雨 气 候 主要分 —— 地中海地区,非洲南部,南北美洲西岸, 布地区 澳大利亚南部 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规律、成因
南北纬20 ° ~30 ° 大陆内部和西岸
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 高原
纳米布 沙漠 澳大利亚中西部
南美西海岸 南纬5°~ 30°地区
热带荒漠景观
分布—— 南北纬20°~30°的大陆内部及西岸 热 成因—— 终年受副高或信风控制 带 沙 漠 特征—— 终年炎热干燥 气 候 主要分 —— 撒哈拉沙漠、纳米布沙漠、阿拉伯高原、 布地区 澳大利亚中西部、南美西海岸南纬5°~ 30°地区 植被类型——热带荒漠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是气象科学中讨论大气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构成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气压带可以用来说明空气的分布和大气划分的基本性质。
气压带也定义了气流的运动路线,以及各个气压带之间气流推动的转折。
气压带被分成低压带和高压带。
气压运动高度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低压(即飓风),通常伴随高温,一旦低压强度增加,可以形成强烈的旋转和下沉气流,伴随着小范围的暴风雨。
高压带则伴随着低温,这样气流就会上升,伴随着晴朗的天气。
风带主要指大气内存在的气流回路带状分布,对气象学来说,风带特指它们在热带地区的变化。
不同的风带形成了海洋-大气系统的全球稳定性,改变了全球能量平衡和水循环,以及因此影响着气候和环境。
特殊的热带风调谐了全球气温,使大多数地区免受酷寒,这是世界各地能够连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气压带和风带也与国际移动水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带不仅驱动着这些水体的移动,而且把它们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使得运动的水体能够传播和分发它们的能量。
也就是说,当气流流入或流出某一特定的气压带,水体也随之改变位置从而释放出能量。
这种运动也被称为“气压坍塌”,其影响了全球一些最重要的海洋水体,比如南大洋热带西太平洋,北地中海和东太平洋热带暖池。
总之,气压带和风带是定量描述大气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构成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既是说明大气运动规律的基本介质,又是影响它们的一种特殊力量。
此外,它们还影响着国际水体的运动,构成了气象学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苏版地理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要点总结与学习思维方法
苏版地理一《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要点总结与学习思维方法学习靠积累,学习更需要抓重点!同学们可不能盲目学习呀,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知识要点总结与学习思维方法,希望同学们抓紧学习起来呀!思维方法(一)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成因和特征是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知识,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赤道地区地表终年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赤道低压带;相反,极地附近形成极地高压带。
赤道与极地之间就在理论上形成一个跨半个地球的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地转偏向力又会改变其运动的形式。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知识可知,赤道附近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便向南北两侧流动,地转偏向力使其逐渐偏转,至南北纬30°附近上空不断堆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气压增高而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这样,在低纬度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尺度稍小的低纬环流。
对于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来说,同样可以利用地转偏向力和类似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推理其成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列表比较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和性质,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列表如下:气压带或风带成因性质赤道低压带受热对流上升,热力原因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带空气堆积下沉,动力原因热高压副极地低压带空气碰撞挤压上升,动力原因冷低压极地高压带空气冷却收缩下沉,热力原因冷低压低纬信风由副高吹向赤道,北半球右偏吹向较低纬度,东北风,温度低中纬西风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北半球右偏吹向较高纬度,西南风,温度高极地东风由极地高压向外吹,北半球右偏吹向较低纬度,东北风,寒冷同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可以利用热力环流的已有知识来帮助理解。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一、什么是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
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1)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合,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
(2)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
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冷空气南下(北半球)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地面形成低压。
(3)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辐合形成。
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4)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低空形成低压带。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二、什么是风带在忽略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分布差异的情况下,由于三圈环流,在气压带之间形成的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分布在不同纬度位置,在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性质的大气水平运动地带,叫做风带。
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2)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导致风向发生季节变化(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高气压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不易形成降水,多晴朗天气,常年在高气压影响的地区气候往往是干旱的,如热带沙漠气候。
→低气压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空气上升过程中冷却成五致雨,常年在低气压影响下的地区的气候往往是多雨或湿润的,如热带雨林气候。
→信风和极地东风因为都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进行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在它们影响下降水偏少。
→西风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进行过程中气温降低,容易形成云致雨,所以西风影响地区一般是湿润的,如温带海洋性气候。
→背风海岸降水较少,若风从海洋吹来,空气湿润,降水较多,如东亚南亚季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的地区被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的交替影响,会出现干湿季交替的气候特点,如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炎热干燥。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典型地区是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分布在10°——南北回归线之间,典型地区是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分布在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部,典型地区是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分布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典型地区是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典型地区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气压带风带基础知识概览
气压带、风带基础知识概览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低纬环流(0°—30°)
垂直分布:中纬环流(30°—60°)
高纬环流(60°—90°)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极地高气压带(两个)——热力型冷高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动力型冷低压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个)——动力型热高压
赤道低气压带(一个)——热力型热低压
信风带(两个)
六个风带:西风带(两个)
极地东风带(两个)
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
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影响: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可能受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控制,导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影响1:使气压带、风带成为块状分布于地表,即导致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
亚欧大陆:亚洲高压
太平洋、大西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北半球:
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
表现:太平洋、大西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
风带的影响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气压带风带基本成带状分布
影响2:由于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出现了季风环流
冬季
东亚季风夏季
表现:
南亚季风冬季
夏季
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冰原气候(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带)
的影响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
风带气压带知识点总结
风带气压带知识点总结一、风带和气压带的概念风带是指地球上由于气候和地球自转等因素而形成的气流带,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不同纬度上的不同温度和气压差异而产生的。
根据地球不同经纬度上的气温和气压分布情况,可以将风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气压带是指地球上由于气候和地球自转等因素而形成的气压的分布带,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不同纬度上的不同气温而导致的气压差异。
根据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温分布情况,可以将气压带分为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等。
二、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 赤道低压带的形成原因赤道附近的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最多,因而气温较高,形成赤道热带低压带。
赤道地区的空气受到日照的影响升温,变得轻盈,开始上升形成对流。
2.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原因赤道附近的热带低压带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向两侧流动,经过大约30°纬度处的下沉,使得此地区成为副热带高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原因副极地高压带的空气向两极流动,流向两极地区后,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而偏转,形成旋转风,其中有一部分空气在北极和南极地区的高压地区散发出来形成溜降风,使得两极形成低压带。
4. 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地区气温非常低,地球地面附近的空气密度大,形成高压带。
三、风带和气压带的特点1. 赤道低压带的特点赤道地区因为日照充足,气温高,大量的水汽上升形成对流,形成赤道地区的低压带。
赤道地区气温高,湿度大,降水丰富,气流多为上升气流。
2. 副热带高压带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左右的纬度,气压高,降水少,天气晴朗,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空气下沉使得大气对流不活跃,从而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3. 副极地低压带的特点副极地低压带位于50°附近的纬度,由于向南或向北偏转的风,这些气流在地面上汇总使得地面气压下降,形成极地高压带。
4. 极地高压带的特点极地高压带位于地球的两极,由于气温低、大气密度大,形成了气压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风带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特点:全球性、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等特点;
成因: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意义:促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交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促使水汽循环;
风带的风向:
①信风带(2个):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②盛行西风带(2个):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2个):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有规律的周期性移动。
规律: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大约为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请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尝试写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春秋分时:南北纬25°—— 35 °之间;
夏季:南北纬30 °——40 °之间;
冬季:南北纬20 °——30 °之间;
总结: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4)7个气压带的风带的性质(见下表格)
名称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
90°附
近
热力原因:终年寒冷,
气流冷却收缩下沉
冷高压下沉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
带南北纬
60°附
近
动力原因:南北两股
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
锋,暖空气爬升
冷低压上升湿冷
副热带高气压
带南北纬
30°附
近
动力原因:地转偏向
力使来自赤道上空的
气流在副热带不断堆
积下沉
热高压下沉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
近
热力原因:终年受热,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热低压上升湿热
名称分布成因气流性质
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和
极地高气
压带之间
地转偏向力使极地
高气压带流向副极
地低气压带的气流
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低纬度
北:东北风
南:东南风
干冷
中纬盛行西风
带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
副极地低
气压带之
间
地转偏向力使副热
带高气压带流向副
极地低气压带的气
流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高纬度
北:西南方
南: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
压带和副
热带高气
压带之间
地转偏向力使副热
带高气压带流向赤
道低气压带的气流
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低纬度
北:东北风
南:东南风
干热
1、据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方法:①结合0 °、30 °、60 °、90 °等判断;
②结合风向、气流运动状况判断;
图示: ①侧视图(P34.图2.10) ②俯视图
③剖面图(局部、全图)
其中,俯视图和剖面图是侧视图的变式图,是高考常考重点图示之一。
①
2、从热力、动力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热力原因: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导致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或低气压的原因。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
)
动力原因: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
北半球三圈环流俯视图
南半球三圈环流俯视图
原因。
(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 ;气流辐合下沉,气压升高)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或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方法:一般是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来判断。
规律: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
一年中的移动幅度约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
掌握背景: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密切相关。
因此,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对于分析和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十分重要。
1)高低压、风向与降水的关系:
①高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难以凝结,所以降水较少; ②低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多;
③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由于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带,由于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多。
2)纬度与气温的关系:
高纬(60°——90°)
气温低 寒冷 中纬(30°——60°) 气温适中 温和 低纬(0°——30°) 气温高 炎热
总结:将降水和气温结合在一起,便归纳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寒冷干燥(冷干); 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寒冷湿润(冷湿); 中纬盛行西风带:温暖湿润(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干热); 信风带:炎热干燥(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炎热湿润(湿热);
此外,吹海洋风和大陆风,其降水多少差异很大。
吹海洋风,水汽较多,所以,降水较多;吹大陆风,水汽较少,所以降水较少,由此可推出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东岸降水比西岸多;而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南北纬40 ° ——60 ° ),大陆西岸全年降水都较多。
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二、气候类型的及判断
(1)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上图确定气候类型。
(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
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见下表:
3.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及其原因
4.气压带,风带,洋流和气候类型随纬度的分布
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