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
荻浦村简介
荻浦村简介
门票:
暂无信息
荻浦村简介:
荻浦村位于浙江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东面,杭千高速穿村而过,是该县的东大门。
近几年,该村切实抓好东大门“窗口”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村道硬化工程和改水工程,有效的改善了村庄面貌。
造纸作坊是荻浦村的重要古建筑庇护点。
但是在以前的日子里,这些作坊遗址逐渐被村民所遗忘。
这次,荻浦村全体村民总动员,将造纸作坊遗址的水槽从垃圾中清理出来,并将其恢复原貌。
接下来将其与村里的保庆堂、嘉庆堂等古建筑合在一起,制订系统的维修方案,以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狄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900年许,文化底蕴丰厚。
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狄浦四大特色文化。
古建筑至今保留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为主。
现存有宋代的范井,明代的水系,清代的石坊,庙庵,祠堂,民居等四十余处。
更为难得的是,还保留有三座较完整的明代古民居。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_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x的_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
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
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桐庐学习调研报告
桐庐学习调研报告篇一:参观桐庐心得体会赴桐庐参观学习心得体会县委副书记王菊萍11日至12日,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有幸赴浙江宁波市桐庐进行了学习考察,参观考察了富春江夜景灯光秀、江南镇荻浦村、迎春商务区、滨江商住综合体,与桐庐县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入交谈。
通过近距离、多角度的参观考察,直观的感受到桐庐的飞速发展,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找到了差距。
现将此次学习考察体会感受作一汇报。
一、所见所感桐庐位于杭州的西部,是杭州旅游西进战略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参观考察桐庐的2天时间里,触动很大、感受颇深。
1、大手笔、大气魄。
初进桐庐境内,扑面而来的满目葱绿。
臵身在桐庐的任何地方,望天,天碧蓝;看水,水清透;走路,路整洁。
无论是临街建筑,还是城市绿化,观看之后都让人既感到震撼,又感到惭愧。
震撼的是作为一个县级城市,桐庐如此大手笔、大魄力推进城市建设;惭愧的是与桐庐相比,弋阳落后了不止一点半点。
在随后对该县荻浦村、滨江商住综合体的参观中,也深刻感受到,桐庐对城乡建设的投入同样是大手笔,一个村少辄几百万,多辄几千万,一个水利风景区整体搬迁两个村庄,为桐庐历年来旧城改造项目之最,正是这种大手笔、大投入,让桐庐从穷乡僻壤变身为美丽乡村。
2、高标准、高品位。
抵达当晚,我们观看富春江夜景灯光秀时,绚烂的灯光在江面的自然水汽与真实雾气中晕染开来,蜿蜒流淌在两岸,勾勒出亭台楼阁的线条,这是用现代的照明技术却可以营造出的近似中国水墨画般的轻灵跃动。
学习考察组一行都不吝赞美之词,不禁感叹桐庐的春江两岸,真的是愈夜愈美丽,处处璀璨灯光的背后,无不透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美丽。
此情此景,再次让我感受到桐庐这座城市的美丽,对该县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做得如此出色感到钦佩。
一是品位高。
建筑、绿化、亮化风格品位协调一致、相得益彰,同时这种特色也延伸到了乡村,真正做到了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图、管理一张网。
二是无死角。
整个城市无论是城中心还是城郊、新区还是老区,环境卫生无死角,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市容市貌靓丽清新。
传承优秀人居文化 提升生态人居环境——荻浦村
传承优秀人居文化提升生态人居环境荻浦村——农村社区建设经验介绍材料古村荻浦,是桐庐的东大门,有一千多年历史,与富阳接邻,有农户677户2274人。
先后荣获了“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村”、“浙江省森林村庄”、“杭州市小康体育特色村”、“杭州市级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2006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有申屠宗祠、保庆堂、咸和堂等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荻浦村以“四优(悠)”为目标,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古建筑修缮利用、古文化挖掘传承、古村落产业经营”四大工程,着力打造古风荻浦。
走进荻浦社区,红瓦白墙的新房在红花绿树的点缀下,显得靓丽而生机盎然。
古朴庄重的“孝牌”文化,恬静幽深的古树森林,干净整洁的石子巷弄,花团锦簇的农家小院,展现出一幅绚烂多彩的自然画卷,形成了一道道悠闲靓丽的乡村社区风景,一派派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综合归纳荻浦社区建设情况,主要有如下四点的深切感受:一是实施古生态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了优美人居环境。
水是荻浦村的灵魂,先人在规划村落建设时,首先规划了村落水系。
整个村落水系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和水塘五个层面立体交叉构成,将饮用水、生活水、污水分开,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并使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
但曾几何时,由于违章建房、乱搭乱建,加上疏于清理,致使村内沟、渠淤积、堵塞,古老的水系近乎“瘫痪”。
在整治提升中,首先对全村的水塘、溪流进行清淤,使全村的水系恢复流动;其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所有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纳管,采用厌氧加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村内池塘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塘底清淤,引流活水,种植荷花、水草等水生植物,修复池塘的生态系统,再现了清澈的池塘水和游动的小鱼虾。
二是实施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修复了优雅传统建筑。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村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共20余幢,大多为明清时期,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就有3处。
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对于这些早已荒弃的历史明珠,进行了抢修,不仅修复了古建筑,而且特别注意保护和修复这些古建筑固有环境,尽可能保留古村落的历史风貌。
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发现了自己在目标设定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准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在经历中的成长和变化,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乡村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调研乡村特色,发掘乡村创业机会实践报告3000字
调研乡村特色,发掘乡村创业机会实践报告3000字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一、主要经验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
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
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
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
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
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修得起,回得去--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
修得起,回得去--桐庐美丽乡村考察感想没去桐庐之前,就已在不同的场合与它多次相遇,变成了挥之不去的念想。
富春山居图之美名,杭州都市圈的区位,让我一方面觉得桐庐之美神奇且大有可期,另一方面也不免生出一些隐忧,桐庐之美是否仅在于风光之美?“漂亮乡村”除了风貌之外是否还可以发掘出足以借鉴与推广的模式与做法?带着最美乡村毕竟有多美、美在何处的疑问,笔者于2023年春对桐庐的芦茨、荻浦、环溪、浅显、阳山畈等乡村以及桐庐新老县城作了一番实地调研。
现将一点感想略述于此,与大家沟通,也盼望为我国当前关于乡村可持续进展与建设的争论增加一点佐料。
从自然本底角度来看,桐庐的确有着太多令人艳羡的资源。
富春江由南向北穿过桐庐,丰富的水系串起县域各个组成部分,不仅供应着生活及生产所需的水资源,更给予了这里独具特色的灵动气质;富春江两岸起伏的山势与水体相互交融,层峦叠嶂、清爽怡人,难怪范仲淹赞之“潇洒桐庐”。
与自然造化留下的奇山秀水相比,桐庐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更让人赞叹。
县城有序的规划与设计,乡村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传统风貌与历史文脉的连续都显示着桐庐人建设美丽人居环境的意愿、力量和水平。
山山水水当然不行复制,但人居环境的改造却有迹可循。
因此桐庐乡村的美,不仅美在自然禀赋和历史遗存,更美在它们是“修得起,回得去”的地方。
假如说“人、地、钱”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那么对于乡村建设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人”和“钱”,即经济要素的投放与对人的吸引。
经济上“修得起”与人能“回得去”是乡村进展最为重要的两个基础,桐庐的乡村建设赐予我的启发主要就在这两个方面。
经济上“修得起”包含两个方面的理解,首先乡村建设与可持续进展需要资金投入,其次资金投入是有限的,因此要有规划、有侧重。
虽然在要素构成与进展路径上与城市有所不同,但究其实质,乡村与城市一样都是处在不停演进的社会大环境里的聚落。
因此将不行避开地需要面对局部渐渐年轻的现实,并通过自我更新以与社会的整体进展相调谐,否则纵使曾经具有多么优越的进展条件,也将渐渐落后于历史的步伐,褪去原有的优势与光荣。
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_超市半年财务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经验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最大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规划引领标准高。
各考察点所在的市县(区)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依托高水平设计团队,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不贪大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桐庐县荻浦村邀请浙江省美院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孝义文化成为贯穿古村落建设的主题。
富阳区东梓关村委托绿城设计团队(GAD)打造的“杭派民居”,成为山水相映、入乡随俗、就地取材、低碳环保的诗画江南样板。
在规划体系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全面制定涵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
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
所到之处,没有发现有私搭乱建等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
安吉县余村以“竹海景区”定位纳入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科学布局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坚持一张规划管到底,关停污染企业,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了村民建房、村庄发展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了有效实践。
荻浦村有间“猪栏茶吧”
荻浦村有间“猪栏茶吧”
作者:暂无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年第20期
徐昱
近几年来,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把清洁乡村、古村落保护、旅游
开发结合起来,打造既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美田园风光,既有传统怀旧民俗又有现代时
尚元素的“美丽乡村”旅游综合体。
美丽乡村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古老村庄的视觉效果和文化
品位,也大大改善了村民百姓的生活水平。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2007 年与深澳、环溪、徐畈等附近村落一起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该村四大特色文化。
村中古建筑至今保存良好,多以明清时期的徽派
建筑为主。
江南镇荻浦村的“猪栏茶吧”是在当地“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运而生的,该茶吧将村里5
间原本又脏又臭用于养猪的石头房子清理改造,保留了老房子泥石垒墙、木梁黑瓦的原貌和木桶、石槽等一些传统用品,变身成为带有浓厚怀旧色彩的乡村茶吧,5 月初开业以来游客络绎
不绝,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
荻浦村考察报告
荻浦村考察报告篇一: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14-4-2 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社会,从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到两者有机融合成为共同作品,古村镇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两种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学缩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是桐庐县“东大门”。
位于“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的荻浦村,辖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
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亩。
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基因在获得当代表达的同时,在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区域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能力提供了城镇化的基础。
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理位置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这一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荻浦村,东与富阳市场口镇宋家溪村相连,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速铁路,北部320国道穿境,繁荣现代市场体系、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为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长三角农家乐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了基础。
美丽乡村考察心得体会
每到一处都子细问询了当地漂亮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规划管理及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与当地相关负责人交流漂亮乡村建设的心得与经验,实地感受桐庐漂亮乡村建设成果,切实了解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情况。
不管是自绘、自建、自管的君山村,富有才文化的狄浦村,莲文化的环溪村,还是发展农家乐旅游文化的芦茨村,桃文化的阳山畈村,这些村庄都有它们共同点。
一是因地制宜,挖掘村庄自的古文化内涵,非常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尊重民俗、民风,结合村庄的特色文化脉络,打造出符合本土文化的农村景观。
二是以漂亮乡村为有力抓手,为发展特色经济及文化旅游搭建平台,如阳山畈村桃产业,芦茨村山水旅游带动农家乐的发展,使漂亮乡村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能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三是漂亮乡村建设注重建管并举,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如环溪村,他们的理念是以人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人的做法,实行对农户月检查,季通报制度,并开展“大手牵小手”等活动,这些做法都是对居住环境提升的有效手段。
这些精品村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整改、提升,在青山秀水的基础上,又形成为了各自的特色,令人留连忘返,让人直观感受到:一是发展速度快,农民的收入水平,均是在继续保持高速度的增长,表明发展的潜能巨大;二是城乡无差别,所到之处,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直观感受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无差别;三是建设水平高,感觉到都是高标准,又风景如画;四是精神风貌好,与时俱进精神无处不在;五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以超前的思维、斩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
以上是我这次去xx 学习考察后所吸收的精髓所在,既有对夸姣乡村建设的更深认识,也有对今后工作的思量,具体总结如下:一、做好夸姣乡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对我们乡镇干部而言,要发挥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作好夸姣乡村建设宣传工作,以村民理事会为推手,扎扎实实做好推动工作,并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真心实意匡助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学习群众的创新精神,真心实意匡助群众,按规划要求改善提升居住环境,做到实实在在做工作,持之以恒抓落实。
最新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
赴浙江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工作的调研报告根据培训班安排,6月8日至11日,第三组学员赴浙江先后考察了杭州桐庐县荻浦村、环溪村,建德市齐平村、戴家村,淳安县下姜村,富阳区东梓关村、龙门古镇,湖州安吉县横山坞村、碧门村、余村等地,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调研、研讨交流等方式,对所到村庄的产业发展模式、工作推进方式、市场运作形式等进行深入了解,基本达到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经验的目的。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考察过程中,我们亲身体会到,浙江各地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所到之地村村如画、处处皆景,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兴旺发达,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客观来讲,xx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积淀等方面同浙江各区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但经过深入思考,我们与浙江最大的差距还主要体现在发展理念和推进方式上,这方面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产业融合业态新。
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跳出了“景点体验”这种传统模式,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
建德市齐平村采取引进农业企业、集中流转土地、统建大棚出租的方式,大力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推出铁皮石斛文化养生健康旅游路线,带动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近3000万元,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铁皮石斛特色村”的华丽转身。
安吉县碧门村以“产居相融悠然碧门”为定位,利用现有的竹制品产业,突出文创引领,搭建电商平台,培育网店30余家,电商销售年交易总额近1亿元,实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
建德市戴家村依托下山移民新村,建立民宿接待中心,对村民进行规范化培训,遵循统一管理、个性化服务的经营模式,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桐庐荻浦村景点介绍
桐庐荻浦村景点介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用来赞美
杭州西湖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我的家乡——桐庐荻浦村,它就有
这样一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让人陶醉。
荻浦村,位于桐庐县城北20公里处,距杭州市区约55公里。
该村始建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因村前有一条小河名叫荻
江而得名。
荻浦村占地面积为11.9平方公里,现已被评为国家3A级旅
游景区,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在这片古老的
土地上,有着许多历史文化古迹和美丽的传说。
荻浦村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比如:
荻浦村最着名的景点就是“七星伴月”了。
它位于荻浦村中心。
相传当年七位神仙曾在这里对弈,所以它也被称为“仙人弈
棋处”。
七星伴月
传说古时候这里住着七位神仙,他们各有一颗七星图案的宝
石和一颗红色宝石作为自己的法宝。
他们常常在这里对弈、下棋、下棋……
七星伴月
— 1 —
“七星伴月”其实是由七个小景点组成的。
— 2 —。
自然山水形态中的浙江传统村落研究以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为例
园林与建筑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图1图2一、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及研究范围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历史、考古等多方面的价值。
为了保护、传承传统村落,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制度。
截止到2018年底的四批传统村落中,浙江省共有401个,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渊源已久的文化涵养。
地形上,浙江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呈现出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理特征。
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选址和格局各有特色。
浙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
文章主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在选址、规划、建筑、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浙江传统村落的成因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浙江境内多山地和丘陵(70.40%),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
浙江省水系发达,河网密度高,地表径流丰富。
浙江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自商末周初起,吴、越分别在今天的江苏、浙江地区建立国家,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
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和人口的迁徙,大批北方人涌入浙江,中原文化中数千年的精华荟萃于此,浙江文化进入了比较繁荣的时期。
这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和人文基础。
三、从人文视角看传统村落与自然山水形态浙江传统村落在选址、空间形式、建造等整个过程中渗透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美学思想。
村落选址布局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良好的审美观念。
古人崇尚自然、珍惜自然,高度重视并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肌理和自然规律。
浙江山多但不大,水多却多渗透于山间。
当地村落的选址大多利用了天然地形,依山傍水,随坡就势。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哲学的自然观上,其重要差别最终是落实在对待自然的两种基本态度上,即顺应自然还是改造自然。
富春江畔:探访鲜花环绕的荻浦古村
富春江畔:探访鲜花环绕的荻浦古村在旅游热的当下,乡村游,古镇游成为一种时尚,追忆过去,体验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正好迎合了都市人品味,各种乡村游古镇游也就应运而生。
在浙西群山中的富春江畔有一个鲜花环绕的古村落-狄浦把自然与人文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荻浦古村是桐庐的东大门与富阳地界一溪之隔。
狄浦建村已有900多几年的历史,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很多明清时期的建筑,狄浦在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狄浦建村之初想必也是风水师看过的,村子中央有个水塘,民居沿水塘而建,有溪流从村旁流过,这一点和皖南的宏村很像。
池塘旁边散落着一些古民居,经历过文革的破坏古建筑已留存不多,但依稀可看出昔日的繁华。
古老的街巷有鲜花和绿树的点缀也颇有情调。
土坯与石头砌成的小屋是个奶茶屋,喝一杯奶茶感受一下乡土气息也是惬意无比。
昔日的猪栏,牛栏被改成了咖啡屋和茶吧,在这里喝杯咖啡是不是很有小资情调?把农村最普通的建筑加以妆点正迎合了城里人返璞归真的心理,这不能不说是个创新。
窗户上一盆鲜花与旁边破损的土墙形成强烈的反差。
狄浦的村民很注重村子的环境,新建的民居也不忘鲜花与绿草的点缀。
狄浦的村民多姓申屠,这座申屠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采用石木混合梁柱结构。
祠堂门口的旗杆和石鼓,这是旧时规定的建筑形制。
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其中有汉代丞相和尚书令等。
申屠家族倡导孝义文化,祠堂内供有申屠家训,村口还有一座孝子牌坊,是乾隆皇帝为表彰狄浦村孝子申屠开基而建的。
村里还有一座江氏宗祠,规模比申屠宗祠小些,江氏也是狄浦的一大姓,清朝也出过当官的,当官是古往今来光宗耀祖的事情,“人民公仆”之说该废止了。
荻浦村先后荣获“市级卫生村”、“县最清洁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中国桐庐.荻浦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村子的环境的确不错。
高高的马头墙与碎石铺成的小巷是江南古村最常见的风景。
【桐庐之旅】游览桐庐荻浦村
【桐庐之旅】游览桐庐荻浦村游览桐庐荻浦村到桐庐荻浦去,应该有好多次了。
最早一次是兰溪市农办带领兰溪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干部作为培训考察而来到环溪与荻浦村的。
后来,我们为了考察孙权后裔的分布状况,我同兰溪市黄店镇孙家村的几位孙氏研究的爱好者,来到了富阳区的龙门古镇,在查阅了龙门孙氏之后,由桐庐的孙贤仓带队来到荻浦村。
我们厚仁中学的老同学也一同到过荻浦村。
还有兰溪何氏从富阳场口到过荻浦村。
几次下来,我们总体感觉荻浦真美。
美在何方?就从荻浦的村名说起吧!荻浦村临应家溪,昔溪边荻草丛生,称荻溪。
明代,在此凿沟引水灌田,称荻浦,村以此得名。
深澳、荻蒲在历史上统称深浦,为申屠氏始祖于南宋后发展而成;南宋时,荻浦属定安乡之横山里;明代属定安乡二图;清康熙县志则已明确记录定安乡深澳、荻浦、环溪、徐畈四庄村名。
荻浦有两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申屠氏宗祠和保庆堂。
申屠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采用石木混合梁柱结构。
祠堂门口的旗杆和石鼓,这是旧时规定的建筑形制。
宗祠的大门前,古朴而淡雅,这里没有尘世间的喧闹,让你不由读出几分肃穆,几分庄重。
宗祠四面高墙,又让人感到一丝神秘。
宗祠大门的上方,是一块青石大匾,上书“申屠氏宗祠”五个大字。
细细品读,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宗祠的整个大门轩廊,轩廊的柱子、牛腿、粱、枋、和粱上小牛拱均用青石打制。
石雕线条流畅,带有北方风格。
石雕上面是木雕,更是巧构细镂,十分逼真细腻,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
石雕、木雕巧夺天工,南方北方风格浑然一体。
独特的建筑风格让申屠氏宗祠在2005年3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于清康熙间(1662―1722)修建,后又分别在乾隆二十年(1756)和同治九年(1870)重修,形成了现在这座三进五间、石木混合梁柱结构的格局。
申屠氏宗祠占地883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
步入宗祠大门,便能读出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理念:以天井为中心,封闭式的建筑组合。
跟随郁达夫,探索桐庐隐世又神秘的百年古村落
跟随郁达夫,探索桐庐隐世又神秘的百年古村落'天下山水佳,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两岸群山连绵,江中沙洲点点,如一副徐徐展开的淡雅的水墨诗画长卷。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境内这一段的奇山秀水,让桐庐这座小城为世人所知。
然而不为外人所熟知的是在桐庐群山之中还隐匿着数个遗事独立的百年古村落——古建、庙宇、祠堂、水系、桥梁、古树、古风习俗都能在这里觅得踪迹,宛若一本生动的风俗历史绘本。
元旦天气晴朗,择一日游三村。
东梓关村因有郁达夫同名小说《东梓关》又有最美乡村建筑,成为我们定下的第一个目的地,附近的荻浦村和深澳村计划顺带一游。
此次游历三个江南古村落,不仅品尝了江鲜,探寻到历史悠久的杭徽派建筑,还收获了满满的人文知识,对浙西又有了新的了解。
东梓关村,最具有设计感的乡村知道东梓关村,源于刷到的杭州十大设计建筑推荐,被称为吴冠中笔下水墨江南的现实版。
黑瓦白墙、参差人家、毗邻而居,村中有小河蜿蜒而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满足了我们对江南古村的所有想象。
为了保护村中古老建筑,同时建造新杭派民居示范点,东梓关村将村南一片土地交付设计公司进行“最美乡村”的打造。
建筑设计师孟凡浩借鉴了吴冠中笔下的江南民居,用现代的抽象线条来展示传统民居的古韵,温婉简约,与村中古老的建筑相互呼应又别出一格。
看了看门牌,这里基本上都已经改造成民宿了从停车场中出来,眼前便是这片杭派新民居。
可能因为冬季的原因,游人不多,随便拍照都是大片的感觉。
冬天拍出来的照片有点寂寥穿过新民居是一片清澈的水塘,村里的阿婆正在晒晾冬菜,走向古村的路上晒满了鱼干,仿佛从现代一下穿越到了旧时的小镇时光。
阿婆正在晾晒冬菜路上随处可见的晾晒鱼干沿路继续往里走便来到郁达夫笔下的古村中心。
1932年郁达夫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东梓关治疗肺病,并在此居住了一个月,在他的笔下这里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村。
“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这大约是官道了。
荻浦村考察报告
荻浦村考察报告篇一: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14-4-2 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社会,从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到两者有机融合成为共同作品,古村镇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两种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学缩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是桐庐县“东大门”。
位于“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的荻浦村,辖地域面积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
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亩。
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基因在获得当代表达的同时,在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区域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能力提供了城镇化的基础。
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理位置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这一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荻浦村,东与富阳市场口镇宋家溪村相连,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速铁路,北部320国道穿境,繁荣现代市场体系、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为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长三角农家乐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的“荻浦样本”--——浙江桐庐县荻浦村的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14-4-2信息来源:中国发展观察从乡土建筑到乡土社会,从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到两者有机融合成为共同作品,古村镇的历史演进过程体现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两种实践相统一的人类学缩影。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以不离本土的传承与更新方式,塑造了保护古村落文化本真性的传统特点,创造了市场主导、文化驱动型城镇化的现代样本。
浙江省桐庐县荻浦村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钱塘江中游,距离桐庐县城15公里,距杭州50公里,是桐庐县“东大门”。
位于“三江二湖一山”的黄金旅游线上的荻浦村,辖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8人,农户645户。
因村大人多且居住集中,一直以来呈现出人多田少的状况,全村共有权证的土地4950亩(耕地1282亩,老山林地3301亩、平山地363亩),人均拥有耕地不到0.5亩。
荻浦村的特点显而易见:尽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但终因人多田少、山林资源贫乏,荻浦人必须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荻浦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村域历史悠久的荻浦村形成了以孝义文化、古戏曲文化、古造纸文化、古树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文脉,它们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以“就地城镇化”的形态自觉地回归到村民们日常生活中,使传统文化基因在获得当代表达的同时,在探索“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就地城镇化的发展实践区域市场繁荣和文化消费能力提供了城镇化的基础。
荻浦村“就地城镇化”本质上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密集的本土人口和富集的旅游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市场的繁荣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地理位置上,地处长三角经济圈这一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荻浦村,东与富阳市场口镇宋家溪村相连,南邻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速铁路,北部320国道穿境,繁荣现代市场体系、活跃的民营市场经济、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为荻浦村成为区域市场集散中心和长三角农家乐休闲旅游重要目的地提供了基础。
在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便捷的交通通达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与民俗展馆、民宿、手工艺展示群、茶馆和咖啡屋等个体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集散地,这一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并吸纳就业的方式,使荻浦村实现了以产业密集、人口集中和市场集散为特征的“产城融合”,破解了传统工业推动城镇化的旧有模式无法使城市持续更新并富有竞争力的瓶颈,破解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城市复兴、环境再造和文化重生难以协同发展的瓶颈,破解了产业集群单打独斗、破坏城市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难以并行的障碍。
三次产业的协同和土地流转的模式决定了城镇化的产业层级。
荻浦村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使其具备了发挥城乡节点的功能,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小城镇往往是农村联结城市的基本纽带,建设特色小城镇也成为转移农民较为可行的选择。
在荻浦村,有近300亩土地种植着九品香莲、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薰衣草等不同颜色的观赏植物,构成了“花海”旅游景观带,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景点,而这些土地均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来自于荻浦村民,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结构,也不改变其依附农业性质的前提下,以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为目标的土地流转,将土地功能向多元化方向拓展,不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土地附加值,而且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了农民收入。
荻浦村的“传经堂”是一幢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约1690年)的古庵,解放后改为民居,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二层楼房,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上世纪80年代屋内8户住户迁出后便闲置下来。
在2011年荻浦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而吸引大量游客后,传经堂被修缮成主打农家土菜的主题餐饮区,以农家生活植入,农耕文化体验与特色美食品鉴提高了服务业附加值。
荻浦村产业转型的过程是文化引导下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的过程,产业的高度协同使荻浦村原有的农村集体用地在功能上更加丰富。
荻浦村农用地权利主体转移(农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农村集体用地所有权不改变前提下的用地商业化) 、农用地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等参与乡村文化旅游的实践,打造并丰富了“就地城镇化”的产业链。
公共服务的健全和文化生态的优化提供了城镇化的保障。
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增加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的“就地城镇化”,其重要路径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方面,荻浦村不断改善稀缺的土地状况以获得更优的生活空间。
例如用地270亩新建320国道、杭千高速等交通设施,用地200亩新建村办企业等基础设施,用地150亩兴建村民用房,用地80亩建水库、水渠、机耕路等设施,优化了城镇景观;近年来,荻浦村还拆迁了200多间房屋,100多个猪栏,增加了5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建成溪韵广场、孝义文化公园、梨花苑、荷花池等景观节点,恢复、重建了孝子牌坊、理公墓碑、古纸槽等文化古迹,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
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无形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在文化生态所诞生的原始氛围中保持其活力。
例如以孝义文化为根基的文化之魂以及植木护松、开渠引水的不屈不挠却尊崇自然的价值观、引进纸业致富百姓的经济发展观等,在保存和利用、传承与创新、看护与生产、记录与传播之间保障人们的生活权益并寻找文化生态的永续平衡。
就地城镇化的主要经验市场外向程度和思想解放度决定了城镇化的“速度”。
市场开放、思想解放、创新发展的体制推动了文化改革的步伐,产业联动、区域联动、城乡联动的机制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行,两者从不同层面上构筑了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城镇化的速度。
由于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市场体制较为完善,荻浦村所在的长三角经济圈,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经跨越了粗放原始发展阶段,经营规模、技术手段、管理方式逐步提高,乡镇与城市的物资信息交流交往频繁,交流交往的空间半径日益扩大,内容层次也日益提升,为区域城镇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而荻浦村历来有外出经商做贸易的传统,尤其是以稻、麦草生产“坑边纸”,自发或组织外出贸易等,一度成为家家户户的作业。
清代嘉庆年间,荻浦村全村便有上百只纸槽,利用荻溪石滩为主要晒纸厂,生产规模很大,造纸一度成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
此外,荻浦村田少人多的基本状况使人们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
一直以来,村人从事泥水匠、木匠、篾匠和油漆匠的技术工人便很多,他们以自己的手艺发展家庭经济,且父携子、师带徒,代代传承。
在大办乡镇企业的年代,诸如厨师、开豆品店、制汤粉皮和木莲粉、做爆米糖等的手工商人一度云集。
本土市场的发展,本地消费的繁荣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使荻浦村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依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
文化自觉和文脉传承决定了城镇化的“深度”。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意识,本身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
新型城镇化过程是将文化自觉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生活方式的过程,地脉与文脉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作用,标榜着一种基于传承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标榜着市民与城市在历史文化个性与其走向现代化、国际化过程中的共性、和谐与梦想,是城镇化走向“深水区”的重要条件。
以地脉与文脉作为关照的就地城镇化的本质,正是寻求城乡文化认同,实现理想身份,消弭心灵距离的“人的城镇化”。
荻浦村依山傍水,水源丰富,丘陵连绵,因地缘环境优越,自古以来,荻浦村人引水泽民,耕读传家,和睦族居,终成渔浦芦荻之地,熙攘丰沛之村。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荻浦村出了一个大孝子申屠开基,因孝子事迹感天动地,有乾隆帝御批赐孝子牌坊。
而今孝子牌坊已复建于松垅里,孝子精神则成为荻浦特色孝义文化的发轫并被当地的村民世代传承。
以孝义文化为非正式约束因素的文脉传承,体现了“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的文化延续,构成了基于文化自觉的“就地城镇化”的核心价值。
可见,城镇化是为创造优化合理的生存空间、消费结构做出的发展布局,而文化是民族的粘合剂, 也是族群认同的根基,城镇化不应该泯灭文化特色、淡化文化传统、消解文化基因,而应在基于文化认同前提下,以文化自觉为内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创造活力激发人们探索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之路。
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传统性”与“整体性”决定了城镇化的“温度”。
文化遗产是由经济与政治、自然生态与人文社会结合而成的复合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历史文化名村镇的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村镇记忆的有力物证和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以古松垅、范家井和申屠氏始祖墓址等古迹记载着多氏族演变的古村落历史,以40幢保存完好、建筑别致的古屋诠释了淳朴古典的建筑文化,以工艺极为考究且对百姓经济贡献极大的古造纸文化、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古戏曲文化等构成了记录“活态性”、体现“传统性”、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群落。
尤其是古造纸文化,不但留下了完整而生动的遗址,而且记录了“拌草——腌草——踏草、洗草——捞纸——扦纸——晒纸——理纸——刨纸”等极为复杂的工艺流程。
据《申屠氏宗谱》记载,清代道光年间,荻浦村民已“农隙则造纸者十居八九,夜以日继,灯火莹上,无间寒暑”,足见旧时,造纸是荻浦村百姓经济的主导产业。
荻浦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探索表明,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依托,盘活传统资源存量,创造文化产业增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寻找到就地城镇化的文化肌理。
文化遗产从来都不是供移植或替换的模块,更不是铁铸石凿、僵硬凝固的古董,而是一个充满不竭的创造能力,具有吸收和代谢功能的活态文化,一旦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衔接,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就地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尽管荻浦村在依托乡土文化实现“就地城镇化”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从其自身演进过程上看,由于其最初是从“田少人多”的现实境况中选择出路的“被动”城镇化,受制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使荻浦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因而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镇化仍落后于产业的和市场经济的城镇化,荻浦村距离以新型社区为管理和组织方式形成交往方式社会化、社会联系国际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居民构成多元化和流动性的社会组织尚有较大差距;从产业发展看,以文化旅游为驱动、基于文化产业链条的分工与合作大多数以“家庭作坊式”的亲缘合作形式呈现,市场主导下的产业协同尚未形成,城镇化方式线性和粗放也限制了荻浦村产业升级;从乡土文化传承角度看,文化的流失与城镇化的速度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