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歌——精选推荐
⼗⼆原⽳歌肺原太渊肾太溪,
⼼包⼤陵太⽩脾,
⼼原神门肝太冲,
⼩肠腕⾻焦阳池,
膀胱京⾻冲阳胃,
⼤肠合⾕胆丘墟。
1,⼿太阴肺经(3~5时)
2,⼿阳明⼤肠经(5~7时)
3,⾜阳明胃经(7~9时)
4,⾜太阴脾经(9~11时)
5, ⼿少阴⼼经(11~13时)
6,⼿太阳⼩肠经(13~15时)
7,⾜太阳膀胱经( 15~17时)
8,⾜少阴肾经(17~19时)
9,⼿厥阴⼼包经(19~21时)
10,⼿少阳三焦经(21~23时)
11,⾜少阳胆经(23~1时)
12,⾜厥阴肝经(1~3时)
⼗⼆经脉各有⼀个原⽳,《黄帝内经》载“⼗⼆原出于四关”,即指原⽳主要分布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经脉中“六阳经”脉⽓盛长,与三焦盛长,与三焦⽓化关系密切,因此六阳经专有原⽳;”六阴经“脉⾏较短,⽳位较少,没有专门的原⽳,其”输⽳即是原⽳,称”以输代原“或”输原合⼀“。
原⽳是⼈体原⽓作⽤汇聚的部位,针刺或点按原⽳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注治内脏疾病。
原⽳不仅能够祛邪除病,⽽且还有扶正补虚的特点。
因此原⽳可以使三焦原⽓通达,从⽽激发原⽓,维护正⽓,抗御病邪。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
【董氏奇穴】十二个原穴,几乎可治一切疼痛记住十二个“原穴”,可治疼痛多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以上为指压治疗十四经脉一切伤痛,久年内伤。
每穴指压5-10分钟,用按、揉二法由轻至重。
穴位小者如大陵穴,则用指尖掐揉之,更以指爪压之妙。
所取各穴部位,见下文一一说明。
各原穴功能一、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
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二、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
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源流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
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出《灵枢·九针十二原》)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
中医十二原穴和十五络穴
1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
2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3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 4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 5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6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络穴《大钟》
7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
8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
9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
10足阳明胃经----原穴《太冲》,络穴《丰隆》
11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 12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络穴《飞扬》
13任脉之络穴《鸠尾》
14督脉之络穴《长强》
15脾之大络穴《大包》。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二经原穴表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十二经原穴表
十五络穴表
十六郄穴表
五腧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少商井木;手太阴)
商阳二间接三间,阳溪曲池大肠牵;(商阳井金;手阳明)
厉兑内庭陷谷胃,解溪向上三里随;(厉兑井金;足阳明)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之上阴陵泉;(隐白井木;足太阴)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冲井木;手少阴)
少泽前谷与后溪,阳谷小海小肠经;(少泽井金:手太阳)
至阴通谷接束骨,昆仑委中膀胱经;(至阴井金;足太阳)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遗;(涌泉井木;足少阴)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中冲井木;手厥阴)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属三焦;(关冲井金;手少阳)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是胆经;(窍阴井金;足少阳)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大敦井木;足厥阴)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十二募穴表
八会穴表
八脉交会穴表
下合穴表。
12经脉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2经脉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1、井穴是主管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指尖处
2、荣穴是主管人体发热的穴位;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
3、经穴是和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4、合穴主治六腑疾病;肘七盖
5、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在一般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
6、络穴是个十字路口;
7、急病找郄穴。
什么叫井荥俞经合?怎么来分的?
那么这个问题,气所出者为井,所流者为荥,所注者为俞,所行者为经,所入则为合。
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个也是很多,既然提了,现在来讲下,这个人身哪,这个经脉当中有营气、卫气循行,还有一种叫本经之气,这个经脉里本身就有经脉之气,就相当于驻守地方的人,不动,营气在动,卫气也在动,但是本经之气是不走,这是两个层次,井荥俞经合就是说本经。
什么意思呢,我在练功的时候,练到一定的状态就能感觉到,手部的经脉,腿部的经脉它是呈一个状态反复的,人吸气的时候,经脉本经之气是收的,收起来。
吐气的时候,本经之脉是放的,一收一放,就像是水母一样,明显感觉到经脉在收,比如说这个手上,你在呼气的时候,这个气脉到达指端,这就叫井。
你吸气的时候气脉往上沿着这个手掌啊往上走,能到哪儿啊,过不了合穴,上不过肘,本经之气在这个四肢末端
和肘膝之间往复运动,那这个就可以解释井穴和合穴,气出在井,气合在合穴,也就是说井穴到合穴这一段,是经气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取穴都取肘以下,膝以下的穴位,这里最敏感,最容易激发脏腑之气。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这12个穴位是人体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这12个穴位是人体元气出入的总开关链接:十四经高清穴位图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十二正经原穴01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02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03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04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在手背,第1、第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05手少阳三焦经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06手太阳小肠经腕谷穴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凹陷处,赤白肉际。
07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在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08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09足少阴肾经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足阳明胃经冲阳穴在足背最高处,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11足少阳胆经丘墟穴在足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12足太阳膀胱经京骨穴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表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十二原穴)配图
原穴(十二原穴)配图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
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阳明大肠合谷强胃经疼痛取冲阳太阳小肠原腕骨膀胱原穴京骨上三焦阳池胆丘墟肺觅太渊脾太白心包疾发大陵治肝原太冲按摩良少阳心经神门在肾寻太溪是良方督脉无原求百会任脉膻中乳中央肺经太渊位置: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局部解剖:有桡动、静脉。
分布着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胸痛,心悸,腕臂痛。
现多用于治疗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无脉症,腕关节疼痛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2~0.3寸。
可灸。
配伍:配列缺、孔最,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胸背痛;配内关、冲阳、三阴交,有益心通阳,祛瘀通脉的作用,主治无脉症。
文献摘要:《千金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渊主之。
《玉龙赋》: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
《金鉴》:主治牙齿疼痛,手腕无力疼痛及咳嗽风痰,偏正头痛等症。
大肠合谷位置: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手背静脉网。
分布着桡神经浅支。
主治:头痛,颈项痛,目赤肿痛,鼻衄,鼻塞,鼻渊,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痄腮,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热病无汗,多汗,腹痛,痢疾,便秘,闭经,滞产,小儿惊风,上肢疼痛,痿痹。
现多用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电光性眼炎,近视眼,腮腺炎,扁桃体炎,舌炎,牙龈炎,牙痛,流行性感冒,高血压,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
可灸。
孕妇禁针灸。
配伍: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
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配列缺,为原络配穴法;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文献摘要:《铜人》:妇人妊娠不可刺之,损胎气。
非常详细的人体12经络之12个原穴,超级使用!
非常详细的人体12经络之12个原穴,超级使用!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在临床上,原穴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十二经络之原穴
胆经——丘墟;
大图模式
丘墟穴
肝经——太冲;
大图模式
太冲穴
小肠经——腕谷;
大图模式
腕谷穴
心经——神门;
大图模式
神门穴
胃经——冲阳;
大图模式
冲阳穴
脾经——太白;
大图模式
太白穴
大肠经——合谷;
大图模式
合谷穴
肺经——太渊;
大图模式
太渊穴
膀胱经——京骨;
大图模式
京骨穴
肾经——太溪;
大图模式
太溪穴
三焦经——阳池;
大图模式
阳池穴
心包经——大陵。
大图模式
大陵穴
关注菊子姐聊健康,每天更新养生小知识!。
十二正经之“原穴”
十二正经之“原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名十二原。
原气来源于肾间动气,是身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根据三焦运作于五脏六腑,顺通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保持一切正常生理作用的根源。
因而五脏六腑产生病症时,便会体现在相应的原穴上,根据原穴所出现的各种各样异常转变,又可推知五脏六腑的兴衰。
在临床医学上,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顺通,调整五脏六腑经脉的作用,进而充分发挥其维护保养身体的正气,抵抗病邪的功效。
此外,在治疗上常见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
六阴经无原穴,乃以输代原,即肺经之原太渊、心经之原神门、肝经之原太冲、脾经之原太白、肾经之原太溪、心包经之原大陵;
六阳经,经气所过有“原”穴,即胆经之原丘墟、胃经之原冲阳、三焦经之原阳池、膀胱经之原京骨、大肠经之原合谷、小肠经之原腕骨。
12个原穴掌握好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老祖宗留的遗产
12个原穴掌握好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老祖宗留的遗产头疼、颈肩疼痛、腰腿疼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有时候疾病发作,疼起来真是要命。
吃止疼药只能起到麻痹神经的作用,不吃,又会疼。
而且经常吃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不良影响。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我们身体十二经脉对应的十二原穴。
这些穴位可以缓解和减轻我们身体各处的疼痛问题。
能治疗我们身体的各样疾病。
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
《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
”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
”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
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
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原穴治病原理】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十二原穴介绍】'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原穴表
经脉肺大
肠
胃脾心小
肠
膀
胱
肾心
包
三
焦
胆肝
原穴太
渊
合
谷
冲
阳
太
白
神
门
腕
骨
京
骨
太
溪
大
陵
阳
池
丘
墟
太
冲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
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
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
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
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