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一次著 名的冲刺》优秀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一次著名的冲刺》优秀教案章节简介《一次著名的冲刺》是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二十三篇读物,是一篇具有启示性质的文章,讲述了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取得成果的故事。
本文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展现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态度群体合作和科学方法的典型案例。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习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态度、群体合作以及科学方法;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精读和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详细描述其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其明白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概念和实践;2.帮助学生从文章中获取深层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令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主题为“科学探究”。
例如:你们喜欢进行什么样的探究呢?(等同于你们喜欢探秘、发现吗?)精读环节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2.带着问题阅读这篇文章,例如: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科学家们在坦美尔哪个地方成功了?;3.分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并记录讨论结果;4.导师发言,让每个小组发表意见并总结讨论后的核心要点;5.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概括和归纳,让学生发现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课堂讲解环节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情节和含义。
讲解重点涉及以下内容:1.科学探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科学探究的方法;3.所需要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群体合作。
课堂互动环节1.让学生成为科学家,通过小组活动,设计科学实验和探究,谦虚、进取、勤奋、合作,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2.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巩固环节1.提供一些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如何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指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培养其探究意识和方法。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蛙和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蛙和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深刻含义,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词语“苟”“利”“避”等的意思,增强词汇量;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言语表达和文字概括。
二、教学重点1.文字理解,包括理解词句和整个故事的含义;2.词语把握,理解生僻、难懂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深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意思,介绍文章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理解课文(25分钟)(1)朗读课文请学生们依次朗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词语理解将文中生僻、难懂的词语逐一讲解,并举例使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苟”,“利”,“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和讨论,确保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
3. 拓展延伸(10分钟)请学生们自行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下面几个问题,并向全班表达。
1.青蛙和蛇为什么要互相帮助?2.“苟利国家生死以”有什么含义?3.象征青蛙的物品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4.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含义,掌握词语“苟”“利”“避”等的意思,以及学会进行简单的言语表达和文字概括。
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了朗读、讲解、问答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
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之处。
在讲解某些生僻词语的时候,还可以多使用一些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
在课后复习方面,也需要更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巩固。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敕勒歌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敕勒歌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游牧民族敕勒的生活和文化。
2.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敕勒歌的基本情节和文化内涵。
2.掌握敕勒歌的词语和词义。
3.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
三、教学难点1.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形象示范3.集体朗读4.小组讨论五、教学内容1.教师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集体朗读敕勒歌。
教师先朗读,带领学生跟读,分别朗读敕勒歌的不同部分。
3.小组讨论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情节。
4.形象示范敕勒歌的正确朗读方法。
学生跟读,纠正朗读错误。
5.集体教唱敕勒歌。
六、教学案例第一步:说故事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敕勒,简单介绍敕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重要性,然后讲述敕勒歌的故事情节。
第二步:课文鉴赏教师将敕勒歌逐句讲解,解释生词词义,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深意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析敕勒歌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情节,自由发言,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四步:示范朗读教师演示敕勒歌的正确朗读方法,学生跟读并纠正错误,逐句讲解发音技巧和注意事项。
第五步:合唱演唱学生大声朗唱敕勒歌,并结合手势、舞蹈等形式进行演绎,唱出敕勒民族的壮丽历史和文化风情。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思维表达和批判能力,从中选出优秀观点进行表扬和总结。
2.学生的朗读和演唱能力得到了提高,可以在公共场合进行表演。
3.通过对敕勒歌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望天门山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望天门山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该教案主要介绍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望天门山》一课。
该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领导广州起义,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同时,该篇文章也将风雨兼程、坚持不懈等坚强意志、勇气的内容体现的淋漓尽致。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1.通过理解文本,了解孙中山领导革命的动机、经历、贡献和失败以及背后的故事。
2.了解孙中山身上突出的品质和主张,培养学生的坚定信念、勇气与爱国心。
3.通过课堂活动和交流,积极发展同学间的合作、独立学习和辩论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自身多种能力。
二、教学过程2.1 情境导入首先,可以为学生造一种情境,通过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孙中山提出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让同学们知道今天中国的状况也是历史和改革的结果。
2.2 阅读理解其次,让学生阅读《望天门山》一课,理解孙中山的人物形象和学习历史知识。
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或默读配合提问等方式,培养同学们主动思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课堂演讲的方式,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演讲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2.3 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注意两个点:一是如何突出孙中山的思想和品质,以及孙中山的理想信念如何影响他的行动;二是如何让学生理解革命失败的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2.4 自学训练接着,给同学们出自学题,在课堂上完成。
自学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交流。
2.5 总结课最后,可以组织总结课,提出关键问题,让同学们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课堂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还能让同学们更好地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不轨道性,知道孙中山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革命和未来走向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勇气和爱国心。
鄂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信》原文及教案
鄂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信》原文及教案1.鄂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信》原文篇一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心。
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已近黄昏。
替花朵给蜜蜂写,请快来采蜜,花已姹紫嫣红。
替大海给小船写,快去航海吧,海上风平浪静。
替云给云写,愿变成绵绵春雨;替树给树写,愿连成无边的森林。
给自己,我也要写一封封信,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2.鄂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信》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3、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导学过程:一、导课:任何一封信中都表达着自己的美好愿望,看看这首诗歌中的信中都写了写什么?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诗歌,看看作者都给谁写信了?指名板书。
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2、你对哪封信最感兴趣?用心读,说说信都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1)指名回答,谈感受。
重点体会“让我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知道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
个别读、比赛读、分组读、齐读。
3、每封信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说写信时要用心去写,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2、完成语文天地。
3、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背诵诗歌。
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所见
三年级上册所见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了解作者学法指导1.自由读:字音正确,句子通顺。
2.小组读:组内互读,检查读音。
3.合作读:个性朗读,合作展示。
学习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习古诗牧童放牧学习古诗骑车骑马学习古诗振作振奋学习古诗金蝉蝉鸣学习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学法指导1.小组内交流词语、诗句的意思。
2.提出还不能组内解决的问题。
学习古诗1.牧童骑黄牛,歌声2.振3.林樾。
意4.欲5.捕6.鸣蝉,忽然闭口7.立。
指放牛的孩子。
牧童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指道旁成阴的树。
林樾想要。
欲捉。
捕叫。
鸣站立。
立诗句赏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牧童骑黄牛诗句赏析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歌声振林樾诗句赏析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意欲捕鸣蝉诗句赏析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忽然闭口立诗句赏析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诵读古诗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煮书》教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煮书》的故事情节;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的意思;3.能够按照文中的描写,画出人和物品;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2.难点:能够通过画图等形式,表达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原文以及相关教材;2.学生提前阅读《煮书》课文,按照自己的理解,可以自行画图。
2. 导入新课1.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完成阅读和画图的任务;2.让学生先把自己画的图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差异;3.教师现场画图,并简述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更多细节。
3. 学习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2.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课文,生字生词通过教师的讲解进行解释;3.让学生动手将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品画出来;4.教师简述课文情节,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述课文中的情节;2.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检测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3.让学生自行选择文中任意一组对话进行表演。
5. 课堂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及感受;2.学生可以发表对于课文内容、课堂教学等的看法或建议。
四、教学反馈教学反馈是课后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检测、课堂回答问题、学生提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反馈,进而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从课文中了解我们的祖辈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是怎么学习的,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乐于阅读,勇于思考,不断增长知识。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煮书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煮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煮书”这个习惯的由来和意义;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如:墨水、碗筷、粥、养生等;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煮书的文化价值,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
二、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煮书,让学生猜测煮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煮书?•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留下猜测的时间,然后再慢慢进行讲解。
2. 导入新课(15分钟)•向学生介绍“煮书”,让学生听听这个词汇,尝试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来源,并向学生展示“煮书”的相关图片;•进一步挖掘“煮书”这个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煮书”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生活智慧的表现;•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煮书的内容,学生可以轮流朗读,班级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在读完后让学生讨论“煮书”的意义,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挖掘文化内涵。
3. 重点词汇学习(25分钟)•本节课重点词汇包括:墨水、碗筷、粥、养生等,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这些词汇、再辅以图片,向学生解释每个单词的意义。
•针对每个单词,老师可以提供例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单词。
•确定生词,让学生记住这些词汇,并要求学生在晚自习结束后参考教材同步进行针对性的词汇练习。
4. 阅读分析(20分钟)•在指导学生了解重点词汇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本节教材,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章的亮点和感受。
•在阅读完成后,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教材内容,引领学生回顾煮书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刻理解这的习惯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5. 课堂总结(5分钟)•针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煮书,老师可以提问学生:理解什么是煮书?学习到了什么在知识及文化内涵方面?•提升学生对这个课题的理解,挖掘出教材背后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修养和素养。
•最后,要求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作为课后的自我反思和复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古诗文诵读 敕勒歌教案 鄂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敕勒歌》。
2. 理解《敕勒歌》的内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 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敕勒歌》原文及译文。
2. 相关图片: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
3. 音频文件:《敕勒歌》吟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等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2)教师播放《敕勒歌》吟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 学习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敕勒歌》,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等。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3. 分析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敕勒歌》的韵律特点。
(2)学生合作探讨,总结古诗文的韵律美。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敕勒歌》,体会古诗文的韵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对古诗文的热爱。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敕勒歌》,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等。
(2)学生相互鼓励,共同背诵《敕勒歌》。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古诗文,进行欣赏与学习。
注意:本教案根据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古诗文诵读《敕勒歌》编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积极反应。
2. 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学生对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古诗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等。
3.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如调整教学策略、增加实践活动等。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3篇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1教学目标: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
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
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
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1、读通全诗。
(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
(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
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1 守信|鄂教版(共26张PPT)
爸爸也过来劝说:“改 天再教也可以呀!”
宋庆龄坚决地说:“不!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 到。”
“我们今天要去伯伯家玩。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 妈妈说,“改天再教小珍,好 吗?”
宋庆龄摇摇头:“不行, 我和小珍约好了的。”
爸爸也过来劝说:“改 天再教也可以呀!”
宋庆龄等了好长时间,小珍还没 有来。怎么回事?小珍会不会有别的
等 事去了呢?宋庆龄想,再等等,小
珍会来的。宋庆龄一会儿看看墙上的
挂钟,一会儿跑到门口去观望,可 是左等右等,一直等到下午,小珍还 是没有来。
宋庆龄等了好长时间,小珍还没 有来。怎么回事?小珍会不会有别的 事去了呢?宋庆龄想,再等等,小
宋庆龄摇摇头:“不行, 我和小珍约好了的。”
爸爸也过来劝说:“改 天再教也可以呀!”
宋庆龄坚决地说:“不!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 到。”
“我们今天要去伯伯家玩。 你不是一直想去伯伯家吗?” 妈妈说,“改天再教小珍,好 吗?”
宋庆龄摇摇头:“不行, 我和小珍约好了的。”
爸爸也过来劝说:“改 天再教也可以呀!”
珍会来的。宋庆龄一会儿看看墙上的 ●● ●
挂钟,一会儿跑到门口去观望,可 是左等右● 等● ,●一直等到下午,小珍还
是没有来。
宋庆龄平静地说:“小珍没来,她可能 有别的事去了。”
宋庆龄说:“我既然答应了小珍,就要 等她。如果小珍来了,我不在家,以后就没 有人相信我了!”
宋庆龄平静地说:“小珍没来,她可能 有别的事去了。”
宋庆龄摇摇头:“不行, 我和小珍约好了的。”
爸爸也过来劝说:“改 天再教也可以呀!”
宋庆龄坚决地说:“不! 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 到。”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乐园八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乐园八故事梗概本篇教案是第八篇《美食家》,教材为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故事主人公为小兔子喜欢吃的七彩记。
小兔子辗转反侧地想着怎样才能尝遍许多美食。
一天,在妈妈的指引下,小兔子品尝了五颜六色的七彩记,非常喜欢。
由于吃的过多,小兔子牙齿痛了。
医生告诉他,不能贪吃,要注意饮食和口腔清洁。
教育目标本课教育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故事学习到正确的饮食观和口腔清洁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堂流程活动一:课前导入通过提问师生对于“美食”一词的理解,引出本篇故事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故事阅读根据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做到重音、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活动三:讲解知识点通过故事情节的介绍,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正确的饮食观和口腔清洁知识,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
活动四:情景演练通过角色扮演及图片展示,让学生模拟如何正确地清洁口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活动五:课堂检测通过选择判断、口语演讲、展示绘画等方式测试学生本课所学知识,并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补充重点集训。
活动六:课后讲解为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向学生讲解厨房常见的小常识和正确的厨房用具的使用方法。
实施效果通过本节课教学实践,学生们对于“正确饮食观”和“口腔清洁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学生们在情景演练环节有了积极的参与度和真实的感触,规范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
此外,学生们表现出了对课堂知识的真正理解,并在课后的各项实践中有了积极的体现。
教育思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饮食和口腔清洁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了解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们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塞课课件)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3守信课件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 021年5 月11日 星期二 2021/5 /11202 1/5/112 021/5/ 11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 1年5月 2021/5 /11202 1/5/112 021/5/ 115/11/ 2021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5/ 112021 /5/11M ay 11, 2021
课文详解
小珍失约了,但宋庆龄毫不后悔在家里 等她。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课文详解
宋庆龄小时候就知道“守信”。在生活中 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说说看。
课文详解
可是宋庆龄等了一天也没有等到小珍的到来,傍 晚,爸爸妈妈回来了,她们表现出的是——“关切、 惋惜”
课文详解
爸爸妈妈表现出了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替她 惋惜,宋庆龄呢?她这时的表现是?
课文详解
3.别人是怎么劝说的? 4.她是怎么说的? 5.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课文详解
•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21/ 5/11202 1/5/11 Tuesda y, May 11, 2021
•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2 021/5/ 112021 /5/1120 21/5/1 15/11/2 021 10:57:59 AM
守信
资料宝袋
宋庆龄,1893年出生在上海,1981年在北 京逝世。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 和国卓越的领导人。
曾历任我国国家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 童全国委员会主席。1950年当选为世界和平理 事会理事,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 奖金。
预习检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023年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
2023年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小熊宝宝的午休》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简要地复述故事情节,领悟故事的寓意。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和词语,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并运用。
3.通过本课的阅读、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感悟和领悟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增强学生的品德素质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课文和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德素质。
教学难点1.理解和领悟故事寓意。
2.运用生字词和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词汇:熊、午休、睡醒、森林、阴凉、爬山、景色、小屋、聪明、活泼、快乐、希望。
2.阅读课文《小熊宝宝的午休》,通过阅读、朗读、讲解和讨论,领悟故事情节和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品德素质。
教学方法1.阅读法:让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领悟故事寓意。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词汇和词语的意思。
3.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朗读法:在课堂上安排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照片,上面有一只可爱的小熊。
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小熊宝宝的午休》。
让学生仔细观察文本,试图从文字中感受故事的情境,理解故事的情节。
2.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握故事主线和关键点,讲解生字词和词语的意思。
3.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教育意义。
第三步: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教给我们的道理和寓意,让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步:口语练习(10分钟)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三篇
篇一 五、放飞想象,领悟意境美 指导第二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看看这幅画,你还想说什么 2、生描述画面生读第二句 师:你们说的景象小朋友没有画出来啊,怎么办呢?他没有画,我们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啊。
3、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 师:你们看到什么了?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4、师CAI: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好像漫天的星星向我们眨眼呢。
你们能把看到的景象读出来吗?同桌之间试着读读这句。
5、同位互读 6、指导朗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板书:散作---满河星) 7、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如同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六、悦纳语言,倾吐心语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晃,满河的灯光闪动。
来,请一个同学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过程) 师:我们都陶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七、拓展实践,发现创造美 1、师:现在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2、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欣赏。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特别美,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个很有意思的作业:(音乐)大家都很喜欢这首诗,那你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吗?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说一说,甚至为它谱上曲子唱一唱。
咱们武汉的夜晚越来越美了,看看江滩,看看长江大桥,尝试着去写写武汉的夜景,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像小诗人一样写首小诗。
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注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过诗句看到的美丽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2024年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精编教案设计
2024年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名师精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口语交际。
2.教学难点:文章结构分析,写作技巧,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四、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第一课《秋天的雨》2.第二周:第二课《秋天的田野》3.第三周:第三课《秋天的童话》4.第四周:第四课《秋天的诗》5.第五周:第五课《秋天的歌》6.第六周:第六课《秋天的故事》7.第七周:第七课《秋天的风景》8.第八周:复习与检测第一课《秋天的雨》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教学,课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生字词教学: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3.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
5.写作训练:以“秋天的雨”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第二课《秋天的田野》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感受秋天的田野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教学,课文阅读理解,写作训练。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田野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生字词教学: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日记一则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日记一则教案: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日记一则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故事讲述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日记的写作技巧。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日记的格式和结构。
2. 能够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日记的格式和结构,能够写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日记。
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的?2. 讲解日记格式(5分钟)讲解日记的格式和结构,包括日期、星期、天气、等,让学生明白日记的基本组成部分。
3. 写作练习(10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日记。
可以让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再进行整理和修改。
4. 展示和评价(5分钟)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掌握日记的格式和结构,能够写出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日记。
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日记的写作技巧。
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日记的格式和结构,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感受。
但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缺乏观察力和想象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
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尝试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每周提交一篇日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写作比赛,提高写作水平。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个教案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红马的故事》教案及反思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红马的故事》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 整体目标通过《红马的故事》这篇小说的阅读,让学生理解“交换”的道理,能够感受到做好事后的内心愉悦,并且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交换”的道理;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3.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教学方法1.问答法教学;2.观板报,讨论和提问。
5.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介绍故事的背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二步:阅读故事•教师讲述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阅读。
•学生跟读故事。
•学生自主阅读故事。
•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
第三步:讨论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第四步: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反思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答法和讨论故事的方法,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但是在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这个环节,学生表现平平,可能是缺乏表达能力或者缺乏经验。
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具体反思:1. 问题1.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的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可以开展更多的语文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2.在讨论故事的时候,老师应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要多给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涵。
2. 改进措施1.开展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学会写读后感;2.给学生分享常见的阅读技巧,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3.老师应该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讨论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三、结语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故事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在表达自己看法和感受这个环节,学生显得比较薄弱。
这也给我带来了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应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也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学习和提高,做更好的教师。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三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三篇《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 _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之外的古诗。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的韵味和意境。
[教学准备]有关文中重点词句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田字格。
[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1.背诵诗文。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精练,含意深刻,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谁愿意绘声绘色的背诵一首古诗?(自由背诵)谁会背诵苏轼的诗?2.了解诗人。
你对苏轼了解多少?随便说一说。
(苏轼,号东坡居士,人们又叫他苏东坡,我国宋代人。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大诗人。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诗《赠刘景文》,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步感知1.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注意“赠、景”的读音。
)(2)你想怎样学会“首、刘”两个字?(学后汇报交流,书写,并扩词。
)(3)说说诗题的意思。
2.播放课件。
(1)仔细观察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教师讲述诗歌的写作背景。
(有一天,苏轼和朋友聚会,其中的一位叫刘景文,学问渊博,诗写得非常好,苏轼可欣赏他了。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看到外面美丽的景色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下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
文章结构严谨,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作为文章的总起。
第二、三、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用拟人的手法介绍风、水、动物。
在第二自然段侧重对比的写法,把微风与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写得细腻、生动。
第三自然段运用了顶针句式。
第四自然段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充分展示声音的魅力。
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美读中走进大自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认识7个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过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文以清新活泼的笔调介绍了大自然中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和动物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注意读准“柔、敲、湃”这三个字以及多音字“呢”的字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说说你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思路】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
本课设计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入境、想像、美读、感悟,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美读感悟,放飞想像。
语文应以读为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本文没有生涩难懂的词语,文笔清新流畅,我始终以“大自然中这些声音真是太美妙了”贯穿始终,重点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抓住描写声音的词,边读边思考,大胆的展开想像,(入境想像、乐器感知想像、角色体验想像)有感情地读,配乐读,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读,全班齐读,在读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感受风声的美妙,水声的有趣,动物声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课后布置学生课后在大自然找一些新发现,着意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情,在读中体验、品味。
因此根据课程标准,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
大自然里有着许多美妙的声音,学习此课,学生听到了大自然中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声音,并学习模拟这些声音,学习兴趣浓厚,并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对大自然的观察,说,写,模拟出更多更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美妙之声,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浓厚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