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1203f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f.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上完《小摄影师》第二课时,我对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活动做了一个全面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很完整,教学设计到位,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还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整堂课有内容,有深度。
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能认真朗读;积极思考各项练习,思路开阔;积极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对课文内容体验深入。
我也仔细想了一下要改进的地方。
原本是要在课堂完成同步导学中的两道练习题,但在四班试教的时候,发现根本不够时间写,只好割舍了,现在回过头来想,可以压缩结尾的表演,在上完主要内容之后写,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学生学懂之后再做,做得会更快。
对课堂生成的内容还要增加教学机智,对学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学生共同探讨,不要主观地或者是简单地下结论,要抛开心里面那个现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学生的心里,和他们共同体会,让课堂绽放更多的活力。
在此,也感谢同级的老师共同备课,特别是肖锋浩老师专门上了同一堂课,我也从中获得经验,调整教案,这堂课作为三年级的优质课呈现在大家面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2《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
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
对于该难点的突破,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
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的基础上,我抛出两个大问题:一是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一是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尔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问题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f52802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6.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精选15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有名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这15篇小学语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是来自于作者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一前言: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如此。
艺术是磨砺的过程,只能说教学艺术离我还很远。
一、课前吃透教材,“备”好战,允许课堂生成。
在教学时,《教师用书》是每天都须吃透、通读、圈圈划划的好书,如果学生预习一般。
不求每个知识点都吃透,但至少,在课前,针对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就可以预先解决。
之后,再看教案。
前辈们的教案,已经很详尽了;网上更是有很多精彩的教案,但不可能一份份看,所以,我尽量理解前辈们的教案,然后以《教学用书》为指导,单元主题为基础,进行适当补充。
通读教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第二天的课程实在很多,至少要将教案中的教学大步骤备清楚,将关键的问题写在语文书中,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也要要求自己带着问题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有很多好的问题,适当的在教学预设之外的,如果能为教学服务的,应当被允许。
二、尽量幽默,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如果让人觉得疲惫、倦怠,那么就不被学生所喜欢,也没有了吸引力。
所以在课上,尽量努力让自己学会幽默,哪怕只是一个夸张的动作、一个对学生的肯定——握个手、瞪大了眼睛,既是和孩子在教学中的交流,也能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一个攻擂者,会随时向教师提出挑战,当然,作为“权威”,我们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但是,学生质疑是学习较好的良药。
在《小摄影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生字,也梳理了课文内容。
如:生1:“列宁格勒”是什么?生2:这个少先队员真不礼貌,怎么能向这样的人物高尔基扔纸团呢?生3:第15自然段,高尔基说自己很忙,为什么要是那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呢?生4将“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读成“请你在这儿看报纸”,于是生5举手提建议:高尔基算是个人物呀,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说话,你怎么能用“你”呢?该用“您”!生6:这少先队员真冲动呀!师表疑惑:“冲动?”生继续:“对呀,你看,胶卷没有或者问高尔基借,也可以听高尔基说完嘛,怎么就马上上电车了呢?”……学生的问题一大串,面对这么多问题,难道都是老师来回答?当然不需要!相比较教师提问,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其他学生更喜欢听学生的,也极为积极。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集锦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集锦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c446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e.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集锦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教学《小摄影师》这一节课时,按照以往的环节,学习生字,出示生字,学生注音、组词。
然后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咧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里的小男孩是一个摄影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什么故事”,分角色读课文,对这篇课文不熟悉的原因没有读出人物的语气,然后我给学习们范读,齐读,由于以前的习惯,读课文时拖音长。
这是以后应该纠正学生的地方。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里面的人物去。
比如自己是高尔基,在我的提示下慢慢的融入角色,去感受文章中人物。
这个方法果然有效很快同学就把小男孩内芯的想法分析出来,通过高尔基的耐芯、关芯。
学生们总结出高尔基是非常爱护小男孩,紧接着找出来体现出爱护小男孩的句子,学生们也找的非常认真,小组讨论却不够好,很多学生还是不习惯跟别的组员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总是在座旁听,不过现在的小组合作比之前有些进步,但是还需要强化。
虽然小组合作不是很好,但学生们还是把这几句话找出来了。
通过爱护小男孩引导出高尔基爱护下一代的少先队员,引导了以往没有学过的中芯思想。
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开芯,最后让同学们续写了这个故事,出乎意料的结果。
很多学生奇思妙想,写出来的非常精彩。
比如说“过了很长时间,小男孩终于来了,站在门口,犹豫了。
到底进不进去,还是不进去了吧,上次耽误那么长时间。
最后小男孩转过身要走,突然站在他面前的高尔基叫住了他,他赶忙跑掉了”,虽然学生写的很多句子都不通顺,但是却真正的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人物里去写,这个非常的可贵。
最后让几个学生表演了一篇文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还当起了导演。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7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b3c6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c9.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7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一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并不很好理解,好在课文思路清晰,教学中我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了以下一些相关的问题:1、为什么说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想法?2、从哪几方面理解人类的智慧在大自然面前并不值得骄傲?3、怎样理解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4、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的关系是怎样的?5、课文较后得出了什么结论?为什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6、找出文中的反问句,举一例说说它的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读课文时有了方向,在朗读一遍之后,又让学生迅速浏览进行勾划,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在学生读课文之前有必要先把问题作以简单的说明。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二(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以教材为本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种教学设计(略)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1)要求学生要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2)要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但是从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三种设计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来,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是孤立的,并列的,轻重一样的,实质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
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缠足陋习严重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孙中山的那颗心对缠足陋习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坚决废除它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学生受到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的熏陶。
由此可见,目标(1)是实现目标(2)的基础,目标(1)是先行的,是关键。
显然,第三种设计者,由于认真研读了文本,比较深刻地解读了作者、编者的意图,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关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机地统一起来,走进课堂时做到了心中有目标。
反观其它两种设计,轻文本重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设计一基本搬了网上的设计)。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16bcd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6a.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
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
有的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
”有的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
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动地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帮忙的!”……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我说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
经我这样一启发,开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这,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孩子们好象真的被他问住了,没有几个马上举手回答的,一个个都在那里紧缩双眉,认真思考呢!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提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动脑思考,提得好。
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了,“他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他,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呢?”……渐渐的不少学生都能提出联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问题来了。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17a9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9.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5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一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
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
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
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
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
三、注重评价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
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四、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
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bd9d2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c.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
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
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
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
”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在路灯下喊了一声’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
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2a833b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7.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上完本课,特别圆满,从开头到结束都有些牵强。
回到家里再次回忆自己今日的教学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连自己都说不清。
我反思了,没爱好的课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终两堂课是语文课,70分钟的午休时间同学玩得筋疲力尽。
我走进教室有15个孩子扶桌不动,连眼睛也难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声“起立”,孩子们两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愿离开小凳子,算是努力完成了课前程序。
接下来更难了,由于孩子们的状态影响了我的心情。
于是连预备好的课前谈话也省了。
直接板书课题,让同学自读课文,自画生字新词,自己归纳课文内容。
几分钟过去了,我的问题没一个孩子举手,气得我任凭抽问,叫了班上最能干的同学,是个女孩儿,她站起来说:“课文主要记叙了高尔基想给列宁照相。
”我哭笑不得。
接着又一男孩说:“老师,我知道,是列宁要给高尔基照相。
”我只好宣布同学睡觉。
趁着同学休息时,板书了几个问题:高尔基为什么不情愿接见记者,却情愿见小男孩?小男孩会不会再来给高尔基照相?〔这应当是本文的难点,要弄清这几个问题,必需仔细去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高尔基关心,爱惜儿童的思想感情。
〕看着一个个的小脑袋睡得香甜,我的教学打算也将落空。
其实我也很疲惫,八月的酷热,非常让人烦燥担心,室内温度39。
于是我放起了轻音乐,接着我又放了课文录音,规范的一般话配上音乐,教室里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慢慢地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抬起头来,这下有好几个孩子举手说,自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一个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相。
由于没带胶卷而没照成相的故事。
“小摄影师”指的就是这个小男孩。
我相机出示了课文插图,一看就明,接着我领读了一遍课文,语速稍慢,通篇基调是亲切温柔而又温柔的,注意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
很快同学特别情愿去读书了。
〔借这机会鼓舞同学用已有的阅读力量去勾画小男孩,高尔基表动作神态的词。
〕板书:小男孩〔图片〕:扔摆忘上高尔基〔图片〕:请听给盼提示同学,没有交代事情的结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a2c21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7.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在学生熟读课文,质疑问题后,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筛选,最后确立了两个问题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知道《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
在学习讨论重点问题中,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指导读一读,讨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
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个小男孩吗?”中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热爱孩子,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是因为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
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的人。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那么,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
老师趁热打铁,请学生接着往下写吧。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
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的愿望。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2上完本课,非常遗憾,从开始到结束都有些勉强。
回到家里再次回忆自己今天的教学一塌糊涂,是怎么完成的连自己都说不清。
我反思了,没兴趣的课堂是空白的。
星期五最后两堂课是语文课,70分钟的午休时间学生玩得筋疲力尽。
我走进教室有15个孩子扶桌不动,连眼睛也难得眨一下,值日生的一声“起立”,孩子们两眼望着我,拖着小屁股不肯离开小板凳,算是努力完成了课前程序。
接下来更难了,因为孩子们的状态影响了我的心情。
于是连准备好的课前谈话也省了。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64102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5.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1《小摄影师》是一篇感情非常细腻,人物特点鲜明,蕴含了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充满真善美的好文章。
是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
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
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
“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
”三个短句展开教学。
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
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
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
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
如理解“打量”、“摆弄”、“吩咐”这些词语时,我通过请小朋友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感觉到男孩的认真专业和对高尔基的无比敬重。
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
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通过范读让孩子体会男孩的心情。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读得很到位。
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
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c884c0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5.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几乎任何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阅读过或者学习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小摄影师》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许多教语文的老师,在教过这篇文章后,都会做一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文章,所以呢,关于《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文章,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
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
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
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
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
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
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e1f1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8.png)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一《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和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
全文共壹五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
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
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
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和感悟的。
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四篇)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ee266b8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1.png)
小摄影师的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要求学生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
教学中,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了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懂得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中我抓住了时机,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产生了说、写的愿望。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没回来?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你觉得可能会怎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学生原以为文中没写结局,无从寻找结果,一听老师让自己续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后,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另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孩子们用自己的思绪揣摩着小摄影师的心态。
接着,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
”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有一男生问:“门卫让他进来吗?”有人说:“他还可以扔纸团啊!”有的说:“他可以在窗下喊高尔基先生’,高尔基发现了他,就让门卫领他上去了。
他按上次的设计让高尔基坐好,完成了拍摄。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的真好!”同学们你一言我一句的说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
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的“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3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823e44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1.png)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3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小摄影师》教学反思较新3篇。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篇一本学期开始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从初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级确实让我很不适应,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处于半混沌状态。
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还天真的以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会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样,知道自己预习,知道自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解决呢!以至于自己在开学一课就没有认真的给学生讲生字新词,而是让他们在课下的时候自己完成作业,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跌眼镜!错的一塌糊涂!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给浇灭了!从第二课开始,我便开始了生字的教学,并且是很认真的!直到讲到第六课《小摄影师》,虽说生字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授课存在着很多问题!原本计划好的,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把这些东西都抛至脑后了,完全没有想起来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能想起来了,但却又有些担心。
不知道究竟是在担心什么?或许是害怕学生读不出来那种语气、感情,所以就干脆不去挑战这项内容。
这是一个特别失败的地方。
没有迎难而上,而是看到困难就退缩了……其实这一课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备课时我也有计划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以后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一课的故事演绎出来。
可是,又想到之前我们排过的课本剧,我就好害怕。
较较关键的是,一直听在郑州上班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现在上课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导学案上课,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错了,就也想试试。
明知道聋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师带领着学,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师累,学生也累。
可是,我还是在学校的打印室把我的导学案打了出来,一共9份,学生每人一份。
同学之前给我发了一份他们的模板,我感觉太难了,我们的学生估计理解不了,于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认为还比较容易的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小摄影师》教学反思1《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照成的事,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因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抓住一个“爱”字。
就是高尔基爱护小男孩,而小孩也爱戴高尔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
这件事所发生的时间久远,学生对高尔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
因而,引导学生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护是一个难点。
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采用以下的做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阅读比较,突出爱意。
上课前,我让学生阅读高尔基和前苏联的一些历史,学生读后知道高尔基小时候生活贫苦,但他学习非常刻苦,长大后终于成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当时(1928年)正为国家的革命事业而日夜操劳。
并且他所写的作品在国内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英雄。
这为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上课时,再让学生阅读全文,知道课文讲了两个摄影师要见高尔基,而高尔基对小男孩和杂志社记者的态度截然相反。
(对待记者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热情和“一定”要见)当秘书告诉高尔基来了一位摄影师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小男孩,但知道是记者后就不见。
并告诉秘书:如果小男孩来了就一定让他进来。
引导学生明白: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不愿为宣传自己浪费一点时间,所以不见。
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他。
通过比较,学生理解到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
引起学生的悬念:小男孩为什么能见到高尔基?高尔基为什么要见小男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二、细品词语,深化爱意。
在小男孩准备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小男孩微笑……其中,“吩咐、微笑、赶紧、喊”等词。
充分地体现了高尔基的耐心和对小男孩的关怀。
读完第七自然段第一句后,我故意说:“吩咐是指长辈对晚辈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用在这里老师觉得这个词用错了。
你们同意吗?”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得出了结论:“这词没用错,因为小男孩正给高尔基照相,高尔基必须听小男孩的话。
”“这个词用得好!这体现了高尔基对工作认真的小摄影师的尊重和表扬……”“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又能体现这种情感?”这一引一导,学生很快就找了出来:“小男孩虽然摆弄了很久,可高尔基微仍笑着,说明了高尔基很有耐心、非常和蔼可亲。
”“小男孩虽然忘记了带胶卷,哭着走了,但高尔基没责怪他,赶紧站起来……”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读起书更投入了,更有感情了。
在读书中加深高尔基对小男孩爱的理解。
三、激发想象,拓展爱意。
这篇__,以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为主,有了上面的情感朗读,现在再让他们自己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热情高涨,把每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学生又一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个个副有创意的结局为这一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附故事续写:小男孩走后,高尔基十分难过,小男孩更是为没有把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完成而伤心。
过了几天小男孩又来了,秘书马上把这件喜事告诉了高尔基,高尔基非常愉快,亲自迎接小男孩。
小男孩看见高尔基后,脸马上红到了耳根,说:“高尔基先生,上次我没带胶卷影响了您的工作,这次我一定把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出色完成。
”高尔基笑了,说:“不要紧,快进来吧!”高尔基按上次的样子拿了张报纸坐到了沙发上。
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妥当,高尔基侧过脸微笑,这次小男孩把高尔基照得漂漂亮亮的。
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想到照片贴到黑板上同学们兴奋地指指点点的样子,不由得高兴地笑了起来。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2上完《小摄影师》第二课时,我对自己和学生的课堂活动做了一个全面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得很完整,教学设计到位,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还渗透了一些写作方法,整堂课有内容,有深度。
学生在课堂上很活跃:能认真朗读;积极思考各项练习,思路开阔;积极参与表演,在表演中对课文内容体验深入。
我也仔细想了一下要改进的地方。
原本是要在课堂完成同步导学中的两道练习题,但在四班试教的时候,发现根本不够时间写,只好割舍了,现在回过头来想,可以压缩结尾的表演,在上完主要内容之后写,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效率,学生学懂之后再做,做得会更快。
对课堂生成的内容还要增加教学机智,对学生的回答要多肯定,要和学生共同探讨,不要主观地或者是简单地下结论,要抛开心里面那个现成的答案,真切地走入学生的心里,和他们共同体会,让课堂绽放更多的活力。
在此,也感谢同级的老师共同备课,特别是肖锋浩老师专门上了同一堂课,我也从中获得经验,调整教案,这堂课作为三年级的优质课呈现在大家面前,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3“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
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
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
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资料共享平台(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
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
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
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4《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
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为重难点。
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上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满怀希望的男孩在高尔基的帮助下实现了愿望。
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摆弄下,极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
学生在读——演——想象的过程中,感受着摆弄一代文豪的快乐。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场景,一切进行的是那样顺利。
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在学生全身心感受快乐的时候,形势逆转直下。
每个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个人都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了?”满怀关心,一腔急切。
高尔基此时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学生主体的情感。
男孩说:“我没有胶卷。
”此时的“高尔基”们入情入境的松了一口气,恰如其分的对远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就因为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孩子都走入了文本,所以在课后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一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创造的精彩。
孩子们甚至还为小男孩创设了明媚的前景——就因为这件事激发了孩子的潜能,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摄影师!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生活的这扇门!《小摄影师》教学反思5《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
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
”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
“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
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
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
”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
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
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6《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的是高尔基工作繁忙,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却特许一名小男孩儿进入他的办公室,为他照相的事。
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和爱护。
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仍在挂念着那个少先队员。
再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