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什么病,怎么引起的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疾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同时也可通过母婴传播和污染的医疗器械等途径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主要通过入侵肝细胞来复制自身。
体内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会发动攻击,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例如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及针头、血液制品传播等。
性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也是一种常见的乙肝传播途径,特别是在不安全的性行为情况下,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及更换性伴侣等。
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还可以通过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分娩过程中或母乳喂养的过程中,孕妇携带乙肝病毒时容易传给新生儿。
医疗器械污染
未经有效消毒的医疗器械也可能成为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医疗过程中要注意医疗器械的消毒及无菌操作。
乙肝病毒的危害
乙肝病毒感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以下后果:
1.急性乙肝炎
2.慢性乙肝炎
3.肝硬化
4.肝癌
因此,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的筛查、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及针头,接种乙肝疫苗等都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措施。
若怀疑感染乙肝病毒,应尽早就医进行治疗。
乙肝病毒对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通过了解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我们
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医学乙肝知识点总结
医学乙肝知识点总结1.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路径:HBV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共用注射器或刺激性工具传播等。
通过这些途径,感染者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 乙型肝炎的症状:乙型肝炎通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黄疸、乏力等。
部分慢性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持续感染多年,最终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3. 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乙肝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HBV病毒蛋白和抗体来确定。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HBV,以及确定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4. 乙型肝炎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
此外,避免与可能感染HBV的人接触,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手术刀具,以及减少性伴侣数量等都可以帮助预防乙型肝炎。
5.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感染,通常需要休息、保持充分营养和水分,并使用抗病毒药物来减少病毒载量。
对于慢性感染,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药物、肝硬化和肝癌的治疗等。
6. 乙型肝炎的并发症:慢性乙肝感染者可能在肝炎活动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此外,乙型肝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如肾病综合征、关节炎等。
7. 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HBV感染与肝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慢性HBV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因此,对于HBV感染者,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
总结: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乙型肝炎将不再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难题。
乙肝两对半的原理及结果
乙肝两对半的原理及结果
“乙肝两对半”是指乙型肝炎病毒抗体(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Anti-HBs)同时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Anti-HBe)同时阳性的结果。
原理: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多种抗体,包括HBsAg、Anti-HBs、HBeAg和Anti-HBe等。
正常情况下,HBsAg在感染初期就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称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nti-HBs在愈合过程中产生,表示对乙肝病毒免疫,称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HBeAg表示病毒活跃,Anti-HBe表示病毒清除,称为“乙肝e抗原阳性”和“乙肝e抗体阳性”。
结果:
乙肝两对半的结果表示HBV感染已进入慢性期,但病毒活跃度较低。
具体解读如下:
1. HBsAg阳性:表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仍然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 Anti-HBs阳性:表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表示免疫系统已对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反应。
3. HBeAg阴性:表示乙肝e抗原阴性,病毒活跃度较低。
4. Anti-HBe阳性:表示乙肝e抗体阳性,表示病毒已进入清除期,病情较稳定,不易传播。
乙肝两对半的结果同时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传染性较低,一般不会对周围人群造成传播风险。
然而,乙肝病毒的传播有很多因素影响,因此还是建议进行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和定期随访以了解病情发展。
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肝
处 于 这 个 阶 段 的感 染者 , 积 极 抗 病 毒 应
第 二种 , 疫 耐 受 阶段 。具 有 以下 治疗 , 免 以控 制 病情 的进 展 。所 幸 的 是 , 目
第 四种 状 态 ,乙肝 e 原 阴 性 的慢 抗
要 解 释 这个 问题 , 首先 要 了解 一 下 几 大 特 点 : 肝 e 原 ( e ) 乙 抗 HB Ag 阳性 、 高 前有 很 多种 治疗 方 案 可 以选 择 。 人 感 染 乙肝 病 毒 后 的不 同状 态 , 以及 从 水 平 的HB DN V A复制 、 肝功 能 基本 正 常 、 病 毒感 染 到发 病 所经 历 的过 程 。因为 不 肝脏 的病 变极 轻或 进 展缓 慢 。在这 个 阶 性 乙肝 。 个 阶段特 指 那些 乙 肝e 原 阴 这 抗 同 的 感 染 状 态 和 过 程 有 着 完 全 不 一 样 段 乙肝e 原 自然 ? 失 的几 率 很低 。 我 性 , 血清 HB N 抗 肖 在 但 VD A水 平增 高 , 毒 复制 病 的结局 。从 静止 的病 毒 携 带状 态 到进 展 国多 数 这 样 的人 , 通 过 携 带病 毒 的母 存 在 ; 肝 功 能 检 查 发 现 转 氨 酶 水平 是 是 且 岁 的活 动性 慢性 肝 炎 , 一 生 从 不 发 病 而 亲在 出生 时 或 1 内感 染 的 。因 为病 毒 升高 或 波 动 的 , 和 我 们 上 面所 描述 的 从 这 “ 安无事” 相 的病 毒携 带 , 到少 数 人 逐 渐 在体 内复 制 水 平 很 高 , 此 这类 人传 染 静 止 的 乙肝 病 毒 携 带 状 态 明 显不 同 , 因 一 发 展 为肝 硬 化 和肝 癌 ,几 乎 每个 人 感 染 性很 强 。如 果是 在成 年期 感 染 ,这 样 的 般 需 要在 医院化 验 和恐 惧是 多余 的 , 是 炎 活 动 , 少 有 接 近 一 半 的 人 , 可 以 硬 化 和 肝癌 的 可 能也 显 著 增 加 。因此 , 至 是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与乙型肝炎五项结果的对比分析
Co mp a r i s i o n a n a l y s i s o f HBV- DNA a n d iv f e i t e ms i n p a t i e n t wi t h h e p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 -
t i s B
Z H E NG J i n - j u L I U S h a h WAN G R o n g 2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a l o f Q i n g d a o C i t y , Q i n g d a o 2 6 6 0 4 2 , C h i n a ; 2 . T u mo r Ho s p i t a l o f Q i n g d a o C i t y , Q i n g d a o 2 6 6 42 0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H B V- D N A a n d H B V i f v e ma k e s. r Me t h o d s C h e m i l u mi —
n e s c e n t mi e r o p a r t i c l e s i mmu n o a s s a y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a n d l f u o r o g e n i c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CR me t h o d wa s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嗜肝dna病毒属(orhtohepadnavirus),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hbv感染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高达3.5亿。
我国人群hbv携带率约为10%,hbv携带者超过1.2亿。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电镜之下hbv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可知三种形态的病毒颗粒,即为小球型颗粒,小球型颗粒和管形颗粒。
(1)大球型颗粒:又称为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直径42mm,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型颗粒。
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毒基因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hbv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前s1抗原(pres1)和前s2抗原(pres2)。
内层为病毒的核心,相当于病毒的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核心表面的衣壳蛋白为hbv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
病毒核心内部含病毒的双链dna分子、dna多聚酶等。
(2)小球型颗粒:直径为22nm,为一种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就是hbv在肝细胞内激活时产生短缺的hbsag加装而变成,不不含病毒的dna及磷酸酯酶,并无感染性。
这种小球型颗粒大量存有于血液中。
(3)管形颗粒:由小球型颗粒聚合而成,颗粒长100~500nm,直径22nm,成分与小球型颗粒相同,具有与hbsag相同的抗原性。
2.基因结构与编码蛋白hbvdna分子为不能全然双链环状dna,两链长短不一。
短链就是负链,约存有3200个核苷酸,短链为正链,就是短链长度的50%~100%。
hbvdna负链含4个对外开放写作侧边(orf),分别称作s,c,p,x区。
其中s区存有3个启动子,分别编码主蛋白(含hbsag)、中蛋白(含pres2ag和hbsag)和大蛋白(含pres1ag、pres2ag、hbsag)。
1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及乙型肝炎e抗原相关性分析
L bMe l , r 0 2 Vo. , . a dCi Api2 1 , 19 No 7 n l
・
论 著 ・
1 慢 性 乙型 肝 炎 患者 肝 功 能 与 乙型 肝 炎 病 毒 DNA 3 7例 及 乙型 肝 炎 e抗 原 相 关 性 分 析
An lsso or lt no v rf n to h o i h p tt t ay i n c reai fl e u cini c r nc e aii B wi HBe ga dHBV DNA G o i n s h A n A0 bn . Ji i g PAN a — ~ Xi o ln , EN 肌 , ONG o —i n , J Z e g se g。 H U NG e ( n ln og W S Y u la g J N h n —h n , A Yiz 。 To g igM u ii a o e opi l n cp l Pe pl'H s t : s a
【 关键 词】 慢 性 乙型肝 炎 ; 丙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天 门冬 氨 酸 氨 基 转 移 酶 ; 乙型 肝 炎 e抗 原
D I 1 . 9 9 j i n 1 7 -4 5 2 1 . 7 0 0 文 献 标 志码 :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2 0 — 7 10 0 :0 3 6 / .s . 6 2 9 5 . 0 2 0 . 1 s A 17 —4 5 2 1 )70 9-2
【 要 】 目的 摘 来自( T 水 平 变化 与 乙型 肝 炎 e抗 原 ( e )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V) NA 的 相 关 性 。 方 法 1 7例 血 清 AS ) HB Ag 和 HB D 3 AL AS 水 平 正 常 的 慢 性 乙 型 肝 炎 患 者 中 HB Ag和 HB NA 同 时 阳 性 4 T、 T e VD 6例 , 时 阴 性 4 同 8例 , 项 HB 单 V D NA 阳性 3 例 , 项 HB Ag阳性 8例 。3 5 单 e ~6个 月后 分 别 对 各 组 患 者 复发 前 后 血 清 HB NA、 T、 T 水 平 VD AL As
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检测分析
2008年01月第3卷第2期中国医疗前沿China H ealthcare InnovationJanuary,2008Vol,3No.2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研究其临床意义,基本共识乙型肝炎病毒前S1出现在急性HBV感染的最早期,前S1抗原的转阴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前S1病毒持续存在者将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前S1病毒与HBV-DNA、HBeAg高度相关,与肝内HBV-D NA、HBe Ag检出高度相关。
在抗-HBe(+)的HBV感染者中,检出前S1蛋白可表明病毒的复制,检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早期感染复制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病毒附着于肝细胞膜上,最重要的介导部位是前S1蛋白的氨基酸(AA)21-47片段,变异的病毒只要这一区段完好就有传染性,仅仅是对前S1蛋白氨基酸(AA)21-47肽前S1抗体才能中和病毒,前S1蛋白颗粒表面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常作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前S1抗原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完整HBV表面。
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存在的三种HBV相关的颗粒中只有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含HBV-DNA,能病毒复制且有感染性。
S1抗原仅存在于Dane颗粒区带,且在HBV复制时表达最多,许多材料报道前S1抗原与HBV-D NA水平呈高度正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分析比较2236份临床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与前S1抗原的检测结果。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本:血清标本2236份,2007年4月-2007年12月我院门诊、住院病人及健康体检者晨空腹静脉血。
1.2.1试剂:前S1抗原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上海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
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酶联免疫试剂盒(上海新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新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沈阳惠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2仪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荷兰Multiskan MK3)1.3方法:1.3.1前S1抗原检测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采用酶联免疫分析仪读取吸光度值,前S1抗原检测结果临界值为阴性对照吸光度值×2.5。
乙肝
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的致病原因乙肝的致病原因并不复杂,且非常单一,无关于外界因素,而只是由于乙肝病毒的感染。
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在60℃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在100℃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
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在4-22周之间。
而且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就会终身携带。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
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
乙肝的致病因素——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
导致一系列的乙肝症状和病变的产生。
乙肝的发病机制:(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
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
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
肝内T 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T 细胞,可能经HBcAg 激活,正调节CD8CTL 的细胞毒活性。
各种肝炎的各种病毒
各种肝炎的各种病毒(生物学特性)(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 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 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 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 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 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 V1gM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 V 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 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DNA 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 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
病毒性肝炎的名词解释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下面对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肝炎(Hepatitis):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肝区疼痛、乏力、黄疸、食欲不振和恶心等。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负责合成和分解多种生物分子,受到炎症的影响,肝功能会受到损害。
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病毒性肝炎是指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
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等。
3. 甲型肝炎病毒(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包括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染的食物等。
甲型肝炎通常为急性感染,症状轻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严重的病症。
4. 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途径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5. 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丙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是慢性的,且多数患者在早期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长期慢性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6. 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毒,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感染。
大多数戊型肝炎感染者会在短时间内康复,但在孕妇中的感染可能危及胎儿生存。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大量的疾病和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个人应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注射用针具要消毒和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等。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
乙型肝炎病毒性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被认为是人类病毒学中最复杂的一种病毒。
HBV是经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病原体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亿人受到了HBV感染。
它可以引起轻度到严重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可以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讨论HBV的一些基本性状。
1. 乙肝病毒的形态与结构HBV的直径为42纳米,由外到内分别包括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RNA、DNA聚合酶等四种主要组成成分,形态呈球形。
表面蛋白通常被称为HBsAg,核壳蛋白则被称为HBcAg。
2. 乙肝病毒的基因组HBV的基因组是一条长度为3200余个碱基对的圆形DNA分子,其中包含4个超大的重叠开放阅读框(ORFs)。
这些ORFs 编码表面蛋白、核壳蛋白、病毒的DNA聚合酶,以及一些与宿主交互的蛋白。
3. 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HBV主要通过针头传播、母婴传播、血液和体液传播等途径传播。
感染HBV的人类常为HBV携带者或有HBV感染史的人,尤其在乙肝高流行区或医疗场所容易感染。
HBV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其中表面蛋白有能力与肝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
被包裹在病毒内的DNA 聚合酶和HBV DNA在肝脏细胞内复制,从而形成大量的HBV DNA。
复制过程中,肝脏细胞会对HBV产生炎性反应,并有可能将部分病毒释放到血液中。
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到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 乙肝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诊断HBV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HBV表面抗原(HBsAg)、抗体和核心抗原的检测。
在诊断早期或慢性感染时,这些检测都是非常关键的。
检测结果应该由临床医生做出确诊,以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治疗HBV的主要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剂和对症治疗,其中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医嘱,认真治疗。
总结:尽管我们对HBV的性状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依然需要对这种病毒进行更多的研究。
谈谈乙肝的含义,症状和危害
谈谈乙肝的含义,症状和危害说起乙肝,恐怕每个人都听说过,但是具体是什么,它有什么症状,又有那些危害呢,恐怕大多数人就说不清楚了,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乙肝:乙肝,全称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乙肝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那么,我们平常所听到的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又是什么东东呢,是不是乙肝的分类呢,别急,这就说,其实,在乙肝的检查中,一般都是通过乙肝两对半进行检查的,而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也不过是在乙肝两对半检查中,因为检查结果显示不同,为了方便区分这样称呼而已,也就是说,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仅仅是俗名,并非学名,也不是乙肝的分类。
对于乙肝来说,也正如上面所说,仅仅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两种。
那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又是什么东东呢,别急,下面给您接着讲。
所谓急性乙肝,是指在感染乙肝病毒半年内的情况,这里的病毒具体说来,包括嗜肝的肝炎病毒A、B、C、D、E所引起,其他非肝炎病毒也会引起,但非常少见。
急性乙肝一般起病较急,并且轻重不等。
一经发现就要尽快根治,要是早治疗的话,就会很快痊愈,大多数人的表面抗原会在半年内消失,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也有很多的急性乙肝患者因为免疫力差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而转变为慢性乙肝。
而慢性乙肝则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在临床表现中显示其中1/3出现肝损害。
病程超过半年的乙肝患者被称为慢性乙肝患者,这种患者会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迁延不愈,还带有反复发作。
慢性乙肝患者如果一出生便因感染而携带乙肝病毒的话,很有可能终生都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症状表现,对于生命健康也没有影响。
但要是后天,尤其是在成年之后感染上乙肝病毒而转为慢性乙肝的话,会有很多的患者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症状,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这些慢性乙肝患者会在几十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已然是一个肝硬化患者,心情也会变得无比沉痛。
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
检测血液或组织中的病毒核酸,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毒复制。
肝功能检查
评估肝脏功能,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反映肝脏损伤程度。
肝脏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判断肝脏是否有病变。
肝穿刺活检
是诊断肝炎的最可靠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
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测
治疗效果
干扰素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副作用
干扰素治疗可能会导致一些副作用,比如流感样症状、疲劳、抑郁等,需要医生进行监测和处理。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作用机制
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阻断病毒复制,减少病毒数量,减轻肝脏损伤。
常见药物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可能存在肝功能损害,需要给予保肝护肝的药物,以及营养支持,以维持肝脏功能,促进肝脏修复。
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的机制
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肝炎的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治疗方式
干扰素治疗通常以注射的方式进行,可以是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制定。
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
坚持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
肝硬化
肝脏结构破坏
肝硬化是肝脏慢性损伤导致的弥漫性纤维化,肝细胞结构破坏。
黄疸
肝脏功能减退,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
腹水
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腹腔积液,称为腹水。
乏力
肝脏功能减退,代谢功能下降,导致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无创、方便,可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评估肝脏实质的回声改变,可发现肝脏肿块、血管异常等。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简称HBV)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简称HBV)引起的一种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以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牙科手术、皮肤黏膜损伤时的血液接触等。
2.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如不安全的性行为、性伴侣中存在HBV感染者等。
3.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如在妊娠期间或分娩时,乙型肝炎病毒从感染的母亲传给婴儿。
4.密切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家庭、医疗和护理等密切接触传播,如与HBV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指甲剪等个人卫生用品。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可能呈现急性或慢性肝炎的不同症状和严重程度。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通常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黄糖尿),尿色变深,便色变浅,肝区疼痛或不适等。
在急性期,肝功能检查常常显示肝酶升高,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可能呈阳性。
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数周至数月内会自愈,但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在多年甚至几十年内呈现隐匿的病程,没有明显的症状。
但随着病毒持续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病患的病史,包括是否有与乙型肝炎病毒接触的风险因素,如血液传播、性接触、家族史等。
(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HBV)
一.HBsAg及抗HBs HBsAg 血清中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本身具 有抗原性,无传染性。但由于HBsAg常与HBV同时存 在,故认为是传染性标志之一。但须注意,HBVDNA可自X基因区终点起逆向与肝细胞发生整合,整 合后的S基因表达较强,不断产生HBsAg,整合的 HBcAg基因组被抑制,不表达HBsAg、HBsAg,在这 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体内清除,而HBsAg仍可持 续阳性,从理论上讲,这种HBsAg阳性血液并无传 染性。急性HBV感染后,血清中首先出现HBsAg,整 个急性期均可阳性,至恢复期可滴度下降或转阴。 如HBsAg持续阳性半年以上,称为慢性HBsAg携带者 (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达数年。
HBV突变株研究 由于HBV复制方式有其特殊性,即mRNA中间体 进行逆转录过程中,由于缺乏校对酶(Proofreading Engymes)易 发生HBV-DNA序列内变异。①S区基因突变导致HBsAg亚型改变 及血清HBsAg阻性、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使临床诊断困难。 一些人接种乙型疫苗后产生抗-HBs,但仍可被HBV的S区基因突 变株感染,而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②前C基因区突变与HBV感 染后免疫及重型肝炎发病有关。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患者HBeAg 转阴,抗-HBe转阳,表示HBV复制活跃程度减弱,临床症状好 转。然而,一些患者当HBeAg转阴后,仍有病毒复制及病情进 行性发展,其血清中除检出HBsAg和抗-HBe外,还可检出HBVDNA、抗-HBcIgM,肝内HBcAg阳性,排除其他致肝损害的原因, 提示病情变化与HBV有关。其特点为不易自然缓解,常发展为 肝硬化,抗病毒治疗反应差。经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系感染了 前C基因突变HBV突变株。③P区基因突变可致HBV复制减弱或停 止。④X区基因突变可使HBxAg合成障碍。
乙肝问答
乙肝问答一、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性乙型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的肝脏炎性损害,是我国当前流行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球状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有外膜、核壳体、核心蛋白和DNA聚合酶,以及病毒基因DNA组成,病毒的DNA是病毒能繁殖和感染人体的关键成分。
二、乙型肝炎有哪些临床症状多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排便改变﹝腹泻或便秘﹞,部分病例有低热、黄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查体中发现。
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或e抗体阳性,HBVDNA阳性等。
三、乙型肝炎疾病的发展演化根据感染的年龄,乙型肝炎的自然发展过程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幼龄期感染,另一种为成人期感染。
在成人期感染经过数月或数年病程,部分患者可以康复,少数成为慢性感染。
在新生儿和婴幼儿期感染,90℅以上成为慢性感染。
初期﹝免疫耐受期﹞无症状,在青年期出现症状和ALT升高﹝免疫清除期﹞。
经数年或数十年后,病情可能自行缓解或稳定,或反复复发,甚至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四、乙型肝炎的预防现阶段,对于健康人,尤其是那些患者身边的家属这些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人群来讲,最佳的预防乙肝的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
目前采取的是重组乙肝疫苗,针对婴儿在0、1、6月时各接种1次,共3次。
五、大三阳和小三阳的临床意义所谓‘大三阳’与‘小三阳’是一种不太规范的称法。
在血清病毒学的指标检测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叫大三阳;而HBSAg、抗HBe、抗HBc 三项阳性叫小三阳。
大三阳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常同时伴有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小三阳且如果乙型肝炎病毒DNA阴性或低水平,说明病人处于病毒低复制状态,传染性低。
但是,无论检测结果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都要看乙肝DNA定量检测是否阳性。
HBVDNA阳性说明病毒复制仍然活跃,患者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要加以注意。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
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
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
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
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
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所属于一种病毒,是病原体。
而正是这种
病毒能够引发乙型肝炎这种疾病的发生。
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它们之间的微妙关
系吧,一起探讨走进乙型肝炎的生物世界。
乙型肝炎病毒
1.1定义
病毒的个体很微小结构也很简单。
是一种以纳米为单位的具有细胞感染性的
亚显微粒子。
它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上才能生存,通过寄养的方式在活的细胞体
上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来扩散。
病毒有两种:一种是核酸,核酸类型一种是DNA,一种是RNA。
而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它是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英文hepadnaviridae,缩写为HBV,简称为乙肝病毒。
就目前情况了解到,它的易感
性只在人和猩猩身上存在。
它是由丹娜在1965年发现的直径为42纳米,由外壳
和核心两部分组成的颗粒。
因此又命名为丹娜颗粒(Dane)。
尽管乙肝病毒拥有
非常强的抵抗力,但是在65℃10小时、煮沸10分钟的条件下,或者通过高压蒸
汽的方法都可以杀灭乙肝病毒。
一些化学试剂,如含氯制剂、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对乙肝病毒也能呈现较好的杀灭反应。
1.2特点
乙肝病毒之所以众所周知,和它的特殊性有很大的关系。
他虽然是一个双链DNA病毒,但是,它却和作为RNA病毒的艾滋病毒有些一样的逆转录的复制过程。
因此,他的病毒基因组才能够被整合到机体中,既可以让机体不能够将病毒彻底
的清除,而且又成了潜在致癌的隐患。
HBV,还有很强的隐蔽性,能够长期的潜
伏在细胞核内。
所以,HBV感染长期后,持续性的存在是因为HIV进入肝细胞后
可以转化成cccDNA的缘故。
乙肝病毒有很强的抵抗力,对一切能够耐受的环境,例如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都可以抵抗。
但是,果温度加热到100摄氏度,十分钟之内HBV就可以失去传染性。
HBV还有明显的嗜肝性。
它侵
入人体后会进攻肝脏器官破坏健康的肝细胞。
它具有泛嗜性。
除了会侵蚀肝细胞
之外,也会侵犯其他的器官和组织,例如:小管的细胞、胰腺的细胞、胃粘膜的
细胞等。
但它只是轻度的嗜泛性。
HPV感染具有慢化性的特点。
有些人可能是从
胎儿期或者是幼儿期就已经感染HBV,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感染历程都不
会发病。
具有变异性。
基因会导致突变,根据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基因突变。
对肝
脏没有制病性,尽管HBV有明显的嗜肝性能专门损害肝脏器官,但是大量体内有HBV的患者,并没有发生肝炎。
但是HBV却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子。
1.3存在形式
在感染者的血清中,主要有三种形式的存在方式,第一种:直径为22纳米
的小球形颗粒;第二种:直径约为22纳米、长度为100到1000纳米、不含核酸、而且没有传染性的管状颗粒;第三种:是最为完整的颗粒,直径约为42纳米、
有包膜和核心两部分组成、厚度约为七纳米、核心的直径为28纳米、形状为大
球形。
1.4基因突变
S基因变异,血清hbsag阴性为主要表现形式;Prec区变异,这个变异是最
常见的一种;BCP变异,此种变异能够使前基因组rna转录的能力增强,增加了
病毒的复制能力;P基因变异,P基因变异后会影响反转录酶的编码,使变异株
的复制能力变差。
1.5症状
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使肝功能受损,人们进食量减少消化功能吸收受到障碍,所以人体经常表现出体力不支、没有精神、疲劳的状态。
患者以消化道的症状主
要是食欲不振、经常出现恶心胀腹、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黄疸症状。
肝区出现疼痛,因为门静脉高压还会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
另外,还会出现蜘蛛痣的表现。
1.6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这是乙肝传播中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尽管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还是没有完全杜绝。
医源性传播大多数是因为微量的注射或者是接种而引起的感染。
母婴传播、性传播。
2、乙型病毒肝炎
1.1病因
乙肝病毒是引起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属于传染病。
1.2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急性无黄疸性肝炎。
潜伏期很长平均为120天,总病程长达2到4个月。
黄疸前期会出现畏寒发热、食欲不振、恶心、腹部不适乏力等现象,会持续5到7天。
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肝大伴压痛、叩击痛等,周期持续2到6周。
慢性肝炎:症状有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等。
重型肝炎:分为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有起病急的特点。
1.3辅助检查
肝功能检查:血清酶学检测、血清蛋白检测、血清胆红素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肝炎病毒标志检测、肝穿活组织检查、超声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4治疗
一般治疗,当处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期要住院进行治疗。
增加卧床休息的量、保持合理的膳食营养、增加热量和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
严禁喝酒。
抗病毒治疗
免疫调节剂治疗。
如日达仙、胸腺素和免疫核糖核酸。
用护肝的药物,西医中医并进。
1.5预防
根据流行病学为预防此病,要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是防止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控制乙型病毒的发生,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早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对待传染病,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控措施,我们在面对此类病毒,秉承一律杀灭的原则。
增长知识,杜绝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