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2013-08案例展示名的画家”。
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
1956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题词道:“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张衡是在多个领域内取得辉煌成就的人,称其为通才,当之无愧。
世界史上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亦是这样的通才。
《张衡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如何让古老的课文跟上时代的变化,跟上课改的步伐,值得教师思考,也值得大胆实践。
这篇课文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丰富了课本内容。
(作者单位北京市八一中学)一、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国战争不断。
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群雄逐鹿、战火四起的时代,思想学术界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奇观,出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请大家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1.回忆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经济的巨变,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儒、道、法、墨思想家代表及其言论,知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这个乱世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盛世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第一、二段,回忆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回答。
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怎样在这个时代特征与百家争鸣之间建立联系呢?在这里给大家提醒一下,这一时期的特征除了战乱外,还有经济的变改,这又会对思想的繁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时间BC770年~BC221年特征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动荡不安铁农具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活跃,纷纷提出各自主张———学生回答……一个思想、一些思想的出现是需要一些条件的,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这些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是否具备呢?———环境的宽松是新思想产生的条件。
学案2: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纲课标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概括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2)具体原因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讲学。
2.代表人物(1)道家老子和。
(2)儒家:、孟子和。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
3.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运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政治思想:“”为核心;“”,即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主张“”,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2.孟子(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2)在伦理观上,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3.荀子(1)主张施政用“”和“”,“”。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观点。
(3)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③提出“”的政治主张。
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提出了。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1)墨子:主张“”;宣扬“”;提倡节俭;主张“”(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重点难点突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一、教学背景1. 面向学段:高中2. 学科:历史3. 年级:高二4. 课时:1课时5. 课前准备: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7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极其深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有谁知道,儒家思想形成于什么时候?(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很好!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第一个问题)1、含义:(首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而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教学设计】《“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人教)
历史❸“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教材在结构编写方面,几乎都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内容是本节课一大难点。
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加大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 )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弓I 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育百科12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教学设计★耿晓燕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指导思想:通过科学方法的指导,通过历史学习和探究,能使人警醒、令人明志、助人睿智、促使人高尚。
最重要的是,能激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设计理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历史感同身受——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实现本课目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对这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是因为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才有了后来董仲舒汲取百家之长形成了新儒学。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历史以及高中一年历史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的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的引导,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
三、教学目标:列举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和代表 1、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1)充分运用多媒体,利用音像、图文资料再现当时历史,从而让学生理解思想文化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2)掌握“思维导图(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层层突破”(难点剖析、观点论证)——“愿景构建,社会价值”(思维习惯、公民意识、道德意识等的养成)的历史学习方式3、情感与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思想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必须与时俱进,遇挫越勇,毫不妥协,终成建树的精神。
学习思想家为了理想和目标不畏千辛万苦,越挫越勇的人生阅历,从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儒家的思想主张五、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六、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2)制作多媒体课件(3)用到的纸质材料:《新课标·高中同步·鼎尖教案》(延边出版社人教版)(必修3)、《学习高手》(光明日报出版社配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历史必修2,历史必修3,历史选修1课本等近几十种教辅和相关书籍等。
高二历史必修3_名师教案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1745页,1781页,北京:中华书局,
材料呈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李慧玲、吕友仁注译:《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2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教师设问:《礼记》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所著,他对“亲亲”“尊尊”做了怎样的改 造?(参考答案:把“亲亲”概括为“仁”,把“尊尊”概括为“义”。)
教师讲述:子思把传统的“亲亲”“尊尊”改造为儒学的“仁义”,建构了儒学的核心观念。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对“亲亲”“尊尊”观念做了进一步的改造。
三、百花怒放——从对“义”观念的不同解读赏百家争鸣中的“争鸣”
教师讲述:什么是“义” ?义的涵义来源于西周时期的“亲亲”“尊尊”观念。“亲亲”要求人们必须关爱自己的亲属,“尊尊”要求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要讲尊卑秩序。春秋时期,“亲亲”“尊尊”被概括为“义”,同时“义”又被人们赋予更多的内涵如公、正、善等。战国时期,虽然“义”已成为诸子普遍接受的观念,但诸子对“义”的传统含义“亲亲”“尊尊”仍然作了选择性继承和改造。
教师设问:诸子间的争鸣与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有何不同?(参考答案:诸子间的争鸣主要是理论的探讨,而诸子和官员间的争鸣,其目的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所谓百家争鸣,指的是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诸子学以致用,以其所学去游说诸侯,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高( 1 ) 历史备课组主备人: 周冬冬二次备课: 教学重点: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经济的大变动、“士”阶层的崛起、活跃、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3. “百家争鸣”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学说(2)以“礼”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准则(3)为政以德治国方略(民本思想)(4)孔子的教育理念及贡献: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编订整理“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2.孟子的仁政学说(1)“仁政”学说——孟子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发展(3)性善论——“仁政”学说哲学基础3.荀子的学说(1)“仁义”和“王道”(2)“性恶论”与礼乐教化思考: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1)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2.庄子3.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四、本课小结五、课堂检测六、作业布置。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说课稿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莘县一中赵凤霞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该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具有开篇点题的作用。
本课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以后学习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突出。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
(2)识记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观点,总结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以及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3)识记老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理解老子的道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是:儒家思想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达成:环节一——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2011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图片,思考孔子为何受到世界不同民族人民的敬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以此引入新课的学习)环节二——是学习新课: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第一目的学习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根据本目内容,创设问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提醒学生关注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儒家思想”的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通过写作,让学生深入思考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并将其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体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3.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发学生对这个时期思想文化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百家争鸣的产生原因。
2.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重点讲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详细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如仁、礼、孝、忠、恕等。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得到提升。
3.及时批改并反馈练习结果,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性化指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重点掌握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献史料研究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想的特点。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知道诸子百家,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局部,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准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理解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当今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股“汉学热”“儒学热”,学写中国字,学说中国话,孔子学院遍布世界108个国家,孔子被评为“影响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甚至有75为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假如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是怎样由“百家争鸣”发展到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久远的春秋战国,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中寻找启迪?讲授新课一、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1.设计思路教学上,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知识学习上,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影响。
在情感上,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在讲授时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离学生较远,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为一个问题。
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而且历史思维能力欠缺,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够强,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3.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材主要介绍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以及各家学派的不同主张,但教材中极少涉及到争鸣的内容,所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适当创设一些具体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不同学派的人物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各家的观点并体会到当时思想上的繁荣。
4.三维目标教师归纳:核心是“仁”和“礼”。
第一,政治思想:①“仁”:即“爱人”,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课程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授课内容: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概念:“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礼
乐”等思想,主张“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爱”、“中庸”,兵家主张“以战止战”,杂家主张“博采众长”。
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各有特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时期的发展,在汉朝时期得到了正式确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主张“性善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本善”、“仁政”等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疾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董仲舒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并逐渐与政治、法律等制度相结合,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如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这些思想流派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思想学派与儒家思想存在分歧,形成了独立的学派。
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道德、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包括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
其中,道德价值包括仁爱、忠诚、孝顺等;审美价值包括中国画、书法、诗词、音乐等;宗教价值包括儒家、道教、佛教等;社会价值包括家庭观念、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等。
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同,因此,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崇拜和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互动教学法:通过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
引入课程内容: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向学生介绍“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讲述“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教师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通过讲述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探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教师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师通过讲述如何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通过讲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