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相关整理

合集下载

沉淀池操作规程注意事项(3篇)

沉淀池操作规程注意事项(3篇)

沉淀池操作规程注意事项(3篇)篇11.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调整设备参数,必须遵守操作手册规定。

2.操作时保持专注,避免因疏忽引发事故。

3.清理积泥时,注意防滑,防止跌倒。

4.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操作,报告上级并采取相应措施。

5.保持工作区域整洁,防止杂物进入沉淀池。

6.遵守交接班制度,清楚了解设备运行状态。

7.遇到紧急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人员安全撤离。

本规程旨在提供基本的操作指导,具体操作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确保安全、高效地运行斜板沉淀池。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问或困难,应及时向上级或专业人员请教,切勿自行揣测或冒险操作。

篇21.池体检查与维护:-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结构完整性,防止泄漏或损坏。

- 清理积聚在池底的杂物,避免影响沉淀效果。

2.进水控制:- 调整进水流量,避免过快导致絮凝物破碎。

- 确保进水均匀分布,减少短流现象。

3.沉淀过程管理:- 监控沉淀速度,适时调整运行参数。

- 注意水温变化,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影响沉淀效果。

4.固液分离与排泥:- 观察污泥界面,适时开启排泥设备,避免污泥过度积累。

- 排泥过程中要保持稳定,防止搅动已沉淀的污泥。

5.出水监控:- 定期检测出水水质,确保达到排放标准。

- 根据出水情况调整工艺参数,如需,可增加化学处理。

6.安全操作与应急处理:-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 设立应急计划,如遇设备故障或水质突变,迅速响应并采取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沉淀池的运行状态并非一成不变,需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工况。

良好的记录和数据分析也是优化沉淀池运行的关键,以便找出潜在问题,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务必牢记,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任何操作都应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

篇31.在启动沉淀池前,务必检查所有阀门、管道是否正常,防止漏水或堵塞。

2.操作时要保持稳定的进水流量,过快的流速可能导致颗粒未充分沉淀就被排出。

3.定期检查沉淀池内的水位,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沉淀效果。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中的各类杂质、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处理过程去除或转化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工艺过程。

其中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是常用的污水处理设备。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的知识点,包括定义、功能、分类、设计要点等,以提供相关领域的知识常识。

一、二沉池1.定义二沉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种设备,通过减慢水流速度,使污水中固体颗粒沉降,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

二沉池通常由进水槽、沉淀区和排泥器等组成。

进水槽用于接纳进入的污水,沉淀区用于固液分离,排泥器则将沉淀的污泥排除。

2.功能(1)固液分离:二沉池通过缓慢流动的水流促使污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

(2)排泥:排泥器可以将沉淀到底部的污泥进行排除,以保证水流通畅。

3.设计要点(1)水力设计:根据进水水质和流量确定二沉池的有效体积,水流速度一般控制在0.3-0.6m/min。

(2)污泥输出:设置合理的排泥器设计,保证排泥的及时有效。

(3)排出口设置:排出口要位于水面处,以确保沉降的固体不会被扰动。

二、各类沉淀池1.沉砂池(1)定义:沉砂池是一种用来去除污水中悬浮物和沉沙的设备。

它通过减慢水流速度,使砂粒等沉积到底部,从而达到沉砂的目的。

(2)功能:沉砂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砂粒和沉积物,预处理工序中常用于除砂。

2.沉淀池(1)定义:沉淀池是一种用来处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和浮游物质的设备。

它通过减慢水流速度和添加化学药剂,使固体物质和浮游物质沉淀到底部,从而进行分离。

(2)功能:沉淀池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质、浮游物质和胶体物质,使污水更加清洁。

3.混凝沉淀池(1)定义:混凝沉淀池是一种通过添加混凝剂使悬浮物质凝聚并沉淀的设备。

它将污水与混凝剂混合后进入沉淀池,通过混凝剂与悬浮物质的作用使其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从而更易于沉淀分离。

(2)功能:混凝沉淀池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胶体、颗粒物质和浮游物质等,提高沉淀效果。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设备,它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使污水得到初步的净化。

本文将从沉淀池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维护保养和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作用
1.1 沉淀池能够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净化水质。

1.2 沉淀池能够沉淀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沉淀池能够减少后续处理工艺的负荷,提高处理效率。

二、结构
2.1 沉淀池通常由进水口、出水口、污泥排放口、排气口等部分组成。

2.2 沉淀池的主体结构通常为圆形或矩形,根据处理规模和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2.3 沉淀池内部通常设置有隔板或填料等辅助设备,增加沉降效果。

三、工作原理
3.1 污水进入沉淀池后,由于流速减缓,悬浮物开始沉降。

3.2 沉降的悬浮物和沉淀物沉积在池底,清水则从上部流出。

3.3 定期清理沉淀池中的污泥,保持沉淀效果。

四、维护保养
4.1 定期清理沉淀池内的污泥,避免堵塞出水口。

4.2 检查沉淀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确保畅通。

4.3 定期检查沉淀池的结构是否完好,修复漏水或破损部分。

五、优化设计
5.1 根据污水处理量和水质要求,合理设计沉淀池的尺寸和结构。

5.2 可以考虑在沉淀池中加入化学药剂,增加沉降效果。

5.3 结合其他处理工艺,如生物处理等,实现污水处理的综合效果。

总之,沉淀池在污水处理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和维护沉淀池能够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不断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可以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沉淀池分类概述

沉淀池分类概述

沉淀池分类概述沉淀池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设施之一,用于分离和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沉淀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沉淀池的分类概述:1.按原理分类1.1. 自然沉淀: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重力作用,在池中停留一定时间,使悬浮颗粒自然沉降到底部,达到分离效果。

1.2. 絮凝沉淀:通过投加絮凝剂使水中悬浮颗粒结成絮状或团状,从而增加颗粒的沉降速度。

常用的絮凝剂包括铝盐、铁盐等。

1.3. 化学沉淀:利用化学反应使水中的溶解物质转化为不溶性固体,再通过沉淀池进行分离。

2.按池型分类2.1. 平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为水平流动,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通常用于大流量污水处理。

2.2. 竖流沉淀池:水流方向为垂直流动,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通常用于较小规模的污水处理。

2.3. 辐流沉淀池:水流以辐射状流动,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沉降。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通常用于较大规模的污水处理。

2.4. 斜板沉淀池:通过在水中设置斜板或斜管,增加悬浮物的沉降距离和停留时间,提高分离效果。

这种类型的沉淀池通常用于污水处理的前处理阶段。

3.按功能分类3.1. 一级沉淀池:仅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不进行深度处理。

3.2. 二级沉淀池:在一级沉淀池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3.3. 深度处理沉淀池:对二级处理后的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水中的微量污染物,提高水质。

4.按构造分类4.1. 普通沉淀池:由池体、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等组成,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4.2. 曝气沉淀池:在普通沉淀池的基础上增加曝气装置,通过曝气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3. 多级串联沉淀池:将多个沉淀池串联起来,形成多级串联结构,提高处理效率。

5.按材料分类5.1. 混凝土沉淀池:用混凝土材料建造的沉淀池,结构稳固,但容易受到腐蚀和磨损。

5.2. 塑料沉淀池:用塑料材料建造的沉淀池,具有轻便、耐腐蚀、易清洗等优点,但强度相对较低。

关于沉淀池(含沉砂、初沉、二沉)的详解!

关于沉淀池(含沉砂、初沉、二沉)的详解!

关于沉淀池(含沉砂、初沉、二沉)的详解!沉淀法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别的一种过程。

根据水的性质与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不同,沉淀处理工艺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工序,亦可以作为惟一的处理方法。

在典型的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一、沉砂池(污水预处理)沉砂池,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用于去除水中易于沉降的无机性颗粒物。

沉砂池是采纳物理法将砂粒从水中沉淀分别出来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水中分别出相对密度大于1.5且粒径为0.2mm以上的颗粒物质,主要包括无机性的砂粒、砾石和少量密度较大的有机性颗粒假如核皮、种籽等。

沉砂池一般设置在提升设备和处理设备之前,以爱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防止后续水构筑物的堵塞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的缩小,同时可以削减活性污泥中无机物的成分,提高活性污泥的活性。

1、平流式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实际上是一个比入流渠道和出流渠道宽而深的渠道,当水流过时,由于过水断面增大,水流速度下降,水中夹带的无机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从而达到分别水中无机颗粒的目的。

2、曝气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是在长方形水池的一侧通入空气,是水旋流运动,流速从周边到中心渐渐减小,砂粒在池底的集砂槽中与水分别,水中有机物和从砂粒上冲刷下来的污泥仍成悬浮状态,随着水流进入后面的处理构筑物。

曝气沉砂池的优点是除砂效率稳定,受进水流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曝气沉砂池的停留时间一般为1-3min,若兼有预曝气的作用,可延长池深,是停留时间达到15-30min。

二、初沉池(污水初级处理)初沉池可较经济有效地去除水中悬浮固体,同时去除一部分呈悬浮状态的有机物,以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有时初沉池也单独使用,对水进行一级处理后排放。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初沉池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以减轻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提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

沉淀池方案

沉淀池方案

沉淀池方案沉淀池方案一、介绍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设施,主要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悬浮有机物。

沉淀池通过重力作用,使固体颗粒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本文将介绍沉淀池的原理、设计要素以及常见的沉淀池方案。

二、沉淀池原理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基于重力沉降的原理。

当废水进入沉淀池时,流速减慢,使固体颗粒开始沉降。

较重的固体颗粒会快速下沉到底部,而较轻的颗粒则会悬浮在水中。

经过一定的停留时间,底部积聚的固体颗粒形成污泥层,而清水则从沉淀池的出口流出。

沉淀池的设计要素将在下一节中详细介绍。

三、沉淀池设计要素1. 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是影响沉淀池效果的重要参数。

流速过快会导致固体颗粒无法沉降,流速过慢则会降低处理能力。

一般来说,适宜的水流速度为0.1-0.3 m/s。

2. 水深沉淀池的水深决定了沉降时间和处理能力。

较大的水深可以提高沉降时间,但同时也会增加建设成本。

一般来说,水深应该在2-4米之间。

3. 池体形状沉淀池的形状对沉降效果有一定影响。

常见的沉淀池形状有长方形、圆形等。

长方形沉淀池有较大的底部面积,有利于固体颗粒的沉降。

圆形沉淀池则具有较小的占地面积,适合场地有限的情况。

4. 污泥处理沉淀池中底部积聚的固体颗粒形成的污泥需要进行处理。

常见的污泥处理方式有机械捞取、污泥脱水等。

污泥处理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淀池方案1. 高效沉淀池高效沉淀池是一种利用内部构造来增加固体颗粒沉降面积的沉淀池。

通过安装斜板、填料等内部构造,可以有效地增加沉降面积,提高沉淀效果。

高效沉淀池适用于处理悬浮物较多的废水。

2. 调节沉淀池调节沉淀池在沉淀池的进口处设置了流量调节装置,可以根据进水流量的变化调节水流速度。

这种沉淀池适用于进水量变化较大的场合,可以有效地保持沉降效果稳定。

3. 深池沉淀池深池沉淀池是通过增加水深来增加沉降时间,提高处理能力的沉淀池方案。

深池沉淀池适用于处理悬浮物浓度较高的废水。

4. 串列沉淀池串列沉淀池是将多个沉淀池串联起来使用的方案。

沉淀池分类概述

沉淀池分类概述

沉淀池与其他工艺的结合
沉淀池与过滤工艺结合:提高水 质处理效果
沉淀池与活性污泥法结合:提高 悬浮物去除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沉淀池与生物处理工艺结合:提 高有机物去除率
沉淀池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实现 高效分离和回收
沉淀池的智能化发展
沉淀池的智能化发展是未来趋 势,可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饮用水处理:沉淀 池是饮用水处理工 艺中的重要环节, 用于去除水中的悬 浮物和杂质
城市污水处理:沉 淀池用于城市污水 处理厂中,将污水 中的悬浮物和杂质 分离出来,使污水 得到净化
游泳池水处理:沉 淀池用于游泳池水 中去除悬浮物和杂 质,保证水质清洁 卫生
城市污水处理
沉淀池在城市污 水处理中起到重 要作用,能有效 去除污水中的悬 浮物和杂质。
沉淀池分类概述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沉淀池的分类 2 沉淀池的原理 3 沉淀池的应用 4 沉淀池的优缺点 5 沉淀池的发展趋势
沉淀池的分类
按沉淀原理分类
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自由下沉,不受外界干扰。 絮凝沉淀:通过加入絮凝剂使颗粒凝聚成较大絮状物,加速沉淀。 压缩双电层:通过压缩颗粒表面的双电层,使其产生电性排斥,加速沉淀。 沉淀池排泥:定期或连续排泥,以去除沉淀池中的污泥。
按沉淀池结构分类
平流式沉淀池
竖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
斜板沉淀池
按沉淀池材料分类
混凝土沉淀池
玻璃钢沉淀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石料沉淀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钢混结构沉淀池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

污水处理的二沉池和各类沉淀池知识点大全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什么是二次沉淀池?按照在污水处理流程中所处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两种。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沉砂池之后、曝气池之前,二次沉淀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必须进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澄清后的达标处理水才能排放,同时还要为生物处理设施提供一定浓度的回流污泥或一定量的处理水,因此二沉池的工作性能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效果有直接关系。

二沉池的型式有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等。

二次沉淀池的作用是什么二沉池的作用是泥水分离使经过生物处理的混合液澄清,同时对混合液中的污泥进行浓缩。

二沉池是污水生物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起着保证出水水质悬浮物含量合格的决定性作用。

如果二沉池设置得不合理,即使生物处理的效果很好,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含量已经很少,混合液在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的效果不理想,出水水质仍有可能不合格。

如果污泥浓缩效果不好,回流到曝气池的微生物量就难以保证,曝气混合液浓度的降低将会导致污水处理效果的下降,进而影响出水水质。

设置二次沉淀池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水力负荷一般为0.5—1.8m。

/(m2˙h),处理工业废水时,活性污泥中有机物比例较大,曝气池混合液的SVl偏高,与其配套的二沉池宜采用较低的表面水力负荷。

(2)为保证污泥能在二沉池得到足够的浓缩,以便供给曝气池所需浓度的回流污泥,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为1.50kg∕(m2˙d),斜管(板)二沉池的固体表面负荷可扩大到192kg/(m2˙d)。

沉淀池整理

沉淀池整理

一、平流沉淀池:是沉淀池的一种类型。

池体平面为矩形,是一个底面为长方形钢筋混凝土或是砖砌结构,用以进行混凝反应和沉淀处理的水池。

平流沉淀池由进、出水口、水流部分和污泥斗三个部分组成。

进出口分别设在池子的两端,为使水流均匀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进水口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二、竖流式沉淀池竖流式沉淀池平面为圆形或方形。

废水设在沉淀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排入池中,进水的出口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然后沿池的整个断面缓慢上升。

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入池底锥形污泥斗中,澄清水从池上端周围的溢流堰排出。

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在竖流式沉淀池中,污水是从上向下以流速v 做竖向流动,污水中的悬浮颗粒有以下三种运动状态:①当颗粒沉速u>v时,则颗粒将以u-v的差值向下沉淀,颗粒得以去除;②当u=v时,颗粒处于随机状态,不下沉亦不上升,上升速度等于沉降速度的颗粒将悬浮在混合液中形成一层悬浮层,对上升的颗粒进行拦截和过滤。

;③当u<v时,颗粒将不能沉淀下来,而会被上升水流带走。

当颗粒沉淀属于自由沉淀时,其沉淀效果要比平流式沉淀池低。

但是当颗粒沉淀属于絮凝沉淀时,则发生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一方面,由于在池中的流动存在着各自相反的状态,就会出现上升着的颗粒与下降着的颗粒同时还存在着上升颗粒与上升颗粒之间、下降颗粒与下降颗粒之间的相互接触、碰撞,致使颗粒的直径逐渐增大,有利于颗粒的沉淀。

三、辐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池体平面圆形为多,也有方形的。

直径(或边长)6-60m,最大可达100m,池周水深1.5-3.0m,池底坡度不宜小于0.05.废水自池中心进水管进入池,沿半径方向向池周缓缓流动。

悬浮物在流动中沉降,并沿池底坡度进入污泥斗,澄清水从池周溢流出水渠。

辐流式沉淀池多采用回转式刮泥机收集污泥,刮泥机刮板将沉至池底的污泥刮至池中心的污泥斗,再借重力或污泥泵排走。

沉淀池管理方案

沉淀池管理方案

沉淀池管理方案1. 背景介绍沉淀池是用于处理废水的重要设备,通过沉淀作用将悬浮物从废水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沉淀池管理方案,以保证沉淀池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处理废水。

2. 沉淀池管理措施2.1 定期清理沉淀池应定期清理以清除沉淀物,以免对沉淀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清理频率应根据沉淀池的负荷和水质情况而定,一般建议每月清理一次。

清理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沉淀层,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害。

2.2 水质监测定期对沉淀池的进水和出水水质进行监测,以确保沉淀效果正常。

监测参数包括悬浮物浓度、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等。

如发现水质超标或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和处理。

2.3 设备检修定期对沉淀池及其附属设备进行检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性能。

检修内容包括检查设备的密封性、搅拌器的工作状态、进出水口的通畅等。

如发现设备存在故障或异常情况,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2.4 安全管理沉淀池是一种涉及废水处理的设备,因此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必须确保员工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同时,应建立紧急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应对突发事件。

3. 沉淀池管理记录为了监测和评估沉淀池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应建立管理记录。

管理记录包括沉淀池的清理记录、水质监测记录、设备检修记录和安全管理记录等。

记录可以用于追溯问题、发现潜在风险,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总结沉淀池是废水处理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合理的管理方案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处理废水。

本文档提出了定期清理、水质监测、设备检修和安全管理等措施,并建议建立管理记录进行监测和评估。

通过执行本管理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沉淀池的管理水平和废水处理效果。

如何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

如何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

如何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重要环节。

沉淀池是用于沉淀和固定悬浮物、泥沙等杂质的设施,其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施工排水质量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合理设计沉淀池容量一个合理设计的沉淀池容量是解决施工排水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根据施工工程的规模和时间,对沉淀池的需求进行精确计算。

其次,考虑排水量和沉淀速度来确定沉淀池的容量大小,以便能够充分沉淀和固定杂质。

二、优化沉淀池结构沉淀池的结构设计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建造技术,确保沉淀池的密封性和耐久性。

其次,合理设置进出水口的位置和尺寸,以提高沉淀效果和便于清理。

此外,设立分水层和分流装置等结构,能够有效地减少水流速度,提高沉淀杂质的效果。

三、加强沉淀池清理和维护定期清理和维护沉淀池是确保施工排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措施。

定期清理沉淀池中的沉积物并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要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设施和结构是否完好,有无渗漏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和改进。

四、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可以更好地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

例如,采用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沉淀效果和固定杂质效果。

此外,还可以探索更加环保和节能的处理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五、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检查和评估,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能够有效防止和纠正不当的沉积物处理行为。

结论:通过合理设计沉淀池容量、优化沉淀池结构、加强清理和维护、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以及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等措施,可以解决施工排水中的沉淀池处理问题。

这些方法与策略相互结合,可有效提高施工排水质量,保护环境,并为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沉淀池

沉淀池

沉淀池1.沉淀原理沉淀池池体平面为矩形,进口设在池长的一端,一般采用淹没进水孔,水由进水渠通过均匀分布的进水孔流入池体,进水孔后设有挡板,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池宽的横断面。

沉淀池的出口设在池长的另一废水沉淀池端,多采用溢流堰,以保证沉淀后的澄清水可沿池宽均匀地流入出水渠。

堰前设浮渣槽和挡板以截留水面浮渣。

水流部分是池的主体。

池宽和池深要保证水流沿池的过水断面布水均匀,依设计流速缓慢而稳定地流过。

池的长宽比一般不小于4,池的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米。

污泥斗用来积聚沉淀下来的污泥,多设在池前部的池底以下,斗底有排泥管,定期排泥。

2.工艺设计2.1沉淀池分类沉淀池按处理的对象和作用分为初沉池和二沉池。

初次沉淀池:较经济的去除悬浮有机物,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

二次沉淀池:用来分离生物处理工艺中产生的生物膜、活性污泥等,使处理后的水得以澄清。

污泥浓缩池:将来自初沉池及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的尺寸及处理费用等。

2.2 设计参数2.2.1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参数:(1)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2.2.2 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参数:(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2)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3)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

2.2.3 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参数:(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4)坡向泥斗的底坡不宜小于0.05。

沉淀池沉淀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沉淀池沉淀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沉淀池沉淀的原理、特点及影响因素1) 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中沉淀就是这种2)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的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作用。

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沉淀的影响因素:颗粒密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沉淀池详解

沉淀池详解

沉淀池详解沉淀池按在废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主要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一、初次沉淀池城市污水中既含有分散颗粒又含有絮凝性颗粒。

设计初次沉淀池的容量时,有效容积是表面负荷(过流率)和沉淀时间的函数。

由于大多数沉淀池的池深为3m左右,虽然停留时间通常作为设计时的指标,但表面负荷也是一个有用的标志。

用于生物处理前的沉淀池常采用2h的沉淀时间。

当只采用初次沉淀处理时,常选用3h。

我国对于前者常采用1~1.5h,对于后一种情况则为1.5~5h.二、二次沉淀池从生物滤池和曝气池带至二次沉淀池中的悬浮固体通常具有良好的凝聚性,因此竖流式沉淀池特别适宜。

但它因有容量小、造价高、施工较困难等缺点,故国外使用也不广泛。

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辐流式沉淀池。

表3-1列出对不同污水量的活性污泥法二次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根据处理方法和污水流量,可按此表选择堰负荷的最大值,以减少进入出水堰的水流速度。

通常,环保小蜜蜂在池壁内把出水堰建成两侧有堰的排水槽。

近年来国外已较广泛采用。

我国天津纪庄子处理厂的辐流式沉淀池也是这种形式。

表3-1 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的适用条件及设计要点池型适用条件设计要点初次沉淀池对污水中密度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1)考虑沉淀污泥发生腐败,设置刮、排泥设备,迅速排除污泥(2)考虑固体悬浮物及污泥上浮,设置浮渣去除设备(3)表面负荷以25~50m3/(m2·d)为标准(4)进水端考虑整流措施,采用阻流板、有孔整流壁、圆筒形整流板(5)采用溢流堰,堰上负荷≤250m3(m·d)为标准(6)长方形池,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7)污泥区容积,静水压排泥时,≤2d污泥量;机械排泥时,考虑4h排泥量(8)排泥静水压≥1.50m二对污水中以微生物为主(1)考虑沉淀污泥发生腐败,设置刮、排泥设备,迅速排次沉淀池体的、密度小的、因水流作用易发生上浮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除污泥(2)考虑污泥上浮,设置浮渣去除设备(3)表面负荷以25~30m3/(m2·d)为标准(4)进水端考虑整流措施,采用阻流板、有孔整流壁、圆筒形整流板(5)采用溢流堰,堰上负荷≤150m3(m·d)(6)长方形池,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7)主要溢流设备的布置,防止污泥上浮出流而使处理水恶化(8)考虑SVI值增高引起的问题(9)排泥静水压,生物膜法后≥1.20m,曝气池后≥0.9m 三、沉淀池的类型和结构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有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

相关沉淀池在污水处理汇总

相关沉淀池在污水处理汇总

相关沉淀池在污水处理汇总本文介绍了沉淀池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工作原理。

沉淀池是污水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用于泥水分离,提高水质。

本文详细阐述了沉淀池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沉淀池的分类及常规检测项目。

一、认识沉淀池沉淀池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部分有机物,同时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提高水质。

根据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位置,沉淀池可分为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二沉池)。

初次沉淀池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之前,沉砂池之后;二次沉淀池(二沉池)设置在曝气池之后、深度处理或排放之前。

二、沉淀池的工作原理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使污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等重物质沉到底部,实现与清水的分离。

具体来说,沉淀池利用分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的原理形成更明显的固液界面。

在沉淀过程中,絮凝的悬浮物以整体沉淀的形式形成弧形物质,并逐渐沉于底部。

污泥则通过回流管道回流到曝气池中,而清水则通过溢流堰排出沉淀池。

三、沉淀池的分类根据构造和运行方式的不同,沉淀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平流式沉淀池:为矩形,上部为沉淀区,下部为污泥区。

水流从进水区均匀分配进入沉淀区,然后缓慢流向出口区。

蜂窝斜板沉淀池:在沉淀池中放置了许多倾斜的蜂窝形斜板。

水流从下向上或从上向下流动,颗粒沉于底部,而后自动滑下。

2.迷宫式斜管沉淀池:在普通斜板沉淀池的斜板垂直方向上安装数道翼形叶片,水流经过时形成主流区、旋流区和环流区。

位于主流区内的絮体,在流速和沉速的共同作用下,逐步下沉。

3.小间距斜板沉淀池:在普通斜板沉淀池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个斜板的其中一侧上设有若干相互平行、间隔设置的斜管。

水流经过时,絮体会更加紧实地附着在斜板上,提高沉淀效果。

4.高密度沉淀池:采用多点分别对絮凝池和污泥循环管线投加药剂,使絮体更加紧实,污泥经过螺杆泵进行循环,防止污泥絮体破碎,提高沉淀效果。

四、沉淀池常规检测项目沉淀池常规检测项目包括以下几项:1.pH值:与污水水质有关,一般略低于进水值,正常值为6~9。

斜管板沉淀池的知识点汇总,及常见问题解决!

斜管板沉淀池的知识点汇总,及常见问题解决!

斜管(板)沉淀池的知识点汇总,及常见问题解决! 斜管沉淀池的原理及特点根据浅池原理,在沉淀池有效容积一定的条件下。

沉淀池面积越大,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就越高,与沉淀时间没有关系;沉淀池越浅,沉淀时间就越短。

斜管填料式沉淀池的沉淀区是由一系列平行的斜板或斜管把水流分隔成薄层,体现了浅池原理。

污泥斜板斜管沉淀池的特点是:1 •利用了层流原理,水流在板间或管内流动,水力半径很小,所以雷诺数较低,一般情况下,雷诺数Re在200左右z水流呈现层流状态,对沉淀极为有利,斜管内水流的弗劳德数约在1*1OA-3~1*1OA-4之间,水流呈稳定状态。

2.増加了沉淀池的面积,使沉淀效率提局。

当然,由于斜板的具体布置、进出水的影响及板或管内流态的影响等,处理能力不可能达到理论倍数。

实际提高的沉淀效率与理论沉淀效率比称为有效系数。

3•缩短了颗粒沉淀距离,使沉淀时间大大缩短。

4•斜板或斜管填料内絮状颗粒的再凝聚,促进了颗粒进一步长大,提高了沉淀效率。

斜管填料沉淀池的结构斜管斜板式沉淀池的结构与一般沉淀池相同,是由进口、沉淀区、出口与集泥区四个部分组成,只是在沉淀区设置有许多斜管或斜板。

图1为斜管式沉淀池的典型结构。

图1斜管沉淀池结构\ K ttD" /Z/Y // /Y // zr/v /7\在斜板斜管沉淀池中,按照水流流过斜板的方向,可分为上向流、下向流和平向流三种,如图2所示。

水流由下向上通过斜管或斜板,沉淀物由上向下,它们的方向正好相反,这种形式称作上向流(也称异向流)。

水流向下通过斜管或斜板与沉淀。

物的流向相同,这种形式称作下向流(也称同向流)。

水流以水平方向流动的方式,称为平向流(也称横向流,仅适用于斜板)。

1.迸水区水流从水平方向进入沉淀池,进水区主要有穿孔墙,缝隙墙和下向流斜管进水等形式,使水流在池宽方向上布水均匀,其要求和设计布置与平流式沉淀池相同。

为了使上向流斜管均匀出水,需要在斜管以下保持一定的配水区高度,并使进口断面处的水流速度不大于0.02-0.05m/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淀池总结1沉淀的基础理论1.1 概述沉淀是水处理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场的作用下产生下沉,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是整个水处理过程中的某一工序。

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场中,沉淀的四种用法:用于废水的预处理:如沉砂池;污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初步处理:初沉池;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二沉池;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

1.2 沉淀的类型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强弱、浓度的高低以及可沉降颗粒的性质(如密度等),沉淀通常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如表1:表1 沉淀类型1.3 自由沉降及其理论基础沉淀法的去除对象:颗粒在10μm 以上的可沉固体。

当颗粒粒径变小、沉速小、颗粒沉降过程中其周围的扰流流速也小时,可以主要受水的粘滞阻力作用,惯性力可以忽略不计,颗粒运动是出于层流状态。

Stokes 公式:μ18)ρ-ρ(2d g u L s = 式中:u —颗粒的沉降速度,m/s ;s ρ、L ρ—分别为颗粒剂水的密度,kg/m 3;g —重力加速度,m/s 2;d —颗粒的粒径,m ;μ—水的粘度,Pa ·s 。

Stokes 公式说明的问题:1、 颗粒与水的密度差愈大,沉降速率也愈大,颗粒密度大于水密度时,颗粒下沉,颗粒密度小于水密度时,颗粒上浮,二者相等时,颗粒既不上浮也不下沉;2、 水的粘度愈小,沉降速率愈快,成反比关系。

因粘度愈水温成反比,故提高水温有利于颗粒的沉降;3、 颗粒直径愈大,沉速愈快,因此随颗粒度的下降,颗粒的沉降速度会迅速降低。

实际水处理过程中,水流呈层流状态的情况一般较少,所以一般沉降只能去除d >20μm 的颗粒。

1.4 絮凝沉淀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去除的水处理法。

2沉淀池的种类2.1 按功能分按功能分为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

,55%初次沉淀池:简称初沉池,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去除约30%的BOD的悬浮物。

二次沉淀池:简称二沉池,生物处理构筑物后,是生物处理工艺的组成部分。

2.2 按水流方向分沉淀池可分为普通沉淀池和浅层沉淀池两大类。

2.2.1普通沉淀池按照水在池内的总体流向,普通沉淀池又有平流式、竖流式和辐流式三种型式:平流式沉淀池:池型为长方形,一段进水,另一端出水,贮泥斗在池进口;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齿形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池,中央进水,池四周出水,贮泥斗在池中央;辐流式沉淀池:池径较大的圆形池,水流从池中心以辐流形式流向池周,也可从周边流进池中心,贮泥斗在池中央。

2.2.2浅层沉淀池浅层沉淀池:根据浅层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增加了沉降面积、改善了水力条件,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

3各沉淀池的结构形式沉淀池均包括5个功能区,即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

入流区和出流区是进行配水和集水,使水流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过流断面上,为提高容积利用、系数和固体颗粒的沉降提供尽可能稳定的水力条件。

沉降区是可沉颗粒与水分离的区域。

污泥区是泥渣贮存、浓缩和排放的区域。

缓冲层是分隔沉降区和污泥区的水层,防止泥渣受水流冲刷而重新浮起。

以上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处理能力和沉降效率。

3.1 平流沉淀池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

其示意图如下: 缓冲层污泥区沉淀区图1 平流沉淀池示意图3.1.1 平流式沉淀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及作用:一、进水区为了使入流的污水能均匀与稳定的进入沉淀池,在污水入口处应设置整流措施。

流入装置作用是消能,使废水均匀分布。

流入装置是横向潜孔,潜孔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宽度上;在潜孔前设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5-0.2m ,伸入水下的深度不小于0.2m 。

也有潜孔横向水平排列的流入装置。

入口的整流措施如图2:图2 平流沉淀池入口整流措施 1- 进水槽;2-溢流堰;3-穿孔整流墙;4-底孔;5-挡流板;6-潜孔二、出水区出水装置多采用自由堰形式。

设置出水堰不仅可控制沉淀池内水面高度,而且对沉淀池内水流的均匀分布有着直接影响。

出水堰形式有水平堰、三角堰和梯形堰。

目前多采用锯齿形溢流堰,水面宜高于齿高的1/2处。

严办材料可采用钢板或UPVC 板。

堰前可设置挡板以阻挡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

挡板高出池内水面0.1~0.15m ,浸没在水面下0.3~0.4m ,并距出口0.25~0.5m 。

出水槽:沉淀池的出水槽沿途接纳出流堰流出的水,故槽内流系属非均匀稳定流,当沿槽长流入流量均匀,且为自由流入,出水槽出口为自由跌落时,其出口处的水深为临界水深。

一般可取b=h 0=0.9Q 0.4。

2三、沉淀区是可沉降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同时使进出水均匀。

四、污泥区污泥区:排除沉于池底的污泥是使沉淀池工作正常,保证出水水质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池的前部设贮泥斗,其中的污泥通过排泥管借1.5-2.0m的静水压力排出池外,池底坡度一般为0.01-0.02。

沉降在沉淀池其它部位的污泥通过机械装置集中到贮泥斗中。

刮泥设备是桥式行车刮泥机或链带式刮泥机。

也可采用多斗式排泥。

四、缓冲层缓冲层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保证已沉下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3.1.2平流沉淀池的特点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施工简单,造价低;多采用多斗排泥,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时,机械设备和驱动件均浸于水中,易锈蚀;适用于地下水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3.2 竖流沉淀池3.2.1竖流沉淀池的结构竖流式沉淀池多呈圆形,也有采用方形和多角形的。

直径或边长一般在8m以下,多介于4-7m之间。

沉淀池上部呈柱状部分为沉淀区,下部呈截头锥状的部分为污泥区,在二区之间留有缓冲层0.3m。

废水从中心管流入,由下部流出,通过反射板的阻拦向四周分布,然后沿沉淀区的整个断面上升,沉淀后的出水由池四周溢出。

流出区设于池周,采用自由堰或三角堰。

如果池子的直径大于7m,一般要考虑设辐射式集水槽与池边环形集水槽相通。

3.2.2竖流沉淀池的特点排泥方便,占地面积小;池子深度小,施工困难,对冲击负荷及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造价高,池径不宜太大适用于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3.3 辐流式沉淀池3.3.1竖流沉淀池的结构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

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

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

直径一般介于20-30m之间,但变化幅度可为6-60m,最大甚至可达100m,池中心深度约为2.5-5.0m,池周深度则约为1.5-3.0m。

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

在池中心处设中心管,污水从池底的进水管进入中心管,在中心管的周围通常用穿孔障板围成入流区,使污水在沉淀池内得以均匀流动。

流出区设置于池周,采用三角堰或淹没式溢流孔。

为了拦截表面的漂浮物质,在出水堰前设置挡板和浮渣手机排出设备。

3.3.2 辐流沉淀池的特点多为机械排泥,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池内水流速不稳定,沉淀效果较差;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及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3.4 斜板(管)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淀”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加斜板或蜂窝斜管,以提高水的沉淀效率的新型沉淀池。

是向着理想沉淀池的逼近,其沉淀界限是理想沉淀池,它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占地小等优点。

按水流与沉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斜板(管)沉淀池可分为毅向流、同向流和侧向流三种形式。

污水处理中主要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管)沉淀池。

中心进水周边出水辐流式沉淀池示意图4沉淀池设计5沉淀池设备选型主要是平流沉淀池和辐流式沉淀池用到的刮刮吸泥机设备。

吸泥机和刮泥机是排泥设备中最主要的两种设备。

排泥设备是在水处理中配合沉淀使用的专用设备,主要用于废水处理过程初沉池、二沉池、浓缩池以及澄清池。

排泥设备的形式随工艺的条件与池型结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常用的排泥设备通常为平流是沉淀池排泥机和辐流式沉淀池排泥机两大类。

吸泥机是利用压力差收集底泥,刮泥机是利用机械传动收集底泥。

排泥设备的分类如下表:沉淀池排泥设备分类6各沉淀池综合比较废水处理中吸、刮泥机的适用范围、特点及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