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机器人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观测器的受正弦扰动MIMO系统最优跟踪控制

基于观测器的受正弦扰动MIMO系统最优跟踪控制

≤ 2≤ … ≤ ≤ 丌, 幅值 f 和相位 ( i=1 ,
2 … ,) , P 可以为未知 , 但 ( =12 … ,) i ,, P 是可测量
的。
统 , 运行 中承受规则海浪力近似为正弦扰 动力等 。 在跟踪控 制工 程 中由于对 控制 精 度的要 求 越来 越 高, 如果用无扰动初值 问题 的最优跟踪控制方法 设计受扰 系统 , 得到的跟踪控制律不是最优 的 , 且设 计的控制律对外 部扰动影 响的鲁棒性 较差 , 以必 所
y £ = C () () x £
() 1
收稿 1 20 — -9 修改稿) 3期:071 2 (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0 7 0 3 ; 岛科 技大 6 54 2 ) 青 学科研启 动基金资助项 目
维普资讯
第 6期
(), ,取得极小值 。 t 使
在实 际应用 中, 控制 系统总是 在各种 外部干 扰
∈R ; ——外部 干扰 向量 , ∈R Y ; ——输 出向
量, Y∈R A B, , ; , C D——适 当维数 的常量矩 阵。
假 设 可 以表 示 为 :
Ⅱ1i(【t sn (l +妒1 J ) Ⅱ sn (2 +妒 ) 2i(【t 2 J () 2
维普资讯
过 程 控 制
化 自 化 仪 ,0 ,4 )2 1 工 动 及 表 273 6: —5 0 ( 1
C nr l n n t me t i h mia n u t o t d I s u ns n C e c lI d sr oa r y
基 于 观 测 器 的 受 正 弦 扰 动 MI MO 系 统 最 优 跟 踪 控 制
高德 欣 杨佩 佩 张文 武 , ,

不确定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

不确定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

不确定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wheeled mobile robot,WMR)是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耦合欠驱动非线性系统, 其运动控制问题极具挑战性。

轮式移动机器人大多工作在复杂未知环境之下, 容易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和扰动的综合影响, 因此, 解决复杂不确定下非完整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问题意义深刻且现实需求迫切。

本文研究了轮式机器人包含定位不确定性、参数和非参数不确定性、侧滑和打滑干扰等情形下的运动控制策略, 探讨了非完整单链系统的有限时间控制以及力矩受限下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控制。

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 (1)研究了定位不确定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路径跟随问题, 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优化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的全局一致渐进稳定控制器。

(2)提出了一类n维不确定非完整单链系统的鲁棒有限时间镇定控制律。

通过不连续变换将原系统分解为1阶和n-1阶两个解耦的独立子系统, 对1阶子系统采用分段控制策略解决不连续变换引起n-1阶子系统奇异问题, 保证控制律的全局性, 对n-1阶子系统采用反演(backstepping)设计方法, 降低设计复杂度, 设计过程基于有限时间Lyapunov理论, 保证系统的有限时间稳定。

(3)研究了本体动力学模型包含参数和非参数不确定性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问题, 提出基于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的全局渐进稳定饱和控制方案。

通过运动学输入-输出非线性反馈和动力学输入变换, 建立包含系统总体不确定性项的线性模型, 采用一种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控制输入饱和约束, 基于幂次趋近律提高了滑模控制的平滑性和快速性, 自适应估计总体不确定性的上界有效削弱了滑模控制的抖振现象。

(4)提出了执行器动力学模型包含参数和非参数不确定性的轮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与镇定统一控制方法。

通过backstepping分别设计系统的运动学、本体动力学和执行器动力学控制器, 运动学控制器引入了时变控制量, 使跟踪误差模型用于镇定控制时不存在奇异, 本体和执行器动力学控制器分别采用带鲁棒项的强化学习自适应模糊控制补偿系统的复杂不确定性, 采用非线性跟踪-微分器避免了backstepping过程的“计算膨胀”, 闭环系统为最终一致有界收敛。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是一个备受研究和关注的领域。

该领域的研究旨在解决机器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误差等问题,提高机器人的精度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是指机器人通过学习和自身调节,使其能够适应环境和任务的变化,从而保持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者们已经提出了各种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如自适应模糊控制(AFC)、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ANNC)、自适应PID控制(APC)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都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深度强化学习(DRL)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方法,不需要外部输入,从而使机器人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和任务。

该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也将自然而然地得到更多的发展。

未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在实际场景下,机器人需要根据多个传感器的信息来实现自适应控制。

因此,未来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将会采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信息,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控制能力和稳定性。

2、强化学习算法的不断更新和改进强化学习算法已经成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方法中的主流算法。

未来,该算法将进一步得到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好地适应实际场景中的复杂问题,从而提高机器人的控制能力和智能水平。

3、机器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是实现自适应控制的重要基础。

未来,随着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将不断提升,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和任务。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从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核心技术入手,分析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应用和优化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类大脑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系统,由于其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非线性映射等特点,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神经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权值则是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决策依据。

三、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对机器人动力学和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控制机器人在特定环境下完成预定的运动任务。

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控制方法,另一类则是基于机器人传感器和环境信息的控制方法。

四、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应用神经网络为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对机器人运动状态和环境的实时感知和识别,神经网络能够自适应调节机器人的动作和姿态,从而更加精准地完成任务。

例如,在机器人行走控制中,神经网络可以对机器人的步态和姿态进行实时的感知和调整,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行走效率。

五、优化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应用虽然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其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如何优化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建模和学习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通过对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学习算法和参数优化等方面进行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神经网络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准确性和时间效率。

六、结论机器人运动控制是机器人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而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控制方法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神经网络与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关系,加强神经网络的建模和学习算法的优化,推动其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

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创新。

为了使移动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能够实现高效且安全的自主行为,控制算法的设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基于HJI(哈密顿-雅可比-伊凡斯)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算法,以提高移动机器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

一、HJI理论简介HJI理论是一种在非线性系统控制中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

它基于动态规划和最优控制的思想,通过解决哈密顿-雅可比-伊凡斯偏微分方程,得到系统的最优控制输入。

应用HJI理论可以使得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最优的决策,从而实现精确而高效的控制。

二、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大量样本数据的学习和训练,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建模。

在移动机器人控制中,结合神经网络和HJI理论,可以实现自适应控制,使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控制策略。

具体而言,移动机器人的控制器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学习和适应环境中的变化。

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传感器信息,如视觉、声音等,输出则为机器人的控制指令,如速度、方向等。

通过不断地更新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反馈的信息调整控制策略,并在动态环境中实时响应。

三、基于HJI理论的移动机器人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1. 确定系统动态模型:首先需要根据移动机器人的物理特性和运动学方程建立系统的动态模型。

这个模型将用于计算HJI偏微分方程的解,并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

2. 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在确定系统动态模型之后,可以构建适当的神经网络结构来建模控制器。

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和激活函数,并根据需要确定网络的层数和神经元个数。

3. 学习与适应:将机器人在真实环境中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并利用系统动态模型计算出的最优控制指令作为输出,进行神经网络的训练和学习。

几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研究

几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研究

几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研究在实际中,大多数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而且通常受到不确定性,时滞以及随机扰动等因素的影响。

自适应控制因其具有辨识对象和在线修改参数的能力,能够有效抑制不确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模糊逻辑系统以及神经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未知连续函数,因此是处理不确定性特别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通过将反步递推设计方法与模糊逻辑系统理论或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反步递推自适应智能控制得到了充分发展,而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深入研究几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问题,如具有严格反馈形式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随机非线性系统,以及非线性互联大系统等,并且研究在系统存在时滞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一类具有严格反馈形式的单输入单输出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研究基于滤波器的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问题。

首先设计滤波器估计不可测状态,在此基础上结合反步递推设计方法和模糊逻辑系统理论,逐步设计出虚拟控制信号和实际的控制律。

基于Lyapunov函数理论,证明了闭环系统所有信号半全局最终一致有界而且跟踪误差收敛到零的一个小邻域内。

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2.针对一类带有未知时滞且具有严格反馈形式的单输入单输出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给出了自适应模糊输出反馈控制方法。

首先设计滤波器估计不可测状态,通过结合反步递推设计方法和动态面控制技术,避免了对虚拟控制器中自变量重复求导,从而降低了计算量,简化了所要设计的控制器。

基于Lyapunov-Krasovskii泛函,证明了闭环系统的所有信号半全局最终一致有界,而且跟踪误差收敛到零的一个小邻域内。

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3.针对一类带有未知时滞且具有严格反馈形式的单输入单输出随机非线性系统,研究了基于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

首先设计状态观测器估计不可测状态,结合反步递推设计方法和动态面控制技术,给出基于观测器的输出反馈控制方法。

基于LMI和扰动观测器的电动伺服系统RBF神经网络控制

基于LMI和扰动观测器的电动伺服系统RBF神经网络控制

基于LMI和扰动观测器的电动伺服系统RBF神经网络控制李晓飞;范元勋;许鹿辉
【期刊名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年(卷),期】2024(53)1
【摘要】为了提高电动伺服系统的加载力跟踪精度,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设计扰动观测器和控制器。

针对系统中的非线性因素,采用RBF神经网络逼近系统的数学模型;在建立系统跟踪目标模型的基础上,根据LMI设计扰动观测器对控制器进行多余力的补偿,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扰动观测器和控制器的收敛;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分析扰动观测器和RBF神经网络在不同工况下对系统相应量的精准估计,且误差均满足所设定的性能指标,同时与PID控制相比较,证明所提控制策略的控制性能更优。

【总页数】5页(P113-117)
【作者】李晓飞;范元勋;许鹿辉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351
【相关文献】
1.带扰动观测器的RBF神经滑模控制用于PMSM伺服系统
2.RBF神经网络和FC 复合控制在电动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3.基于小波神经网络和非线性扰动观测器的
直线伺服系统控制4.基于RBF神经网络和扰动观测器的PMLSM位置控制5.基于ESO的电动伺服系统RBF神经网络滑模控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机械臂广义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机械臂广义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

收稿日期:2022-12-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03025);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项目(FRF IDRY GD22 002)引用格式:卢紫超,李通,孙泽文,等.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机械臂广义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J].测控技术,2023,42(9):81-87.LUZC,LIT,SUNZW,etal.DisturbanceObserver BasedGeneralizedModelPredictiveTrajectoryTrackingControlforRoboticManipulators[J].Measurement&ControlTechnology,2023,42(9):81-87.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机械臂广义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卢紫超1,李 通1,孙泽文1,田 霖2,孙 亮1,刘冀伟3(1.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北京 100070;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083)摘要:为实现对多自由度机械臂关节运动精确轨迹跟踪,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广义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针对机械臂轨迹跟踪运动学子系统,采用广义预测控制(GeneralizedPredictiveControl,GPC)方法设计期望的虚拟关节角速度。

对于机械臂轨迹跟踪动力学子系统,考虑机械臂的参数不确定性和未知外界扰动,利用GPC方法设计关节力矩控制输入,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方法实时估计和补偿系统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框架下证明了机械臂关节角位置和角速度的跟踪误差最终收敛于零的小邻域。

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机械臂控制;轨迹跟踪;广义预测控制;干扰观测器;稳定性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829(2023)09-0081-07doi:10.19708/j.ckjs.2023.09.012DisturbanceObserver BasedGeneralizedModelPredictiveTrajectoryTrackingControlforRoboticManipulatorsLUZichao1牞LITong1牞SUNZewen1牞TIANLin2牞SUNLiang1牞LIUJiwei3牗1.SchoolofIntelligenceScienceandTechnology牞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牞Beijing100083牞Cina牷2.The101ResearchInstitute牞MinistryofCivilAffairsofthePeople sRepublicofChina牞Beijing100070牞Cina牷3.SchoolofAutomationandElectricalEngineering牞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牞Beijing100083牞Cina牘Abstract牶Inordertorealizetheaccuratetrajectorytrackingofthemulti degreesoffreedomroboticmanipula torsinthejointmotionspace牞arobustgeneralizedpredictivecontrolmethodbasedonthenonlineardisturb anceobservermethodisproposed.Forthekinematicsubsystemoftheroboticmanipulatortrajectorytrackingmissions牞thedesiredangularvelocitytrajectoryisdevelopedbythegeneralizedmodelpredictivecontroltheo ry.Then牞consideringtheparametricuncertaintiesandunknownexternaldisturbancesforthedynamicsubsys temoftheroboticmanipulatortrajectorytrackingmissions牞theGPCmethodisadoptedtodesignthetorquecontrolinput牞thenonlineardisturbanceobserverisemployedtocompensatethelumpedunknownperturbationsinthedynamics.UndertheframeworkofLyapunovstabilitytheory牞itisprovedthatthejointangletrajectorytrackingerrorsandangularvelocitytrackingerrorsultimatelyconvergetothesmallneighborhoodsofzero.Theeffectivenessandadvantagesoftheproposedmethodarefinallyverifiedbynumericalsimulations.Keywords牶roboticmanipulatorcontrol牷trajectorytracking牷GPC牷disturbanceobserver牷stabilityanalysis 机械臂是高精度、多输入多输出、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系统。

综述-神经网络在机械工程应用现状

综述-神经网络在机械工程应用现状

综述-神经网络在机械工程应用现状神经网络在机械工程应用现状综述1、前言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是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

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2、正文2.1、Adaptive neural network force tracking impedance control for uncertain robotic manipulator based on nonlinear velocity observer这篇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力跟踪阻抗控制方案,用于控制具有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机器人系统。

假设可以测量机器人系统的关节位置和相互作用力,而关节速度是未知的和未测量的。

然后,设计非线性速度观测器来估计机械手的关节速度,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观测器的稳定性。

基于估计的关节速度,开发了自适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阻抗控制器,以跟踪末端执行器的期望接触力和机械手的期望轨迹,其中自适应RBFNN用于补偿系统。

不确定性,以便可以提高关节位置和力跟踪的准确性。

基于Lyapunov稳定性定理,证明了所提出的自适应RBFNN 阻抗控制系统是稳定的,闭环系统中的信号都是有界的。

最后,给出了双连杆机器人的仿真实例,以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1]在控制方案中,首先设计非线性速度观测器来估计机械手的关节速度,并用严格的Lyapunov稳定性理论分析观测器的稳定性。

接下来,根据估计的速度,开发自适应神经网络阻抗控制器以跟踪末端执行器的期望接触力和操纵器的期望轨迹,其中自适应神经网络用于补偿操纵器的系统不确定性,因此然后可以改善力和位置跟踪精度,并且使用鲁棒项来补偿神经网络的外部干扰和近似误差。

最后,通过双连杆机器人的计算机模拟显示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滚动时域路径跟踪控制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滚动时域路径跟踪控制

第51卷第3期2021年5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V o l. 51 N o. 3M a y 2021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轮式移动机器人滚动时域路径跟踪控制于树友“2,常欢2,孟凌宇2,郭洋2,曲婷1(1.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2.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长春130022)摘要:轮式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问题中通常存在状态约束和输入约束,并且系统运行时 容易受到外部扰动的影响。

本文基于非线性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轮式移动机器人滚动时域 路径跟踪控制策略。

当没有外部扰动作用于系统时,滚动时域控制算法可以满足控制约束和 状态约束,并且使得轮式移动机器人跟踪期望的轨迹;当存在外部干扰,尤其是慢变扰动时,非线性扰动观测器能够估计扰动,并通过反馈补偿扰动对轮式移动机器人移动轨迹的影响。

仿 真结果表明,在外部干扰存在的情况下该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移动机器人渐近跟踪期望路径。

关键词:自动控制技术;轮式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问题;扰动观测器;滚动时域控制中图分类号:T P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5497(2021)03-1097-09D O I:10. 13229/ki.j d x b g x b20200065Disturbance observer based moving horizon control for pathfollowing problems of wheeled mobile robotsY U S h u-y o u12,C H A N G H u a n2,M E N G L i n g-y u2,G U O Y a n g z,Q U T i n g1(1. S ta te K e y L a b o r a to r y o f A u to m o tiv e S im u la tio n a n d C o n tro l ^J ilin U n i v e r s i ty C h a n g c h u n130022, C h in a;2. C o lle g e o f C o m m u n ic a tio n E n g in e e r in g, J ilin U n iv e r sity y C h a n g ch u n130022, C h in a)Abstract:State constraints,input constraint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 usually exist in the path following problem of w h e e l e d mobile robots.Ba s e d o n 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a m o v i n g horizon control strategy for path following p r o blem of wheeled mobile robot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W h i l e there is n o disturbance at all,the m o v i n g horizon control can satisfy the input and state constraints,and drive the w h e eled mobile robot to the desired path.W h i l e there are disturbances,in particular,slow varying and “big”disturbances,the proposed 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 can estimate the disturbances,and c o m p ens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turbances o n the w h e e l e d mobile robot through a feedback.Simulation results s h o w that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can guarantee the convergence of the mobile robot to the desired path under the external disturbance.收稿日期:2020-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964202,61703178);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JKLNEVPS201901).作者简介:于树友(1974-),男,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预测控制,鲁棒控制.********************.cn通信作者:曲婷(1982-),女,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汽车动力系统控制及驾驶员行为建模.E-mail :**************.cn•1098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第51卷Key words: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w h e eled mobile robot;path following p r o b l e m;disturbance observer;m o d e l predictive control〇引言轮式移动机器人(W h e e l e d mobile robot,W M R>是典型的非完整约束系统由于Brockett 条件11的存在,不能获得连续可微、线性时不变的 反馈控制律镇定轮式移动机器人系统。

基于速度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基于速度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基于速度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耿军晓;邢琳芬;张志远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5)003
【摘要】提出了一种无需纵向速度测量的新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可以采用速度观测器替代纵向测量装置来确定移动机器人的运动速度.设计了一种基于速度观测器的轨迹跟踪控制器.控制器设计是以轮式及履带式移动机器人模型及其所采用的驱动电机数学模型为基础,具有两种实用性能:(1)控制器不需要很精确的移动机器人模型参数和驱动电机参数,就可以很好地在一个闭环控制系统中减小跟踪误差;(2)在理论上仅需要通过一个设计参数的设置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跟踪误差范围.【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耿军晓;邢琳芬;张志远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450002;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42
【相关文献】
1.基于干扰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J], 许坤;陈谋
2.基于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J], 张玲
3.移动机器人速度饱和约束下的轨迹跟踪控制 [J], 王立玲; 董力元; 马东; 刘秀玲;
王洪瑞
4.基于干扰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控制 [J], 孔慧芳;丁道远;房耀
5.基于模糊干扰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自适应滑模跟踪控制 [J], 郭文东;魏莹;李振阳;牛勃;孙尚鹏;佃松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PMSM_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基于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PMSM_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第44卷 第23期 包 装 工 程2023年12月PACKAGING ENGINEERING ·171·收稿日期:2023-02-13基于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PMSM 模型预测电流控制金爱娟,张劲松,李少龙(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摘要:目的 为了实现包装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性能控制,针对永磁同步包装驱动电机在模型预测电流控制中对扰动敏感性较大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自适应扰动观测器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

方法 利用预测误差设计一种自适应扰动观测器,对系统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扰动,扰动观测器估计总扰动并以电流的形式进行补偿。

将系统的瞬态过程和稳态过程分别进行考虑,设计一种含有动态权重因子的新型损失函数。

结果 通过MATLAB/SIMULINK 仿真表明,与传统的控制方法相比,文中方法可以保持瞬态下的高速动态响应和稳态下的低电流纹波,并在应对参数失配和负载突变等问题上,展现了更好的稳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结论 文中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系统动态性能和鲁棒性,使改进后系统更加适用于包装机的应用场景。

关键词:永磁同步电机;自适应方法;扰动观测器;动态权重因子中图分类号:TB486;TM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23-0171-10 DOI :10.19554/ki.1001-3563.2023.23.021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 of PMSM Model Based on Adaptive Disturbance ObserverJIN Ai-juan, ZHANG Jin-song, LI Shao-long(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design a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 strategy of model based on adaptive disturbance ob-server,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performance control of the packaging automation production line and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packaging drive motor is more sensitive to disturbance in the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 of model. Firstly, an adaptive disturbance observer was designed by the prediction error.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uncertain disturbances suffered by the system, the disturbance observer estimated the total disturbance and made compensation in the form of current. Moreover, the transient process and steady-state process of the system were consi-dered separately, and a new loss function with dynamic weight factors was designed. The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trol method, the method proposed could maintain high-speed dynamic response in transient state and low current ripple in steady state, and show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coping with parameter mismatch and load mutation. It has better steady-state performance an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The method propose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 making the improved system more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s of packaging machines.KEY WORDS: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adaptive method; disturbance observer; dynamic weighting factor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包装印刷业也正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

随机非线性系统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随机非线性系统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

随机非线性系统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王桐;邱剑彬;高会军【摘要】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vent-triggered adaptive output-feedback control problem for a class of strictfeedback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 and a novel event-triggered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output-feedback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he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s are utilized to approximate the unknown nonlinear functions.By introducing Nussbaum gain function and designing filter during the backstepping design procedure, the effect of unknown control direction is compensated. The boundness of the closed-loop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 is guaranteed by designing a relative threshold event-triggered mechanism. Finally, a numerical example is given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针对一类具有严格反馈结构且控制方向未知的随机非线性系统, 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ANN) 输出反馈控制方法.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逼近系统中未知的非线性函数.通过引入Nussbaum增益函数并设计滤波器, 解决了系统控制方向未知的问题.通过设计具有相对阈值的事件触发机制, 保证了闭环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有界性.最后给出数值仿真例子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期刊名称】《自动化学报》【年(卷),期】2019(045)001【总页数】8页(P226-233)【关键词】随机非线性系统;事件触发;反步法;自适应神经网络;输出反馈【作者】王桐;邱剑彬;高会军【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哈尔滨 150001【正文语种】中文在过去的20多年中,针对具有严格反馈结构的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反步控制设计问题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4].反步法(Backstepping)由Kanellakopoulos等于1991年在文献[3]中首先提出,是针对不确定性系统,将Lyapunov函数的选取与控制器的设计相结合的一种回归设计方法,通过从系统的最低阶次微分方程开始,引入虚拟控制的概念,一步一步设计满足要求的虚拟控制.上述文献[1-4]主要研究了具有严格反馈结构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设计问题,降低了自适应参数的数量.然而,上述方法并不能解决系统中存在未知的非线性项的情况.通过引入模糊逻辑系统或神经网络,文献[5-8]研究了一类含有未知非线性函数系统的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设计方法.针对一类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文献[5]基于可线性化的神经网络结构提出了自适应神经网络(Adaptive neural network,ANN)反步设计方法.文献[6]通过结合二次Lyapunov-Krasovskii函数,解决了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时滞系统的跟踪控制问题.而针对具有严格反馈结构的单输入单输出非线性系统,文献[7]提出了基于动态面控制技术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解决了反步法带来的“维数爆炸”问题,降低了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在此基础上,文献[8]将上述控制方法扩展到了一类具有纯反馈结构的非线性时滞系统.同时,自适应反步法控制设计也被应用到了悬架控制[9]等实际例子当中.考虑到各种随机干扰和随机扰动对非线性系统的影响,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10-12].文献[10]解决了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文献[11]将该结果扩展到了一类互联的随机非线性大系统,文献[12]通过结合随机小增益定理和输入到状态实际稳定概念解决了一类含有未建模动态的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反步控制设计问题.通过结合神经网络文献[13-14]分别研究了随机严格反馈非线性时滞系统和随机非线性互联大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问题,得到了系统依概率稳定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控制策略不仅带来了诸如资源共享等优点,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实现可靠性较高的控制需求.文献[15]针对一般结构非线性系统的跟踪问题研究了其在事件触发机制条件下的稳定性,文献[16]则结合小增益定理将该结果扩展到了含有未建模动态的非线性系统.文献[17]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输出反馈控制策略,解决了一类非线性系统的镇定问题.在系统中存在未知非线性函数的情形下,文献[18]结合模糊逻辑系统,针对离散非线性网络化系统,研究了其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H∞控制方法.文献[19-20]则研究了一类具有随机干扰的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控制问题,文献[21-22]则基于事件触发机制分别研究了随机系统的滑模控制问题和H∞控制问题.上述的结果均是针对非线性系统或者随机线性系统,而非本文所研究的随机非线性系统,且在事件触发机制框架下针对控制方向未知的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问题的结果还未见报道.本文针对该类系统,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策略,通过引入Nussbaum增益函数克服了未知控制方向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保证了闭环系统的随机稳定性,使得系统所有的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在事件触发设计框架下解决了随机非线性系统中同时存在未知非线性项和未知控制方向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问题.1 问题描述1.1 系统模型及假设本文所考虑的为如下结构的随机非线性系统其中, 为系统的状态向量,y∈R和u∈R分别为系统的输出和输入,b为未知的常数,且存在已知正常数使得bmin≤|b|≤bmax,fi为未知的非线性光滑函数,gi(x)为不确定函数,记增量dω的协方差为σσTdt,即均值E{dωdωT}=σσTdt,其中函数矩阵σ是有界但不确定的.针对随机非线性系统(1),首先给出如下的假设.假设1.非线性函数fi满足局部Lipschitz条件,即|fi(X1)-fi(X2)|≤Li||X1-X2||,其中Li 为正的常数,这里的|·|表示函数的绝对值,‖·‖表示向量的1-范数.假设2.系统的随机扰动协方差是有界的,且满足如下等式.引理1[23].给出定义在时间段[0,tf)上的光滑函数ς(t)(详细表达式为式(42)).并考虑特定的Nussbaum 增益函数N(ς)= ς2cos(ς),针对随机非线性系统(1),若存在正定的函数V(t,x)和正定常数C,D使得如下不等式成立则E(V(t,x))和ς(t)均在[0,tf)上保持有界,其中ℓ为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无穷小算子,其定义如下:考虑随机非线性系统dx=f(t,x)+hT(t,x)dω,针对V(t,x)的无穷小算子表达式为证明.首先,设计函数W(t,x)为可得利用式(2)可得由式(5)可得结合W(t,x)的定义可知值得注意的是,式 (8)中,对于s∈[0,t],e-C(t-s)满足0<e-C(t-s)≤1.假设e-C(t-s)(N(ς)+1)为 Nussbaum 型函数,则由Nussbaum 函数的性质可知,对于函数变量ξ,如下两个不等式成立可得EV(t,x)<0.然而,这与EV(t,x)≥0的事实相矛盾.因此,变量ς和EV(t,x)<0在时间段[0,tf)上是有界的,EV(t,x)也因此是有界的.□1.2 径向基神经网络针对随机非线性系统(1),将采用如下结构的径向基神经网络逼近系统中存在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其中,为输入向量, θ=[θ1,θ2,···,θM]T 为权重向量,M>1为网络的节点个数,激活函数选取为如下结构其中,µi为对应的神经元中心参数, η为宽度向量.由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上述神经网络函数可以在一个紧集上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其中,ε为逼近误差.1.3 滤波器设计首先,利用假设1和径向基神经网络逼近针随机非线性系统(1)中存在的未知非线性函数,即其中,为逼近误差,且满足为最优参数向量.记,随机非线性系统(1)可以写为其中,,,,.设计滤波器为其中,.设计滤波器结构为其中,.结合式(16)和(17),可得: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滤波器中存在未知参数变量ϑ,因此在接下来的控制设计中利用如下的状态观测值.选取向量K使得矩阵A为正定的赫尔维茨矩阵,即对于给定的正定对称矩阵Q,存在正定对称矩阵P使得如下等式成立定义系统的滤波误差变量可得针对滤波误差系统(22),选取Lyapunov函数为利用伊藤微分定理,可得如下不等式利用Young's不等式,可得:将上述不等式(25)~(27)代入式(24),可得:其中,.2 自适应反步设计由滤波器结构可得本节主要利用自适应反步法设计随机非线性系统(1)的控制器,首先给出如下的坐标变换步骤1.由系统模型(1)可得由式(16)可得式(32)等价于其中,.选取第一步的Lyapunov函数为其中,为参数估计误差向量,γ >0为设计参数.利用伊藤微分定理,可得利用Young's不等式,可得将不等式(37)~(40)代入式(36)可得其中,.设计虚拟控制器α1和自适应律为其中,c1>0,q>0为设计参数.将虚拟控制器α1和自适应律代入式(41)可得步骤2.由系统模型(1)可得其中,.选取步骤2的Lyapunov函数为其中,为参数估计误差.利用伊藤微分定理,可得利用Young's不等式,可得将上述不等式代入式(52),可得其中,.设计虚拟控制器α2和自适应律为其中,c2>0为设计参数.将虚拟控制器α2和自适应律代入式(52),可得步骤i.(i=3,···,n)同第一步和第二步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类似,可设计虚拟控制器αi为其中,ci>0为设计参数.同时可得其中,.在步骤n需要设计最终的控制器u,因此考虑如下不等式接下来设计最终的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输出反馈控制器其中,均为正的常数,ρ(t)=v(t)-u(t)为测量误差.由式(59)可得其中,κ1(t)和κ2(t)为满足如下条件的时变参数|κ1(t)|≤1,|κ2(t)|≤1.则控制器 u(t)可以改写为将u(t)代入式(58)可得由v(t)的定义可得根据tanh(·)函数如下的特性0≤|x|-xtanh,可得如下不等式最终可得其中,..由引理1可知,非线性随机系统(1)的所有信号均保持有界.对于任意的t∈[tk,tk+1),由ρ(t)=v(t)-u(t)可得,由上述结论可知为有界函数,即存在常数使得.在tk时刻,ρ(tk)=0,且limt→tk+1ρ(tk+1)= δv(t)+ψ.所以,事件触发时刻间隔满足.因此,事件触发时刻间隔存在下界t∗=ψ/>0,即排除了所设计的事件触发机制的Zeno行为.3 仿真实例本文给出如下的数值仿真实例其中,f1(x1)=0.5sin(x1),g1(x)=0.3sin(x1),f2(x)=0.5cos(x1)sin(x2),g2(x)=0.3cos(x1 ),b=-1.选取仿真运行时间为40秒,采样周期为0.01秒,选取初始值为,选取设计参数为.仿真结果见图1和图2,图1给出了系统和观测器的输出信号x1和,以及系统的跟踪信号yr.图2给出了传统基于时间驱动的控制信号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控制信号.图1 系统的跟踪和观测性能Fig.1 Output tracking and observation performance图2 控制信号Fig.2 Control signals4 结论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未知控制方向的随机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设计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和Nussbaum增益函数解决了系统存在未知非线性函数和未知控制方向的问题,最后结合事件触发机制算法,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反步控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闭环系统的信号均是半全局有界的. References【相关文献】1 Polycarpou M M,Mears M J.Stable adaptive tracking of uncertain systems using nonlinearly parametrized on-line approximato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ntrol,1998,70(3):363-3842 Krstic M,Kanellakopoulos I,Kokotovic P V.Adaptive nonlinear control without overparametrization.Systems&Control Letters,1992,19(3):177-1853 Kanellakopoulos I,Kokotovic P V,Morse A S.Systematic design of adaptive controller for feedback linearizable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1991,36:1241-12534 Krstic M,Kanellakopoulos I,Kokotovic P.Nonlinear and Adaptive Control Design.New York:Wiley,19955 Zhang Y,Peng P Y,Jiang Z P.Stable neural controller design for unknown nonlinear systems using backstepp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2000,11(6):1347-13606 Chen B,Liu X,Liu K,Lin C.Novel adaptive neural control design for nonlinear MIMO time-delay systems.Automatica,2009,45(6):1554-15607 Li T S,Wang D,Feng G,Tong S C.A DSC approach to robust adaptive NN tracking control for strict-feedback nonlinea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0,40(3):915-9278 Wang M,Liu X,Shi P.Adaptive neural control of pure feedback non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via dynamic surface technique.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1,41(6):1681-16929 Sun W,Gao H,Kaynak O.Adaptive backstepping control for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s with hard constraint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2013,18(3):1072-107910 Deng H,Krstic M.Output-feedback stochastic nonlinear stabilization.IEEE Transactionson Automatic Control,1999,44(2):328-33311 Liu S J,Zhang J F,Jiang Z P.Decentralized adaptive output-feedback stabilization for large-scale stochastic nonlinear systems.Automatica,2007,43(2):238-25112 Wu Z J,Xie X J,Zhang S Y.Adaptive backstepping controller design using stochastic small-gain theorem.Automatica,2007,43(4):608-62013 Chen W,Jiao L,Li J,Li R.Adaptive NN backstepping output-feedback control for stochastic nonlinear strictfeedback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B(Cybernetics),2010,40(3):939-95014 Li J,Chen W,Li J M.Adaptive NN output-feedback decentralized stabilization for a class of large-scale stochastic nonlinear strict-feedback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2011,21(4):452-47215 Tallapragada P,Chopra N.On event triggered tracking for nonlinea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13,58(9):2343-234816 Liu T,Jiang Z P.A small-gain approach to robust eventtriggere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15,60(8):2072-208517 Abdelrahim M,Postoyan R,Daafouz J,Dragan Nesic.Stabilization of nonlinear systems using event-triggered output feedback controller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16,61(9):2682-268718 Li H,Chen Z,Wu L,Lam H K.Event-triggered control for nonlinear systems under unreliable communication link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7,25(4):813-824 19 Ding D,Wang Z,Shen B,Wei G.Event-triggered consensus control for discrete-time stochastic multi-agent systems:the input-to-state stability inprobability.Automatica,2015,62:284-29120 Ma L,Wang Z,Lam H K.Event-triggered mean-square consensus control for time-varying stochastic multi-agent system with sensor satur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17,62(7):3524-353121 Wu L,Gao Y,Liu J,Li H.Event-triggered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stochastic systems via output feedback.Automatica,2017,82:79-9222 Dong H,Wang Z,Shen B,Ding D.Variance-constrained H∞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stochastic discrete timevarying systems:the event-triggereddesign.Automatica,2016,72:28-3623 Yu Z,Li S.Neural-network-based output-feedback adaptive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fora class of stochastic non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with unknown controldirections.Neurocomputing,2014,129:540-547。

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研究

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研究

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研究自抗扰控制器(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ADRC)是一种具有较强鲁棒性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多种系统和场景。

在面对复杂环境和非线性系统时,自抗扰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自抗扰控制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其设计方法和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自抗扰控制器是由我国学者韩京清先生提出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

自抗扰控制器通过实时估计并补偿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扰动,实现对系统的精确控制。

自抗扰控制器的研究现状表明,其在各个领域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机器人、电动汽车、飞机等。

扰动估计与补偿:通过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自抗扰控制器能够实时估计系统中的扰动和不确定性,并采用补偿算法对其进行抑制。

控制器优化:针对不同的系统和应用场景,需要优化控制器的参数,以提高自抗扰控制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状态观测器设计:状态观测器是自抗扰控制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噪声干扰等因素。

在自抗扰控制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确保控制器的稳定性:在设计和优化控制器时,必须确保控制器的稳定性,避免系统出现振荡或失稳。

考虑控制器的实时性:自抗扰控制器的实时性是其优点之一,但也是设计的难点之一。

在实现控制器时,需要保证其实时性要求。

自抗扰控制器在各个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在机器人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外部干扰和内部不确定性对机器人控制性能的影响,提高机器人的轨迹跟踪精度和稳定性。

在电动汽车领域,自抗扰控制器可以应对复杂的动力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的干扰,实现更加高效和稳定的能量管理。

在飞机领域,自抗扰控制器能够应对多种扰动和不确定性,包括气流、负载变化等,提高飞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应用过程中,自抗扰控制器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对于某些复杂系统或特定场景,自抗扰控制器的性能可能受到限制。

实现自抗扰控制器的实时性要求可能需要进行高效的算法设计和优化。

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解耦方法

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解耦方法

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解耦方法赵钢;刘娟【摘要】A kind of repetitive control technique based on disturbance observer is proposed for the three-axis turntable dynamics decoupling,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velocity coupling and torque coupling to establish a dynam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disturbance observer works as a feedback controll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effects of dynamic coupling, providing certain robustness. In order to inhibit the coupling interference, a repetitive controller is added, making the system better robust performanc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pling to inhibi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indicating that the turntable can meet the system location accuracy requirements.%针对某型号的三轴转台,从分析速度耦合及力矩耦合出发建立了三轴转台动力学微分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及重复控制技术的三轴转台动力学解耦方法.干扰观测器作为反馈控制器补偿了动力学耦合的影响,为系统提供了一定的鲁棒性.为了更彻底的抑制耦合干扰,增设了重复控制器,使系统获得更好的鲁棒性能.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耦合抑制策略的有效性,表明了转台可以满足系统位置精确度要求.【期刊名称】《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17)006【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三轴转台;解耦;干扰观测器;重复控制;鲁棒性能【作者】赵钢;刘娟【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天津市复杂控制理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天津市复杂控制理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0 引言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惯性导航系统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惯性导航元件检测设备即转台.然而在转台的三框之间存在着非线性耦合关系,它们相互影响[1],严重时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满足三轴转台高精确度的要求,必须对三轴转台进行解耦研究.许多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三轴转台解耦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如状态反馈与动态补偿法[2],二阶系统反馈解耦法[3],速度内反馈解耦法[4],鲁棒补偿解耦法[5]等.这些方法首先均对三轴转台建立了动力学方程,不同的是,文[2]中首先采用逆系统理论证明系统的可解耦性,然后运用状态反馈与动态补偿的方法将系统转化为零耦合的线性系统;文[3]中将多输入多输出的二阶转台系统转化为无阻尼、无刚度的惯性系统;速度内反馈法通过高开环增益削弱速度环其对框体运动速度的影响,保证位置环的跟踪精确度;鲁棒补偿法通过设计由干扰观测器与低通滤波器组成的动态解耦鲁棒补偿控制器检测和补偿耦合干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观测器及重复控制技术的三轴转台动力学解耦方法.1 三轴转台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建立通过对三轴转台内、中、外三框的速度耦合及力矩耦合的分析,并根据动量矩定理的推导,最终可以得到三轴转台的动力学方程为[2]:本文所研究的某型三轴转台其框架相对于固联坐标系的转动惯量为该三轴转台系统所使用的电机为直流力矩电机,电机型号及参数如下:表1 电机型号及参数参数型号峰值堵转电压/V 电流/A 转矩/(N·m)最大空载转速/(r/min)电枢电感/mH 电阻/Ω 转动惯量/(kg·m2)J215LYX03D 60 5.5 24 110 11.2 19 0.038 J250LYX05C 60 8 60 63 7.1 17.2 0.08 J275LYX04B 60 9.6 85 58 6.24 18.7 0.18由文[6]可知,控制电压与电机输出力矩的线性关系为其中Kt为电机的转矩系数,经过计算可得三个型号的电机转矩系数分别为4.36、7.5、8.86 N·m/A.将电机数据分别代入式(4)中,并联合式(1)~(3),经过转换可以得到如下方程组:设,则用微分方程表示本系统为从(5)~(7)可以看出,该系统是一个3输入3输出的非线性系统,包含复杂的耦合关系.解耦设计成为了设计出高性能控制系统的必要步骤.2 干扰观测器的结构与设计干扰观测器(disturbance observer-DOB)的基本思想是:把实际系统输出与标称模型输出的差值应用于标称模型,估计出等效的干扰,并将其作为补偿信号反馈到输入端[7].图1 干扰观测器的初始结构图中Gp(s)为实际对象的传递函数,Gn(s)为标称模型,u为系统的外部输入,d为外部干扰,d^为d的估计值,即观测到的干扰.对于实际的物理系统,Gn(s)的相对阶不为零,其逆在物理上不可实现;实际对象Gp(s)的精确数学模型亦无法确定;而且实际系统由于受到测量噪声的影响,该方法的控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鉴于此,我们在等效干扰后串入一个低通滤波器,如图2所示,从而改善Gn(s)的相对阶不为零所带来的问题.图2 改进后的干扰观测器结构图由图2可以得到:取低通滤波器Q(s)的频带为fq,则有当f≤fq,Q≈1,Guy(s)≈Gn(s),Gdy(s)≈0,Gny(s)≈1;当f≥fq,Q≈0,Guy(s)≈Gp(s),Gdy(s)≈Gp(s),Gny(s)≈0.由此可见,外界干扰可以通过低通滤波器的合理设计过滤掉.但是设计低通滤波器时有两点需要予以考虑:首先,需使Q(s)Gn-1(s)正则,Q(s)的相对阶应不小于Gn-1(s)的相对阶;其次,Q(s)的带宽设计应该在干扰抑制能力与抑制噪声即系统相对稳定度之间折衷.设Gp(s)的标称模型为Gn(s),则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可用标称模型及可变传递函数的乘积表示,即式中Δs为可变的传递函数.欲使干扰观测器Q(s)实现鲁棒稳定性,必须满足:本系统采用的低通滤波器形式如下:当τ=0.001时,式(9)可以得到满足,同时外界干扰可以得到很好的抑制.3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技术重复控制是一种基于内模原理的控制方法[8].内模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要使一个稳定的反馈系统实现对某一外激励信号的稳态无误差的跟踪或者抑制,其充分必要条件是在系统回路中设置这一激励信号的发生器[9].近年来,重复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10-11]、有源滤波[12-13]、伺服控制等领域[14-15];重复控制亦与 PID 控制[16]、最优控制[17]和神经网络控制[18-19]等控制策略相结合成复合控制策略.本文将重复控制器插入到扰动观测器前,如图3所示.基于重复控制理论设计出的重复控制器的输出为上一个周期的控制偏差,加到干扰观测器的输入信号除偏差信号外,还叠加了上一周期该时刻的控制偏差.把上一次运行时的偏差反映到现在,和现在的偏差一起加到干扰观测器上进行控制,偏差被重复使用,经过几个周期的重复控制之后可以大大的提高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改善系统品质[20].图3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系统框图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技术既利用了扰动观测器的补偿作用,又利用了重复控制的重复叠加提高精确度的特性,有利于抑制三轴转台的动力学耦合.4 仿真研究为了验证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对三轴转台解耦的有效性,本文对三轴转台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将基于扰动观测器的PID控制与基于干扰观测器的重复控制进行了分析比较,观察其是否能达到本转台所要求的位置精确度. 本论文研究的三轴转台伺服系统使用直流力矩电机直接驱动.力矩电动机就是一种能和负载直接连接产生较大转矩,带动负载在堵转或大大低于空载转速下运转的电动机.力矩电机的工作原理和传统的直流伺服电机相同,而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21]式中:Km与Tm有明显的物理意义;Km为系统增益;Tm是电机时间常数.结合本研究中内框驱动电机的参数,可以得到内框驱动电机的数学模型即实际被控对象为取标称模型为本文中所使用的转台性能指标为:内框旋转角度范围在-20°~20°,中框旋转角度范围为-30°~30°,外框旋转角度为0°~360°,三框最高转速均为120°/s,最大加速度均为800°/s2,三框的角位置精度误差均为5″.以研究内框的位置跟踪为例,在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分两种情况进行仿真.第一种情况:取内框给定位置信号为:r(t)=sin8πt,扰动信号为中框与外框分别转过1°时对内框产生的耦合影响;第二种情况为:取内框给定位置信号为r(t)=10sin2πt,扰动信号为中框和外框分别转过10°时对内框产生的耦合影响.仿真结果如下:从以上仿真曲线可以看出,干扰观测器不仅能观测到三轴转台的动力学耦合,而且采用干扰观测器使得系统对输入信号的跟踪性能明显优于无干扰观测器时对输入信号的跟踪性能.但是本文所研究的转台角位置精确度要求为5″,即0.001 389°,仅仅使用干扰观测器仍不能达到精确度要求.根据本文的研究,在干扰观测器前加上重复控制之后,经过1~2个周期的调整,跟踪误差稳定在0.000 4°左右,完全符合角位置精确度要求.图4 第一种情况下仿真结果图图5 第二种情况下仿真结果图5 结语本文为了抑制三轴转台动力学耦合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位置跟踪精确度,将干扰观测器控制策略与重复控制算法相结合.该方法较文[2]中方法而言更贴合实际,更多的考虑实际中电机和外界干扰的对耦合的影响;较文[3]而言,本文方法下系统响应速度和解耦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李秋红,薛开,李燕.双半轴轴承结构的功率流传递特性[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1,32(19):1163-1167..[2]黄卫权,刘文佳.三轴仿真转台耦合问题的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29(1):99-103. [3]刘延斌,金光,何惠阳.三轴仿真转台系统模型建立及解耦控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3):323-328.[4]李付军,雒宝莹.3轴电动转台动力耦合分析及抑制策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45(2):202-207.[5]崔栋良.三轴摇摆台动力学仿真与复合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43-50. [6]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7]高亮.基于干扰观测器的转台控制系统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36.[8]孙宜标,闫峰,刘春芳.抑制直线伺服系统周期性扰动的改进型重复控制[J].控制与检测,2009,4:42-45.[9]陈诗恒.基于二维混合模型的静态输出反馈鲁棒重复控制[D].长沙:中南大学,2009:8. [10]张国月,曲轶龙,齐冬莲,等.基于重复控制的三电平光伏逆变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6(7):1339-1344.[11]魏艳芳,赵莉华,荣先亮.基于PI控制和重复控制的100KW隔离型光伏逆变器[J].可再生能源,2012,30(4):6-9.[12]于晶荣,栗梅,孙尧.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改进重复控制及其优化设计[J].电工技术学报,2012,27(2):235-242.[13]徐明夏,林平,张涛,等.有源电力滤波器重复控制方法的设计[J].电源学报,2012(3):16-20.[14]夏加宽,郭铁,何新.基于重复控制的高频响直线伺服系统[J].微电机,2012,45(3):44-46.[15]潘宇航,曾清平,曹帅,等.基于重复控制技术的位置伺服系统的设计研究[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0,24(1):51-53.[16]张震,柴文野,潘登,等.基于PID和重复控制的UPS逆变器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1,48(545):89-92.[17]张宜标,王欢,杨俊友.基于H∞最优控制的PMLSM伺服系统鲁棒重复控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2,34(3):241-246.[18]黄薇,周荔丹,郑益慧,等.基于神经网络PI重复控制器的三相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3):78-84.[19]张丹红,胡孝芳,苏义鑫,等.结合重复控制补偿和CMAC的液压伺服系统PID控制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2,31(5):749-752.[20]胡洪波,于梅.低频标准振动台波形复合控制仿真研究[J].计量技术,2008,1:50-53. [21]KATSUHIKO Ogata.现代控制工程[M].5版,卢伯英,佟明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0-51.。

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_伺服系统控制

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_伺服系统控制

第28卷㊀第4期2024年4月㊀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Electri c ㊀Machines ㊀and ㊀Control㊀Vol.28No.4Apr.2024㊀㊀㊀㊀㊀㊀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 伺服系统控制赵希梅,㊀李德豪,㊀金鸿雁(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70)摘㊀要:针对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PMLSM )在运行时易受到摩擦力㊁负载扰动及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影响,设计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和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方法㊂首先,该方法在高阶滑模的基础上结合了快速终端滑模控制,有效加快了系统响应速度㊂其次,在二阶滑模面的基础上引入条件积分项,该项仅作用于边界层内部,能够有效避免滑模到达阶段由于积分饱和现象导致的超调量过大及响应时间过慢的问题㊂此外,设计自适应切换控制律,使切换增益在合理的区间内,并根据系统状态进行实时更新,从而削弱抖振现象㊂最后,为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采用扰动观测器对PMLSM 系统的集总不确定性进行补偿㊂经实验验证,该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位置跟踪精度和强鲁棒性,且对系统抖振现象有明显削弱作用㊂关键词: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二阶滑模控制;终端滑模控制;条件积分项;自适应控制;扰动观测器DOI :10.15938/j.emc.2024.04.005中图分类号:TM351;TP2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449X(2024)04-0041-0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11-29基金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计划项目(2022-BS -177);辽宁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2023JI1/11100004)作者简介:赵希梅(1979 ),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直线伺服㊁智能控制㊁鲁棒控制㊁机器人控制等;李德豪(1999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直线电机及其控制;金鸿雁(1993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直线伺服㊁智能控制等㊂通信作者:赵希梅PMLSM servo system control based on disturbance observer and improved adaptive second order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ZHAO Ximei,㊀LI Dehao,㊀JIN Hongyan(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110870,China)Abstract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PMLSM)is vulnerable to uncertain influences such as friction,load disturbanc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operation.A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disturbance observer and adaptive second-order was designed.Firstly,the method combined the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high-order sliding mode,which ef-fectively accelerated the system response speed.Secondly,a conditional integral term was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e second-order sliding surface,which only acted inside the boundary layer,and could ef-fectively avoid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overshoot and too slow response time caused by integral saturation in the sliding mode arrival stage.In addition,an adaptive switching control law was designed to make the switching gain within a reasonable interval and update in real tim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state,thereby weakening the chattering phenomenon.Finally,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the disturbance observer was used to compensate the lumped uncertainty of the PMLSM system.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rol method has good position tracking accuracy and strong robustness,and can significantly weaken the chattering phenomenon of the system.Keywords: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econd-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conditional integral term;adaptive control;disturbance observer0㊀引㊀言永磁同步直线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PMLSM)与传统旋转电机相比,具有定位精度高㊁响应速度快㊁功率密度大㊁无齿隙等优点,在工业得到广泛应用㊂然而,PMLSM是一个多变量㊁强耦合的复杂非线性系统,存在负载扰动㊁非线性摩擦扰动㊁参数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㊂因此,如何对系统的集总不确定性进行抑制和补偿,从而满足高精度位置跟踪控制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㊂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由于具有响应速度快㊁鲁棒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PMLSM 伺服系统中[1-3]㊂但传统SMC存在严重的抖振现象,而终端滑模控制(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TSMC)因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且能在有限时间内收敛至滑模面上,获得广泛应用㊂文献[4]采用非奇异快速TSMC方法提高位置跟踪精度,并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RBFNN)对集总不确定性进行估计,然而神经网络中神经元个数和权值等参数的选取困难,对估计精度影响较大,收敛的快速性难以保证㊂文献[5]设计了递归非奇异TSMC方法,采用非奇异终端滑模面和递归积分终端滑模面结合组成双层滑模面结构,可保证两滑模面依次㊁连续到达,保证了有限时间收敛,并在RBFNN的作用下有效地削弱抖振㊂文献[6]将分数阶算子引入到TSMC的滑模面中,其特有的记忆特性可有效地削弱抖振并提升系统的鲁棒性㊂高阶滑模控制(high 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HOSMC)是对传统SMC的扩展,将不连续的状态变量作用到滑模状态的高阶导数中,在保留了传统SMC优点的同时,削弱了抖振现象并提高控制精度[7-9]㊂HOSMC常与自适应控制㊁模糊控制㊁神经网络控制等算法相结合,广泛地应用于高精度伺服控制领域中㊂文献[10-11]引入低通滤波器进一步削弱HOSMC的抖振现象,然而滤波器存在滞后现象,会使响应时间变慢,跟踪精度变差㊂文献[12]采用离散自适应HOSMC,将HOSMC从连续域拓展至离散域,丰富了HOSMC的应用范围㊂文献[13]将HOSMC与积分超螺旋算法相结合构造切换控制律,积分超螺旋算法较传统控制律能有效地抑制抖振㊂文献[14]将HOSMC与时变SMC相结合,能够保证控制变量始终处于滑模面上,然而时变项的选取比较困难,容易对跟踪精度产生较大影响㊂文献[15]针对HOSMC提出自适应切换控制律,使系统具有强鲁棒性和快速收敛性,然而控制律中存在开关函数,不连续项会加剧切换处的抖振现象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控制(adaptive second order fast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ASOFTSMC)方法㊂相较于传统二阶快速TSMC,ASOFTSMC在滑模面的设计中引入条件积分项,能够有效避免滑模到达阶段的积分饱和现象,具有响应速度快㊁鲁棒性强㊁跟踪精度高的特点㊂此外,引入自适应切换控制律,使切换增益保持在合理区间,提高快速性的同时避免增益高估所引起的抖振㊂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针对系统的集总不确定性采用扰动观测器(dis-turbance observer,DOB)进行补偿㊂最后,通过系统仿真和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提高PMLSM 伺服系统位置跟踪精度和鲁棒性能㊂1㊀PMLSM数学模型在忽略涡流㊁磁滞损耗且不计初级齿槽效应的前提下,对PMLSM采用基于i d=0的矢量控制,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电机的电磁推力方程表示为F e=3πp n2τ[ψf i q+(L d-L q)i d i q]㊂(1)式中:p n表示极对数;τ表示极距;ψf表示永磁体基波磁链;i d㊁i q和L d㊁L q分别表示d㊁q轴电流和电感㊂针对表贴式PMLSM,有L d=L q=L s㊂(2)式中L s为等效电感㊂此时,式(1)可简化为:F e=k f i q;k f=3πp nψf2τ㊂}(3)式中k f为电磁推力系数㊂PMLSM的机械运动方程可表示为:x㊃=010-B Méëêêêùûúúúx+k fMéëêêêùûúúúu-1Méëêêêùûúúúd;y=[10]x㊂üþýïïïï(4)24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式中:x 为电机的状态变量,定义电机的位置为x 1㊁速度为x 2;y 为电机的位置输出;B 为粘滞摩擦系数;M 为动子的总质量;u 为电机的输入信号,即q 轴电流;d 为电机的集总不确定性,可表示为d =d r +d f +d L +d 0㊂(5)式中:d r 为推力波动,为一频率已知㊁幅值和相位未知的周期性正弦扰动;d f 为摩擦扰动;d L 为负载扰动;d 0为其他扰动,为非周期性扰动㊂d 存在一不确定性上界H ,满足:H ȡ|d |,H >0㊂(6)2㊀PMLSM 位置伺服系统设计为满足PMLSM 伺服系统的高精度位置跟踪性能及鲁棒性要求,设计一种包含条件积分项的ASOFTSMC㊂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引入扰动观测器进行估计和补偿㊂基于扰动观测器和ASOFTSMC 的PMLSM 伺服系统位置控制框图如图1所示㊂图1㊀基于扰动观测器和ASOFTSMC 的PMLSM 伺服系统位置控制框图Fig.1㊀Position control block diagram of PMLSM servo system based on ASOFTSMC and disturbance observer2.1㊀ASOFTSMC 设计定义动子位置误差e 1㊁动子速度误差e 2分别为:e 1=x ∗1-x 1;e 2=e ㊃1㊂}(7)传统二阶快速TSMC 滑模面设计为s 1=k 1|e 1|α1sgn(s 1)+k 2|e 1|α2sgn(s 1)+k 3e 2㊂(8)式中:0<α1<1;1<α2<2;k 1㊁k 2㊁k 3为待设计正参数㊂当处于滑模到达阶段时,k 2|e 1|α2sgn(s 1)起主要作用,当处于稳定阶段时,k 1|e 1|α1sgn(s 1)起主要作用,k 1㊁k 2的大小决定了两个阶段对于滑模面的权重大小,通常情况下选取较大的k 2值以提高快速性,k 3则保证了e 1的变化趋势趋于0,但过大的k 3值可能会造成系统失稳,故选取一较小正常数较为适宜㊂然而符号函数sgn(s )是非连续函数,会在切换点上产生抖振现象,为此引入饱和函数sat(s )替代传统符号函数㊂相较于传统的符号函数,sat(s )在切换处的曲线更加平滑,可有效地削弱抖振㊂定义边界层厚度为μ,sat(s )表示为sat(s )=-1,s <-μ;s μ,-μ<s <μ;1,s >μ㊂ìîíïïïï(9)积分滑模面相较于线性滑模面,在滑模面中引入了积分环节,可提高跟踪精度并增强系统鲁棒性㊂在传统二阶TSMC 滑模面中引入积分环节,并采用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可得到二阶积分FTSMC 的滑模面为s =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k ʏe 1d t ㊂(10)然而,在滑模到达阶段,积分项可能会引起响应的振荡,当控制饱和时,积分器堆积,会造成较大的超调量和较慢的响应时间㊂故引入条件积分项以代替传统的积分项,该项只作用于边界层内部,可有效避免积分环节在滑模到达阶段对位置跟踪带来的负面效果㊂设计条件积分项为:s 2=k 4σ;σ㊃=-σ0+μsat(s )㊂}(11)式中:k 4为待设计的正常数;σ为中间变量;σ0为34第4期赵希梅等: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 伺服系统控制数值很小的正常数㊂将式(9)代入式(11)可得σ㊃=-σ0+μ,s >|μ|;-σ+s ,s ɤ|μ|㊂{(12)由式(12)可知,当滑模状态处于边界层外部时,有s 2=0㊂故条件积分项仅作用于边界层内部,有s 2=k 4ʏ(σ0+s )d t ʈk 4ʏ[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d t ㊂(13)由式(9)和式(13)可得改进二阶FTSMC 滑模面为s =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k 4ʏs 2d t ㊂(14)设状态变量在边界层内部,对式(14)求导得s ㊃=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e ㊃2+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㊂(15)当不考虑外部扰动,即d =0时,令s ㊃=0可得到等效控制律u eq ㊂对式(15)进行整理,有㊀s ㊃=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㊃㊃∗1-x ㊃㊃1)+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㊃㊃∗1-(-BM x 2+k f u eq ))+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㊃㊃∗1+k 3BM x 2-k 3k f Mu eq +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㊂(16)令式(16)等于0,可得u eq =Mk 3k f (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㊃㊃∗1+k 3BMx 2+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㊂(17)在等效控制律式(17)中,包含参数k 4的项为条件积分项,当状态变量处于边界层外部时,该项为0;其余项则保证状态变量从初态收敛至边界层内部,k 4可选取一相对较大值以提升系统鲁棒性㊂为满足PMLSM 高精度位置伺服控制的强鲁棒性要求,考虑推力波动和其他周期性扰动对于控制系统的影响,引入自适应切换控制律u asw ,表达式为u asw =Mk 3k fK sat(s )㊂(18)式中K 为自适应参数,K 值越大,响应速度越快,但同时抖振越剧烈㊂通过自适应律的设计可防止因切换增益K 过高而引起的过度抖振现象,自适应律设计为K ㊃=κs sat(|s |-μ),K >H ;χ,K <H ㊂{(19)式中:κ>0,为切换增益的衰减速率;χ为正实数,表示切换增益的提高速率;μ为边界层厚度,其厚度越小,跟踪精度越高,但收敛速度则响应越慢㊂通过式(19)可知,当切换增益K 小于H 时,K ㊃>0,K 值增加以提高收敛速度;当切换增益K 大于H时,若滑模状态变量大于边界层厚度μ,K 值缓慢增加以提高跟踪精度,反之,则K 值减小以抑制抖振㊂切换增益K 存在上界K ∗,满足K <K ∗㊂由式(17)和式(18)可得总控制律为u 0=u eq +u asw =Mk 3k f (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 ㊃㊃∗1+k 3BM x 2+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K sat(s ))㊂(20)定义Lyapunov 函数:V =12s 2+12γ(K -K ∗)2㊂(21)式中γ为一正常数㊂对式(21)求导可得V ㊃=ss ㊃+1γ(K -K ∗)κs sat(|s |-μ)[]=s (k 1α1|e 2|α1-1+k 2α2|e 2|α2-1+k 3x ㊃㊃∗1+k 3BMx 2-k 3k f (u eq +u asw )+k 4(k 1|e 1|α1sat(s )+k 2|e 1|α2sat(s )+k 3e 2)-d )+η=s (-K sat(s )-d )+η=-K |s |-ds +η㊂(22)在式(22)中,定义η=1γ(K -K ∗)κs sat(|s |-μ)[]㊂(23)整理式(22)可得V ㊃=-K |s |-ds +1γ(K -K ∗)κs sat(|s |-μ)[]㊂(24)根据自适应律式(19)可知,切换增益K 满足维持系统稳定的最小值,即K ȡH ㊂故此时有关系K ȡH >d 成立㊂故在式(24)中,有44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K |s |-ds =(K -d )s ɤ0,s ɤ0;-(K +d )s ɤ0,s >0㊂{(25)改写式(25)可得-K |s |-ds ң-ζA |s |㊂(26)式中ζA >0㊂引入ζB >0,代入式(24)可得V ㊃=-ζA |s |+(K -K ∗)κγ|s |sat(|s |-μ)[]+(ζB |K -K ∗|-ζB |K -K ∗|)=(-ζA |s |-ζB |K -K ∗|)-(κγ|s |sat(|s |-μ)-ζB )|K -K ∗|㊂(27)在式(27)中,定义ξ=κγ|s |sat(|s |-μ)-ζB[]|K -K ∗|㊂(28)整理式(27),有V ㊃=-ζA |s |-ζB |K -K ∗|-ξ=-ζA 2|s |2-ζB 2γ|K -K ∗|2γ-ξɤ-min{ζA 2,ζB 2γ}(|s |2+|K -K ∗|2γ)-ξɤ-ζV 12-ξ㊂(29)式中ζ=2min{ζA ,ζB γ}㊂现分别从以下2种情况分析控制器的稳定性㊂情况1):|s |>μ㊂此时,若ξ>0,则需满足κγ|s |-ζB >0ңγ<κ|s |ζB㊂(30)代入式(29)可得V ㊃ɤ-ζV 12-ξɤ-ζV 12㊂(31)故在式(27)的前提下,在任何初始状态下均可在有限时间内收敛至|s |ɤμ㊂情况2):|s |ɤμ㊂当|s |ɤμ时,在式(30)的前提下,ξ不能保证恒大于0,故不可使用上述推导结果证明控制器的稳定性㊂此时,假设系统处于不稳定阶段:s (0)=μ+(从μ的右侧趋向于μ),K 0为一数值很小的正常数成立㊂根据式(19)和式(25)可得:s ㊃=-d -K sat(s );K ㊃=κ|s |㊂}(32)对式(32)进行求解,可得s (t )=s (0)cos(κsat(s )t )+-d -K 0sat(s )κsat(s )t=s (0)2+-d -K 0sat(s )2κsat(s )sin(κsat(s )t +υ)㊂(33)式中υ为相位值㊂根据式(33),当s (0)=μ+ңμ,有s max =μ2+d 2+K 20+2dK 0κsat(s )ʈμ2+d 2κsat(s )㊂(34)此时,若κ足够大,使得d 2κsat(s )ʈ0,则可称系统状态变量在任何初始状态下都能在有限时间内收敛至|s |ɤμ的区域内,控制器满足渐近稳定条件㊂2.2㊀扰动观测器设计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针对PMLSM 运行过程中的集总不确定性d 采用基于DOB 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偿㊂在式(4)中,做如下定义:A 0=010-B M éëêêêùûúúú;B 0=0k f M éëêêêùûúúú;Θ=01M éëêêêùûúúú㊂üþýïïïïïïïïïïï(35)式中:A 0为系统状态矩阵;B 0为输入矩阵;Θ为扰动输入矩阵㊂根据式(4)和传统状态观测器理论,针对一存在扰动的系统,扰动量d 可通过DOB 进行估计:d ^=L (x ㊃-A 0x -B 0u +Θd ^)㊂(36)式中:d ^为扰动的观测值;L 为观测器的增益矩阵㊂然而,式(36)中包含了对状态变量的导数项,在存在不确定性扰动的复杂运行状况下,导数项会对观测的精确度造成较大的影响㊂为此,引入中间变量ω为ω㊃=-LB 0(ω+L x )-L (A 0x +Θu )㊂(37)通过引入中间变量ω,可以避免导数项对观测结果的影响㊂扰动观测器设计如下:54第4期赵希梅等: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 伺服系统控制ω㊃=-LB 0(ω+L x )-L (A 0x +Θu );d ^=ω+L x ㊂}(38)定义观测误差e d 为e d =d ~=d ^-d ㊂(39)整理式(37)~式(39)可得e ㊃d=-LΘe d -d ㊃㊂(40)假设系统集总不确定性扰动d 为一缓慢变化的量㊂此时,满足d ㊃ʈ0,则式(40)可改写为e ㊃d=-LΘe d ㊂(41)根据Hurwitz 稳定性判据,当-LΘ满足Hur-witz,即-LΘ>0时,由式(38)设计的扰动观测器收敛,满足Hurwitz 稳定条件㊂3㊀实验验证为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将基于DOB-ASOFTSMC(方法一)㊁改进二阶FTSMC (方法二)㊁传统二阶FTSMC(方法三)3种方法应用在PMLSM 位置伺服系统中,并进行半实物仿真实验,半实物仿真平台图和实验系统框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㊂图2㊀实验平台图Fig.2㊀Diagram of experimentalplatform图3㊀实验系统框图Fig.3㊀Block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system实验中采用PMLSM 参数如下:M =3.1kg,B =0.002N㊃s /m,τ=0.052m,ψf =0.536Wb,p n =2,L s =0.0504mH㊂为保证参数选取的一致性,3种方法中k 1㊁k 2㊁k 3㊁k 4的参数取值相同㊂控制器参数选取如下:1)DOB-ASOFTSMC:k 1=10,k 2=15,k 3=1,k 4=50,μ0=0.01,χ=0.2,κ=20,K =100,α1=0.5,α2=1.8;2)改进二阶FTSMC:k 1=10,k 2=15,k 3=1,k 4=50;3)传统二阶FTSMC:k 1=10,k 2=15,k 3=1,k 4=50㊂1)实验Ⅰ:方波信号给定下的跟踪效果㊂位置给定设置为一方波信号,时长为6s,分别在0㊁1.5㊁3和4.5s 施加大小分别为3㊁5㊁-1和-2μm 的位置信号,同时在0.3~1.5s 的区间内施加如图4所示的变负载扰动㊂基于3种不同方法的位置跟踪曲线如图5所示㊂图4㊀变负载扰动曲线Fig 4㊀Variable load disturbancecurve图5㊀基于3种方法的位置跟踪曲线Fig.5㊀Position tracking curves based on three methodsgiven in the square waves由图5可知,方法一较另外2种方法同样拥有更快的响应速度㊂从1.55~1.8s 的跟踪局部放大图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3种方法在1.5s 施加5μm 位置信号下的响应时间分别为1.68㊁1.73和1.78s;同时,3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位置跟踪精度,并且在施加变负载扰动时跟踪信号无明显波动,有较强的鲁棒性㊂为体现仿真结果和半实物仿真实验结果的一致64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性,基于3种方法的仿真和实验位置跟踪误差曲线分别如图6~图8所示㊂图6㊀方波下基于方法一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6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1given in squarewave图7㊀方波下基于方法二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7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2given in square wave观察图6~图8可以发现,仿真曲线和实验曲线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说明方案具有可行性㊂进一步地,针对实验曲线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方法一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位置误差曲线也相对更为平滑;处于跟踪稳态时,方法一的跟踪误差处于ʃ1μm 的区间内,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方法二和方法三则分别处于ʃ2和ʃ3.5μm 的区间内,且抖振更剧烈,这是由于自适应切换增益可根据系统状态进行动态调整,可防止因切换增益过大而导致的抖振现象;施加变负载扰动时,方法一有0.5μm 左右的位置偏差,方法二和方法三则分别有2和4μm 左右的位置偏差,可见DOB 对于扰动具有强鲁棒性㊂针对图6~图8中的变负载(0.1s <t <1.5s)区域分别从极大值(max)㊁极小值(min)和均方根(RMS)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㊂均方根相较于平均数,由于防止了误差正负抵消所带来的统计学偏差,更能反映出实际的位置跟踪精度㊂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㊂图8㊀方波给定下基于方法三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8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3given in square wave表1㊀方波给定下的位置误差统计学分析Table 1㊀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sition error given insquare wave单位:μm方法误差(仿真结果/实验结果)max min RMS 一 1.02/1.22-0.78/-0.940.25/0.52二4.21/4.86-0.85/-1.62 1.12/1.53三4.33/6.524-1.07/-1.71.86/2.642)实验Ⅱ:余弦信号给定下的跟踪效果㊂为验证在不同给定信号下3种控制方法的位置跟踪效果,给定一幅值为3mm㊁频率为10Hz 的余弦信号,时长为1s㊂基于3种控制方法的位置跟踪曲线如图9所示㊂74第4期赵希梅等: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 伺服系统控制图9㊀余弦给定下基于3种方法的位置跟踪曲线Fig.9㊀Position tracking curves based on the three methods given in the cosine根据图9可以直观地看出,方法一具有更快的响应时间,3种方法的响应时间分别为0.13㊁0.18和0.22s;在进入跟踪稳态后,3种方法均可稳定跟踪,具有良好的动态跟踪性能㊂为进一步分析3种方法的跟踪性能,基于3种控制方法在余弦给定下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如图10~图12所示㊂图10㊀余弦给定下基于方法一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10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1given in cosine与实验Ⅰ类似,3种方法在仿真和实验结果上具有一致性,说明在不同参考信号下,提出方法均具有可行性㊂通过观察图10~图12可以直观地看出,对于更加平滑的余弦信号,3种控制方法相较于存在突变的方波信号有着更好的控制性能,分别体现在响应时间更快且跟踪误差更小,方法一的位置跟踪误差在ʃ1.5μm 的区间内,另外2种方法的位置跟踪误差则分别在ʃ2和ʃ2.5μm 的区间内㊂与实验一类似,针对图10~图12的稳态误差(0.25s <t <1s)区域从max㊁min㊁RMS 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㊂图11㊀余弦给定下基于方法二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11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2given incosine图12㊀余弦给定下基于方法三的位置跟踪误差曲线Fig.12㊀Position tracking error curves based on method 3given in cosine表2㊀余弦给定下的位置误差统计学分析Table 2㊀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sition error givenin cosine单位:μm方法误差(仿真结果/实验结果)max min RMS 一0.68/1.34-0.71/-1.320.18/0.35二 1.10/1.82-1.21/-2.010.40/0.66三1.84/2.84-1.86/-2.320.59/0.8684电㊀机㊀与㊀控㊀制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28卷㊀㊀㊀通过两组系统实验可知,在不同给定信号作用下,提出的基于DOB的ASOFTSMC方法在仿真和实验环境下均具有可靠性且对于PMLSM有着良好的位置跟踪性能和强鲁棒性㊂4㊀结㊀论针对PMLSM系统运行时易受到不确定性影响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DOB的ASOFTSMC方法㊂该方法使用条件积分项代替传统积分项,解决了滑模到达阶段可能产生的积分饱和现象,提高了响应时间㊂同时设计自适应切换控制律,结合边界层法可有效地削弱抖振㊂采用DOB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对不确定扰动进行补偿㊂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信号给定下,该控制方法具有高跟踪精度㊁强鲁棒性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并且有效地削弱了抖振㊂在施加变负载扰动时,由于DOB可对系统扰动进行补偿,故较传统方法有更强的鲁棒性㊂参考文献:[1]㊀张康,王丽梅.基于周期性扰动学习的永磁直线电机自适应滑模位置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1,25(8):132.ZHANG Kang,WANG Limei.Adaptive sliding mode position con-trol for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motor based on periodic disturb-ance learning[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21,25(8): 132.[2]㊀沈燚明,卢琴芬.初级励磁型永磁直线电机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工技术学报,2021,36(11):2325.SHEN Yiming,LU Qinfen.Overview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machines with primary excitation[J].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2021,36(11):2325.[3]㊀吕刚.直线电机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与关键技术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0,40(17):5665.LÜGang.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and key technology in the lin-ear motor for the rail transit[J].Proceedings of the CSEE,2020, 40(17):5665.[4]㊀DINH T X,AHN K K.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 basedadaptive fast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for piezo positioning st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2017,15(7):2892.[5]㊀徐驰,赵希梅.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智能递归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22,39(7):1242.XU Chi,ZHAO Ximei.Intelligent recursive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permanent magnet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 [J].Control Theory&Applications,2022,39(7):1242. [6]㊀高洁,王华宇,徐萌.开关磁阻电机的分数阶终端滑模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22,26(2):142.GAO Jie,WANG Huayu,XU Meng.Improved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strategy of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s based on frac-tional calculus[J].Electric Machines and Control,2022,26(2):142.[7]㊀WANG Liang,SHENG Yongzhi,LIU Xiangdong.A novel adap-tive high-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integral sliding mod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14,12:459.[8]㊀RABIEE H,ATAEI M,EKRAMIAN M.Continuous nonsingular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based on adaptive sliding mode dis-turbance observer for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J].Automati-ca,2019,109:108515.[9]㊀UTKIN V.Discussion aspects of high-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16,61(3):829.[10]㊀KOMMURI S K,RATH J J,VELUVOLU K C,et al.Decoupledcurrent control and sensor fault detection with second-order slid-ing mode for induction motor[J].IET Control Theory&Applica-tions,2015,9(4):608.[11]㊀SONG Zhuoyue,DUAN Chao,WANG Jianan,et al.Chattering-free full-order recursive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finite-time atti-tude synchronization of rigid spacecraft[J].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2018,356(2):998.[12]㊀XIANG Xianbo,LIU Chao,SU Housheng,et al.On decentral-ized adaptive full-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multiple UAVs[J].ISA Transactions,2017,71(2):196.[13]㊀SANJOY M,JAWHAR G,MAAROUF S.Homogeneous finite-time consensus control for higher-order multi-agent systems by fullorder sliding mode[J].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2018,31(5):1186.[14]㊀CONG Binglong,CHEN Zhen,LIU Xiangdong.On adaptive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out switching gain-over estim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2014,24(3):515.[15]㊀GUO Fuhui,LU Pingli.Fast self-adapting high-order slidingmode control for a class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J].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21,32(3):690.(编辑:邱赫男)94第4期赵希梅等:基于扰动观测器和改进自适应二阶快速终端滑模的PMLSM伺服系统控制。

基于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基于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基于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张玲【摘要】针对复杂环境下轮式移动机器人(WMR)工作时受参数不确定性以及未知外部扰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推导了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GE-SO)的控制策略对系统未知状态及不确定项进行实时估计与补偿,实现了系统对扰动的鲁棒性和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并利用Lyapunov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能使移动机器人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控制性能和较强的鲁棒性能.【期刊名称】《高技术通讯》【年(卷),期】2019(029)006【总页数】7页(P607-613)【关键词】轮式移动机器人(WMR);轨迹跟踪;广义扩张状态观测器(GESO)【作者】张玲【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技术学院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随着轮式移动机器人(wheeled mobile robot, WMR)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移动机器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未知的复杂环境。

由于复杂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在抗干扰能力和实时性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这对系统的运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轨迹跟踪控制是实现轮式移动机器人自主移动的关键。

为解决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问题,张扬名等人[2]以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文献[3]结合Backstepping方法设计了基于移动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轨迹跟踪控制律。

由于移动机器人受外部干扰、摩擦、负载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基于运动学模型的轨迹跟踪对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从动力学层面解决轨迹跟踪问题,主要是将运动学控制器与动力学控制器相结合来解决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auv三维路径自适应跟踪控制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auv三维路径自适应跟踪控制

Adaptivethreedimensionalpathtrackingcontrol
forAUV basedondisturbanceobserver
YEHui,WANGLiqi,ZHIPengfei,ZHUDandan
(SchoolofElectronicsandinformation,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第 33卷第 5期 2019年 10月 JournalofJiangsu
Uni江ver苏sity科o技fS大cie学nce学a报nd(自Tec然hn科olo学gy版(N)aturalScienceEdition) VoOlc3t.320N1o95
DOI:10.11917/j.issn.1673-4807.2019.05.009
收稿日期:2018-04-09 修回日期:2018-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702235) 作者简介:叶辉(1986—),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飞行控制、非线性控制、水下机器人控制.Email:yehuicc@just.edu.cn 引文格式:叶辉,王丽琦,智鹏飞,等.基于干扰观测器的 AUV三维路径自适应跟踪控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
近年来,由于自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un derwatervehicle,AUV)的机动性强,使其在海洋资 源的开发、海底管线跟踪检测与维护、水下搜救及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防军事等领域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外界 的干扰和复杂的海洋环境,及对 AUV作业的高要 求,使得 AUV轨迹跟踪控制成为研究的重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机器人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研究于欣波;贺威;薛程谦;孙永坤;孙长银【摘要】为解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未知问题并提升系统鲁棒性,本文基于扰动观测器,考虑动力学模型未知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跟踪控制器.首先分析了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针对模型已知的情况,提出了刚体机械臂通用模型跟踪控制策略;在考虑动力学模型未知的情况下,利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设计基于全状态反馈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并通过设计扰动观测器补偿系统中的未知扰动.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使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Semi-globally uniformly bounded,SGUB),并通过选择合适的增益参数可以将跟踪误差收敛到零域.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且所提出的控制器在Baxter机器人平台上得到了实验验证.【期刊名称】《自动化学报》【年(卷),期】2019(045)007【总页数】18页(P1307-1324)【关键词】神经网络控制;全状态反馈;扰动观测器;李雅普诺夫理论;Baxter机器人【作者】于欣波;贺威;薛程谦;孙永坤;孙长银【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100083;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南京 211189【正文语种】中文在国内传统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程度地带动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1].机器人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替代人在复杂、危险工业环境中完成任务,可以从事程序化、高强度、易疲劳的工作.除工业领域外,机器人还在军事、航天、消防救灾、家庭、社会服务和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2−5].机器人是一类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时变多输入多输出系统[6−8],这种复杂系统给控制器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实际情况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机器人系统难以获取精确的动力学模型[9],通常会出现模型失配、模型完全未知等情况,此时基于模型的非线性控制策略将失效.另外,传统控制策略通常对非线性系统进行了线性假设,而这种控制设计也将一定程度影响系统稳定性和控制精度.神经网络具有一致逼近和自适应能力,能够起到非线性补偿、参数辨识等作用[10−12],也可以作为控制器直接控制机器人系统,在机器人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13−16].神经网络的早期研究缺乏对机器人闭环系统稳定性分析,以梯度学习算法(Error back propagation,BP)为例,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离线训练才能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机器人闭环系统中.反步法通过迭代设计与坐标变换[17],并设置虚拟镇定变量,结合自适应控制,可以应用于含不确定参数的非线性系统并通过选取合适参数调整瞬态特性[18],实现渐近稳定或一致有界[19].本文采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20]作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21]隐含层激活函数,通过RBF神经网络估计控制器中不确定项,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反推得到神经网络权重自适应律,避免离线训练,通过在线反馈系统输入输出数据,构造合适的神经网络结构,使机器人系统达到跟踪精度并满足稳定性条件,实现系统误差信号的半全局一致有界.文献[22]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估计未知动态模型的自适应控制策略,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对系统静态和动态参数进行了调整.文献[23]以双臂机器人为研究平台,利用神经网络技术估计多机械臂协调控制中的不确定非线性项,以提高协调控制位置精度.文献[24]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阻抗控制策略,通过神经网络补偿机器人中的部分不确定项,在控制作用下使外界交互力呈现出给定的理想阻抗关系.在文献[25]中,神经网络技术被应用于补偿一种欠驱动轮式移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解决一类自平衡移动小车的跟踪控制问题,并基于扰动观测器提出了一种鲁棒跟踪控制策略.除神经网络具有一致逼近能力外,模糊控制对任意非线性系统也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文献[26]利用模糊控制设计了一种含扰动观测器的外骨骼控制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控制器有效性.大多数文献提出的控制方法在线计算量大,针对不确定性较大的机器人系统控制难度较高,并且对于考虑非参数的不确定系统控制研究较少.扰动观测器被广泛应用于处理非线性系统中的不确定扰动[27−29],设计扰动观测器的目的是不依靠附加的力传感器来估计未知不确定扰动[30].文献[31]利用扰动观测器处理机器人系统的摩擦力补偿问题,并通过仿真得到验证.在文献[32]中,扰动观测器被用来处理非匹配不确定性带来的扰动.文献[33]设计了一种含有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策略,以解决机器人系统中的时滞效应.如果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未知扰动带来的影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械臂跟踪精度.大多数研究多结合非线性系统设计扰动观测器,对于机器人系统利用反推方法设计扰动观测器并且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较少.近几年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结合传统自适应控制、反演控制能够解决含有线性参数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但神经网络难以处理含有非参数的系统不确定性.本文与其他方法不同的创新点是:本文主要结合自适应神经网络和扰动观测器同时解决系统模型未知部分和系统未知扰动,通过RBF神经网络在线学习不确定模型并根据李雅普诺夫函数反推设计权重自适应律,证明了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本文同时将跟踪控制算法应用于仿真与实际Baxter机器人中,通过两台计算机互相配合,即一台计算神经网络未知补偿量,一台通过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接收信息并产生Baxter机器人控制信号,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系统的运算和响应能力,并通过实验对比PD控制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以下几章将对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文章具体安排如下:第1节通过D-H(Denavit-Hartenberg)建模方法对Baxter机器人运动学进行分析,通过Lagrange-Euler方法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第2节考虑动力学模型已知的情况,设计一种基于模型的通用跟踪控制器和扰动观测器并对闭环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第3节考虑机器人模型未知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全状态反馈跟踪控制策略,并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分析机器人系统稳定性;第4节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算法的有效性与通用性,仿真考虑了不同关节连接方式的机器人,分别利用机器人工具箱和数值仿真验证跟踪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控制精度;第5节简述了Baxter机器人的硬件及软件结构,将控制算法应用于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上并与比例微分(Proportion derivative,PD)控制进行对比以验证所提出控制算法的跟踪精度.1 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1.1 Baxter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以Baxter机器人底座中心为基坐标,将连杆坐标系原点位置设置在关节连杆末端,利用 D-H建模方法,通过 D-H参数表 (如表 1所示)可以实现各关节处坐标点的变换矩阵所以基坐标与关节坐标变换矩阵A为:式中,变换矩阵将连杆坐标系原点建立在连杆的关节连杆末端,其中变换矩阵表示为:其中,c代表余弦运算cos,s代表正弦运算sin.di表示平移距离,αi表示扭转角,ai表示长度,θi表示关节角度.表1 Baxter机器人D-H参数和连杆质量Table 1 D-H parameter and link mass of Baxter robotLink θ d(m) a(m) α(rad) m(kg)1 θ1 0.2703 0.069 −π5.70044 2 θ2 0 0 π2 3.22698 3 θ3 0.3644 0.069 −π 2 4.31272 4 θ4 0 0 π2 2.07206 5 θ5 0.3743 0.01 −π 2 2.24665 6 θ6 0 0 π2 1.60979 7 θ7 0.2295 0 0 0.54218 2通过Baxter机器人制造商Rethink robotics在Github网站上提供的相关信息,可以从中获取刚性连杆i的质量如表1所示,其中连杆惯性矩阵、转动惯量以及相对坐标中心位置都可以从中获得.1.2 机器人动力学分析通过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建立机械臂n关节通用动力学模型:其中,分别表示机械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向量,Mj(q)∈Rn×n表示机械臂惯性矩阵,表示机械臂科氏力矩向量,Gj(q)∈Rn表示机械臂重力矩向量.τ∈Rn表示机械臂控制力矩向量,τd∈Rn表示外部环境的未知扰动力矩向量.机械臂前向运动学可由下式关系表示:机械臂逆向运动学可由下式关系表示:式中,J(q)∈Rm×n为机械臂雅克比转换矩阵,雅克比转换矩阵中的m为机械臂操作空间向量维数,J+(q)∈Rn×m代表雅克比转换矩阵的广义逆矩阵,分别代表任务空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通过上式可以得到m维机械臂任务空间通用动力学模型如下:式中,Mt(x)∈Rm×m,Gt(x)∈Rm分别代表机械臂任务空间的惯性矩阵,科氏力矩阵和重力矩阵,u∈Rm为机械臂控制力,f∈Rm为机械臂未知外界扰动力.其关节空间到任务空间相关矩阵具有如下关系:以下为本文利用的相关定义、引理与性质:定义1[34].半全局一致有界(Semi-globally uniformly bounded,SGUB):考虑广义非线性系统对任意初始紧集Ωi,初始状态ε(t0)∈Ωi,若存在常数ξ>0以及时间常数T(ξ,ε(t0)), 对任意t ≥ t0+T(ξ,ε(t0)) 都满足||ε(t)||≤ ξ.我们定义系统状态ε(t)为半全局一致有界(SGUB).引理1[24].若存在连续正定可微函数V(x)满足κ1(||x||)<V(x)< κ2(||x||)(κ1,κ2属于K 类函数)且具有有界初始条件,若其中,C和ρ为正常数,那么解ε(t)为一致有界.性质1[35].惯性矩阵Mj(q)、Mt(q)在式(3)与式(6)中为正定对称矩阵,且和为斜对称矩阵.引理2[26].若连续可微函数Ξ是有界函数,即对于任一时刻t∈[t1,t2],如果Ξ(t)满足Ξ(t)≤ξ1,其中,ξ1为正常数,那么我们能够得出也为有界函数.2 含扰动观测器的模型控制器设计以关节空间为例,设计基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控制器.在本节考虑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已知,定义为便于分析,将式(3)转换为状态空间形式:定义xd为关节空间期望轨迹向量,定义状态误差如下式:为设计扰动观测器我们定义一个辅助变量e3表示为:其中,%(e2)代表非线性函数向量,同时我们定义式(9)中α1为虚拟镇定信号,e1为角度误差,e2为虚拟速度误差,其中,α1定义如下:通过式(9)分析得到和可以表示为:通过式(10)分析得到表示为:其中,Y(e2)为%(e2)的对e2的导数,我们简化%(e2)为线性函数向量,所以在这种假设下Y(e2)为一个常数.通过分析我们可得并定义为: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变量估计误差与扰动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为:通过式(15)可以得到:由以上分析设计基于模型的控制器τ0为:下面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分析,构造如下李雅普诺夫函数V1:将模型控制器τo代入上式可得:其中,ς为的最大值,ρ1和C1分别表示为:式中,λmin,λmax分别代表矩阵的最小和最大特征值.K1,和为正定对称矩阵,由引理1可知:在模型控制器τo的作用下,闭环系统误差一致有界,可以保证系统稳定.如果使用非线性函数作为%(e2)的表达形式,那么Y(e2)可以描述为,由式(20)可以得出,选取合适的%(e2)保证为正定矩阵,即可保证闭环系统稳定性.所以选取非线性函数或由线性函数近似,对于系统性能没有影响,但是非线性函数需要考虑更为复杂的动态关系,其实际函数选择较线性函数更为复杂.在选取Y(e2)时,由于Mj(x1)矩阵为对称正定矩阵,所以其最大特征值为λmax(Mj(x1))>0.Mj(x1)矩阵的逆矩阵最小特征值为1/λmax(Mj(x1))>0,因此选择合适的 Y(e2)使矩阵的最小特征值Y(e2)/λmax(Mj(x1))− 1>0.当选取Y(e2)>λmax(Mj(x1))时,就可以保证Y(e2)/λmax(Mj(x1))−1>0,即保证矩阵为正定矩阵.以上分析同样应用于式 (38)中,通过选取 R(e2),ι和和Mjk(x1)共同保证3 含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实际情况中,机械臂惯性矩阵Mj(q),机械臂科氏力矩矩阵存在不确定性,我们用Mjk(q)和Cjk(q,)表示动力学模型中的设定参考部分,其中用Mju(q)和Cju(q,)表示其他未知部分,其动态关系可以描述为:利用神经网络一致逼近性能,设计一种在线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以补偿未知动力学模型参数.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器τf设计为:式中,ψ(Z)代表RBF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代表神经网络权重估计,其中,$∗代表神经网络实际最优权重,最优权重是为便于推导分析人为构造的,其定义如下:式中,νi(Z)∈Rn为神经网络的估计误差,神经网络权值误差我们用用来估计$∗Tψ(Z),设计神经网络权重自适应律为:式中,σi为小的正常数,Γi为正定对称矩阵.把式(25)代入式(12)可得:同模型控制类似,我们定义辅助变量e4为:对e4求导可得:式中,R(e2)为χ(e2)对e2求导的结果,同理为便于分析,令χ(e2)为线性方程,因此在该假设下R(e2)为常数.同时我们定义如下:其中,为e4的估计值.通过式(28)可以得出:通过式(28)和(31)可以得出: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下面对神经网络控制器的闭环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构造如下李雅普诺夫函数V2:对V2求导,并将神经网络控制器代入可得到如下式所示结果:利用如下不等式性质:可以得到:式中,ρ2和C2分别为:为使ρ2>0,控制增益需满足以下条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证明误差e1,e2,和为半全局一致有界.定理1.对于式(3)描述的闭环系统,在控制(23)的作用下,所有状态量均可测得,对于初始紧集Ω0,其中,则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将始终在紧集内:其中,D=2(V2(0)+C2/ρ2),l为神经网络节点数,ρ2和C2为正常数.证明. 在式(37)左右两端乘以eρ2t,可以得到: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通过上式可以发现,e1收敛于紧集同理可以证明e2和分别收敛于紧集和内,收敛于紧集内.4 数值仿真4.1 3旋转关节机器人仿真本节通过Matlab机器人工具箱(Robotic toolbox)程序对具有3旋转关节的机器人进行数值仿真.如图1所示,刚性连杆1质量与长度:mt1=0.5kg,lt1=0.114m;刚性连杆2质量与长度:mt2=0.5kg,lt2=0.144m;刚性连杆3质量与长度:mt3=1kg,lt3=0.241m.初始关节角矩阵设置为[0.0714rad;1.6718rad;−1.7432rad].设置任务空间期望轨迹为:其中,RBF参数节点数选择为28=256,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为Γi=10I256×256.神经网络中心选择为[−1,1]×[−1,1]×[−1,1]×[−1,1]×[−1,1]× [−1,1]× [−1,1]× [−1,1],其中控制增益K1=diag{40,40,40},K2=diag{30,30,30},扰动设置为[0.02sin(t)+0.06,0.01cos(t)+0.02,0]T,扰动观测器χ(e2)设置为[25e21,25e22,25e23]T.图2、3分别为关节空间、任务空间中3关节神经网络控制与PD控制跟踪对比图.图4为任务空间中神经网络与PD控制对比效果图,图5为神经网络控制器控制输入.由上图可知,所提出的控制算法可以保证跟踪误差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较PD控制而言,所提出的神经网络控制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4.2 2旋转关节1伸长关节机器人仿真本节通过Matlab数值仿真对具有2旋转关节1伸长关节的机器人系统进行仿真.其中刚性连杆1质量与长度:mt1=2.0kg,lt1=0.3m;刚性连杆2质量与长度:mt2=2.0kg,lt2=0.4m;刚性连杆3质量与长度:mt3=1.0kg,lt3=0.25m.初始状态矩阵为[0.5rad;0.9rad;0.4m].设置期望跟踪轨迹为:其中,RBF参数节点数为212,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为Γi=10I212×212.神经网络中心选择为[−1,1]× [−1,1]× [−1,1]× [−1,1]×[−1,1]×[−1,1]×[−1,1]×[−1,1]×[−1,1]×[−1,1]×[−1,1]×[−1,1],其中控制增益K1=diag{6,6,6},K2=diag{12,12,12}.图6,8,10分别为3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不含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对比图,图7,9,11分别为3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控制与不含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对比图.真实扰动设置为[sin(t)+1,2cos(t)+0.5,2sin(t)+1]T.扰动观测器χ(e2)设置为[25e21,25e22,25e23]T.图1 3旋转关节自由度机器人Robotic toolbox中的模型Fig.1 Model of 3revolute joint robot in robotic toolbox图2 NN与PD控制角度跟踪Fig.2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3 NN与PD控制位置跟踪Fig.3 Position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 图4 NN与PD轨迹跟踪效果Fig.4 NN and PD trajectory tracking performance图5 NN控制输入Fig.5 NN control input由上图可知,所提出的带扰动观测器的控制算法可以保证跟踪误差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较不加扰动观测器控制而言,所提出的带扰动观测器神经网络控制器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图12为扰动观测器与真实扰动误差对比图,图13为控制输入对比图,图14为神经网络估计权值与权值估计误差图,图15为神经网络逼近函数与被逼近函数.由图12、14和15可知,扰动观测器观测误差和神经网络估计误差都将收敛到较小的零域内.图6 关节1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6 Joint 1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7 关节1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7 Joint 1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8 关节2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8 Joint 2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9 关节2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9 Joint 2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10 关节3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角度跟踪控制Fig.10 Joint 3 angle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11 关节3含扰动观测器和不加扰动观测器速度跟踪控制Fig.11 Joint 3 velocity tracking control with and without disturbance observer图12 扰动与扰动观测误差Fig.12 Disturbance and disturbance observer error 图13 控制输入Fig.13 Control input图14 NN权值估计与误差Fig.14 Weight estimation and error of NN图15 逼近函数与被逼近函数Fig.15 Approximation and approximated function5 基于Baxter机器人的跟踪实验验证本文基于Baxter机器人对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验证.Baxter机器人是美国Rethink robotics公司研发的一款双臂机器人[36],其单机械臂是一种具有七自由度的冗余柔性关节机械臂[37].Baxter机械臂存在的摩擦力等未知扰动也会影响到机器人的控制精度.因此,对于Baxter机器人需要提高其定位精度以完成精确的跟踪任务[38].图16为Baxter机器人结构示意图.通过移动底座支撑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手臂采用旋转关节连接刚性连杆,关节处采用弹性制动器连接,即通过电机、减速器串联弹簧带动负载,在人机协作或外部冲击下起到保护人或机器人本体的作用.柔性关节还可通过霍尔效应检测角度偏差,由于弹簧具有固定刚度,通过胡克定律可检测关节处力矩,即在Baxter关节处都具有力矩传感器.手臂前后端通过26W 和63W 伺服电机驱动,通过14bit编码器实现关节角度的读取.Baxter机器人为基于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的开源机器人,通过Linux平台运行,用户可通过网络与机器人内部计算机互联读取信息或发送指令,或通过SSH(Secure shell)远程控制在内部计算机运行相关程序.利用Baxter相关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通过ROS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可以实现对Baxter机器人的信息读取与实时控制.Baxter中的SDK可以提供相关函数接口与重要工具:如Gazebo仿真器及Moveit移动软件包等.Baxter 机器人在力矩控制模式下,还需设置补偿力矩以抵消机械臂重力和肩关节支撑弹簧形变带来的影响.本节通过Baxter机器人实现机器人轨迹跟踪实验.图17为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计算机A通过Windows MATLAB simulink模块计算神经网络未知补偿量并通过UDP传输至另一台用于接收机器人状态信号并提供控制信号的计算机B中.计算机B利用Ubuntu 14.04 LTS平台下的Baxter RSDK(Robot operating system SDK)实现对Baxter机器人的编程与控制.其中RBF神经网络参数节点数为73,镇定参数为0.02,正定增益矩阵Γi=500I.协方差为0.75,其中控制增益K1=diag{17.7,20,15.7,22,20.3,12.6,15},K2=diag{2.1,2.2,1.2,2,5.1,10.1,4.5}.利用Moveit软件令Baxter机器人单臂移动一段距离,通过实时位置反馈信息,记录下移动过程中各关节轨迹.之后通过设计控制器令关节跟踪这条期望轨迹,并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与PD控制对比轨迹跟踪效果.表2所示为Baxter机器人PD控制参数.图18∼24分别为Baxter机器人S0,S1,E0,E1,W0,W1,W2关节含扰动观测器的神经网络与PD控制角度跟踪效果对比图.图25为Baxter机器人七关节神经网络控制输入.由图18∼24通过与PD控制对比可以得出,所提出的控制算法与PD控制相比具有更好的跟踪控制效果.图16 Baxter机器人系统结构:1.肩S0关节;2.肩S1关节;3.肘E0关节;4.肘E1关节;5.腕W0关节;6.腕W1关节;7.腕W2关节;8.声纳传感器;9.面部摄像头;10.显示屏;11.末端摄像头;12.末端抓手;13.操作旋钮;14.柔性关节;15.肩关节支撑弹簧;16.吸盘Fig.16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Baxter robot:1.shoulder jointS0;2.shoulder jointS1;3.elbow jointE0;4.elbow jointE1;5.wrist jointW0;6.wrist jointW1;7.wrist jointW2;8.sonar sensor;9.facial camera;10.screen;11.end-effector camera;12.gripper;13.operating knob;14.flexiblejoint;15.S1shoulder support spring;16.sucker图17 Baxter机器人实验平台Fig.17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Baxter robot 表2 Baxter机器人PD控制参数Table 2 PD control parameter of BaxterrobotJoint P D S0 50.01 2.5 S1 60 1.3 E0 15.1 2.5 E1 14 3 W0 25.2 3 W1 12 10 W2 12.3 10图18 NN与PD控制S0关节角度跟踪Fig.18 S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19 NN与PD控制S1关节角度跟踪Fig.19 S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20 NN与PD控制E0关节角度跟踪Fig.20 E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21 NN与PD控制E1关节角度跟踪Fig.21 E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22 NN与PD控制W0关节角度跟踪Fig.22 W0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23 NN与PID控制W1关节角度跟踪Fig.23 W1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ID control图24 NN与PD控制W2关节角度跟踪Fig.24 W2 joint tracking of NN and PD control图25 Baxter机器人NN控制输入Fig.25 NN control input to Baxter robot6 结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神经网络跟踪控制策略,以解决机器人动力学模型未知问题并提升系统鲁棒性.针对模型已知的情况,通过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刚体机械臂通用模型跟踪控制策略;针对动力学模型未知情况下,设计了基于全状态反馈的自适应RBF神经网络跟踪控制器,并通过设计扰动观测器补偿系统中的未知扰动.通过选择合适的增益参数可以将跟踪误差收敛到零域,并利用李雅普诺夫理论证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使闭环系统误差信号半全局一致有界.最后通过对比仿真证明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并且将控制算法在Baxter机器人平台上进行验证.References【相关文献】1 He W,Li Z J,Chen C L P.A survey of human-centered intelligent robots:issues and challenge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17,4(4):602−6092 Li Y N,Ge S S.Human-robot collaboration based on motion intentionestimation.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2014,19(3):1007−10143 Li H Y,Chen Z R,Wu L G,Lam H-K.Event-triggered control for nonlinear systems under unreliable communication link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7,25(4):813−8244 Hou Zeng-Guang,Zhao Xin-Gang,Cheng Long,Wang Qi-Ning,Wang Wei-Qun.Recent advances in rehabilitation robots and intelligent assistance system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6,42(12):1765−1779(侯增广,赵新刚,程龙,王启宁,王卫群.康复机器人与智能辅助系统的研究进展.自动化学报,2016,42(12):1765−1779)5 He Wei,Ding Shi-Qiang,Sun Chang-Yin.Research progress on modeling and control of flapping-wing air vehicle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7,43(5):685−696(贺威,丁施强,孙长银.扑翼飞行器的建模与控制研究进展.自动化学报,2017,43(5):685−696)6 Wei Qing-Lai,Zhang Hua-Guang,Liu De-Rong,Zhao Yan.An optimal control scheme for a class of discrete-time nonlinear systems with time delays using adaptive dynamic programming.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0,36(1):121−129(魏庆来,张化光,刘德荣,赵琰.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的一类带有时滞的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策略.自动化学报,2010,36(1):121−129)7 Xu B,Shi Z K,Yang C G,Sun F posite neural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of a class of uncertain nonlinear systems in strict-feedback form.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4,44(12):2626−26348 Tie Lin,Cai Kai-Yuan,Lin-Yan.A survey on the controllability of bilinear systems.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1,37(9):1040−1049(铁林,蔡开元,林岩.双线性系统可控性综述.自动化学报,2011,37(9):1040−1049)9 Shen Fei,Cao Zhi-Qiang,Xu De,Zhou Chao.A dynamic model of robotic dolphin based on Kane method and its speed optimization method.Acta AutomaticaSinica,2012,38(8):1247−1256(沈飞,曹志强,徐德,周超.基于Kane方法的机器海豚动力学建模及速度优化方法.自动化学报,2012,38(8):1247−1256)10 Modares H,Ranatunga I,Lewis F L,Popa D O.Optimized assistive human-robot interaction us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Cybernetics,2016,46(3):655−66711 Sun Fu-Chun,Sun Zeng-Qi,Zhang Bo.Observer-based adaptive control for robot trajectory tracking using neural networks.Acta Automatica Sinica,1999,25(3):295−302(孙富春,孙增圻,张钹.基于观测器的机械手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自动化学报,1999,25(3):295−302)12 Li Y N,Ge S S.Impedance learning for robots interacting with unknown environments.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2014,22(4):1422−143213 He W,Dong Y T.Adaptive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for a constrained robot using impedance learn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Systems,2017,29(4):1174−118614 De Santis A,Siciliano B,De Luca A,Bicchi A.An atlas of physical human-robot interaction.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8,43(3):253−27015 Liu Y J,Tong S C,Li D J,Gao Y.Fuzzy adaptive control with state observer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with input constraint.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6,24(5):1147−115816 Wang F Y,Zhang J,Wei Q L,Zheng X H,Li L.PDP:parallel dynamic programming.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2017,4(1):1−517 Tong S C,Wang T,Li Y M,Chen B.A combined backstepping and stochastic small-gain approach to robust adaptive fuzzy output feedback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3,21(2):314−32718 Liu Y J,Tong S C.Adaptive NN tracking control of uncertain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with nonaffine deadzone input.IEEE Transactions onCybernetics,2015,45(3):497−50519 Chen C L P,Wen G X,Liu Y J,Wang F Y.Adaptive consensus control for a class of nonlinear multiagent time-delay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4,25(6):1217−122620 Han Hong-Gui,Qiao Jun-Fei,Bo Ying-Chun.On structure design for RBF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strength.Acta Automatica Sinica,2012,38(7):1083−1090(韩红桂,乔俊飞,薄迎春.基于信息强度的RBF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研究.自动化学报,2012,38(7):1083−1090)21 Ding S B,Wang Z S,Zhang H G.Event-triggered stabilization of neural networks with time-varying switching gains and input satur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2018,29(10):5045−505622 Narendra K S,Parthasarathy K.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dynamical systems using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1990,1(1):4−2723 Yang C G,Jiang Y M,Li Z J,He W,Su C Y.Neural control of bimanual robots wi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