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合集下载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李莉张璐瑶项目来源: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3BSH088。

湖北省重点文科基地湖北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宏观比较的视角出发,对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伦理规范在历史发展、宗教精神、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开展分析,在坚持普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遵循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明要素,将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与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关键词:中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一、中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轨迹与社会工作特点在我国,社会工作很早就被应用于一些正式组织,但并非是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它作为一种非本职性、公益性形式存在,在本国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变适应,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中生根发芽,不断构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和学科从西方引进到中国。

然而,当时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在我国的发展依靠政府,政府包揽一切;企事业单位将职工的一切管理活动规划在自己的范围内;对于家庭来说,当时社会鼓励多子多孙“人多力量大”,家庭内部事务、养老等都由子女承担;邻里关系融洽,最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四合院”、“筒子楼”促使大家居住在一起互帮互助,这些都体现了那段时期中国社会单一化管理方式和集体性生活的面貌。

也就是说,国家和政府主动承担了属于社会管理的所有职能,也没有给社会自主管理的活动空间,没有激发社会公益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建设的逐步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为宏观调控等方面;企事业单位的职能也发生变化,很多在企业内所具有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功能都抛向社会;而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增加和小户型的家庭住宅占据主导,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邻里间的关系逐渐弱化;计划生育造成的“核心家庭”在家庭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政府部门和基层街道等已经无法满足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兴趣各类人群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将视野转向社会化的服务。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困境与对策探究发布时间:2021-07-14T16:02:27.3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0期作者:周颖[导读] 社会工作是与价值观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周颖山东烟台鲁东大学 264025【摘要】社会工作是与价值观密切相连的一种职业或事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存在和定义的关键的基础,是社会工作者实现职业意义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价值观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具有较强的影响。

新教伦理、人道主义、乌托邦思想以及社会福利观念等思想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产生有很大影响,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时间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探索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点,促进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可以帮助推动社会工作专业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我国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方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然而,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境,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因此,本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契合点来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工作价值观;困境一、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困境分析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就是将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然而在现阶段,社会工作价值观与我国传统价值观有较大的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一)二者对于“人”的看法存在差异首先是家族本位和群体本位的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依附于一定的家族关系,个人要服从于家族,要维持家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在今天,家族虽然逐渐演变为小家庭,但是我们依然以家庭为重,将家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可能会牺牲个人利益。

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人的幸福是高于一切的,个人是衡量一切意义和价值的标准。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价值观思考一、新时代下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将其国外事物转化为符合当地文化传统与生活实际的一种过程。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要将原本外来的社会工作理念、技术和方法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模式和方法。

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将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翻译成中文,而是要基于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现实问题,重新构建社会工作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

这也意味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一个在中国具体社会环境条件下的社会工作的本土思考和实践创新。

1. 尊重和继承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际关系、公共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宝贵价值。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是要在尊重和继承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将以中国传统的仁爱、敬老、孝顺、和谐等为核心,将中国传统美德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相结合,为社会工作的实践提供基础指导和坚实保障。

2. 关注和重视当地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将更加关注和重视当地的社会问题。

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与西方不同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化问题等。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价值观要求社会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社会问题,将社会工作的目光和实践重心转向这些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解决当地的社会问题,促进当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3.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4. 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还要求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

在新时代下,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对中国国情和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中国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

这也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更要具备一颗关怀社会、服务弱势、尊重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情怀。

四、结语在新时代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对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的一种必然要求。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

中西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机制比较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大陆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从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进行阐述;其次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的发生方式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组织基础。

本文通过反映社会工作这一外来专业在中国所面临的独特背景,以期为学界深入思考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道路提供一个思考的维度。

关键词:中西比较社会工作发展机制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根源(一)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众所周知,作为社会工作雏形的西方早期慈善事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的。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慈善事业逐渐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助人活动,而最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友善访问员”本身就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他们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认为帮助穷人和有困难人士是服膺上帝的一种荣耀。

与此同时,在西方的社会福利领域,有很多非政府机构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这些机构组织的构成和管理,也影响了在机构内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人员的价值理念(王思斌,2004)。

纵观西方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个历史,基督教文化在每一阶段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文化可以说是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

(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显然,基督教文化作为舶来品在我国本土是没有成长土壤的,因此,以之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专业要想在我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顺利完成社会工作专业的本土化过程,就必须寻找能够支撑这个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本土文化和思想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认为,虽然19世纪中期的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及民国时期出现的一批民间救助机构所进行的工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历史,但是这些零散的、民间性的工作并不足以支撑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因此,要想在我国文化中为社会工作专业寻根,那么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助人思想就理所当然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发展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
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
3.佛教文化 (1)解脱主义 (2)众生平等
二、中国传统价值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异质 性分析 (一)社会福利观念、宗教慈善思想方面的 差异 1.社会福利观念 西方对此强调的是福利的社会性,即多数 成员享有平等的福利,而不是少数特权者 东方对此注重的是由此巩固政权统治。 2.宗教慈善思想 西方:无区别的博爱 东方:区别对待的仁爱
2.人文主义思想
3.民主思想
4.社会主义
费边社会主义(渐进主义)个人服务社会, 社会回报个人。
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社会福利事业
5.福利主义
福利的社会性,是多数人或者社会所有成员 均享有的平等福利。
(二)中国价值观基础 1.儒家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同社会 (2)礼 (3)孝道观 (4)入世观
2.道家文化
(三)寄情娱心、修身养性的生的精神
对于生的乐观精神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肯定了个人生命的价值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核 心观念
1.尊重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大小之分,但无贵贱之别。
2.满足人的需要
• 沙克伟:
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专业社会工作在 中国产生最大的功效,而只有来自本土实 务工作经验在经过概括提升后,形成的为 本土大多数社会工作者所接受和遵循的专 业价值观,才能真正起到指导社会工作专 业发挥功能极大化作用。
•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关键在于价值观 的本土化。
二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基本原则
• (一)“内生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 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个人—家庭—社 会”三级模式
形成原因
• 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个人—家庭—社会” 的三维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我们从儒家经 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语中可见一 斑。很多学者都认识到“家文化”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根基与支配作用。中国的 “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紧紧结合 的团体”,并且是建构化了的,整个社会 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与“社化” 作用以传递给个人。中国社会“举整个社 会各种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 亲,其义益重。”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比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比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对比摘要:西方社会工作在没有专业教育基础上得以产生和发展,后期的社会工作教育也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才得以不断发展。

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与西方又有所不同。

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西方国家与中国在社会工作教育的不同发展历程,来探寻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比较一、社会工作教育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源于早期的、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慈善救济活动。

英国在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同时也最早遭受贫困问题的困扰,因此在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然而从志愿的慈善救助活动到专业的社会工作,人们常常以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作为专业社会工作出现的标志。

通过早期对志愿者提供的培训,给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在服务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不能很好的应付自己逐渐增加的工作内容,想要应付它们就必须经过更多的专业训练,由这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始,社会工作教育也开始正式走向正规化,也逐渐被高等教育体系所接纳。

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专业学校出现189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美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于1898年率先开办了为其6周的暑季训练课程,在1904年该课程已经发展为为期一年,在1962年该课程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与此同时,哈佛和史密斯学院联合创办了波士顿社会工作者学院。

1924年社会工作课程为大学接纳正式成为大学的一部分,1927年美国17项社会工作教育课程联合成立了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AASSW),1937年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的会员获得美国大学协会批准,正式成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并不是仅仅意味着社会工作在大学开设课程,而是意味着一个社会工作这门学科被一个严格的学术制度体系所接纳。

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取向转变及本土化反思

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取向转变及本土化反思

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取向转变及本土化反思一、理论取向转变社会工作的理论取向转变,代表着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对社会问题认知和干预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传统的慈善模式强调的是个别救济和慈善施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更像是善心人士,对于社会问题只是进行片面的救助和补救。

随着社会工作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慈善模式逐渐暴露出对结构性问题无能为力的弊端,因此社会工作理论取向出现了转变。

系统论的理论取向认为社会工作应该关注个体和家庭与社会、组织、环境之间的系统性互动关系,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开始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实用主义理论提出社会工作的目标应当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导向,这也使得社会工作开始更加强调实证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心理社会学理论则强调个体生活中的心理过程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从而引导社会工作者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关注社会问题的心理因素。

而批判社会工作的兴起,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批判,社会工作者开始以更加政治化的态度来认识社会问题和干预社会问题。

这些理论取向的转变,反映了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不断蜕变和深化,也为社会工作者认知社会问题和干预手段提供了多种选择。

这种理论取向的转变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系统论过分关注结构性因素可能忽略了个体和家庭的特殊情况;实用主义强调实践导向容易产生功利化的风险;心理社会学可能将问题归因于个体因素而忽略社会因素;批判社会工作强调政治化的干预可能使得社会工作者过于偏离实际工作的需要。

理论取向的转变需要不断审视和完善。

二、本土化反思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社会工作不再只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问题,而是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跨国、跨文化、跨民族的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反思变得愈发重要。

本土化反思,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将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模式机械地引入到本土社会实践中,而是要结合本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深入分析本土社会问题和工作环境,寻找出适合本土实际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理论框架。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社会工作应以社区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理念为引导,综合应用社会工作各种方法,整合公益和慈善的资源,一起向着和谐社区,人人安居乐业的远景迈进。

此为道明而术优,最终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回应如今政府的政治诉求。

一、社会工作为什么要本土化首先,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迫切需要。

翻开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是随着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一个解决和舒缓社会问题的职业门类。

它这样的基因构成,就决定了在中国推广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回头看看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当年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提速是何其相似。

相应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无论是老生常谈的老龄化、环保、贫富差距,还是最近提出的流动人口和心理抑郁,这些问题都在呼唤着社会工作的介入。

虽然与国外相比,这些问题的表述都是相似的,但是,问题的起因却有中国的内在特点,如果忽视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特点,而盲目推广社会工作,势必会影响社会工作应有的成效,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举世认可的职业,这一点从如今社会工作发展的蓬勃程度中就可见一斑。

凡是能成为一个职业的工作内容,必然是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用的,否则不但人民群众不会认可,市场不会认可,政府也同样不会认可。

而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则在于成效的凸显,在于人的改变,在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如果这些东西没法达到,社会工作迟早会因水土不服而退出中国。

因此,要想社会工作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那么本土化的改良就必不可少,社会工作只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方能在中国职业分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

二、社会工作能不能本土化如前文所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今的中国社会是否有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可能性呢。

答案是肯定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趋势已经出现十六大决定建设一支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探讨

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探讨
. 素A的ll制约Ri和g影ht响s,R为e此s,er构v建ed我.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
化体系,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教育的一项 基本任务。鉴于此,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1 社会工作理论内涵的理解
通过重新梳理过去对这一问题已有的研究,对社 会工作理论本质内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于社会工 作本土化的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本土化” 进行了研究和探讨。通过查询西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得知,Walton 和 Abo 首次提出了本土化与社会工作 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在不同的地区和环境下,本土 地化和社会工作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社会、政治、文 化和经济特征。Y ip 从从三个维度对社会工作本土化 的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更进了一步的研究, 通过研究提 出了社会工作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还具有 支配性与族群性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特征,而王思斌 教授指出,只有把具有专业性与本土性特点的社会工 作有效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本土性二者之 间的互补关系。才能把二者之间的优势充分发挥出 来。所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则被认为是“关于社会工 作的各种知识架构的总称”。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 内涵就是指对于引入和借鉴外来的理论,需要进行反
作者简介:李珍妮(19 91 —),女, 壮族,广西柳 州人,硕士,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思与创新,并将其社会工作理论融入到中国社会的具 体实际情境当中去,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升 华,为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也为 我国社会工作学者研究提供理论指引。近年来,有学 者又进一步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自觉、文化自 觉方面的研究,甚至制度自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理解为是对社会工作本土性的追寻。 2 对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重要性的认识
2019 年 8 月上 教育 EDUCATION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浅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问题的必要性,然后主要从专业自我与个人自我的本土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途径探讨。

关键词:价值观;专业自我;个人自我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76-01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建立专业关系与个人关系时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问题非常重要。

首先,专业关系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结成的关系。

个案工作专业关系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关系的独特性。

个案工作中,是个案工作者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挥潜能、调整态度,从而解决案主的问题并增进案主自我发展的过程。

个案工作专业关系是为达成这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特定关系。

个人关系则是指个案工作者与案主建立的除专业关系以外的各种关系。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社会工作起源于发达的西方社会。

然而,从西方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工作,对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很明显差异的国家和地区,是无法”照搬”的,即使”照搬”进来,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而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动力和灵魂,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

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发展社会工作,必须要以价值观的确立为前提。

尤其是在建立专业关系与个人关系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大部分社会工作实践都有赖于做出基于价值观的决策。

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对于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这个舶来品来说,显然她的本土化问题迫在眉睫。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的必要性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差别很大。

西方社会价值观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

所谓人本主义即把人和社会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

它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价值,注重个人利益。

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专业关系是一种职务关系,任何的良好个人关系的形成都只是手段。

因此西方的社会工作个案专业关系是一种纯粹的职务关系,不包含个人关系。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引言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的重要规范和指导。

它强调对案主、社区和社会利益的尊重和保护,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专业的行为准则。

然而,社会工作伦理并非一成不变,它需要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本土化,以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特别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特性及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比较。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文化差异、社会工作者、伦理准则中国社会工作伦理的主要内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价值观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的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与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相比,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强调在集体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和社会的责任。

此外,由于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社会工作伦理还注重处理与家庭、社区和政府的关系,以及积极推动社会公正和公平。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必要性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必要性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各异,需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和适应。

对于中国来说,本土化社会工作伦理的建立有助于更好地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提高社会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也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专业水平和自我认同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便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遇到一系列伦理问题,如案主隐私权、双重关系、利益冲突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需要严格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准则,始终案主、社区和社会的利益,以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

此外,社会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寻求与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以便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处理与案主的关系时,社会工作者需要充分尊重案主的隐私权和自主权,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同时也要案主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支持。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本文概述在深入探讨《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这一主题之前,首先需要对文章的核心议题进行概述。

本文旨在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结构的本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实现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关系构建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等方面。

西方社会结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而中国社会结构则以集体主义为基础,注重群体的和谐、秩序与责任。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社会运作方式,也为社会工作实践带来了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将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与本土文化、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和民众。

在中国,这意味着社会工作需要适应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政策环境,发展出符合国情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社会和政策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

同时,文章还将提出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和谐与进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社会工作领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参考,促进中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交流与融合。

二、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家庭结构与社会支持系统:在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相对较为松散,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且个人主义色彩浓厚。

西方社会强调个人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平等。

而在我国,家庭结构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注重家族的延续和集体利益。

家庭不仅是情感寄托的场所,也是经济、教育、养老等多重功能的载体。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社会在社会支持系统上的不同,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实施方式和效果。

社会等级与流动性:西方社会普遍强调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社会流动性较高,社会等级观念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我国传统社会等级观念较为强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有所提高,但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伦理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在本土化的背景下,由于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差异性存在,社会工作伦理问题的引发和解决相对比较复杂。

因此,本文将针对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

困境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其价值观念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亲情以及集体意识等价值,然而,西方社会工作文化却更加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和权利等价值。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价值冲突和取舍。

困境二: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但是实际上这些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具体、适用性不强,对于倡导和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而言是一大困境。

困境三:缺乏统一标准对于社会工作伦理而言,其规范、标准应该是具有时效性且能够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且适用性较强的标准。

然而现实是,大量尚待解决的伦理问题和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决困境一: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对于社会工作人员而言,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本质是一项必要的工作。

他们应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和善待客户,理性看待情感问题,并能够在心理上体现“家庭情感优先”。

同时,也需要具备西方社会工作文化所强调的人权、个人自由等价值,并在实践中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行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应对伦理困难。

要推动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必须完善法规制度、明确职业界限、建立各种规范和标准。

国家可以根据社会工作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法规和监管机制,并针对矛盾和伦理困境建立合理的调解机制,推动社会工作行业合规化、合理化,提高整个行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为了解决社会工作领域存在的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国家可以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用于本土的标准,以便规范社会工作行业的行为。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逐渐成熟,也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问题。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其伦理理念和原则面临着文化差异、制度差异等困境,如何将国外的社会工作伦理进行本土化,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困境和对策两方面进行探讨。

1. 文化差异中国社会工作伦理是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会对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带来一系列困难。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社会工作伦理支撑和核心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理论的探索。

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理、关系伦理和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凝练,才能形成适宜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体系。

2. 制度差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差异,社会工作伦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实践规范和监管制度。

中国的家庭服务模式和美国的家庭服务模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会导致社会工作伦理在本土化过程中面临挑战。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法规,了解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保持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

也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工作伦理理念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有效的本土化,切实解决实践中的矛盾与问题。

3. 教育模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育模式的差异也会影响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

在教育模式上,要结合国情制定适宜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计划,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培养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能力,提高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水平。

1. 建立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伦理理论体系在实践中,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伦理实践模式。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名词解释一、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行为,旨在通过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福利和改善社会关系,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

社会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支持、援助和服务,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在实践中所持有的一种关于什么是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体系。

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反映了他们对道德、伦理、公平和正义的看法。

三、本土化:本土化指的是将外来的事物、理念或文化适应和融入到本地环境中,使之符合本地的特点、需求和价值观。

在社会工作领域,本土化是指将国外的社会工作模式、理论和实践方法与本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适应和解决当地社会问题。

四、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将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以打造适应本地需求和价值观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它强调适应性、文化敏感性和本地化的特点,将全球社会工作原则与当地实践相结合,使社会工作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例如,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尊重和包容: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社会工作者需要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差异,并充分理解和接纳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非歧视和公平: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对人们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公平地为所有人提供服务和支持。

3. 社区参与和合作:社会工作者应鼓励和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和合作,帮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4. 残疾者权益保护: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和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5. 社会正义和倡导:社会工作者应该致力于社会正义,发声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通过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当地人们的需求,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服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两种驱动史臣,原心洁(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3)摘 要:回顾我国社会工作近年来的发展历程,来自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与原有的本土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场域中的两种力量,既存在着分异,也表现出同化的趋势。

检视二者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在专业社会工作探索本土化发展策略的过程中,本土社会工作也逐步实现专业化转向。

这两条并行的轨迹带来的结果是二者相互促进的互构式发展。

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继续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着重在目标互构、理念互构、人才互构、方法互构四个层次得到体现。

关键词:专业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互构式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9)05-0076-07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界存在“转型说”[1]、“嵌入说”[2]、“和而不同说”[3]。

本文则提出“互构说”,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过程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共同驱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在未来,这种互构的趋势或将持续下去,推动两种类型的社会工作在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发挥各自优势。

一、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驱动在我国社会工作语境下,专业社会工作指向来源于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

学界普遍认为,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指的是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之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4]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问题繁多而复杂,具备个体治疗与社会治理功能的专业社会工作正处于需求旺盛期。

但从实践层面来看,在西方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及实务模式,如何有效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问题,仍是各方讨论的重要议题。

对于专业社会工作来说,本土化是一个政治性的过程。

[5]专业社会工作借助本土化的过程,既推动着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共同建构的社会工作整体格局的发展,也为自身不断争取合理定位与话语权。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探讨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服务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工作伦理,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和灵魂,对于维护服务对象权益、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由于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这套体系在中国本土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旨在探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其在中国实践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伦理支持和保障。

2.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概述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核心价值观念主要源自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哲学思想。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慈善事业和宗教改革时期的福利工作。

在启蒙时代,随着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强调,社会工作的伦理观念开始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核心原则包括尊重个体价值、促进社会正义、维护服务对象利益、保持专业诚信等。

尊重个体价值体现在对社会工作实践中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无论其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或个人信仰。

促进社会正义则强调社会工作在消除社会不平等、推动社会公正方面的责任。

维护服务对象利益意味着社会工作者应当始终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先,确保服务对象的权利不受侵犯。

保持专业诚信则要求社会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保持高标准的道德和专业准则。

在西方,社会工作伦理不仅是一种指导专业实践的理论框架,也是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反思和职业判断的重要工具。

伦理决策通常涉及对复杂情境的分析,其中可能包括道德原则的冲突、文化差异的考量以及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伦理困境时,常常需要借助专业伦理守则、法律法规以及同行和监管机构的指导。

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分析

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分析摘要:社会工作,是我国新兴的一门学科和职业,目前仅在我国少数一类本科院校中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

由于其当前的“小众性”,关于社会工作的一些职业界定有待厘清,社会工作自身在中国的生根发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如何将社会工作本土化,使之适应我国国情,让其更好的为我国群众服务,为我国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分析引文:社会工作虽然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根基不深,但它在西方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相当悠久。

早在几个世纪以前,西方国家就已经有了社会工作的意识和概念,发展至今,社会工作在国外早已是一门稳定且成熟的职业,有着明确的职业界定和行业守则。

然而这些“舶来”的西方概念能否准确定义我国社会工作的含义?国外社会工作的职业准则能否被我国照搬?实践已经给出了否定答案。

要助力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就必须完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成功转型。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问题(一)如何界定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之前已经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做了阐述,社会工作在我国完成本土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其专业的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在理论上包含职业技能和价值伦理两个版块,职业技能是教导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以专业的技巧和工作技能服务于案主,从而达成社会工作的任务目标,即助人自助,而价值伦理则是从学科的价值概念角度解决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意义何在等价值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就其价值伦理来说,社会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于人们外显行为的关注,它更注重于关注人们行为背后的成因;而社会工作又不同于心理学,它更注重问题的社会化的意义并最终将问题进行社会导向的解决;社会工作也不同于社会学,社会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心理、行为、角色,重视实证性的研究,而社会工作更注重问题的解决,在不破坏案主生存环境的前提下秉着双方自愿的原则,为案主提供心理或行为上的辅导,维护社会稳定,不包含也不予许包含任何的强制性[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其本土化发展。

首先,我们概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根据历史,文化,法律,宗教等背景因素,讨论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发展;最后,本文总结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的影响,并建议将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本土化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发展
正文:
社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行业,它旨在服务社会弱势人群,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正义,提升社会福祉水平。

在不同地域,社会工作存在不同的价值观,表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拟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其本土化发展。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在中国,社会工作者推崇服务性价值观,重视传统价值观,比如“仁者安人”、“忠孝”、“顾全大局”等。

而在西方国家,社会工
作者则强调自由主义价值观,比如“尊重他人自由”、“尊重个人”、“尊重多元文化”等。

其次,根据历史,文化,法律,宗教等背景因素,我们讨论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发展。

在中国,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以及社会工作实践的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价值观正在朝着更加人文关怀和利他主义方向发展,以适应当代中国
的需求。

西方国家也正在朝着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方向发展,以改善海外社会工作的实践效果。

最后,本文总结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中西方差异及本土化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更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并有助于提升本土化的工作质量和效果。

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比如如何实现价值观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理想的实践效果。

因此,本文建议将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工作实践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社会工作发展,我们应该注重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并将其纳入到社会工作实践中。

例如,在中国,应该尊重传统价值观,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家庭教育,提升民众公德素质,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而在西方国家,则应该凸显多元文化的尊重,抑制社会矛盾,尊重他人自由,为多元文化实践创造条件。

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改善社会工作实践,还应当重视任务分工,结合不同团体的特点,实施更加精准的干预措施。

举例来说,针对婚姻家庭问题,应当强调夫妻平等,探讨亲子关系,提倡家庭教育;针对老年人,应该强调社会参与,抗衰老,社会关怀;针对精神障碍者和残障者,应该强调正确尊重,努力改善社会环境,推进融合社会关系。

因此,要有效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改革,充分尊重历史,努力促进地区间文化及实践的交流,以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善服务内容。

所以,完善社会工作价值观,才能够推动社会工作发展朝着更加理性,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从而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氛围。

此外,在进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以便能够支持实践的发展。

大学和机构应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全面的教育课程,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以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也应注重创新,探索社会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新方法,从而有效把握当前社会群体需求,为当地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实证性研究。

因为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有所不同,从而影响社会工作实践的一致性。

因此,应该就相关的价值观进行客观和实证性的研究,有效评估实践的效果,以决定实践中应该保持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便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和实践效果。

总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更加细致和专业的实践,也有利于服务的统一和标准的建立,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而要取得成功,则需要从文化、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着手,努力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贡献力量。

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完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

要有效地实施本土化发展,需要从文化、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入手,强调传承和改革,加强人才培养,探索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的新方法,并进行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研究,从而使社会工作发展朝着更加理性,有序,合理的方向发展。

改善社会工作价值观,不仅有利于更加细致和专业的实践,也有利于服务的统一和标准的建立,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