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

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

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2。

1 概述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

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

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

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

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Ð Ö ä ¼ ¶ Í ë È
Ò² » ú þ² ¶ ú ý² È ú ϼ º Æ Û¾ Õ É ö Ô V Ó ¼ M µ Ö º ϼ Æ × Ü² úÖ µ
× Ü ×Ö î Õ£ ¨¹ ÊÓ Ã£ ©º ϼ Æ ú ² Óà ¾ ñ « ¹¹ ² ¹ Ì× Ê ¿ â´ æ ¾ »³ ö ³ »² Ò ú ¶ þ² ú È ý² ú º ϼ Æ Ï û· Ñ û Ï· Ñ Ð Î³ É Ô ö¼ Ó Ú ¿ º ϼ Æ ö 950 4068 120 5138 2547 60 780 540 20 3947 9085 1950 23140 2100 27190 7782 80 6300 610 300 15072 42262 441 3480 931 4852 1971 2730 320 -20 5001 9853 3341 30688 3151 37180 12300 2870 7400 1150 300 24020 61200 150 1260 210 1620 4804 4714 4682 14200 790 5600 1810 8200 5744 11574 6702 24020 9085 42262 9853 61300 м Ö ä² úÆ ·¨ £û Ϻ Ä£ ©
《国民经济核算》
作者:张裕民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一、投入产出表 二、直接消耗系数
三、完全消耗系数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一)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投入 最初投入(要素投入) 中间产出(中间产品) 2、产出 最终产出(最终产品)
3.投入产出表的概念:
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 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纵横交叉组成的 一张棋盘式平衡表,揭示了国民经济 各部门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 关系。

投入产出表及分析理论

投入产出表及分析理论

一.投入产出的涵义(一)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里昂惕夫在从事美国经济结构分析的工作过程中,对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了简化:(1)将经济主体的活动以生产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归纳为若干产业部门以及集合为家庭和其他非生产部门。

(2)突出诸部门之间在生产活动中的结构性相互关系,将通过中间产品的交易形成的相互关联。

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以生产技术系数(投入系数)的形式固定下来。

(3)与此同时,将生产方面的这种关系同支出方面即最终需求在各个产业的结构,以及分配方面的附加价值在各产业内的分布连接起来,形成了供求平衡、收支平衡为轴心的体系。

通过简化,里昂惕夫的模型和瓦尔拉斯的模型出现了两点较大的区别:(1)在瓦尔拉斯的模型中生产要素间存在可替代性,而在里昂惕夫的模型中生产要素失去了可替代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系数,因此生产系统就能以线形关系来表示了。

(2)里昂惕夫模型中省略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价格对主体在追求最佳化时必然发生影响的思想。

(二)投入产出的涵义投入产出作为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在国内外曾有过各种名称,如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技术、产业关联分析方法、部门联系平衡法等。

作为一种方法,它是研究国民经济体系中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然而它不仅仅局限于分析产业间联系,还可以利用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有关数量比例去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其他方面的问题。

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即使用方向和数量,又叫流量,例如用于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投入产出法是投入产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把一个复杂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系统地数量化的方法”。

它借助投入产出表,对各产业间在生产、交换和分配上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产业间关联关系的特点,为经济预测和经济计划服务。

二.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也称里昂惕夫表或产业联系表。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

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

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j(i,j=1,2, …,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 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 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j ,用公式表示为:a j=X j/X j (i,j=1,2, …,n)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

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三创<1之间,3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j越小,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j=0则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 n n n n nb ij —a j ■—a ik a kj •—■—a is a sk a kj ■—a it a ts a sk a kj ・・・k =1 s=1 k =1 t =1 s=1 k=1(i,j=1,2,…,n )式中的第一项aij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品部门的直n―3ik 3kj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心表示第j产品部门对第i产n n――a is a sk a kj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sm 2 为第二n n n———a)t a ts a sk a kj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ysT2 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轮间接消耗量。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知识介绍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调查、财务报告、行业协会等渠道。
数据质量审核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筛选、整理、计算等。
编制结果展示
表格形式展示
将编制结果以表格形式展示,包 括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表、 完全消耗系数表、最终使用表和 初次投入表等。
收集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数据,编制直接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 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消耗关系。
编制完全消耗系数表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表,推算出完全消耗系数表,反映各部门之间的间 接消耗关系。
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
根据完全消耗系数表,编制最终使用表和初次投入表,反映最终使用 和初次投入情况。
数据收集与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政府和企业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决策支持
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全面的经济分析 和预测,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明智和前瞻性的决策。
THANKS
感谢观看
智能化
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投入产出表 与模型将实现智能化分析,自动识别数据规 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跨行业与跨区域的应用
跨行业
随着产业融合和跨界合作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多行业,帮助不同行业 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跨区域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投入产出表与模型将应用于更广泛的区域,促进地区 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预测经 济发展趋势,为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提 供支持。
环境影响评价
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可以评估经 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保护提 供依据。
03

解读投入产出表

解读投入产出表

解读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是企业用于展示生产过程中资产投入和产出的一种统计分析工具。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运营模式。

投入产出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投入项目: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如人力、原材料、设备、资金等。

2. 投入金额: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所需的费用,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3. 产出项目: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如产品、服务、收益等。

4. 产出金额: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所得到的收入,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5. 投入产出成本: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成本和所获得的产出的收益之间的比率。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项目的分析:首先需要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进行分析。

例如,人力资源是否足够、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否过高、设备使用效率如何等问题。

通过对投入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2. 产出项目的分析:其次,需要对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分析,对其市场定位、质量、营销渠道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产出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
优劣势。

3. 投入产出成本的分析:最后,需要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进行分析,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两个方面。

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盈利状况。

总之,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统计分析工具,通过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投入产出计划表

投入产出计划表

投入产出计划表一、背景介绍投入产出计划表是一种经济学工具,用于评估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

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制定经济政策、规划产业布局以及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深入探讨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定义、原理、编制过程以及应用场景。

二、定义和原理2.1 定义投入产出计划表(Input-Output Table,简称IOT)是一种描述经济系统内各个产业相互依存关系的表格。

它通过记录各个产业之间的投入和产出关系,可以揭示一个经济系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2.2 原理投入产出计划表采用矩阵的形式表示,其中行代表各个产业的投入,列代表各个产业的产出。

矩阵的每一个元素表示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即单位产量的投入需要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出量。

投入产出计划表的编制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投入系数矩阵的估计和均衡条件的求解。

估计投入系数矩阵需要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进行计算。

求解均衡条件则是通过迭代算法,不断调整各个产业的投入和产出,使得总产出等于总投入。

三、编制过程3.1 数据收集投入产出计划表的编制首先需要收集各个产业的经济数据,包括各个产业的产出、投入以及投入产出关系。

这些数据通常可以通过统计局、商业部门和企业调查等渠道获得。

3.2 估计投入系数矩阵在获得各个产业的经济数据后,可以通过统计方法估计投入系数矩阵。

投入系数矩阵的每一个元素表示单位产量的投入需要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出量。

通过统计和计算,可以得到一个N*N的矩阵,其中N表示产业的数量。

3.3 求解均衡条件在获得投入系数矩阵后,需要通过迭代算法求解均衡条件。

均衡条件要求总产出等于总投入,即各个产业的产出与投入之和相等。

通过不断调整各个产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可以最终达到均衡状态。

四、应用场景投入产出计划表在经济学和经济规划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4.1 经济政策制定投入产出计划表可以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投入产出表格

投入产出表格

投入产出表格篇一:投入产出表表式附:投入产出表表式: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组成。

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主栏为n个产品部门,宾栏为m个产业部门,沿行方向看,反映属于某一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生产的,合计为属于该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总产出;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生产各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合计为该产业部门总产出。

全部产业部门总产出等于全部产品部门总产出。

通常产品部门个数多于产业部门个数。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产出与进口之和;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与商业和运输费用之和。

使用表又称投入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栏包括n个产品部门,宾栏包括m个产业部门。

沿行方向看,表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业部门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表明各产业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所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与第一部分相同,也是n个产品部门,其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组成,它反映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最终使用的价值量及其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项组成,宾栏与第一部分的宾栏一致,也是m个产业部门,它反映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构成情况。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形式上与使用表相似,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n 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解读投入产出表

解读投入产出表

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学模型,它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

该模型可以评估特定行业或经济体系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制定决策并提高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表由若干行和列组成,最上方的行被称为“产出行”,列被称为“投入列”。

其中,“产出行”列出了所有产品和服务,每个产品和服务占据一行,该行下方的数字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的总产出。

而投入列则表明所有生产成本及其他资源项,如人工、能源、原材料等,每个投入项占据一列,该列右边的数字表示该项资源总消耗量。

投入产出表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域、行业和国家进行制定,以便评估各区域和行业的经济效益。

例如,以某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为例,假定该行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手机、电视和电脑。

其中手机产量为100万部,电视产量为50万台,电脑产量为20万台。

于是这三种产品便分别占据了投入产出表的三行。

接着,分别考虑这三种产品的生产需要哪些投入资源,包括四个关键领域:劳动、资本、能源和原材料。

在劳动方面,假设每个产品所需用的工人数为2000人,那么投入产出表上的“劳动”列的数字就应该是6000人。

在资本方面,假设该行业需要10000万元的资本,那么“资本”列的数字就应该是10000万元。

在能源方面,假设这三种产品总共需要5000吨石油,那么“能源”列的数字就应该是5000吨石油。

在原材料方面,假设电视需要的玻璃面板总量为5000平方米,电脑需要的CPU总量为10万个,手机需要的屏幕总量为50万个,那么“原材料”列的数字应该分别是5000平方米、10万个和50万个。

最终,投入产出表的右下角汇总了该行业总计的投入和产出。

根据数据,这个行业生产的三种产品总产值为1.5亿元,人工成本为3000万元,资本成本为10000万元,能源成本为500万元,原材料成本为1500万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制定决策和优化生产提供参考。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制定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评估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

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

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用公式表示为:a ij=x ij/X j (i,j=1,2,…,n)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

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 ij <1之间,a ij 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ij 越小,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 ij =0则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111111++++=∑∑∑∑∑∑======kj sk ts n t n s n k it kj sk n s n k is kj n k ik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a b(i,j=1,2,…,n)式中的第一项ij a 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kj n k ik a a ∑=1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kj sk n s n k is a a a ∑∑==11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kj sk ts n t n s n k it a a a a ∑∑∑===111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 轮间接消耗量。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用于分析某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可以用来评估投资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方面的成本,以及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

本文将对投入产出表的概念、构成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分析工具,用于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是一种将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工具,用来评估一个经济系统中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支出与收入的比较,并分析这些数据对企业产出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构成投入产出表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投入、产出和中间消费。

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成本,包括人工、原材料、机器设备、能源、土地等。

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

而中间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各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的消费关系,即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需消耗的其他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中,一般还包括三个指标,即投入产出比、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其中,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经济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产出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是GDP。

就业创造是指经济活动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带来的就业机会。

这三个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策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投资项目评估等方面。

具体应用如下:1、经济政策制定: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关键产业的地位。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比、生产力、就业创造等指标,政府可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企业战略规划: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并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规划。

通过分析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企业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和生产效率,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利润。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安徽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计划表

投入产出计划表

投入产出计划表投入产出计划表是一种常用的管理工具,能够帮助企业评估投资决策的收益和成本。

在企业制定决策方案时,投入产出计划表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具体内容。

1. 投入项投入项是指企业在实施某项决策方案时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如资金、人力、物资等。

对于不同的决策方案,投入项会有所变化。

比如,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新技术,需要投入相关的设备和人力资源等等。

在编制投入产出计划表时,企业将不同的投入项列成一张表格,方便进行细化和统计。

2. 投入成本投入成本是指企业在实施某项决策方案时需要投入的各种成本,如物资采购成本、人力成本、设备费用等。

投入成本是投入产出计划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它能够帮助企业评估该项决策方案的实行成本。

当企业进行决策方案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投入成本,以便更好地控制实施方案的成本。

3. 产出项产出项是指企业在实施某项决策方案后,可实现的各类产出结果。

产出结果多种多样,如增加收益、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等。

企业在编制投入产出计划表时,应当详细列出每一项产出结果,以便更好地进行细化和管理。

4. 产出效益产出效益是指企业在实施某项决策方案后能够获得的实际效益。

这部分效益是企业实施决策的主要目标。

产出效益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是企业进行决策时最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企业制定投入产出计划表时,应当重点关注该项指标,以便更好地评估决策方案的成效。

总之,投入产出计划表是企业在制定决策方案时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

通过对投入产出计划表的制定和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评估决策方案的收益和风险,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

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

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

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

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

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

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

“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

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

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内容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用于分析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
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经济体系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
情况,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

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
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部门划分:投入产出表将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不同的部门,每
个部门代表着一个特定的产业或行业。

常见的部门划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

2. 生产活动:每个部门在投入产出表中都有相应的生产活动。

生产活
动是指一个部门所进行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产
品销售等环节。

这些生产活动通过物质和货币流动来实现。

3. 投入要素:每个部门进行生产活动时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

这些投入要素在投入产出表中以物质或
货币形式列示。

4. 产品输出:每个部门在完成生产活动后会生成一定数量的产品输出,即产出。

这些产品输出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用于供
给其他部门的生产活动。

5. 交易关系:投入产出表中记录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易关系。

这包括
部门之间的物质流动和货币流动。

物质流动指的是各个部门之间通过
原材料、半成品等物质的交换来实现生产活动;货币流动则指的是各
个部门之间通过购买和销售产品来实现经济交换。

6. 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投入产出表中还记录了各个部门的中间需求
和最终需求。

中间需求指的是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
需求;最终需求则指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通过分析中间需求和
最终需求,可以评估不同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7. 产业关联系数:投入产出表还包括各个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

这些系数反映了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即一个行业对其他行业
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力。

通过分析这些关联系数,可以评估经济体系中
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

8. 经济效益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用于评估经济系统的效益。

通过对
投入产出表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计算出各个部门的生产效率、就业弹性、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从而评估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益和潜力。

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部门划分、生产活动、投入要素、产品输出、交易关系、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产业关联系数以及经济
效益分析。

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个经济体系中各个部门之
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评估其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