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摘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意境深远,词语优美,情感真挚,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意境教学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

多读多悟,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主观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即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即我们经常说的这首词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评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同时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朗读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

《清平乐·村居》的教学重难点,也是遵循了这点,即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尝试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田园生活的情景,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说的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美的熏陶即感受到这首词所表达的清新秀美,朴素雅静,体会到作者对此向往追求。

为了学生能自然流畅地体会这首词的意境,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单,也是分层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

其一,赏读词中画,醉在画中(也就是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其二,品读词中情,醉在情中。

单三:回味“醉”字,升华主题(也就是说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赏读这首词的画面美呢?笔者先从“看”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语文书的配图,你看到了什么?再从“想”起,你看过之后想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从“说”起,以教师给的句式:“我读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看到了……仿佛还听到了……甚至还闻到了……”最后“读”起,要求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诵读。

孩子们的想象是极其宽广的,很快精彩答案层出不穷。

诗境从哪里来——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诗境从哪里来——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古典诗词一般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特别是写景抒情类的作 人物形象 ,我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去描绘 出耐人寻味 品 ,往往需要读者借助语言形象 。通过想象与联想来体会与感 的画面 , 去回味那一幅纯粹而 自然的生活趣味图。 通过 反复诵读 悟, 从而获得美 的熏 陶和引起情感的共鸣。 来促使 学生 渎出感情 , 感悟意境 , 达到主体情感与作 品情感 的融 是借 助语 言想象画面。如“ 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一句 , 合。学 生读 出了画面 , 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 读 读出了作 者深 深
句在全词中最有韵味 , 是传神之笔 , 别是一个“ 字具有丰 存 在于它 的外部语言和蕴含的思想内容之 中,而诵 读是培养学 特 醉” 进入最 高境界 的必要途径。 在教学《 清平乐 ・ 村居》 , 设计 了不 同层 次的阅读 , 时 我 让学
富的意蕴。 醉” 因何而“ , 谁“ 了, 醉” 需要学生品味再三 , 方能体会 生对古典诗词 的感悟力 、 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不可或缺 的环节 , 是 到诗词的意境 。 在学生渎懂 了其它句子之后 , 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 来 , 学 诗词所 蕴含 的宁静 和美的意 对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会则需 要学 生通过 自身的联想与
境也在诵读 中显现 了出来 。 想象去加 以感受 。 大儿锄豆溪东 , 如“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
二、 激发想象 , 生情境 创
赖, 溪头 卧剥莲蓬” 几句 , 虽然极为通俗易懂 , 但却刻画 出鲜 明的


咀嚼语言。 探索语境 一段 日子吗? 小男孩想 了想一本正经地回答 :想 !教师刚请他 ” “ ” 语 文学科 的本位是对语 言的品味与感 悟 ,是 对语 言背后价 坐下 , 他忽然又站起身大声说:我想永远生活在这 儿 !” “ 他的回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的意境感悟教学。

一、课文赏析清平乐·村居晚稻香中疏影里,斜阳过处,燕子双飞。

闲花落尽见流水,醉池边踏青,似绿苔。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清平乐·村居》,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艺术表现和情感抒发。

从字面上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晚稻香中的疏影、斜阳下的燕子双飞等,都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从艺术表现上理解《清平乐·村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语言技巧、修辞手法和韵律美,如疏影、斜阳、闲花落尽、似绿苔等词语的运用,都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情感抒发上理解《清平乐·村居》,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寄托和思想感悟,如闲花落尽见流水、醉池边踏青等,都是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词的意境,增强语文修养,提升情感体验。

二、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诗词的意境感悟,是指通过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感悟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增进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古诗词的意境感悟:1. 生活情感:古诗词常常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清平乐·村居》中的闲花落尽见流水、醉池边踏青,都是对诗人生活情感的抒发。

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生活的深情,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自然景物: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月夜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由情入境,感悟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由情入境,感悟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6期(下转30页)
(上接28页)29
知行合一·学之路·
【摘要】宋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闪耀的明珠之一,
其语言精练,寓意深远,给后人留下了博大情怀,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身的内心情愫寄托在其中。

宋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的编排,本文主要围绕利用画面导入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通过文本内容感受诗词意境及关注作者、理解时代内涵四个部分展开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研究。

【关键字】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一、有效利用画面导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3.运用竞赛性游戏。

【参考文献】
[1]查煜玲.童诗绘本课程:《让童心之花绽放在诗意丛林》[J].好家长,2017(68).
[2]张云岚.巧用绘本、儿童诗培养一年级孩子的写话兴趣[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
由情入境,感悟诗情画意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卞国琴
XIAOXUE SHIDAI ·2020年第06期
(上接29页)二、积极营造氛围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三、利用对话文本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四、关注作者使学生充分理解时代内涵【参考文献】
[1]张燕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18(01).
[2]樊晓霞.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9(09).30·学之路·知行合一。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1. 引言1.1 介绍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学积淀和审美价值。

在当代社会,古诗词教学作为学校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与情感,领悟到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

古诗词经过千锤百炼的语言处理,具有精炼凝练的表达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意象,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富有质感和生命力。

古诗词教学在当代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深入开展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修养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引出本文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进行浅谈《清平乐·村居》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描写了诗人在乡村的生活场景和感受。

这首诗以其清雅的文字和深厚的内涵而被人们传诵至今,也成为古诗词教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技巧,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通过解读这首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经典之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教学传承下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美学情趣和文学素养。

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升华。

以《清平乐 村居》为例浅谈宋词教学探究

以《清平乐 村居》为例浅谈宋词教学探究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宋词教学探究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因其韵味和样式,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独特而又重要的内容。

今天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一课为例进行研学研讨,探究宋词教学“善知并举”的理想境地。

一、走进宋词(一)教学原理探究《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宋词。

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辛弃疾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指导纲要提出的首要原则,本课教学以此为设计的出发原点和终极方向,落实四大语文素养及德育教养目标。

一是选取宋词这种中国独特的文学样式,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想象——感悟——联想”的诗词阅读方法,养成诗词品读习惯与能力。

二是挖掘词中“和美——和谐——和平”的学习素材,带领学生感知领悟“和”的中华文化精髓,在拓展延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激发爱国情怀。

三是设计当代经典宋词音乐作品欣赏和经典吟诵传承活动,引领学生广泛吸收优秀文化营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四是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反馈解疑、方法引领及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质疑创新的思想品质。

(二)教材中宋词梳理对苏教版一到六年级和部编版一到二年级共16册教材中的古诗进行了统计,可以明显看出古诗的总篇数在教材中占到8.89%,平均每册教材3首古诗。

而在16册教材共58首古诗中,宋词只有2篇,占到古诗总数量的3.45%,占课文总篇数的0.54%。

此外,在一到四年级中没有出现一篇宋词。

通过篇目的梳理,我们可以想象到孩子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宋词的记忆是模糊的,对传统母语的感知积累是贫乏的。

(三)宋词教学现状目前,只有少数老师能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宋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对待词如同对待文言文,一味采用程序式的教学方法,如介绍作者背景、词的表达方法等。

课文《清平乐·村居》审美意象中别样风情[论文]

课文《清平乐·村居》审美意象中别样风情[论文]

课文《清平乐·村居》审美意象中的别样风情摘要:《清平乐·村居》不仅是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的代表作,而且是田园词的典范之作,入选数个教材版本。

从审美角度深研词作,入境悟情,是引导学生学习、热爱古典诗词,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关键词:《清平乐·村居》教材鉴赏田园词审美意象《清平乐·村居》是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的一首小词,该词格调清新,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活泼灵动,通过一系列典型的镜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表现了农村恬淡宁静的生活之乐,先后入选苏教版、人教版、鄂教版等多种教材。

诵读此词,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象、品味意境,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总体来说,《清平乐·村居》一词是田园词的典范之作,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的审美意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宁静幽远的田园韵味该词创作于退隐带湖期间,开篇“茅檐低小”四个字,以直白的口吻,暗示了农村生活的清贫。

作者并没有纠结于此,而是立刻将目光转向投向远处,展开背景渲染式的景物描写。

此时已经是春天,沉睡的大地开始复苏,草色返青,杨柳抽芽,桃李次第开放……春天正在大地上开始了又一次绚烂斑斓的创作。

然而作者并没有迷惑于烂漫的春光,他集中笔力抓住草色返青这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典型景象,仿佛随手拈来、轻描淡写一般地用“青青”二字进行描摹,不仅在视觉上尽显草色青翠欲滴的美感,渲染出一片已被春风染绿的葱茏世界,而且“青青”一词平声叠韵,清脆响亮,读起来给人一种如玉弦鸣筝的听觉上的享受,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春到江南,绿满山野的山水画卷,不由让人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青”一词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矮小逼仄的茅檐,此时已隐去了它清贫的本质,成为一个诗意的点缀。

乐在其中——浅谈小学古诗词中的诗词浸润童心策略——以《清平乐·村居》为例的教学实践和感悟

乐在其中——浅谈小学古诗词中的诗词浸润童心策略——以《清平乐·村居》为例的教学实践和感悟

乐在其中——浅谈小学古诗词中的诗词浸润童心策略——以《清平乐·村居》为例的教学实践和感悟发布时间:2022-03-17T03:43:42.155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月28期作者:杨菁[导读] 宋词作为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给后人留下了别样情调和博大情怀,无数文人墨客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寓意来寄托内心情愫杨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花园学校浙江海宁 315100摘要:宋词作为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给后人留下了别样情调和博大情怀,无数文人墨客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寓意来寄托内心情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编排了不少宋词鉴赏和教学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

本文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一首词的教学为例,分别从欣赏图示倾听古诗、诗词浸润彰显内涵、诗教助力浸润童心、花样诵词载歌载舞、经典诵读文化熏陶五方面为切入点带领学生精细地去解读宋词,以期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悠远神韵和诗情画意并且乐在其中!关键词:浸润童心;清新宋词;乐在其中;教学策略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而言由于受到学习经验和知识水平限制在无形中对古诗词产生一种畏难情绪和排斥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师的古诗词教学带来难度。

笔者以为一堂好的古诗词教学课应当繁华落地见真淳,不仅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乐在其中,还要在不知觉中让诗词的古香古味浸润童心。

宋词行文洒脱且多情隽逸可谓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文体,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宋词解读宋词并沉醉在诗意的语文课堂当中,在体味宋词音韵美的过程中实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欣赏图示倾听古诗,唤醒童心明目标众所周知宋词语言美、情感美,因此意境之美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清平乐·村居》一词中首先通过“诗配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从图文之品和话外之想来品读文本有助于唤醒童心明目标,结合语文和美术两个学科的特点给学生营造意境浓厚的画面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人物表情动作、构建空间关系和捕捉诗词中的综合信息,随之通过倾听宋词赏析意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探索宋词之美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远的感悟,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可以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清平乐·村居》是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通过描绘乡村景物,展现了作者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词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精心构思的词章,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感慨。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然后,通过朗读、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体验到词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

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了一幅宁静、美丽的村居图景。

“草色遥看近却无”、“微风吹绿映山楼”等词句,细腻地描绘了村庄的绿草、青山、小楼等景物,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清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景物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

词中流露出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诗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陌上桑青青,青青下古萧”、“映窗杨柳绿”等词句,表达了作者对桑林、杨柳等田园景物的热爱和渴望。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向往田园生活,如何通过田园生活来寻求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可以通过对比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和宁静对人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持一颗平和心态的意识。

词中通过对世事沧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岁月易逝的感慨。

“白发渔樵江楮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词句,展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深情思索。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珍惜金钱、物质和权益之外更重要的东西,如友情、家人的陪伴和内心的宁静。

在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词的欣赏、背诵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品味其中的奥妙,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其中的意境和感悟。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品,更是对文化、历史、民情、人情、自然、生活的深邃探绎。

如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以苏轼的《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清平乐·村居》是苏轼的代表诗之一,亦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观融为一体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感悟其中的情感与哲理。

一、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音乐、视频、概念提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村居的想象和感受。

可以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村庄、农田等景象,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

可以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你知道苏轼吗?你喜欢村居生活吗?你觉得生活在村庄和城市有什么不同?二、朗读与理解在朗读环节中,老师可以先朗读全诗,然后再逐字逐句地进行解读。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然后进一步挖掘出其中的意蕴,摆脱字面的束缚,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哲理。

比如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字面上是描述一个天气变化的场景,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力,同时也烘托了后面“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孤独和迷茫。

而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则是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奈,生活的艰辛,但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启示,让人深思人生之路。

最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村庄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生活的把握和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人文的内在情感和深刻思考。

三、情感体验与自我启示在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苏轼的情感和哲理。

比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对村居的想象文章,或者通过绘画、演讲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和启示。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生活,感受自然,寻求自我启示和提升。

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

语文2014·4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他们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涵,这是客观原因;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体验到古典诗词当中的悠远神韵,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呢?笔者现根据《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定调,提琴家上弦,教师上课就要在第一锤将学生吸引住。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

在词中他用富有情趣和动态化的词语,展示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生活美景:那里有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姬、孩童,还有自己与山水相容相伴的内心向往。

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美景,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关键所在。

笔者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曲悠扬的笛筝合奏的曲子,其间还有淙淙的流水、啾啾的鸟鸣,让学生领略到自然之美。

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该词的意蕴,和着音乐,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中:师:看,你的眼前有什么?听,你听到什么声音?生:我看到了田野、小鸟,还有小溪;听到了鸟鸣,还有潺潺的溪水。

真美!师:美的不止是这些。

翻开课本,和着音乐,轻声读读《清平乐·村居》,闭上眼睛,静静想象诗词展现的美景。

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下,情感被调动起来,不知不觉跟着旋律将古诗词的意境连接起来。

这样,为学生下一步品词析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以见,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学生的心灵引导到特定的语境中,让他们走进古诗词描绘的时代生活,徜徉其中。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一段乐曲,或者是一幅图画等,将学生导引入境。

二、对话文本,感悟诗词意境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意识也都被调动起来,和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新知。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清平乐·村居》及反思篇1【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师:心疼儿子啦!(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教学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

古诗词教学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来浅谈古诗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清平乐·村居》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其朴实、真挚、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纯朴自然的热爱和对平淡生活的领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和作品的构思过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清平乐·村居》的内涵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清平乐·村居》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除了其优美的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从旁征博引中领略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领会诗词的诗情画意,理解诗词的含义,增进对古诗词的喜爱和热爱。

古诗词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清平乐·村居》中的句式、修辞手法、韵律特点等,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恩之情和热爱之心。

古诗词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清平乐·村居》通过对田园风光、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赏析诗词中的意境描绘和形象描写,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生活哲理,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词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以《清平乐·村居》为例浅谈古诗词意境感悟的教学
《清平乐·村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闲适恬静的田园诗。

诗以描绘村居为
主题,展现了作者向往田园生活,追求自然宁静的内心情感。

教学中,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略古典文化的精髓。

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读诵这首诗,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韵味。

孩子们可以通过
朗诵,进一步品味诗歌中的音韵美、语言美和意境美,感受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和
文化内涵,体会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和解析诗歌内容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意境感悟。

在读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诗中的重点词语、语句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
握诗的内涵。

例如,“烟霞”、“树杪”、“岑寂”等词语体现了得极为深刻的田园环境、山林风光和自然景色,这些都是作者追求自然的表现。

另外,“野径”、“流水”等词语
也展示了一种田园的宁静与闲适,将田园生活的清新、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开“意境感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识读经典诗词中
感悟到“情节体验、情感领悟、智慧启示和文化积淀”。

可以通过诗句联想、典故比喻、
对联衬托、文艺欣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批判思维,让他们从古诗词中获取内
心的美感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总之,《清平乐·村居》以其自然、朴实、恬静的田园生活风采,在现代社会仍然具
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希望我们的教育引领孩子们懂得欣赏和传承这朴素
而又文雅的古典文化。

如何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赏美怡情——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如何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赏美怡情——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如何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赏美怡情——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作者:高晓燕来源:《成才》 2015年第3期高晓燕新课程标准提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词中的情,充分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从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造能力,不断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

但是,由于受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古诗的写作年代与我们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其表达方式与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异,从而给古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古诗词呢?下面,结合古诗词《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小学古诗词教学赏美怡情。

一、读——诵出诗昧,表达韵律美古诗词的教学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与诗词教学学习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

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古诗词特有的节奏、音韵、韵律、情意等特点.教师可以将品首先落脚在“读”上。

这里的“读”意在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成功经验之一。

诵读不仅是整体感知的有效方法,更在让学生读出诗味上循序渐进,章法井然,技法娴熟,水到渠成。

1.读诗先读题,品诗先品题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生:“乐”的读音在这里读音乐的乐。

生: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师:带着提醒,读题。

2.读准,读通,读顺畅(在学生自由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名读)学生试读(学生把“剥”读成ba,老师纠正)师:刚才读错了一个字。

入境入情自读自得———《清平乐·村居》教学及点评

入境入情自读自得———《清平乐·村居》教学及点评

入境入情自读自得———《清平乐·村居》教学及点评作者:郭学萍周一贯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第5期【设计理念】1996 年,我第一次执教《清平乐·村居》时,坚持以本为本,实现了“清江一曲抱村流”的教学目标。

课上得扎实、透彻,可谓“字字句句总关情”。

20 年后的2016 年,再次执教《清平乐·村居》时,我决定把“群文阅读”这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引进课堂,把古诗词阅读教学由单篇引向多篇,其目标非常明确,即学表达、练思考、习策略,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古诗词。

应该高兴的是,群文阅读让教师拥有了“编者”的身份,有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

与此同时,这也更加考验教师的学科专业功底和素养。

“议题”的开放性和可议论性,依赖于教师的阅读视野、阅读品味以及阅读教育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关注点都在对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培养上,教师按部就班地遵循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知作者、悟诗情”这样的步骤,带着学生“跑”,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而这节课,我首先要做的是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古诗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中小学生“学会阅读”是“学会学习”最重要的部分。

群文阅读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数量,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用“主题”内容建构“群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信息量,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学会用“反三归一”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新方法以及新策略。

3.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参与和理解。

群文阅读选取开放性的“议题”作为选择文本、结构课堂的基础,将质疑、对比、分析、探索等理念融入到古诗词阅读教学过程中,以“研究性任务学习单”为载体,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由表及里,向开阔处和纵深处发展。

为此,我的第一组群文,是从文章体裁来考虑的,分别是我自己创作的现代诗《村居》、高鼎的古诗《村居》以及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诗画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扬诗情 ——《清平乐·村居》教学谈

诗画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扬诗情  ——《清平乐·村居》教学谈

2012-11理论研究古诗教学常常是教师先给学生范读古诗,再让学生练习朗读,接着理解重点字词,解释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这样机械地学,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少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过时的教法,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诗画课堂能改变尴尬的古诗教学局面。

这种方法是在古诗教学时,教师针对古诗的内容来诱导学生根据诗意边想象画面边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激扬诗情,让学生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张扬他们的个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

采用这种学习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等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诗。

茅檐、小溪、青草、豆田、莲蓬、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传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农村的一幅具有美好意境的即景图,同时表达了词人对这种融洽无间、悠闲自在的农村生活的深深向往之情。

经过反复研读课文,结合五年级学生目前知识掌握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农村风景的秀丽和农户生活的恬静、祥和作为重点和突破点。

教学时我力求通过图片、音乐及导语创设情境,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一、借用词串,引入情境(课前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学生接着老师的话背诵:“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

”学生边读边想象江南水乡的景色美。

)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的词人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中去,感受一番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

谁来读一读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简介题材,强调“乐”的读音,齐读课题。

4.师:那么,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体会一番吧!二、初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1.教师布置诵读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词读准,第二遍把句子读流利,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词的韵味来。

发挥想象体会诗意感悟诗韵———《清平乐·村居》教学分析

发挥想象体会诗意感悟诗韵———《清平乐·村居》教学分析

发挥想象体会诗意感悟诗韵———《清平乐·村居》教学分析发表时间:2011-03-15T13:53:24.96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杭晓栋[导读] 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形成意象。

杭晓栋(丹阳市荆林中心小学,江苏镇江212324)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

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冯骥才《创作的经验》一教师讲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老年夫妻。

媪:老年妇女的代称。

)师:这句诗描写的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生: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师:(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讲出了令老师眼睛一亮,继而有相视一笑。

生1:我是老爷爷,我会对老奶奶说,“老太婆,你长得还是那么漂亮,还是那么年轻。

”生2:我会对老奶奶说,“老太婆,你酿的酒真好喝,是我喝过酒中最好喝的,是村子中最棒的。

”生3:“你也很帅啊!”模仿老爷爷说)生4:“你别油嘴滑舌的”(模仿老爷爷说) ……教室里笑声连连,眼睛闪亮。

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创造性人格中,其中第六条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能力犹如给学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要想学生飞得更高更远,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学校进行的古诗文诵读的研究活动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把古诗文作为支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将是语文领域的一次突破和改革。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清平乐·村居》教学谈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清平乐·村居》教学谈

让古诗词教学“美”一些──《清平乐·村居》教学谈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充满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一、注重情形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

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如此的导语:辞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

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

学生屏息凝视,从那用心的眼神看出他们差不多沉醉在画面所描画的情形之中。

静观片刻,我对大伙儿说:“来到乡村有如何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专门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

”“乡村专门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

”“乡村生活专门宁静,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不难看出,学生差不多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刻的专门性,教者在教学中。

第一应依照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专门快与诗词所描画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模糊美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专门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

但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说明,如此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画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明白得“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专门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夫人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专门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论文]
————————————————————————————————作者:————————————————————————————————日期:
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
诗词教学
由情入境,走进诗情画意——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词教学江苏建湖县实验小学(224700)周美蓉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往往会被教师所忽视。

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他们不容易理解文本的意涵,这是客观原因;教师的引导不到位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障碍,体验到古典诗词当中的悠远神韵,走进诗情画意之中呢?笔者现根据《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定下感情基调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一节课的开始就好比歌唱家定调,提琴家上弦,教师上课就要在第一锤将学生吸引住。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

在词中他用富有情趣和动态化的词语,展示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生活美景:那里有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姬、孩童,还有自己与山水相容相伴的内心向往。

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笔下的美景,体会到作者的情怀,这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关键所在。

笔者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曲悠扬的笛筝合奏的曲子,其间还有淙淙的流水、啾啾的鸟鸣,让学生领略到自然之美。

为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该词的意蕴,和着音乐,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中:
师:看,你的眼前有什么?听,你听到什么声音?
生:我看到了田野、小鸟,还有小溪;听到了鸟鸣,还有潺潺的溪水。

真美!
师:美的不止是这些。

翻开课本,和着音乐,轻声读读《清平乐·村居》,闭上眼睛,静静想象诗词展现的美景。

学生在音乐的催化下,情感被调动起来,不知不觉跟着旋律将古诗词的意境连接起来。

这样,为学生下一步品词析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以见,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学生的心灵引导到特定的语境中,让他们走进古诗词描绘的时代生活,徜徉其中。

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比如一段乐曲,或者是一幅图画等,将学生导引入境。

二、对话文本,感悟诗词意境
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经验和意识也都被调动起来,和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自己的新知。

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其中的精妙,推敲其中的韵味,通过潜心的体味和把玩,将古典诗词中那些简练的字词,还原并演绎成为生动雅致的如画之境。

在引导学生体会《清平乐·村居》描绘的美景时,笔者抓住一个词语“醉”来让学生对话文本。

师:谁醉了?为什么醉?你从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对老夫妻醉了。

天气那么好,儿女们也那么可爱,风景也美。

笔者又抓住一个“媚”字让学生对话文本,感悟村居的美好。

师:老爷爷和老奶奶已经白发苍苍,为什么还用“媚”字?
生:他们人老心不老,把自己当成了年轻人。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
学生从词中找到“相媚好”的一个细节,笔者相机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悟诗词
中呈现出的美景。

学生与古诗词的文本对话,解读词语的深意,可以使其深入体验文本细节的意义,化诗词意境为生活场景,加深体会和感悟。

三、关注作者,理解时代内涵
几乎所有文本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思,寄予着作者对生活和现实的理解。

古典诗词也概莫能外。

对于古诗词来说,学生仅仅理解字面意思还远远不够,毕竟在字面意义的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旨,想要传达的情怀必须经过读者的理解之后,才能够真正获得直观深刻的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时代,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深刻领会诗词的意蕴,并能从多个层面把握古诗词的含义。

这也是语文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是词人辛弃疾难得的一首田园词,与之前他惯常的豪放词风大相径庭。

这首词表现出来的恬淡、宁静,代表了辛弃疾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夙愿。

当时作者所处的南宋王朝蜗居江南,北面的金国虎视眈眈。

他主张抗击金兵,却因为这个主张遭到了排挤,被迫隐居在江西上饶,心中既有担忧,又有悲愤。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辛弃疾写下了这样一首充满幸福田园感的词。

笔者借助资料和学生的感悟,让学生体会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通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能够根据时代的特点解读《清平乐·村居》的内涵,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词不仅仅是纯粹的田园美景的描写,而是寄托作者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会更有特别的意味。

总之,古诗词虽然与我们有着千年的时空阻隔,但我们应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引领学生进入时空隧道,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责编韦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