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
中医必读中医药籍书目录一、精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伤寒论》(张仲景)、《金匮要略》(张仲景)、《温病条辨》(吴瑭)、《温热经纬》(王士雄)、《神农本草经》。
二、专科医籍1.内科《诸病源侯论》(巢元方)、《千金要方》(孙思邈)、《脾胃论》(李杲)、《景岳全书》(杂症篇)(张介宾)、《丹溪心法》(朱震亨)、《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宗金鉴》(内科部分)(吴谦等)、《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董建华)。
2.外科《外科正宗》(陈实功)、《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洪绪)、《疡科心得集》(高锦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吴谦等)、《中医外科学》(朱仁康)。
3.妇科《傅青主女科》(傅山)、《女科证治准绳》(王肯堂)、《景岳全书•妇人规》(张介宾)、《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济阴纲目》(武之望)。
4.儿科《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儿科痘疹方论》(陈文中)、《活幼心书》(曾士荣)、《幼科发挥》(万全)、《幼幼集成》(陈飞霞)、《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汪受传)、《实用中医儿科学》(江育仁、张奇文主编)。
5.针灸科《针灸甲乙经》(皇甫谧)、《针灸聚英》(高武)、《针灸大成》(杨继洲)。
6.骨伤科《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吴谦等)、《中医骨伤科古医籍选》(孙树椿、阙再忠)、《伤科集成》(丁建华)。
7.眼科《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审视瑶函》(傅仁宇)、《目经大成》(黄庭镜)、《眼科金镜》(刘耀先)、《证治准绳》(王肯堂)、《中医眼科全书》(唐由之)。
8.耳鼻喉科《外科正宗》(耳鼻喉部分)(陈实功)、《医宗金鉴》(耳鼻喉部分)(吴谦等)、《景岳全书》(耳鼻喉部分)(张介宾)、《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王永钦)。
三、推荐书目《素问集注》(张隐罨)、《素问注释汇粹》(程士德)、《灵枢经注证发微》(马莳)、《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郑卓人)、《伤寒来苏集》(柯琴)、《伤寒论条析》(李荫岚)、《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难经》、《古今医案按》(俞震)、《本草备要》(汪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等)、《景岳全书》(张介宾)、《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脾胃论》(李杲)、《儒门事亲》(张从正)、《丹溪心法》(朱震亨)、《医贯》(赵养葵)、《理虚元鉴》(汪绮石)、《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医述》(程杏轩)、《石室秘录》(陈士铎)、《杂病源流犀烛》(沈金鳌)、《类证治裁》(林佩琴)、《医林改错》(王清任)、《血证论》(唐宗海)、《外感温热论》(叶天士)、《本草纲目》(李时珍)等。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古代医学中有许多关于治疗五脏的医书,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黄帝内经》:又称《素问》,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共分为《上古天真论》、《素问真机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四个部分。
其中,《素问真机论》和《生气通天论》提出了关于五脏的疾病诊治理论和治疗方法。
2.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学著作,详细记录了伤寒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方法等。
书中有关五脏的治疗经验和方药应用也被广泛采用。
3. 《金匮要略》:由东晋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一些外感病和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
其中的《千金方》一书涉及了五脏的诊断与治疗。
4.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一本医学著作,收录了大量有关疾病的方剂。
其中的《千金要方》对五脏的疾病治疗有详细的论述。
古代医书中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辨证施治为基础,通过观察病症和病因,辨别疾病发生的具体脏腑,然后使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
同时,古代医书也强调调理饮食、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方面的治疗。
中医药相关书籍
中医药相关书籍
1. 《黄帝内经》-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2.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中医药学巨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3. 《外科正宗》- 清代仇钺所著,系统总结了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4. 《伤寒杂病论》- 清代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5. 《针灸大成》- 明代王焘所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之作。
6.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陈镜如所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补充和扩充。
7. 《医学入门》- 包括《生理篇》、《病理篇》等多卷本的中医入门经典,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8. 《医学脉要》- 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入门书籍。
9. 《中药学》- 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资料,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
10. 《中药学通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写的教材资料,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1、《伤寒杂病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内外同治”的理论,总结出的十七种伤寒的候选症状,并提出了伤寒的诊断证候、防治原则,标志着国外医学入古代医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内经》:又名《尚书·黄帝内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医学典籍。
作者是古代神农氏。
全书以五行八卦为理论基础,将食物、药物、心理活动等统称为“大药”,提出“以药物救人,以调摄保养”的处方,为中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全面的中草药药典,由明代药理学家张仁义編写而成。
全书约50卷,收集了中国古代各地发现的中草药药物资料,如动植物的形态、性状、功用,及用法的经验,及其药性的微观解释。
4、《神农本草经》:系中国最早的一部药物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百科全书,是中医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神农本草经》由神农氏所作,收录了1000多种药物,注明了这些药物的药性、禁忌、用法、经络穴位、方剂等,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青囊经》:又名《古今青囊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的一部典籍,由汉代医学家张景岳编撰而成。
《青囊经》收录了200余种中药的性状、功效、用法、治病方针、病因判断等,青囊经详细地记录了中医药物资料发展史,在治疗外科疾病方面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6、《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一部收录了众多药物之书,由东汉末期治世名臣司马光编撰而成,是今天中国古代医药学的最权威的古典著作。
书中收录了530余种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时间等方面的详尽记载,对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伤寒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优秀医药著作,也是一部关于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重要结晶。
作者是汉代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论述了温病、虚病以及内外兼容治疗原则,是张仲景阐述医学观点的七本主要医学著作之一。
8、《伤寒百草》:也叫《伤寒百草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专著,书中收集了各种植物的性状、颜色、子实、花序等,提出了伤寒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伤寒的草药组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重点书籍
中医重点书籍一、经典古籍《黄帝内经》:包含《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论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深入的解释。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对伤寒、杂病的诊治记录,提供了大量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难经》: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人体的脉象、经络、穴位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同时对脏腑的功能也有深入的解释。
二、临床指导《景岳全书》:张景岳的经典著作,从脏腑、经络、病机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其临床诊治的医案,涵盖了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赤水玄珠全集》:龚廷贤的经典著作,包含了内外妇儿等多个科别的疾病治疗,提供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三、理论研究《医林改错》:王清任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脏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修正,提出了新的脏腑理论。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温病条辨》:吴鞠通的经典著作,对温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四、临床经验《医灯续焰》:费伯雄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对中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深入的解释和总结。
《证治汇补》:李用粹的经典著作,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方剂和治疗思路。
《类证治裁》:林佩琴的经典著作,对多种疾病的证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五、医家心得《医学入门》:万全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总结,同时提供了多种实用的方剂和治疗思路。
《医碥》:何梦瑶的经典著作,对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的经典著作,详细描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文学作品
中医文学作品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它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主要记录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有重要影响。
4. 《丹溪心法》-《丹溪心法》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中医书籍,以心脏为中心,阐述了心脏在人体生理和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5.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 《千金翼方》-《千金翼方》是宋代刘完素编撰的医学书籍,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剂。
7.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医学巨著,介绍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的结合,对中西医结合有重要影响。
8. 《类经》-《类经》是宋代杨上善所编纂的医学经典,总结了前代医家的经验,系统地介绍了疾病的分类、病因和治疗方法。
9.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编纂的药物学巨著,详细介绍了大量的中草药,包括其性味、功效、用法和配伍等信息。
10.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明代杨石中的针灸学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技法和应用,对针灸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11. 《四诊原则》-《四诊原则》是明代汤岳所著的医学著作,强调了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诊断方法。
12. 《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陈藏器所编纂的药物学著作,补充了《本草纲目》的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药物和方剂。
13. 《医宗抱歉,由于文字限制,我无法一次性提供20本中医文学作品并带有解释。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其中的理论和术语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以下是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这部古籍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
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上千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本草纲目》,了解到一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如枸杞子、人参、黄芪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方,对于一些日常的小病小痛的自我调理有很大的帮助。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古籍记载了大量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涉及到多种疾病的治疗。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千金方》,了解到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草药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中药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4.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古籍系统地记录了众多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温病条辨》,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发热、咳嗽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医药古籍虽然难以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阅读中医药古籍,普通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古籍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药学名著
中药学名著
1.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为3卷,记载药物365种,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依然是临床的常用药物。
2.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著作,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在现代依旧是中国中医院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该书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
3. 《难经》: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扁鹊。
4.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一共12卷,128篇。
5.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此外,《千金方》、《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也是中药学名著。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研究人员。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必备)基础医学类《黄帝内经》《难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难经解义》《三因极—病证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敖氏伤寒金镜录》临床医学类《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儒门事亲》《脾胃论》《格致余论》《十四经发挥》《薛氏医案》《医贯》《医旨绪馀》《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温疫论》《审世瑶函》《温热论》《外科证治全生集》《医学源流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理渝骈文》《血证论》《傅青主女科》《医学心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理虚元鉴》《医门法律》《柳选四家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方剂、药物类《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历代名家名篇(力备)医经学派王冰《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吴崑《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针方六集》六卷《医方考》六卷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张志聪《素问集注》九卷《灵枢经集注》九卷《本草崇原》三卷《伤寒论宗印》八卷《金匮要略注》《侣三堂类辨》二卷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张介宾《类经》三十三卷《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质疑录》一卷滑寿《读素问钞》三卷《难经本义》二卷《诊家枢要》一卷《十四经发挥》三卷《伤寒例钞》三卷李中梓《内经知要》二卷《本草通玄》二卷《伤寒括要》二卷《删补颐生微论》四卷《医宗必读》十卷《病机沙篆》二卷《诊家正眼》二卷沈又彭《医经读》一卷《女科辑要》二卷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二卷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十卷《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华佗《中藏经》一卷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刘完素见河间学派《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二卷刘浴德、朱练《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陈无咎《医轨》二卷《藏府通诠》一卷《妇科难题》一卷《明教方》一卷《黄溪大案》一卷《医量》一卷经方学派六朝诸家陈延之《小品方》范东阳《范汪方》支法存《申苏方》阮炳《阮河南药方》葛洪《玉函方》秦承祖《秦承祖药方》胡洽《胡洽百病方》释僧深《僧深药方》谢士泰《删繁方》姚僧垣《集验方》宋侠《经心录》唐代诸家甄权《古今录验方》苏游《玄感传尸方》钱惟演《钱氏⊙中方》崔知悌《崔氏纂药方》孟⊙《孟氏必效方》张文仲《疗风气诸法》苏敬、唐临、徐玉《三家脚气论》唐玄宗《开元广济方》《近效方》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刘禹锡《传信方》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僧文梅《梅师方》独孤滔《丹房镜源》北宋诸家周应《简要济众方》沈存中《灵苑方》《杜壬方》孙用《传家秘宝方》刘元宾《神巧万全方》初虞世《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经效方》《斗北门》刘莆《十全博救方》《胜金方》曹颖甫《伤寒发微》不分卷《金匮发微》不分卷吴棹仙《子午流注说难》一卷《灵枢经解》河间学派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卷《宣明论方》十五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一卷《保童秘要》二卷马宗素《伤寒医鉴》一卷镏洪《伤寒心要》一卷葛雍《河间刘守真伤寒直格》三卷张从正《儒门事亲》三卷附《治病百法》二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法杂论》一卷《三法六门》一卷《刘河间三消论》一卷《扁华生死决》一卷《世传神效诸方》一卷常德《伤寒心镜》一卷朱震亨《素问纠略》一卷《本草衍义补遗》一卷《局方发挥》一卷《格致余论》一卷《金匮钩元》三卷(戴元礼校补)赵道震《伤寒类证》(佚)赵以德《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戴思恭《证治要诀》十二卷王履《医经溯洄集》一卷刘纯《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汪机《石山医案》三卷《读素问钞》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补订脉决刊误》二卷《针灸问对》三卷《伤寒选录》八卷《医学原理》十三卷《外科理例》八卷《痘治理辨》一卷《运气易览》三卷王纶《本草集要》八卷《明医杂著》一卷《医论问答》一卷虞抟《医学正传》八卷徐彦纯《本草发挥》四卷《医学折衷》(今仅见于《玉机微义》)朱丹溪《丹溪医案》一卷《丹溪脉因证治》二卷《丹溪手镜》三卷(清常校本)《丹溪秘传方决》十卷杨珣《丹溪心法类集》四卷陈充《丹溪心法》四卷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庐和《丹溪纂要》八卷《丹溪心法》八卷《丹溪发明》五卷(见《玉机微义》中)易水学派张元素《珍珠囊》一卷《医学启蒙》三卷《洁古注书和脉诀》十卷《洁古家珍》一卷李杲《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旧题朱震亨撰、误)《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三卷《兰室⊙藏》三卷《活法机要》一卷《医学发明》一卷《东垣试效方》九卷罗天益《卫生宝鉴》二十四卷王好古《汤液本草》三卷《医垒元戎》十二卷《阴证略例》一卷《此事难知》二卷《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四卷《斑疹萃英》一卷薛已《本草约言》四卷《名医杂著注》六卷《内科摘要》二卷《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一卷《保婴金镜录注》一卷《保婴撮要》二十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女科撮要》二卷《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二卷《外科精要注》三卷《外科枢要》四卷《口齿类要》一卷《疠疡机要》三卷赵献可《医贯》六卷高鼓峰《医家心法》三卷《四明医案》一卷吕留良《东庄医案》一卷董废翁《西塘感证》三卷张璐《本经逢原》四卷《诊宗三味》一卷《伤寒缵论》二卷《伤寒绪论》二卷《千金方衍义》三十卷《医通》六十卷李中梓(见医经学派)沈郎仲《病机汇论》十八卷马元仪《印机草》一卷《马师津梁》八卷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伤寒学派王叔和《脉经》十卷孙思邈《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银海精微》二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朱肱《南阳活人书》二十卷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徐叔微《伤寒发微论》二卷《伤寒百证歌》五卷《伤寒九十论》一卷《普济本事方》十二卷《普济本事方后集》十卷郭雍《伤寒补亡论》二十卷方有执《伤寒条辨》八卷喻昌《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四卷《伤寒尚论后篇》四卷《寓意草》六卷《医门法律》六卷吴仪洛《本草从新》六卷《伤寒分经》十卷《成方切用》十四卷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十五卷《伤寒论赘余》一卷《医径句测》二卷章楠《医门棒喝》四卷《伤寒论本旨》九卷周扬俊《伤寒论三注》十六卷《温热暑疫全书》四卷黄元御《素问悬解》十三卷《灵枢悬解》九卷《素灵微蕴》四卷《难经悬解》二卷《长沙药解》四卷《玉楸药解》四卷《伤寒悬解》十五卷《伤寒说意》十一卷《金匮悬解》二十二卷《四圣心源》十卷《四圣悬解》四卷张遂辰《伤寒论参注》七卷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六卷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一卷《灵素集注节要》十二卷《伤寒论浅注》六卷《长沙方歌括》六卷《金匮要略浅注》十卷《金匮方歌括》六卷《伤寒医诀串解》六卷《伤寒真方歌括》六卷《景岳新方砭》四卷《时方歌括》二卷《时方妙用》四卷《医学从众录》八卷《医学实在易》八卷《医学三字经》四卷《女科要旨》四卷《十药神书注解》一卷柯琴《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徐大椿《难经经释》二卷《神农本草百种录》一卷《伤寒类方》一卷《医学源流论》二卷《医贯砭》二卷《洄溪医案》一卷《兰台轨范》八卷《内经诠释》一卷《脉诀启悟注释》一卷《伤寒约编》六卷《洄溪脉学》一卷《六经病解》一卷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十卷尤怡《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三卷《医学读书记》三卷《医学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包诚《伤寒审证表》一卷温热学派叶桂《温热论治》不分卷《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华岫云集)《未刊本叶氏医案》不分卷(周仲升集)《叶案存真》二卷(曾孙叶万青缉) 《幼科要略》二卷薛学《温热条辨》不分卷《医经原旨》六卷(疑伪托)吴瑭《温病条辨》六卷《吴氏医案》四卷王士雄《温热经纬》五卷《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二卷《潜斋简效方》一卷《四科简效方》四卷《王氏医案初编》二卷《王氏医案续编》八卷《王氏医案三编》三卷《王氏归砚录》四卷《重庆堂随笔》二卷《徐氏医砭》一卷《言医选评》一卷《愿体医话》一卷《柳州医话》一卷《女科辑要》二卷《古今医案按选》四卷(《霍乱论》以下各书,统见于《潜斋医学从书十四种》)汇通学派汪昂《本草备要》四卷《医方集解》三卷《灵素类纂》三卷《素问灵枢类纂约注》三卷《本草备要》四卷《经络歌诀》一卷《医方集解》三卷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十卷《串雅》八卷王学权《重庆堂随笔》二卷王清任《医林改错》二卷陈定泰《医坛传真》二卷恽树珏《文苑集》《论医集》以上第一辑《群经见智录》三卷《伤寒论研究》四卷《温病明理》《热病学》以上第二辑《生理新语》《脉学发微》《病理概论》《病理各论》以上第三辑《临证笔记》《临证讲演录》《金匮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以上第四辑《保集新书》四卷《妇科大略》《论药集》以上第五辑《十二经穴病候撮要》《神经系病理治疗》《麟爪集》以上第六辑《伤寒论辑义按》六卷以上第七辑《药庵医案》七卷以上第八辑陆彭年《伤寒论今释》八卷《金匮今释》八卷《陆氏论医集》四卷《生理补证》四卷《病理补证》四卷《诊断治疗》四卷《细菌学补证》诊法学说周学海撰著书:《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二卷《诊家直诀》二卷《辨脉平脉章句》二卷《读医随笔》六卷《伤寒补例》二卷《形色外诊简摩》二卷《重订诊家直诀》二卷评注书:《增辑难经本义》二卷《内经评文》三十六卷《诊家枢要》一卷《金匮钩玄》三卷《三消论》一卷《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评点叶案存真类编》二卷《评点马氏医案案印机草》一卷《评注史载之方》二卷《慎柔五书》五卷(另有校刊书十三种,合称《周氏医学丛书》凡一二三集)本草学说寇宗《本草衍义》三卷李时珍《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濒湖脉学》一卷《奇经八脉考》一卷缪希雍《本草经疏》三十卷《医学广笔记》四卷。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