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朴重、质朴、密切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特别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爱慕或者赞叹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叹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小白杨》,激发学生的热情,初步体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白杨树并了解白杨树的特征。
3.思量:
(1)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叹)请你
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叹的语句。
明确:
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庸的,我赞叹白杨树!
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庸的一种树。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庸的树。
第 8 段:我赞叹白杨树,就因为……
第 9 段:……我要高声赞叹白杨树!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叹,还有崇敬的感情。
4.导出中心:
崇敬和赞叹,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叹和崇敬的感情。
三、补充课文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
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泛博的北方军民在共
产党领导下,同心协力,团结一致,进行了艰难卓绝的斗争,
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
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
时作者生活在国民*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涵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
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
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
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救人
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救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
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涵蓄些,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叹之情寄托
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
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第 3 页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叹白杨树来赞叹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 (5-8 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 5-6 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温和质。 7-8 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参天耸立
外部形态:
干:笔直、绝无旁枝(朴重)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犟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
透过白杨树不平庸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庸的精神,从而产
生崇敬、赞叹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
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庸。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
“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
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
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蓦地转折,连
用七个感性色采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朴重”、“朴质”、“严肃”、“温和”、“坚毅不屈”、“挺拔”热情赞叹它是“树中的伟
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照手法赞叹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
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
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
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示人们深思不应该只
觉得它是树,那末,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
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
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
严肃、坚毅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
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毅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
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量讨论:
这段赞叹白杨树和第1、 4、 6、 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
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
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叹白杨树
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
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
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