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 答案

合集下载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学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学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答案.一.名词解释1.胎生苗:植物种子内的胚胎在未离开母本时即萌发生长,形成类似动物由母体直接产生下一代的形式,故称为胎生苗。

或果实内的种子会往下长出一根胚轴,胚轴称为胎生苗。

2. 生境片断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

(生境破碎化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

)生境片断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使片断状生境中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境片断化将物种种群分割为若干个小种群,影响物种的迁入和迁出,基因的流动受阻,遗传变异丧失,加之小种群易于灭绝,结果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少,从而加速物种灭绝的进程。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二是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

4.集合种群:是指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使复合种群系统成为一个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5.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

6.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

7.时间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8.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初三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又称为中国鸽子树的是()A.樟树B.珙桐C.马尾松D.侧柏【答案】B【解析】珙桐又叫“中国鸽子树”、水梨子、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树种.每年四、五月间,珙桐树盛开繁花,它的头状花序下有两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六至十五厘米,宽三至八厘米,如白绫裁成,美丽奇特,好像白鸽舒展双翅;而它的头状花序象白鸽的头,因此珙桐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属落叶乔木.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有“植物活化石”之称.【考点】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B.引进更多外来物种C.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D.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答案】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的根本措施。

3.下列被誉为“活化石”之称的动物是A.大熊猫B.金丝猴C.扬子鳄D.丹顶鹤【答案】C【解析】A.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doc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doc

保护动物是由哪三方面组成(3〜6问答)(答题开始,先进入一段广告,稍后更精彩:这道题本渣也不知道,没看懂题,哪位大神找到答案了,我粉你!!一一学委)关心自然保护,设计保护区从哪方面考虑?(见下面第4题,建立原则)1-简述“保护生物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时代、学科性质、涵盖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形成时代(参考教材P7):本世纪70年代,科技界和许多国家开始重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野生物种的生存危机,于是,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

1985年,保护生物学会成立。

现在,保护生物学会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最快的一个学会。

从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而且此专业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学科性质与涵盖内容(参考教材P8-9):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目标是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

它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管理科学的双重特征,由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而成。

应用牛物学科为保护生物学提出了研究课题,保护生物学也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决策科学。

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

要解决的问题(参考教材P9-10):(1)小种群生存概率:在迁地保护物种时,保存的种群大小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保护的效果。

因此,物种的最小可生存种群应如何确定是一个热点问题。

(2)确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位于生物多样性高的热带地区的国家多缺少保护所需的资金,如何保护这些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现实问题。

(3)物种濒危灭绝机制:物种灭绝后的遗传损失大小与物种分类地位有关。

(4)生境破碎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有生境破碎的动态过程、生境破碎与生境异质性、生境斑块的隔离程度、边缘效应与岛屿效应,生境斑块中种群生灭动态、生境斑块的微气候环境以及在破碎生境中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等。

(5)自然保护区理论:建设自然保护区时,保护区的位置、大小、形状,保护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怎样减少口然保护区内的边缘效应和破碎效应,怎样建设自然保护区间的生境走廊,怎样管理和利用自然保护区等都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最新《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思考题库资料

最新《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思考题库资料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

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引种计划的地区。

增强项目: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现生种群,扩大现生种群大小和基因库。

★引种计划:由于物种原先生存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再引种已不可能,将物种引入到它们历引种计划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种群。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们必须保护青蛙,其意义在于青蛙()A.体表有颜色,适于观赏B.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C.能预测天气变化D.能捕食大量害虫【答案】D【解析】一只青蛙每天能吃70多只害虫,一年便能吃一万多只害虫,在稻田中放养适量的青蛙,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农作物的病虫害,而且可以避免因喷洒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青蛙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对人类益处多多.如果没有青蛙,农作物受害,减少产量,人类生存也会受到影响.故选:D.【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2.据报道,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这种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C.动物患病D.天敌过多【答案】B【解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灾害,故A错误;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B符合题意;不是因为动物患病,故C错误;也不是因为天敌过多,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3.下列哪项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将濒危动物移入动物园B.建立自然保护区C.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D.颁布法律保护濒危物种【答案】B【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捕猎濒危动物.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3.45亿年至2.25亿年前,两栖动物种类繁多,是繁盛时期,在此之后,两栖动物逐渐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逐渐减少,主要原因()A.环境污染B.人类大量捕杀两栖动物C.气候干旱,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D.大量的两栖动物发生了变异【答案】C【解析】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两栖类繁盛;后来气候干燥,水域减少,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因此只有在有水的环境中两栖类动物才能适应生存.在没有水比较干燥的陆生环境中,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而两栖动物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是主要原因.故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即气候变干燥,地球上逐渐出现干旱和沙漠是导致两栖类由盛到衰的主要原因.故选C【考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措施。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B.将动物领养回家C.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种质库【答案】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点】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保护,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3.朱鹮是一种曾经被认为灭绝了的鸟类,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我国还有7只朱鹮存活,经过保护和繁育,1999年已经发展到200多只,这一事实说明:( )A.生物中的任何一个种类都不会轻易地灭绝B.鸟类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强于哺乳动物C.只有人类保护好动物的栖息地,野生动物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D.人工繁育是防止野生动物灭绝的良好方法【答案】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朱鹮经过保护和繁育,1999年已经发展到200多只,是因为人类保护好了动物的栖息地,故选C。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考试复习试题

保护生物学第1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 ):保护生物学是应用科学和技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包含这样一个基本过程:评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防止物种灭绝的具体措施,拯救濒危物种,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提出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持续、合理地利用的科学方案。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容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主要关注到6个方面:物种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弟2章物种起源与生物多样性演化1、生物进化有哪些原因?(1).遗传变异遗传——保守性;变异——先进性(2).自然选择在自然界里,适合于环境条件(包括食物、生存空间、风土气候等)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光及其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

光能(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中化学键的键能。

它除了维持植物自身生活以外,还是一切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首要环节。

光无论对于生物的影响十分明显,表现在:1)红外线——能使生物或非生物的温度上升,促进种子和幼叶的萌发,使茎加速伸长。

2)可见光——对于生物而言,可见光犹如生物钟的一种信号,绝大多数生物都是随一天中光线的规律性变化而呈现出有节律的应答。

如对植物而言进行光合作用、昼行性及夜行性动物。

3)紫外线——过量的紫外线可使细胞致畸、致癌或致死,在自然条件下紫外线可抑制或减缓茎的生长,提高植物向光的敏感性,促进花青素以及各种红色色素的形成。

(2).温度适当的温度是维系生命过程必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通常从零上低温开始,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植物和变温动物的代谢水平与生命活动逐渐增强,直到每种生物的最适温区为止。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

A. 研究生物多样性B. 保护生物多样性C. 利用生物多样性D. 破坏生物多样性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

A. 遗传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C. 生态系统多样性D. 环境多样性答案:D3. 濒危物种的保护措施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就地保护B. 迁地保护C. 贸易保护D. 法律保护答案:C4. 以下哪个不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

A. 碳固定B. 水净化C. 食物供应D. 物种灭绝答案:D5.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的最小可行种群大小通常是多少()。

A. 50B. 100C. 500D. 1000答案:C6. 以下哪项不是物种灭绝的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外来物种入侵C. 气候变化D. 物种自然演化答案:D7. 保护生物学中,生物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A. 提高生物多样性B. 促进物种迁移C. 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A. 物种保护策略B. 生态系统管理C. 经济发展模式D. 物种灭绝风险评估答案:C9. 保护生物学中,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指()。

A. 生物种类特别丰富的地区B. 物种灭绝风险特别高的地区C. 人类活动特别频繁的地区D. 经济发展特别快的地区答案:A10. 以下哪项不是保护生物学中常用的物种保护方法()。

A. 建立自然保护区B. 物种再引入C. 物种灭绝D. 生态恢复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保护生物学中的保护措施包括()。

A. 立法保护B. 建立保护区C. 生态补偿D. 物种灭绝答案:A, B, C12. 以下哪些因素可以导致物种灭绝()。

A. 栖息地丧失B. 过度捕捞C. 环境污染D. 物种入侵答案:A, B, C, D13. 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的策略包括()。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麻雀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在我国开展过“剿灭麻雀”的运动,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原因是:A.通过“剿灭麻雀”的运动,麻雀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B.因为麻雀数量减少,其它鸟也减少了C.麻雀是很多害虫的天敌D.农作物产量增加,能够提供足够的食物【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的捕杀麻雀,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还吃害虫,如果没有麻雀,那么害虫的数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造成稻谷的减产,麻雀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能维持生态平衡。

故选:C【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2.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②建设自然保护区③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④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又叫就地保护.有时把濒危物种移入动植物远进行专门的保护,建立种质库等,也叫迁地保护.还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依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的要进行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等.【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3.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发生。

()【答案】错【解析】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滥砍滥伐和滥捕乱杀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又一个原因;外来生物入侵也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包含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使生物的种类减少,因此人类的活动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考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4.下列能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是:( )A.森林大面积减少B.生活污水排入水体C.乱砍滥伐,乱捕滥杀D.以上三项都是【答案】D【解析】森林大面积减少,会使得生物的栖息地减少,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会使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会使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锐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之一,故选D。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doc

《保护生物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异质种群指在斑块生境屮,空问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村互联系在-•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它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2、生物安全简单说就是生物体对人是否安全,一般特指生物体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对人是否还依然安全。

3、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5、基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也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6、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7、景观多样性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I'可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是景观水平上生物组成多样化程度的表征。

8、种群生存力分析(PVA)用分析和模拟技术估计物种在一定时间内灭绝概率的过程叫种群生存力分析(PVA)O9、就地保护是指在动物或植物原分布区进行的保护就称为就地保护,如各种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等。

★10、界地保护是指在原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后,动物在原来的分布区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情况下, 只能将动物或植物迁移到其它地区或人造环境中保护起来,这种保护形式就称为迁地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种子库等等。

★11>生境走廊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具有通道或屏障功能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是联系斑块的纽带, 不同景观有不同类型的廊道。

12、基因突变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13、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4、斑块生境是景观尺度上最小的均质单元,它的大小、数量、形态和起源等对景观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保护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生物学是一门论述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面对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又着眼于生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一门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和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等六个方面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生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生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环境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无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生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生态过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简要说明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概况。

目前人类活动实际上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大约1/4的地球陆地表层已经转变为垦殖系统,而且在1950年之后的30年中,转变为农田的土地面积比1700—1850年这150年间转变的总和还要多;②全球大多数的重要流域,由于水资源利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以及由于养分、沉积物、盐分及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已经显著地破坏了河流、湖泊和盐水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物多样性;③旱区系统存在着水资源匮乏、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树木等问题,生态状况尤其令人担忧;④栖息地的丧失与破碎化、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已经对海滨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⑤不可持续的农业开发模式,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

保护生物学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基础生物学、应用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物种和生境的基础科学研究,了解物种所面临的威胁,分析人类活动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必须与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公众一起采取保护行动,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的灭绝,遗传变异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并力图恢复濒危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正常功能。

生物多样性:地球生命的宝库——无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2、岛屿生物地理学模型:即物种—面积关系,岛屿的面积与物种的分布呈比例关系。

3、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的人工沙漠。

4、最小生存种群(MVP);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数量。

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年。

5、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的地区。

增强项目: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现生种群,扩大现生种群大小和基因库。

引种计划:由于物种原先生存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再引种已不可能,将物种引入到它们历史分布范围以外的地区,建立新种群。

当然,对新的引入地必须更认真进行考察,避免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6、50/500理论法则:隔离种群至少需要有50个个体,为保持遗传变异性最好拥有500个个体。

7、就地保护:是在野外保护自然群落和种群,对物种的保护的最佳策略。

迁地保护: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的生存,另一种保护策略8、生境走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保护区之间的带状保护区,也称之为保护通道或运动通道。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保护生物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 1.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保护生物学是一门论述全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危机及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综合学科,它即面对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又着眼于生物进化潜能的保持。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一门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2.简述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主要集中在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和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等六个方面← 3.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三个表现层次,各个层次的概念及其特征?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指生物种内遗传的变异,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生理代谢上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维持机制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环境系统、生物系统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环境系统的差异、生态过程的多样性,环境系统主要指无机环境,其多样性是生物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本条件,生物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生态过程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

4.物种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物种容易灭绝?生境丧失、生境破碎、生境退化、资源过度利用地理分布区狭隘的物种、仅有一个或几个种群的物种、小规模种群的物种、种群大小正在衰落的物种、种群密度低的物种、需要大面积家域的物种、体型大的物种、不具备有效散布途径的物种、季节性迁移的物种、遗传变异极低的物种、需要特殊小生境的物种、构成永久或临时群集的物种、遭受人类猎杀和采集的物种5.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有哪些?灭绝、野生灭绝、极危、濒危、易危、低危、数据不足、未评估6.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种内遗传的变异主要有重组、染色体畸变和突变;小种群效应、生殖方式、基因流动7.简述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保护生物学 复习

保护生物学  复习

保护生物学填空题1、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境破坏、生境干扰、对资源的过度开发2、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的形成1、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空间结构2、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1、物种分布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物种分布的地理区域,物种的分布格局,环境异质性和环境隔离2、繁育系统与遗传多样性空间格局3、海洋生态系统的特征▪海洋很少受气候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受洋流和地形的影响▪在多数情况下,从上层水中落下来的食物颗粒似乎构成了深海食物链的基础▪在阳光可透射的海面附近,浮游植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基础4、决定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自然因素气候、散布能力、时间、生境类型5、生境破坏的后果1、残余生境总面积变小,相对于总面积的边缘比值最大2、平均而言,碎片中的任何指定地点都比过去更接近于边缘3、平均而言,每块碎片都比过去更孤立于其他碎片6、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7、物种的定义物种定义:物种是彼此间能进行基因交换的生物个体的集群,而集群间的基因交换却因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机制而受阻。

选择题1、集合种群理论研究的核心是将空间看成是由栖息地斑块构成的网络,探讨这些板块网络中的各局域种群间的灭绝与再定殖的动态变化。

2、小种群遗传多样性特征3、物种衰落的概念4、迁地保护的目标1、把对物种的再引入当作自然保护的首要目标2、从长远的观点看,对物种的人工繁育或迁地保护本身,并不能认为就是自然保护。

5、遗传覆没概念判断题1、野生廊道作用野生生物廊道(概念):将生境中原有的各个斑块连接在一起的渗透性较高的带状区域。

(作用)减少生境中的斑块隔离程度:增强基因在生境各个斑块之间的流动;使因领域行为而被赶出生境碎片的个体,增加其找到其他适宜生境的概率,从而减少个体的死亡,特别是幼年时期的死亡。

2、物种的稀有性与濒危性3、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管理明确监测的目的。

监测不是要准确地知道监测对象的种群数量,而是要了解监测对象的种群动态变化,即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选择监测对象。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食物链中弱肉强食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D.物种退化【答案】C【解析】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食物链中弱肉强食,故A错;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故B错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是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物种退化,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唤起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石。

为了遏制生物多样性衰减的趋势,人类采取的措施是A.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B.建设自然保护区C.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D.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也叫就地保护;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也叫迁地保护;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相关的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捕猎濒危动物.这些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见B符合题意.【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最有效的措施。

A.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B.将动物领养回家C.建立自然保护区D.建立种质库【答案】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此外还建立了种质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另外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点】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保护,此题考查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4.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野生生物物种灭绝的数量反而增加,其根本原因是:( )A.对野生动物捕杀过度B.人口的增加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增大,消耗资源增加,生物栖息地减小C.人们保护野生生物的意识不强D.地球变暖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答案】B【解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滥砍乱发导致栖息地的破坏、偷猎、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环境污染等,这些都属于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导至环境变化太大,很多物种的生活地域越来越小,且不能适应环境改造所带来的新的环境,以至于灭绝,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发(围湖造田、垦荒、湿地开发等)、使生存环境被破坏与改变,不再适和生物生存,导致野生生物的濒危或面临灭绝,故选B。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广东沿海每年都实行休鱼期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这是因为A海洋渔业资源不可再生 B 渔业资源枯竭是自然规律C海洋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 D海洋渔业不适宜进行开发【答案】C【解析】广东沿海每年都实行休鱼期以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不是是因为海洋渔业资源不可再生,故A错;不是因为渔业资源枯竭是自然规律,故B错;而是因为海洋的自动调节能力有限,故C正确;不是因为海洋渔业不适宜进行开发,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应用能力。

2.据报道,进入20世纪以来,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这种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C.动物患病D.天敌过多【答案】B【解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然灾害,故A错误;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故B符合题意;不是因为动物患病,故C错误;也不是因为天敌过多,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3.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食物链中弱肉强食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D.物种退化【答案】C【解析】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食物链中弱肉强食,故A错;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故B错误;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是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故C正确;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不是物种退化,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唤起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4.3.45亿年至2.25亿年前,两栖动物种类繁多,是繁盛时期,在此之后,两栖动物逐渐走向衰退,种类减少,分布范围逐渐减少,主要原因()A.环境污染B.人类大量捕杀两栖动物C.气候干旱,部分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沙漠D.大量的两栖动物发生了变异【答案】C【解析】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即适者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即不适者被淘汰.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生存环境变化是自然选择的根本原因(外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弱肉强食即生存竞争是自然选择的方式,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气候温暖潮湿,水域密布,两栖类繁盛;后来气候干燥,水域减少,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因此只有在有水的环境中两栖类动物才能适应生存.在没有水比较干燥的陆生环境中,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而两栖动物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是主要原因.故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即气候变干燥,地球上逐渐出现干旱和沙漠是导致两栖类由盛到衰的主要原因.故选C【考点】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5.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做法中不科学的是A.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B.建立自然保护区C.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D.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答案】D【解析】A.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

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东北林业大学

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东北林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A:13B:23C:33D:43答案:B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A:30 B:20C:40 D:50答案:D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A:20 B:30 C:40 D:10答案:B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A:23 B:43 C:33 D:13答案:A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A:32 B:42 C:22 D:12答案:D第二章测试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A:对 B:错答案:B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A:对 B:错答案:A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A:对 B:错答案:A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A:对 B:错答案:A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A:错 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A:直接价值 B:潜在价值 C:观赏价值 D:间接价值答案:A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②①③⑥⑤④ D:②①⑤③④⑥答案:D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A:物种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数量多样性答案:A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

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A:环境污染 B:外来物种入侵 C:乱砍乱伐 D:乱捕滥杀答案:B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A:蜥蜴 B:扬子鳄 C:马门溪龙 D:蛇答案:B第四章测试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完整word版)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保护生物学习题答案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圈内生境和生物群落所组成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多样化.(4)最小生存种群:对于任何一个生境中的任何一个物种,不论可预见的统计因素、环境因素、遗传随机性和自然灾害如何影响,该种能在1000年之内有99%的几率保存下来的最小种群数量,叫最小生存种群数量。

(5)恢复生态学: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提出,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

(6)生态灭绝:当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其对群落其它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认为是生态灭绝.(7)创始者效应:是指几个个体离开大群体而建立一个新种群,这个特殊的遗传瓶颈效应。

(8)遗传多样性:是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化。

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9)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11)物种灭绝的第一冲击效应:是指导致物种灭绝的一种强烈干扰作用(如人为干扰、物理干扰),在这种干扰的基础上,竞争、捕食、被捕食和病菌寄生等生物因素起作用,使物种灭绝。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生物因素不能单独起作用引起物种灭绝。

(12)野外灭绝:经过科学调查在某个种原分布区和一切可能的分布区,已经没有存活的个体,但有栽培(或饲养)的种群的物种,认为该物种已经野外灭绝。

(13)功能群::是生态系统内,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物种的集合,这些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相似的作用,集合中的成员之间互相替代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生态过程的执行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

(14)有效种群数量:是可生育成体的有效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胎生苗:植物种子内的胚胎在未离开母本时即萌发生长,形成类似动物由母体直接产生下一代的形式,故称为胎生苗;或果实内的种子会往下长出一根胚轴,胚轴称为胎生苗;2.生境片断化:是指一个大面积连续的生境,变成很多总面积较小的小斑块,斑块之间被与过去不同的背景基质所隔离;生境破碎化是指对生物物种﹑种群﹑群落的生存繁衍起干扰﹑抑制作用的因素分割﹑压缩生境的过程;生境片断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使片断状生境中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生境片断化将物种种群分割为若干个小种群,影响物种的迁入和迁出,基因的流动受阻,遗传变异丧失,加之小种群易于灭绝,结果使种群遗传多样性减少,从而加速物种灭绝的进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二是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随机因素,某一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也称为随机遗传漂变;4.集合种群:是指某一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各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使复合种群系统成为一个有相互联系的整体;5.关键种:是指其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群落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稳定的物种;6.迁地保护: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易地实施保护;7.时间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8.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根据自然规律,利用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界这一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积极保护,使自然资源能持续地被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具有相同的内涵,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策略;9.生物入侵:一种生物以任何方式传入其原产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并在那里定殖、建立自然种群、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10.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11.红树林: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12.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3.灭绝:是指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逐渐丧失并且不再繁衍后代的过程;14.功能群:即适应性症候群,就是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综合,既是将一个生态系统内一些具有相似特征或行为上表现出相似特征的物种尽可能的归类;即指在某一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地化过程中作用相同的生物群落的组合;与MDA:是设计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准则;16.温室气体: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17.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通过彼此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共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18.遗传瓶颈:遗传瓶颈是指一个大的多样性群体在某种条件的限制下,只有少部分个体可以通过某一个时空到达新的繁殖地,并由这些个体进一步繁殖成一个多态性的小群体;由于这少部分的个体只代表了原有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一小部分,故称为遗传瓶颈; 由于环境或统计事故使一个种群中大部分个体死亡而剩下几个个体,导致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的现象;19.灭绝旋涡:种群越小,就越容易受到统计随机性、环境变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使繁殖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这些影响将进一步降低种群大小,使种群趋于灭绝;小种群衰退直至灭绝的这种趋势已被拟为一种旋涡效应;20.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栖息地差异、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二.填空1.种群监测方法有:样方法种群编目,种群抽样调查,统计研究,种群生存力分析和标志重捕法;1种群编目:指对现有的种群数量进行清点计数;在连续的时间间隔重复清查可确定种群数量是否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并能发现物种分布区的变化;2种群抽样调查:使用重复抽样估计一个群落或一定区域内某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它适用于种群数量很大或其分布很广的物种调查;步骤:将某一地区划分为若干个样地单元;在每一个样地单元里计算个体数量;根据每个单元所计算的个体数量来估计实际种群数量;3统计研究:依据已知种群中的个体来确定其出生率、生殖率和存活率;这种研究应涉及物种的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统计研究能提供一个种群年龄结构的资料、种群的生殖特征,还可帮助人们确定环境承载量;4种群生存力分析2.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全球: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红树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温带草原、荒漠、冻原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3.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确定关键地区的4条原则:1具有世界意义的物种丰富的区域2物种种类丰富,特有种多的区域3遗传资源丰富或者濒危物种集中的区域;有17个,陆地类地区11个,湿地类3个,海洋类3个;4.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5.集合种群的类型有:1大陆和岛屿型:这种类型的集合种群中有一个种群很大或者它的栖息地特别好,在没有很大的外界干扰情况下,可以单独地长期生存,为大陆种群;另有一些局部种群比较小,称岛屿种群,它们不断地灭绝,再由大陆种群的迁入个体重建种群;局部种群的灭绝率和迁入率与种群的大小、和“大陆”的距离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这种集合种群的生存力主要取决于大陆种群;2斑块型:由一系列栖息在斑块状栖息地内的局部种群所组成;扩散能力很强的动物通常可以在斑块间迁移;如许多地区的森林受人为影响形成斑块状分布,生活在斑块中的某些鸟类个体形成局部种群,进而组成斑块集合种群;3卫星型:由位于分布区中央的一个大种群和周围的多个不同种群所组成;4完全隔绝型非平衡型:物种的各局部种群之间完全隔绝,或虽有联系但极少;6.自然保护区的职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7.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过程;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是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8.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地区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的现象;9.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时间和地点: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10.遗传多样性的特征:遗传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层次1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2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3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4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上述各层次的生物性状的影响,导致生物体的不同适应性,进而影响生物的分布和演化;5许多遗传变异并不导致任何可观测到的表型上的差异1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层次是:定义: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群落,生物与非生物的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各类生态现象;层次: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在物种层次的直接体现;生态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关系多样性12.五界分类系统是: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13.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灌丛生态系统包括灌草丛生态系统3草原生态系统4荒漠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海洋与海岛生态系统7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寒温性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草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荒漠区山地草原14.举出10种珍稀野生动物与5种珍稀野生植物:110种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黑脸琵鹭、藏羚羊、扬子鳄、大鲵、丹顶鹤、雪豹、猞猁25种珍稀野生植物:水杉、银杏、巨柏、银杉、桫椤、普陀鹅耳枥、绒毛皂荚、百山祖冷杉、羊角槭、天目铁木、滇桐、膝柄木、银杏、望天树15.生物学家已研究出哪些新的技术来提高珍稀种类的低繁殖率:①交叉抚养cross-fostering;兀鹫每年仅产一窝蛋,但如果这窝蛋被移走,母鸟将产下并饲养第二窝蛋,如果将这第一窝蛋给另一近缘种鸟抚养,则每年每只雌兀鹫会产两窝蛋;②人工孵卵artificialincubation;将采集的卵放在标准的孵化条件下,在孵化幼仔的早期易受攻击阶段,人工仔细照料和喂食,稍大后释放到野外或笼养;③人工授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当动物园仅有一头或很少几头稀有个体时,可以采用此法;④胚胎移植embryotransfer:能增加一些稀有动物的繁殖量;⑤其它方法:单性别培育物种当仅残留一个个体时、种间杂交cross-specieshybridization 当一个种的残留成员不能在它们自己中繁殖时、诱发冬眠和滞育技术、遗传检测技术、亲缘谱系技术和克隆技术;可还通过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和繁育中心来增加目标物种的人工种群16.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最简单、最容易的划分法是将所有的生物分为3个功能群,即生产者植物和一些微生物、消费者动物和一些微生物和分解者微生物;17.景观基本结构:嵌块体、廊道、基质;三、简答题1.试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1直接价值:食物,药材,木材,燃料,建筑,肉类;2间接价值: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藏起来,从而形成食物链中能量流的来源,为所有物种的生存提供生命维持系统;②贮存必须的营养元素,促进元素循环;③保护水源,维持水体的自然循环,减轻旱涝灾害;④调节气候;⑤防止水土流失;⑥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残留和其他污染物;⑦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环境;⑧维持进化过程⑨基因、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为人类社会适应自然变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原材料; ⑩存在价值;在美学、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精神及历史放面均有重要价值;2.物种灭绝有哪几种形式①绝种:当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某一物种的个体存在时,即可认为该物种已经灭绝,即绝种;最后一只杜杜鸟1681年死亡,至此该鸟种绝种②野外灭绝:仅在饲养条件下存活,而其过去的野外分布区里已没有分布的物种称为野外灭绝;富兰克林树③局部灭绝:如果一个种在生活过的某栖息地不再存在,而在其他地方仍有发现,则称为局部灭绝;灰狼、美洲埋葬甲虫、大熊猫④生态灭绝:一个种的数量减少到对群罗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微不足道时,即可认为是生态灭绝;老虎⑤生殖灭绝:一个种的某些个体虽然还活着,但它不能繁衍生存,即可认为是生殖灭绝;3.试述红树林的家族组成;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约有55种红树林树种;红树林的成分以红树科的种类为主,红树科有16属120种,一部分生长在内陆,一部分组成红树林,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蜡烛果、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海榄雌、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大戟科的海漆、棕榈科的尼帕棕榈属等;在红树林边缘还有一些草本和小灌木,如马鞭草科的臭茉莉苦郎树、蕨类的金蕨、爵床科的老鼠簕、藜科的盐角草、禾本科的盐地鼠尾黍等;在靠近红树林群落的边缘还有一些伴生的所谓半红树林的成分,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耐盐力,如海杧果、黄槿、银叶树、露兜树、海棠果、无毛水黄皮、刺桐;4.说明生殖隔离的机制;1.阻止杂交和杂种合子形成的交配前及合子前隔离机制:1生境隔离—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域的群体因生境要求的不同而使潜在的配偶不能相遇因而不能彼此交配;2时间隔离季节隔离—群体的交配或开花时间不一致;3行为隔离—由于求偶行为类型不同,致使潜在配偶相遇而不能交配;心理隔离、有性隔离2.阻止受精和合子形成的交配后及合子前的隔离机制:1结构隔离—由于动物形态结构的不同而使交配受阻;或因植物花器结构的不同而使花粉传递受限制;机械隔离2配子不亲和性:a.在体外受精不相互吸引;b.在体外受精时配子在异种的雌性生殖道或柱头内很弱或无生活力;3.降低杂种合子育性或生活力的交配后及合子后隔离机制:1杂种无生活力或过分衰弱2杂种不育a.发育不育—由于性腺发育不正常或减数分裂不正常而致F1杂种不育;b.分离不育—由于染色体分离不正常,配子含有不正常的、不均衡的染色体组合或染色体阶段组合,因而,F1杂种不育;3杂种衰弱:F1杂种正常有生活力而且可育,但F2或回交杂种的育性或生活力降低; 5.试比较小进化与大进化的特征;小进化:研究种和种以下的进化的为小进化;大进化:研究种及种以上分类单元进化的为大进化;两者在物种这个层次上相衔接,都研究物种的形成演化;生物学家研究的进化主要是小进化,古生物学家主要以化石为对象研究的是大进化;小进化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群体的遗传突变、自然选择、随机漂变等;大进化则研究物种及其以上分类单元的起源、进化的因素、进化的型式、进化速度以及灭绝的规律与原因等;6.解释大灭绝事件;第1次:约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纪第2次:约在亿年前的晚奥陶纪第3次:约在亿年前的晚泥盆纪第4次:约在亿年前的晚二叠纪第5次:约在亿年前的晚三叠纪第6次:约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第7次:从1万年前第四纪的晚更新世开始至今一、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着名,因长达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二、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亿至亿年前,延续了约5000万年;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过大面积缺氧的海水;三、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曾普遍生长的舌羊齿植物群,二叠纪末几乎全部绝灭;早古生代繁盛的三叶虫全部消失;蜓类原有40多个属,该世结束时全然无存;菊石有10个科绝灭;腕足类在同期大约有140个属所余无几;总共57%的科、83%的属53%的海洋生物的科,84%的海洋生物的属,大约96%的海洋生物的种,估计有70%的陆地生物包括昆虫的物种灭绝了;四、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亿至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着;19%的科、50%的属灭绝;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被称为凯勒瓦瑟尔事件,又称弗朗斯-法门事件;五、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亿至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7.试述红树林的用途;红树林的直接用途:1、红树林是沿海人民的“保护神”2、红树林是海洋鱼、虾、蟹、贝、螺的家园3、红树林是鸟类的乐园,中日、中澳国际候鸟的通道4、红树木是天然的污染处理系统5、红树林具有巨大的潜在海洋经济价值6、红树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备资源1.天然的海岸防护林: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称;2.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3.促淤造陆: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致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4.科研、教育、生态旅游: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其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8.试述物种灭绝机制有哪些;一外部机制:1.生物学机制:1种间竞争2猎物动态的关系3病菌及病害的流行2.物理学机制:1缓慢的地质变化2气候变迁3灾变事件:海退现象中的生物区系危机;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所引发的生物大灭绝;来自外星系的灾变事件4人类活动对生物区系的巨大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人类的间接影响也是巨大的二内部机制:1.灭绝和进化创新2.物种灭绝与类群的系统发育年龄3.形态单一的类群容易灭绝4.特有类群尤其是特有属容易灭绝5.热带分布类群容易灭绝9.试述新种群建立的方法有几种;1.重新引进计划reintroductionprogram:释放笼养动物或从野外采集的动物到它们已较长期未被发现的历史分布区;主要目的是在原先的环境创建一个新种群;2.增大计划augmentationprogram:将动物释放到现存种群中以增加其规模和基因库;这些动物可以是在其他地方捕捉到的,或笼中饲养的;3.引入计划introductionprogram:将动物迁移到它们历史分布区以外的地方;该方法适用于当已知一个种分布区内的环境已不适于该种长期存活时原先引起衰退的因子仍然存在;需确信这个种不会危害新生态系统或损害当地任何濒危种的种群,必须是在笼养时未检查出任何能传播和毁灭野生动物的疾病;10.说明确定物种濒危等级的主要指标;IUCN濒危物种的等级的主要指标包括:种群减少情况、分布区与占有面积变化情况、种群内成熟个体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估计的成熟个体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估计的成熟个体数以及定量分析预测今后一个时期内物种的灭绝速率共5各方面;美国等级标准依据:1物种生境范围的破坏、调整、缩减;2以商业、娱乐、科研、教育为目的的过度利用;3疾病或掠夺;4现有法规及管理机制不完备;5其他自然或人为影响因素5个方面; 11.说明物种形成的含义;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同种的一群个体与其它个体生殖隔离,则物种形成;一个物种在时间向度上的延续构成一条线系,线系发生分支则物种形成分支形成;一个物种通过进化和种内分异而占据两个或多个新的适应峰,种就此形成;一个物种因进化和内部分异而产生出逸群个体,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了新的生态位,物种就此形成;从分支系统学观点看,物种形成是衍征产生获得与祖征丧失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