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三次改革时间内容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标题:赫鲁晓夫改革:60年后的再评价引言:尽管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的时间,尤其是在赫鲁晓夫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仍然对他的改革施政进行再评价是有意义的。

作为苏联领导层的一员,赫鲁晓夫在他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的边界,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改革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土地开发、新技术引进以及工业生产的措施,以促进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他的改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过于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的不满。

此外,他的改革还未能解决苏联经济中的体制问题,如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然而,从60年后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尽管当时他的改革受到了批评,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他的农田土地开发和工业化措施为后来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他的创新性和决心在后来的苏联政府中得到了应用,并为苏联经济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对于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试图消除斯大林时代的恐怖统治风气,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解决方案。

例如,他提倡反对个人崇拜,试图打破斯大林的崇拜意识形态。

他还试图鼓励人民民主和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决策。

然而,他的改革也引发了批评,尤其是他的决策过于冲动和缺乏考虑后果。

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赫鲁晓夫的政治改革。

虽然他的改革并未在他的执政期间完全实现,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苏联政府带来了启示。

他试图消除個人崇拜和官僚主义的做法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变革奠定了基础。

尽管他的方法和决策有争议,但他致力于使政治更加民主化的目标在后来的苏联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社会改革赫鲁晓夫还试图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改善苏联人民的生活条件和提高社会福利。

教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教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的改革

教材要点提炼一——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逐渐稳固了自己在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地位。

2.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2.经济改革: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推广小组包工奖励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取消对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鼓励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的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三)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及结果1.失败原因:一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改革原有体制,二是未能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2.结果: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告终。

相关链接对“秘密报告”的评价(1)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报告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纳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

引起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攻击社会主义的工具。

一度造成东欧国家政局动荡。

(2)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打破了人们对斯大林个人的迷信,有利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创造了条件。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在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面对苏联当前存在的社会缺陷进行了改革,那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政治、工农业和经济上。

通过这次改革,基本上剔除了斯大林时期的社会弊病,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

赫鲁晓夫在执政之前,就已经能够明确地意识到中央过分集权,给政体和民主带来的巨大危害。

因此他一执政,就解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模式,开始在保障中央权力不分散的情况下,扩大基层领导干部和机构的权力。

在斯大林时期被迫害的领导人,都在赫鲁晓夫时期得到了平反。

工农业方面是主要的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种植面积,大量种植玉米,高价收购农产品以及农庄体制的改革等。

这些农业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时期工农业比例的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显著提升而开展的。

在苏联人的普遍意识中,工业相对于大于农业,因此产生了畸形的社会形态和结构。

通过改革,农业方面在使苏联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农业方面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苏联经济的提升。

在赫鲁晓夫上台时,他发现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企业多达20余万,这使得中央管理机制超负荷运行。

他将其中1.5万个企业交由加盟共和国管理,并扩大了管理者的权限。

虽然在最终工业方面的改革不甚理想,但苏联工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增长。

在第六个五年计划和七年计划中,苏联工业以每年10.7%增长,1953年,苏联的刚也产量为3810万吨,到1964年已增长至8500万吨。

赫鲁晓夫改革的故事在赫鲁晓夫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之前,斯大林是一位高度集权的苏共领导人。

斯大林通过对苏联的肃反运动,将权力归集一身。

他给予人民最低的生活保障,把大量的国力和人力全部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致力于将苏联打造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

然而当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就开始突显出来。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2、内容: 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 计划指标; ③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 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 了与国外的合资企业。 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 立家庭农场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3、成效: 改革前期有成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1978 172 240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面对危机四伏的局 面,“莫斯科的新 老板”戈尔巴乔夫 又会将手术刀伸向 何处呢?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 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 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 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 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 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 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 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戈尔巴乔夫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A.日本的明治维新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C.俄国的1861年改革D.中国的戊戌变法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答案】C【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赫鲁晓夫改革-高考历史知识点
恢复名誉;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②经济改革a.农业:以收购制代替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撤销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b.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部分权力下放,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结局及成因
①结局:改革收效甚微,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结束。②成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很急躁,反复无常,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
农业: 经济
改组农业拖拉机站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垦荒和种植玉米
内容
政治
工业: 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 平反冤假错案
(三)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这一模式。
(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
2、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 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 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 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 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 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 一味否பைடு நூலகம்,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斯大林(1879~1953)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 动高层同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 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
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 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 苏共“二十大”。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赫鲁晓夫试图突 破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没有成功,只是起了冲击作用, 因此被称为“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A、B两项中农业发 展水平和改革理论整体上没有变化,C项是苏联一贯的做法。
2.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 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降低到后期的9%。 主要原因是(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4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 益稳固
2.措施: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5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农业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
4.( ·淮北学业水平检测)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 耶夫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 “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 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任务繁重而艰难 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
C.缺乏明确的目标
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苏联 改革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 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 经济的调节作用 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 结果: 续下降
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原因: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 展重工业
18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
教材P100【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影响: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热点·中考预测】
热点角度
热点展望
苏联的改革及启示
苏联历史上的改革应该是2013年备战中考的热点之一,主要是掌握苏联历史上的改革以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由苏联的崛起和解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必须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也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吸取苏东各国的经验教训,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虽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中国人民依然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昂首阔步前进!
日本的改革
大和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日本的发展离不开两次改革,先是“汉化”,然后“欧化”,通过大化改新,学习隋唐的先进制度,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实行“文明开化”,脱亚入欧,成为亚洲的唯一强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明治维新的很多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造就出优秀人才;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只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2013年日本的改革热点请关注: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背景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我们必须理解:判断一次改革成败的标准不能看实施者最终的结果如何,而是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改革是当今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注意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因此我国历史上的改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启示必须作为2013年中考复习的长效热点来处理。

第21课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_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经济: 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
外交: 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
2.开始: 1985年
3.内容和问题:经济和政治领域 内容 问 题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经 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 的配套措施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济 作用) 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 政 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 治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实行多党制、多元化。 激化矛盾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尊 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走符合 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 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 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019 POWERPOINT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11
SUCCESS
2019 THANK YOU
2018年12月12日星期三12
SUCCESS
2.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 么会失败?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 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三、戈尔巴治: 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尤其 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 的最高领导地位。
2. 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
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 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1953年上台后,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重点是重工业,提高了苏联军事实力,但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二、苏联的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未取得成果。

80年代后期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

结果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2、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但很快失败。

这次事件使戈尔巴乔夫实际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趁机控制了全局。

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3、苏联的解体:1991年底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的原因及启示:苏联的解体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实行了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历史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等。

对我们的启示:要始终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稳妥推进,确保国内安定团结。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改革”,是1985年继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8年,苏联国家议会教书育人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赫鲁晓夫改革方案。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改革(1)简化审批制度,解除许多废除坏死的经济限制,放宽社会财富的私有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支持,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以价格为基础,实施经济改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改革货币和金融,建立货币运行机制,健全国际商业信用系统和外汇市场,实现货币和金融可转换。

二、政治改革(1)取消某些政治禁令,保护公民言论、宗教信仰和集会自由,取消社会主义实践体制,实行监督制度,推行多党制。

(2)加强党的组织和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育民主社会主义。

三、社会改革(1)实施政策性补贴,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物价合理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改革计划等。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参与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的不稳定性。

(3)法律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立法、结构裁判、司法行政分立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改善司法效率。

四、科学技术改革(1)改革科学技术制度,建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2)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五、军事改革改革军事体制,降低军费,改善军队服务条件,使军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防和警戒任务。

俄国“三夫”改革

俄国“三夫”改革

二战后苏联三“夫”改革山东陈伟一、“蛮”干的赫鲁晓夫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农业歉收、工业效率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了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同年,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赫鲁晓夫成为了苏共总书记,揭开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序幕。

他针对当时严峻的农业形势,选择农业作为突破口:用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交售制;鼓励集体农庄员工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实行大规模的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产品卖给集体农庄等措施.经过初步的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5年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

1956—1960年,同期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这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曾提出要在几年内赶上美国人均畜产品产量这一不现实的目标。

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强求各地扩种玉米,乱指挥、高指标,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气候恶劣的影响,1963年农业再度出现了危机,1964年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粮食.同时,赫鲁晓夫还对工业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企业,尝试实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但企业未能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二、“重”干的勃列日涅夫由于赫鲁晓夫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1964年以失败黯然下台。

1966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拉开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序幕。

为了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他继续进行农业改革。

在农业方面:①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赫鲁晓夫时期把地区党委划分为主管工业的工业党委和主管农业的农业党委,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勃列日涅夫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州和边疆区党委会,把原来下放给地方党委的权力重新划集体农庄、国营农场。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一定5年不变。

从1965年至1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

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

1936 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

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 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 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1.在坚持中央集权的同时,扩大地方权限。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

从1954 年到1956 年,赫鲁晓夫首先把近15,000 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中央部属企业仅留3/l0。

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2.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改组政府机构。

这是赫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这一时期政治改革中很有特色的尝试。

3.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规定干部任期,限制干部特权。

1。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通过合并农村的小农
经济单位,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联合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
经济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国家计划经济的调整和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实行军工合理化等措施。

3. 政治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体制,提出了
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倡议。

这些倡议包括缩小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规模,
减轻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淡化个人崇拜和领
袖崇拜。

4. 历史重审: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克里姆林宫报告中公开揭示了斯
大林的错误和镇压罪行,进行了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审查。

这一举
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和宣传
受到了很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改革成效有限。

随后,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改革被部分人
批评为过于急进和不够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
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
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
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
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
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
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
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
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
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
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
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
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
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
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赫鲁晓夫试图通过调整军事战略来改善苏
联的国际地位。

他提出了“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口号,鼓励
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斗争,并试图削弱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地区的军事优势。

总之,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和军事战略调整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在苏联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苏联的发展和世界的走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