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教学案设计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教学案设计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对于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欲把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陈旧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

各国的国君都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成为霸主。

3.方式。

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变法。

4.阻力。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有旧贵族的阻挠。

5.内容。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变革;都注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响。

都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由血缘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7.历史局限。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不彻底,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二、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1.主要内容。

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作为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模和历时。

战国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规模大,历时时间长。

3.指导思想。

<<法经>>对战国变法运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战国变法运动都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这在春秋各国改革中没有体现。

4.阶级力量。

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变法的阶级力量比春秋改革时期要强的多。

山西省实验中学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_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教案

山西省实验中学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_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教案

单元(章)教学设计(试用)山西省试验中学贺光明授课时间:年月日至月日单元(章)其次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总课时数10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来源学科网ZXXK]材分析来源学#科#网Z#X#X#K]本单元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旨在通过单元学习了解改革是如何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不断向前进展的;同时,通过与世界古代和世界近代史上改革的比较,更清楚地得出对改革的规律性生疏。

本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大改革,可分为三类:历史转型期的改革、朝代中期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重点集中在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来源:学科网]在处理本单元学问时,就依据三类改革的次序来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梳理,引导同学生疏改革的多样性和简单性。

学情分析基础:同学对本单元内容在学校有零星的了解,但未形成整体的生疏。

因此在这段学习中,应把这些零散的学问揉合到一体,生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背景下改革的多样性和困难性。

困难:改革的具体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需讲透;需要从几类改革中得出规律性生疏。

爱好:本专题内容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极为亲密,高中生(尤其男生)比较关注历史上的重大人物和时政。

因此要多从现实切入,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留意引导同学进行历史人物的评述。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问:了解不同历史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改革的要求,把握三大改革的基本史实;生疏改革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对改革进行科学的评价。

2.技能:通过史料的研读,培育提取材料有效历史信息的力量;通过争议问题的分析,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力量。

会利用图片、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理解改革的史实,并培育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力量;能用列表的方式对三类改革的史实进行梳理、小结,理清进展线索,概括阶段特征。

认同“改革是社会进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感受改革的多样性与困难性,学习改革人物“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

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页(总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山西省试验中学贺光明授课时间:年月日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研制第页(总页)课题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型新授课第几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学问与力量:(1)基础学问: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进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岳麓版历史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岳麓版历史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一.知识与要点: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各诸侯国的对策;2.管仲改革以及同时期其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 魏文侯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社会的转型及各国政策;2.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理解改革的侧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等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2.体会一定时期的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学习过程: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鲁国“初税亩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3、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1、内容2、影响: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名师优质课件6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名师优质课件6

隶社会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地主阶级专政和地
主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重点精讲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经济根源:铁器、
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二、管仲改革
1.背景: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大增,私田主人控制私田 产品,不向国家纳税,导致各诸侯国收入日渐减少。 2.内容:实行“ 相地而衰征 ”:无论公田、私田,一 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3.实质: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第二单元
古代历
史上的改革(下)
学案4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习探究区
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
1.社会转型 (1)政治方面 ①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周天子“ 天下共主 ”的地位名存实亡。 ②几个诸侯国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讨伐弱小诸侯国。 ③权力下移,血缘纽带开始松散, 宗法分封制 遭到破坏。
本国策,主张改变旧的 世卿世禄制 。
②作用:改善了吏治,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2)经济方面 ①内容:李悝提出了“ 尽地力 ”的农业政策,充
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铲除井田的疆界,建设农
田水利。
②作用:事实上破坏了 井田制 。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3)法律方面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学习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
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3-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3-岳麓版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学习目标】1.牢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和战国时期“魏文侯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2.合作探究,比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3. 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导学案知识导引一、定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二、探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军事:三、论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和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变法1、齐国管仲改革国家类别内容影响齐国经济2、战国魏文侯变法主持者类别内容作用历史影响李悝政治改善吏治,削弱旧贵族特权经济破坏了井田制法律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吴起军事使魏国的军队强大起来。

四、析影响:春秋战国大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五、提能力1.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是( )2.下列各项,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本质特征的是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商业繁荣,经济发达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

《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二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实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战国前期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管仲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2)为什么魏国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思考题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改革变法的目的:探究案【巩固提能】1. 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 马克思、恩克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3【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3【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不同历史时段的时代背景及其对改革的要求,掌握三大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改革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能够对改革进行科学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重组教材,提供新情景;创设文字、图表等情景。

2、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分析、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

3、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提升式的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认识改革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学习改革者“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教学重点】“管仲改革”和“魏文侯改革”【教学难点】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通过一张图片引出今天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二、进入新课(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1.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2.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3.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5.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相地而衰征”3.影响:对齐国而言,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梳理】1、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制度的衰落,而战国时期则更多的表现为旧制度的彻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

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不同:前者未改变社会性质,后者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由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

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

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

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 D.实现富国强兵4.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实行“相地而衰征”B.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6.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7.主持制定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西门豹8.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9.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10.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二、非选择题1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课件

岳麓版选修1高中历史-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课件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2
一、时代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社会转型) ——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 (770BC-221BC,合称东周时期) 春秋(770BC-476BC)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475BC-221BC)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3
探究一 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材料二 郑庄公(前757—前701),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
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
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
(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
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 “相地而衰征”
对齐国: 增加了财政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 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使齐国在争霸中率
3.影响 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 起了榜样作用
《史记》云: “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 ”
特点: 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维护奴隶制统治12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 如果不能富国 强兵,就有被 列国兼并的危 机,现在最缺 的就是贤能之 士啊!
20
商鞅入秦,尽显才华
为争取变法顺利开展,商鞅做了哪些努力?
说服秦王, 获得支持。
论战权贵,
扫清障碍。
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 21
商鞅变法 (内容篇) 大刀阔斧行改革
22
治;战国变法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 ,要完成社会的
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选修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高中历史岳麓书社版选修
【省级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及各诸侯国的对策; (2)管仲改革以及同时期其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魏文侯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理解社会的转型及各国政策;(2)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分析理解改革的侧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等理解掌握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间的关系。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几个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壮大自身。
2、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
公田是土地国有制,私田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们一起在公田中劳作,先干完公田中的事情。
3、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法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由于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课件

历史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课件

B.吴起采取的措施: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 武卒”。 ③作用:魏文侯的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有效 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 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历史影响 ①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 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②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 宗法贵族 的 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 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特别提醒: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限制 贵族特权,二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 进
一步发展;法律上,《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 定了政
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来看:魏国的变法 效果较为显 著,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4 .总体来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 打击了奴隶主贵 族,废除了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层 的地位得到了强化。
史料一 文侯问李克 ( 李悝 ) 曰: “ 为国如何? ” 对曰: 闻为国之道,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文侯 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 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西汉)刘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苑·政理》
史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 ( 充分利用土地的 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 … 治田勤谨则亩益 三 升 ; 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 增减, 辄为粟 百 八 十 万 石矣。又曰:籴甚贵农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 伤则国贫… … 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 是故善平籴 者 … …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 魏国,国以富强。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1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1

岳麓版选修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1导入: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前770年,周平王(宜臼)把王都东迁到洛邑,周朝从此称为东周。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自前770年到前476年的大约三百年间,称为春秋时期。

注:《春秋》原是鲁国史书的名称。

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后世把这一段历史称作春秋时期。

现为叙述方便,又把春秋时期的具体时间调整为前770年——前476年》。

)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其中著名的有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它们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宗法分封制瓦解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

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

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包茅之贡”。

),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BC770年,平王东迁洛邑,标志东周开始。

周王室辖区方圆不过600余里,财政收入减少,诸侯国拒绝纳贡,周王室财政紧张。

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到春秋时期,权力下移,以至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血缘纽带开始松散,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正常运转。

2、经济:土地国有崩溃,土地私有确立. 1)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改革呼声渐渐强大。

3、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高中历史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案 岳麓版选修1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以下基础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落与诸侯实力的壮大,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与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初期的管仲改革与战国时期魏文侯的改革。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变动中逐步确立,社会的转型是在王石衰落、诸侯征战、各国纷纷变法中逐步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管仲改革及其影响魏文侯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教学方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改革传统的国家。

每当社会运行出现障碍的时候。

要求改革的呼声就此起彼伏。

历史上每一次改革,虽然无不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可低估。

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字发轫以来的第一个历史分水岭。

春秋战国之前,夏商周三代文明初萌发展并臻于成熟,而支撑夏商周社会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崩离析,此后“百代皆行”的“秦政制”实则滥觞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总计549年(春秋时期为公元前770——前476年,历时295年,战国时期为公元前475年——前221年,历时254年),在社会动荡和变革之中,完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我们首先来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及社会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学具:导学案、课件、选修Ⅰ课本【教学方法】研读史料、情境创设、表格归纳法、问题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等学法,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通过小视频《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和导言(幻灯片2和幻灯片3),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由上古文明向中古文明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就是“变”,统治者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变革和发展。

这个血与火相涤荡的历史时期, 先后形成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他们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了变法改革,他们为什么要变革?他们变革的是什么?变革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新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小视频《这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激趣、导入,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一个“变”字,把本课的重点和目标自然引入。

环节二:讲授新课首先教师解读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4展示)如下:学习目标: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背景)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内容)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作用)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先向学生讲解《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幻灯片5),【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生明确历史的时空观。

探究一: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提示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史料,共同探究,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

思考1: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生探讨共同得出结论:政治上: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之间争霸战争不断。

思考2:在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课本材料如下)材料一:西周时期的石镰石斧和战国时期的铁农具(课本图)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小雅·北山》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师生探讨共同得出结论:经济上: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的确立。

思考3:在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相比西周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的百家争鸣等相关内容。

)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

(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

(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原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军事上: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文化上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这个时期的思想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决定了变法是时代的趋势。

【设计意图】采用阅读课本史料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变法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过渡)问题思考:面对这种社会的巨变,各诸侯国是如何应对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探究二:面对社会的剧变,各国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改革变法?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各有什么影响?(一) 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1.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2.目的:富国强兵,维护奴隶制统治3.实质: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4.影响:(1)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2)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5.改革的特点:不彻底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提示学生思考:春秋时期改革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进行的改革基本上囿于经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下实现富国强兵,对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未曾大规模地进行,西周时期延续下来的政治制度如世卿世禄依然在发挥作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条件不够成熟,新制度尚未有能力完全冲破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新生,旧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产生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征战中催生出来的。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

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

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1.变法的背景:(1)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2)内在动力:富国强兵2.改革的内容:角色扮演:魏国在战国初期近百年的强国地位,是魏文侯奠定的。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问题思考2:战国时期的改革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仅仅在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各方面都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事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3.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环节三:课堂小结环节四:【演练提升】材料1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材料2:“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故鲁宣公初税亩。

——《春秋•公羊传》。

材料3:“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当”——(西汉)刘向《说苑·政理》(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三次改革的历史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2)管仲改革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李悝变法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征:社会大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展示环节达到巩固本课重难点的目的【板书设计】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3.军事上: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文化上:“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这个时期的思想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改革1.改革内容:“相地而衰征”。

2.实质: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3.影响: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表格归纳)1.李悝变法(1)内容(2)作用2.吴起变法(1)内容(2)作用3.战国时期变法的影响新兴地主的地位得以强化,为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1.本课的主题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采用问题探究、表格归纳、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2.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重视运用表格法。

用表格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3.从“学案”导学法与“问题探究”法相结合的高效课堂出发,让高中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4.本课也有不足,课前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技能估计不足;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较欠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