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设计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和朋友们走进了那片大树下,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你知道的,那种感觉特别好,仿佛每一束光都在跟你玩捉迷藏,明明就在眼前,却又像消失了一样。
树荫下的光斑像是一幅画,调皮地在地上跳跃着。
你站在那儿,仰头看着,阳光在树叶间穿梭,仿佛时光都慢了下来,空气里弥漫着夏天特有的味道。
你看,光斑就像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又像是不小心洒落的一块糖果,瞬间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
我伸手去触摸那些光斑,没想到它们在我手指间悄然消失了。
说来也奇怪,这些光斑既是光又似乎是影,好像是一些既真实又虚幻的东西。
好像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明明就在眼前,却不容易抓住。
树荫下的这些光斑,竟然让我不禁开始思考:生活中的那些闪光点,又是不是也像这光斑一样,稍纵即逝?你不去注意它,它就悄悄溜走;你若用心去看,它又会出现在你眼前,像是某个曾经的记忆,轻轻地在你心底荡漾。
突然,我想到了一句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树荫下的这些光斑,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时间就像这些光斑一样,时而明亮、时而朦胧,悄悄从指尖溜走?有时候我们站在光斑中间,似乎能捕捉到一点什么,但一转眼,那些光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朋友们都说,夏天的光线,特别容易让人放空。
站在这样的树下,看着这些光斑,仿佛每一个光点都能带你回到小时候,回到那些没有烦恼的日子,回到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
你知道吗?树荫下的光斑还真能让人产生一种“失重”的感觉。
你站在那里,四周的光影开始舞动,树叶随风摇曳,你的心情似乎也变得轻松了。
它们就像是大自然对你的小小眷顾,给你一点点温暖和慰藉。
这种感觉,不是每天都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特别的。
你在都市的快节奏中跑来跑去,或许都忘了自己曾经是怎样放慢脚步,静静地享受过这一片树荫下的宁静。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这片光斑中待了好一会儿。
大家开始聊起了小时候的事,话题就像这些光斑一样时而明亮,时而隐匿。
回忆里有欢笑,有泪水,也有那些年,我们在树下追逐的影子。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
一、实验目的
1.让学生了解树荫下的光斑,并了解光斑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探究光斑的形成机理,学习如何利用实验来检验科学理论;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材料
1.一棵树;
2.一块白色纸;
3.一块黑色纸;
4.一把尺子;
5.一只圆规;
6.一只笔;
7.一台数码相机。
三、实验步骤
1.在树荫下准备一块白色纸,一块黑色纸,一只尺子,一只圆
规,一只笔,一台数码相机;
2.用尺子测量树荫下的光斑的大小,用圆规测量光斑的形状,用笔记录下测量结果;
3.用白色纸放在树荫下,用数码相机拍摄树荫下的光斑;
4.把黑色纸放在树荫下,用数码相机拍摄树荫下的光斑;
5.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光斑的特点,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创新
1.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利用计算机软件画出光斑的图形,从而更好地理解光斑的形状;
2.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模拟出光斑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光斑的形成机理;
3.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做出光斑的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光斑的形成机理。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doc

八年级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礼河实验学校吴小伟一、学情分析树荫下的光斑,学生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仔细观察过光斑的形状,更少有人深思过光斑形状的规律。
通过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探究的欲望,通过简单易行的模拟实验非常直观地探究;圆形光斑的成因,再进一步用蜡烛代替太阳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加深对规律的认识,本课用到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一定的基础,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基本上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用到的实验技能中,怎样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象可能稍有点难度,经教师提醒和点拨后即可解决。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解释阳光下树荫中圆形光斑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强化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
三、教学准备蜡烛、不透光纸、剪刀、白纸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阳光透过茂密树荫下形成光斑的图片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有许多光斑,有圆形的,有不规则的追问:这种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有些是圆的,而有些是非圆的?(二)问题探究讲述: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作出猜想和预测学生可能的猜想和预测:可能透光的树叶间的空隙形状近似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圆形,如果透光的树叶的空隙不是圆形的,那么形成的光斑也不是圆形的;可能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空隙形状形成的光斑;树叶间的空隙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思考:哪一种猜想可能是正确的呢?怎样判断?(三)学生:实验检验1、设计实验方案思考:怎样模拟树叶间的不规则的空隙进行通光实验?2、交流讨论:用不透光的纸代替茂密的树叶遮住阳光,纸上开不同形状的小孔模拟树叶间的不规则的空隙,让阳光通过纸上的小孔,观察地面上的光斑形状。
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 树荫下的光斑 说课稿

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苏科版八上物理》是为初中八年级上学期所编写的物理教材。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主题是“树荫下的光斑”,属于“光学”这一章节内容。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知道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是如何传播的;2.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3.通过实践探究,观察树荫下的光斑,加深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理解;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究加深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的理解;•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用具(罗盘、闪光灯、墨水笔、树叶、纸板);2.学生准备:扫描或摄影工具,笔记本;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学生对树荫的概念,询问学生在平时的观察中有没有注意到树荫下的现象。
2. 实践探究(15分钟)•引导学生在室外找一棵大树,站在树荫下,手朝树上方伸出,勾勒出手影。
•让学生仔细观察手影,注意手影的边缘有没有变化。
然后逐渐靠近树干,在手影上涂抹墨水,观察墨水颜色边缘的变化。
3. 讨论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分析树荫下的光斑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树影边缘的颜色会发生变化。
4. 实验验证(15分钟)•按照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
用一个纸板挡住部分光线,观察光斑的变化。
5. 归纳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产生的。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了解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并对树荫下的光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培养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较短,下节课可以适当延长实践环节的时间,以加深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光的相关实验,提高兴趣和学习效果。
最新第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_实验中学资料

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仔细观察树荫下的光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体验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
探究过程的设计。
教具准备:有不同孔的硬纸板,中间有菱形空的纸板。
三、自主先学1.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光斑,请你说出光斑的一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按形状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光斑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类光斑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孔成像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孔成像现象中所成的像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合作互学:猜想与假设:你认为影响光斑形成的因素有哪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方案:(1)在卡片制作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孔,(2)实验方法:①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
②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
这种研究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结论1.太阳光透过树荫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形状不规则,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类光斑的特点是圆形,形成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科版八上物理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上物理 3.6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6节综合实践“树荫下的光斑”。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小孔成像现象,通过观察树荫下的光斑,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树荫下的光斑,了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树叶、孔径不同的透明圆片。
学具:学生手册、笔、剪刀、胶带。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中的树荫下的光斑。
让学生描述光斑的形状、大小,并讨论光斑的形成原因。
2. 理论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小孔成像的规律。
通过投影仪展示光斑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以及小孔成像的原理。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用树叶遮住阳光,然后在树叶下面放置孔径不同的透明圆片。
观察并记录光斑的形状、大小,与理论讲解的结果进行对比。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如针孔照相机、星空观测等,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光的传播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小孔成像规律: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有关,像的形状与物的形状相同。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生活中的一种小孔成像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答案:例如,用相机拍摄树荫下的光斑,通过镜头中的小孔,形成倒立的实像。
2. 思考小孔成像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答案:如医学成像技术中的X光成像、雷达技术中的波束成象等。
中班科学探索活动优质教案光斑

中班科学探索活动优质教案光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奥秘》,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光斑》。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并观察光斑的形成,培养幼儿对光的感知和探索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基本特性,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了解光斑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光斑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斑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现象,观察光斑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透明塑料瓶、白纸、镜子、反光板。
2. 学具:每组一个手电筒、一个透明塑料瓶、一张白纸、一面镜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用手电筒在教室里照射,让幼儿观察光线的传播。
(2)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透明塑料瓶上,让幼儿观察光斑的形成。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幼儿了解光沿直线传播。
(2)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光斑的形成,并解释光斑的形成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学具,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斑的形成。
(2)教师指导幼儿操作,解答幼儿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光的传播、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沿直线传播2. 光斑的形成原理:光的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观察家里的灯光,思考灯光是如何传播的?(2)请与家长一起进行光斑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1)灯光沿直线传播。
(2)实验过程:用手电筒照射透明塑料瓶,观察光斑的形成。
实验结果:光斑在白纸上形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光的传播、反射现象,观察了光斑的形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

2 厉红. 合作 探究 教 学提 高 化学 实验 教 学 实效 性. 化 学 教 育,
2 01 0( S 2)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3 - 2 7 )
《 探 究树 荫下的光斑》 实验教 学设计 与创 新
口 李 婷
江 苏省 盐城 景 山 中学 2 2 4 0 0 1
固体接 触 反应 开始 ;拧 紧瓶 盖 , 瓶 体 飘浮 , 液体 和
块状 固体 脱 离接 触 , 反 应 随 即停 止 。用 它 代替 启
普发 生器 使用 。学 生在课 外 实验 中真 正感受 到创 新是无 处 不在 的 , 创 新 并 非 高 不 可 攀 。这对 培 养 学生 的创新 意识 和创 新 能力是 十分 有益 的 。
按照 教 材 提 示 当小 孔孔 径 约 为 1 o m, 把 带 孔
・
2 0 ’
E d u c a t i o n a l E q u i p me n t An d E x p e r i me n t V o 1 . 3 0,N o . 8,2 0 1 4
参 考文 献
1 陈峥. 探 究性 实 验 优 点 之 我 见 . 学 习方法 报 ・ 理化 教研 周 刊,
2 0 1 2 ( 2 7 )
演, 组 织 学 生 展 开交 流 、 讨论 , 对各 设 计 方 案共 同 做 出评 价 , 一起 探讨 有否 更好 的改进 方 案 。这样 ,
为汇 报者 提供 了展 示平 台 , 对 他们 勇 于探究 、 勇 于 创新 的做 法给 予肯 定和鼓 励 。通 过交 流 、 讨 论和
固光 的直 线传 播 的应用 及加 深对 小孔 成像 知识 的
理解 , 同时培养 学生 的观察能 力 和实验 探究 能力 。
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树荫下的光斑视频,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对现象进行分类,充分猜想,提出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
2.能在控制变量意识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论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3.能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猜想的正确性。
4.将实验过程和结论与他人交流分享;并在实验或交流过程中提出新的探究问题。
5.运用课堂学习的探究方法,课后进一步深入探究。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物理问题;并由浅入深地探究出光斑形状的影响因素。
难点:制作符合要求的卡片;探究活动的组织。
【教具准备】(每小组一套):强光手电筒、白纸1张、卡片(已开一个梯形长孔)、宽双面胶、小剪刀、米尺、带三个大孔的卡片。
【教学过程】学完第三章光的知识后,老师经常在生活中观察,生活中哪些光现象我们已经可以进行解释?哪些现象我们又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当然,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是能提出问题。
比如,老师经过学校门口的大树时,墙上留下树的阴影(PPT展示图1),老师会想到:树荫是怎么形成的?你们知道吗?(生答: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在物体后方留下阴影)同时,老师还发现树荫下还留下了光斑(PPT展示图2),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链,你能提出科学的问题吗?【问题链1】你能提出科学的问题吗?问题1 你能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吗?(学生讨论汇报)树荫下的光斑有些较暗,有些较亮,较暗的光斑接近圆形,较亮的光斑成不规则形状。
问题2 你能根据现象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讨论汇报)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光斑的形状及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问题3 如果我们来探究光斑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能提出哪些猜想?(学生讨论汇报)光斑的形状可能与孔的形状、孔的大小、光源的形状有关。
当学生猜想遇到困难时模拟真实情境,用投影仪打出强光源,用夹子夹好一片大树叶(八角金盘树叶),通过手机自拍杆放在距投影仪屏幕约1m的位置,观察现象;再将两片树叶交错成一个约0.3cm的小间隙,再将夹好的树叶放在距屏幕2米的位置,观察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活动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拍摄、课上展示树荫下光斑的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习惯,激发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2.通过观察现象,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斑形状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1.本节课的难点是小孔的设计2.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教学资源】略【活动方案】第一阶段:确定课题1.学情调查调查对象:可以是初一的学生,也可以是初二的学生,甚至是学过光现象的初三的学生。
(课题可以向两极延伸,初一注重兴趣,了解小学科学的探索程度;初二注重联系学习的光学知识;初三检验对实际问题的了解)调查方式: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抽几个班,播放拍摄的一段树荫下光斑的视频,询问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程度。
(预计有的学生留意过,有的学生能说出光斑的形状,甚至可能知道是太阳的像,引导学生回想曾经看到过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学生表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小组动员选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在校园展开一段侦探之旅。
(其实我们学校教学楼前的就有十棵梧桐树,枝繁叶茂,树下的光斑现象明显,只是学生中午很少走到哪儿,习惯于食堂和教室,两点一线;或者熟视无睹。
)3.初步观察阶段:教师全程跟随,让学生走在前面,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引导其具体比较地上一些光斑的不同点,并用事先准备的白纸作为光屏,去承接光斑。
(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想光斑也是各有不同,学生更是如此。
让学生多看、多说,不仅能为活动积累充分的感性材料,而且能体验到自然之美)4. 发现问题:可能发现的问题分为两种:地上的光斑可以分为两种:有的光斑形状不规则,有些光斑是圆形。
两种光斑的亮度不同:形状不规则的光斑较亮,与周围没有树荫的地方几乎一样;圆形光斑较暗,而且亮暗不同,变化明显。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报告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问题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究竟是树叶的影子还是太阳的像?
实验工具:美工刀1把,白纸板多张
实验探究:1.用美工刀在白纸板上分别刻出4个尺寸为1cm的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圆形的小孔,再用另一张白纸板分别刻出4个尺寸为3mm的正方形、菱形、三
角形、圆形的小孔,再用一张白纸板刻出1个尺寸为2cm的大菱形小孔
2.取一个晴天的正午,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把带孔的白卡片置于白纸上方1m
的位置,令纸板上的小孔正对太阳,让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小孔,观察地
面上出现的光斑的形状。
3.用另一张白卡片覆盖在大菱形孔上,一点一点的遮住孔的一部分,改变通光孔
的大小(或形状),让太阳光透过小孔,观察地面上光斑的形状和亮度。
发现与讨论:我发现当太阳光透过孔距较小的孔时,光斑为圆形,太阳光通过大孔时,光斑就是小孔的形状,太阳光通过不断减小的菱形孔时,光斑也随之变小,且形状也随之
变化,最后变成了圆形
结论:1.树阴下的光斑有些是像,有些不是像。
通过小孔形成的圆形光斑是像,通过大孔形成的非圆光斑不是像;这些光斑都不是树叶的影子。
2.小孔形成的光斑(像),其形状与物体(太阳)的形状相似、与小孔形状无关;而大孔形成的光斑,其形状与物体(太阳)的形状无关,与大孔形状有关。
3.不管光斑是不是像,都是由于光直线传播形成的。
浅探项目学习模式下的综合实践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作者: 顾杰[1]
作者机构: [1]江苏无锡市东林中学,214000
出版物刊名: 中学教学参考
页码: 36-3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7期
主题词: 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教学;互动型课堂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的特色栏目之一,是每一个单元内容的总结,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课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探究的机会。
综合实践课不是以理论为主的,而是以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所以,它的教学模式恰好和现今教育界中""项目式教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师,可以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实践,在课堂中以""项目教学""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
文章以《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课堂为背景阐述物理探究活动中的几个探究方案与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回答问题
课后之余学生观察
学生猜想参与互动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时候在操场上做做
学生互动
课堂总结:通过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环节,学会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形成科学探究的素态度,提高物理素养。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导学》80页“本章复习”部分的内容。
板书设计:(略)
教后记:
【提出猜想】地上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缝的形状有关,那么影响光斑形状的因素有哪些呢?
【设计方案】在一张厚的卡纸上切出四种形状的孔,分别用卡片纸覆盖住不同的孔,只留下一个孔,让阳光通过,比较地上光斑形状。
【实验探究】1.在地上铺一张白纸,把带空的纸置于约1米高处,让阳光通过不同的孔,观察地上的白纸上出现什么形状光斑。(记录表一中)
教学重点
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过程的设计。
教学资源
有不同孔的硬纸板,中间有菱形空的纸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课前复习、新课引入:
小孔成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理是什么?
小孔成像现象中所成的像是什么性质?
二、探索新识:
【发现问题】树阴下的光斑,有不同的形状,那些较小的圆形光斑为什么较暗呢?
2.用另一张纸覆盖住有菱形孔的纸上,遮住孔的一部分,让阳光通过小孔,观察纸面上出现的光斑的形状。
3.移动覆盖的卡片,改变通光孔的大小,观察白纸上光斑形状。(记录表二中)
孔形状
正方形孔
三角孔
菱形孔
圆形孔
光斑形状
(表格一)
孔的大小
大孔
中等孔
小孔
光斑形状
(表格二)
4.想想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卡片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吗?改变距离地上白纸的距离,在观察光斑的形状。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那个超有趣的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呀!你说这树荫下的光斑,像不像一群小精灵在跳舞呢?它们一会儿这儿蹦跶一下,一会儿那儿闪一下,可有意思啦!咱要探究这个呀,可得先找个有大树的好地方。
就好比你要找宝藏,得先知道宝藏在哪个岛上不是?找好了地方,就坐下,好好观察这些光斑。
你看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是不是很神奇呀?这就好像一群小朋友,各有各的性格呢!然后呢,咱可以想想,这些光斑是怎么来的呀?是太阳公公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的呀!这就好像阳光在和树叶玩捉迷藏,最后露出的小脑袋就是光斑啦。
再仔细瞅瞅,这些光斑的形状是不是也不一样呀?有的圆圆的,有的奇奇怪怪的。
嘿,你说这像不像天上的星星,每一颗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
咱还可以试着移动一下,看看光斑会有啥变化。
哇哦,它们也跟着动起来啦,就像跟你在玩游戏似的。
你想想,要是没有太阳,没有树叶,还会有这些可爱的光斑吗?肯定没有呀!这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探究的过程中呀,你会发现好多好多有趣的事儿。
比如说,不同的时间,光斑的位置和大小可能都不一样呢。
早上和下午的光斑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啦!而且呀,你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
“嘿,你看这个光斑像啥?”“我觉得像个小月亮!”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多热闹呀!这可比一个人闷头想好玩多了吧。
你说这小小的光斑,里面居然藏着这么多的奥秘,是不是很神奇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身边的小事物,说不定它们都有着大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通过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能让我们对周围的世界更加好奇。
我们可以从这些小小的现象中,学到好多知识呢。
所以呀,别总是埋头玩手机、玩电脑啦,多出来走走,看看这些神奇的光斑,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总之,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真的超有趣,超有意义!大家都快来试试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苏科版八上物理3.6综合实践树荫下光斑教案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树荫下的光斑教课目的经过认真察看树荫下的光斑,描绘察看到的现象,踊跃思虑,发现并提出可研究的问题。
培育在对自然现象的察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体验研究树荫下的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的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要点难点本节课的要点是研究光斑形状的影响要素,本节课的难点是小孔的设计教课过程一、引入经过察看图片师:树荫下的光斑是我们常有的现象,它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小,有的比较大,有的形状规则,有的奇形怪状,那么影响树荫下光斑形状的要素有哪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今日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发现问题察看图片,可将光斑怎样分类?师:大家一同来察看老师拍摄的光斑,能够将光斑怎样分类?学生议论并总结出光斑的分类师:这位同学说能够分红一类都是圆形光斑,谁能谈谈光斑还能够分红哪一类呢?师:那位同学说还能够分红形状不规则的一类光斑。
师:除了能够从光斑形状上来分类,还能够从什么角度来分类呢?师:这位同学说的特别好,这些光斑还能够从亮暗角度分为较亮的和较暗的光斑。
板书:1.光斑的分类圆形光斑光斑的形状形状不规则光斑较亮光斑的亮度较暗三、提出猜想师:从以上的分类中,可否议论出究竟是哪些要素形成了光斑的这些差别呢?师:你能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呢?学生疏组进行议论师:方才同学们的议论特别的热情,有的以为是树叶空隙的形状,有的以为是树叶空隙的大小,有的以为是树叶空隙到地面的距离,还有的以为是太阳的亮度板书:2.猜想:形状大小距离亮度四、设计实验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实验器械来模拟树荫下的光斑进行实验研究,第一老师来介绍一下这个装置,装置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圆形的光源模拟太阳,毛玻璃来模拟地面,你能说出用什么来模拟树叶的空隙吗?学生疏组进行议论师:大家的讲话很热情,一致以为设计小孔来模拟树叶的空隙。
你能说出怎样设计小孔吗?设计时应当注意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课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课时
1
课型
活动
授课班级
备课时间
2014.10.26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仔细观察树荫下的光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积极思考,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次备课
体验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
教学重点
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探究过程的设计;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新课引入: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小孔成像现象中所成的像是什么性质?
二、探索新识:
【发现问题】树阴下的光斑,有不同的形状,那些较小的圆形光斑为什么较暗呢?
【提出猜想】地上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缝的形状有关,那么影响光斑形状的因素有哪些呢?
3.移动覆盖的卡片,改变通光孔的大小,观察白纸上光斑形状。(记录表二中)
孔形状
正方形孔
三角孔
菱形孔
圆形孔
光斑形状
(表格一)
孔的大小
大孔
中等孔
小孔
光斑形状
(表格二)
4.想想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卡片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吗?改变距离地上白纸的距离,在观察光斑的形状。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方案】在一张厚的卡纸上切出四种形状的孔,分别用卡片纸覆盖住不同的孔,只留下一个孔,让阳光通过,比较地上光斑形状。
【实验探究】1.在地上铺一张白纸,把带空的纸置于约1米高处,让阳光通过不同的孔,观察地上的白纸上出现什么形状光斑。(记录表一中)
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
树荫下总是有光斑,那么这些光斑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来探究一下。
第一步:准备材料
我们需要准备一个凸透镜、一个纸片、一些树木和阳光。
可以到校园或公园中寻找适合的树木。
第二步:制作实验器材
我们需要把纸片挂在树枝上,以便阳光通过树叶后能够照射到纸片上,形成圆形的光斑。
然后把凸透镜对着光斑,移动镜头,观察光斑的变化。
第三步:实验过程
将凸透镜放在光斑旁边,将凸透镜慢慢向光斑靠拢,观察光斑的变化。
很快,我们会看到光斑变成了一个非常小的亮点,这个亮点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焦距。
我们可以试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观察光斑的变化,从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原理。
第四步:探究成像原理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探究成像原理。
当阳光照射到树叶上时,光束会散开,之后通过凸透镜聚焦成一个小点,这个点就是光斑,凸透镜实现了对光线的聚焦,从而形成了一个清晰的亮点。
结语:
通过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焦距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拾了对科学探究的热爱和勇气,这样的实践活动给予我们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机会。
让我们继续探求科学之路,去揭开更多神秘的面纱!。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树荫下看到一些有趣的光斑。
这些光斑通常是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投射到地面上形成的,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形成的原理以及光斑的特点。
实验目的1.了解光的传播原理;2.探究光斑形成的原理;3.观察树荫下的光斑特点;4.培养观察力和科学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1.一片开阔的区域,可以选择在户外的草地、公园等地点;2.多颗高大的树木。
实验步骤1.选择一个开阔的区域,确保阳光能够透过树叶形成光斑;2.在该区域内找到多颗高大的树木,树木之间的距离要足够保证光线通过;3.站在树荫下,仰望树冠,观察地面上形成的光斑;4.仔细观察光斑的形状、颜色和大小;5.移动自己的位置,改变观察角度,观察光斑的变化;6.尝试将手等物体放置在光斑中,观察光斑的变化;7.思考并记录下你对光斑的观察结果。
实验原理光具有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之间传播的能力。
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进入树荫区域时,光线会在树叶和其他物体上产生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这些现象使得光线聚焦到地面上形成光斑。
光斑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光线的方向、树叶的形状和密度等等。
当我们改变观察角度或将物体放置在光斑中时,光斑的形状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光斑的特点,我们可以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物体对光的作用。
实验结果及分析经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1.光斑的形状呈现出不规则的图案,有时候会呈现出花朵、星星等形状;2.光斑的颜色主要是白色,但有时也会呈现出七彩的色彩;3.光斑的大小取决于光线的强度和树叶的形状;4.当改变观察角度或在光斑中放置物体时,光斑的形状和大小会发生变化;5.光斑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阳光透过树叶等物体形成的缝隙。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探究了树荫下的光斑形成的原理以及光斑的特点。
通过观察光斑,我们了解到光斑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光线的传播规律以及树叶的形状和密度等。
w42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尝试运用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简单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能用已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3)通过参与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树荫下的光斑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验类型:探究活动实验器材:自制的带有小孔(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的直径大约是1.5cm 1.0.cm 0.7cm小孔的卡片(图1),自制的菱形小孔塑料板(图2),光屏,照相机、改装的加长光具座(图3)图1 图2图3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实验来自苏科版物理教材,本节内容是2012年再版后第一次在教材上出现,内容安排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后面,目的的是巩固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及加深对小孔成像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
对于八上教材中出现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组织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课外完成。
我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的指导。
在活动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从学生见到的树荫下的光斑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光斑的形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设计并制作实验器材,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到成果展示汇报,我都放手让学生一步一步完成。
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兴趣很浓,且步步亲自参与,不断提出新的问题,通过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进一步加强了探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小组活动实施过程:【发现问题】晴天的正午,组织并带领小组成员到比较密集的树荫下实地观察树荫下的光斑。
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并说出树荫下的光斑的特点,让学生提出他们想要探究的问题。
(学生用相机记录光斑的形状。
)现象与问题:有些光斑形状不规则,有些是圆形的,地面上的光斑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形状?那些较小的圆形光斑为什么比较暗?哪些因素影响了光斑的形状与亮度?【提出猜想】对于决定光斑形状的因素,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猜想:1.光斑的形状可能是由透光孔的形状决定的;2.光斑的形状可能与透光孔的大小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教学
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课前拍摄、课上展示树荫下光斑的相关视频资料,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惯,激发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通过观察现象,发现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培养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探究树荫下光斑的过程,能针对问题提出猜想,设计简单实验,有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用已学知识论证结果.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斑形状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本节课的难点是小孔的设计
2.实验结论的归纳总结
教学资源】略
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
1.学情调查
调查对象:可以是初一的学生,也可以是初二的学生,甚至是学过光现象的初三的学生。
(课题可以向两极延伸,初一注重兴趣,了解小学科学的探索程度;初二注重联系研究的光学知识;初三检验对实际问题的了解)
调查方式: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抽几个班,播放拍摄的一段树荫下光斑的视频,询问学生对这一现象的了解程度。
预计有的学生留意过,有的学生能说出光斑的形状,甚至可能知道是太阳的像,引导学生回想曾经看到过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学生表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2.小组动员
选择部分有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在校园展开一段侦探之旅。
其实我们学校教学楼前的就有十棵梧桐树,枝繁叶茂,树下的光斑现象明显,只是学生中午很少走到哪儿,惯于食堂和教室,两点一线;或者熟视无睹。
)3.初步观察阶段:教师全程追随,让学生走在前面,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引导其详细比较地上一些光斑的不同点,并用事先准备的白纸作为光屏,去承接光斑。
(自然界没有完整相同的两片叶子,我想光斑也是各有不同,学生更是如此。
让学生多看、多说,不仅能为活动积聚充分的理性资料,并且能体验到自然之美)
4.发现问题:
可能发觉的问题分为两种:
地上的光斑可以分为两种:有的光斑形状不规则,有些光斑是圆形。
两种光斑的亮度不同:形状不规则的光斑较亮,与周围没有树荫的地方几乎一样;圆形光斑较暗,而且亮暗不同,变化明显。
5.提出猜想:
对比此时人影的观察,理解影子的形成是因为不透明物体挡住了太阳光,而光斑的形成则是由于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形成。
学生可能提出:“光斑的形状可能与树叶间缝隙的形状有关”等初步的猜想。
(学生的猜想往往提留在表面,不能深入,需要更多的体验,所以设计了以下环节)
6.初步动手:
大树的树叶间缝隙可以在构成光斑,我们人能否模拟大树也制造光斑?(联系我校的校训:像大树一样发展,运用肢体语言,舒展手臂,学生自然会联系到人的双手可以模拟树叶,手指间也有缝隙)
学生活动:模拟树叶间的缝隙
两手掌向下,五指微张,交叉平放,留出多少大小不同的孔,让阳光通过。
观察地上的光斑。
学生的身高、手举的高度和手指间的空隙各不相同,学生间的相互模仿、交流,由以往经验知经过多次尝试能得到圆形光斑,并初步发现孔不能太大,孔到地面的距离不能太近。
)
7.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通过刚才的活动,能不克不及提出一个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可能提出: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的形状有关?
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光斑的亮暗是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可能较多,让其整理写出,并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体验,说出猜想的依据,防止思路太发散)
8.确定课题
与学生一起将提出的问题,归类划分到各个小组作为研究主题,至少有两个小组研究同一课题,形成竞争合作的氛围。
第二阶段:课题探究
1.课外小组活动探究
时间安排:实验方案的讨论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室外的实验探究可以利用中午自课前的空余时间
活动记录:
由于小组活动在工夫和空间上的分散性,为了便于跟踪、把控探究的进程,设计如下的活动划定规矩:每组一张实验探究活动的记录表,每完成一项任务,到老师处登记到进度表,也让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小组名称:
1研究主题:
2器材准备:
设计步骤:
步骤一:
3
现象(数据)记录:
4
5结论和发现:
6拓展研究:
7评语:
要求:每一组至少完成一个问题的完整探究,学生参与评定,可以进入更高的研究项目,如小制作、小论文等。
成果突出的小组,再现研究过程,拍摄视频,用于全班交流,公开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进度表
xxxxxxx小组名
称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验证猜想(即怎么做)?需要用哪些器材(即用什么做)?
讨论落实到纸上的就是带有小孔的卡片和记录现象的表格设计,因为是利用课余时间,不需要追求所谓的效率,也不急于探寻最后的结果。
可以不断的改进,再
步骤二:步骤三:
小组成员:活动时间:
设计不是简单的重复,让设计在体现控制变量思想的基础上,更便利,观察效果更好。
例如:在探究孔的形状对光斑形状是否有影响的实验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演变。
在探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是否会有影响的实验中,也有可能出现
同理记录表格的设计
孔的形状
光斑的形状
小孔到地面的距
离/cm
120
100
80
教师要做的只是鼓励学生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设计,用实践去检验其合理性,逐步提高学生想与做相互验证的能力。
同时要像纪录片导演一样,有态度而又真实的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2.课内探究
这一环节视学情而定,可以有,也可以不做,可以是演示,也可以是分组。
)提出新的问题:a.探究树荫下光斑实验中,物体始终是太阳,如果改变物体,规律是否依然成立?
b.探究树荫下光斑实验中,太阳到小孔的距离远大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相当于没有改变物距。
物距对于成像是否有影响?
设计实验:
器材:光具座、发光字F、自制针孔照相机
步骤:控制光屏到小孔的距离不变,只改变物体到小孔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得出结论:光屏到小孔距离不变时,物到小孔的距离越小,像越大。
预计实际探究时,会有更多的现象观察,如像的亮暗,物距超过一定范围,像可能就不看不见。
另还可以利用这个探究验证之前的室外实验,小孔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参考文献:XXX.简易小孔成像演示器的制作.物理教师
第三阶段:课堂展示与交流
1.组织课堂展示
收集收拾整顿平时的图片,视频资料等以PPT的方式,让学生汇报研究功效2.拓展研究:(任选课题,研究并写出小论文)
课题一:利用光沿直线传播通过作图研究
课题二:估测太阳的直径
用直尺量出小孔到屏的距离l和太阳像的直径d,已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L为一个天文单位长度,由小孔成像的理论可以推出太阳的直径由测量结果可算出太阳的直径。
课题三:阅读研究
a.查找与小孔成像有关的物理学史上的研究,并用自己的话写出了,向同学介绍。
b.小孔成像理论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