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化:二语习得研究的新范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社会层面上的第二语言习得
吧英语 ” 问题 , 出著 名 的“ 提 补缺假设 ” 认为语 言输 出 , 与语境是相互匹配 , 不可分离的(0 3 ,0 3 ) 20 a2 0 b 。 二、 二语 习得的社会化过程 二语 习得 的社会 化是通过一定 的语言形式 和相应 的语 境体 现的 ,习得者通过参与各种带有语 境标记 的 社交 活动学会把语 言形式 、 结构 、 语义 与相 应的语 境结 合, 培养 自己的社交语用能力 。与基本语 法能力相 比 , 语用能力需要更丰富 的社会 阅历 和更 长的时间才能获
得 , 波夫 (ao:94把语 言习得从低到高划分成六 拉 Lbv16 ) 个 阶段 : 基本语 法 的习得 (— 岁 ) 同龄 之间交 流使用 05 ; 的 自由体 的习得 (一 2 )对变异 体 的社 会意义 的理 5 l岁 ;
解( 青春 初期 )学 会 多样化 语体 , 向正式 语体 发 展 ; 并 ( 中学初级 阶段 )正 式体 形成 了一贯性和稳定性 ; ; 成熟 和完善 。儿童参与成人或其他儿童的各种活动 , 所有这 些活动具有社会性特 征 , 并嵌入社会文化 系统 , 因此儿
都被 采 纳 。 类还 要 遵 守很 多“ 定 俗 成 ” 东西 。母 语 习得 是 这 样 , 语 习得 亦如 此 ,约 定俗 成 ” 社 会 问题 。社 人 约 的 二 “ 是 会层 面上 的二 语 习得是 语 法 的产 生和 语 言 融入 并 适 应 社 交 的过 程 。 关键 词 : 社会 层 面 ; 语境 ; 语 习得 二
而且也是 比男 . 更早摈弃 旧的语 言变体 (ao 9 1; Lbv19 ) Sh m n 文 化 适 应 模 式 ( e A cl rtn Moe cu an的 t cu ua o dl h t i
二语习得研究的生成语法新范式_中介语特征理论评介
2007年11月第39卷 第6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h (bimont hly )N ov.2007V ol.39N o.6二语习得研究的生成语法新范式———中介语特征理论评介3北京外国语大学 戴曼纯 提要:本文评介一种新的二语习得研究生成语法范式———中介语特征理论。
文章分别概述了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语言观、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普遍语法可及性、二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中介语表征等,认为中介语特征理论适合研究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表征、参数设置及其发展,并根据Hersche nsohn 的发展观提出了相关研究课题。
关键词:二语习得、普遍语法、中介语、生成语法、特征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429(2007)0620444271.引言生成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紧扣生成语法研究发展,应用普遍语法理论考察二语的知识表征及其发展规律。
生成语法理论的新发展最简方案(Chomsky1995)催生了二语习得研究新思路。
Herschensohn (2000)采用最简方案框架研究二语习得,在试图回答语言知识的构成、语言知识的习得、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异同时指出,二语习得并非完全异于一语习得,而是语言的再学习(relearning of language ),普遍语法模块引导(guide )一语习得,制约(constrain )二语习得。
一语和二语句法习得的关键则在于掌握形态特征及其与功能语类的联系。
我们可以将最简方案的特征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
本文首先简述生成语法的相关理论,然后探讨二语习得的特征理论框架及相关研究课题。
2.生成语法的语言观及语言习得逻辑问题语言学家需要探索的问题是语言知识由什么构成、语言知识如何被习得、语言知识如何被应用(Chomsky1991,1995)。
普遍语法的提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部分答案(White 200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
Aljaafresh和Lantoff的纵向研究.
被试——一名成年英语学习者.
方法:支架教学法〔学生自己读作文,自己检查错误,之后和老师一起检查 错误,发现错误.老师会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鼓励和指引学生.
结果:学习者自我纠正的能力提高了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
在认知功能从客体调控到他人调控再到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调节作 用的也从社会言语发展到个体话语,又进一步发展为内在言语.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学者们测量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手段 不尽相同.〔Kelly ,vp结构,Schmidt,交际能力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目前 研究都在共时层面,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Maple,190名被试, Schmidt ,1名被试
2.内容—八项因素
〔1"社会主导模式"〔social dominance patterns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 目的与群体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二战,日本,汉语、"从属地位"〔 美国西部印第安人、"平等地位"〔现在学习外语三个等级.平等地位最利于 第二语言习得.
平等程度不同,对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影响也不同.
〔4"凝聚程度"〔cohesiv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 北语的韩国人和尼泊尔人紧密程度低,学习者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与目的语群 体交流,第二语言习得效果好.
〔5"群体大小"〔size,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在舒曼看来,紧密 程度和群体大小这两个因素直接相关,群体小,紧密程度低,习得效果好,群 体大,紧密程度高,习得效果与之相反.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理论在二语习得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概述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以及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的优势和挑战。
我们将总结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语言学习被视为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认知和心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文化适应性,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以及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才能有效地掌握语言。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通过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设计出更符合学习者需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然而,将社会文化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实践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在教学中平衡社会互动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如何评估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性和社会参与度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社会文化理论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一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为二语习得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更好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社会文化理论概述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简称SCT)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提出,后经其同事和后继者如亚历山大·卢里亚(Alexander Luria)和迈克尔·科尔(Michael Cole)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主张人的认知发展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历史过程的结果,而非个体内部心理机制独立运作的产物。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当今社会,学习第二语言无处不在,从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外语到成年人把外语作为职业技能来学习。
而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非常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论性方法和实践性方法。
理论研究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每一名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的内容。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以便准确地确定语言学习者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外语习得者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在语言学习的理论研究方面,以埃德加赫胥黎定义的“交际理论”为基础,作为一种社会学和心理学联合分析的框架,被公认为是学习语言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实践性的研究是指根据理论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问题和技巧进行系统化的观察分析,以期提出改进建议,有效地提升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实践性研究的内容包括:外语能力测试,语言学习者活动和实践,以及语言技能训练等。
以听力能力的测试为例,测试的目的在于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对听力水平的准确评估,以便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语言能力。
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说,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更加系统化的,综合性的。
在理论研究中,应实施基于交际理论的研究,结合实践研究,以解决语言学习者遇到的具体问题。
以此,语言学习者可以更加准确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从而获得更多的言语能力,更好
地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总而言之,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来看,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至关重要。
理论研究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认知,而实践性研究则能够帮助他们尽快准确地掌握外语,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环境。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中介语特征理论和生成语法新范式的内在和互动机制。 同时,可以运用这两种理论来深入探究二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教 学方法等因素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尝试将这两种理论与其它 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以产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解释。
谢谢观看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 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征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在语音方面,中介语特征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 在习得目标语言发音时的困难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发出目标 语言中的某些音可能会很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中介语阶段使用类似的音来代 替。此外,该理论还可以应用于词汇和句法方面的研究。
中介语特征理论概述
中介语特征理论主要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和语言特征。该理 论认为,二语学习者在向目标语言靠近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我们称之为“中介语”。中介语是一种混合了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特征的语言现 象,它反映了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认知和理解。例如,一个英语学习者可能会 在中介语阶段使用“主语+动词+宾语”的语法结构,这种结构既不同于母语, 也不同于目标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范式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目录0Fra bibliotek 理论引言
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第二语言,逐渐获得语言 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旨在揭示第二语言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为语言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次演示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与 范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理论
1、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到语言材料后,通过各种方式学 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习得则是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与 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逐渐掌握语言的过程。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学习者在课堂内 外如何学习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领域,理论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本文将介绍四个主要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内在语言模式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生来就有的,二语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干预和指导。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查姆斯基。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内置的能力,人类大脑中有一种“语音理解器”和“语言产生器”,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只要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然而,这种理论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所否定。
尽管第二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语言,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
2. 表示性模式理论表示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表示性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代表了语言中的概念、规则和结构。
换句话说,学习者需要从词、短语、句子和语篇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把它们储存在心理表征中。
表示性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帕尼尼。
他是古代印度语法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家之一。
今天,表示性模式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通过了解表征的结构和特点,语言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二语言能力。
3. 交互式模式理论交互式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互动和社会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互动和交流,从中学习语言。
换句话说,二语习得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过程。
交互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加德纳。
他强调了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今天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交互式模式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其他人交互的重要性,并指导我们在二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4. 社会心理模式理论社会心理模式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天凝【摘要】本文着重介绍国外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动态,并总结最近二语习得的发展特点,并探寻与确定研究方向。
【关键词】二语习得 研究热点一、二语习得研究热点社会派阵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
他们的理论背景比较复杂,有的受苏联维果斯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al Theory)的影响,有的基于会话分析理论(Conversation Analysis Theory),有的信奉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 Theory),有的相信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ralism),有的以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logism)为基础(Swain&Deters,2007)。
2007年12月,《现代语言》杂志组织了两派辩论。
Larsen-Freeman根据学者对待Firth&Wagner1997年文章的看法,将他们分为三种情况:坚决支持;部分支持;坚决反对。
进入 90 年代以来,有关普遍语法的争论从广义的可及性问题转向了中介语表征性质的具体探讨。
在中介语表征初始状态问题上出现了两种观点:以Schwartz和Sprouse(1996)为代表的完全迁移假设(the Full Transfer Hypothesis)认为,中介语表征符合自然语言的特征;而以Vainikka和代表Young-Scholten(1996)为代表的最简述假设(the Minimal Trees Hypothesis)则认为,中介语表征在某些基本方面不同于自然语言。
对学习者内部因素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语言学能、动机、认知风格等,这类研究强调学习主体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
Ellis(1994)提出了个体差异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由三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变量构成:个体差异→学习者策略→语言学习效果。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是指个体在母语习得之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过程。
这一领域涉及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究学习者如何在不同环境下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通过刺激-反应机制,学习者对环境中的语言输入做出反应,并逐渐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这一理论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如语音训练和句型操练,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需要对输入的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储存和提取。
在教学上,认知理论倡导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策略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语言。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参与的结果。
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掌握语言。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输入假说输入假说由斯蒂芬·克拉申提出,主张学习者通过理解略高于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i+1)来习得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教师应提供足够多的可理解输入,如听力和阅读材料,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输出假说输出假说由梅瑞尔·斯温提出,强调语言产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通过尝试使用目标语言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和写作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应用实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可以设计模仿练习;根据认知理论,可以设置问题解决任务;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输入假说,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根据输出假说,可以安排演讲和写作作业。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从普遍语法到认知处理* 摘要:普遍语法认为母语习得就是设置参数、学习母语边缘内容的过程,它在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普遍语法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来的,而母语习得与二语习得有本质的不同,机械地以普遍语法指导二语习得研究可能会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处理过程。
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二语知识的表征形式,而认知处理则更关注语言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过程。
两种理论取向的结合更全面地解释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探究二语知识的本质0.引言以Chomsky(1995,2000,2005)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所提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是20世纪语言学界最深刻的一场变革,并对认知语言学1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而由对语言的描写转向对语言本质的探究。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也试图以UG理论为基础,或为UG理论提供证据,或探究二语习得的本质。
UG一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理论上的不适应性。
为了能更全面地解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基于UG的二语习得必然要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
1.UG理论的语言习得UG首先是针对母语习得而提出的,人类语言具有形式与功能上的共性,这种推论源于贫乏刺激假说(impoverished hypothesis)或语言习得逻辑问题(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即正面证据(positive evidence)不能成功地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此外,人类都是在具有遗传性质的、专司语言处理或习得的生理机制)))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的基础上习得语言(Chomsky,1995),不同语言习得的差异只是参数的设置不同。
由原则与参数构成的UG是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初始状态(S0):原则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即核心语法(core grammar),人类无需学习它,语言的其他部分属于边缘内容。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
第37卷第5期YoL37 No.5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8年5月May 2018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二语习得的创新范式董晨峰(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1524)[摘要]认知语言学分析语言、心智与大脑间的关系,为妥善处理二语习得领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特殊的分析视角。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二语习得,既能有效增强学习质量,也能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检验。
本文从不同角度了解真实语境下使用与学习二语的数据,全面研究输入、加工词汇信息、储存词汇信息、提取词汇信息等二语文化知识和语言习得的模式,了解在认知语言学环境中二语习得范式创新与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范式[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 -7602(2018)05 -0177 - 04二语习得研究和其他学科互相影响、彼此渗透,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人工智能、认知 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
现阶段,我国以认知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为切人点的二语习得研究很少, 这是导致此学术领域质化研究明显少于动态历时研究、量化研究的主要原因。
使用目前已掌握的方法,可以 强化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以认知语言学为突破点的分析,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法,具有 特殊的理论价值与应用意义。
_、二语习得理论与认知语言学(一) 二语习得理论二语即第二语言,是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在本国或目的语国家学习其他语言。
二语习得研究以研究 母语习得为前提,学习习得母语的认知理论、输入输出理论等。
20世纪40 ~7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迅 猛,提出很多二语习得的理念模式。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是习得的过程与内存机制,包括以认知观点为基础 的研究和以语言学观点为基础的研究。
前者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理论为基础,重视学习者如何学习和掌握目 标语,重视学习动态、学习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学习第二外语时所经历的过程。
二语习得研究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包括行为主义模型、知觉-学习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和认知心理学模型,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模型认为习得语言的过程是通过被动模仿模式、反复练习和引导来实现的。
这个模型强调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典型代表是斯金纳的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在重复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输入和输出交互作用,将逐渐构建出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
知觉-学习模型知觉-学习模型提出音位、词汇、句子等语言结构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实现的。
这个模型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规律性和模式性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代表如Chomsky提出的的语法翼式和Krashen提出的的输入假设等。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强调人类二语学习的自然属性,认为二语习得是对人类认知、推理和记忆能力的挑战。
这个模型通过计算机前端和后端的结合来研究人类语言学习能力,并且试图用计算机进行二语学习辅助。
认知心理学模型认知心理学模型强调个体对外在语言输入进行理解和组织的能力。
他认为语言是由思维的产物,并且构建语言结构需要有认知基础。
其中有注意力、记忆、语言推理等认知过程被视为影响人们习得语言的因素。
其代表如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的多知觉道路理论和曼尼内提出的经验论。
四种理论模式涉及到的研究方向都各不相同。
行为主义模型重视语言环境,知觉-学习模型重视语言规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模型注重强调语言背后的认知作用。
这些模型的发展趋势是相互融合,各种理论深度渗透,致力于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复杂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将面临更加繁琐复杂的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许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二语习得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探讨非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四个主要的理论模式,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模式、认知模式、社会互动模式和社会文化模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理论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对这四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关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刺激和反馈。
根据行为主义模式,学习者通过重复和模仿等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行为主义模式忽略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内在规律,因此受到了批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模式逐渐兴起。
认知模式强调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和思维活动。
学习者通过构建意义和理解语言规则来习得语言。
认知模式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记忆和认知过程等方面,探讨二语习得的内在机制。
尽管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话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社会互动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与母语者或其他学习者的互动,获得输入和反馈,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社会互动模式借鉴了社会学和语言社会化理论的观点,将语言习得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
社会互动模式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对话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强调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
社会文化模式认为,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融入社会文化,获得语言能力。
社会文化模式关注学习者的身份认同、意义构建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和语用交际。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会语法结构,还需要掌握语言功能和运用技巧。
研究方法从实验室研究转向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实验室的研究虽然能够控制变量,但与现实情境有一定的差异。
二语习得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研究是指关于人类习得第二语言(L2)的一项学科。
它探讨了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策略、问题和成果。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二语习得研究。
首先,二语习得研究关注习得过程。
习得是指通过自然和隐含的过程获取语言能力。
二语习得过程可以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产出(如口语和写作)和反思来了解。
研究表明,习得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的阶段和特点。
例如,许多学习者在早期阶段会使用第一语言的结构和词汇,而随着习得的深入,他们会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目标语言的结构和词汇上。
另外,习得过程中的错误也被认为是学习的一部分,因为通过错误,学习者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语言知识的不足,并进行修正和改进。
其次,二语习得研究关注习得策略。
习得策略是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者发现,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使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有些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记忆策略,通过背诵和重复来记住单词和句子;而其他学习者则更倾向于使用交际策略,通过与他人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
研究还发现,对于某些策略,如重复和积极反馈,学习者的习得效果更好。
最后,二语习得研究也关注习得问题和成果。
学习第二语言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如语音和语法的困难、词汇的习得和文化适应等。
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年龄和学习经历等因素对习得过程和成果有明显影响。
例如,在学习语音时,成年人往往比儿童更难以掌握非母语的音位。
此外,二语习得研究还关注习得成果的度量和评估,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评估,如口试、写作、自评和他评等。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研究涵盖了习得过程、习得策略以及习得问题和成果。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并为提供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自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以来,认知派与社会派的论战已持续近二十年之久。
审视其发展历史可知,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导致二者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中的研究偏重。
与此同时,人类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将研窕重心扩展至社区非核心成员的社会身份问题研究也叫由于儿童被普遍认为缺乏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无法为民族志田野调查者提供理想信息,对儿童群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该领域的边缘【纥对儿童参与社会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亟待发展。
语言社会化由人类学家Schieffe1in与语言学家Ochs提出,认为母语是儿童社会文化知识与感知力发展中的根本工具,儿童母语的发展与其社会性发展互相交织、同时发生囱。
笔者回顾了以母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一代语言社会化与以二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二代社会化之间的理论发展,并基于此梳理了其研究范围、重心与方法论,进•步探讨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前提下,以微观宏观视角的理念迎合全球多语化的世界格局,在语言教育教学多方面发挥社会干预作用,从而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的可能。
语言社会化研究因其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独特优势,是迄今最能促进这•融合的研究范式,将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
1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派与社会派本体论是指探寻独立于人的主观性之外事物本质的哲学,而认知论则是有关如何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深受人的主观性影响。
认知派与社会派对二语习得秉持截然不同的立场。
1.1认知派:关注理想化的语言学习者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以普遍语法向当时引领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展开攻势,开启了认知派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征途囹。
乔氏语言学提出,由于一种先天普遍语法的存在,儿童的语言发展应当是受系统控制的、普遍的,而非行为主义认为的,仅仅是其所接触的语言输入的简单反射行为田。
与乔氏观点相同,Corder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非是由其•语所导致的反射行为,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发展中潜在的二语能力网。
这一见解随后被延伸为学习者在接触语言输入时主动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该系统被SeIinker称为中介语(inter1anguage)系统口I1在该系统中,学习者通过采用认知策略主动构建目标语的语言规则而进行语言学习,语言错误(如过度概括错误(OVergenera1izationerror))就是由于学习者在使用策略时所犯的错误。
同时,BrOWn对•语习得的研窕显示,以英语为•语的儿童在英语学习中对特定语法词素的习得体现出普遍顺序,再一次为二语习得领域的认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1现。
经过在语言学、一语习得研究、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证发展,二语习得逐渐摆脱行为主义的桎梏,全面展现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语言学习者的认知力,完成了一场令人激动的范式革新。
认知主义将语言视为不同语法规则统领下的一种心理现象。
认知派的最终目标是解释乔氏二语能力是如何习得的,为寻求解释,可将这些抽象规则从社会、个人层面抽离而进行独立分析:就语言习得这一过程而言,认知主义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注重的是语言学习者将语言输入整合到自身知识体系之中的过程,该过程脱离社会情境而存在,体现出个人主义、去社会性的倾向回:就语言学习者在该过程中的角色而言,认知派以客位视角看待语言学习者,将其视为理想化的、自主的语言习得者,正如乔姆斯基所倡导的,语言学研究应当关注那些理想化的语言习得者潜在的同质性语言能力也。
在认知派试图描绘并解释一语习得的过程中,普遍语法(UniVerSa1Grammar)、符号互动论(interactionism).连结主义(ConneCtioniSm)等理论应运而生。
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将其探讨的语言现象(输入、输出、迁移等)视为存在于心理层面的独立实体,二语习得被普遍认同为一个学习者不断内化语言知识的认知过程。
此时认知派已经统领二语习得研究将近三十年,另一场范式革新正在酝酿。
Firth&Wagner等研究者在Vygotsky的影响下,呼吁传统二语习得领域加强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情境与社会交互维度的认知加强对“学习者”“非本族语使用者”等基本概念的主位视角敏感度;拓宽研究数据来源。
Firth&Wagner的呼吁被视为其为使二语习得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达到某种平衡的尝试,对此,部分学者表达了支持的观点项,但一部分认知派学者在原立场上坚决地表达了反对的观点出・勿。
针对认知派范式所面临的社会派的根本性挑战时,SharWOodSrT1此评论到:“二语习得这块,蛋糕,主要是认知主义的,仅它的‘糖霜’是社会性的。
”此)作为认知主义的重要代表,1Ong&Doughty在他们的《二语习得指南》终章中以充分信心讨论了认知科学与二语习得的关联性,将认知科学作为二语习得范式获得理论稔定、理论启发以及研究资金的最终归属四;GUiOra甚至展望,伴随科技发展与多学科大融合的趋势,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将迎来崭新的篇章。
对于使用认知主义切割二语习得这块"蛋糕"的学者来说,显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正在积蓄能量的社会派将对二语习得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冲击做。
1.2社会派:高度融合社会情境,关注多元化的语言使用者异质性语言能力发展社会派于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其理论来源繁杂,主要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eioCIJ1tUra1theory)、语言社会化(IangIJageSOCiaIiZatiOr1)、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1eamingtheory)、巴赫金的对话主义(dia1ogism)以及针对语篇分析与社会关系的批判理论(CWiCa1theory)。
其中,多数社会派学者聚焦于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及语言社会化理论,将二者视为社会派视角下研究二语习得的主要理论框架。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起源于80年代中期囱磔),随后,1antO1f发表了相关研究合集,用以说明维果茨基思想与二语教学法的关联性侬。
同年,针对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研究在匹兹堡召开了一系列年度会议。
此时,多方面的逐渐重视使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发展。
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中介论(mediation)、内化论(interna1ization)以及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1deVeIOPment)三个重要概念。
为了进一步体会二语习得社会派的本体论与认知论,在此有必要对社会文化理论的三个概念进行简要介绍。
关于中介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大脑由低级心理机能组成,但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是,人的意识具有通过创造性使用高级象征工具控制生理功能的能力。
这些象征工具来源于人类文化活动与发展中的历史积淀,作用是缓冲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调节个体与真实的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中介论中,管理(regu1ation)是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管理对象分为客体管理(object-regu1ation)>他人管理(Other-regu1ation)以及自我管理(SeIf-regu1ation)。
由于语言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且影响力巨大,因此成为了调节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接触最为重要的象征工具。
当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语言这个调节工具而在个体思、行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控制权时,即通过语言实现了自我管理,则被社会文化理论视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关于内化论,维果茨基提出,个体心理功能将呈现一个山外向内的发展趋势,即使是范畴化(categorization)阐释策略(interpretivestrategies)等高级心理机能,也首先发生在社会层面,然后才由个体内化为可供自身使用的认知资源。
内化过程强调个体通过熟练使用语言等象征工具逐渐摆脱对外在调节的依赖。
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应用语言学中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是指个体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个体在指导或合作条件下解决问题时所被激发的潜能之间的距离国102。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使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人类学习的社会性本质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本质拥有了更为明确具体的形式。
同时,“不同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不同”这一观点类似于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因材施教",从而使语言研究与语言教育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多重特质。
社会派本体论与认知论立场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尤为突显:就语言本质而言,与认知派视语言为一种数据输入的观点不同,社会派通过社会文化理论的中介论与内化论强调,语言是使用者参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所豳的象征资源;就语言学习或语言发展的本质而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在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语言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者同时也不断增加对自身心理机能的自主控制:就语言学习者在该过程中的角色而言,社会派所采取的主位视角使研究焦点扩散至语言规范之外的边缘区域。
进一步讲,社会派强调非母语者除语言学习者以外的多重身份,关注学习者使用不同语言变体背后的动机。
社会派认为,语言学习者使用语言变体而非标准体,未必是由于其二语能力不足或语言石化(f。
SSiIiZation),而可能是试图通过特定语言变体彰显其某种特定社会身份但•现可以看出,由维果茨基作为领头羊的社会文化理论同样十分关注二语习得的认知发展过程,如中介论中的管理调节、内化论中的高级心理功能内化过程、最近发展区概念。
但与认知派不同的是,维果茨基将心理过程中的社会性视为最基本的要素,而个体维度的意识性只是派生而次要的侬。
因此,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从认知向社会性迈出了一大步,使认知派与社会派研究二语习得时,自本体论与认知论便存在着根本差异。
二语习得作为语言科学领域的新生力量,唯有冲破认知派“一家独大”的统治性局面,才能不断获得学科活力,而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激烈交锋下迸发出的智慧光芒使二语习得研究不断充实。
就如何调和认知派与社会派相互冲突的观点而言,一个选择是将二者所研究的语言问题视为其聚焦于不同层面的结果,使认知派与社会派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探索,从而相互补足、相互制衡,以促进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二是采用更具有包容性的二语习得范式,同时囊括认知派与社会派的研究重点。
在此,笔者认为,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基础上超越社会文化理论,将语言习得与语言使用视为相互交织的同一过程,恰好中和了认知派着重于语言习得而社会派着重于语言运用的研究困境。
2语言社会化: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之可能将语言社会化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二语社会化范式的兴起要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其理论基础源于70年代的母语社会化研究以及同时期的社会文化理论。
随着语言社会化逐渐成为引领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视角,该范式取代认知派成为二语习得理论范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