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的矛盾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经典笔记:第五章西欧中世纪教育和阿拉伯的教育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 s)。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
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
第一节西欧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基督教会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它在意识形态上居于独尊的地位,并且垄断了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
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
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一为“内学”,主要负责对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学生的教育。
一为“外学”,负责对不准备担任神职的学生的教育。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教育思想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
略论基督教文化中的内在矛盾
略论基督教文化中的内在矛盾基督教的本质精神就是那种空灵幽邃的唯灵主义,然而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作为对罗马的穷奢极欲的物质主义的报复,唯灵主义得到了近乎病态的发展,人们过度的把注意力放在彼岸的生活上,而对现实生活进行了不人道的压抑,最终导致了无数人抛弃神性,转头于现实,然而他们在现实中又顶着上帝的光环,过着最粗俗野蛮的肉欲放纵的生活。
基督教的理想是力图把基督徒们提高到光明圣洁的神性生活,然而罗马教会的种种卑劣邪恶的欲望和罪恶却在疯狂地生长着,从而使得基督教文化陷入了深刻的自我矛盾和普遍的虚伪之中。
于是,基督教的精神本质与教会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它成为了滋生中世纪社会的一切罪恶和虚伪的根本原因。
基督教文化呈现的是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
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野蛮方式融为一体,于是就变成了在基督教文化中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对错之分,矛盾也就被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它的结果就是导致了普遍的伪善。
基督教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深刻而痛苦的矛盾,归根结蒂是由人性中两种固有的倾向决定的。
罗马人片面地追求现世功力和物欲享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公然奉行物质主义和纵欲主义,基督教的唯灵主义作为对付罗马物质主义的克星,它代表着灵魂和神性的崇高理想。
然而这种理想是神的境界,而非人的境界。
于是,这种过于玉洁冰清、崇高典雅的理想,终于诞生出了各种人性的欲望,而且潜移默化地动摇着唯灵主义的根基。
在罗马的最后一两个世纪里,严肃的主教和修道士们不仅极力地克制自身的各种情欲,而且对绚丽多彩的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有意识的抵制。
他们极力地诋毁一切具有感性之美的东西,充分表现了对世俗的异教文化的刻骨仇恨。
他们从极度的痛苦中滋生出了一阵恐怖的快感。
然而他们越是强烈地抵制那些美的东西,他们内心对拥有这种东西的欲望就越加的强烈,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由种种无比虔诚的宗教动机而造成滔天罪恶,以及以上帝的名义所从事的邪恶勾当。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是如何塑造中世纪政治格局与政治思想观念的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是如何塑造中世纪政治格局与政治思想观念的?答: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保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一)、基督教在西欧人的政治观念的影响1.对政治的疏远在城邦时期,虽然人们也相信灵魂不死,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可是,在那个世界上,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城邦的政治生活。
他们的全数忠诚指向城邦,整个的人和生活都属于城邦。
公民道德使他们将城邦作为精神的支柱或寄托,正是通过优良的城邦生活,一个公民才能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和实现自己的本性。
城邦解体以后,斯多葛派开始跳出国家的界限,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地位和人的生活,从而降低了国家在人生中的价值。
基督教则把人的目光引向天国。
耶稣传播的是天国即未来临的福音,由于天国即未来临,人们便应该对人生有新的态度,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如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
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初期基督徒的观念具有强烈的末世论的色彩,他们等待基督重返人世,等待末日审判和千年王国的到来。
初期教会就是一个期待的集体。
虽然这种期待一再落空,一再推延,但这种期待的心理却根深蒂固。
基督徒们把那个世俗的世界视为他们精神朝圣旅程中的一个短暂的寓所或客栈,乃至现实世界干脆就是一个涤罪所。
他们忏悔、祈祷、行善,为了取得上帝的宽恕,使其灵魂得进天国。
灵魂获救才是他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所以,在他们的心目中,他们自己只是那个世界的匆匆过客。
这种追求灵魂获救的超越主义价值观和对来世的信仰,无疑大大降低了国家和政治生活在人们价值体系中的地位。
它也使基督徒产生了“上帝的选民”与“那个世界”之间鲜明的二元性的强烈感觉。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教派冲突
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与教派冲突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成为欧洲社会的一大关注焦点。
这一时期充满了对信仰、教义和教派之间关系的思考和重新定义。
宗教改革既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也引发了教派之间的冲突与分歧。
本文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的背景、主要教派及其冲突原因。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1.1 宗教观念的腐败与滥权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天主教会成为欧洲最主要的宗教力量。
然而,一些宗教高层滥用职权,卖官鬻爵,宣传假教义,剥削信徒,使信仰体系腐败不堪。
这一现象严重侵蚀了信徒对教会的信任和对教义的认同感,导致了对改革的需求。
1.2 文艺复兴对知识的启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知识。
人文主义运动崛起,拉美西斯的考古发现等对人类历史及文化的关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
对古代经典文化和哲学的研究使人们开始反思教会的传统教义,引发对宗教改革的思潮。
1.3 社会结构的变革与经济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发展。
中产阶级崛起,致力于打破传统贵族和教会的垄断,争取自由权利。
经济上的繁荣使人们拥有了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更有动力去质疑现状。
二、主要教派及其冲突原因2.1 天主教会与新教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新教的兴起。
在新教的理念中,个人的内心信仰和对上帝的直接接触变得至关重要,使教会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
与天主教会相比,新教强调抵制教会的腐败和滥权,重视个人信仰的主体性。
这两种教派的不同理念导致了宗教上的冲突与对立。
2.2 天主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旨在挽回信徒的心灵和信仰,修复教会的形象。
然而,一些改革措施被视为对抗新教的行为,引发了外部势力和内部派系的反对和抵制。
这种反改革的力量和改革派之间的对立加剧了宗教上的冲突。
2.3 教派冲突的政治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教派冲突不可避免地与政治力量的博弈相联系。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一、基督教概况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
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
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宗教是历史的产物。
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
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
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
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
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
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与宗教冲突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与宗教冲突知识点总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文化与宗教的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主题。
这些冲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文化冲突往往源于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当这些差异无法得到妥善的理解和尊重时,就可能引发冲突。
例如,在古代,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之间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希腊文化强调个体的自由、民主和理性思考,而波斯文化则更倾向于中央集权和等级制度。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双方的战争和交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宗教冲突则通常与对神圣教义的不同解读、宗教权威的争夺以及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的结合有关。
基督教内部的天主教与新教之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中世纪后期,新教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反对天主教的一些繁琐仪式和教会的权威,这导致了双方之间的激烈冲突和战争。
在古代中东地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
这三大宗教都起源于同一地区,并且在教义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们在对宗教经典的解释、宗教仪式和教义的重点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在历史上引发了无数的冲突和战争,例如十字军东征。
印度次大陆上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印度教有着复杂的种姓制度和众多的神灵崇拜,而伊斯兰教强调一神论和相对平等的宗教观念。
这种文化和宗教上的差异在莫卧儿王朝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
文化与宗教冲突还常常与政治和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
例如,在殖民时期,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往往伴随着对当地文化和宗教的压制和改造,这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在非洲,欧洲殖民者的基督教信仰与当地传统宗教之间的冲突,不仅是宗教上的,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因为殖民统治剥夺了当地人的土地和资源。
另外,文化与宗教冲突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动荡,破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冲突也可能促使人们对文化和宗教进行反思,推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宗教的改革和发展。
中世纪基督教的衰落
西 班 牙 宗 教 裁 判 所
中世纪臭名昭著却又令人谈虎色变 的宗教裁判所,就是基督教这种不 宽容的暴虐态度的“杰作”。
宗教裁判所为什么会出现呢?
基督教文化本来就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结 果,当他在罗马站稳脚跟后,尤其是成为中 世纪唯一的宗教信仰之后,就变得故步自封 和心胸狭隘,把一切与正统教义不想温和的 思想观点贬斥为“异端”,并采取赶尽杀绝 的暴虐的态度。
除了在密室忏悔和苦行这算之外,抢 占和朝拜圣徒陵墓,购买圣徒遗物和 向教会捐赠财产都成为教会确认的有 效赎罪方式。从而导致基督教信仰和 道德的虚伪化。
购买赎罪券的影响很大,它是教会公 开发行的一种证书,这样一来就为人 们公开犯罪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卑 劣的兜售活动成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 改革运动的导火索。
在中世纪,教会高高的凌驾于在世俗社会之上, 他的权力也日益膨胀,不仅掌握着人们灵魂进天 国的钥匙,而且也拥有了极大地经济,政治权力。 教皇和神职人员除了利用权力来兼并土地和兜售 赎罪券之外,还把神圣的教职也纳入了金钱交易 的范围。神职人员不再是由信众推选,而是由教 皇或较高教阶的神职人员指派,甚至是用金钱来 购买。
衰落的原因: 到了中世纪,随着教会权势 的确立和信仰的强制化,赎 罪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基督教会变化的表现
以往那种内心真诚忏悔和肉体自我折磨的 赎罪方式,除了在修道院中以一种苦行竞 争的变态走上极端,一般情况下已被教会 认可的种种赎罪方式所替代。如:购买圣 徒遗物,向教会捐赠财产,参加十字军圣 战和购买赎罪券等等。而在众教徒面前进 行公开忏悔也让位于悔罪者与神父在密室 中私下进行的灵魂赎罪交易。
变化
早期的教会施加的惩罚仅限于精神方面,最 重的不过革除教籍。 中世纪早期,教会只是零散的对异端施加迫 害,并没有建立专门性机构。 到了13世纪,教会感到了不安。1233年教皇 格利高里九世发布通谕,赋予多米尼克修会 以审判异端的全权,标志着宗教裁判所的正 式产生。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上编(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1 )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上编(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1 )第一节概述【考点】一: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融合性特点。
(常常在东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类题目中涉及,要了解基本思路和知识点。
)要点:1.欧洲文化自身的融合。
包括蛮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蛮族文化与古希腊罗马文化相互之间的融合。
2.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和交融。
主要是欧洲本土文化和希伯来文化之间的融合。
理解犹太教到基督教与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学之间的关系。
3.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融合。
基督教一方面大肆排斥毁灭古希腊文化和世俗文化,另一方面也改造吸收了其中的素材,将其纳入基督教文化体系。
世俗文学也包含了宗教内容。
二:欧洲中世纪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艺术特征。
思想特点: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骑士阶层、市民阶层及其文学出现。
艺术特征:第一、题材广泛,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世纪欧洲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
第三、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
三:欧洲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四个名词和各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1.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2.骑士文学:是西欧封建骑士制度的产物,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基本内容,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
略论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
略论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略论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中世纪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是由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巨大痛苦,其结果必然会把人引向最无耻的虚伪和最无情的残忍境地。
因此,中世纪基督教文化陷入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二元分裂和普遍虚伪之中。
将基督文化的内在矛盾进行详细分析,可以细化为五点,其中既包括整个社会背景下的风气与当时人们欲望的矛盾,也包括基督教会所倡导的精神本质与其虚伪的行为的冲突,这既是人性与神性实质的落差,同时也是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的一场较量。
第一,社会前进的历史步伐与人类肆无忌惮的欲望的矛盾。
中世纪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矛盾表象是一个间的无望地狱和人类命运被肆无忌惮的欲望所决定的。
人类应该是靠着理性得以进步发展的,而整个社会却走向了人的无理性,走向了一种回避和展现另类的生活,即展现了一种残酷的社会表象的信仰主义,而且将疯狂和野蛮的人性与社会的文化绞揉在一起,从而使整个基督世界陷入了自我撕裂的内在痛苦之中。
教士们纵情声色的淫乱放荡,修道士们迫害异端的疯狂暴行,这些背地里疯长的欲望与社会仅剩的道德伦理猛烈地激荡,在世俗的基督文化下形成了可怕的内在矛盾。
第二,精神本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与基督教原本提倡的“宽恕”“仁爱”思想相矛盾。
它与教会所渴望的物质条件相矛盾,它是滋生了中世纪社会的一切罪恶和虚伪的根本原因。
它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其中,基督教的本质精神是空灵幽邃的唯灵主义,然而在中世纪的教会的现实生活中,唯灵主义只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或理想,教会的种种卑劣邪恶的欲望和罪恶却在疯狂地生长,因此基督教文化陷入深刻的自我矛盾和普通虚伪之中。
第三,神性与人性之间的矛盾。
基督教的理想本是玉洁冰清、崇高典雅的唯灵主义,代表着灵魂和神性的崇高理想。
然而罗马教会现实的蝇营狗苟、卑污龌龊的物欲主义却把基督徒们引向了最粗鄙野蛮的肉欲放纵之中。
基督教文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深刻而痛苦的矛盾,归根结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的两种倾向决定的。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结合世界文明史而谈针对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有了很深的了解。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待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就必须先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文明的冲突”出现在冷战后,这是由于美苏两国以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对立与冲突不在,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
在文章里他指出“文明的冲突”中的“文明”是冲突的主体,以“文明”为界,世界将重新划分阵营。
在当今世界上,“文明”有以下若干种类:“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等等。
亨廷顿的观点主要是,在后冷战时代冲突将不再以意识形态冲突为主,而让位于不同文明(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以及可能还有非洲文明)之间的斗争。
进而大胆预言:第一,未来世界的政治划分将以文明划界。
第二,将来的冲突将出现在西方和非西方世界之间。
第三,西方政府应该警惕伊斯兰世界同儒教国家(即中国)联手。
由费廷顿的观点看来,学生不敢妄加评论,但也略知一二。
就目前的世界近现代历史表明,不同文明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
学生认为,冲突是文明之间的接触与交往间导致的,这是矛盾点不可避免。
我们不能夸大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世界史是一部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文明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
同时也在互相吸取对方文明的养分而不断壮大,虽然其中不乏冲突,但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则是主流。
举个例子就是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自然是不可避免地导致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但拿破仑的远征对埃及等伊斯兰教国家甚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在埃及的传播。
他释放穆斯林奴隶,尊重埃及传统的伊斯兰教并支持宗教信仰自由,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改革,在经济上废除特权和不合理税制,并模仿法国科学院创立了埃及科学院。
这些都是其积极意义,远远大于负面影响。
从这点上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文明之间由于思想和观念的不同难免会产生某些冲突,但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也促进了融合。
欧洲文化史4(中世纪与封建社会)
•
(三)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
查 (理 当从 时这 曼 一位 在 般伟 亚 人大 琛 的帝 的 居王 皇 住的 宫 和简 复 生陋 原 活皇 模 条宫 型 件, )可 以 想 见
封 建 社 会 的 金 字 塔 式 等 级 结 构
•
中世纪的庄园生活并不像后来的浪漫主 义者们所描写的那样,充满了田园诗般恬 静优美的情调。虽然城堡中的贵族们和教 区里的教士们在生活资料方面用不着担忧, 拥有吃不尽的粮食、肉类和其他生活必需 品,但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却十分糟糕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穆斯林又开始威胁和逐 渐蚕食西方人设在东方的那些据点和公国。于是基 督教世界又组织了一系列不成功的十字军东征
•
(三)“阿维农之囚”与罗马教会的衰 落
•
1302年,雄心勃勃的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了 法国第一次三级会议,反对罗马教皇充当法 国的太上皇,并推选出法国波尔多大主教继 任教皇,即克雷芒五世,并且把教廷从罗马 迁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置于法王的控制之 下。从此开始了长达七十年之久的“阿维农 之囚”时期(1305-1377年)
丕 平 三 世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举行皇帝加冕礼。
(2)查理曼的文化功绩
查理曼的功绩并不是一味扩张领土,而是注重西欧的 政治、法律与文化建设,这对西欧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 – 在政治上,他进一步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全国划分为 250个伯爵区, 由伯爵(count)管理,每个伯爵负责 在自己的土地上组织军队和执行法律。边境地区设军 事总督,并派出巡按使(Missi dominici)到各地视 察,监督法律的执行。在边界建立一系列边界地区 。 – 在法律上,他常常发出一些赦令。但中央政府的管理 还是较为原始的。 – 在文化上,查理曼推崇基督教文明,宏扬古希腊罗马 文化。
欧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述评
欧洲中世纪文化与文学述评刘建军Ξ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
但长期以来,对这一文化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始终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第一,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是整个西方文化精神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裂,是在北方蛮族用武力打碎的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这一“废墟论”夸大了“黑暗时代”的破坏作用,结果在两个层面陷入了窘境:第一个窘境是当我们承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源头时,那么,中世纪欧洲文学似乎抛弃了这一源头而另立了门户。
这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在精神上实则就成了整个欧洲文化发展上的一个空白。
第二个窘境在于,我们承认,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形态较之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形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废墟论”的看法,却导致了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似乎不如奴隶制时代的文化,甚至不如原始时代的希腊早期文化的错误观点的形成。
于是,我们在承认中世纪社会形态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同时,又在贬低其文化与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对基督教文化作用的认识偏低或干脆采取一种简单的否定态度。
以往人们一说到欧洲中世纪社会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和文学,往往不加具体分析地就武断认为它是落后的和反动的。
很多学者常常机械地引用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关于“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纪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49)的说法,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来源就是基督教,缺乏对基督教这一极其重大的文化现象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科学分析。
这步入了对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基督教文化和文学现象的性质的简单化界定和对此文化系统粗暴否定的误区。
第三,对世俗文化和文学范围的划分和定义简单化。
很多学者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世纪绝对有宗教的和世俗的两种文化与文学形态。
但是,持这种主张的人又不能令人信服地清楚划分宗教的和世俗的两种文化形态的界限,这样的划分往往造成对读者的误导,似乎世俗文化与文学就是与落后的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相对立的进步的文化现象。
如何看待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如何看待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摘要: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着“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为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
随之中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业便成为完全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
而身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还其原本面目。
关键词:中世纪黑暗时代基督教文化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人性正文:一.何谓中世纪从西文词源上来看,“中世纪”的意思是“中间的时代”;从时间内容上来看,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人们吧它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又或者是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
而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做是它的终结。
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结束的。
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世纪”一词最早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所使用。
其中“中”这个词,被意味着是处在古典文化和比昂多所处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
“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清晰可见。
二.黑暗时代的定位“黑暗时代”是早期基督教徒首创,意指耶稣降生之前的人类时代。
但在千余年后,这个词却被人文主义用来形容表述基督教去的统治地位的中世纪。
据说,最先使用该词的便是加意大利有着“人文主义之父”誉称的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吧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近代”。
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而“近代”则是野蛮落后,不值一提。
此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面对重新发现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经院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讲话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尤其是天主教会奉行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扼杀异端的做法,更是他们吧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统一与差异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统一与差异作为一个强大而复杂的时代,中世纪欧洲展现了许多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但同时也有许多事物是欧洲所共同拥有的。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文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经济一体化促进文化统一在中世纪时期,欧洲各地拥有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出现了诸如法兰克王国、撒克逊王国、不列颠王国、法国等许多小国。
这些小国之间的文化和政治差异十分明显,而且相互独立。
但随着时代变迁,欧洲开始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以及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欧洲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教育也起到了相当的补充作用。
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欧洲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祖先和文化传统的基督教社会。
这种文化和宗教的共同性,促进了欧洲的文化交流和统一。
基督教和欧洲文化的交流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力无法低估。
基督教的传播是欧洲文化一体化的重要来源。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彰显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体现,不同的地区采用了基督教的不同形式,如天主教、东正教,各自有其独特的特点,但中世纪欧洲的信仰都有共同的基础和核心价值观。
基督教的传播使得欧洲文化有了共同的反思和探索。
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如修道院和学院,向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这也是为什么中世纪欧洲出现了许多名家杰出人物的原因之一,如波哥斯、圣布尼度、丹麦的Saxo Grammaticus和英国的维吉尔等。
这种交流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统一,同时也增强了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差异的成因尽管欧洲文化在很多方面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同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重大的文化差异。
由于欧洲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欧洲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可避免的。
在历史方面,欧洲各国的历史不同,不同时间的社会和政治进程也各不相同。
例如,帝国主义者包括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他们发起了帝国主义扩张,而在东欧,“盟国”和共产主义分子共同推翻了君主制度,导致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变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文化被视为社会的核心和支柱,深深影响着欧洲社会、政治和思想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介绍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基督教信仰的传播与确立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信仰多样的时代,众多的民族和文化交织,其中基督教从东罗马帝国传入欧洲并逐渐确立。
这主要得益于罗马帝国的变迁和公元313年米兰赦令的颁布,使基督教合法化并取得发展的机会。
二、教皇的权威与影响力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教皇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精神和政治领袖。
教皇的权威和影响力贯穿了整个中世纪,教皇政治和宗教的双重身份,使得教皇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并对欧洲社会、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三、教堂的建筑与装饰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是基督教文化的重要体现,其设计与装饰风格充满宗教意味。
哥特式建筑在此时得到了广泛应用,高耸的尖塔和复杂的拱门成为标志,反映了时代的宗教热情和对上帝的敬畏。
四、修道院的兴起与作用修道院在中世纪的欧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支持点。
修道院并非只有宗教功能,它们还提供教育、文化和福利服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五、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与传承。
教会扮演了欧洲最早的学府和图书馆的角色,教士和修士们对文化的传统进行了整理和保护,这有助于保持并推动了古代文化的发展。
六、宗教艺术与音乐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在艺术和音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圣经故事成为绘画和雕塑的主题,描绘了独特的宗教风格,并对后来的艺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宗教音乐如圣咏、赞美诗等也成为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基督教文化对于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强调的慈善、公正和个人的道德责任成为社会规范的基石,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深刻地塑造了欧洲社会、政治和思想,并对后来的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文化概论-第一节5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宗教裁判所所迫害的对象包括巫 士、犹太人、持不同宗教见解者和具 有新思想的科学先驱,它违背了早期 基督教所宣扬的宽容与博爱精神。
(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3、内在矛盾的历史影响
它导致信仰的衰落、普遍虚伪和道德 的沦丧,使整个西欧社会衍生出社会罪恶 和文化危机,并最终导致文艺复兴和宗教 改革这两大文化运动的兴起。
பைடு நூலகம்
1、内在矛盾的表现形式
一方面基督教的唯灵主义将灵魂在天国的救 赎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包括教会在内的 世俗世界却陷入肉体的欲望和罪恶之中。总之,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 实之间的巨大反差。
2、内在矛盾产生的原因
同灵与肉和谐统一的希腊文化,以及片面追 求现世功利和物欲享受的罗马文化相比,中世纪 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片面强调灵魂对肉体的超越, 从而把人性拔高到了神性的高度。但是人性中的 肉欲是无法从根本上被消除掉的,在中世纪的基 督教思想的压制下,肉欲以变态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而导致虚伪和残忍。
作为上帝派驻人间的代理人,教皇和神职人 员背弃信仰、口是心非的行径导致了中世纪社会 道德的普遍沦丧和基督教信仰的严峻危机。
(三)宗教裁判所
当基督教在中世纪的精神生活领域成为 唯一的权威力量之后,它开始将自己的文化 渊源(比如犹太教和希腊哲学)作为异教文 化加以排斥,并且将一切有悖于正统教义的 思想贬为”异端“,采取暴力手段禁锢人们 的头脑。
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一)信仰的松懈与道德的沦丧
从罗马帝国时期发自良心的自我折磨 和公开忏悔,当中世纪中期形式化的朝拜 圣墓和购买圣徒遗物,以及向教会捐赠遗 产,再到中世纪晚期买卖赎罪券的金钱交 易,赎罪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基督教信仰的 虚伪化和道德的沦丧。
论中世纪基督教的思想禁锢
论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核心信仰的思想禁锢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西欧,群众思想深受基督教神学教义的禁锢,特别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关系到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宣扬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赎罪,拯救灵魂,这种思想充斥了整个中世纪西欧社会,它禁锢人们的反抗斗争精神,对一切不公平甚至残酷的待遇要学会忍让,屈从;将人的现世今生与上帝、罪、赎罪绑在一起,为了来世的美好生活,今世要遵从教会的旨意苦修。
这种长达千年的精神桎梏,真切的禁锢了中世纪西欧人们的基本思维,盲从信奉宗教宣传,人人是虔诚的基督徒,人人深陷基督教编织的思想禁圈里。
关键词:思想;禁锢;基督教中世纪时代,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教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天主教教义与古代基督教一脉相承。
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成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徒,因此人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了一个论断,就是“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1]这个论断完全符合西欧的情况,在这个宗教狂热的国度,整个文化领域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人人秉承宗教思想,坚信上帝的旨意不容怀疑、亵渎和反抗,无条件的遵从、接受和执行,其中“三位一体论”和“原罪与灵魂救赎论”更是深入人心,不可动摇。
一、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论”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是关于有一个三位一体的神存在的主张,所谓三位一体即一个神具有圣父、圣子、圣灵三种形式,按这三种形式存在。
[2]这个神超乎世界之上,而又存在于世界之中,以其独特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存在着,是他创造了世界,按照他的意志推动世界的发展演变,对世界起支配和主宰作用。
面对所谓的神,人们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崇拜、敬奉和捍卫。
坚定不移的相信世界上的所有和人本身都是神的恩赐,失去神的庇护,人将坠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种思想先入为主的占据了广大人们的心境,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时刻心存敬畏,有利于约束人们的行为;但是却让人们内心的不安全系数增加,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信仰冲突
古代世界的宗教与信仰冲突历史长河中,古代世界曾经发生了许多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局势,也塑造了各个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探讨古代世界中的宗教与信仰冲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古代埃及与希腊信仰的冲突古代埃及和希腊都有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和信仰体系。
然而,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扩张,希腊文化传入埃及,并与埃及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希腊人崇尚个体自由和理性,他们的神灵形象往往人文化、英雄化。
而埃及的信仰则更加注重集体和秩序,他们崇拜的神灵形象通常是人身动物头的。
这种信仰体系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埃及与希腊之间的政治对抗。
著名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曾与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和马克安东尼斯结盟,试图保护埃及的独立性。
然而,希腊文化和信仰的渗入最终导致了埃及古老的宗教体系的解体,这场宗教与信仰之间的冲突影响了埃及的政治和社会。
二、古代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冲突古代罗马帝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融入了各种信仰和宗教。
然而,在公元4世纪,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它与罗马的传统信仰体系产生了冲突。
基督教的崛起威胁到了罗马的政治体系和神权,因为基督教教义中强调唯一真神的存在,而不承认罗马帝国的众神。
这引发了罗马帝国与基督教徒之间的激烈冲突,许多基督教徒被迫接受迫害和殉道。
然而,公元4世纪初,随着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皈依基督教,基督教逐渐成为了罗马的国教,因此改变了罗马帝国的宗教格局。
这场宗教冲突影响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和传播,也为后来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中世纪宗教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古印度内外的信仰冲突古印度是一个信仰多元的地区,佛教、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宗教在这里发源并相互影响。
然而,古印度内外的信仰冲突也时常发生。
一方面,古印度内部的宗教冲突主要体现在佛教与婆罗门教之间。
在佛教兴起之前,婆罗门教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佛教的兴起威胁到了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
于是,婆罗门教徒与佛教徒之间的信仰冲突时有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的矛盾
[摘要]本文简单阐述了基督教文化,并分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立看法及社会地位。
着重分析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模式的矛盾性,从而肯定了基督教文化在历史上不可估量的地位和对整个西方文化思维模式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
一、引言
麦格拉斯在《基督教概论》里提到,“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麦格拉斯:2003)何谓基督教文化?是指“在基督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也是以基督教的世界观为内核所形成的文化形态。
”(刘建军:2005)就是以基督教思想原则来考虑人和世界的思维过程本身。
基督教文化本质是信仰文化,是通过强调人自身的精神力量的方式信仰“上帝——耶稣”,并最终达到救赎的目的。
公元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内部矛盾的激化,外部矛盾外部蛮族的入侵也变的越来越频繁。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社会没有秩序传统道德解体生命受践踏,到处充满血腥,当时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更为强大的稳定的力量来改变这种混乱的局面。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民族总面临着如何维系自己使成为一个主体的问题。
在中世纪初期的欧洲,恰恰是基督教的出现承担了依靠信仰来维系人群和民族乃至国家的使命。
在依靠信仰维系社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方式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是靠共同信仰融在一起。
正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才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才把各种新的社会要素推向了和谐和稳定。
所以,中世纪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就成了最大的文化表征。
二、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地位
一提到中世纪,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头戴盔甲手执长剑的骑士们,或为了信仰而参加圣战的十字军勇士们,继而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黑暗世纪”。
众多周知,从公元467年的西罗马灭亡开始,欧洲就进入了中世纪阶段。
恩格斯称“中世纪”为“一颗没落的明珠”很具有客观性。
为何称没落?西方史学界认为古希腊文化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头,而中世纪之后的文艺复兴才真正延续并发展了希腊和罗马的历史,所以,他们只把中世纪看成一个过渡时期。
当时由于蛮族的入侵,对原有的希腊和罗马人民创造的古文明成果进行毁灭性的破坏,所以,人们把中世纪的这一千多年的历史称之为“黑暗时代”。
有些人极力贬斥中世纪的文
化,把中世纪的历史看成一种过渡,而这种过渡的思维定式妨碍了我们对中世纪文化的正确的认识。
恩格斯同样称中世纪为一颗“明珠”,因为就中世纪的发展而言,基督教文化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基督教自产生后对西方文化精神起了不可估计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对后代西方文化的作用决不可简单地判断其为过渡问题,而是起到了很有影响力的奠基作用,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作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基督教文化就没有今天的西方文化形态。
基督教西欧中世纪开始形成为一种重要文化现象,一种体系较为严密的文化形态。
基督教“虽然从表面来看这一文化形态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形态根本对立的,但其实质,仍然是借助于幻想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神灵并对之加以膜拜顶礼思想意识的反映”。
(刘建军:1997)
三、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的矛盾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几大宗教文化现象: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都是一种较为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些宗教思想文化体系无论是否科学,都有属于自己的逻辑前提和体系构成以及对人们心里适应的特征。
因此,才能延续千余年并得到很多信奉,而这里的基督教文化也是指思想文化体系。
从漫长的西方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来看,西方世界的基本思维模式是“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灵肉分离的二元对立学说。
基督教传入欧洲并被罗马人立为国教后,上帝创造了世界以及天国与地狱相对立的学说,逐渐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合流,希腊神话中的“一元论”的思维模式才被彻底取代。
基督教文化本身是个发展变化的宗教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心理需求的变化,通过文化学者对《圣经》的不断阐释,这种思维模式始终占据这着统治地位并成为人们思考一切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基督教文化的思维模式成了西方人独特的思维模式。
德国宗教哲学家特洛维奇说过:“总体上讲,我们大致了解了我们当今文明的基本成分。
第一种基本成分是被裹在基督信仰和教会传统形式之中流传给我们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它不断的以新的冲力在这一传统中发展着,称为一种决定着我们语言,艺术,制度,伦理学,教育的力量。
第二种基本成分是基督教,它融古代晚期的伦理学与救赎宗教于一身,以教会这样崭新而强大的社会组织及其新的理念力量,即位格形而上学来超越它们,使日耳曼民族皈依基督教,使之与古代相连,与之成为一体。
”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共同体,任何时代文化也都有其矛盾性,当然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也不例外,这种矛盾体现在思维模式上。
在当时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文化中呈现为:第一,“上帝在人们心中”,人们在强调上帝是万能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从人出发,通过肯定人们所独有的理性和信仰能力,通过肯定人自身固有的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来实现地上的天国与神学天国的沟通和和谐关系的达成。
第二,“绝对服从上帝”,强调从神出发绝对遵守神的戒律与信条,人只是被
动的羔羊,没有思想,灵魂,理性,只能服从上帝的大众。
二者都是通过人的精神纯洁来达到与上帝的合一,但由于出发点不同,导致了究竟人是主动的精神载体还是被动的上帝的羔羊之间看法的差异,也导致了耶稣基督究竟是一种激励人类自身追求精神力量还是一种被动服从的力量的差异。
这二者虽然表面上都是信仰上帝,但有其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领域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而后者则是反动的宗教神学观。
前者的思维模式主要体现在中世纪伟大的宗教文化学者,进步的神学家思想家以及中世纪伟大的神学科学家的神学著述中,反映着真正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发展进程;后者主要体现封建教会和反动的僧侣们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对人们思想欲求加以控制的企图上,从根本上看是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从以上内部矛盾要看是强调追求上帝的能力还是强调对上帝的教条式服从,这才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进步与否的本质所在,其影响了西方文化中进步思维与反动思维本身的差异。
正是基督教文化内部的这对矛盾共同体构成了后代整个欧洲文化思维模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麦格拉斯著.马树林,孙毅译.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特洛维奇著.朱雁冰等译.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华夏出版社,2004.
[3]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刘建军.论西欧中世纪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