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共政策及环境法的关系
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强化问责制度
03
对政策执行不力的部门或个人进行问责,严肃追究责任,形成
有效的约束机制。
提高公众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 程,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公众参与不足
公众环保意识不强
部分公众对环保问题不够重视, 缺乏环保意识。
参与渠道不畅
公众参与环保的渠道不够畅通, 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
信息公开不足
政府在环保信息公开方面做得不 够,公众无法了解环保政策的制
定和执行情况。
政策评估困难
评估标准不统一
对于环保政策的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 系,导致评估结果不一致。
环境保护的公共政 策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15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类型 •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 •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挑战与对策 •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引言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
环境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 重要,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止物种灭绝,保持自然生态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环境保护的态 度和价值观会影响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公 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 视程度。
环境因素
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分布情况会影 响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论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的一致与相悖关系
方面 ,属于 上层 建筑 范畴 ,决定于 国家的
21 0 0年 7月 1日起开始施 行的 《 中华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促进经济 、社会
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而环境法在人的全面
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中规定 “ 因污染 环境造成损害的 ,污染者应 当承 担侵权 责
洁 空气权 、通风权 、眺望权和 自然景观权
社会 的发展通 常建立在资源消耗 与环 境破坏 的基础上 。环境 问题是伴 随着社会
的发展对环境破坏 的程度达到 了 “ ”的 量
策 ,美国的 《国家环境政策法 》 、韩国制定 的《 环境政策基本法 》 使环境公共政策与 ,
环境 法在环境保护上充分发挥纲领性作用,
体现 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初级阶段的特点。 环境公共政策 与环境法 的相悖性 。我 国环境公 共政策 的集 中体现 为 以人 为本 ,
境权的缺失阻碍 了人 、社会与环境的全面
发展 ,使环境法与环境 公共政策脱节 。
( )环 境侵 权 责任 构 成 要 件 未定 三
环 境 公 共 政 策 的含 义 及 其 与 环 境 法 的 一 致 性 、相 悖 性
( )环 境 权 未 正 式 列 入 法 律 二
内 容 摘 要 : 环 境 法与 环境 公 共 政 策 属 于上 层 建 筑 ,在 环 境 保 护 上 是 统 一 的 , 而我 国环 境 法 在 制 度 的建 立 上 与 环 境 公 共 政 策 脱 节 。我 国的 环 境 质 量 与 环 境 法 律 的数 量 未 呈 正 向发 展 。 除 了成 文 法 的 滞 后 性 、 法律 执 行 不 力 等 原 因 外 , 稳 定 的 环 境 公 共 政 策 与 环 境 法 未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2)
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决定公共政策的形成、实施和效果。
下面以某一具体方案——减少塑料废弃物的政策来分析公共政策环境对其的影响。
首先,公共政策环境中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于减少塑料废弃物政策的影响巨大。
如果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较高,并认为减少塑料废弃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更容易制定和推行相关政策。
相反,如果社会对环境问题缺乏关注,那么政府制定和推行减少塑料废弃物政策的难度就会增加。
其次,公共政策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也会对减少塑料废弃物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塑料废弃物管理的成本过高,可能会阻碍政策的实施和推广。
政府需要考虑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寻找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如鼓励循环经济发展、推行资源回收等措施,来降低成本并促进政策的实施。
此外,公共政策环境中的法律和制度因素也会对减少塑料废弃物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政府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权利,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寻找更加有效的处理和回收塑料废弃物的技术和手段。
最后,公共政策环境中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和利益冲突可能会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政府需要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商,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参与,推动政策的落地和推广。
总之,公共政策环境对减少塑料废弃物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经济因素、法律和制度因素以及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等。
政府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可持续的政策措施,以实现减少塑料废弃物的目标。
联系某一详细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范文6篇
联系某一详细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范文6篇第一篇: 联系某一详细方案谈谈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小组争论提纲:通过媒体传播一些群众关心的话题和信息内容。
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媒体以其影响力表达民众呼声,形成媒体舆论,并促使社会话题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再提升到政府议程,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媒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快捷性促进政策制定的高效化;多元性提高公共政策的合理化;开放性增进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感;交互性激发民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忱。
媒体的含义及作用媒体一词来自拉丁文,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
它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传统媒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包括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渐渐衍生出新兴媒体如IPTV、电子杂志等。
本文所说的“媒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理载体(即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光盘、磁带以及相关的播放设备等;另一层含义是指信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传播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
媒体有着传递信息、协调管理、教育消遣功能,同时还具有监测社会环境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
媒体也肩负着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可以分为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公共政策的介绍及其性质公共政策是政治掌握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策领域,公共政策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多功能性。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即政府过程,制定一项政策必经由公共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再提升到政府议程,通过政府议程制定出合法化的公共政策这样一个过程。
第四节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
教师:何蓉
一、公共政策与经济环境
• 经济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包括: • (一)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 (二)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 基本物质条件 • (三)经济环境影响着公共政策性质和质 量 • (四)经济环境是公共政策调节社会关系 的基础
二、公共政策与政治环境
• (一)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二)法律体制与公共政策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 1、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 • 2、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 • 3、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
三、公共政策与文化环境
• (一)文化环境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 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面大,影响程度也 不一样 • (二)文化环境在公共政策价值观和政治 文化的层面上,文化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 和实施的必要精神动力 • (三)文化环境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 面,公共政策科学性越来越受技术条件和 技术手段的保障
四、公共政策与国际环境
• 现代国际环境的总趋势就是“三化”即 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
大学《公共政策》试题库及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A.政策评估的相关信息可以是客观事实B.政策评估的相关信息可以是精确的数据C.政策评估的相关信息可以是主观印象D.政策评估的相关信息不可以是较为模糊和笼统的看法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对于政策执行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
收藏A.灵活性的要求B.创造性执行的表现C.违背原则性的表现D.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收藏A.选择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设计政策方案D.确定政策目标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再从要钱也要命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变化过程,环境污染开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去注意它,但越到后来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越加重要。
这说明()。
收藏A.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B.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D.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收藏A.合并B.替代C.分解D.缩减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下列属于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收藏A.“求神似,求形似”B.“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C.“求神似,去形似”D.“去神似,去形似”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
收藏A.正式评估B.非正式评估C.内部评估D.委托评估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一般来说,政策终结的心理障碍不会来自于()。
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政策受损者D.政策受益者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
收藏A.政策资源是否充裕B.目标群体是否能够认可和接受政策C.政策执行队伍是否胜任D.执行策略是否正确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下列选项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收藏A.地区成见B.职业成见C.指鹿为马D.性别成见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中。
公共政策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问题: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2.公共政策议程:对政策问题的讨论、商讨、规划以及研究的议事程序。
3.公共政策规划:针对公共政策问题,采取科学方法,广泛收集各种信息,充分运用思维而设计的各种行动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4.公共政策合法化: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5.公共政策危机决策:一般要求组织在高度逆境中完成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即在一旦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为防止错失良机,而通常需要打破常规程序和方法,省去决策中的某些“繁文缛节”,以尽快做出应急性非常规程序的决策。
6.公共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7.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
主要因环境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较大,通过再决策以使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8.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它是政策分析的重要方面,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
9.公共政策监控: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等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与纠偏的行为过程。
10.政策调整: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便达成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3.执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 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 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政党常常履 行着某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利益集团特定的 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4.司法机关
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 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规定了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了 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 所谓司法审查权是指法院有权审查立法和行政机关的活动是 否违宪,如发现与宪法相冲突的情况,有权决定这些活动无 效--行政诉讼。 法院还有权解释和决定那些只有抽象的表述且容易引起歧义 的法规的含义。
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发展,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社 会中出现了许多各国政府需要联手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政策资源
公共政策资源是指政策运行活动可以获得并利用来促进运行 过程的各种支持和条件,即政策运行所要花费的代价和必需 的各种条件。 1、物质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 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案例:“孟连”事件
二、目标群体
这些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理解、接受、认可、遵从政策的程度是衡量政策有效 性的关键性要素。 一般说来,目标群体的态度选择有两种形式: 一是接受,具体又可划分为完全接受或部分接受、积极接受或 消极接受; 二是不接受,具体可可划分为完全不接受或部分不接受、积极 不接受(强烈反对)或消极不接受(不予合作)。
4.思 想 库
思想库(think tank)或脑库(brain trust)是现代政策研究组 织的别称。它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重要的构成因 素。 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应用研究,既关注学术问题又关注 实际问题。其服务对象、成员组合、研究领域和构成形式有很大 差别,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当然也不相同。 一般来讲,可以把它们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官方思想库(2)半官方思想库 (3)民间思想库(4)国际思想库
法律与公共政策
法律与公共政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与公共政策成为了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法律和公共政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互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改革。
本文将从法律与公共政策的概念、关系以及实践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法律与公共政策的概念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依法制定、公布和实施的强制性规范,是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权益、确保公正和公平。
而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措施和行动计划。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以解决公共问题、引导社会发展为目标,旨在实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目标。
二、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关系法律与公共政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和互动。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依靠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而法律的制定和发展也需要与公共政策的目标和方向相契合。
具体来说,法律对于公共政策的实施起着指导和保障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来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实,并通过法律的调整和完善满足不断变化的公共政策需求。
同时,公共政策也对法律的制定和发展产生影响,它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指导和方向,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为法律提供了立法的基础和合理性。
三、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实践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实践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在国家治理方面,法律与公共政策协同作用,共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社会发展方面,法律和公共政策共同推动改革和创新,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法律和公共政策密切配合。
通过制定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国家为环境保护设立了法律界限,并规定了环境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然而,光有法律还不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如清洁能源补贴政策、减少排放政策等,引导和激励社会各界加强环境保护行动。
这样,法律和公共政策共同构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和政策导向,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措施
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措施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推动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措施。
在环境保护方面,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
首先,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和目标制定。
政府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目标等,明确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方向。
例如,中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减少大气和水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还表现在具体的政策措施上。
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激励环境友好行为,例如征收环境税、提供环境补贴等。
政府还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监测标准,以确保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各类工程项目进行审批前的环境评估,以减少环境破坏。
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还包括法律法规的执行与执法力度。
政府可以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机构的建设,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意识,增加环境保护活动的参与度和可行性。
除了政府的角色,公共政策还需要鼓励企业和个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经济激励措施来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如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
政府还可以设立环境奖励机制,对那些在环保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以激励更多人参与环境保护。
另外,公共政策还应注重教育和宣传。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开展环境教育,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和意识。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鼓励媒体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宣传环保理念。
最后,公共政策的监督和评估也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公共政策的执行,对公众提出的环境问题进行及时响应和解决。
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示例进行说明:
1. 碳排放限制政策:政府可以制定政策限制企业和工厂的碳排放量,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这种政策可以激励企业转向更环保的能源和生产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绿化政策:政府可以实施城市绿化政策,通过植树造林和建设公园等措施,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
这种政策可以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减少洪水风险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3. 环境保护法规:政府可以制定环境保护法规,规范企业和个人的环境行为。
通过设定约束性的环保标准和罚款制度,政府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4. 可再生能源政策:政府可以制定可再生能源政策,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
这种政策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并推动能源产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5. 废物管理政策:政府可以实施废物管理政策,通过鼓励废物减量、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种政策可以促进循环经济,并降低废物处理的成本和环境风险。
这些例子说明了公共政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府制定环保政策可以引导个人和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并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环境问题也可以促使政府采取相关政策措施,以解决环境挑战并确保人类的可持续未来。
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分析
02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概述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定义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 环境保护目标而制定的公共政策,包 括法律、法规、规划和政策等。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旨在解决环境问题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内容与目标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的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保护、气候变 化等。
政策不协调
不同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 重叠,导致执行难度加大,甚
至出现抵消效应。
信息不对称
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受众之间可 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政策 效果偏离预期。
资源约束
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源投入,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往 往面临资源紧张的约束。
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存在很 大的不确定性,可能面临技术
断变化的环境形势和社会需求。
研究展望与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公 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提高环境保护设施的处理能力
。
强化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严 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THANKS
感谢观看
03
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分析框 架
政策制定阶段
目标设定
01
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指标,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
衡。
问题诊断
02
分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确定政策重点和优先级。
方案制定
03
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考虑技术可行性、经济成本
和社会接受程度等因素。
政策执行阶段
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分析
公共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分析一、环保政策的意义环境保护是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机构制定的旨在促进公共利益的方案。
环保政策是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意义在于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环境保护政策全球环境问题涉及到全球各国及其居民的利益,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目前,全球的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通过国际公约来规范。
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减排温室气体,防止气候变化的加剧。
同时,国际社会还在推动开展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化学危险品生产和贸易、氮和磷的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三、国内环境保护政策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国内环保政策以法律条例为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企业、个人在环保方面的职责和责任。
在技术支持方面,我国政府还出台了多项技术标准,促进了环保科技的发展。
四、环境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环保政策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环保政策的实施规范了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行为,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产生。
其次,环保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环保科技的发展,推动环保产业的壮大。
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也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最后,环保政策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环保行为的普及和推广。
五、需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虽然我国的环保政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环保法规落实不到位,环保执法不严格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政策,加强环保法规的落实和执法。
同时,还需要加强环保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
六、结论环保政策是推进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可以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的产生,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切实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环保政策的力度,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公共政策环境
第三章 公共政策环境
第一节 公共政策环境概述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概念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 生、存在与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1.复杂性与类属性的统一 2.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3.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4.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统一 5.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统一
脑死亡与传统的死亡概念不同。古今中外,人们把心 脏停跳,呼吸停止即作为死亡的标准。随着科学的进步, 呼吸循环复苏技术的发展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过去死亡 标志不科学,常把心跳和呼吸暂停的“假死”者当成真死 者来处理。现在有的医生把心跳呼吸停止85分钟的病人 还能救活过来,这就是对传统死亡标志的挑战。脑死亡比 传统死亡标志更科学,能挽救更多的生命。 脑死亡作为一种更科学的诊断标准,目前已经被包 括中国在内的80个国家所承认,已有14个国家为此立法。 1986年以来,我国的医学专家就在为脑死亡诊断标准以 及立法多方呼吁。中国卫生部的脑死亡诊断标准已六易其 稿,但仍然没有进入立法程序。那么,实施脑死亡究竟有 何意义,实施脑死亡的障碍又在哪里? 有关医学专家认为,确认脑死亡观念和实施脑死亡 法,可以适时地终止无效的医疗救治,减少无意义的卫生 资源消耗。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
公共政策学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公共政策绪论1.什么是公共政策?答: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公共社会权威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公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行为。
(2)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的一种选择行为。
(3)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而作出的选择行为。
(4)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作出的一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答:(1)特点:①阶级性。
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②目标性。
③强制性。
公共政策对于社会成员特别是目标团体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④相对稳定性。
(2)功能:第一,分配社会资源。
第二,规范社会行为。
第三,解决社会问题。
第四,促进社会发展。
3.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调控、分配功能?答:(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4.戴维·伊斯顿关于公共政策的含义?答:他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所谓“价值”就是社会上一般人都想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权力、财富、技能、知识、安全、声望等。
“权威性分配”是指政治系统经由政策制定,将各种价值分配于体系内的成员。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分配的范围涉及全社会成员;分配的主体是政府这样的社会公共权威,其分配的影响力则是权威性的,即具有强制性。
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
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在当代社会,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公共政策则是制定目标和方针以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
法律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协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首先,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稳定的法治环境。
法律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然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法律的制定变得繁复和困难。
这时,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更为灵活和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
例如,打击犯罪是法律的责任,但仅仅通过加大刑罚力度往往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加强警务力量,推动与社区合作,而不仅仅依赖于刑事司法手段。
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能够在维护社会法律秩序的同时,提供更多元化、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其次,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社会问题的解决经常需要政府的介入,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就是政府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回应。
例如,环境保护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解决不仅需要法律的规范,更需要政策的引导。
通过制定环境税收政策和优惠措施等,政府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可以在制度层面上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此外,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对于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推动力,而法律和政策的创新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例如,数字经济的崛起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法律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并通过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措施,为数字经济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规则。
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然而,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协同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高度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环境法体系
环境法体系环境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法律体系,其目的是对环境的保护、维护和改善。
环境法体系是一个涵盖了全球地球自然资源保护、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公共政策及管理监督等所有方面的综合性体系。
环境法体系是一个多部分的体系,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技术规范,还包括有关方面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
法律法规给环境的污染和保护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是规范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依据;行政法规是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规范,影响着污染控制和其他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技术规范是环境保护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环境保护活动的必要技术预备条件;财政政策是对环境保护活动及全社会保护环境活动的重要支持;经济政策可以帮助政府设定正确的目标,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安全性相结合。
从国家立法层面上来看,环境法体系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环境法、环境行政法、环境案件诉讼法、国际环境法、欧盟环境法和地方环境法。
环境法是针对环境污染及其他影响环境的行为而制定的法律,旨在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环境行政法规定了具体的行政法律程序,旨在依据环境法进行更具体的环境监管工作;环境案件诉讼法规定了对违反环境法的行为的追究责任;国际环境法规定了海洋、陆地、空气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及维护的相关权利义务;欧盟环境法规定了欧盟国家及其他相关国家在环境保护上的共同义务与权利;地方环境法规定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行政权及义务,以加强对各类污染行为的管控。
环境法体系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基础,它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环境保护活动的基础,也是社会环境污染监督及法律责任追究的依据。
环境法体系的发展,正在逐步完善,其目的是建立一整套环境法律体系,对保护环境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着力于实现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使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公共政策导论
第一章:绪论掌握要点:一、西方学者关于公共政策的界定:(1)、公共政策的创始人哈罗德认为公共政策是一项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政治学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就是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的分配。
二、公共政策的概念: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共意志‘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性理论和公益选择,是规范、引导社会公众的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是由特定的机构制定由社会实施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三、公共政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政治学的关系:(关系是最密切的)联系;第一、从起源上看,公共政策学是从政治学中分化出来的,是政治学发展到行为阶段的产物。
第二、从内容上看,公共政策学是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别:第一、两者的研究重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是政策周期的各个环节;政治学研究重点是政治行为主体的活动和政治系统的发展内容。
第二、两者使用的主要概念不同(2)、一般性公共政策同法律科学之间的关系。
法律属于高层次严肃的公共政策。
联系:两者的功能类似,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都是对公共利益进行调节。
区别:第一、制定主体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法律制定的主体只能是立法机关。
第二,二者的稳定性不一样,法律是具有刚性的,不允许经常更改;公共政策是短期的、暂时的、有弹性的,根据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或修正。
四、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1)、导向功能:行为上的引导,观念上的引导。
从功能的结果上来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告诉公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2)、观众功能:目标是进行管理制止,为了避免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事物。
管制的主要对象有敌对阶级、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内部,从形式上看有积极管制和消极管制。
(告诉公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3)、调整和控制功能(调节利益冲突)告诉公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此来调控群众行为和个体行为的趋向。
(4)、分配功能五、公共政策的类型:改造型公共政策,翻天覆地的全局革新(一)、性质类型1、调整型公共政策,局部改造局部调整创新型,探索创造2、重申型,重复类似(二)、层次类型:1、原政策:原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公共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公共政策环境包括:结构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公共政策环境对塑造、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起决定和基础作用。
公共政策影响和改造政策环境,具有反作用。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的首要阶段和关键环节,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公共政策实践中,对影响政策制定的各类要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公众、新闻与网络媒体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们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制定公共政策。
(1)公众的影响。
公众诉求已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社会因素。
不吸引民众的政策,无论多么符合政党、利益集团和决策者的意愿和利益,从长远来看都不会成功的。
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公众的要求、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
如在城区规划中,涉及到居民房屋拆迁这一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必须妥善处理。
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从公众角度出发,完善拆迁机制,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对房屋拆迁工作的法规,切实解决好居民的拆拆迁安置工作要积极争取政法部门和舆论的支持,营造既保护被拆迁人合法权益,又服从依法拆迁和城市建设大局的社会氛围。
(2)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影响。
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舆论表达提供了新的平台。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发布中对舆论的垄断,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闻和网络媒体通过创造和传播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提高政策问题意识、扩大政策诉求群体、扩大公众参与等。
综上所述,公众、新闻和网络媒体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这些影响贯穿于整个决策过程。
处理好二者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对于促进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关键词:环境公共政策环境法一致性相悖性开展方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超过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
为实现可持续开展,我国在制定环境公共政策和法律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
随着法律数量的增多,环境问题呈现了“负开展趋势〞,并愈演愈烈。
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公共政策应成为促进社会开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根本政策,表达公平与效率。
环境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与环境法的一致性、相悖性环境公共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一个方面,属于上层建筑X畴,决定于国家的经济根底。
公共政策是政府、政治团体以及其他公共部门社会成员或者公共部门自身的限制规那么或引导措施,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任何一项具体政策都涉及其相关群体的利益〔X超,2009〕。
环境公共政策是指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的环境公共利益和经济公共利益进展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依据人与环境和谐开展的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行为准那么〔俞树毅,2007〕。
环境法律是环境公共政策的表达,法理学上认为“政策和法律在阶级本质、经济根底、指导思想、根本原那么、社会目标等根本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别涛,2005〕。
相对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比拟健全的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公共政策和环境法两者之间的关系比拟“生硬〞。
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并没有明显的区分,环境法中包含了环境公共政策,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韩国制定的?环境政策根本法?,使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在环境保护上充分发挥纲领性作用,环境法本身就是其公共政策的一种表达。
而我国的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既有一致性也有相悖性。
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的一致性。
我国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在阶级本质、经济根底、指导思想、根本原那么、社会目标等方面是一致的。
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都表达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初级阶段的特点。
环境公共政策与环境法的相悖性。
我国环境公共政策的集中表达为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开展。
而环境法在人的全面开展上略显苍白。
法律原那么与指导思想与环境公共政策存在相悖性。
环境法与环境公共政策的相悖性分析环境法与环境公共政策相悖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生态补偿机制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环境正义的表达,也是经济社会开展到一定阶段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
国外的与生态补偿概念更为接近的是“环境效劳付费〞〔pay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pes〕,是指根据生态效劳功能的价值量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立者支付费用,以激发他们保护环境和进展生态建立的积极性〔孔凡斌,2010〕。
而我国目前仍未建立相关制度,仅在个别地区开展了试点工作,环境法与环境公共政策脱节。
一方面,经济的开展伴随着不容无视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开展的成果过于集中,分配明显不均。
资源的开发与消耗并没有给资源输出地带来相应的经济回报与环境治理本钱。
伴随着各方基于公平原那么与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呼声,生态补偿机制亟须建立。
总体来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补偿主体确实定、补偿标准、资金来源以及监管措施等方面,都尚未成熟。
〔二〕环境权未正式列入法律环境权是随着社会开展,公民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提高的必然产物。
权利的开展是社会进步的表达,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权的提出是保护环境与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必然趋势。
环境损害过程相对其他侵权而言比拟复杂,往往通过一定的媒介。
因此环境损害不仅仅侵害了法定的人身权,也直接侵犯了人类的阳光权、宁静权、清水权、清洁空气权、通风权、眺望权和自然景观权等环境人格权益〔吕忠梅,2005〕,即环境损害的X围远远超过了法定公民的人身权。
以法定的人身权为诉由进展权利救济,受到了诸多限制,如诉讼时效等。
人身权等权利保护的最长时效为20年,即超过20年丧失了胜诉权,无法启动司法程序救济。
环境权的缺失阻碍了人、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开展,使环境法与环境公共政策脱节。
〔三〕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未定2010年7月1日起开场施行的?中华人民XX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当侵权责任〞。
而?民法通那么?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当民事责任〞。
国内学者对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争论较多,主要争论为是否抛弃“行为的XX性〞。
环境法的开展方向〔一〕由经济开展为中心向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开展转变环境保护是经济开展的根底,经济开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根底,二者相互统一。
环境法应该突出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既防止狭隘的“环保主义〞,又防止单纯的“经济开展强调论〞。
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二要素说〞是环境正义的表达。
在强调经济开展对环境保护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又注重实现地区、个人之间的公平。
从国内资源利用、环境问题与经济开展的现状来看,地区差异性较大。
如维护丹江口水源的环境就要限制当地资源的开发与工业的开展,当地经济开展受到限制后,而当地水资源的享用者并不局限于当地人,因此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
生态保护属公共产品,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主体,自然成为生态补偿机制的责任主体。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这种生态效劳应由全体受益者购置,或由其代表政府购置,政府购置的资金由公共财政支出。
但是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并不意味着是付费主体,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原那么,生态效劳功能受益者都应对生态功能提供者付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个体、企业或者区域。
根据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在其供应和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外部性,这是生态补偿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来补偿以及如何确定补偿标准。
综上分析,相关机制亟须建立,和谐社会应建立在开展的根底上,相关补偿机制的缺失使地区差异性增大,增加了经济开展的不稳定性。
所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是环境公共政策的根本要求。
〔二〕由末端治理模式向预防为主转变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在2002年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该项制度,并从2003年9月1日起开场施行。
虽然我国的环评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由不成熟开展到较为成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环评X围较窄,停留在规划和建立工程的评价上,同时执行力仍需加强。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原那么的集中表达。
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利益博弈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保护上力量微薄。
多数工程在环境影响评价前已经建立,换言之,环境影响评价与建立工程同时进展。
造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有可无〞的为难局面,这也是环境法与环境公共政策脱节的原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职能部门应加大对企业和单位的环评检查力度,对环评处分决定的执行情况进展督察,纠正责任人在执行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对于典型案例予以曝光,发挥环保机关的威慑力,使环评工作深入贯彻执行。
2.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固定的国家机关,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者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制度。
目前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以公益保护为根本特点,要求提起诉讼的主体X围扩大,也是公众参与原那么的表达。
从我国环境法整体立法情况来看,实体法数量多,而程序法多依靠民事诉讼法等。
环境侵权相对于其他民事侵权具有特殊性,民事诉讼程序并不完全适用环境侵权。
现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起诉条件是:“原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即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之一是原告与本案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样,只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行政行为的侵犯或者与其他人发生民事权益争议才能以原告的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排除了其他人或组织为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提起诉讼的可能性。
环境公益诉讼的提起诉由X围较大,一般侵权只能在具体权利被侵害后才能提起诉讼,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那么要求在有环境侵权的可能之时即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一旦司法程序介入,执行力相对而言较大,可以弥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力缺乏的缺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环境公益诉讼是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度表达,应予以建立健全。
3.公众参与原那么。
公众参与原那么存在问题,使得公众参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那么的立法一直未得到修改和完善,导致公众参与原那么只具有抽象的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没有具体的可检查的约束力。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诉讼权,未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公民无法有效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公众参与原那么是环境公共政策的直接表达,完善公众参与原那么对公共政策的落实至关重要。
〔三〕由高度集中管理的模式向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转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资源配置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立法上规定各种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对资源的管理采用政府统一管理的模式,无视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资源在国家统一管理的根底上,应遵循市场规律,运用供需原理,发挥市场作用。
建立健全环境税、排污权转让制度。
环境税是20世纪末才在国际税收学界兴起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统一承受的定义。
它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本钱内化到生产本钱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手段。
环境税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可行性,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完善环境税可以弥补排污权转让存在的缺乏。
排污权转让可以控制社会总排放量,但为了确定合理的社会总排放量,政府需要确定一个污染边际社会本钱等于污染边际削减本钱时的污染物排放量。
同时,政府仍然需要对污染企业加以控制和管理,以保证他们排放的污染物没有超过政府规定的排污量。
这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难度较大,执行本钱也会大于环境税的执行本钱。
综上所述,将环境税、排污权转让等政策相互配合,通过宏观调控,将不同调控手段有机配合使用。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资源的分配,排污者在进展污染物排放时,不得不考虑本钱问题,促使排污者为减轻生产本钱而提高生产技术减少污染。
环境税那么成为生态补偿资金的局部固定来源,确保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环境法与环境政策在环境保护上应该相互结合,既保证法律的稳定性又为环境突发状况提供政策依据。
环境问题关系经济、社会与人的稳定开展,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展的关系上,应综合考虑,平衡开展。
环境保护不需要法律法规数量的增多,而是政策与法律的有机结合、执行力的提高、法制的健全。
参考文献:1.X超.环境法律与环境政策的抵牾与交融[j].现代法学,2009〔1〕2.俞树毅.试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以环境公共政策为视角[j].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3.别涛.关于?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方向[j].载于可持续开展与中国环境法治.科学,20054.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吕忠梅,X超.资源分配悲剧性选择中的环境权[j].XX法学,2009〔1〕6.吕忠梅.沟通与协调之途—论公民环境权的民法保护[m].中国人民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