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名师教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热爱自然环境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2)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三)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2)难点: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预习任务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预习任务,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馈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1、课时安排:2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新课导入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环境的总和。
主要在我国四川卧龙、陕西秦岭一带。
这些地区竹林茂密,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温度稳定,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生态因素播放地球航拍图,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圈?“想一想,议一议”大熊猫在野外的分布主要在哪儿?这些地区的那些条件适合于熊猫的生活?这些地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因素有很多,大家会发现,这些因素有些不同,有何不同呢?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生物生活的环境中,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因素。
观察图片非生物因素:阳光、土壤、水等。
生物因素:蚜虫、瓢虫、蚯蚓、蛇、鼠、杂草等。
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重组的阳光、水分、空气,适量的矿物质,还要及时除草。
什么是生态因素?有哪些类型?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生存空间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展示P13图1-12,小麦生活图,找出图片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小麦正常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沙漠缺水,植被难以生长;热带雨林中雨水充沛,植被茂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平安城中学张雅楠一、概念分析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
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
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3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1篇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应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多媒体录像、收集资料并分析、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观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相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讨论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珍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实际,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反映植物间、动物间以及植物和动物之间关系的图片和录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资料。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1、媒体展示: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录像,请学生观察。
2、设置问题,引导激疑:(1)你从画面中看到了几种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学生思考并发表个人的意见,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启发:生物界中是否所有的生物之间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从而顺利地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等画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找出它们之间各自的关系:蚂蚁共同搬运食物、蜜蜂群聚生活、白蚁的群聚生活、狒狒的群体生活的画面中都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互助关系,两只公羚羊为争夺一只母羚羊发生争斗,两只狗为争夺食物在打架,两只雄象海豹为占据一片海滩在争斗的画面则体现出同种动物之间的斗争关系。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2. 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和策略。
教学准备:1. 生物与环境的相关教学资料。
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引入:将地球示意图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一个生命的家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对主题的兴趣。
第一部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
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影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有何影响。
2. 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部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 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和策略,如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生理调节等。
并以实例说明。
2. 让学生思考生物适应环境的局限性,引导他们意识到环境变化对生物适应的挑战。
第三部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1. 通过示意图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如食物链、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某个环节发生改变,整个生态系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第四部分: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1. 通过展示案例和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成为环保行动的一部分,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关注和保护环境,为创造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拓展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室外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针对学生掌握程度和兴趣水平,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能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树立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的概念。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如森林、草原、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自然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生存的?环境对生物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1、生态因素的概念(1)教师讲解: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2)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态因素包括哪些方面呢?2、生态因素的分类(1)非生物因素①教师举例: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都是非生物因素。
②展示图片:分别展示在不同阳光、温度、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的情况。
③提问:这些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的?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阳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开花时间;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范围;水分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
(2)生物因素①教师讲解: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称为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②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蜜蜂群体生活的图片,讲解种内互助;展示两只雄鹿争斗的图片,讲解种内斗争。
③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展示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的图片,分别讲解这些关系的特点和例子。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教师举例: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皮下脂肪,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带来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篇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非生物因素的种类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三、《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归纳总结四、《教法》以“一案三为主”为模式的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五、《学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观看视频《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导入:自然界中的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生物的生活,这节课我们学习《环境对生物的作用》(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读学习目标(三)自主研学、合作探究1、出示自主研学一,分组让学生回答。
2、展示图片和资料,分析是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影响:(1)阅读黄粉虫幼虫资料,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2)展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制定实验方案。
(3)小组长领着同学们实施计划,让学生画实验记录表(4)学生分组实验,把黄粉虫幼虫放置后,静置五分钟,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黄粉虫幼虫在两种环境中的个体数量,把实验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等待5分钟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1、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10条黄粉虫幼虫做实验?只用1只黄粉虫幼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5)五分钟后,学生统计实验数据,求出平均值。
(6)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7)表达交流:这个实验中有哪些因素对黄粉虫幼虫有影响?4、出示自主研学二,分组让学生回答。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教案标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5.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知识讲解:2. 介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依赖环境生存和繁衍、环境提供生物所需的资源等。
3. 解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质等对生物的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4. 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动物通过呼吸释放二氧化碳等。
5. 探讨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如物种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6. 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如极地动物的适应能力、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
讨论活动:7. 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对生物的负面影响,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小结与评价:8.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9.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环境下的生物;2. 案例分析材料,如关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和环境污染的案例;3. 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指导材料。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观察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程度;2. 分组讨论的成果,评估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措施的提出;3. 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2. 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的代表来校进行讲座或交流,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积极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教学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掌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相关视频资料;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物质循环的实验器材和材料;4.学生大脑风暴活动的素材。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展示一张由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的生活能不能和地球环境和谐共处?2.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对生物和环境的学习内容,提问: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授课(40分钟):1.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一段视频资料进行展示。
2.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示范(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物质循环的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预先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并提供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如:-如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植物生长环境?-如何模拟不同水质和水量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空气质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如何模拟不同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讨论(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指导性问题,同时做记录。
2.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总结(10分钟):1.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总结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提出一些积极的环境保护行动。
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大脑风暴,探讨更多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2.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并展示给全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基本概念。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适应环境2. 环境影响生物3. 生物影响环境4. 生态环境的保护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的具体实例。
2. 教学难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生物适应环境: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举例说明,如沙漠植物、极地动物等。
3. 环境影响生物:分析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4. 生物影响环境:讲解生物如何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5. 生态环境的保护: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影响环境的理解和应用。
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问答环节,检验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资料:使用自然风光、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概念2. 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3.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4.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环保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3. 准备环保宣传资料,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的游戏或活动道具。
教案内容依次类推,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编写。
每个章节都要有明确的要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注意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讲述生物与环境的概念,解释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3. 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4. 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食物等。
5. 讲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等。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的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事例。
7.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PPT,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8. 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生物与环境相互作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2、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总结作业布置5、教学资源6、教学评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学生能够了解生态因素的分类,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学生能够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表现形式。
11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现象。
113 情感目标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爱生物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12 教学重难点121 重点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22 难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生物如何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复杂机制。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案例,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法(如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物与环境相关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动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如热带雨林、沙漠、草原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不同环境中生物的差异,从而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
142 新课讲授讲解生态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列举常见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如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阐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说明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特征,如仙人掌的叶刺、动物的保护色等。
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蒸腾作用、蚯蚓对土壤的改良等,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143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144 课堂总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因素的分类、生物的适应和影响等,强化学生的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优秀6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我们知道生物离不开它所生存的环境,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学生: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在影响着环境。
老师:同学们说得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探究新知: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老师:请同学们共同观看幻灯片:1、沙漠中的骆驼;2、沙漠中的骆驼刺;3、寒冷海疆中的海豹;4、旗形树的树冠。
让学生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展开讨论。
对幻灯片1的讨论如下:沙漠酷热缺水,骆驼和别的动物一样,需要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但它有高高的驼峰储蓄大量的脂肪,当它又喝又饿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养分和水:骆驼平常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时才会出汗:骆驼平常一次能喝下100毫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来保持体内水分,即使在沙漠中行走一个月也不会感觉渴。
这些特点是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2的讨论如下:沙漠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地下有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特别长,而且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足够的水。
这是植物对干旱的适应。
对幻灯片3的讨论如下:海报是哺乳动物,能够在寒冷的海疆生存,要保持体温,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特殊发达,可以达到60mm。
这是动物对寒冷的适应。
对幻灯片4的讨论如下:树的枝条偏向一侧,是长期受另一侧风向作用的结果,使得树冠的形态发生变化,看起来像一面旗帜,因此称为旗形树。
这是树对风的适应。
老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准确,由于生物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生物在多变的环境中表现不同的适应能力。
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月,不断和环境磨合,自身不断进化,最终生存了下来,就形成它现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有关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学生:动物的保护色,壁虎断尾,热带植物的叶宽大,刺猬的刺,沙漠里的植物等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
(2)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3)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现象。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直观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热带雨林中的猴子、极地的企鹅等,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分类(10 分钟)(1)讲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2)分类:分为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和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5 分钟)(1)光对生物的影响展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图片,如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讲解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形态结构和开花时间的影响。
举例说明光对动物的影响,如某些动物的昼夜节律和季节性迁徙。
(2)温度对生物的影响通过对比寒带、温带和热带地区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说明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例如,青蛙在冬季冬眠,鱼类洄游等。
(3)水对生物的影响讲述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缺水会导致生物死亡。
举例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以吸收更多水分;动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适应性行为。
(4)空气对生物的影响简单介绍空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对生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5)土壤对生物的影响说明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2.概念解析(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生物和环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讨论,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0分钟)教师结合具体例子,向学生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a.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生物需要环境提供食物、水、空气和生存空间;b.生物的生态位:不同生物栖息的地方、获得食物的方式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c.生物的繁殖和生存:生物的繁殖行为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过度繁殖可能导致环境的破坏;d.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森林砍伐、工业污染、气候变化等。
4.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包括:a.生物的适应性:不同生物对环境要求的适应能力不同;b.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湿度、光线、土壤等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c.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气候变暖对生物种群、分布和食物链的影响。
5.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a.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b.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财富,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美学和生存价值;c.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人类的活动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失衡;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等。
6.案例分析:城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城市环境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生物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生物栖息地减少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教学内容1.环境与生物的互动关系: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逆境适应和生物与环境的互利共生。
3.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污染的防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环境保护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能力,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与环境与生物关系相关的视频、图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一个问题:“环境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基本的解答,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适应关系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3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实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例如,让学生以鱼类为例,探讨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及适应能力,并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如何保护水环境。
4.小组讨论报告(20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就他们讨论过的问题向全班汇报,并与全班共同分析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活动设计(30分钟)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进行一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一起制作环保手册,介绍如何保护环境的常识和方法。
6.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要热爱自然环境、保护环境,建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结果,评价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以及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中生物教学设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健康的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而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本篇教学设计将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
2.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
3.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生物教材《中学生物(人教版)》。
2.多媒体教具:电脑、投影仪等。
3.实物教具:干净的空气样本、植物和动物标本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和思考,并引出问题:“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知识讲解与示范(30分钟)首先,讲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和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具,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需求,如食物、水分、温度等,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光合作用对空气产生氧气。
然后,通过实物教具,展示典型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如鸟类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3.教学练习(1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为什么植物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来说很重要?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对环境产生影响。
3)列举一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4.学生实践(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话题(如垃圾分类、空气污染、水资源保护等),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小调查来了解这个话题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或调查数据。
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呈现他们的实验或调查结果,并进行讨论。
5.知识总结(1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讨论结果,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多媒体教具,再次展示环境污染的影响,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理解生物圈》第一节的内容,是继第一章《理解生物》自然地衔接和深入。
本章内容是在原教材五节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整合、简化,精整为三节,使教材内容更紧凑。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的概念”、“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因素的分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五个部分”;站在生物圈的高度,阐述了生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说明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概念是“生态因素”,一个重要的科学方法是“对照探究实验”。
全节既有生物与非生物知识的应用,又有对生物圈一些基本知识的描绘,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列举自然界常见的生态因素,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2)能举例描绘自然界典型动植物受非生物影响的现象;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水平和合作意识。
2. 过程与方法:
(1)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做好记录;
(2)将调查到的生物实行整理、归纳、总结,向全班同学汇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培养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分布;
(2)生物对环境的适合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实例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图片若干。
探究实验材料:鼠妇若干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笔、实验报告表等。
课前学生分组(4人),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15-20只。
【课时安排】
本节课课时安排:共2课时,1课时讲授新知,1课时实行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由“南橘北枳”成语故事引入。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快乐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仅仅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
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由故事引出环境的知识,引导学生阅读得到生物圈与环境的概念,理解生物圈和环境的关系。
1.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度析,协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教师提问:阳光、温度、水、土壤对小麦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展开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没有阳光,小麦不能实行光合作用;温度过低,小麦种子不能萌发、麦苗生长缓慢;水分过少,小麦容易枯萎,过多则容易烂根;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2)教师提问:其他植物会不会受到上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学生举例,达到共识。
归纳总结:植物的生长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理解。
3.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提问:刚刚分析了图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那么图中老鼠、蛇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展开讨论,回答教师提问。
空气杂草
阳光蚜虫
土壤小麦
微生物水
病毒湿度
…………
(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2)提问:与小麦一样,每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和寄生外,还有其他关系吗?请举例。
学生举例回答,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同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和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4. 生物对环境的适合
(1)提问: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作用于生物,那么生物怎么样才能生存呢?让学生理解到生物必须要适合环境。
(2)学生讨论:请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合缺水环
境的?海豹是怎样适合寒冷环境的?仙人掌是怎样适合沙漠生活的?举例并总
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合是普遍存有的。
(3)提问:生物对环境的适合是绝对的吗?能举例说明吗?学生判断并举例。
(4)小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
5.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观察蚯蚓的图片,思考蚯蚓是怎样影响和改变土壤?
(2)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生物应环境的例子?
(3)讲述:“蜣螂出国救澳大利亚草原的例子”。
(4)小结。
第二课时
1. 探究的一般过程
(1)教师直接举例,(如人们征服疟疾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协助学生
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
(2)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协助其进一步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
2. 制定实验方案及本卷须知
(1)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2)学生自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3)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4)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3. 实验探究
(1)在实验里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实行。
(2)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实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3)将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册上》
4. 结果交流
(1)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实行交流。
(2)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3)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4)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实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5)特别注意与结果不一致的误差的分析。
【作业布置】
1. 在某草原,影响牛生活的因素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 空气
B. 温度
C. 草
D. 水
2. 在实行实验研究时,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还应同时设计()
A.分组实验
B. 重复实验
C. 独立实验
D. 对照实验
3. 日常生活中总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枳”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依次是( )
A. 温度和水分
B. 光和温度
C. 水分和光
D. 土壤和温度
4.以下哪项不是生活在河中鲫鱼的生态因素()
A. 河中水
B. 水的温度
C. 同种的鱼
D. 河岸上吃草的羊
5. 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时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的地方?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3)实验时所用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假设的提出不是凭空臆造的,需要有较丰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应该怎么做()
A. 放弃实验不再探讨此问题
B. 修正实验结果以符合假设
C. 重新提出假设再实行实验
D. 不再做此实验直接提出结论
(5)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了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______________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________两种环境的对照。
(6)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仅仅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怎样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课时
一、环境的概念
二、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水、温度、阳光、土壤、空气等。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竞争、捕食、合作、寄生、互利共生等。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合
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
一、对照实验
(1)设计对照实验
确认实验变量,控制实验变量,处理数据,避免偶然性
(2)对照实验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疑问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三、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的影响——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