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ebb5b71f18583d0496459e9.png)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朱熹的简介: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69b3d2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64.png)
除此之外,朱熹还是一位 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并对它们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他的诗歌、书法等作 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化大师。他的思想和成就 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 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教育理念、文化 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的
导师:xxx
目录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因其父朱松曾做过宋宁宗的侍讲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自幼聪颖, 18岁时即中进士,此后踏上仕途。朱熹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 但这并未影响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集 理学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正统派",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对后来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 以达到"止于至善"。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 得真知。他还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认为这是达到"明德"的重要途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NEXT
在朱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执着,看到了他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 爱和贡献。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1c6635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0.png)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东坡居士,福建闽侯人。
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理学大师,被誉为“二程以来的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他继承了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传统,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从朱熹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影响等方面,简要论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会贯通,集众家之长,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精华。
他推崇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并通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
他又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体道通天”等思想,对儒学进行了革新。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理学思想等几个核心观点。
首先是心学。
他认为“性即心”,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致知”,以理性控制感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和自我修养。
其次是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天理,从而明白人生的原则和道理。
他强调用心去感悟,用知识去认识,用行动去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
最后是理学思想。
朱熹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源和道理,只有遵循天理,才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主张“以性理天下”,以此观点为基础,建构了关于天命、政治、教育、修身等方面的系统性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学术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理学、道学、心学等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了官方的儒学教条,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入人心。
在政治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君臣父子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倡导通古今、明白道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意义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f509b4960590c69ec376e7.png)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世人称为朱子,是我国自孔子、孟子以来最为著名的弘扬儒学的文化大师。
作为古代教育家,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著作,开展以书院为模式的教育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
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关于“格物穷理”的理学观念曾经引发过一次著名的论争。
南宋淳熙三年(1176),为了交流和沟通思想,朱熹曾专门邀约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聚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寺,围绕包括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应将基于现实、基于社会之上的“天理”作为考察人们一切行为和习惯的基本标准,遵循“天理”,就是宣扬“真、善、美”,反对“天理”,就是破坏“真、善、美”;但是陆九渊属于主观唯心论者,他主张“发明本心”,认为人应当从个人内心当中自行感悟和提高完善。
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鹅湖会”,也是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朱熹理学思想得以广泛宣扬和社会认可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在南宋以后六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朱熹理学在促进人们的观念思维、教育人们的知书达理、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81。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a5db9f7af45b307e9719709.png)
历史人物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
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
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
其着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
晚年定居建阳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学派”之称,其游历甚广。
南宋诗人、哲学家,教育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朱熹为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绍兴二十一年授任泉州同安主簿,绍兴二十二年到任。
朱熹任同安主簿前后5年,经常往来于泉属各地访友求贤,寻幽揽胜。
同安至泉州相距百余里,安海地处泉同之间,为必经之地,因此,朱熹往返两地,常在安海歇息过夜。
每次路过安海,则访问朱松遗迹遗事,招集镇中耆儒名士讲论经学,对安海文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任满后,请求辞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
人物评价: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
![【文言文讲解】《司马光好学》](https://img.taocdn.com/s3/m/a9e86be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9.png)
司马光好学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朱熹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
(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 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注释】1: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2:患:担忧,忧虑。
3:不若:比不上。
4:众:众多。
5:既:已经。
6:迨:到;等到。
7:倍诵:“倍”通“背”,背诵。
8:乃:于是,就。
9:尝:曾经。
10:或:有时。
11.咏:吟咏。
12.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
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
13: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此指读书勤奋。
14:终夜:半夜。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生平淳熙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8f169f3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6.png)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72f8dbd33687e21ae45a95e.png)
朱熹相关的资料简短一点儿简介1.朱熹简介简短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朱熹的简单介绍20字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扩展资料:主要成就理学思想: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https://img.taocdn.com/s3/m/556ccd2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e.png)
理学大师朱熹-国学大道场-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理学大师朱熹朱熹, 理学, 大师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我国后期封建社会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影响较大的一位思想家。
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
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
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名望。
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
”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波阳)。
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
”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衰治乱,应时合变”。
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
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父就去世了。
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经籍。
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
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40天。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fccff600242a8956aece47e.png)
朱熹简介_朱熹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诗全集:《春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翻译】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观书有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偶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每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朱熹。
古诗词全文如下: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翻译】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a/zhuxihtm。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劝学诗》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翻译】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朱熹建议的四书顺序
![朱熹建议的四书顺序](https://img.taocdn.com/s3/m/9feee98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b.png)
朱熹建议的四书顺序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朱熹作为弘扬儒学的大师,是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最重要的贡献在“四书”方面。
自宋代以后,由他所开创的以《四书集注》为中心的“四书”学体系,取代了自汉代所奠定的以“五经”为核心的统治地位,宋以后理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主要也是通过推崇、传播《四书集注》而获得实现的。
朱熹认为做学问、读《四书》要有先后顺序,首先是认真学习《大学》,继而是《论语》、《孟子》、《中庸》,是这四部书的作用和难以程度均不一样。
(一)《大学》《大学》是基础,是为初入大学之门的学子搭架子、定格局。
学习之初,首先需要开启学生的心智模式,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同时,只有奠定了人生的大格局,在后来的学修修养过程中才不容易走偏。
这就好像我们建房子,首先要有图纸和地基,《大学》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把儒家的核心思想阐述的很清楚了,不但讲理论,也很注重实践。
(二)《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
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可以说是儒门学子基本的行为规范,做人做事的根本。
(三)《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读《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跟进一步的发挥。
(四)《中庸》《中庸》,是《四书》中最难的一部书,一是难学。
《中庸》义理广博而精微,有包含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涉及到哲学、自然、政治和教育等众多学科的丰富内容,论述精秒。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34f003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88.png)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朱熹的名⼈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学家。
他19 岁进⼠及第,多次担任地⽅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仅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世⼈尊称其为朱⼦,赞他是孔孟以来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主义的体系。
这⼀体系的核⼼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不灭的客观⾃然的存在,⽆情意,⽆造作。
在理与⽓、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统⼀,他认为理通过⽓产⽣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宗绍兴⼗⼋年(1148)中进⼠,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平⽣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于朝者四⼗⽇”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主要的时间(约四⼗年)在在福建讲学。
晚年卷⼊当时朝廷的政治⽃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也被定为“伪学⾸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哲”之⼀,⽽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和孟⼦。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化,⽽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本,“朱⼦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化领域都拥有举⾜轻重的地位,产⽣相当⼤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朱松是杨时弟⼦罗从彦的门⼈,少时⼜师从属于“洛学”⼀派的胡宪、刘勉之、刘⼦。
朱熹
![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df3855c6195f312b3169a530.png)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出生于福建南剑尤溪县一个官宦世家。
朱熹18岁中举,19岁就考中进士,担任过不少地方的官职。
宁宗即位初,入朝兼任侍讲,但很快就被免职,后来还被列入伪学逆党,直至他去世九年后才得以翻案,被追赠为中大夫,谥号“文”。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在地方任职时总是重视教化,曾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亲自参加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他亲撰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教条”),也成为教规的范本。
主要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一)小学教育8岁至15岁阶段为小学教育阶段。
他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初具规模的事物;半成品。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学“事”,所谓事就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即他在《小学书题》中所规定的:“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守,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意思是:教人打扫、应对人或事、或进或退的礼节,和敬爱亲人、尊敬长辈、隆崇老师、亲近朋友的道理”同时进行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数:算法)的教育。
小学教育方法,朱熹强调三点:第一,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朱熹认为,儿童的思想“未有所主”,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
因此应先以儒家思想灌输,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
(好好学习就能增长智力。
而且越来越聪明。
能够豁达,化解很多东西,心就能成就很多事情。
)”第二,要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
第三,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二)大学教育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朱熹——精选推荐
![朱熹——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9917cc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76.png)
朱熹编者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一生七十一岁有六十多年生活在闽北。
他的学说博大精深,著述卷帙浩繁,影响古今中外。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朱子理学思想的主要精神,现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著,编写为纪实性的年谱长篇,在纪念朱熹诞展873周年之际连载。
疏误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注】理学:在中国学术思想的历史中,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儒学。
宋朝时期的儒学叫理学,是宋代众多学者,在继承孔子儒学的基础上,兼取佛家和道家的部分教义,而发展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其中集大成者为朱熹。
一、乱世出生朱熹于北宋“靖康之难”的后三年,即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
所谓“靖康之难”,即是宋朝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北方金国灭了北宋,徽宗、钦宗这两个父子皇帝被掳。
同年五月,宋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史称南宋。
并屈辱地签订了“绍兴和议”,对金称臣,割地,进贡。
当时,朱熹的父亲朱松,刚任满南剑州(又称延平,今南平市)尤溪县尉,因力主抗金,被贬为监泉州石井镇税。
期间,又逢金兵大举南下,农民起义军四起,真是兵荒马乱。
朱松举家逃难,后避居在他过去的同仁、尤溪县城南郑安道的义斋馆舍。
这里群山青翠,绿水长流,舍前还有半亩方塘。
朱松安家不久,他的第三子就呱呱坠地了。
可是,孩子的父亲却是忧心忡忡,他对前来道喜的人说:“现今内忧外患,此儿生不逢时啊。
”但转念一想,添丁毕竟是喜事,男儿长大可以抗金助战,为国出力。
因此,他对新生婴儿还是寄托了很大希望,引经据典为儿取名号字。
三儿生时天色微明,旭日将升,朱松企盼儿子能像初露的阳光,前程辉煌,故取名为“熹”。
至于小名呢,朱松想到了西汉辞赋家枚乘写的《七发》中有“尤尤缓缓、蒲蒲连延”的句子,其意境就像尤溪城中的溪水潺潺而过、连延不断一般,而尤溪古称尤溪,就把“尤郎”作为朱熹的小名。
朱熹《读书要三到》原文译文作者介绍
![朱熹《读书要三到》原文译文作者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7dd87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8.png)
朱熹《读书要三到》原文|译文|作者介绍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绝对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下面一起欣赏这篇古文吧!《读书要三到》原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译文及注释译文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注释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岂:时常,习乎:吗,语气词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作者介绍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997d30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6.png)
朱熹名词解释朱熹(1130~1189),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朱氏-祖屋,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定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宋朝建立后,他为了维护道统和孔子的封建正统地位,把程朱理学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使之神秘化、理论化,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他曾说过:“格物穷理是程伊川先生的主意,陆九渊只是发挥”。
因此,他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皇帝因称他为“朱夫子”,他建立的书院,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教育中心,他被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成就与影响:(1)政治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气,认为“理”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则是产生万物的材料。
他指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反对二元论。
(2)教育上:他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不劳而获,提出“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3)哲学上:他用气的客观存在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气关系问题,并强调理是第一性的。
他说:“理是气的主宰”,“气是理的物质承担者”。
他还认为气是无形无色的,但它却是客观实在的,是无所不在的。
(4)文学上:他的词作语言秀丽,风格俊逸,充满了浓厚的书卷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f2e3630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47.png)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其一》鉴赏及译文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其一》宋代: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观书有感·其一》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观书有感·其一》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弘扬儒学的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世称朱子。
朱熹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之中。
他的父亲朱松早年曾受业于理学大师程顺、程颐的再传弟子。
父亲除了精心钻研儒家经典之外,一有闲暇便亲自教朱熹读书,朱熹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式的教育。
朱熹的父亲虽然是儒家的信徒,但他一向兴趣广泛,对于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道家及佛学的思想并不一概排斥。
这种包容、平和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少年朱熹。
在父亲的影响下,朱熹的兴趣也十分广泛,他除了熟读儒家经典之外,也广泛阅读了大量道家及佛家的思想典籍。
朱熹自幼悟性极高,加之在父亲的指导下读了那么多典籍,学问进步很快。
可是,当他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他不仅失去了慈父,成了孤儿,而且失去了一位良师,朱熹心中悲痛万分。
父亲死后,朱熹虽曾按照父亲的遗愿师事胡宪、刘勉之及刘之翚三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自学中度过。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他总是力图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
其他同龄的孩子能读书,识字,背诵就已十分满足了,而朱熹则要求自己一句句地领会书中的道理。
他时常为一句话所困扰,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而每当他领会了书中的道理,便高兴得手舞足蹈。
他自己回忆幼时读《中庸》的情景:当他读到“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时,觉得吕与叔解释此段的含义十分精彩,高兴得几乎跳起来,并工工整整地将其抄录下来作为警励自己奋发的座右铭。
由于朱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所以他读书比常人更加辛苦。
他曾经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读《四书》十分辛苦。
早年读《大学》《中庸》时,每天早晨起床后,必先诵读十遍。
在此基础上,再逐字逐句研究书中的意思,读《孟子》亦如此,开始时逐字逐句地读,后来便前后连接,首尾贯通。
”朱熹读书不仅肯下功夫,而且还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他好博览但从不贪多、贪快。
他认为,不明白道理,书读的再多也没有用处。
他说早年他读《周礼》时,早就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好象是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
但经过多年的研读、揣摩,他才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说,这就好比前日只听人说盐是咸的,糖是甜的,今日亲自尝到了,才知盐是真的咸,糖是真的甜。
朱熹还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射箭,初次练习时,只要射到靶子上就可以了,但反复练习,最终就要射中靶心,否则就不算学会了射箭。
读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并且照着这些义理去做人、为人。
他说:“我十七八岁时读《孟子》,至二十岁,只逐句去理会,更不通透。
二十岁以后,才知道不能这样读书。
书中的许多长段都是首尾相接、脉络相通的,若只逐句理会,便不能前后贯通。
只有将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读到书的真谛。
”又说:“我从二十岁时起,看书便看那里面的道理。
我曾经读《论语》,起初将红笔抹出,后又用青笔抹出,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墨笔抹出,为的是寻找书中的精义。
”朱熹读书十分讲究次第方法,他自己回忆说:“我旧日读书,当读《论语》时,不知有《孟子》。
读《论语》的‘学而’第一时,不知有‘为政’第二。
今日看此段,明日更且看此一段。
看来看去,直待无可看,方换一段看。
如此看久,自然洞贯,至此方觉心安。
”由此足以看出,朱熹不仅喜欢读书,而且会读书。
朱熹早年广泛阅览群书,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这个“博学”的时期,或许他日后的“专思”就不会结出那样丰硕的成果。
19岁时,朱熹一举考中进士,并很快得到了官职。
但在他看来,做官如同服劳役,十分枯燥无味。
在处理公务之余,朱熹仍坚持研究儒学及佛家、道家之学。
朱熹是一个十分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从不满足于只听别人讲道理,而是执著地到古代各家各派的思想典籍中去寻找,体味道理,直到对书中的义理完全心领神会,才觉得心安理得。
这种读书、做学问的态度一直伴随了朱熹一生。
其实,任何一个能够建立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思想家都具有这样的态度。
独立思考是思想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我们的民族养育了无数具有这种优秀品质的思想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在不断地充实、创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
朱熹早年兴趣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早年什么都学。
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
但有一天,朱熹忽然想到,“且慢。
我只有一个身体,如何兼得许多?”从此以后,他便促使自己在这个广泛的爱好中作一抉择。
大概在朱熹24岁时,他第一次去拜见李侗。
这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次真正转折。
李侗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早年一同师事罗豫章,二人既是同门弟子,也是同道好友。
唯一不同的是,朱熹的父亲既信儒家,又好佛、老,而李侗则是地道的儒家信徒,对佛、老持坚决排斥态度。
因此,朱熹第一次拜见李侗,可说是高兴而来,败兴而归。
当朱熹兴冲冲地把自己幼年时代既喜儒学又好佛、老的经历及体会讲给李侗听时,不但没有得到李侗的赞许,反而受到了非常严肃的批评。
李侗毫不客气地指出,朱熹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儒学与佛、老的界限,因而无法把握儒学的真谛。
李侗耐心劝导朱熹放弃佛、老之学,专心钻研儒家圣贤之学。
尽管朱熹对李侗的教诲抱着一种存疑的态度,但李侗那种坚决崇信儒家而排斥佛、老的态度还是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经过认真思考,他决定顺从李侗的意思,把禅暂时搁下,专心儒学。
由博学至专思,这是一个学术研究的新境界。
朱熹一旦把心思集中在儒学研究上,自然会大有收获。
在随后的几年间,朱熹潜心钻研儒家经典,学问大有长进。
此时读圣贤之书,与少年时代相比又别有一番滋味。
用他自己的话说,“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于是也渐渐觉得李侗所说有道理。
几年以后,朱熹不远数百里徒步远行,再次拜见李侗。
此时,二人切磋学问便格外投机。
李侗对朱熹的才学十分赏识,认为只要照着目前认定的路走下去,将来定能成大器。
经过多年的独立思考,朱熹在儒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越深入钻研儒家经典,越觉得儒学的义理深奥恢弘。
于是,他决定花大力气为儒家的几部主要经典作注解。
朱熹一生著作极多。
在他众多的著述中,《四书章句集注》费时最久、用力最多。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书章句集注》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注解都是朱熹多年独立思考的结果,是他心血与汗水的结晶。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作了精辟的注解。
朱熹63岁的时候,曾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个像,并在像的右边题词曰:“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
”他要置身于礼法之场,倾心于仁义之中,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为其终生的奋斗目标。
朱熹一生以继承孔孟之道为己任。
他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
”朱熹十分欣赏唐代韩愈的“道统”说,认为孔孟之后,自己应义不容辞地继承儒家道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发展儒家道统。
朱熹生活的时代,封建社会已由前期转向后期,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当时,旧有的神学化的儒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自隋唐以来广泛传播的佛学及道家的思想也不能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因此,那是一个需要儒学而又要改造儒学的时代。
北宋仁宗时,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道思想,提出了以“无极”为世界本原的宇宙生成思想和以“诚”为最高理想的人生观,成为理学的开山祖师。
其后,周敦颐的弟子程颢、程颐兄弟以儒学为基础,进一步吸收佛教唯心主义思想,构造了以“理”为主要范畴的哲学体系。
至此,一个以人性和天道为核心内容,以理、气、心性为主要范畴,融合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理学”体系便初步形成了。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佛学思想,尤其是吸收了佛学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理学唯心主义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以理为主,理气结合的“天理”论;“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的认识论;理欲之辩的人性论和修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观等。
朱熹集中了理学的成就,使理学更加精密,更加系统化,从而也使先秦以来的儒家学说具备了一个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所以人们称他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是儒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后期发展的最高峰,同时也是封建社会后期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
朱熹一生除潜心钻研学问外,还热心于教育事业。
早年任同安县主簿时,朱熹就曾主建经史阁,将书籍放在经史阁中,使学者得以观览。
朱熹投身于教育活动,达40年之久。
据粗略统计,朱熹的门人有467人,私淑弟子21人,而受其学风与教风影响慕名前往求教者则数以千计。
朱熹用平生的精力和心血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学思想体系,并用极大的热情兴办学院,传播理学。
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成了科举的附庸,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窒息了学术自由和学术争鸣的空气,结果只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追逐名利的势利之徒。
因此,他决心兴建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研讨学术的场所。
他先后亲自创建了云谷、寒泉、武夷等书院或精舍,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朱熹亲自制定书院院规,并亲任教职。
还时常邀请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切磋学术,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盛事。
朱熹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儒家道统的极大热情,一生勤奋钻研,勤于思考,终于使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千年以后得以发扬光大。
朱熹对于儒学的贡献功不可没,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亦功不可没。
清代著名经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曾这样赞誉朱熹的理学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朱熹所创立的理学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后来他的学说逐渐被传播到海外,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蔡元培先生曾把朱熹比做孔子,认为朱熹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集大成者。
朱熹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而且他生命不息、为学不止的精神,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