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及比值联合Hp抗体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论著•临床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I、血清胃蛋白酶原域及比值联合Hp抗体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分析黄锦成,张斐,王佳(博罗县人民医院消化内分泌科,广东惠州516100)[摘要]目的: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1(PGI)、血清胃蛋白酶原域(PGH)及比值(PGR)联合Hp抗体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胃部疾病患者,根据病理分为胃溃疡组22例,萎缩性胃炎组19例,早期胃癌组20例,进展期胃癌组19例,另纳入同期收治的查体健康者20例视为对照组。
检测各组PG I、PG域水平,计算PGR,测定各组Hp抗体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
分析PG I、PGH、PGR、Hp抗体阳性率与胃癌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在PGI水平和PGR方面,进展期胃癌组<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G域水平和Hp抗体阳性率方面,进展期胃癌组〉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G I水平、PGR与胃癌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GH水平与胃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PGI、PGH、PGR联合Hp抗体检测应用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效果明显,可为早期胃癌的筛查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早期胃癌;血清胃蛋白酶原;Hp抗体;诊断价值Serum pepsinogen I,域and joint Hp antibody detection ratio value analysis to the diagnosis of earlygastric cancer HUANG Jin-cheng,ZHANG Fei,WANG Jia(Department of digestive endocrinology,Bolu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Huizhou516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erum pepsinogen I(PG I),serum pepsinogen域(PG域)and ratio(PGR)Hpantibody detection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early gastric cancer.Method A total of80patients with gastric diseases admitted to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2019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astric ulcer group(22cases),atrophic gastritisgroup(19cases),early gastric cancer group(20cases)and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group(19cases)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y.Another20case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who were admitted at the same time were regarded as the control group.To testeach PG I,PG域levels,calculation of PGR,determination of groups of Hp antibody expression,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Analysis of PG I,PG域,PGR,Hp antibody positive rat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gastric cancer.Results In terms of PG I level and PGR,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group<early gastric cancer group<atrophic gastritisgroup<gastric ulcer group<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In terms of PG域level andthe rate of positive of antibody of Hp,adanced gastric carcinoma group>early gastric cancer group>atrophic gastritis group>gastric ulcer group>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that PG I level,PGR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gastric cancer,PG域levels and severity of gastric cancer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P<0.05).Conclusion PG I,PG域,PGR joint Hp antibody detection application in diagnosis of earlygastric cancer effect significantly,can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screening of early gastric cancer.Key Words:Early gastric cancer;Serum pepsinogen;Hp antibody;Diagnostic value胃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报道显示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1]。
2024胃功能检测指标解读
2024胃功能检测指标解读胃癌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由于是侵入性检查、检查费用、人群接受度等问题不适用于大规模普查。
而胃功能检测,既能用于初步筛查又能辅助诊断,被称为胃粘膜「血清学活检」O1、胃蛋白薛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在胃液的酸性环境下,分泌进入胃腔的PG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发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PG可根据生化和免疫活性特征分为不同的亚群: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I)和胃蛋白酶原11(pepsinogen11,PG11),PGI和PG11均可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PG11还可由胃窦粘液细胞及十二指肠BRUNNER腺等合成。
大部分PG经细胞分泌后直接进入消化道,约1%经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个体的PGI和PG11较稳定,不受饮食、早晚和季节等影响。
正常参考值:PGI:24.60〜104.93ug/L;PG11:3~20ug/L;PGR(即PGI/PG11):>3.Oo注:参考值范围因年龄、地域和方法学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PGI、PGlI和PGR的临床意义:❶PGl和PGR下降,PG11不变或轻微下降:提示胃黏膜萎缩,下降程度可以反应胃黏膜萎缩从幽门到胃体和胃底的进展,且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PGI、PG11∖PGR水平下降越明显,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正相关。
同时也是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的高风险因素。
PGI≤70ug/L且PGI/PGII≤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
国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I浓度≤70ug/L且PGI/PGII≤7.Oo表1.不同部位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情况及PGLPGIhPGR、G-17水平比较分组倒数///»(+)[例(%)] PGl(ML)PGIKμg∕l.)PGH G-l7(pmol∕L)臼至萎缩组6552(8O.∞)91.13±16.82-14.19±6.147.22±3.21-14.90±8.74'胃体荽缩组4425(56.82)54.14±12.47*15.04±5.32' 4.94±2.48'31.68±12.02-全同萎缩组1812(66.67)6156土11.44*8.03±3.07* 5.81t3.6718.76=9.16'F∕χj(ft 6.8489.98ll.∞7.53437.21〃值0.03<0.01<0.01<0.01<0.01注:与臼蓼萎缩组比较.W< ;、日体萎缩组比较.bP< ;与全胃萎辘组比较.,俨<0.05表2.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与Hp感染情况及PGLPGILPGR.G-17水平比较分组例数〃/>(+)[例(%)] PGI(μ∕l.)PfiIKμg∕!J PGR G-17(pmol/L)f轻度6438(59.34)u85.91±15.09,∙15.34±6.28,∙7.11C25.18±10.25»中度4940(81.63),67.28±13.65-12.84±4.17- 5.72±2.87-19.31±8.63-虫度1411(78.57%*44.18*836Λ8.40±3.12" 3.96±2.83“10.20±5.63**7χ,(ft7.2460.8210.81 6.3816.85Piii0.03<0.01<0.01<0.01<0.01注:U。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
胃功能三项PGI、PGII、G-17的临床意义!胃功能三项简介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
胃蛋白酶原I 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胃蛋白酶原II 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一种主要由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分泌的胃肠激素,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
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胃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如果胃泌素17偏高,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出现胃肠道的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
胃镜结合胃粘膜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检查有侵入性,不适用于普查和筛查。
而胃功能三项无创检测实现胃粘膜“血清学”活检,对于胃健康状况作出进一步判断,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
它是一种简便、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性、便于动态检测的检查方法作为胃癌筛查手段。
临床应用及解读临床应用内容早期初筛高风险人群的胃部健康筛查;胃癌筛查。
辅助诊断,监测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动态监测胃粘膜,辅助判断胃粘膜萎缩程度;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治愈情况;辅助评价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的疗效。
预后辅助判断消化性溃疡、胃癌术后复发情况。
解读1 PG:PG I ≤ 70ng/mL 且PG I/PG II ≤ 3:胃粘膜细胞萎缩,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
可能原因:以萎缩性胃炎居多,特别注意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的高风险因素。
PG I ≤ 70ng/mL 且 PG I/PG II > 3:胃蛋白酶分泌较少,建议定期复查。
可能原因:以胃酸分泌少居多,有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的高风险。
PG I > 240ng/mL 或 PG II > 20ng/mL:胃粘膜有破损,建议做胃镜进一步检查或禁酒、两周后复查。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和II的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没有消化活性的前体物质,分为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Ⅱ两类。
其中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Ⅱ主要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
大部分的胃蛋白酶原进入胃腔,只有极少量(约1%)透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
血清中的浓度反映了其分泌水平。
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发胃癌患者约40万人,死亡人数近30万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然而中国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
目前胃癌和其他胃部疾病的诊断仍依靠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来确诊,但胃镜检查有一定痛苦,往往不为患者所接受,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变化与胃部疾病的关系以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当发生萎缩性胃炎时,腺体和主细胞数量减少,引起胃蛋白酶原Ⅰ分泌下降,而胃蛋白酶原Ⅱ含量保持稳定,因此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降低。
胃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升高,但在癌变患者中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是降低的。
由于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胃蛋白酶原不仅成为这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析指标,而且是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最要的监测指标。
因此,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与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以及比值变化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意义。
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胃蛋白酶原Ⅰ和Ⅱ,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作为胃癌高发区的中国,普及胃蛋白酶原Ⅰ和Ⅱ的检查也是势在必行。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解读
胃功能四项指标是评估胃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 (PGII)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I/PGII),以及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
PGI和PGII是胃黏膜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原,PGI主要分泌于胃体部位,PGII主要分泌于胃底部位。
PGI和PGII的比值(PGR)可以反映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胃黏膜的损伤程度。
当PGR值低于1时,说明胃黏膜细胞分泌功能减弱,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到损伤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Hp)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阳性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程度相关。
通过检测胃功能四项指标,可以评估胃黏膜细胞的分泌功能、胃黏膜的损伤程度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部疾病。
如果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有助于维护胃部健康。
胃功能四项项目简介for临床
10
胃功能四项简介
11
胃功能四项简介
HP+PG 联检原因
检测项目 临床意义
临床检测存在的问题
胃功能四项检测 (HP+PG联检)
HP单检
反映HP是否感染
阳性率高(30%-80%),发病率 低,临床尤其是体检无法给出准 确的治疗建议(因为无法区分正 常带菌还是致病性感染)
4
胃功能四项简介
3、胃蛋白酶原的
胃底
腺体分区(%)
胃体
胃底腺:PGI、PGII、HCl
幽门部
幽门腺:PGII
5
胃功能四项简介
胃小凹
胃腺
粘膜肌层 血管
斜形肌 环形肌 纵形肌 浆膜
胃蛋白酶 (pepsin)
99%
胃腔酸 性条件
粘膜层 粘膜下层 肌层
1%
胃部毛 细血管
幽门螺杆菌 抗体(HP)
3
胃功能四项简介
2、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
蛋白酶的前体,分子量为4 2 0 0 0 D的单链多肽,在pH﹤5.0时活 化为胃蛋白酶。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依其生 化和免疫化学特性分为可分为PGI和 PGII两种亚型。
HP致病性感染首先导致PG 指标异常,联检后有效区 分HP正常带菌或致病感染
PG单检
反映胃黏膜功能 状态
只能反映胃黏膜是否损伤,但对 造成损伤的原因,特别是非常重 要的致病因素HP感染无法得到反 映。
一次检测将HP重要致损伤 因素进行排查,提高诊疗 效率及准确性
备注说明: 1、只有10-20%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展有相关性疾病。 2、HP按临床可分为细胞毒素阳性HP和细胞毒素阴性HP两类,细胞毒素阴性菌虽然能覆盖在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目录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1)胃功能三项 (1)胃蛋白酶原(PG) (1)PGI (2)PG II (2)胃泌素-17(G-17) (2)胃癌 (3)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生化性质及免疫原性可以分为PG I和PG II。
PGIPGI由胃体与胃底(近腹端)的主细胞所分泌,是胃体部的生物标志物,与胃酸成正反馈关系。
当炎症,溃疡糜烂时,胃酸分泌增多,PGⅠ升高;当胃体萎缩时,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PGI降低。
PG IIPG II除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PGII。
PG II在全胃内都有分泌,因此PGII是胃黏膜整体状况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表明PGII值的变化与胃炎密切相关,PGII升高代表炎症。
PGI、PGII是辅助诊断胃体部黏膜萎缩的优秀指标,2014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PGⅠ浓度和(或)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I/ PG II)下降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将PGⅠ≤70 μg /L 且PGR≤3.0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地区胃癌筛查采用血清PGⅠ≤70μg /L 且PGR≤7.0。
胃泌素-17(G-17)胃泌素-17(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其分泌主要受胃内PH值、G细胞数量和进食的影响,它是反映胃窦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用于筛查和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
胃窦萎缩者,G细胞的数量减少,G-17水平下降;胃体萎缩者,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导致G-17水平升高;全胃萎缩者G-17降低;早期胃癌患者G-17值呈异常升高或降低。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2024(全文)
胃功能三项的临床意义2024(全文)胃功能二项包括:血清胃泌素、目送白酶原I、胃蛋白的原11°胃功能三项是一项无创、无痛、安全、经济的胃病检测方法C在对慢性胃病变进行胃镜检查前,可以将胃功能三项检驻当成首选筛杳方式,该检测具方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干判断萎缩是否存在,及存在的部位和程度。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醐原(PG)是胃的•种细胞分泌的与消化有关的物质,包括两种同工隔,分别为PG1.和PGn I,主要是由粘液细胞、目体以及胃底的主细胞所分泌。
大部分目蛋白醐原进入胃腔转化为胃蛋白醉,从而完成消化功能,仅1%的胃蛋白施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并稳定存在,胃萎缩时会改变目蛋白雕原的分泌。
因此,血清中PGI和PG11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籍指标。
萎缩性胃炎时因为分快能力的下降,PG分泌也卜.降,所以血清PG的卜降可提示萎缩性胃炎的进展程度。
胃蛋白酶原I(PGI)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所分泌;PG1.主要是反映的是胃酸分泌的腺细胞的功能,所以胃酸分泌比较多的时候,PGI会升高;如果目酸分泌诚少或者是目黏膜腺体萎缩的时候,PGI就会降低。
胃蛋白醵原II(PGII)由胃底腺,责门腺,胃门腺,十二指肠腺所分泌。
PGII是跟胃底的黏膜的病变相关性比较高,所以如果PGH的异常,主要体现胃底的细胞功能下降°PGI和PGn的比值更有临床意义,它的比值和胃黏膜的萎缩进展呈明显的相关性。
血清胃蛋白的原的水平可反映胃蛋白陶的分泌及胃黏膜状态和功能情况,当胃黏膜发生病变时,血清中胃蛋白醐原的含量也随之发生改变。
胃泌素(G-17)是胃泌素是•种重要的胃肠激素,它主要由G细胞分泌。
G细胞是典型的开放型细胞,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底、十二指肠和空肠等处。
人胰岛的D细胞亦能分泌胃泌素。
它对调节消化道功能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有重要作用C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因此G-17是反应冉黏膜损伤情况的重要指标。
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的分泌部位
PGⅠ是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 PGⅡ除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外,幽门腺和十二
指肠腺亦可产生
➢PGI是检测胃泌酸腺(胃底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 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 萎缩PGI降低
➢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 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肠上皮化生或假幽 门腺化生、异型增生有关
➢诊断胃癌“金标准”:胃镜,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尚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希望能有一种非介入性、简便、快速、便于动态监 测、重复性好等优点的检查方法筛选高危人群,能 对胃癌做出早期诊断
二、胃蛋白酶原I/II( PG I/II)简介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由胃部 分泌的参与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 PG可通过胃粘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 PGII两种亚型
四、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
✓胃癌早期筛查 ✓胃溃疡、萎缩性胃炎、HP感染的筛查 ✓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评价 ✓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断标准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 ✓个人胃粘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癌筛查 中的临床意义
一、胃癌概况 二、胃蛋白酶原简介 三、胃蛋白酶内,中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表现,当出现明显消化道症 状时,病情往往已属中、晚期
➢早期胃癌术后生存率约为90%,因此,早期诊断和 治疗成为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的 唯一途径
PGI/II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
No Image
三、胃蛋白酶原检测
检测方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有放射性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推荐下载
胃蛋白酶原I ,II 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胃蛋白酶原I ,II 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陈智周 范振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肿瘤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研究所 北京、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
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
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
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
胃功能PGⅠ,PGⅡ, 临床意义
病性质,结果判定依赖于经验性,受检人群混杂及 阳性患者难以随访等问题。对早期胃癌的判定显得 无能为力,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血清PG检测对诊断早期胃癌或肠型胃癌更有价值, 钡餐检查对诊断进展期胃癌或弥散型胃癌更有价值
Page ▪ 16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PGI/Ⅱ临床意义
一、胃癌及胃蛋白酶原检测应 用的相关背景
胃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胃癌死亡 率高居第二位。中国新发胃癌患者46万的,死亡 35万,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
▪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 至中晚期才就医的。他们中5年生存率小于15%
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 胃蛋白酶的前体,约有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 血液循环,可分为PGI & PGII二种亚型,血清胃蛋 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胃黏膜细胞的状态和功 能。
Page ▪ 7
PG检测的意义
▪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 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 癌等高危人群筛查出来,然后再进行胃镜检查和病 理确诊
▪胃功能三项:PGI、PGII、PGR 胃粘膜的状态和功能 胃功能的动态监测 胃癌的早期筛查
Page ▪ 8
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
▪ 方法学 :双抗夹心 ▪ 保质期:十二个月 ▪ 检验原理: 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检测法 ▪ 特异性:90%以上 ▪ 精确度:85%以上 ▪ 阳性率:20-25%
Page ▪ 9
பைடு நூலகம்
门诊病人中发现可治愈胃癌病人
胃蛋白酶原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Ⅰ/Ⅱ(PG I/II)的临床意义一、用于浅表性胃炎检测浅表性胃炎早期的浅表性胃粘膜炎症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酸和胃泌素,而胃酸和胃泌素又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持续的炎症和粘膜反应可造成主细胞损伤、分泌减少。
糜烂的胃粘膜增生和炎性浸润使得胃粘膜通透性增加,PGⅡ渗入血循环的量增加。
因此,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增加,但PGI升高幅度不如PGⅡ,故PGI/PGⅡ比值下降。
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查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胃癌的主要致癌因素之一。
在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一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肠型胃癌这一病变过程中,HP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据国外报道,80%的中到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HP检测呈阳性,以胃窦为主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8倍,而胃窦和胃体都有粘膜萎缩的患者,其危险性将高达正常人的9O倍。
感染HP时刺激胃窦分泌胃泌素增多,进而导致胃蛋白酶原的分泌增加,PGⅡ升高幅度较PGI明显,PGI/PGⅡ比值降低。
感染UP的程度、受损伤的部位及病变的程度不同PGI、PGⅡ和PGI/PGⅡ检测结果有差异。
感染早期PGI、PGⅡ均升高,PG I/PGⅡ下降;如进一步发展,胃粘膜发生严重病变时,PGI降低、PG Ⅱ正常或升高、PG I/PGⅡ比值降低。
由此可见,检测PG对HP感染早期的意义优于晚期。
在药物治疗有效时。
PGⅡ含量会随着幽门螺杆菌的减少而降低,据此可进行疗效观察。
三、有助于胃癌的诊断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惟一途径。
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这两种途径检查方法必须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胃镜又令患者很痛苦,因此,不能作为普查手段。
早期胃癌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与体征,一般的消化道症状经对症治疗后能暂时好转,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来就诊时,往往病情已属中、晚期,使胃癌难以早期发现,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胃蛋白酶原I,II在普查中的意义
胃蛋白酶原I,II在早期胃癌普查中的意义?陈智周范振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北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是与胃癌密切相关的两种病变,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萎缩性胃炎已被普遍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在由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连锁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PG)的变化,而且后者已成为前面三种病变的良好诊断指标,以及治疗和预防干预过程中的监测指标。
利用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测定进行胃癌早期诊断的普查以及胃癌的预防干预计划已在日本,芬兰,挪威等国家实行,日本在“老年保健法”的指导下开展了“日本胃癌检测计划”,利用PGI,II,在大面积的人群普查中使胃癌的早诊率提高到了90%。
我国也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大面积普查应当摆在重要的地位。
鉴于HP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三者的密切关系,我们要进行胃癌的普查,首先必须了解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时的变化规律.人的胃粘膜主要含有两种门冬氨酸蛋白酶,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I,PGA,PGI)和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II,PGC,PG-II),为分子量42,000Da的单链肽链,它由胃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并转化成有分解蛋白能力的胃蛋白酶(pepsin)。
一.PGI、PGII与HP感染的关系.HP感染已被普遍认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其组织病理特点为急性,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它和胃癌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血清HP阳性者在1-24年中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比阴性者高三倍(Parsonnetl991)。
HP胃炎经多年后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据某些作者估计,有60%的胃癌可归因于原始的HP感染;若早期HP感染得到控制胃癌的发生可以避免。
HP感染显着的影响血清PG水平,起初是PGI,PGll均升高,PGI/PGII下降。
0derda(1989)观察到血清HP阳性的儿童胃溃疡患者的血清PGI和抗HPlgG升高,PG1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87%.Karnes(1991)检测了血清HP阳性的萎缩性胃体炎患者,发现PGII升高,PGI/PGII显着下降.1997年TakahisaF(1)以血清PG在HP根治前后的变化作为新方法来判别根治的成功与否。
1-胃蛋白酶原(PG) 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检测临床意义: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依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两个亚群。
1-5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PGⅠ.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7称PGⅡ,由胃体的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 腺也能产生PGⅡ,前列腺和胰腺也产生少量PGⅡ。
正常情况下约1%的PG进入血循环,进入的量十分稳定,因此血清PGⅠ、Ⅱ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应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PG含量也随之改变。
被称为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
临床应用:1、胃蛋白酶原与胃病发展过程的关系:胃黏膜的“血清学活检”浅表性胃炎和H.Pylri感染的胃炎,PG Ⅰ和PGⅡ分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腺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随之升高。
当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不典型增生(displasia,DYS)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高浓度的PGⅠ还作为十二指肠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的一个亚临床指征,也可作为观察H.Pylri感染根除治疗疗效的一个指标。
2、PG与胃癌: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Ⅰ分泌会减少,PGⅠ/ PGⅡ也发生变化。
故血清PG可作为监测胃癌的一个可靠的标志物。
3.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效果评价:HP感染是慢性肾炎的主要病因,亦是I类致癌因子,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感染者PG值高于非感染者,经治疗后则显著下降,可作为早期H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4.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判定指标和疗效评价指标。
血清PG水平变化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密切相关,胃溃疡初发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GI、PGII均显著升高,故PG含量变化是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有效判定指标,尤其在用药治疗效果检测维持治疗效果方面有重要意义。
全套胃功能检测意义
1、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及PGI升高通常提示胃部炎症或受药物影响,需了解病史、服药史等综合分析,请结合自身有无消化道不适,必要时消化内科就诊进一步诊治。
2、胃泌素17(G17)升高、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升高、PGI降低通常提示胃体萎缩性胃炎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
若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G—17≥15pmol/L和PGI≤70ug/L和PGI/PGII≤7.0,则提示早期胃癌风险,请复查或直接胃镜精查,消化科门诊定期随访。
3、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升高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
建议:G17降低、PGI升高通常提示胃内高酸或胃窦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4、胃泌素17(G17)降低、胃蛋白酶原I(PGI)降低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I、PGII)检测常被称为“胃功能检测",对于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也可用于评估胃酸高低、胃食管返流病风险等情况.建议:年轻人偶尔一次检查提示G17、PGI轻度降低,可能临床意义不大。
若G17、PGI明显降低则提示全胃萎缩可能,请结合自身临床表现,消化内科就诊,定期监测胃功能指标,必要时行胃镜等进一步检查。
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比值对胃癌诊断的效能评价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清 胃蛋 白酶原 I(PGI)、Ⅱ(PGII)水平及其 比值(PGR)对 胃癌早期 筛查的诊 断效能。方法 收集本 院 2016年 1月 一2016年 9月 收 治 的 胃溃 疡 患者 45例 ,萎 缩 性 胃炎 患者 42例 ,不 典 型 增 生 患 者 28例 ,胃癌 患者 61例 作 为研 究 病例 。同时选取 6O例体检健康 者作 为对照组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微 粒子化学发 光法定量检测血清样本 中的 PG I、PGⅡ水平 , 并计算 PGR 值。结果 (1)与对照组 比较 ,胃溃疡组 PGI、PGI1水平均明显升高(P<O.O5),PGR 降低(P<O.O5)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萎缩性 胃炎组 ,不典型增生组及 胃癌组 PGI、PGR 均明显降低(P<0.O5),PGII水平升高(P<O.05),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2) PGI、PGII、PGRROC 曲线 下面积分别为 O.873,O.497,O.848,PGI、PGR 对 胃癌 的诊断价值 较高。(3)PGI≤64.8 ng/mL时诊断 胃癌敏 感度 90.4%,特异度 75.6%,Pc ≤3.7时诊断 胃癌敏感度 95.5%,特异度 70.8%。结论 血 清 PG I水平及 PG1L值对诊断 胃癌 有 较 高 的敏 感性 和 特 异 性 ,可 用 于 胃癌 筛查 和 早 期诊 断 。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小张啊,你说这个胃蛋白酶原到底有啥临床意义啊?”这是我在科室里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胃蛋白酶原呢,其实在临床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咱先来说说什么是胃蛋白酶原。
它其实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胃蛋白酶原 I 和胃蛋白酶原 II 两种类型。
那这胃蛋白酶原有啥临床意义呢?首先啊,它可以用于胃癌的筛查。
你想啊,胃癌如果能早期发现,那治疗效果可就好太多了。
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能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胃癌的潜在风险。
之前就有个病人,常规体检的时候查了胃蛋白酶原,发现数值有点异常,进一步做胃镜检查,还真就发现了早期胃癌,幸亏发现得早,及时做了手术,预后非常好。
而且啊,胃蛋白酶原还能反映胃黏膜的功能状态。
如果胃黏膜有损伤,比如有胃炎、胃溃疡这些疾病,胃蛋白酶原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
就说上次有个病人,老是胃疼,查了胃蛋白酶原,结合其他检查,就明确诊断是慢性胃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再复查胃蛋白酶原,数值也慢慢恢复正常了。
“老师,那是不是胃蛋白酶原数值越低就越不好啊?”有学生问我。
“也不能这么绝对啦。
”我回答道,“虽然一般情况下,数值明显降低可能提示有问题,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有些人长期服用抑酸药,也可能会导致胃蛋白酶原数值偏低。
所以啊,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判断。
”“那要是胃蛋白酶原数值升高呢?”另一个学生接着问。
“数值升高也不一定就有问题,但如果升高得比较明显,也要警惕。
可能提示有胃黏膜的过度增生,或者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情况。
这时候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原因了。
”我耐心地解释着。
总之啊,胃蛋白酶原在临床上是个很有用的指标,但不能单纯依靠它来诊断疾病,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其他检查结果等来综合判断。
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可不能马虎。
“明白了,老师。
”学生们纷纷点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检测的临床意义
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效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常见癌症,是第二大癌症死因,仅次于肺癌。
中国的胃癌发病率胃蛋白酶原I(PGI) 胃蛋白酶原II(PGII)有三大功能: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效果早期监测;胃粘膜萎缩程度监测。
胃癌是全球的第四大常见癌症,是第二大癌症死因,仅次于肺癌.中国的胃癌发病率已超过日本,并且呈上升趋势.胃癌若能早期诊断,5年生存率一般超过90%,若诊断时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可能仅为10%-20%。
一项回顾性研究证明90%以上的胃癌患者合并有萎缩性胃炎。
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是很重要的癌前病变,在癌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GI/PGII可作为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实现对于胃癌高风险人群的识别。
PGI降低对检出胃癌相对不够敏感,但如果与PGI/PGII比值相结合,则检出胃癌的灵敏度(64%—80%)和特异性(70%-84)都大大提高,可用于胃癌普查。
目前日本专家一般建议用PGI≤70ng/ ml和PGI/PGII≤3。
0作为入选标准。
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创伤小、速度快,可同时对于许多标本进行检测。
在现有的多种胃癌筛查方法中,胃蛋白酶原检测方法因其诊断准确度高,流程简洁高效,简单易用,可作为胃镜检测前的第一线胃癌普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