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文言文《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屈原列传》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屈原列传赏析
屈原列传赏析屈原列传赏析《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赏析,供大家参阅!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
离,通“罹”,遭受。
④反本: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惨怛:忧伤,悲痛。
⑥间:挑拨离间。
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本文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屈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尚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
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及对照翻译《屈原列传》选自《史记》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
当时,秦国兵力最强。
但是楚国和齐国从亲,是可以抵抗强秦的,因为楚国疆土最大,齐国财力最富,而且楚、齐从亲,其他山东之国也会跟楚齐一道合纵来共同对付秦国。
如果楚王能始终用屈原的外交主张,并且修明内政,那当时的天下还不知鹿死谁手。
本传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楚国和齐、秦的关系,从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的正确。
当楚怀王重用屈原任为左徒的时候,齐、楚从亲,秦国不敢侵犯。
等到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毁谤而疏远了屈原之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张仪骗楚王说,楚国如能和齐国绝交,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图便宜,便当真和齐国绝交。
张仪又说是献地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怀王大怒,就兴兵伐秦。
楚国没有了齐国的援助,弄得损兵折将,丧权失地。
这才又命屈原出使于齐,和齐国恢复邦交。
秦国又说把汉中地还给楚国来讲和。
楚怀王因为恨透了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才甘心。
张仪居然来到楚国,收买了楚王的宠臣靳尚和宠姬郑袖,竟又安然返国。
等到屈原从齐国回来,问楚王为什么不杀张仪,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又上了秦国的当。
其后,诸侯兵击楚,楚又大败。
其后,秦又骗楚怀王到秦国去,屈原劝他不要去,可是他听了他的幼子子兰的话到秦国去了。
果然一到秦国,秦国就不放他回去,要挟他割让土地,终至客死于秦。
他的儿子顷襄王忘却血海深仇,反而向秦屈膝,重用亲秦派子兰等人,放逐屈原。
后来楚竟为秦所灭。
这些事实充分表明了楚国亲齐,秦国就不敢侵犯;亲秦,就吃秦国的大亏。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是异常推崇的。
本传说屈原的《离骚》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
汉司马迁《屈原列传》翻译及赏析原文:屈原列传汉·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
《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优秀8篇)篇一:注释篇一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篇二:注释篇二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篇三:屈原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三注释楚之同姓:楚王族本姓芈(mǐ米),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楚国王族的同姓。
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的王族同姓。
楚怀王:楚威王的儿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
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志,同“记”明于治乱: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娴于辞令:擅长讲话。
娴,熟悉。
辞令,指外交方面应酬交际的语言。
上官大夫:楚大夫。
上官,复姓。
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
属(zhǔ):写作。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诗题,后人有二说。
一释“离”为“罹”的通假字,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二是释“离”为离别,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反本:追思根本。
反,通“返”。
惨怛(dá):忧伤。
盖:表推测性判断,大概。
帝喾(kù):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
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齐桓:即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武:指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条贯:条理,道理。
“见”同“现”。
指:同“旨”。
迩(ěr):近。
“见”同“现”。
称物芳:指《离骚》中多用兰、桂、蕙、芷等香花芳草作比喻。
疏:离开。
濯淖(zhuó nào):污浊。
蝉蜕(tuì):这里是摆脱的意思。
《屈原列传》译文及赏析
《屈原列传》译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屈原列传》译文及赏析【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娴于辞令(4)。
入则与王图议(5)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6)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1】。
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思路导引:首先简要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写楚怀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屈原与楚王是同族;二则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也是下文屈原受到上官大夫嫉妒的主要原因。
段解:开篇介绍屈原的姓名、出身、官职、政治才干和重要地位。
名师圈点:(1)左徒:官名。
(2)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
(3)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治,指国家安定。
乱,指国家动荡。
(4)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5)图议:谋划计议。
(6)接遇:接待。
(7)任:信任。
名师赏评:【1】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反映屈原的卓越能力;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博闻”“强志”“图议”“接遇”交代他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下文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原因。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2】王怒而疏(15)屈平。
【3】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好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屈原不给他。
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后,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出来’呢。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屈原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屈原列传赏析
屈原列传赏析屈原列传赏析《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列传赏析,供大家参阅!屈原列传原文赏析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屈原留给后人的财富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屈原列传原文及解析
屈原列传1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2。
博闻强志3,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
入则与王图议6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5也,谗谄之蔽明16也,邪曲之害公17也,方正之不容18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19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20,故劳苦倦极2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22,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23,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4。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5。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26,下道齐桓27,中述汤、武28,以刺世事29。
明道德之广崇30,治乱之条贯31,靡32不毕见。
其文约33,其辞微34,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35,举类迩而见义远36。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37;其行廉,故死而不容38。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39,蝉蜕于浊秽40,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41,皭然泥而不滓者也42。
推43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44。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45,惠王46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7,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48,秦愿献商於49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50。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51,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52,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53。
魏闻之,袭楚至邓54。
楚兵惧,自秦归。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
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屈原列传西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屈原列传赏析
屈原列传赏析屈原列传原文赏析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
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
”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碍国家,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到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它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
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由于志趣高洁,所以__中称述的事物也是透散着芬芳的,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司马迁《屈原列传》诗词鉴赏
司马迁《屈原列传》诗词鉴赏列传两汉: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离*”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
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屈原列传出处:《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娴:熟习。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属:写作。
⑦伐:自我夸耀。
⑧疏:疏远。
•【原文】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
离骚者,犹离忧也③。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
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
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②幽思:苦闷深思。
③离忧:遭受忧愁。
离,通“罹”(lí,离),遭受。
④反本:追念根本。
反,同“返”。
⑤惨怛:忧伤,悲痛。
⑥间:挑拨离间。
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
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⑨靡:没有。
见:同“现”。
⑩约:简约。
微:精深,幽微。
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
指:通“旨”,意义。
(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
迩:近。
(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
此处以喻超脱世俗。
(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
(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
(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原文】屈平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③,厚币委质事楚④,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⑤。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丐,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注释】①绌:通“黜”。
贬斥,废退。
②从亲:指山东六国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抗秦。
③详:通“佯”。
假装。
④厚币:丰厚的礼品。
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品的玉、帛等物。
委质: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
引申为归顺、臣服。
质:指形体。
一说“质”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委质”也引申为归顺、臣服。
⑤如:往……;到……。
【原文】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①。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②,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④,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⑤。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⑥:“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⑦。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⑧。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注释】①甘心:称心,快意。
②当:抵押。
③用事者:当权的人。
④顾反:等到返回时,反,同“返”。
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⑤毋行:不去为好。
毋:无,不。
⑥稚子:幼子。
⑦卒:最终。
⑧内:同“纳”。
接纳。
【原文】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②,系心怀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易》曰⑤:“井泄不食⑥,为我心恻,可以汲⑦。
王明,并受其福。
”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⑧,顷襄王怒而迁之⑨。
【注释】①咎:责怪,归罪。
②眷顾:怀念。
③翼幸:侥幸希望。
④分:职分,本分。
⑤《易》:书名。
也称《周易》或《易经》。
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
引句见《易经·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
求王明,受福也。
”⑥泄:通“抴”,淘去污泥。
⑦恻:心中悲伤。
⑧短:说人的坏话。
⑨迁:贬谪,放逐。
【原文】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①。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⑩!”【注释】①被:通“披”。
②渔父:捕鱼者,渔翁。
③三闾大夫:职官名,本文中代指屈原,因他曾任此职。
④见放:被放逐。
⑤凝滞:拘泥。
推移:变迁,转易。
⑥:吃,食。
糟:未清带滓的酒。
啜:尝,饮。
醨:薄酒。
⑦瑜、瑾:都是美玉名。
此处以喻高尚的品德。
⑧察察:清白,高洁。
⑨汶(mén,门)汶:污垢,污辱。
⑩晧晧:通“皓皓”,洁白,光明。
温蠼:尘滓重积的样子。
【原文】乃作《怀沙》之赋①。
【注释】①《怀沙》: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
关于本篇意旨,有三种说法:过去一般认为是屈原的绝命之词,所谓怀沙,多解释为怀抱沙石而自沉;近人有人认为,沙,指长沙,长沙是楚国祖先熊绎的封地,屈原想到此而自杀;今人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十五年,怀沙,是怀念垂沙战败,即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大败楚于垂沙之事。
【原文】于是怀石遂自(投)〔沈〕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②,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③,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④。
【注释】①之徒:这类人,这班人。
②祖:学习,效法。
③削:削弱。
④吊:悼念。
【原文】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①,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服鸟赋》,同死生②,轻去就③,又爽然自失矣④。
【注释】①《天问》、《招魂》、《哀郢》:以上都是屈原作品的篇目,也有人说《招魂》是宋玉的作品。
②同死生:把死生同等看待。
③轻去就:指不把职务上的升降看得很重。
④爽然:默然。
【白话翻译】屈原,名平,与楚国王族同姓,曾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了解政治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应酬的语言。
当时,他在朝内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拟定号令;对外负责接待宾客,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对屈原十分重用。
上官大夫与屈原地位相当,也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因而心里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拟写了两遍草稿,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发现了,就想夺过来删改。
屈原不给他。
上官大夫就向楚王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平制定法令,众大臣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人能够写得出来。
”’怀王听了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明智,听由奸邪之徒陷害公正之人,致使方正君子在朝廷不得容身,因此他内心忧愁,独自沉思,就写下了《离骚》。
“离骚”的意思就是遭受忧患。
上天,是人类的来源;父母,是人类的根本。
人陷入困境就追念本原,所以辛劳困倦到极点的时候,没有不呼喊上天的;有了疾病苦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屈原行为正直,忠心耿耿地竭尽自己的智慧去侍奉他的君王,善于挑拨的小人却来离间他与君王的关系,他的处境真可以说是困厄到头了!诚信却被猜疑,忠厚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作《离骚》,就是因为心中怀着怨恨的缘故。
《国风》虽然追求男女爱情却并不过分,《小雅》虽然讥讽时弊却并不提倡犯上作乱,而像《离骚》那样,可以说是二者兼而有之了。
在《离骚》中,往上追溯到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中间述及商汤王和周武王,以此来对比讽刺当世政治。
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它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
屈原的文字简练,用辞精到,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
他的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文中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
他的行为清廉,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他自觉地从污泥浊水中洗脱出来,就像蝉蜕皮那样脱去秽物的污染,超然漫游于尘世之外,不再受世俗污垢的玷污,从而达到洁净地脱离污泥而不沾染的境界。
据此推测他的志向,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
屈原被黜职了。
此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但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友好关系。
秦惠王对此有顾虑,就命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呈献楚怀王,表示愿意侍奉楚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