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记录的控制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原始记录的控制。
关键词: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控制前言:特种设备检验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特种设备安全涉及到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为了保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从检验操作程序步骤、检测记录到检验报告的出具,每一个环节绝不允许马虎和弄虚作假。
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是整个检验过程真实信息的体现,是对检验产品质量状况的综合评价,因此做好特种设备检验检测原始记录的控制对特种设备检测机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记录控制要求1)检验机构要制定记录控制程序,以控制记录的标识、收集、检索、存取(指查阅的规定)、存档、保存期限(应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保存期)、贮存(如储存环境条件和保密要求)、维护(包括保管要求)和清理处置(包括最终如何销毁或过期留用),确保各项记录编制合理、填写真实、更改规范、标识清晰、收集及时、存取有序、归档分类、储存防损、维护得力、清理合法。
空白表格属于特殊文件,按照文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即应有文件编号、版本号/修改次号;为了填写真实、规范,应有记录的填写说明;与记录控制不同,对于法律、法规、安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以及上级有关文件等外来文件,需要按照文件控制管理,控制其有效版本;记录的保存方式可采用不同形式,例如电子方式,但应有其特殊要求(如应考虑数据的完整性、数据检索的快慢、保存的难易、记录的容量等)。
比如,可以采用定期刻制光盘的方式,保存特种设备数据库数据、检验报告数据等;检验机构应确定哪些记录需要保留,根据记录的重要性规定适当的保存期限,一般应保存一个检验周期以上,如产品制造监督检验、安装监督检验的报告/证书等属于特种设备的“出生”资料,需要永久保存。
此外,一些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记录需要长期保存。
2)记录的存储条件和保密需要特别规定(特别是电子文本)。
记录应以便于查阅的方式存放在适宜的环境设施中,以防止损坏、失密,丢失,保持记录的耐久性。
原始记录的记录信息及记录要求
原始记录的记录信息及记录要求试验原始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试验的原始资料。
原始记录必须做到真正原始,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客观,原始记录,一要能反映现场状态的的全部信息,二要能够再现,具备重现性。
实际工作中,原始记录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记录更改要规范。
原始记录的不得涂改,不得用刀片刮,纸片贴,剪刀剪等不规范的记录更改方式。
记录更改执行杠改加标识的原则:即在改动数据上划一横杠,然后在横杠上方填写更改数据,并加本人签名或者等效标识。
(2)记录信息量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表格设计不得过于简单,要逐条对照标准要求建立原始记录信息,记录要真正体现检测的全过程,数据索源。
(3)记录应用依据标准包括依据标准年号。
(4)原始记录应注明试验日期,试样是制样时间、制样过程,试样养护时间,综合试验的原始记录,涉及的试验项目很多时,而每个试验不可能都在同一天进行,这时,每个单项试验应分别有试验日期。
(5)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试验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要求)应在原始记录中给予记录。
如试样的检测环境条件及试样养护条件。
(6)原始记录中法定计量单位要规范使用。
(7)原始记录,记录需要完整。
例如试验过程中的原始观察结果,试验现象的描述;根据观察结果所进行的计算;(8)原始记录签字。
在原始记录上签字的人是,抽样人员(如果有),操作人员,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10)原始记录中要记录检测所用设备,主要的设备和主要的辅助设备都原始记录中。
养护记录具体要求:1.应该有该实验室每天的温湿度控制记录,例如:环境条件控制记录。
2.应该有试件的养护开始时间,放入实验室养护开始时的温湿度记录;养护结束时间,养护结束时的温湿度记录。
3.养护记录上的温湿度应该与该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记录相一致。
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管理
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产品质量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追溯性,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管理体系。
本文将探讨产品质量档案及原始记录的管理方法和意义。
一、产品质量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产品质量档案是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汇总,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
产品质量档案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建立产品质量档案,企业可以对产品的每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要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2. 保证质量追溯:产品质量档案中详细记录了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检验结果,可为后续质量问题的调查和解决提供依据,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追溯性和责任追究。
3. 降低质量风险:通过产品质量档案管理,企业可以提前发现和纠正潜在的质量问题,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减少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产品质量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建立和管理产品质量档案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1. 完整性原则:产品质量档案应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的记录,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2. 可追溯性原则:产品质量档案中的记录应具备可追溯性,即通过档案可以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相关质量信息。
3. 保密性原则:产品质量档案中包含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必须严格控制档案的访问权限,确保档案的保密性。
4. 更新性原则:产品质量档案应及时更新,记录最新的质量管理信息和数据,以保持档案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产品质量原始记录的管理方法产品质量原始记录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检验报告、生产记录等记录材料。
对于产品质量原始记录的管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文件化管理:将产品质量原始记录以文件形式存档,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
采用文件化管理可以方便随时查阅和使用,避免记录遗失和损坏的风险。
电石生产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电石生产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电石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管理,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和控制,提高电石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电石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管理。
三、管理要求1. 电石生产企业应制定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指导和规范员工进行原始记录的记录、保存、归档和管理。
2. 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始记录都应真实、完整、准确地记录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关键环节,任何不符合规定的记录都要及时报告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 原始记录的保存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证原始记录完整、准确的保存。
4. 对于原始记录中的涉密信息,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密,不得泄露给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
5. 严格遵守电石生产的安全规定,对原始记录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四、原始记录的管理流程1. 记录在电石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应的记录要求。
所有员工必须按照生产操作规程的要求,真实、完整地记录每个环节的信息。
2. 校对在记录完毕后,必须进行相应环节的校对工作,对记录的准确性进行核实,确保记录的真实性。
3. 交接在每个生产环节结束后,必须进行相应的记录交接工作,将记录交接给下一个环节的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4. 存档对于每个生产环节的记录,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进行相应的归档工作,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审核对于重要的操作环节,必须进行相应的审核工作,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五、原始记录的保存要求1. 电石生产企业要建立相应的记录保存制度,确保记录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 对于电石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保存,对于不同性质和重要性的记录要求进行相应的分类保存。
3. 对于记录的保存要求,应该按照记录的密级和使用频率进行分类,确定相应的保存期限和存放位置,确保记录的安全和完整。
六、原始记录的修改和作废1. 对于原始记录的修改和作废,必须按照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批准程序,并对修改和作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说明。
ISO9001-2015记录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ISO9001:2015)1.目的对本公司QMS 所要求的记录予以控制,以确保其满足证实的需要,达到追溯的要求,并为验证、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客观证据。
2.适用范围本公司Q MS 要求的所有记录,包括: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分析报告和来自相关方的质量记录。
3.职责3.1办公室负责质量记录控制工作。
3.2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质量记录设置、填写、收集、保存与控制。
4.控制要求4.1质量记录的构成质量记录由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分析报告和来自相关方的质量记录构成。
各部门按照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之运行要求,设计相应的质量记录格式,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统一进行印制、分发。
4.3质量记录的标识4.3.1质量记录的标识方法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4.3.2质量记录通常按程序文件或质量计划标识,程序文件或质量计划中未规定标识者,可按该记录所属文件编号或视具体情况进行标识,该标识只要能达到可追溯即可。
4.3.4质量记录标识通常采用编号方法。
4.3.4对供方提供的质量记录应收集编号,便于查找。
4.4质量记录的填写4.4.1每种质量记录应明确填写人及要求。
4.4.2原始记录的规定项目,必须逐项填写,不得遗漏,如不需填写时,可在该空格内打“/”表示;如填写有误,只能采用划改,并在划改附近签上姓名和日期。
4.4.3填写必须及时、正确、真实、字迹清晰。
4.4.4每份记录都应有填写时间和填写人签名或盖章。
4.4.5统计报表必须按规定项目、时间编制,并按时间要求送有关领导和部门。
4.5质量记录的保存、归档4.5.1所有质量记录应按规定保存期进行分类保存,并指定保存地点。
4.5.2质量记录的保存环境、设施应适宜,以防损坏、变质和丢失。
4.5.3办公室应建立”质量记录控制一览表”,(附录B)以便控制检索。
4.6质量记录的利用4.6.1管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质量记录提供的信息,及时整理、统计和分析记录中反映的实际和潜在问题,及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实验原始记录问题答疑
实验原始记录问题答疑
1、什么情况下可以取消手写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不一定要手写的,实验室只要能控制记录就可以,这个不是硬性规定的。
2、原始记录可以写成电子版,然后打印出来签名吗?
是可以的。
原始记录是可以誊抄的,但是要保存原版,并能够提供溯源。
3、检测样品的图谱是不是不用打印出来,只写原始记录就可以了?
可以不打印出来,存放在电脑上,要在纸质上写明存放路径即可。
但是电子版记录要保存得到,且不能随意更改存放位置。
4、报告上包括的信息在记录上都必须有吗?比如经统计分析后计算的检测结果、绘制的曲线、结果判定等,原始记录上可以没有吗?
报告上必须有的内容可以到CNAS和CMA的认可准则中找。
原始记录上必须有的内容有:
1.样品的表述
2.样品的唯一性标识
3.使用的检测和校准方法
4.环境条件:温湿度等
5. 使用的设备、仪器和标准物质
6.观察到的记录
7.依据记录所进行的计算(写出计算公式就行,不必要把计算过程列进去)
8.实验/检测人员的签字
9.审核(复核)人员的签字
结论:依据现有的原始记录能够复现你的实验,这是记录的终极要求。
5、若是原始记录不用每页都签字,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控制?只有在保证记录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才能只签首页。
可以标注页码的方式来保证完整性。
6、举例说明下什么是测量不确定度啊?
在测量和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实验必然存在的误差,不是由于错误导致的。
实验室原始记录12条原则
实验室原始记录12条原则实验室原始记录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
它是实验的基础,也是研究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室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科学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遵守一系列的实验室原始记录准则。
以下是实验室原始记录的12条原则:1.记录开始时间和实验的日期。
在进行实验之前,确保记录本身是干净、整洁和完好无损的。
2.记录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标,以便能够衡量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包括所使用的设备、试剂和实验条件。
4.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现象。
准确地记录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包括任何异常现象或实验失败的原因。
5.记录实验的结果和数据。
对于实验结果和数据,应尽量详细地记录,包括所得到的数字、图表和图像。
6.记录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的规格和性能。
确保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验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7.记录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对于实验中所应用的控制变量,如温度、湿度等,需要进行精确的记录。
8.记录实验中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
对于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详细记录所使用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9.记录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评估实验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0.所有记录必须是清晰、易读和可理解的。
使用语言简洁明了、术语准确的文字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11.所有记录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确保实验记录的时序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12.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和归档。
保持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和可检索性,以备后续的引用和审查。
总结:实验室原始记录的12条原则包括记录开始时间和实验日期、记录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的结果和数据、记录实验设备和仪器的规格和性能、记录实验中的控制变量、记录实验中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记录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所有记录必须是清晰、易读和可理解的、所有记录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归档。
操作原始记录的要求
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化工原始操作记录制度Q/WHH G 07.10.11—20011 工厂原始操作记录包括生产岗位日报表和交接班记录本两种形式。
2工厂生产车间各岗位均应建立原始操作记录,采用的形式由岗位所在车间确定。
3 连续性生产岗位原始记录每小时记录一次,间歇式生产岗位应在生产期内按要求进行记录。
4 生产岗位日报表必须按时(正点前后十分钟)逐项如实记录,特殊情况(如紧急停车、事故处理等)例外。
对于确实无法填写时,应注明原因。
5 原始操作记录一律用蓝黑墨水的钢笔或签字水笔填写,不得用红色墨水钢笔或圆珠笔、铅笔填写。
6 原始操作记录中的汉字和数字一律要求字迹清楚、工整、仿宋,不得潦草或连笔。
7 交接班栏内,要求交接范围标准化,按以下六个方面交接:7.1交工艺生产(检修)状况及注意事项;7.2交设备运行、检修、备机情况及存在缺陷;7.3交事故处理经过及存在问题;7.4交工器具是否齐全;7.5交岗位卫生情况;7.6交各级领导指示、命令及执行情况。
8 交接班时应签本人全名,不能用简称替代。
车间领导或职能人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1-05-08 批准 2001-05-10实施Q/WHH G 07.10.11—2001员在岗位报表或记录本上写书面指示时,也应签本人全名,不得只写“车间”、“技术员”等。
9 原始操作记录正反两面,除应填写的栏目外,不得乱涂乱画。
如必须进行运算时,应计算好后填入有关栏目,不得在记录纸上进行草算。
10严禁制造假数据,严禁照抄记录。
11原始操作记录差错率应低于1.5‰。
12 记录数据以仪表指示为准,当发现仪表指示与工艺实际不符合时,应联系仪表维修人员进行校验。
在未校准期间,应在记录栏内用汉字注明“修表”、“校验”、“不准”等。
13停车期间生产岗位日报表的记录栏目统一填写“停运”。
其余无数据的表格划斜线。
粮食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粮食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粮食安全管理,规范粮食原始记录管理,确保粮食生产、销售、储存等环节的信息真实可靠,根据《粮食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从事粮食生产、销售、储存等相关单位和个人。
三、原始记录管理1. 粮食生产环节(1)种植记录:农田、种植面积、作物品种、播种日期、种子来源等信息的记录。
(2)施肥记录: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式、施肥药剂等信息的记录。
(3)农药使用记录:农药名称、使用日期、使用量、使用方式、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的记录。
(4)收获记录:收获时间、收获面积、收获产量、收获情况等信息的记录。
2. 粮食销售环节(1)进货记录:进货单位、进货时间、进货数量、进货价格等信息的记录。
(2)销售记录:销售单位、销售时间、销售数量、销售价格等信息的记录。
3. 粮食储存环节(1)入库记录:入库时间、入库数量、入库仓号、入库来源等信息的记录。
(2)出库记录:出库时间、出库数量、出库仓号、出库目的等信息的记录。
4. 粮食品质检测记录(1)品质检测记录:品质检测时间、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等信息的记录。
四、原始记录管理要求1. 记录真实可靠:原始记录应真实反映粮食生产、销售、储存等环节的相关信息,不得伪造、篡改、假报。
2. 记录完整准确:原始记录应完整、清晰、准确地记录相关信息,不得遗漏重要内容。
3. 记录规范规范:原始记录应按照统一的格式和标准进行记录,要求统一、规范、标准。
4. 记录保密安全:原始记录应妥善保管,避免泄露或丢失,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需加强保护。
五、原始记录管理责任1. 粮食生产环节: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可靠。
2. 粮食销售环节:经销商及相关销售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可靠。
3. 粮食储存环节:粮食储存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可靠。
4. 粮食品质检测环节:监管部门及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保证原始记录真实可靠。
检测机构如何规范原始记录
检测机构如何规范原始记录I. 简介- 研究背景和意义- 目的和意义- 研究内容和范围II. 检测机构的原始记录规范化的基本理念- 原始记录的概念和重要性- 原始记录规范化的基本理念- 原始记录的种类和形式III. 原始记录规范化的实践方法- 建立原始记录规范化制度体系- 原始记录的收集、存储和管理- 原始记录的撰写和整理- 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IV. 原始记录规范化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原始记录检查和审查- 原始记录质量的评估和分析- 原始记录质量控制和加强- 原始记录质量的验证和证明V. 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 现实问题的存在和思考- 原始记录规范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探索方向- 结论和展望第一章:简介在当今社会中,检测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对于产品的质量检测,还是对于环境、食品等各个领域的监管,检测机构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所产生的原始记录却往往不被重视,这导致大量的检测结果失去了可靠性和可信度。
一些检测机构甚至出现了假数据等问题,这对于检测机构的声誉和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规范原始记录的管理和处理是极其必要的,也是检测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
本章节将从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等方面介绍规范原始记录的管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检测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检测项也越来越多,需要进行的检测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记录作为检测数据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始记录必须真实、准确的反映出检测数据,也是质量管控的基础和依据。
然而,目前一些检测机构的原始记录管理和处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记录不够规范、处理不够规范等,导致了检测过程中的假数据等问题的出现。
这些假数据的出现不仅对诚信检测机构的声誉和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也极大地妨碍了以假数据作为依据的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社会、企业、消费者等方面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规范原始记录的管理和处理引起更多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检测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保证检测质量,提高原始记录的价值。
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管理规范
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管理规范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对于实验室的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可追溯性和结果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检测原始记录能够满足质量管理要求,以下是一些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管理规范的建议。
一、记录格式规范1.定义清晰的记录格式,包括记录表头、记录列标题、检测项目、检测条件等。
2.使用标准单位和符号,确保统一和准确的记录结果。
3.标明记录的时间、日期和操作人员等关键信息。
二、记录内容规范1.记录详细的采样信息,包括样品的标识、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等。
2.记录详细的检测过程和结果,包括实验操作步骤、仪器型号和参数设置、样品编号、测量数据等。
3.记录详细的质量控制信息,包括仪器校准、标准曲线、质控样品和加标回收等。
三、记录流程规范1.清晰明确的记录步骤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被追溯和验证。
2.执行记录的人员应该有相应的培训和资质,熟悉记录操作流程。
3.强调记录时的细节和注意事项,避免遗漏和误操作。
四、记录保密规范1.严格管理和保护实验室的检测原始记录,确保机密性和防止数据被篡改。
2.建立合理的权限管理制度,对记录的访问、修改和导出进行控制。
3.建立备份和存档制度,确保记录的长期保存和安全性。
五、记录审查和审批规范1.设立专门的质量控制人员负责检查和审核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确保记录的签字、日期和审核的人员信息完整和规范。
3.对于有疑问的记录,及时进行整改和说明。
六、记录变更管理规范1.所有记录的修改和变更必须有合理的依据和授权。
2.记录修改应有明确的修改记录和日期,并注明修改的原因。
3.记录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并确保变更后的记录能够与原始记录进行对应。
七、记录保存规范1.建立合理的记录保存期限,根据法规和管理要求进行保存。
2.确保记录的保存环境符合要求,包括温湿度、尘埃等因素的控制。
3.建立适当的索引和归档系统,方便查找和检索。
八、记录培训和知识管理规范1.对实验室成员进行记录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机构内部原始记录的管理工作,提高原始记录的质量和完整性,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维护机构利益和客户利益,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机构内部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所有部门及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第三条机构内部所有的原始记录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协议、票据、发票、会议记录、资料文档、电子邮件等,都应当按照规定进行管理和保存。
不得随意更改或销毁原始记录。
第四条机构内部所有原始记录的管理和保存应遵循合法、安全、保密的原则,不得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第五条原始记录管理的责任人应当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本部门原始记录的管理工作,确保原始记录的安全、完整和规范。
第二章原始记录的管理第六条机构内部所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包括规定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存储、查找、使用、转交、销毁等全过程。
第七条机构内部所有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设立专门的原始记录管理岗位或设置专人负责原始记录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原始记录的收集应当在遵循规定的前提下进行,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九条原始记录的整理和存储应当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确保原始记录的安全和可靠。
第十条原始记录的查找和使用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原始记录的及时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第十一条原始记录的转交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流转的规范性。
第十二条原始记录的销毁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原始记录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第三章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第十三条安全保密是原始记录管理的重要原则,所有部门及人员都应当严格遵守。
第十四条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责任人应当负责组织和实施有关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措施,确保原始记录的安全和保密。
第十五条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责任人应当负责组织和实施定期的安全保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保密意识和能力。
第十六条原始记录的安全保密责任人应当负责组织和实施安全保密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保密意识和保密技巧。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及规范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及规范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质量体系运行的所有记录。
总则:
对原始记录进行控制和管理,是提供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职责:
1.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原始记录的收集、整理、储存、保管工作.
2.记录人员要对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工作程序:
1.原始记录的格式由各使用部门提供出样稿表、经质量部汇总、编号、备案后,统一印制。
2.原始记录必须内容真实、清清晰、完整、准确、填写人签字、更改时只能杠改
不能涂改、更改处由更改人签字,不得使用铅笔填写记录。
3管理评审和内部原始记录,由质量部负责分发与建档管理。
4.合同评审、合同文本、顾客档案等相关记录、由主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最后交质量部归档管理。
5化验室对产品的检验记录,检验报告单,按期进行装订、归档、保管。
6.生产车间对过程产品检验记录,工序操作记录,工艺纠正、预防措施验证等质量记录,由专人分类装订保管。
7.记录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定期收集各种记录分类,标识.编目,归档,储存、保管、使之处于受控状态,具有可追溯性。
8.查阅一般原始记录经保管人同意可查阅,查阅重要记录,必须经过主管领导同意方
可查阅。
原始记录的保管环境要适宜,防止损坏、变质、丢失。
9.质量记录的保存期限按质量记录保存期规定执行。
10.超出期限的质量记录,由管理人员登记、造册、主管领导批准销毁。
甘肃阿敏生物清真明胶有限公司质量部
2011-1-18。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一、概述原始记录是指记录着各种业务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原始记录的创建、保存、使用和销毁流程,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以及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原始记录的创建1.权责明确:明确记录创建的权责,明确责任人和评审人。
2.规范格式:规定原始记录的格式、要求和内容,确保记录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编号管理:为每个原始记录设置唯一标识编号,便于管理和追溯。
三、原始记录的保存1.存储环境:确保原始记录的存储环境符合保密、安全、干燥、无湿、无尘、无温差变化的要求。
2.存储介质:选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存储介质,如纸质文件、电子文件等。
3.存储期限:明确原始记录的存储期限,并按照规定进行存储和归档。
4.存储位置:确定原始记录的存储位置,建立相应的存档室或电子存储系统,并进行管理和索引。
四、原始记录的使用1.许可控制:建立使用权控制机制,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使用原始记录。
2.记录查阅:明确原始记录的查阅流程和权限范围,确保有需要的人员可以合法查阅。
3.记录借阅:设置原始记录借阅流程和期限控制,确保借出的原始记录能够按时归还或延期申请。
4.记录复制:规定原始记录复制的方式和要求,确保复制的记录与原始记录一致。
五、原始记录的销毁1.销毁程序:建立原始记录销毁程序,明确销毁的流程和方式,确保销毁的合法性和隐私保护。
2.审核程序:建立销毁记录的审核程序,对销毁的原始记录进行审核,确保销毁的合规和完整性。
六、原始记录的管理责任1.领导责任:企业领导应强调、重视原始记录管理工作,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部门责任:各部门应明确原始记录的管理责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3.人员责任:各职工应按照制度要求,认真执行原始记录管理工作,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七、原始记录的监督和检查1.监督机制:建立原始记录管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定期检查等,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范文
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范文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保证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第二章原始记录管理的范围第二条本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各类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管理。
第三章原始记录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原始记录是指科研活动中直接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各类文档和数据,并包括与这些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组图、采购清单等材料。
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实验记录、设备使用记录、申购单据和质量控制记录等。
第四章原始记录的要求与规范第四条原始记录的编写应尽可能真实、准确、可读,并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
第五章原始记录的保存第五条实验室原始记录应当按照规定保存的时间和方式进行管理,以便对科研活动进行溯源和复查。
第六章原始记录管理的责任与义务第六条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者对所负责的实验室原始记录负有保存和管理的责任,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七章原始记录管理的程序与要求第七条原始记录管理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记录的真实、准确和可读性。
第八章原始记录管理的流程第八条原始记录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当明确责任人,保证事务的顺利进行。
第九章原始记录管理的审核与验证第九条原始记录管理的质量应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需定期进行审核和验证。
第十章原始记录管理的违规与处罚第十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罚,以确保制度的执行。
第十一章附则第十一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实验室管理部门。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保证实验室的有效管理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第二章原始记录管理的范围第二条本实验室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各类科研活动的原始记录管理。
第三章原始记录的定义与分类第三条原始记录是指科研活动中直接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各类文档和数据,并包括与这些记录相关的实验数据、组图、采购清单等材料。
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实验记录、设备使用记录、申购单据和质量控制记录等。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2010年02月07日星期日 10:481、目的:为规范记录的填写,体现记录的原始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特制定本要求.2 、记录的设计和编制意义:⑴、记录的充分性和必要性:记录作为基础性和依据性文件,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和结果。
为此,组织既要从总体上评价记录的充分性,力求使原始记录完整,同时又要对每一记录的必要性进行逐一评审和取舍,要注意并非记录越多越好,正确的做法是只选择那些必要的原始数据作为记录。
⑵、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实准确的记载质量信息,才能为有效地运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实现持续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因此,在确定记录的格式和内容的同时,应考虑使用者填写方便并保证能够在现有条件下准确地获取所需的质量信息。
填写记录应实事求是、严肃认真。
⑶、记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尽量采用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参考先进组织的成功经验以使记录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应当对现行的进行清理,废除多余的记录,修改不适用的记录,沿用有价值的并增补必须的,应使用适当的表格或图表格式加以规定,按要求统一编号,使各项活动的记录更加系统和协调,实现记录的标准化管理.对于同一种活动的记录格式应当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更,造成混乱,即使需要修改,也应规定一个统一的时间开始使用新表格。
3、范围: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记录。
4、责任:各单位记录填写人员。
5、记录是记载过程状态和过程结果的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过程状态主要针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和体系的运行过程,而过程结果则是指体系运行效果和产品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度.根据记录的上述特性,记录在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记录过程中常见的问题:⑴、盲:记录的设置、设计目的、功能不明,不是为管理、改进所用,而是为了应付检查。
(例如:我们在填写质量报表时,本来该真实记录的而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更改)⑵、乱:记录的设置、设计随意性强,缺乏体系考虑,记录的填写,保管收集混乱,责任不清。
原始记录管理操作程序
一、目的Purpose:建立原始记录的编写、升版、填写、印制、分发、使用和保管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原始记录在整个过程中属于受控状态,并能通过原始记录追溯产品的生产历史。
二、范围Scope:所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原始记录。
三、责任者Responsibility:QA负责所有原始记录使用的审核和现行版本的管理;各相关部门按此文件要求正确填写记录。
四、程序Procedure:1原始记录主要包括: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审核放行记录;现场检查记录;委托生产检查记录;设备(包括仪器)、设施使用、维修、校验、保养记录;各生产工序的清场记录;培训记录;物料入库、验收、发放记录等。
2 原始记录(除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批检验记录外),作为相应SOP的附件按《SOP 文件的形成、修订、废除、分发、收回和销毁等程序》(SOP-QA-0001最新版本)进行编写、升版、印制、分发、培训、生效、执行、销毁等。
对于QA下发的各SOP附件所附的附页或表格,由各部门文件管理员根据使用需求进行复印,装订成册并敲好流水号后发至各工序使用。
流水号为三位数,如001,自当年的第一份记录开始编号。
3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3.1每批产品必须要有批生产记录及批包装记录。
全部批生产记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批号、批量、规格、包装规格、生产日期及所用标签、包装材料的信息;生产中使用的物料编号、数量,生产操作要求与设备使用、相关生产阶段的产品数量、物料平衡的计算、生产过程的控制记录、检验结果及特殊情况处理记录,操作者、复核者签名,并附产品标签、使用说明书。
生产结束后,所有状态标签由操作者收集后随批记录交至车间工艺员处,由工艺员将《清场合格证》贴于批记录内,其余销毁。
3.2空白批生产(批包装)记录的内容由生产车间根据产品的工艺规程制定,车间主任或副主任/主任助理审阅,QA审核,质量副总批准,最后由QA印发执行。
3.3空白批生产记录内容包括:封面、各工序操作的要求,并留有足够的空格让操作人员和复核人员填写签名、日期及具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记录的控制“干工作必须有程序,有程序必须执行,执行过的工作必须有记录”,这三句话是质技监《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准则》的总的要求,没有一项工作是不需要记录的。
检验原始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检验原始记录的管理在所有记录管理中又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现的问题原始记录必须做到真正原始,应当及时、准确、完整、客观,原始记录一要能反映现场状态的的全部信息,二要能够再现,具备重现性。
总结实验室评审经验,原始记录方面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1)记录更改不规范。
在前些年实验室行业资质审查中,发现一些实验室原始记录的更改五花八门,有涂改的,有刀片刮的,有纸片贴的,还有剪刀剪的,等等。
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记录更改方式。
记录更改执行杠改加盖章的原则:即在改动数据上划一横杠,然后在横杠上方填写更改数据,并加盖本人印章.(2)记录信息量太少,表格设计过于简单,不能真正体现原始.某单位进行实验室认可时,现场做钢筋拉伸试验,钢筋原始标距记为80mm,断后标距记为26。
5mm,现场问试验员26。
5 mm是怎么来的,回答说:尺上显示的是106.5mm,在脑子里减去8 0mm,就得出26.5mm。
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原始记录必须真正原始,原始记录记录的是从仪器、仪表上直接读取的数值,不经过任何加工。
现场试验员之所以如此记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原始记录表格设计有缺陷,没有把所有应该记录的检测项目参数都设计成表格。
(3)数值修约不符合标准要求。
在实验室评审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数值修约归纳如下:普通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精确至5mm。
做外加剂检测时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精确至1mm.混凝土、砂浆立方体抗压强度值精确至0.1MPa.砂浆流动性(稠度)精确至1mm。
水泥强度值全都精确至0.1MPa。
砂子筛分试验分计筛余精确至0.1%,累积筛余精确至1%.砂子细度模数单次值修约至0。
01,两次平均值修约至0.1。
砂、石的含泥量、泥块含量、含水率精确至0.1%,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精确至10kg/m3。
钢筋拉伸按照新标准GB/T228。
1-2010的要求:原始标距的标记应准确到±1%;屈服点延伸率修约至0.1%,其他延伸率和断后伸长率修约至0.5%;钢筋强度性能修约至1MPa。
(4)记录未注明依据标准,或者依据标准年号只写2位.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检验原始记录必须注明检验依据标准。
同时为了避免千年虫问题,要求在记录引用标准时,无论原标准年号是两位年号,还是四位年号,从2000年开始,一律都改成四位年号,例如:GBJ82—85应写成GBJ82-1985.(5)原始记录试验日期未注明或不明确。
对于综合试验的原始记录,可能涉及的试验项目很多,而每个试验不可能都在同一天进行,这时,每个单项试验应分别有试验日期。
(6)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试验环境条件(包括温湿度要求)应在原始记录中给予记录.比如,水泥成型室和混凝土标养室均应有温湿度监控记录,并且,对于像水泥养护箱和混凝土标养室这一类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环境尤其要重视其记录。
在一次实验室现场评审中,发现该实验室混凝土标准养护室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温度自动记录纸上记录有多处超标,但没有专人对其观察、记录和处置,导致大量的混凝土试块未按标准进行养护。
因此,对于采用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环境要安排专人定时检查。
对于建工建材实验室一些常规环境要求归纳如下:室温:10~35℃;新型防水材料:23±2℃,RH在45%~55%;混凝土成型室:20±5℃;水泥成型室:20±2℃,RH>50%;水泥养护水:20±1℃;RH>90%;混凝土标养室:20±2℃,RH>95%;砂浆标养室:20±2℃,RH>90%;混凝土收缩徐变室:20±2℃,RH在60%±5%;混凝土拌合物凝结时间和泌水试验:20±2℃;回弹检测环境:-4℃~40℃。
(7)原始记录中法定计量单位使用不规范。
如KN,mpa,mPa 等。
1984年02月27日,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规定,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法定计量单位中对单位和词头符号的书写有着严格的规定:(ⅰ)单位和词头的符号所用字母一律为正体。
例如:毫米mm,不应为mm;微米μm,不应为μm。
(ⅱ)单位符号字母一般为小写体,但如单位名称来源于人名者,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为大写体。
例如:秒s;[小]时h;赫[兹]Hz;瓦[特]W;帕[斯卡]P a。
(ⅲ)词头的符号字母,当所表示的因数小于106时为小写体,大于103时为大写体。
例如:千103k;兆106 M。
(8)钢筋焊接断裂情况描述在原始记录中记录不完整。
应记录断裂位置(是在焊缝上还是焊缝外),断裂性质(是延性断裂还是脆性断裂)。
(9)有的试验室原始记录没有审核人签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和《实验室认可准则》中都明确规定:未经校核的数据是无效数据.原始记录必须有人审核并签字。
上述方面都是在实验室管理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通病,实验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原始记录的管理规定实验室若想减少或避免上述质量通病,在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又符合现行规章制度的记录(档案)制度。
应对记录的格式、标识、填写、校核、更改、归档以及收集、检索、选取、储存、维护和处置等做出具体规定。
⑴原始记录是技术档案的一部分,格式要规范化。
⑵原始记录是抽样、检测过程和结果的记实,是评定检测项目质量的原始依据,检测人员必须客观、如实、规范、准确、及时记录,填写时要用钢笔或碳素笔,不准用铅笔,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有检测人和校核人签字或盖章。
⑶校核人应真正起到校核的作用,应明确校核工作的范围。
⑷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删减或用纸剪贴;确需更改,必须由检验人员本人更正,在改动数据上划一横杠,然后在横杠上方填写更改数据,并签上更改人姓名或加盖本人印章。
⑸原始记录中检测数据的有效位数,应与相应的标准、规程规定的精度相适应,并按GB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中的规定进行数值取舍。
⑹测试过程中,如发生停电、停水或其它故障,以致影响测试时,应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其影响和处理情况。
⑺原始记录每年或每季度或每月按类别整理归档,统一保管,保存期按有关规定执行。
一般为三年、五年或永久。
⑻原始记录应安全贮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⑼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检查原始记录填写和保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原始记录的审核制度实验室为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尤其是保证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般对原始记录执行“三级审核”制度,经验证明,它是一个十分成功而有效的方法.“三级审核”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级:重点是原始记录的真实性。
①原始记录纸是否是正式表格,栏目填写是否齐全、有无差错;②数据是否现场真实记载;③计算公式的应用是否正确,有无计算差错,导出数据是否合理;④有效数值表达、进舍规则、异常值处理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⑤环境条件记载是否出自测试现场、是否失真、是否失控;⑥平行双份是否超差、有没有粗大误差;⑦书写清晰、使用法定计量单位;⑧其他相关内容。
第二级:重点是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①第一级审核的主要内容;②执行标准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恰当;③原始记录与任务通知单的要求是否相符;④误差计算,超差样品(项目)的处理;⑤有关人员如检验人、审核人的签字是否齐全。
第三级:重点是原始记录的规范化和合理性。
①原始记录是否完整,应有的标识是否齐全;②是否完全按照任务通知单的要求完成了任务,有无漏项(目)、漏报、签署日期是否准确;③环境条件是否受控,执行标准有无差错;④疑点值的判定、检查;⑤检查计算分析数据的误差,决定复测(验)与否;⑥是否符合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有关规定。
实验室只有制定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又符合现行规章制度的记录制度并严格执行,原始记录才能真正原始、真实,真正起到提供客观证据的作用。
三、技术要素(一)总则影响检测/校准正确性可靠性的因素有:a)人员操作的不一致性(人);b)仪器设备的不精密性(机) ;c)试剂和消耗的稳定性、均匀性不佳(料);d)检测方法的科学性、严密性不够(法);e)环境条件的稳定性不好(环);f)测量溯源不准确(测);g)抽样的代表性、随机性不良(抽);h)样品的均匀性稳定性不足(样).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并合理选择和制定方法、培训和考核人员、配置资源、校准仪器设备.(二)人员实验室可以使用长期雇佣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但无论如何都应确保各类人员胜任其所承担的工作,对在培员工和签约员工适当安排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需要有专门知识、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员)进行资格确认。
实验室应对其员工进行长期的素质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进行全员的和全方位的培训。
要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程序、计划(含技能目标) ,留下培训记录,写出培训总结(包括对培训活动有效性的评价)提交管理评审。
对所有人员都应明确其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建立技术业绩档案。
人员技术业绩档案与人事档案不同。
前者主要包括人员的学历、资历、经历以及检测工作的成绩、授权记录和能力评审等,完全受实验室本身控制。
实验室对从事特定类型的抽样人员、检测/校准人员、签发证书和报告的人员、咨询人员、操作特殊设备的人员授权。
授权签字人是指经实验室提名,认可机构考核合格的,有资格签发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人员。
授权签字人可以分专业设置。
授权签字人与技术管理者无必然的联系。
授权签字人须具备与检测领域相关的专业背景,熟悉检测方法、程序,懂得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知识,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检测/校准工作。
(三)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合理的布局,符合人—机工效学的设计,通风、照明、供暖、供水、供电等条件良好,有利于开展检测校准工作。
在野外现场工作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或非受控因素,实验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必要时制定和实施野外现场工作程序。
当规范规程或程序对环境条件有要求时,或环境条件影响检测质量时,实验室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如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等。
应对相互干扰的试验区域进行隔离;对重要的或有危险的区域加以标识; 限制外部人员随意进入实验室。
随时保证实验室具有良好内务,良好内务反映了实验室人员素质及管理水平,影响检测校准工作秩序和实验室形象。
实验室的试验区内不应存放与检测工作无关的物品,也不能进行与检测工作无关的活动,例如办公、会客、娱乐、吃饭、抽烟、饮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