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精品课件
烈火焚烧 02
引导学生懂得:人的成长需 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种种磨练, 要在此中成长
要留清白 04
让学生理解:不论经受什么 艰难困苦,我们要保持一身 正气,为国献身
引导学生音韵节奏朗读
千锤/万击//出深 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音韵节奏
我国古诗词均是由音韵节 奏的,诗词写完之后是唱 出来的特别要注意
让学生读懂于谦
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我们要学习于谦的哪些高尚品格?
交流展示赏析评价
埋藏在深山之中千 锤万击
石头变成了白灰粉 骨碎身
做人做事就应当要 留清白
❆
☁
经过烈火的考验烈 火焚烧
☀
教师过渡质疑:为 什么?
第四章
学习小结
采用开放式朗读方法
开放式朗读,要求读准 字音教师不做具体规定,
借助课后的注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
➸
询问学生
通过自学,你读懂了 什么?学生回答
➸
展示课件
出示课件:伯牙善 鼓琴,这说明什么?
学生自学
自学为主,要学会用 自己的话读懂意思
➸
点拨总结
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 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
抒发对诗人的无限崇敬
一诵---少年抒怀
想想当时的于谦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假如你就是当年 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 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于谦十二岁时的所见所感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 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 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 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 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 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 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 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 人生的追求。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全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石灰吟》的基本知识。
2.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石灰吟》的艺术特色,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让学生仿写《石灰吟》,运用所学的文学特色,表达自己的感悟。
-示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比赛,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设计填空、翻译等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
-介绍:“于谦是明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他热爱国家,忧国忧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灰吟》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逐句解读《石灰吟》,分析生字词、诗句的韵律和意义。
-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如“锤、凿、炼、烈”等,并举例说明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分析诗句的对仗、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观是由什么形成的吗?它们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有什么联系?”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文中关于自然景观的描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问:“在之前的古诗文学习中,我们学过哪些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句?它们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介绍作者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事迹,为理解诗歌的内涵奠定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石灰吟》诗句翻译赏析
《石灰吟》诗句翻译赏析1、《石灰吟》诗句翻译赏析【释义】石灰吟:赞颂石灰。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轻松。
浑:全。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简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2、《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学设计《古诗三首》(十一册)教学案例教材说明: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
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
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课件(完美版)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译文:即使粉 身碎骨也毫不 惧怕,只要把 高尚的节操留 在人世间。 (课后第二题)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石灰吟)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石灰吟)一、作者介绍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
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
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二、全文翻译(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三、考试范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石灰吟》知识点梳理 语文六年级下册
13.这首诗在托物言志的同时,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哲理:作为一个品格高尚而能有所成就的伟大人物,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
14.“要留清白在人间”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15.有一个同学在默写《石灰吟》时,把第二句写成了“烈火焚烧若等嫌”,把第四句写成了“要留青白在人间”。这说明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不足?
13.阅读《石灰吟》,பைடு நூலகம்成后面的题目。
(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三、四句描写了的精神,表达了诗人的决心。
(2)诗人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赞美石灰?这样写有何好处?
修辞
这一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品析字词
赏析“磨”和“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了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但在“千磨万击”之下,竹“还坚劲”,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①。
粉骨碎身浑②不怕,要留清白③在人间。
【课文注解】
①等闲:平常。②浑:全,全然。③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内容解读】
文题解说:“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赞扬、称颂的意思。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诗意:(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常。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
最新部编版(人教)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精品课件
通过对《石灰吟》的学习诗人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 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 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 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 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 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 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13
十二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 的写照,更体现了他人生的追求和志向。这不 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一一些诗。
烈火焚烧若等闲。
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10
研读:
首句“干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 “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 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 ,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 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自的 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较。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福绵区福绵镇船埠小学 邓志英
诗人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 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 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 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 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 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 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 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14
课后反思
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感谢聆听
—— 小朋友们再见——
下课了!
11
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那些品质?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咏物诗赏析——《石灰吟》《竹石》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走进诗人: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 雄,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 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 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 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 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 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 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 了这位民族英雄。 《石灰吟》是于谦十二岁 时写下的一首明志诗,这首 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 的真实写照。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风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授课人:陈 静
你知道吗?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 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 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 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 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 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 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 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 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 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你们教室的白 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在人间。
竹 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组交流讨论:
正确、流利地朗读《竹石》,思考:
1、作者在诗中写了竹子有哪些特点? 2、作者赞颂了竹子怎样的品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青 松
陈毅
墨 梅
(元)王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意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
2.看完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些怎样的了解?请写在方框里。
3.学生汇报。
(三)入境诵读
正月二十三这一天,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北京城乌云密布,闷雷滚动。城中的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有何惧?但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于谦吟道——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于谦吟道——
(三)初识“托物言志”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来自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
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在天地间悠悠回荡——(要留清白在人间)
四、读咏物诗,激荡“清白”之音
(一)介绍其它咏物诗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石灰吟》这首诗表达了于谦的志向。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很多的诗,都是诗人“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与志向,我们再来读两首这样的诗,体会这类诗歌的特点。
【出示】《竹石》
小结:梅、兰、竹、菊被称花中“四君子”,往往代表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课后我们还可以找找这样的咏物诗来读一读。读一读《竹石》说一说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吟咏“清白”民族魂
【出示】《石灰吟》《竹石》
2.在这节课中,如果《石灰吟》这首诗,于谦这个人,让你深深读懂了两个字,让你永远难忘的两个字,那么,这两个字是……这两个字是……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3.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石灰留下了清白,于谦也要向石灰一样把清白留在人间的,立志做一个清白的人。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板书:托物言志)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是的,清白是于谦之志,清白是立身之本,清白是民族之魂!最后,让我们来吟诵这首千古名诗——《石灰吟》。
五、小练笔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石灰吟》和《竹石》的共同特点.请用这种方式写一个片段,可以从以下词语中选择一个:
大海,蜡烛,牛,铺路石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
2.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师生对读。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要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讲述背景: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房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老师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回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那么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朝皇帝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