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生问题的毛概论文
XX毛概时事热点问题论文3篇范文
XX毛概时事热点问题论文3篇范文XX毛概时事热点问题论文3篇范文时事,是思想品德课的一股清泉,也是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思想品德教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学,主动去学,能够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
以下是___为打击精心准备的:3篇xx毛概时事热点。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就”“招”交手,谁执牛耳? 又是一年季,校园里满是穿着学士服合影留念的学长学姐们。
大四,学术生涯的又一转折点,面临着、等多种选择,但更多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志愿自然是迈向从校园到社会的第一步——就业。
先来看这样一组数据,xx年,114万;xx年,145万;xx年,212万;xx年,280万;xx年,338万;xx年,413万;xx年,495万;xx 年,559万……一直到xx年的680万,这是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的统计。
然而,目前的招工市场可归结为四个字——“杯水车薪”,对与众多与硕博、海归相竞争的本科生无异于火中送炭,自然招致社会问题。
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相关资料显示,每年有近50%因无法就业转而继续深造,或是迫于无奈转行,更有甚者待业在家。
先不论国家人才资源闲置带来的发展滞后,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验,不仅影响其就业积极性,引发“读书无用论”,对社会和谐的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才资源供过于求,是不是意味着招聘方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呢?中小型企业纷纷表示,空有岗位招不到人。
这类企业往往有如下特点:底薪低,发展前景有限,内部管理有待规范??如果说因为企业本身缺乏竞争力,在五花八门的招聘会上难以吸引求职者倒也不足为奇,但不少大型企业也表示,耗费了大量精力物力换来的候选人,却常常招来的员工物非所值,变成了企业负担。
一方面公司想花最少的钱、聘最好的人、干最多的活,另一方面应聘者想找待遇佳、环境好、工时少、压力小的工作,所以,招聘单位和员工的矛盾公诸于众。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招聘市场现状如此尴尬被动呢?简单归结有以下四点:一. 高校体制存在弊端如今大部分企业也很注重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越是普通员工,就越注重知识能力——除了专业知识,还有语言运用能力、数字能力、分析统计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等等。
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论文
如何解决民生问题论文《如何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关系着百姓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它涵盖了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诸多方面,关乎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是民生之基。
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创新能力。
然而,当前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改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
同时,推进教育改革,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医疗是民生之需。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民众的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加大医疗保障力度,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
同时,加强药品监管,控制药品价格,打击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让医疗服务更加公平、可及、透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
稳定的就业是人们获得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的进步,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为了促进就业,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同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为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
企业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稳定就业岗位,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住房是民生之安。
高房价让许多人望房兴叹,住房问题成为了民众关注的焦点。
解决住房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的供应,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民生问题论文
民生问题论文
民生问题是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环境、交通、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民生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也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教育问题是其中之一。
中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教育机会不公平等。
同时,医疗问题也是当前的重要民生问题,包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看病难、看病贵等。
此外,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环境问题等也是当前的民生热点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法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来改善民生。
同时,加强社会组织和非营利机构的力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和民意监测,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声音,及时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
此外,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利和保障。
总之,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社会发展、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民生问题论文1200字
民生问题论文1200字篇一:民生问题论文浅谈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摘要:民生的主要内容减慢即减缓人民生活,它的地位对于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应该是最重要的。
2021年温家宝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联席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的主要任务有九项,其中第六项就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展现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要把保障和改善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拓展就业。
就业是关系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
今年就业压力的确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再进一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点扶持建筑业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技术创新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鼓励以创业撬动就业。
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人员郊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
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牧区、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
加强深化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应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法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关键字:民生、大学生、就业、影响、措施正文:自202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就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解说。
说到民生问题,亦即改善人民生活格外将被始终放在一个极为显著的重要地位。
《报告》中说,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一、民生问题对大学生的干扰就两会所关注的移居国外住房问题来看,民生问题对大学生所冲击带来的影响主要就是就业难。
202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约为750万人,已经达到近年增长峰值,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将保持规模相对稳定,就业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有些代表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由于近年大学扩招数量超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二是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非常陈旧,艰苦岗位、基层岗位不愿意一下;三是等受大学扩招影响,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毛概有关社会保障与民生的论文
毛概有关社会保障与民生的论文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生活水平幸福程度息息相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社会保障与民生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毛概有关社会保障与民生的论文篇一《关于加快城镇化建设中民生保障的对策》摘要:城镇化的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城镇化应在自愿的前提下,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有序进行。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土地利益的继承制度,是实现城镇化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城镇化;民生保障;社会保障城镇化,是指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向城镇转移、城镇不断扩大的动态过程。
城镇化对农村和城镇的发展都有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河北省城镇化有加快的趋势,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体现。
在此进程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影响城镇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清影响我省城镇化发展的民生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河北省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明显偏低。
1978年为10.94%,低于全国的17.92%近7个百分点。
1990—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由26.41%提高到36.22%,同期河北省由14.36%提高到19.60%,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4—2005年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式发展,由26.72%一跃升至37.69%,2007年为40.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0位。
仍然远低于北京市(84.5%)和天津市(75.11%),与东部其他沿海省份也有较大差距,分别比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低18.95、6.50、12.95、16.95、8.45、22.89和6.95个百分点。
2008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1.9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8个百分点。
到2009年底,河北省为43.74%,与全国46.6%的差距缩小在3%左右,2010年我省的城镇化率为44.5%,2011年为45.6%,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
毛概社会实践论文民生问题调研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论文题目:XXX民生问题调研报告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地球与物理信息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石工学院班级:实践成员:时间:2011年1月13日-2月21日安徽省太湖县民生问题调研报告【摘要】民生问题一直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民众,其关注的侧重点有所差异。
党和政府应针对于民众反应的问题做出相应的策略,适当改进当前政策,以能跟好的服务于大众。
【关键字】太湖县;民生;现状一、调研的时间、地点、对象调查时间:2011年1月13日~2011年2月21日调查地点:安徽省太湖县县城主要街道,太湖中学,太湖县火车站调查对象:主要街道上的行人;道路两旁的店主;太湖中学高二(15)班部分学生家长,火车站等车旅客等二、调研的目的、方法及方法论证调研目的:古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是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贵国国君可好?”齐国使者对赵太后最后才问本国国君大为不悦,赵太后说道:“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故如次问。
”齐国使者听后颇是服气。
这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实际上,翻开中国历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尚书•五子之歌》中所说的,它构成了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孟子•梁惠王下》则提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等议论,客观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简单的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解决民生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和谐进步的重大工程。
民生工程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其内容主要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民生问题作为社会系统工程,范围相当广泛,除了个人的收入水平外,还包括就业、住房、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环保、公共设施、交通等,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吃饭问题、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就医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
【1】只有不断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才能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一、何谓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所谓民生问题, 简单的说是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来理解, 民生问题主要是指国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 民生问题是指包括物质、精神文化和政治生活在内的事关国民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因素。
1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2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
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基层群众,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3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主要想谈谈教育,就业以及社会保障问题1,教育方面1.1教育不公平教育的收费问题真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
民生问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民生问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题目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近年来,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解决。
本文将从城乡教育资源差异、教育投入不足和教育质量不均等三个方面,探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旨在唤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及政府的重视。
首先,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尽管我国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
城市教育条件优越,教师配备充足,教育设施完善,而农村教育则面临着教师短缺、设施陈旧以及经费不足等问题。
这就导致了城乡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城市学生的优势在教育中得到进一步巩固,而农村学生则处于劣势地位。
其次,教育投入不足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总体上来说,仍然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教育经费更是相对有限。
这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学校条件差,教师待遇低,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相对充裕,学校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强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最后,教育质量的不均衡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重要表现。
虽然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差异引起的,但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却更多地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素质有关。
一些学校管理不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而另一些学校管理严谨,教师水平高,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这种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机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并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其次,要加强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调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十二五“规划之民生问题(毛概期中论文)
【摘要】民生是国家之本,民本是立党之基,民富是国强的真正体现。
十二五规划中“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把社会发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民生为先,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将是今后5年中国进一步调整发展的主要思路之一。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民生问题、就业、教育、住房、收入改善民生是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未来五年推进全面改革的战略起点。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
民生问题,就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要体现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养老、就医、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改善民生关系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首先强调“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当然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日趋多样、标准不断提高,一些民生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三农、住房、社保、医疗卫生、收入分配、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问题。
加之,我国虽然总体达到小康,但因人口众多和地域辽阔,难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及阶层贫富悬殊等因素的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上述民生问题的解决。
因此,我们在注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要更加注意统筹和体制机制的健全,并更多地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调整、矛盾怎样化解等现实问题。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到当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制定,经历了不知多少个风风雨雨,冲破不少次惊涛骇浪,但党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计划和规划一个比一个进步、一个比一个辉煌,每次蓝图的制定,都体现了当下形势和人民的期盼。
毛概有关民生问题的论文
毛概有关民生问题的论文摘要:民生问题自古以来就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直至今日民生问题也尤为重要,它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生活水平幸福程度息息相关。
民生问题解决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政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的权利与义务是否得到充分满足与发挥等问题。
所以我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这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民生;现状;解决途径一、民生问题存在的历史渊源民生问题从古至今一直贯穿于人类生活之中。
民生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曾一度占有统治地位思想的儒家学派中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宁联系在一起,但是回顾我们的历史,不难发现民生问题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却很少得到真正的重视。
古代的专制制度仍然以君为贵,民为轻的思想统治着人民群众,导致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停滞不前、政权更替。
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先生又根据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民生建设措施,认为只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民生问题才能真正落实。
可见,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导致孙中山的关注民生的思想落空。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民生问题才引起中国共产党的注意,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加之当时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民生问题的解决成效不大,与之前预期的效果反差甚大,并未像预期方向发展,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都未能摆脱共同贫困的困境,人们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下。
到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关于民生的毛概论文
关于民生的毛概论文“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民生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民生的毛概论文篇一《关于民生财政本质的探讨》摘要:在构建民生财政和财政实践向民生领域倾斜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民生财政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
本文主要以界定民生财政基本概念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本质的讨论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析推断得出:民生财政实质上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以满足民生需要为根本目标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关键词:民生财政;公共财政;民生需求对于民生财政的本质,学术界的解释很多,尚无定论。
第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与公共财政关系的角度来对民生财政的定义与内涵进行理论解释。
贾康、梁季(2011)等认为民生财政就是公共财政,无所谓涵义与内容上的差异。
他们指出民生财政不可能脱离公共财政范畴或者对立于公共财政成为一新事物存在,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称呼;不可能在公共财政之外单独存在另一个民生财政,也不适合把民生财政划分为公共财政的某一特殊发展阶段或组成部分。
张馨(2009)则认为虽然民生财政与公共财政实质上相同,但是其具体涵义与内容上存在差异。
马海涛、和立道(2010)认为民生财政是“窄口径”的公共财政。
他们指出民生财政在严格意义上不能成为一个财政体系的标准名称,应该包含在公共财政体系标准之内,或者说公共财政在一定阶段的实施理念,是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在相关民生领域的倾斜。
王雪珍(2009)认为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改革演进的新实践。
由于公共财政在我国的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民生财政的出现是公共财政逐步向民生倾向、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的结果,是当前我国财政改革的新方向。
另外,李广舜(2010)提出民生财政是一种公共财政政策的观点。
他认为民生财政其实是为保障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的财政政策;是以公共财政为制度基础,以关注民生最直接、最亟需问题,并以民生支出作为保障和加强的财政政策。
毛概。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毛概。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篇:毛概。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
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现时代突出以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中关于民生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1)“看病难”。
一方面,农民看病难,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少、制度不完善,而且医药费也昂贵;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市里,即便能够支付医疗费用,也存在着挂号、排队时间长,问诊、就医时间短,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
2)“就业难”。
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困扰着就业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住房难”。
住房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到使群众住有所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然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因此,要改善民生问题,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民生问题毛概课程论文
民生问题毛概课程论文民生问题毛概课程论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内容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民生问题。
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和谐社会才会真正的建立起来。
关键字:民生问题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大家和睦相处在美好的社会环境中过幸福生活。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需要进行很长期的艰苦努力。
高度的社会和谐不会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主动地创建。
构建和谐社会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及民生问题。
抓住民生问题,也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科学发展观才得以贯彻,得以实施。
一、民生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是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积极化解和应对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时期。
改变民生的毛概论文
改变民⽣的⽑概论⽂ 民⽣问题是⼀个与公民、社会和国家紧密相关的问题。
经济、政治、⽂化、社会历史地形成了⾮均衡的发展路径。
下⾯是店铺给⼤家推荐的改变民⽣的⽑概论⽂,希望⼤家喜欢! 改变民⽣的⽑概论⽂篇⼀ 《关于农村民⽣问题深度报道的哲学思考》 摘要:本⽂分析了如何及时、客观、深刻地对农村民⽣报道问题。
关键字:民⽣南题;深度报道 当前,农村社会民⽣⼯程问题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媒体宣传如何创新,如何及时、客观、深刻地反映这⼀问题,这是我们新闻⼯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和必须深思的重⼤哲学问题。
⼀、观念有更新,报道有创新 ⾸先,是端正对民⽣问题的态度。
⼀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媒体多元化的冲击,⼀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确⽴办报导向时,认为报纸的市场在于城市与经济商业部门,农村中看报纸的⼈⽐较少,⼴告来源也很少,所以,对农村民⽣⼯程问题报道流于形式。
因此,农村中民⽣问题的热点、难点等都⽆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是克服在农村民⽣报道上的误区。
有的媒体只是停留于⼀般的图解各级党委有关民⽣问题的⽅针、政策,写⼀些地⽅为农民修路、建房的经验,就算达到预期⽬标了。
报道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会议的决议、指⽰多,农民的意见、声⾳少;⾛过场与流通于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单纯的经验多,反映特点的指导少等。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作者对农村民⽣⼯程问题报道的观念、态度没有确定好。
第⼀线记者泡在农村采访的也很少,即使跑在农村的也较少找准民⽣问题报道的主体到底在哪⾥。
如何及时、准确、深刻地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民⽣⼯程问题的重⼤⽅针、政策,这是每⼀个新闻⼯作者应尽的重要责任。
只有真正把⽬光投向最⼴阔的农村、最⼴⼤的农民。
了解他们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结合实际解读好、宣传好党对建设民⽣⼯程的政策,才能当好⼴⼤农民的代⾔⼈和民⽣建设⼯程发展变化的记录⼈。
海南⽇报在报道民⽣⼯程中,⼗分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报道。
毛概论文——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范本模板】
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措施-—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摘要:社会保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有效措施。
文章从社会保障和民生问题的含义入手来阐明了两者的联系.并从民生问题中的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医疗保障制度问题具体阐明和表述出社会保障与民生问题的内在联系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民生问题关系最有效措施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来自共产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尽管在世界各国的政策文献和有关论著中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并且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认识来描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但就其所包含的主要共同点而言,对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做出如下表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它涵盖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需要;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实施的保证和依据是相应的社会立法。
显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对处于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
而民生问题,具体的来说分为三个层次。
即化解生存危机为目的的社会救助、以保障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险、以及生活更加美好为目的的社会福利。
以就业问题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促进就业和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障是各国政府必须特别关注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极为严峻,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减,岗位缺口较大;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消化,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新的就业矛盾逐步凸显,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以及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国政府要继续把促进就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发展经济、改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重点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将城镇失业率和平均失业周期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就业机会或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的状态。
民生建设的毛概论文
民生建设的毛概论文中国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举措民生大于天,民生无小事。
改善民生除了抓好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外,还要以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大学生就业难、城镇居民、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看病难、农民工维权难、弱势群体增收难等难点问题为切入点,切实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
只有从宏观着眼,微观着力,从小事、实事做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以青岛农村老年人为例,2009年,国家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试点,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农民养老的新模式。
2010年,青岛在新农保基础上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农民、城镇无保障居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使得老年人能够在晚年享受较舒适的生活。
但是可知并不是青岛所有的区、市都像城阳区一样,能够以农村集体收入补助参保农民。
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市,除了政府补贴之外,平度市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广主要还是依靠农民个人缴费。
尽管如此,这一新制度在当地仍然越来越受欢迎,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于21世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极其深远而重要的意义: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毛概论文 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的关系
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的关系关键词: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民生工程两会上,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彰显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
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国家面貌的历史性变化,让人感到非常鼓舞和振奋。
同时,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突出了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进一步加大调整经济结构力度,进一步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近期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是:关注民生和建设“民生政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和满意指数来取代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数,这蕴含着与民生相关的政府理念创新和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如今世界及我国经济与民生的现实: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将重点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低碳经济上。
我们都知道发展是为了民生,但想要发展归根结底要靠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民生得到改善,社会才能稳定,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才能为“十二五”规划的胜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电视剧《蜗居》里的台词折射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都市无房族的困惑与无奈。
作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点,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解决居民住房困难,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重要手段。
所以对于解读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的关系尤为重要。
发展经济与注重民生的关系: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并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注重民生”这个主题。
因此阐述好中心环节。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和注重民生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相互转化。
社会的呼声:2010年两会民众最关心的话题不是楼价高、官场腐败,也不是上学难、看病贵、就业难,而是“收入分配改革”。
收入分配改革关系到每个人的荷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改善,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广受关注理所当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生问题的毛概论文民生问题是指人民、居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民生问题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民生问题的毛概论文篇一《理论考察:学界关于民生问题的研究》摘要: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焦点,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催生了学界研究民生问题的新热潮,近年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民生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本文拟对学界近年来民生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掌控前沿动向和研究脉络,有助于推进理论探讨的深入升华。
关键词:理论考察;民生问题;评述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全局。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催生了学界研究民生问题的新热潮,本文拟对学界近年来民生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要评述,以期掌控前沿动向和研究脉络,加强学习加深研究。
一、民生及民生问题的概念研究学界对民生界定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观点。
(1)广义论。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
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2)狭义论。
民生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3)动态论。
民生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之扩展。
(4)相对论。
本质上讲民生概念是相对的。
纵向上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生含义;横向上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有别,民生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5)学科论。
经济学角度看,民生反映在经济发展中人们的收入、就业、消费等方面。
社会学角度看。
民生则是关系到社会各阶层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事关社会能否实现公平正义和长治久安,以及社会制度是否具有先进性。
政治学意义看,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则直接体现为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是否到位和执政地位是否稳固。
(6)角度论。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纵向看民生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长老病死。
涵盖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横向看民生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衣食住用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程度看民生又可以分为生存型民生和发展型民生。
学界对民生的内涵外延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1)层面论。
狭义上的民生从社会层面看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指民众基本生活状态的底线:第二层面指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第三层面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2)制度论。
当代的民生问题有内涵和外延之分:一是民生问题就是指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包括食、衣、住、行等基本需要,具体内容包括,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等等。
二是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重要责任。
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其内涵是指各级政府有责任解决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直接相关的基本的问题。
(3)界说论。
民生外延有四种界说,一是孙中山先生界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二是《辞海》界说:“民众的生计、生活”、“平民的生计”。
三是着眼点大都在利益分配领域,所谓的“四内容说”、“五内容说”或者“多内容说”。
四是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生活的两方面说。
也有人提出民主、环境问题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学界对民生问题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1)需要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是要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住房、基本保障和基本职业等。
(2)矛盾论。
民生问题仅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
(3)利益论。
所谓民生问题,就是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它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在其逻辑展开中必然呈现为——在经济生活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得以实现;在社会生活中,人民群众普遍需求的公共服务得以享受;在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合法的文化权益得以落实;在政治生活中,人民群众正当的政治权利得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二、民生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学界关于民生问题的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生的理论渊源对中国民生理论来源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1)我国自古就有以民为本、重视民生的政治主张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后人批判地继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思想。
结合古代的民本观念。
提出了民生史观,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民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民生思想。
(2)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形成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文化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重要来源是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3)中国民生理论受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
学者的共识:中国民生理论的源泉来自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但对西方人本主义研究有上升空间。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内容和构成要素研究主要有二三种观点:(1)理论说。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就是有关现实的个人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民生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和价值目标。
(2)静态说。
马克思的“民生”静态上是由“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三个要素高度整合。
“现实的个人”是民生的主体,“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民生的起点,“他们的活动”是民生的载体、轴心,这是马克思民生思想中的“原初生活态”。
(3)“三纬”说。
逻辑起点: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贯穿主线: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马克思对民生思想的一种表达,实践是贯穿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主线;目标旨归: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内容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1)四点说。
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思想: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民”思想;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民”思想。
(2)五点说。
人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现实满足程度是发展民生的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发展民生的宗旨:人民群众是改善民生的主体和依靠力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民生思想的核心;发展生产力,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发展民生的保障。
三、民生问题的社会实践研究学界关于民生的社会实践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进行民生实践的方针政策、措施,有三种观点。
(1)时代论。
毛泽东时代,解放民生必须建立人民的政权;必须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时代,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建设物质文明;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时代,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发展举措和发展民生、普惠民生的四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两个根本性转变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胡锦涛时代,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为民”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善民生的新任务和新目标;改善民生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制度论。
应将改善民生上升到基本制度安排的层面;应将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定位在建立一个初级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将以民生为基本着眼点合理安排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应将改善民生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有机结合在一起。
(3)体系论。
逐步建成能够适应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服务型政府体系;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能够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能够广泛容纳社会成员的现代职业体系:逐步重建能够推动社会整合的社会信任体系;逐步建立保障保护社会成员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安全体系。
这些有关民生大事的体系建成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也就有了制度性的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经验主要总结中国共产党民生实践经验,有三种观点。
(1)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民生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用发展的手段解决民生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主动汲取国外民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民生与民主、物质与精神、生存与发展问题统筹解决;采取不同的对策和举措,分阶段稳步推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3)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解决民生问题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前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制度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制止与民争利的腐败行为。
(三)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与经验主要分析国外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与经验,有四种观点。
(1)分析民生问题对苏联影响:摧毁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动摇了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石,消蚀了苏共执政合法性的源泉。
提出教训: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改善民族地区的民生状况;坚持反腐倡廉。
(2)分析了越南民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为公共服务的保障政策体系;鼓励人民尊法致富,减少贫困与饥饿,保障社会公正;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机制,由行政机构的分配制转到自主制;计划生育,注重解决社会矛盾等。
提出经验:市场经济改革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社会公正同步;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实现社会公正;发挥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增长、确保社会公正的重要作用。
(3)分析欧盟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成功做法:建立覆盖广、层次高、功能多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建立了扶持三农和弱势群体的平衡机制,缓解和防止两极分化;发挥国家社会协调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管共建;建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安全机制,弱化消解社会矛盾冲突;建立环保机制,实现全民参与、共建家园。
(4)分析总结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古巴等各国执政党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育经费,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和援助;强化服务职能,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实现住房保障法治化;实行全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