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共4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

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先知穆罕默德凭依安拉的启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传教。伊斯兰教以绝高品级的一神信仰征服了阿拉伯众子民,也结束了那里早期的“蒙昧时代”。经历了穆圣与圣门弟子砥砺恭勤的宗教传播与俗世建设,不仅造就了一座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雄伟帝国的巍峨屹立,也使伊斯兰文明展示出旷古未见的繁荣与辉煌。在短暂的二三百年间,伊斯兰世界从一个游牧集团腾身跃入人类文明的最前沿。思索这场震惊世人的崛起奇迹,自然可以推溯出政治环境、经济实力与社会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因由,在这其中,笔者认为,伊斯兰教教义体系中关于“知识”的立场与教谕及其勃发的巨大力量不容忽视。这些知识论集中在伊斯兰教最高经典《古兰经》与作为其补充阐发的记录至圣穆罕默德言行的“圣训”中。在中国,自先秦始便启动了文献典籍的贮藏与传承工程,春秋时的孔子可谓是此工程中的第一伟哲,他以“万世师表”的担当完成了整理、播衍文化遗产的崇高使命。翻阅《论语》,孔子对“知识”及其相邻话题的言述俯仰皆见,这些观点或上承三代或下开千载,构成正统儒家知识论的理论主体。

对比上述伊斯兰教经典与《论语》中的两种知识论,能够清晰地发现源于二者所归属的文化母体不同(一为极具超越色彩的宗教,一为现实感极强的政治伦理学说)而在知识论这一子论题上呈现出的本质性差异。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知识是伊斯兰教的生命、信仰的支柱。”又说:“进入清真寺教学或接受教育的人,犹如为真主而战的勇士。”这些训示教导穆斯林知识是和坚固、敬虔的信仰凝铸一体的,知识本身已具有了先天而

来的神性,授知与求知皆为捍卫主道的圣洁功德。在《论语》里,知识、求知是和官爵、富贵等世俗情结紧密粘合在一起的,“学而优则仕”(子张)、“学也,禄在其中矣”(卫灵公)即为明证。然而,采持一个较为宏阔的视阈,又能发现无论是《古兰经》、“圣训”还是《论语》,都包含着有关普遍意义上的知识、知识者和求知活动等主题的论述,而这一层面上的知识论是不受民族、国界与文化背景所拘囿的。在这些论述里考索,笔者察觉到两者存在若干相通的观念,它们高呼着阿拉伯与中华这两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在对待人类文化资源上的共同声音。本文奢图以此为立意,以《古兰经》、“圣训”与《论语》为立论平台,进行一次跨文化比较的尝试。明清之际著名回族学者马注在《清真指南》中诠解伊儒“教理同源”的观点时说到:“圣不同时而道同,地不同音而义同,字不同迹而理同,教不同术而认同,服不同制而心同。”兹徵摘二句以为文题。

一、对知识与知识者的肯定立场

知识,包括固态的文献资源与诸种门类的工具技艺,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是至为关键的发展所必需。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与持久的知识者培育,就无法积极健康的生息与壮大。尤其在今天这个知识风潮漫涌的信息时代,其意义前所未有地被彰显。在看待知识与知识者的立场上,伊斯兰经典与《论语》表达出一致的肯定,甚至是充满激情的颂赞。这些立场在它们各自的时空里发挥着不可遏制的社会功效,把各自的信徒引领上一条求索的光明坦途,应该说,这是值得人类共贺的奇勋。

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恩养者和受拜者,也是清算日的掌权者和裁判者,是超越时空的绝对而永

恒的自我存在的精神实体。《古兰经》中讲道:“真主秉公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众天神和一般学者,也这样作证: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他是万能的,是至睿的。”(3:18)在这段经文里,真主首先提到自己,然后是天仙,知识者居第三位,由此可见,伊斯兰经典对知识与知识者的无上肯定,其尊贵程度毋庸赘言。此外,《古兰经》上还说,“有学识的人们,知道从你的主降示你的经典,确是真理,能指示[世人走上]万能的、可颂的主的大道”(34:6)。“你说:‘有知识的与无知识的相等吗?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39:9)可知,富于理智与聪慧的知识是真主的所爱,占有它们的人品位高上无比。领受着真主的启示与慈恩,先知穆罕默德对知识和学者也是格外的看重与尊崇。圣训记载了他曾说过:“知识是穆斯林丢失的骆驼,不论在哪里发现,都应该把它牵回来。”众所周知,骆驼在沙漠遍布的阿拉伯地区既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人们生存的依靠,穆圣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知识切实的重要性。此外,他还说过一句极其著名的话:“学者的墨迹比殉道者的血迹更为高贵。”殉道者为坚守信仰而淌血殒命,在教门里已获得了至高的名节,但这仍然不比知识高贵,这样的评价确实是无以复加了。我国著名伊斯兰教学者达浦生在《伊斯兰六书》这样评论此句:“此训尤为恳切。……至殉道者之血,即天堂之代价,其贵已无比,然犹不若学者之墨汁,能益及人类,且垂诸永久而不朽也。”可谓中肯之论。

《论语》对知识与知识者的肯定立场首先是通过对孔子本人许多爱知乐知的躬行记录来传达的。在“述而”篇里记载孔子因追求知识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在艰难困窘的条件下不改快乐从容的生活姿态,其内因基于知识带来的无限慰藉与满足。还讲道:“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可见,他对自己热爱知识、孜孜求索的品格坚信不移,并引之为足可自安的骄傲。其实,每个知道孑L子和《论语》的人,也都会熟知《论语》中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以“学”来开篇定调,仅就编排的形式感本身也能让人体味出“知识”在《论语》里显赫的地位。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