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八下历史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八下历史

统编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革?
探究二:探究改革方式及带来的变化
1、小组合作探究,针对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请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献言献策。

材料四:海尔集团的发展
材料五:
2、改革后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三、铸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正式开启: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3、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对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GDP的增速走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课堂小结:
出示图片:
【基础巩固类】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质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25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25

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生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本校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发展水平不均衡。

八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初步分析史料、图表,研究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背景下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所以在授课中不仅要有面向整体的基础知识讲授、史学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要兼顾生生间不同水平对课堂有所延伸。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史料研读和故事讲述了解农村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探究发现城市经济体制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背后的改革精神;感受中国改革成就的伟大,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同时认识到将来作为新时代改革践行者的责任。

四、重点难点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历史图册。

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中国人每年最重视的是哪顿饭?今天就在课堂的开始之前,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从建国以来咱们的餐桌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视频。

大家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回顾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八课,一起来了解这一场伟大回答问题。

生:年夜饭。

生:菜肴变得丰盛、家庭变得富裕。

采用生活化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

的改革!【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课本和地图册,限时五分钟,在阅读的过程中,手中的笔要动起来,把关键信息在书本上标画出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一集张三家庭1977年的艰难生活:张三一家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户,家有七口人,茅屋两间,妻子体弱多病,小儿在外求学,家里债台高筑,生活艰难。

张三所在生产队劳动场景:生产队的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成果,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生产队长每天吹哨子出工时,是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张三家的状况图片:提问:结合材料和本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所学过的知识,思考:为什么张三家生活如此的艰难?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农村改革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实行人民公社,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二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张三家粮食丰收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二集张三家庭1985年的“温饱”生活:这时村子里实行了大包干,张三家承包了几亩地,他家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粮食丰收的图片:逐步提出问题:张三的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里的“大包干”是指哪种政策?你认为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微课,再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来总结它的含义、作用和创造者等。

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三集相关内容,以及张三家专业化养殖场、住房、当地的乡镇企业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情景故事第三集张三家庭1995年的“小康”生活1995年张三在家干起了养殖场,在政府帮助和支持,养殖场逐步走向专业化,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市场,成了当地出了名的富裕户。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其他农民也走上产品经营多元化、专业化,当地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

图片: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讲解: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多元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农村也逐步走向了市场,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建立社会主义先向学生展示情景故事第四集相关内容,以及这时国营企业萧条、职工上班懒散状态的图片,再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教材通过介绍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对我国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细节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可能存在认知上的误区,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澄清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掌握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和主要内容。

2.难点: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相关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

3.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改革开放的歌曲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改革先行一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例。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逐步展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结构清晰,内容丰富。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认识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说明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改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事件和典型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改革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史料和案例,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如播放改革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连接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本课包括三部分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教学内容在第三单元教材中,上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接对外开放,学习这段历史,有助于学生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泼好动、好表现,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八年级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以及不能全面深刻认识历史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运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以及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改革的主要过程,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作用。

2.通过分析材料,提高信息获取与整合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语: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就随之确定了。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语: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我采取了多媒体导入法。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

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却对改革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的实质,难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基础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表续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教师收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学生在课前搜集身边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领域的了解相对较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政策法规感到困惑,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有直观的感受,但对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认识不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掌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特点和取得的成果。

2.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一定的了解,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来源于教材和课堂,缺乏实际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认识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的过程和成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意义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资料、案例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白板、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背景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改革的过程。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21.组织教学2.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什么是改革开放?其地位?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结合以下材料,分析问题:安徽省委书记来到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在锅灶旁的一堆柴草里坐着一位老人。

他热情地上前问道:“老人家,八点多钟了,你怎么还坐在柴草里,不上工?”老人却坐着,一动没动。

当地干部挂不住脸,斥责老人:“你这个老东西,省委书记来了,问你呢,怎么不说话?”老人这才抬起头,傻傻地望着书记,突然往起一站。

书记一下惊呆了:原来老人一丝不挂,光着屁股,没穿裤子。

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2)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讲解:当时中国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分析漫画,结合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是?(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怎样的?讲解:3.结合表格,谈一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作用?提示: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4.分析材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思考:(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推广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什么意义?强调: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小组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经历过哪些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归纳: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成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13页,自主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概括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二是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三是国际环境的压力。

三、合作探讨1. 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第13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部分。

2. 各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教材第14页,讲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思考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下一课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成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三)课堂小结, 提炼升华:
展示: 投影: 红手印
教师:当初生死契约18户的红手印, 后来为了纪念这18户农民的创举, 给他们立了雕塑。请大家继续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展示: 投影: 大包干视频
教师:大包干让小岗村的农民告别了饥饿, 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看到了丰收的喜悦。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展示: 表格中的一组数据
教师: 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凤阳县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 实现了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这一切都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由此可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营方式。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效仿。在农村改革的浪潮中, 我们的冠世榴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我们共同见证榴园新貌。
(二)教师引领, 合作探究:
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 将统一经营改成包产到户, 将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改成按劳分配, 自负盈亏。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78年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 小岗村的农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请大家看下面一组图片: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我们枣庄的市花是石榴花, 是因为我们枣庄有让人引以为豪的冠世榴园。2019年贺敬之先生回归故里, 游览冠世榴园时即
作诗一首, 请大家欣赏:
展示: 投影: 贺敬之《田园诗》
教师:目前石榴是我们枣庄最亮丽的经济名片, 然而这张名片却来之不易, 下面让我们共同回到30年以前, 看看30年以前, 我们的冠世榴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985年(解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政企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感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与乡镇企业的崛起,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勃兴的伟大变化,提高学生对历史上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能力;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历史内容,通过讨论逐渐认清历史事物的本质,提高学生感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的能力,做到学史以明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
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

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

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读课本,引导学生回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
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课堂总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开始富裕起来;城市国有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