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第五章 旅游景观文化
文化旅游的发展
![文化旅游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dc364e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9.png)
文化旅游的发展第一章:文化旅游的定义及概述文化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强调旅游活动中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化景观,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等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文化旅游更强调文化的体验和交流,并且更注重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国内外旅游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旅游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众多的旅游景点也开始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第二章:文化旅游的特点1. 文化多样性:文化旅游的特点是涵盖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景观和习俗风情。
2. 交流互动:文化旅游倡导游客与当地人民进行文化互动和交流,增进了互相之间的了解和认识。
3. 学习和体验:文化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学习和体验,寻求新的文化体验与发现。
4. 生态环境和保护:文化旅游注重保护旅游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强调对环境的尊重和关爱。
第三章:文化旅游的主要形式1. 文化遗产旅游:旅游产品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为核心,实现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利用相结合。
2. 民俗文化旅游:旅游产品以民族文化和传统民俗为主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3. 艺术文化旅游:旅游产品以演出、展览、博物馆等艺术形式为核心,使文化艺术课题与旅游产业共生并互动。
4. 宗教文化旅游: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包括寺庙、圣地、祭祀等等。
第四章:文化旅游的市场现状1. 发展潜力:国家旅游局出台政策,目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新热点,而且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2. 市场需求:文化旅游的消费人群日益增多,他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质量、品位和服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行业竞争:随着文化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第五章: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1. 发展智能化:文化旅游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旅游路线的规划和定制,提升旅游消费者的体验感和便利性。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6cb0e195f312b3069a547.png)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D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
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旅游文化学第五章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文化学第五章旅游客体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33391ca33d4b14e852468d6.png)
2、园林旅游客体文化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2013填空),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的见证,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期、魏晋
南北朝的转折期、唐宋的成熟期,到达明清时期则达到了高峰。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农耕经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成长起来的,由于我
国地域辽阔,北方与南方地理环境的不同、文化风格的区别以及历史背景的
成为人们游览、观赏、学习、的旅游客体,所展现的人类历史的旅游客体文
化形态。
第三节 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
2、园林旅游客体文化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 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 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 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 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民俗是一个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文化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也就是风俗习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 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 点。民俗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如蒙古族的祭敖包、那 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纳西族的三朵节等。 民俗的基本特征有丰富多样性、历史继承性、变异性、社会性等(2013简 答)
游资源环境造成破坏。
第二节 自然旅游客体文化
(四)提升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品位
3、保护旅游客体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只有保护生态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应该倡导生态旅游。
第三节 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
(一)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第5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旅游地理学:第5章 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https://img.taocdn.com/s3/m/7352db1ea26925c52dc5bf55.png)
➢ 标准:年游客量 100~400万人次; 100~300名固定员 工,旺季增加300~ 700临时工;初期投 资5000万~ 1亿美 元,年营业收入 l 500~5000万 美元。
➢ 标准:年游客量 10~50万人 次;50~100名员工; 初期投资500~ 1500万美元,年营 业收人200~500 万美元。
32
3.投入高,占地规模大
美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用地0.76km²,1955年开业时投资1900万美元, 至1977年又追加了6980万美元扩展新的项目;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其中 1971年开业的魔术王国占地1.09km²,投资4亿美元,到1976年追加到6.5亿 美元,1982年开业的未来世界雏形占地2.22km²,耗资15亿美元;1983年开 业的东京迪斯尼乐园占地0.826km²,总投资额1700亿日元;1992年4月营业 的巴黎迪斯尼乐园则耗费220亿法郎;2005年9月开业的香港迪斯尼投资141亿 港元;2016年6月开业的上海迪斯尼总投资340亿元人民币。
4.氛围吸引
旅游吸引可以是非物化的氛围。如上海的小资情调、
北京的首都风貌、深圳的现代气息和开放特色。
13
5.景观与环境吸引
①整体风貌,如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等。整体风貌 要反映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如加拿大的温哥华、中国的大连、深 圳等。
②标志性建筑,如上海外滩及“东方明珠”,珠海的珠海渔女。 ③特色性、代表性区域/地段,如上海陆家嘴、广州市欧陆风情 的沙面,传统岭南风情的西关,现代气派的环市东路、天河新城, 成都的春熙路等。
23
4.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最初以开展文化旅游为目的,由于旅游的效应,带动了商业发展,其 它配套设施相继完善,逐步在新城区内形成RBD。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382829482fb4daa58d4b69.png)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第五章 宗教旅游景观审美
![第五章 宗教旅游景观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53911f49e45c3b3566ec8b07.png)
大乘佛教的正确合掌方式
五体投地
三、解读宗教景观的语言
环境语言
佛教处于远离尘世山水绝佳的环境之中 “四大皆空” 不恋红尘
四、宗教旅游景观的鉴赏原则
熟悉宗教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宗教景观的艺术手法 融入宗教景观的自然环境 感悟宗教景观场
佛教
山 门 ( 哼 哈 二 将 )
钟 楼 ( 地 藏 菩 萨 )
鼓楼 (伽蓝神)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应县木塔
2、佛塔
1)种类
楼阁式塔
大雁塔
虎丘云岩寺塔
灵谷塔
密檐式塔
西安小雁塔
栖霞寺舍利塔
覆钵式塔(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
金刚宝座塔
北京真觉寺金刚 宝座塔
单层塔
2)佛塔结构 地宫:是汉塔独有的, 用来埋葬舍利。 塔基:分为基台和基座 , 基台是早期比较矮的没 有装饰的台基;基座是 基台之上专门承托塔身 的座子,雕饰精美 。 塔身:是佛塔最富变化 且最具中国特色的部分 塔刹:塔尖部分,本身 就是一座小塔。是宗教 色彩最浓的一部分。
3、 主要节日
佛诞日 (四月初八) 自恣日(四月十六至七月 十五 ) 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
水陆法会
焰口施食
传戒是设立法坛,为出家的僧尼或在家的教徒传授戒法的一种宗
教仪式,亦称开戒或放戒。就求戒的人说是受戒、纳戒或进戒。
传戒--求菩萨戒(烫戒)
加持 是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个术语,学佛同修都希望能得
施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 指自然舒展,手掌向 外。这一手印表示佛 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 愿,能使众生心安, 无所畏怖,所以称无 畏印。
旅游景观文化与赏析
![旅游景观文化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26fee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1.png)
旅游景观文化与赏析旅游是人们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景观文化是旅游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景观文化是指地理环境、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艺术品等一系列有形无形的文化景观。
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欣赏、感受、体验这些景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加深对历史、风土人情的了解,达到参与旅游文化的目的。
一、地理环境景观地球上的大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家,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景观。
云南的石林、桂林的漓江、四川稻城亚丁、西藏羌塘大草原等都是天然奇观,让游客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中,云南的石林是一处以石为主体的奇景。
由于地壳运动和地质变迁长时间的作用,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形态各异的各种奇石,是自然神奇创造的壮观奇景。
桂林的漓江则是一处典型的水景观。
漓江溯江而上,每一段都有独具特色的精美景色。
清澈的江水、嶙峋的岩壁、青山环绕,让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宏壮观。
稻城亚丁是一处典型的高山草甸景区。
其海拔高度、气候环境等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让游客领略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二、历史遗迹历史遗迹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它记录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沿革,包括文化遗址、古建筑、文物等。
在旅游中,游客可以通过参观这些历史遗迹,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历史遗迹众多。
北京的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南京的中山陵、山东的孔庙孔府等,都是著名的历史遗迹。
故宫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和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陵墓,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陵墓内镶嵌着大量珍贵文物,是古代中国最为神秘、雄伟的皇家陵墓之一。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山上,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的陵墓。
中山陵为中、西文化相结合的陵墓,设计独具创新,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第五章__旅游景观构景机理
![第五章__旅游景观构景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90f320192e45361066f5bf.png)
▲ 湖泊类
● 平原风景湖特点 ● 半山区风景湖特点 ● 丘陵区风景湖特点 ● 高山峡谷风景湖特点 ● 高原风景湖特点 ● 天池风光特点
● 城市风景湖特点
▲ 瀑布
瀑布是从河床横断面悬崖处倾泄下来的水流
▲ 泉 泉是地下水的露头。即潜水面被地面切断时,地 下水出露于地表而成泉。 泉的成因有以下几类: ▽ 侵蚀泉 ▽ 堤泉 ▽ 溢出泉 ▽ 接触泉 ▽ 断层泉
C.石柱与华表。同石阙一样,也是宫殿、陵墓、 祠庙出入口的重要标志。 D.牌坊。又名牌楼,为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 物,多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
各式门阙
石柱
石柱
华表
华表
牌坊
牌坊
橖越牌坊群
经幢(chuang)
经幢
碑碣
碑碣
⑤ 宗教寺观与礼制建筑
宗教寺观,即具有宗教功能的场所和建筑,其中佛教 称寺院、道教称宫观、基督教称教堂、伊斯兰教称清真 寺。
★ 具有重要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
名山风光
名山风光
⑦ 干旱地貌景观
★ 沙漠 ★ 戈壁 ★ 雅丹等地貌形态
⑧ 峡谷地貌景观
峡谷即狭而深的河流谷地,大多是在水流作用 下不断形成的。
⑨ 岩溶地貌景观
⑩ 其他地貌景观
沙漠(格状沙丘)
沙漠(格状沙丘)
新月形沙丘
新月形沙丘链
戈壁(石质戈壁)
戈壁(砾质戈壁)
b 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c 相们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d 相信来世之说,要求信徒对现实世界的压 迫、剥削要忍耐顺从,不能反抗。
☆.基督教的派别。主要分三大派子,即罗马公教、 新教、东正教
公教
正教或东正教
新教,在我国叫耶稣教
★ 伊斯兰教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bc9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f.png)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凡尔赛宫苑-旅游景观文化
![凡尔赛宫苑-旅游景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d4a720453610661fd9f400.png)
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造凡尔赛宫苑,主 要是为了炫耀各种盛大节目的排场 。他要求凡尔赛宫苑要能容纳七千 人同时玩乐,整日的焰火晚会和露 天表演将王权的炫耀烘托到了极致 ,超尺度的凡尔赛宫苑则为这宏大 的场面的营造提供了绝佳的视觉气 场和空间背景。而路易十四自己就 是一切活动的中心。
从“持剑贵族”到“宫廷贵族”
“阿波罗”的西沉
17世纪初,从亨利四世开始,为了国内安定 、为了发展生产、为了海外贸易,建立绝对君 权的斗争是进步的。但是,到17世纪80年代中 叶,路易十四的“伟大时代”就开始走下坡路 了。 路易十四发动对外战争败多胜少,收刮军费 引起资产阶级反对,国内文化出现了对君主专 制的怀疑。资产阶级不满于文艺只歌颂帝王, 他们开始要求文艺中出现自己的形象。 路易十四将瓷特里阿农宫改建为大特里阿农 宫,表现出一种随意、亲切、接近自然地愿望 ,寻求退隐的生活。这是17世纪末法国文化潮 流转变的标志。 凡尔赛宫里面也不复过去的热闹,聚集在路 易十四周围的贵族们也渐渐散去。伟大风格” 和“伟大时代”一起过去了。
宫殿主楼 主轴线
凡尔赛宫苑
பைடு நூலகம்
• 设计师
宫苑主要的设计者勒诺特尔是西方 最著名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之一,他的 设计突出了“强迫自然接受匀称法则” 的规则式设计理念,肯定了人工美高 于自然美。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则 是变化中的统一。所谓变化,就是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 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所谓统一,即一切多样性,都 应该“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直线和方角的基本形式都 要服从几何比例原则。
凡尔赛宫苑
• 水体设计
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 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 为水景的主题。
旅游景观欣赏电子教案
![旅游景观欣赏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f0dd19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4.png)
旅游景观欣赏电子教案第一章:旅游景观概述1.1 旅游景观的概念与分类1.2 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1.3 旅游景观的价值与功能1.4 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自然旅游景观2.1 山地景观2.2 水域景观2.3 草原景观2.4 沙漠景观2.5 雨林景观第三章:人文旅游景观3.1 古代建筑景观3.2 现代建筑景观3.3 历史文化景观3.4 宗教文化景观3.5 民俗文化景观第四章:乡村旅游景观4.1 乡村自然景观4.2 乡村人文景观4.3 乡村旅游的特点与价值4.4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规划4.5 乡村旅游案例分析第五章:旅游景观欣赏的实践与应用5.1 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与技巧5.2 旅游景观的评价与鉴赏5.3 旅游景观摄影与绘画5.4 旅游景观的保护与传承5.5 旅游景观在旅游规划与营销中的应用第六章:城市旅游景观6.1 城市广场景观6.2 城市公园景观6.3 城市街道与建筑景观6.4 城市特色景观与城市符号6.5 城市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第七章: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7.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与特征7.2 山地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7.3 水域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7.4 草原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7.5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第八章: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8.1 国家公园的概念与功能8.2 国家公园旅游景观的特点8.3 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的价值8.4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的规划与利用8.5 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的生态保护第九章:旅游景观与文化体验9.1 旅游与文化体验的关系9.2 旅游景观中的文化元素9.3 文化体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9.4 旅游景观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展示9.5 旅游景观文化体验案例分析第十章:旅游景观欣赏的教育与培训10.1 旅游景观欣赏教育的意义与目标10.2 旅游景观欣赏教学方法与手段10.3 旅游景观欣赏课程设计与实践10.4 旅游景观欣赏培训对象的分类与内容10.5 旅游景观欣赏教育与培训案例分析第十一章:旅游景观与视觉艺术11.1 旅游景观与绘画艺术11.2 旅游景观与摄影艺术11.3 旅游景观与雕塑艺术11.4 旅游景观与建筑艺术11.5 旅游景观艺术创作的实践与案例第十二章:旅游景观与节庆活动12.1 节庆活动与旅游景观的关系12.2 传统节庆活动的旅游景观价值12.3 现代节庆活动的旅游景观创新12.4 节庆活动旅游景观的规划与实施12.5 节庆活动旅游景观案例分析第十三章:旅游景观与可持续发展13.1 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13.2 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3.3 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13.4 旅游景观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13.5 旅游景观与可持续旅游的未来趋势第十四章:旅游景观保护与修复14.1 旅游景观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14.2 旅游景观保护的方法与技术14.3 旅游景观修复的策略与实践14.4 旅游景观保护与修复的案例分析14.5 旅游景观保护与修复的未来趋势第十五章:旅游景观欣赏的未来展望15.1 旅游景观欣赏的新趋势与变化15.2 科技在旅游景观欣赏中的应用15.3 旅游景观欣赏的教育与培训发展15.4 旅游景观欣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5.5 旅游景观欣赏的挑战与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旅游景观的概述、自然旅游景观、人文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城市旅游景观、风景名胜区旅游景观、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旅游景观、旅游景观与文化体验、旅游景观欣赏的教育与培训、旅游景观与视觉艺术、旅游景观与节庆活动、旅游景观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景观保护与修复以及旅游景观欣赏的未来展望等多个方面。
旅游文化与审美
![旅游文化与审美](https://img.taocdn.com/s3/m/2754892b58fb770bf78a552c.png)
布局:(中国山水画章法—虚实相生 置阵布势
有主有次 疏密有致) 山为实 水为虚;景为实 空为虚; 近为实 远为虚;显为实 隐为虚; 物为实 景为虚;曲直开合相宜(见图)
拙政园素图
苏 州 留 园 ︻ 冠 云 峰 ︼ 石
颐和园【谐趣园】
园林石景小品
叠山石审美: 瘦—苗条 棱角凸显—骨感美—刚直不阿精神 透—玲珑多孔 通灵美 — 空灵意境 漏—内孔相通 皱—表面多凸凹褶皱—苍老感—真山之气 清—质纯 清新—阴柔美—清雅气质 丑—奇突怪异—特质美——脱俗境界 顽—阳刚叛逆—阳刚美— 拙—轮廓硬朗—拙朴美—真本性 险—上大下小—奇险美—冒险潜质(独立景)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大陆文化 宗法思想 农耕文化 礼制制度
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内省式文化 君子比德;澄怀味象;崇尚自然
审美文化的地域特征
南方—秀雅阴柔(越剧 评弹) 北方—雄壮阳刚(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作业: 1试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与审美特征。 2试解释“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含义。
第三章 风景与审美观赏
近 春 园 颐 和 园 十 七 孔 桥
花木配置
园之毛发(山石为骨 水流为血) 美学功能与配置: 丰富的色彩美 苍松—浓绿 竹笋—翠绿 柳芽—嫰绿 (主色)红枫 白玉兰 紫薇 粉色芍药 梅兰竹菊 绚丽多彩 芳香宜人 树木清新 兰花清香 桂花幽香 茉莉浓香 (陶醉) 组合美 水边植柳 间种桃花;篱畔缀菊; 斋前立松 墙根插竹;窗吊紫罗; 象征寓意 腊梅傲雪 兰花幽居 竹志高洁 牡丹富贵 莲花自好 石榴多子 松坚不屈 (君子比德、求吉思想)
多元艺术融合: 桃花坞年画
雕刻
织锦
刺绣
昆
曲
越
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套资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套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3d46612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b.png)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全套资料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5、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2、中国古代绘画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中国古代书法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第二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1、楹联常识2、跟着诗词去旅行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3、中国的古塔2、中国的古桥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第四章中国古典园林1、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3、皇家园林——颐和园2、江南园林——拙政园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2、中国的名茶1、中国的四大菜系第六章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的文房四宝第七章中国民族民俗4、蒙古族3、藏族2、满族1、汉族第八章中国旅游景观2、花岗岩名山1、钙华景观4、京杭大运河3、丹霞地貌名山第九章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2、澳门4、英国6、德国5、法国1、香港3、台湾参考资料1、第一章、中国历史文化书目:《史记》、四大名著、《丝绸之路》文章:龙应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史哲》记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南宋》、《本草中国》、《河西走廊》、《神秘的西夏》、《大汉帝国》2、第二章、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书目:《唐诗中的旅游》、《宋词中的旅游》3、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故宫100》、《世界遗产在中国》、《法门寺地宫》4、第四章、中国古典园林书目:陈从周《说园》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5、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味道云南》6、第六章、中国工艺美术书目:《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纪录片:《台北故宫》、《了不起的匠人》、《中国文房四宝》7、第七章、中国民族民俗纪录片:《穿在身上的中国》8、第八章、中国旅游景观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隐秘中国》、《大黄山》、《长江》、《塔里木河》、《这里是西藏》、《第三极》9、第九章、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主要客源国概况书目:《菊与刀》纪录片:《走遍世界》、《鸟瞰世界》10、第十章、中国共产党发展简史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书目:《邓小平时代》、《苦难辉煌》纪录片:《大国崛起》、《辉煌中国》、《忘不了邓小平》。
旅游美学——第五章 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绘画
![旅游美学——第五章 人文景观与审美鉴赏——绘画](https://img.taocdn.com/s3/m/de637039192e45361066f565.png)
中堂 挂轴 册页
形式丰富多彩 长卷 扇面
中 国
绘 画 形 式
西 方
框镜式
旅游美学
4.3 雕塑景观与审美鉴赏 4.3.4 中西雕塑景观比较 5.绘画题材
宗教
自然山水
花鸟鱼虫
中 国
绘 画 题 材
神话
西 方
田园风光 静物画
文人仕女
裸体人物
旅游美学
4.3 雕塑景观与审美鉴赏 4.3.4 中西雕塑景观比较
4.4 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
《送子天王图》局部《释迦降生图》 吴道子
《步辇图》阎立本
旅游美学
4.4 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 4.4.1 中国绘画概述 1.中国绘画的产生与发展 王 维 的 画
旅游美学
4.4.1 中国绘画概述 1.中国绘画的产生与发展
4.4 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设立 了翰林图画院。著名画家:张择端、 李 唐 、苏轼、马远、米友仁、杨无咎、郑思肖
旅游美学
李唐的画
旅游美学
4.4 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 4.4.1 中国绘画概述
2.中国绘画的种类 文人绘画
1.按创作思想及审美情趣
宫廷绘画 民间绘画
山水画
2.按表现对象(创作题材)
花鸟画 人物画
中 国 绘 画
工笔画
3.按表现手法(笔法)
写意画
半工写画 水墨画
4.按绘画原料与基本技法 设色画 年画 5.按特定用途和特殊材料 寺观壁画 铁画 贝壳画 剪纸
高度概括、突出主题的表现手法
旅游美学
4.4 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 4.4.3 中西绘画艺术审美比较 1.艺术追求
神似
形似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50ea026148d7c1c708a14590.png)
旅游文化学第一章绪论1、1977年由被称为旅游业教育先驱者的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首次提出“旅游文化”概念。
2、国外旅游文化的研究的特点:①比较注重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
②旅游文化研究已超越旅游经济的研究。
③重视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
④旅游文化研究多以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为着眼点。
3、1984年第一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分册中,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的概念。
4、旅游文化学理论研究框架:“三要素结构论”(建立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认知构架上)和主体结构论。
5、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
6、旅游文化学内容体系(图)21页7、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属于旅游学和文化学交叉与综合性质的学科8、旅游文化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调查法、③比较法、④田野工作、⑤模型或模式分析、⑥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文化的本质与特征1、旅游文化本质与相关范畴的认识框架(图)35页2、旅游文化的特征:①一般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对象性、价值性、时空性、民族性、继承性②基本特征:流动性、开放性3、旅游文化定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在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中所营造的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是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以旅游目的地作为最终极的载体相互作用、共创共生的过程和结果,是由旅游活动引致并迸发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其实质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
第三章旅游文化的形成、功能与地位1、旅游文化形成机制模型(图)68页2、旅游文化的功能:①改塑自然;②发展文化;③推动社会;④繁荣经济;⑤陶冶人格3、旅游文化功能:从旅游者角度:神话传说、游记文学(游记、旅游诗等)、山水画、旅游摄影和历史遗踪从旅游业角度:神化、史化、名化、附会、创造第四章旅游审美文化1、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优美、壮美、悲美、喜美2、审美特征: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等特征。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e2bb611312b3169a551a449.png)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X100144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旅游英语授课单位:外语与旅游系学时:30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2010-9-6学分: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2011-3-10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酒店管理、导游、旅游英语)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课程,是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工作的基础。
它兼具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是与旅游密切联系的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高专旅游人才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自然景观文化、历史文化及景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饮食节庆等文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为适应导游业务及本专业的其他业务需要和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2课程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标准、课程标准,通过本课程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法:(1)在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领会我国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民族自豪感;(2)在素质方面: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培育学生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3)在能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识别旅游文化的能力、分析探讨旅游文化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高职旅游人才。
1.3课程设计思路在现有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学情,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教学内容----理论适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2)教材:精心评估,科学选用;认真总结(3)教学参考:扩充相关资源,促进教学(4)教学理念: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5)教学设计: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6)采用多种考核模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5da6fc04a1b0717fd5ddb1.png)
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章:1、什么是山水文化?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
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2、艺术价值——人文建筑(亭,廊,桥,塔,台,榭),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3、科学价值:景观——人文景观(考古价值,冶炼价值,建筑价值,水利价值),自然景观(岩熔景观,地貌景观,底层结构,生物景观)4、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致用,比德,畅神,情景交融致用: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比德:将自然物视为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时间:春秋战国畅神: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情景交融: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
5、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1)色彩用色彩来表现人的情绪,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如婚诞喜庆,以大红色代表,使人兴奋,情绪激昂;黑白色象征肃穆和庄重,使人感到静谧和压抑。
所以,在灯具、家具、房间墙壁、饰物等色彩搭配上,最好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2)声音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3)动态与静态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6、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从山水的发生学角度看,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在于:自然山水是一种先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文景观则是人依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随着社会变迁,时代的演进及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旅游地理学——第5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旅游地理学——第5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c70a12208a1284ac9504389.png)
2、作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必须要能够通过对其利用而产 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资源有这样一些内涵:
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 “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 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
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 接待因素; 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 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 可能就是旅游资源。
(3)气候生物
天文/气象景观景型、日照景型、空气景型、 冰雪景型、雾/雾凇景型、气候景型、原始植 物群落景型、风景林景型、风景草原/草甸景 型、观赏花草景型、野生动物栖息地景型、游 憩性渔猎地景型、构景地表土壤景型
(4)其他
上述未包括的自然景观景型
2、人文景系
(1)历史遗产
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军事防御 体系遗址、古城与古城遗址、帝陵与名人陵墓、 皇室/官署建筑群、宗教/礼制建筑群、殿堂、 楼阁、古塔、牌坊/门楼、碑碣、传统建筑小 品、古典园林、近代西洋建筑、名桥、传统聚 落/田园、古井、古民居、石窟/摩崖石刻、 古代水利/交通工程、历史街区、历史纪念地、 革命纪念地
• 即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反映着一
定的地理环境、建筑艺术、民俗、宗教、文化的特点。
4、综合性
• 即在同一旅游地区内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是交错在一起的,很少
孤立存在。
5、季节性
• 即旅游资源受所在地理纬度、地势、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自然
景观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6、永续性
• 即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可以供人们永远利用,而旅游者所带走的只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旅游资源
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
![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7cc6d2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4.png)
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在当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了一种热门的文化活动。
许多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选择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旅游。
人们旅游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有的是想要体验不同的文化,还有的是为了欣赏各类风景名胜。
在本文中,我将主要讨论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的联系与关系,并且探讨旅游文化的不同方面所体现的影响。
所谓“风景名胜”,是指自然景观或文化建筑等值得一游观赏的景点。
一些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如古代的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现代的欧洲城堡、美国大峡谷等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通过旅游,人们会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可以帮助人们增长见识,获得新的知识。
风景名胜与旅游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风景名胜为旅游提供了场所。
没有那些令人着迷的风景和历史遗迹,旅游活动就不能如此成功。
其次,旅游活动为风景名胜提供了持续的关注和市场。
除了作为自然和历史遗产的保护者,许多风景名胜还发展了旅游业,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财富。
最后,风景名胜和旅游文化相互依存。
传统的旅游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现代的旅游业和技术趋势也创造了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
同时,旅游文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影响。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交流与沟通。
通过旅游活动,人们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交流不同地区的观点和思想,促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和更多的文化融合。
此外,旅游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利益,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旅游安全和生态环境方面,旅游业也需要负起一定的责任,例如保证旅游安全、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等。
总之,风景名胜和旅游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分割的。
旅游文化对社会和经济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活动也为全球文化传播和认知创造了更多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旅游文化的作用,保护和维护这些美丽的风景名胜,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