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合集下载

6.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名词

6.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名词

6.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名词一、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1.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系统培训,达到个人竞技高峰,一直到停止竞技训练活动的完整训练过程。

2.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3.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两年以上特定时间的多年训练过程,是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组成部分。

4.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时间区域,都构成一个区间。

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称为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5.基础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持续时间为3~5年,主要任务为根据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发展基础运动能力。

6.启蒙训练:对儿童少年所进行的最初始的基础训练,目的在于引导他们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学习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打好初步的身体基础,为今后从事某一个运动项目的专门训练做好准备。

7.专项训练:采用专项运动的本身,或与专项在动作结构上、能量供给上、对机体的作用上相似的手段所进行的训练,其目的在于直接提高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身体机能,专项运动素质,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以及专项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以促进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8.专项提高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持续时间4~6年,主要任务为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9.训练年龄:运动员系统参加运动训练的年限。

运动员通常需经过6~10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成为国际水平的选手,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可达15~20年。

10.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经济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11.最佳经济训练阶段: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持续时间4~8年,主要任务为创造专项优异运动成绩。

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计划
二、专项提高和最佳竞技阶段区间性计划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计划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计划
1、任务:发展一般运动能力。协调放在首位。 5-6岁节奏感,后灵活性、反应、空间定向能 力,9岁平衡与准确性。 (协调→柔韧→有氧能力、反应速度→最 大速度、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 力量耐力。) 2、负荷:体现负荷量,不是负荷强度。防止 “拔苗助长”。
第十章 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与阶段性
二、竞技能力遗传性与获得性的最佳组合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训练的各个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3-5年)、专项提高阶段 (4-6年)、最佳竞技阶段(4-8年)、竞技 保持阶段(2-5年) 二、全程性训练的负荷特点(内容、负荷量度) 1、基础训练阶段:协调能力、基本技术 2、专项提高和最佳竞技阶段:专项竞技能力 3、竞技保持阶段:心理稳定性
二、专项提高和最佳竞技阶段区间性计划 1、(2)特征:体能类项群,先专项运动素 质;技能类项群,先发展技能和战术。 2、负荷安排的特点 分逐步提高和波浪形提高。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计划
1、任务:保持和提高心理稳定性,激励
继续比赛和取得成绩的动机。学习训练 理论。延长竞技寿命。 2、负荷特征: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 竞技阶段。自我训练为主。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运动训练的组织与训练计划的制定

2)内容与负荷特点 1、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
2)双周期 (357页)
423页
4、恢复周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3)负荷特点 414页
1)任务 428页 2)内容与负荷特点 428页
四、课时训练计划的制定 (一)类型
1、身体(体能)训练课 2、技战术训练课 3、综合训练课 4、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二)具体安排
1、基本训练周
1)任务 406页
2)内容与结构特点 406页 1)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单周期 (356页)
3)负荷特点 414页 3)竞技保持阶段的其间训练计划
7、选择训练方法手段
2、赛前训练周 1)提高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消失
恢复时期
1)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一)运动训练周期的类型
1、多年训练周期 2、年度训练大周期 3、中周期 4、小周期 5、日周期
(二)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1、多年训练计划 2、年度训练计划 3、阶段训练计划 4、周训练计划 5、课时训练计划
四、运动训练计划的内容与制定步骤
(一)准备性部分 1、状态诊断 2、训练目标建立 (二)指导性部分 3、划分训练阶段 4、确定各阶段的任务 5、比赛序列的安排 6、规划负荷的变化趋势 (三)实施性部分 7、选择训练方法手段 8、确定各手段的负荷量度 9、恢复措施 (四)控制性部分 10、规划检查评定的时间、内容、标准。
2、赛前训练周 1、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三、运动训练计划的类型
保第持二节运动训使练计运划的比动制赛定时员期 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与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 集中到专项竞技中。 1、身体(体能)训练课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研究表明,在我国奥运级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平均
年龄为:年;女运动员为:年。男子难美性项群最长,耐 力项目最短。不少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最佳竞技年龄出现 下降的趋势。
年限 体能主导类
技能主导类
<10
耐力
表现准确性、格斗性
=10
速度性 力量性
>10
表现难美、隔网、同场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举重运动员多年训练参数对比表
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提高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竞技保持阶段
全年训练天 数
224
260
280
300
月训练天数
20
全年训练次 数
224
24
26
26
370
420
450
全年总时数
224-336
555-740
840-1050
900-1125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表
阶段
主要任 务年限源自发展一基础训练般 运动能
3-5

提高专
专项训练
项 竞技能
4-6

创造优
最佳竞技
异成 4-8

努力保
竞技保持
持竞 技水
2-5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体能主导类项目
技能主导类项目
1、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 2、多项基本技术 3、一般心理品质 4、基本运动素质
1、专项运动素质 2、专项技战术 3、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知识
1、专项技战术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心理品质 4、专项理论知识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授课学时:54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课程性质、任务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

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

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动机激励原则一、动机激励原则释义二、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释义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系统训练原则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释义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第六节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七节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八节直观教练原则一、直观教练原则释义二、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九节适时恢复原则一、适时恢复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需要原则释义、动机激励原则释义、有效控制原则释义、系统训练原则释义、周期安排原则释义、适宜负荷原则释义、区别对待原则释义、直观教练原则释义、适时恢复原则释义,理解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掌握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要点、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二、程序训练法第三节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三、重复训练法四、间歇训练法五、持续训练法六、变换训练法七、循环训练法八、比赛训练法第四节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理解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训练三、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定义二、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柔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四、柔韧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节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四、灵敏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理解身体形态及其训练,掌握力量素质及其训练、速度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及其训练、柔韧素质及其训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第二节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主体因素二、客体因素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第五节运动技术评价一、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二、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三、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四、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特点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理解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运动技术评价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战术能力三、竞技战术与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与完整训练法二、减难与加难训练法三、虚拟现实训练法四、想像训练法五、程序训练法六、模拟训练法七、实战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二、培养战术意识三、培养战术运用能力四、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五、重视战术组合六、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理解战术训练方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掌握战术方案的制定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第二节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智能概述二、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运动智能概述,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第二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第三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理解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掌握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比赛系列的安排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了解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掌握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三、训练课的结构四、训练课的负荷量度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理解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掌握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第一节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一、运动队管理的思想基础二、运动队管理的组织保障三、运动队管理的法规依据四、运动队管理的经济基础五、运动队管理的人本原则第二节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第三节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运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基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

考研《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

考研《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常考名词解释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项群: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 基本特征: (1)以准备和参加一次或一组重大国内国际比赛为单位予以规划 和组织实施。 (2)专项提高阶段,主要参加青年比赛、全国运动会。 (3)在最佳竞技阶段,主要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国际比赛。 2、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1)进入专项提高阶段:比较明显地逐步承受较大的专项训练负荷。 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有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可以逐年提高, 有些呈波浪式发展。 (2)进入最佳竞技阶段:要特别细致的安排负荷,负荷呈波浪式, 保证运动员能以充沛的精力和理想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竞争, 取得理想的成绩。 3、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的高原现象 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 (2)对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 (3)训练不当及环境不良的影响 (4)运动员自身的主观努力下降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 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 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 与规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全程性多年训练包括:基础训练阶段 专项训练阶段 最佳竞技阶段 竞技保持阶段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
第十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 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 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 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在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训练的负荷通常低 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更多地 按照自己感觉掌握并控制训练过程。 运动员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服 从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总体要求,注意各个 阶段之间的有机衔接。

运动训练学(第十章)

运动训练学(第十章)
➢任务:专项技战术、专项身体素质、专项心理品质、训 练理论知识
2、负荷特征
主 要 特 征 是 逐 年 增 加 , 逼 近 极 限 ( 参 看 P 3 4 2 , 图 )
三、最佳竞技阶 段
➢系统的4~6年的专项训练,已经可以使运动员的体能 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熟练地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并培养 出参加艰苦的训练与激烈比赛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就 是说,运动员在各方面都臻于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 到高峰,进入了最佳竞技阶段。
3-20 次课 训练实施 0.5-4 小时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
准备部分
确定训练任务及指标

划分训练阶段、

确定各阶段训练任务
检 查

指导部分
确定基本对策
定 的
安排比赛序列
时 间
规划负荷变化的趋势
、 内
选择训练方法及手段
容 、
实施部分
确定各手段负荷量度
指 标
确定恢复措施
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及流程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最佳竞技阶段 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竞技保持阶段 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负荷特点
循序渐进 留有余地 逐渐增加 逼近极限
保持高水平
保持强度 明显减量
第二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都构成 一个区间。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 就称做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如两届奥运会之间4年的训 练计划,6年中学学习期间的训练计划等等。
车轮式的训练,让尚在豆蔻年华的小郭萍饱受折磨,她经常脚疼,抱着自己 的小脚哭泣,“但教练给我打上封闭针,第二天接着训练”。
2012年12月14日,当北京麦瑞骨科医院的医生打开她双脚时极度震惊,医 生说:“没见过哪个像你这样,两脚的脚趾全部骨折过……” 副院长王正义 称,在发育早期,过度而不科学的训练,是导致郭萍双脚畸形的主要原因。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一,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项群:指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即按不同训练方法和内容体系划分,可划分为技能主导类项群和体能主导类项群。

三,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成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专项竞技过程之中。

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补和代偿,使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四,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地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律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直观教练原则:指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形象思维,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附近篮球长期培训训练计划

附近篮球长期培训训练计划

附近篮球长期培训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基础训练(1个月)1. 基本动作训练在篮球训练的第一个阶段,我们将重点进行基本动作的训练,包括运球、传球、投篮、防守等基本动作的练习。

在这个阶段,我们将通过反复练习和模仿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动作来提高运动员的基本技能水平。

2. 专项训练除了基本动作的训练之外,我们还将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包括灵活性、爆发力、速度等的训练。

这些训练将有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加敏捷和灵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理论学习在这个阶段,我们还将对运动员进行一些篮球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比赛规则、战术策略、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篮球比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第二阶段:技术提升(3个月)1. 进阶技能训练在这个阶段,我们将深入练习各种技术细节,包括变向运球、跳投、上篮等技术动作。

我们将通过反复练习和分解动作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2. 战术训练在技术提升阶段,我们将开始进行一些战术训练,包括团队配合、阵型调整、战术布置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战术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比赛中的战术要求,提高他们的比赛实战能力。

3. 体能训练除了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之外,我们还将加强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包括耐力训练、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面的训练。

通过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比赛中更加具备抗压能力。

第三阶段:比赛实战(6个月)1. 实战演练在这个阶段,我们将进行大量的实战演练,包括模拟比赛、对抗训练、实战训练等。

通过实战演练,可以让运动员更加熟悉比赛的紧张氛围,提高他们的比赛技战术表现。

2. 比赛经验积累除了实战演练,我们还将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包括参加各种篮球比赛、接触各种比赛情况等。

通过比赛经验积累,可以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提高他们的比赛经验。

3. 心理训练在比赛实战阶段,我们还将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包括心理调控、心理素质提高、比赛心态等方面的训练。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
训练课 的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综合训练课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恢复、调整训练课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见P431-432
二、训练课的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
个人练习 集体练习 分组练习
比赛安排可单独详细制订) 各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 重点运动员解决的主要问题 队伍管理、科研保障等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时间跨度:4—10天。 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P406 表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员的训练过程: 5—9岁 准备阶段 9—11岁 基础训练阶段 11—13岁 提高运动技巧阶段 13岁以上 高水平训练阶段
2.以水平为主来划分阶段 见教材323页表10--2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见教材325--327页表10-5、表10-6、表10-7等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31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有一定的规律
自学:P365-377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 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P378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P385-387
参赛数量方面
表 张帅2009~2011年单打参赛级别和参赛数量统计表
大满 强制 超5赛 顶级赛 国际

赛 205万 61.8- 赛
ITF
合 计
年度
450万
1 2 3-4 5 6 7 8 9 10-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2.竞技体育的结构: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1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15.竞技能力结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6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7运动员状态诊断: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1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9.运动训练管理: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20.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21.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国家对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2.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训练决策系统,训练实施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医学保障系统,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23.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思想教育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科技服务管理,运动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财务后勤管理。

24.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党团组织建设,专业文化科学习管理,运动训练管理,生活和营养医务监督管理。

第七讲 多年训练计划

第七讲 多年训练计划

保持 强度 明显 减量
1. 专 项 技 、 战术 2. 专 项 运 动 素质 3. 专 项 心 理 品质 4. 训 练 理 论 知识 1. 心 理 稳 定 性 2. 专 项 技 、 战术 3. 专 项 运 动 素质 4. 训 练 理 论 知识
逐年 增加 逼近 极限 在高 水平 区间 起伏
竞技保持 阶 段
2~5
2. 专 项 运 动 素质 3. 专 项 技 、 战术 4. 训 练 理 论 知识
第六讲 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 的总体规划。一般是针对两年以上的训 练过程的设想和安排,时间跨度可达十 几年。 目的:主要是从战略角度出发,从总体 上、发展上对运动员多年的训练过程进 行宏观规划,对年度和大周期训练计划 具有指导意义。
3~5
1. 2. 3. 4.
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 多项基本技术 一般心理品质 基本运动素质
循序 渐进 留有 余地
专项提高 阶 段
提高专 项 竞技能 力 创造专 项 优异成 绩 努力保 持 专 项 竞技水 平
4~6
最佳竞技 阶 技、 战术 3. 专 项 心 理 品质 4. 训 练 理 论 知识 1. 心 理 稳 定 性

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所有安 排和要求,最终为最佳竞技阶段训练任 务的完成服务;在最佳竞技阶段,运动 员所获得的竞技水平,是多年训练成果 的主要评价;竞技保持阶段是为保持最 佳竞技阶段的延续。
训练重点内容及顺序 阶 段 主要任务 年 限 体能主导类 技能主导类 负荷特点
基础训练 阶 段
发展一 般 运动能 力

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体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要想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能,需要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来实现。

多年训练计划就是为了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体能而设计的。

首先,多年训练计划的核心是长期坚持。

无论是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还是灵活性训练,都需要坚持每天进行一定的训练,而不是一时兴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有长期坚持,才能逐渐提高体能水平,增强身体素质。

其次,多年训练计划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能水平和身体状况,因此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对于想要增强肌肉力量的人来说,可以进行重量训练和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对于想要提高心肺功能的人来说,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和持久性训练。

另外,多年训练计划也需要注意合理的休息安排。

训练是为了让身体更强壮,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休息安排,反而会适得其反。

适当的休息可以让身体得到恢复,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身体疲劳和受伤。

因此,多年训练计划中,合理的休息安排同样重要。

最后,多年训练计划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训练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计划。

比如,如果你的目标是减肥,那么你的训练计划就需要包括有氧运动和控制饮食;如果你的目标是增肌,那么你的训练计划就需要包括高强度的力量训练和高蛋白饮食。

综上所述,多年训练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训练内容、合理的休息安排和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体能。

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多年训练计划,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体能水平。

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求

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求

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求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整个体育运动发展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计划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的成长和素质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运动队的整体竞技水平。

以下是多年训练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要求:一、考虑运动员的成长和个人差异一个好的多年训练计划要考虑到每位运动员的成长和个人差异。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体型的运动员,其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都是有所差异的,这些因素都需要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以便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运动员综合发展的计划。

二、确定训练目标和计划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第一步,是要明确训练目标和计划。

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运动项目,训练目标和计划也会有所不同。

要顺应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和技术等发展特点,明确训练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出具体的计划,并针对实际情况时时调整。

三、注重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多年训练计划的基础。

要注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及技术训练,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下一步的专业化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差异化训练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因此在制定多年训练计划时,需要运用差异化训练。

也就是为每位运动员制定适合自己的专项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

五、合理的竞赛计划竞赛是训练的一部分,要制定合理的竞赛计划。

竞赛都是有一定周期的,需要考虑运动员和队伍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状况,为每一个比赛做好充足的准备,争取取得最佳成绩。

六、注意休息和保养训练计划不仅包括训练,也包括运动员的休息和保养。

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休息和保养计划,保证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身体损伤或锻炼不足导致的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全面考虑运动员的成长和个人差异,明确训练目标和计划,注重基础训练和差异化训练,制定合理的竞赛计划,注意休息和保养,这些都是制定一个好的多年训练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提高运动员综合实力和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保障。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2.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运动员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通常可以 比较明显地逐步承受较大的专项训练负荷。根 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有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可 以逐年提高,有些则应波浪式地发展。而当运 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之后,由于多年承受高 度负荷和高水平激烈竞赛的影响,也常常由于 伤病的积累致使许多运动员难以继续承受大负 荷的训练。

通过改善球队成员的组合特征,提 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以下四 点: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 间的积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
(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运动员度过自己的最佳竞技年龄区间之 后,其自然发育过程中会逐步出现体能下 降的趋向,长时间的紧张训练和激烈比赛, 也会使得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饱和和疲劳, 对连续参加竞技、创造优异成绩及获得荣 誉的激情下降,甚至产生冷漠感,加之年 轻对手的出现,训练伤病的积累,长期从 事竞技运动之后产生的对安逸生活的渴求, 以及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运动员会产 生退出竞技舞台的愿望.
4.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 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集 体项目运动队集团竞技能力的发 展也必然经历着提高→成熟→衰 退的过程,尹洪满等的研究描述 了这一过程的阶段特征。


多年训练过程中,保持不同阶段 训练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也突出地 反映在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组建和调 整中。与单项运动队不同的是,一 个球队要求保持其成员年龄的相对 集中,以利于在同样的基础上发展 他们的竞技能力,并力求使他们在 最佳年龄区中同步达到最高的竞技 水平。




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随着运动员进人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 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不依人 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 (2)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 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 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 弱。 (3)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 环境的不良影响。 (4)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 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知识点

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知识点

6.1.1全程性、区间性训练计划实施与控制要点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到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再至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

二、在多年训练计划中无论是训练负荷的内容,还是训练负荷的量度,都依训练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应注重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在专项提高阶段及最佳竞技阶段中,则要重点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首要因素;在竞技保持阶段,应把运动员心理稳定性的保持和提高放在训练的首位。

在训练负荷的量度上,由基础训练阶段到专项提高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应明显增加;而由最佳竞技发展阶段转入竞技保持阶段,周训练的课次则应逐渐减少。

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不同训练阶段,负荷量的变化应服从于运动员身体发育及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如果把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最大负荷量定为百分之百,那么,在竞技专项化开始阶段和竞技深化阶段,负荷量应分别控制在45%-50%和70%-80%之间。

按这一比例安排训练负荷,将有助于保持各阶段之间的良好继承性。

三、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是指对两年以上特定比赛周期训练安排。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与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相比,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更为深入和具体。

四、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计划,在发展协调能力的训练内容配置中,应注意不同年龄的适宜训练内容;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配置上,随年龄的增长,应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

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安排,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少年儿童来说,应采用适宜的负荷量度并且要逐步增加,这样可使有机体产生新的生物适应,从而有效地提高竞技能力。

但过度的负荷,却会对儿童少年的内脏器官及支撑运动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

许多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实践证明;儿童少年在基础训练阶段的负荷不是越大越好,经常性的大强度过度负荷,会导致他们的运动生涯提早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中,日益 重视协调能力的作用,把协调能力看作是 发展运动员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基础。而儿 童时期正是发展协调能力最有效的时期。 如图10-5所示,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 应将发展协调能力的训练放在首位。鉴于 田径等项目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阶段是从 10-12岁开始的,因此,应注意在发展协 调能力的同时,适当安排运动素质的训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渐增加素质训练的 比重。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 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1.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与训练任务

运动员在成功地接受了3~5年的基础训练之后, “少年”项目运动员通常从10~12岁起,“成人” 项目运动员从14~16岁起,便进入了专项提高阶段, 致力专项竞技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通常延续4~6 年。一般情况下,系统的4~6年的专项训练,已经 可以使运动员的体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熟练地 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并培养出参加艰苦的训练与 激烈比赛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运动员 在各方面都臻于成熟,竞技能力接近或达到高峰, 进入了最佳竞技阶段。

通过改善球队成员的组合特征,提 高球队集团竞技能力应注意以下四 点:
(1)保持处于不同竞技能力发展阶段的球员之 间的适宜比例



(2)保持适宜的平均累积配合训练年限
(3)采用全国选拔式组建国家队
(4)选用适宜的队伍更新方式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运动员度过自己的最佳竞技年龄区间之 后,其自然发育过程中会逐步出现体能下 降的趋向,长时间的紧张训练和激烈比赛, 也会使得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饱和和疲劳, 对连续参加竞技、创造优异成绩及获得荣 誉的激情下降,甚至产生冷漠感,加之年 轻对手的出现,训练伤病的积累,长期从 事竞技运动之后产生的对安逸生活的渴求, 以及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运动员会产 生退出竞技舞台的愿望.
4.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结构调整与集团竞 技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同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集 体项目运动队集团竞技能力的发 展也必然经历着提高→成熟→衰 退的过程,尹洪满等的研究描述 了这一过程的阶段特征。


多年训练过程中,保持不同阶段 训练连续性的重要意义,也突出地 反映在集体项目运动队的组建和调 整中。与单项运动队不同的是,一 个球队要求保持其成员年龄的相对 集中,以利于在同样的基础上发展 他们的竞技能力,并力求使他们在 最佳年龄区中同步达到最高的竞技 水平。
3.优秀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高原现象

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 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 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 有下降的现象,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 “高原现象”(邹向明、田麦久,1988)。 如第23届奥运会男子举重冠军陈伟强、 男子步枪射击世界纪录创造者林波,他 们在多年训练过程中都曾出现过“高原 现象”。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儿童开始参加基础训练的年龄依项目的特点 而不同。参加田径等“成人”项目的训练,宜从 10~12岁开始,这时正值读小学五、六年级或初中 一年级;而为培养体操、艺术体操、跳水、游泳 等“少年”项目的优秀选手,则应从5~8岁开始, 这是幼儿园大班或小学一年级的年龄。为了使有 才能的竞技选手从一开始就能得到系统的科学的 训练,业余体校、运动学校的教练员,以及组织 课外训练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对儿童少年基 础训练阶段3~5年(表10-11)的训练进行统一的筹 划,制定出区间性的多年训练计划。




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随着运动员进人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 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不依人 们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规律。 (2)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 所采用的习惯性训练方法和手段高度适应,难 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的效应自然减 弱。 (3)训练不当(包括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 环境的不良影响。 (4)运动员由于训练以及经济、人际关系、自 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主观努力的下降。
2.两个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运动员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通常可以 比较明显地逐步承受较大的专项训练负荷。根 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有些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可 以逐年提高,有些则应波浪式地发展。而当运 动员进入最佳竞技阶段之后,由于多年承受高 度负荷和高水平激烈竞赛的影响,也常常由于 伤病的积累致使许多运动员难以继续承受大负 荷的训练。


在竞技保持阶段,运 动员训练的负荷通常低 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 竞技阶段。运动员更多 地按照自我感觉掌握并 控制训练过程。 运动员区间性多年 训练计划的制定,必须 服从于全程性多年训练 计划的总体要求,同时 要注意到各个阶段之间 的有机衔接。

在发展协调能力训练内容的配置中, 亦应注意不同年龄的适宜训练内容。德国 学者认为,儿童从5-6岁起即可有效地发展 节奏感,继而应安排发展灵活性、反应及 空间定向能力的练习,9岁起可着力提高其 平衡与准确能力。

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的训练内容的配置 上,随年龄由小至大,应按照柔韧→有氧 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 最大力量、无氧耐力及力量耐力的顺序予 以安排。
2.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

安排参加基 础训练的少年 儿童的训练负 荷时,必须严 格遵循循序渐 进的原则。

训练负荷的循序渐进和竞赛项目的系列设置, 为少年儿童基础训练阶段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 保证,有利于运动员打好基础,有利于进入专项提 高阶段训练后大幅度地提高竞技水平。如果教练员 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为12~15岁的少年儿童制定 不切实际的指标,或为了要求过早提高成绩,模仿 优秀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迫使少年儿童承受过大的 训练负荷,其结果虽可能带来运动成绩的一时提高, 但却会给他们的多年训练造成严重障碍,甚至导致 运动生涯的过早结束。这是我们在制定基础训练阶 段的多年训练计划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的。

高原现象并非不可避免或不能克服。针对上述致 因采取相应对策和有效措施是训练管理干部、教练 员和运动员共同的任务。应注意随着运动员专项竞 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大训练负荷;根据运动 员竞技能力结构特征的动态变化,随时调节训练负 荷的内容以及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对处于青春发育 期高峰而出现内分泌紊乱、协调性下降、体重增加 的青少年选手,特别是女运动员,应及时调整其阶 段性训练目标,及时改变负荷的安排及要求;对于 已出现明显的过度训练及严重运动伤病的选手,应 采取果断措施,保证其健康状况的充分恢复;对因 受外界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或放松自我要求而主 观努力下降的运动员,应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激 发他们强烈的训练动机和成功期望。
主讲人:XXX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全过程中的 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区域, 都构成一个区间。对两 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 的训练过程的设计,就 称做区间性多年训练计 划。如两届奥运会之间4 年的训练计划,6年中学 学习期间的训练计划等 等。
目录



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 计划 二、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三、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 计划


因此,在这一阶段训练中,要特别注意细 致地安排负荷。负荷通常呈波浪形,有起有伏, 有张有弛,保持明显的节奏,从而保证运动员 能以充沛的精力和理想的竞技状态参加激烈的 竞争,取得理想的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能经 历个人的最佳竞技阶段。过小或过度的负荷, 训练内容的选择及其程序安排的不当,都会影 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顺利发展,使运动员的竞 技潜力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从而也就不 可能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个人最高的竞 技水平,这样的运动员一般不能完整地经历多 年训练的全过程。
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训练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

运动员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 般运动能力。在这一阶段中,首要的 具体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 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 项目的基本技术。通过这些练习和参 加初级的比赛,培养运动员的一般心 理品质,并相应地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和 最佳竞技阶 段中训练任务的内容及其序列都是相同的。 首先,努力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 因素,或是体能或是技能。对体能主导类 项群,首先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同时要不 断完善专项运动技术;对技能主导类项群, 首先发展技、战术水平,同时要认真增强 运动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训练理论的学 习,以提高其训练的自觉性。

运动员的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 的训练,通常是以准备和参加一次或一组 重大国内国际比赛为单位予以规划和组织 实施的。在专项提高阶段,主要参加青年 比赛、全国运动会,而在最佳竞技阶段, 则主要参加全国运动会和国际比赛。多数 重大的全国性及国际比赛的举办均以4年为 一个周期,因此,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也 常以4年为单位,进而又分成若干个年度训 练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