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生活在我身边的人》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生活在我身边的人》部编版
1.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使其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2.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家乡人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和风俗,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观察、访问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和社会调查能力;
举例:邀请家长或社区老人讲述家乡的传统故事,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4)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意识需要长期培养,二年级学生可能对环保问题认识不足,教师应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举例:组织户外实践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环保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6.教学评价方面: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成果展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更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和传承家乡人的优秀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关爱身边的人: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家人、朋友和邻里,关注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付出。
举例:讨论如何关心生病的同学,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关爱行动,如问候、送作业等。
(3)家乡传统文化和风俗: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举例: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家乡的公共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需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生态观。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7条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11条将“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作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与,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创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有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我们认为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认识家乡才是立体的、完整的。

本课编写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自主探究获取信息,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感受他们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同时,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两个教学观念,即学生对家乡人的了解关注需要从家乡名人走向家乡的普通人,需要从了解事迹走向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

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生命的融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真实而非虚假的感受。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调查过程中生成对家乡人敬佩、热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知识储备少,缺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们和很多家乡人都没有直接的接触。

因而,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身边家乡人的事迹,从而感受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学生探究调查过程中培养与周围人友好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对家乡认同的重要方面,对家乡人的认同中除了包含对家乡人的理解与尊重的情感态度外,还包含了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家乡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主动与家乡人友好相处,传递家乡人彼此间的温暖是本课的重难点。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天津市和平区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周虹一、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3课。

本课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交流与细节中怀着积极学习家乡人身上宝贵的品格,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本单元前2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

本课在此基础上,侧重于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人文环境培育着人的品行。

从物与人两个综合的维度上认识家乡才是立体的、完整的。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家乡这一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有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每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自己的家乡人受到赞美或者赢得胜利时,心里都会很高兴,而且从学生自身也希望家乡能出现越来越多的名人。

但学生对身边默默付出的家乡人关注的比较少,在课上需要老师加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2.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3.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4.激发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5.学会与他们友好交往。

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五、教学难点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

六、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可敬的家乡人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引导学生从观察家人开始,不断扩大视野,引出课题,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我们一天天在长大,你的家人一定为你做了很多事情吧,快一起来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分享。

师:全家人每个都在关心你、爱护你,为你的成长而操劳着,他们是你最亲最爱的人。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父母带给我们的爱,还有许多身边的人带给我们微笑和温暖,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身边熟悉的人吧。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示了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使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家乡人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

此外,学生可能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地域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家乡人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点评要点。

3.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家乡文化、风俗和人物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如勤劳致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乡人的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人的尊敬之情。

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三套说课稿】

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共三套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爱我们班》。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程序”、“说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研说,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课,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侧重引导学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育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形成对家乡家立体的、完整的认识。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的群体,本课中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家乡人的工作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

其中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二、说学情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生活地方的美好,以及当地丰富的物产,初步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但对自己与身边人共同生活,相偎相依关系的认识还不充分。

2.二年级学生对自已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教学目标:1.说出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2.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

3.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家乡人产生理解、尊重和认同。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走近伟人事激发爱乡情《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人教版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

韶山,因为一代伟人诞生在此而蜚声中外。

韶山也因此形成了以伟人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城市。

毛泽东是闪耀在中国历史天空的巨星,作为主席家乡的学生,更应该了解主席,传承红色文化。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课,我把它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专门了解毛泽东。

了解伟人事迹,感受伟人风范,是本文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成立学习小队,布置搜集任务,让学生体验“真”起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家乡,我们的家乡有着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

讲到家乡人,学生第一应该了解毛泽东。

毛泽东离低年级孩子的生活已经久远,如何让主席的故事和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同时逐渐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前实践活动主动去获取。

在检查每组的搜集任务时,我有了惊讶的发现。

比如故园队在父母的指导下搜集了外界人士对主席的评价,通过走访、调查理解到了毛主席的感人的小故事。

星火队的小朋友了解到了毛主席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的孩子把自己选择理解的景点制作了精美的图片、画册、甚至长卷……在课前的学生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毛泽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初步构建了主席、自己和家乡的关系,幸福和自豪感也被激发。

二、开展“多彩活动”,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空洞的说教只能让学习过程冗长无趣。

道德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但又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观点才能让学生所接受,从而指导学生的行为。

本课的教学,我从主席诞辰各地游客涌入韶山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找到生活与本课的结合点,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介绍家乡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方面,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可爱之处,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己所在的家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还比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对家乡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身边的家乡人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家乡的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对家乡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方式,学生能主动发现和了解家乡的特色人物和产业,培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家乡的可爱,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学习家乡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人物、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3.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家乡人物和产业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包括两个话题: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和可敬的家乡 人。第一部分通过介绍身边各行各业给过我们帮助的人,让学生了解社会 上存在着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人们之间是可以互相帮助的,学会 正确人际关系,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和睦 相处,感恩别人对自己的帮助。第二部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典型模范代 表的事迹,理解他们的优秀品质,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优秀品质,这 些优秀品质对社会的影响和教育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 信念和价值观,自觉地把高尚的道德精神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 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生活在我身边的人
八、说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调查过程中生成对家乡人敬佩、热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生 活圈子狭窄,知识储备少,缺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们和很多家乡人都没有直接的 接触。因而,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身边家乡人的事迹,从而感受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良好 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感受与家乡人相处的温暖。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是最有 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身边接触最多的人,如邻 居、校工、文具店阿姨、帮自己打过针的护士说起,联系生活实际,在一个个生动的 生活故事中,丰富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家乡人的友善,学会相互关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与尊重。本课以情感体验为主要学 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观 看“送奶工的一天”视频,走上街头调查采访,邀请家乡名人互动,召开家乡名人故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2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介绍家乡的人和事,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家乡人的特点、家乡人的贡献等,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培养他们尊敬家乡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己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特点,认识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2.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尊敬。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尊敬。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和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家乡人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家乡人案例和图片。

2.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3.布置教室,营造温馨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美丽风景和家乡人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呈现几个家乡人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家乡人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身边的家乡人,分享他们的事迹和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家乡人,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家乡人的可亲可敬之处。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巩固(5分钟)提问:让学生回答家乡人的共同特点和他们的贡献。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大单元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共有两个话题,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个话题《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以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建立起与家乡人共存的生态关系。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七条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这一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感,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学情分析“家乡人”的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抽象的和有距离的。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在身边的人开始,帮助学生不断扩大视野,了解家乡人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家乡人,明白他们的可亲。

2.借助视频和情境,感恩家乡人的付出。

3.依托体验、活动,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感谢。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为家乡服务的不同行业家乡人的工作,从而产生理解、尊重、认同。

难点:培养理解、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使用教材的构想通过教材图片的呈现与小主持人的话,帮助学生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教学流程一、观看家乡美景,引入家乡人话题1、同学们,现在老师要播放一段视频,请你们仔细观察,用心发现视频中所展现的是哪里的美景。

2、播放家乡视频泰山挑山工视频环卫工3、交流:这是哪儿的美景?对,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泰山风景名胜区,请同学们想一想,是谁创造了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是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如此美丽呢?像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就是我们的家乡人(板贴:家乡人),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齐读课题)二、走进身边的家乡人,感受他们的服务(一)走进校园l走近保安1.大家看,这位生活在你们身边的家乡人,你们认识吗?(保安)你们有没有用你们的小眼睛仔细的观察过,保安叔叔每天都在为我们做些什么?他的工作仅仅是这些吗?今天很荣幸,老师把我们的保安叔叔请到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一天是怎么工作的。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人教版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第15课,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

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逐渐发展,可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尊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提高对家乡的认同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素材,直观地展示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历史和人物。

3.教学环节一:家乡的文化1.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家乡的特点。

2.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介绍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俗、传统手工艺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文化。

4.教学环节二:家乡的历史1.教师通过讲述或播放视频,介绍家乡的历史事件或名人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家乡历史。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家乡历史对自己的影响。

5.教学环节三:家乡的人物1.教师展示家乡名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贡献。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需建立在环境和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

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生活的群体。

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为此我们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家乡的公共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需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生态观。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7条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11条将“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作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与,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创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有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我们认为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认识家乡才是立体的、完整的。

本课编写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自主探究获取信息,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感受他们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同时,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两个教学观念,即学生对家乡人的了解关注需要从家乡名人走向家乡的普通人,需要从了解事迹走向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

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生命的融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真实而非虚假的感受。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调查过程中生成对家乡人敬佩、热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知识储备少,缺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们和很多家乡人都没有直接的接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材通过讲述家乡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敬身边的普通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人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尊重他人的认识和实践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敬身边的普通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3.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人,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敬身边的普通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乡人的可爱和可敬。

2.故事教学法:讲述家乡人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交礼仪。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材料,包括家乡人的真实故事、图片等。

2.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礼品、道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家乡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系列家乡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的特点和优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家乡人的故事,学会欣赏和尊敬他们。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家乡人的了解和尊重他人的认识。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板书设计
一、家乡人的职业介绍
1.农民:种植庄稼和蔬菜,为家乡提供粮食和蔬菜。
2.工人:在工厂或建筑工地工作,制造产品或建设建筑。
3.教师:在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调查家乡发展成就:关注家乡的最新发展,如科技园区、新城市建设等,了解家乡的进步,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当地居民。
-深入了解家乡特色产业:调查家乡的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地方小吃等,了解家乡的经济特色,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或访谈当地从业者。
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觉得在课前的自主探索环节,学生们对于家乡人的了解还比较表面,很多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并不清楚。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能会考虑在这个环节加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家乡人的工作和他们对家乡的贡献。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请列举三种你认识的家乡人,并简要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
答案:
-农民:种植庄稼和蔬菜,为家乡提供粮食和蔬菜。
-工人:在工厂或建筑工地工作,制造产品或建设建筑。
-教师:在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2.题目:请解释为什么农民、工人、教师等家乡人对家乡发展很重要?
答案:
-农民:种植庄稼和蔬菜,为家乡提供粮食和蔬菜,保障家乡的粮食安全。
1.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工作特点和贡献。
2.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家乡情怀和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和分享,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和表达。
解决办法:
1.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特点和贡献。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简短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简短

家乡人教学反思是一项迫切需要的任务。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回想起自己在家乡接受教育的经历,并试图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以确保我们的教学方法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对家乡人教学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审视家乡人教学的现状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家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

因为家乡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有限,许多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相对薄弱。

这导致了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由于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引导,一些老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

家乡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都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往往难以突破这些限制,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分析家乡人教学存在的问题根据以上的现状描述,我们可以对家乡人教学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师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相对而言,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引导,更需要家乡的教师们有一颗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心。

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既要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国际视野。

三、提出解决家乡人教学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家乡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的建设性建议:1.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引进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们探索适合家乡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师要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在家乡人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含评价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含评价设计、教学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快看,卖菜的叔叔被评为“诚信模范”了,真了不起!
那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
诚信是立人之本,
诚信是齐家之道,
诚信是交友之基,
诚信是为政之法,
诚信是经商之魂。
2.我们还可以通过名人足迹来寻找可敬的家乡人。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最后,我们进行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可以写具体某个人,也可以写某个职业,并写出评选理由。
学生活动
分享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
填一填。
讲述自己遇到的美好的事
评选最美家乡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身边人无私地帮助自己,他们是多么的可亲可敬,让人感受到温暖。
板书设计
家乡人
身边人 感恩
第二课时 (可敬的家乡人)
课时目标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抒发感受。
思考诚信的重要性。
讲述关于家乡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
对名人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增加对家乡的热爱。
环节三:
教师活动
家乡美丽的山水培育了一代代名人,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身边也有很多普通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服务大众,恪守诚信,爱国敬业,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听着他们的故事,感受着他们带来的正能量。
2.通过收集信息,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3.在认识和了解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之情。
学习重点
了解家乡人,了解身边的人。
学习难点
在认识和了解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之情。
环节一: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反思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感悟雷锋事迹、传承雷锋精神——《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在以往观念中,思政课似乎总与枯燥、乏味挂钩,有时候自己上课也会有此种感受,但又很想有所突破,改变这种困境。

于是,在团队创建后,团队老师就课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在讨论后,就我们的目标迅速达成了一致。

我们要一起合力打磨出一堂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意思、有深度、又饱含思政味道的课,在确定课题时,我们一致认可了《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课题。

这节课是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第三课,上完之后,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以生活为荐,开发课堂资源2022年10月望城各中小学先后开展了“雷小锋”超级运动会,全区学生都踊跃参赛,“雷小锋”这个称号已经初步留在他们心中。

因此,在本堂课备课时,我就想到以此为契机,将“雷小锋”引入课堂,加深学生的印象。

要引入“雷小锋”,就先要让学生了解雷锋并知晓他的事迹,当然作为一名雷锋家乡人,对于雷锋在生活中也会知晓一些事迹,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些了解也只是只言片语。

那么在课堂中必须要加入雷锋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雷锋,感悟雷锋精神。

怎样让雷锋事迹呈现的更吸引学生的注意,让课堂更生动呢?与磨课团队的老师商量后,决定去到湖南雷锋纪念馆进行视频录制,由讲解员讲解,并进行视频剪辑。

在今天的课堂中,讲解视频让学生对雷锋又多了一些了解,与同学的讨论也比较热烈,我在指导讨论时也发现基本人人都有话说,人人都对雷锋精神有自己的看法,在呈现中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总结也是比较全面,此环节的教学效果与目的是达到了。

通过本次教学,以生活为教学设计的基调,是我会一直践行的本课思路。

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再去创新教学模式,开发课堂资源,能让学生产生更多共鸣,更真实,更有意义。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符合年龄特点的课堂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全校性的青年教师片段赛,在赛后专家的点评中他说到“备课时,一定要想着你的学生还只是一群孩子,你的课件,你上课所提的问题都要符合他们的学情”。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精品教学设计(部编版)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精品教学设计(部编版)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精品教学设计(部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部编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课堂精品教学设计,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通过学习身边熟悉的家乡人,感受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强调家乡人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家乡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家乡人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乡名人资料:提供一些家乡名人的资料,如科学家、艺术家、英雄人物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家乡文化遗产: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如古迹、传统手工艺品、民俗活动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3)培养爱乡之情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可能对家乡和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需要通过活动、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意识。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举例讲解:通过讲述身边熟悉的家乡人的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家乡人的优秀品质。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优秀品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对身边的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入理解身边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培养尊重他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社会参与、社会责任感、社会沟通与交流。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培养尊重他人、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与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反思
一个地区的文化氛围孕育着一方人民的素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

乡风是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源头。

通过感受家乡人身上勤劳、善良、质朴的乡风,学生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积极的影响。

同时,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人缺乏主动观察,对他们的劳动缺乏体验。

低年级学生很少会主动观察生活在周围的家乡人,他们的日常生活远离了家乡人的劳动,所以他们对家乡人的劳动缺少切身体验,很难意识到自己与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需建立在环境和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

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生活的群体。

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为此我们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家乡的公共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需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们,树立人与人之间共生共存的生态观。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7条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11条将“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作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与,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创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有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我们认为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认识家乡才是立体的、完整的。

本课编写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自主探究获取信息,主动了解各行各业的家乡人,感受他们的可爱,激发对家乡人的热爱。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

同时,本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两个教学观念,即学生对家乡人的了解关注需要从家乡名人走向家乡的普通人,需要从了解事迹走向学生个体的体验感受。

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够实现生命的融入,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真实而非虚假的感受。

如何让学生在探究调查过程中生成对家乡人敬佩、热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知识储备少,缺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他们和很多家乡人都没有直接的接触。

因而,
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身边家乡人的事迹,从而感受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学生探究调查过程中培养与周围人友好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家乡人的认同
是对家乡认同的重要方面,对家乡人的认同中除了包含对家乡人的理解与尊重的情感态度外,还包含了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指导学生学会尊重家乡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主动与家乡人友好相处,传递家乡人彼此间的温暖是本课的重难点。

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感受与家乡人相处的温暖。

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身边接触最多的人,如邻居、校工、文具店阿姨、帮自己打过针的护士说起,联系生活实际,在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中,丰富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家乡人的友善,学会相互关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与尊重。

本课以情感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观看“送奶工的一天”视频,走上街头调查采访,邀请家乡名人互动,召开家乡名人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不断丰富体验,引导学生对家乡人的认同由“情”到“行”。

课程学习打破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整合社会多维资源,鼓励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亲历家乡人的劳动场景,在与他们的真实互动中不断丰富体验。

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认间,更要指导他们从行为上予以认同与尊重。

本课编写预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发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学会与他们友好交往。

本单元教学内容看似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学生通过收集-些资料获得认识。

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是我在本课重点确立的技能目标。

希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为本课及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学生活动领域的逐步扩大,学生和周围人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学生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去面对身边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他们交往?如何表达对身边家乡人的尊重?
这些都需要指导的。

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将行为指导看作本节课学习达成的最终目标。

在道德课程的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获得非常重要,是行为产生的基础,这也是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

教师能够把握课程培养目标,针对学生实际需要确定目标的重难点,有助于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