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护理分析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癔症的护理分析
【摘要】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和暗示疗法,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明显效果,提示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癔症;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42-02
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ccmd-3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和转换症状(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情,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ccmd-3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1]。
近年来,有关儿童癔病的报道日渐增多。
癔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可因心理因素突然发病,也可通过恰当的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而迅速恢复[2]。
现对本科室在2011~2012年期间收治的18例儿童癔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治疗措施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18例,年龄6~15岁,其中,男10例、女8例;小学生11例,中学生7例;来自农村13例,城市5例;独生子女12例,非独生子女6例。
,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为4年余。
1.2 诱因癔病患儿发病多有精神诱因,发作形式多样,可长达数小时且容易复发。
具有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寻求别人经常
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3]。
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假性癫痫越来越常见(wyllie,1990)[4] ,患儿病前性格特征多为胆怯、内向、敏感、多疑、依赖、任性、争强、急躁、固执。
1.3 临床表现癔病常见临床表现为:(1)情感爆发,幼儿期表现为原始性情感反应,如大哭不止、四肢乱动、憋气、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禁等。
较大儿童则表现为烦躁、哭闹、冲动,有时拔头发、撕衣服;有时破坏周围物品;有时在地上打滚或四肢抽动等,发作时面色潮红或阵发性换气过度、出汗、呼之不应。
发作时间长短与周围人的注意程度有关,发作后有部分遗忘。
(2)表现为瘫痪、步态异常、感觉障碍、过度换气、失明、失聪等,但较少见。
2护理方法与结果
2.1 心理护理对新人院的患儿热情接待,做到言语亲切,态度和蔼,和患儿交朋友,取得患儿信任是为其治疗的第一步[5]。
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如谈爱好、讲故事,与其一起玩玩具。
帮助学龄儿童制订学习计划,鼓励其参加有益的活动,与患儿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
使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治疗性语言产生好的效果,鼓励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嘱其遇事冷静、不急躁,尊重父母和长辈,预防疾病复发。
2.2 提高患儿心理素质缓解期间要重点培养患儿提高心理素质,多交朋友,认真安排学习计划,家长与孩子尽量减少正面冲突,引导正确的行为方式。
2.3 药物暗示治疗给予口服安慰剂、维生素b1、维生素b12针剂临时肌肉注射、葡萄糖酸钙针剂静脉推注或给予生物反馈放松治疗。
症状轻者可以漠视理睬,逐渐消退”。
2.4 做好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向家长详细介绍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避免不良暗示引起复发。
纠正父母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增强孩子的独立性,加强锻炼,帮助患儿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各种冲突和挫折,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彻底治疗本病和预防复发有重要意义。
2.5 对症护理对癔症患儿症状的护理,患儿肢体抽动,晕倒时,注意保护,不要有过多人围观,在用10%葡萄糖酸钙10ml缓慢静推或肌注维生素 b10arg,起到加强暗示治疗的作用.待症状恢复后,不再多问刚才发生的事情,以免因暗示作用使患儿症状复发。
对于肢体瘫痪、失明的患儿。
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做好针刺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坚定患儿治愈的信念。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的护理体会到,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均偏重儿童营养、智力开发,忽视儿童的个性塑造及心理发育,导致患儿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情绪不稳定、不能承受挫折和委屈等[6],并由此引起某些症状,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如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或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意识改变等。
这些症状使家长心理紧张、焦虑。
家长的表现进一步增强了对患儿
的暗示作用,使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
因此,对儿童癔症的护理应认真准确地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根据儿童癔症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对促进该病迅速康复有重要作用。
同时,护理前应向家长了解患儿性格特征,认真倾听患儿自诉,多加安慰,获得患儿信任后给予心理护理和语言暗示,可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7273.
[2] 施智林.儿童癔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41.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
[4] 姜佐宁,主编. 现代精神病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23.
[5] 陈明敏儿童精神疾病的护理.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1):46.
[6] 张晓艳.癔症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 徐州医学院
学报,2007,(27)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