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电解精炼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一、铅电解精炼过程的电极反应

铅电解精炼时属于下列的电化学系统

阴极电解液阳极

Pb(纯)PbSiF6.H2SiF6.H2oPb(含杂质)

由于电解液的电离作用,形成Pb2+、H+阳离子和SiF62-、OH-阴离子:

PbSiF6=Pb2++SiF62-

H2SiF6=2H++SiF62-

H2o=H++OH-

极,阴离子奔向阳极,电解液中的阴离子2+和H+

(即电极反应)

Pb—2e=Pb2+反应,而不发生OH-和SiF62-离子的放电。

在阴极上,有可能发生Pb2+和H+的放电反应:

Pb2++2e=Pb

2H++2e=H2

在正常的电解条件下,只发生Pb2++2e=Pb反应,而不发生2H++2e=H2反应。

综上所述,铅的电解精炼主要电极反应为:

在阳极上:Pb-2e=Pb2+(氧化,进入电解液)

在阴极上:Pb2++2e=Pb(还原在电极上析出)

显然,在电解过程的进行中,阳极会逐渐溶解变薄,阴极则会因金属Pb的析出而逐渐变厚,阳极泥层的增厚会使槽电压变高,过高的槽电压会导致电化序在铅以下的杂质金属溶解,并在阴极上析出,因此阳极泥的厚度必须加以控制。

的纹路,呈铅灰间白色,并有金属光泽。

阴极的结晶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

Pb2+浓度控制在

2

3

加入添加剂,在电极上吸附时,使得界面反应的不可递性增大。结晶过电位增大,为形成数目众多且尺寸小的晶核创造条件,添加剂是使铅电解精炼得以正常进行的极重要因素。加入胶质添加剂大大地改善了阴极的结晶状态,能对任何原因造成的阴极不规则结晶起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析出铅的强度也与电解液含胶量有关,胶多则硬少则软。为了使添加剂获得最好效果,一般采用胶合添加剂,其种类和配比一般需要通过实验确定。

4、电力线分布

电力线集中处结晶变坏,阳极边缘常因电力线密集而出现树枝状或羊齿状结晶。为消除此状,通常阴极尺寸作得比阳极稍大,电解生产操作中,若阴极和阳极的位置没有对正,也会造成局部电力线密集,而产生上述现象。在两极的毛面,往往会存在一些突出部分,也会造成局部电力线密集而使阴极结瘤。

5、电解液循环

含铅离子浓度高,其差可达10-15g/L

6

7

量的氢气,所得产品是松软海绵状的,而电流密度很小时,阴极上沉积出分散的粗粒结晶产物,因此电流密度应控制在一个好的范围。

8、电解液中的杂质浓度

当电解液含Cu、Ag、Sb等杂质过高,或电解液混浊时,会导致瘤状结晶产生,它们大多是围绕着粘附在阴极表面的阳极泥小点而生长,电解液严重混浊时,会使

阴极表面长满疙瘩,且呈暗黑色,当阴极局部结晶呈现暗色,表示杂质析出,若边缘出现黑色幅带,这可能是电极重溶(不导电)所致。

9、周期反向电流

采用周期反向电流电解时,所获得的阴极析出铅结晶比不反向电流电解时所获得的要好得多,其突出的优点是结晶致密,厚度均匀,表面平整。

电解精炼的主要技术条件的控制

一、电流密度:

Dk=I/S

(m2)

n片阴极,每片阴极宽为w

Dk=I/LW(2n-2)

度生产时,要获得较高质量的电铅和较低的电能消耗,必须创造以下条件:

1、提高阳极品位(含Pb≥98.5%),并控制其有豁杂质的含量。

2、在阳极铅中保留适当As与Sb,使阳极泥有足够的附着强度。

3、确定合理的生产周期和阳极厚度,以保持阳极泥层适当的厚度和较低的槽电压。

4、适当地提高电解液中铅离子及游离硅氟酸的浓度。(铅离子浓度100-130g/L),游离酸:80-90g/L

5、适当加大电解液循环量(30L/槽,分钟)

6、提高电极外形质量,缩短极距。

7、采用较高的电解液温度。(40-45℃)

铅电解精炼的电解液是硅氟酸与硅氟酸铅的水溶液,铅在电解液中呈二价离子

骨胶分解产物氨基乙酸的浓度。

0.7-1倍。

电解液成份一般依据下列原则进行控制:

1、控制电解液含铅在一定范围。

2、控制游离硅氟酸浓度稍高一些。

3、在电解液成份控制范围内,铅、酸浓度应成比例的增减,尽量避免电解液成份剧烈的波动;成份突变会引起电解正常生产的失调,导致电流下降,析出铅结晶恶化。

4、控制杂质金属的浓度,尽可能地使之降低。

一般酸耗1.0-3.5kg/tpb,酸耗成本占加工费很大一部分,一般约10%,对铅电解来说,降酸耗具有很大经济意义。降酸耗的措施是:

1、合理控制阳极成份。

2、合理控制电解液的含酸量,可高些但不能太高。

3、控制适当的电解液温度。

4

少到最大程度。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