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九组 关键术语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二章 关键术语

第二章关键术语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包括儿童智力的发展)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客体并非不存在。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

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独白:儿童由于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间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收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为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到另一种形态时,他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分类。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过程即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最经发展区:至一定得以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题的东西。

教育心理学第9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9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九课笔记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长的关系第二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第三节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第四节教师心理健康【解析】今天从教师心理进行讲解,昨天讲的学生心理,在最近几年考试中比重加大,教师心理比重较小,不是主考官出题人关注的章节。

教师心理有教师的心理特征、成长、专家与新手的比较。

【解析】在课本105页,强调作为一个老师具备认知特征,强调知识,能力,简单来说这是老师具备的硬实力,还要具备人格特征,软实力,还要会用教师的期望,大多数以客观题出现。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知识结构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文化知识教学能力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设计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4教学监控能力二、教师人格特征职业信念:教学效能感教学归因职业性格【解析】以例子形式出单选,后面还会学到认知特征,就是教师所说的硬实力,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手里有教师资格证,都考了什么知识,这里的知识就是知识结构。

在教师资格证考了科目2,就是条件性支持,就是指我们当老师需要的一些条件。

如考的是专业课的知识,如语文老师考了语文,这里把学科专业知识叫做本体性支持。

考综合知识就是什么都有,要求老师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还有公基就是文化知识,强调教师要有各方面的知识。

还要具备实践性知识,这是大家在备考中你所考的内容,要知道本体性知识是学科知识,条件知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考查较多,这是关于知识结构。

这里也可能出现多选题。

【解析】一个新上任的老师时常想自己适不适合当老师,小学生问他各种问题,老师不知道怎么解释。

问从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分析这个老师出现个状况的原因。

从知识结构分析其出现什么问题?这是因为老师缺乏文化知识。

面对学生的问题要给予合理解释。

如果是案例分析题还要回答缺条件性知识,小学生主要就是好奇心强,老师纠结,就是没有了解小学生的一个特点,还要答,要答实践性知识,不懂得如何教学生,案例分析要尽量回答全面。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见43)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馈的动作经验.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25、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6、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7、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驱力.28、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0、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3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32、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3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3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36、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37、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38、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39、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来源:考试大网40、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41、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2、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43、一般迁移: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44、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45、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46、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47、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48、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49、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50、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51、理性知识:是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52、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53、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54、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55、命题: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56、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57、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58、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见74)59、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见83)60、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61、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62、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6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64、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66、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67、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68、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69、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0、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71、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72、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3、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74、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7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7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7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7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7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8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8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8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8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8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8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8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8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8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9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9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9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9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9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9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9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9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9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9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10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10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10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10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10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10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0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10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109、系统脱敏: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110、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1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112、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113、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114、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5、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116、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117、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118、计算机辅助教学: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119、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120、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来源:考试大121、群体动力: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称为群体动力,包括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1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123、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124、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125、课堂纪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课堂目标而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126、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三种类型.127、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28、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129、合作: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130、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131、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132、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133、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34、教学评价: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135、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36、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137、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价.138、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的测定.139、常模参照评价: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140、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141、配置性评价: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142、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143、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144、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145、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147、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148、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149、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150、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章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章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十章关键术语第十章关键术语: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

动作技能又称为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

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

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如观察、分析、比较等。

粗大技能是指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例如游泳、打球、跑步等。

精细技能主要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主要表现为腕关节和手指运动,例如穿针引线、写字、弹钢琴等。

连贯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唱歌等。

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可以直接感觉出来的开端和重点,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当然这种连续性也会对任务进行不断地调整。

不连贯技能通常是对特定的外部刺激做出的特定的动作,具有可以直接感知到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时间相对短暂,例如挪动棋子、倒水等。

一般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

封闭性技能是一种完全依赖内部肌肉反馈作为刺激指导的技能。

这种任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

例如在黑板上徒手快速画一个大圆。

开放性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

例如打球等。

认知阶段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像,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的如何。

联系的阶段就是对各个独立的步骤进行合并或者“组块”,以形成更大的单元。

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动作程序图式是一种关于动作程序的认知结构,它是通过多次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在相似情境的激发下就会自动地调节以控制人的行为。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a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素质奠定了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b环境和教育因素: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心里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

4学习准备是指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关键期:心理学中指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本我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的构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以动态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7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潜伏期(6~11)、生殖期(11或13~20)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信任和不信任(0~1)、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有爱亲密对孤独疏离(8~25)、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而是一个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过程,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b运算即操作(opuatiou)——皮亚杰用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c运算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10影响儿童认知发展认知的因素:成熟、联系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11发展的阶段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开始分化、思维开始萌芽b前运算阶段(2~7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一、关键术语1、质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p242、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行动研究方法:是指教育情境之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4、图示: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或组织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会概括。

P715、同化:个体在反应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6、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7、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8、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P1279、潜伏学习: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条件下进行学习。

P17810、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他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11、顿悟:领会到自己的动作或情境与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12、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P20813、支架式教学:教室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14、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的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p21115、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共分为7个层次。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核心是性格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WORD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WORD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2008年03月25日星期二下午10:4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研究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研究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研究的适应性,即学生在研究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研究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XXX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体式格局:又称认知作风,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题目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作风。

10、掌握研究: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供给最好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研究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请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研究: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革。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教育心理学复习名词解释整理张传强根据及书整理〔黄颜色是重点,备注是版本2以及注解〕一选择题 20分及书二掌握根本概念可能名词解释 5个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根据学习规律而产生的教学规律。

2.学习广义上说学习是由于经历而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拟持久改变的过程。

第一,学习必须导致个体某种变化;第二,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历引起的;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拟持久的;第四,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人及动物都存在学习。

补充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构造为根底,通过及客体信息进展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充实或者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3.刺激观察到的环境事件,拥有控制行为反响的潜力。

前因刺激〔〕又叫线索,是先于反响的刺激,它会提示学习者,如果他们要得到强化或防止惩罚而应该做出某些反响方式的刺激。

诱发刺激〔〕是紧挨着反响之前、并能自动引发或产生反响的可观察的环境事件。

后果刺激〔〕是紧挨着反响之后立即出现的环境事件,它会影响反响再次发生的可能性,依据对反响的效果而定。

4.强化在反响之后,能使个体反响频率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强化行为发生之后,给个体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或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即为正强化。

包括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负强化行为发生后通过消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增加该反响频率。

5.惩罚在反响之后,能使个体反响频率降低的一切安排。

给予式惩罚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时机。

剥夺式惩罚行为之后去除某个愉快刺激从而减少该行为再次出现的时机。

6.代币制但凡能够累积并可兑换其他强化物,都叫做代币。

针对一组人实施一套专门运用代币来作为增强目标行为的有组织的方案,就称为代币制。

当期望发生的行为出现时(如按时休息),立刻给予代币加以强化,然后再将代币换取各种优待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7.祖母效应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及不喜爱的活动。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分类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分类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分类个体差异——智力、认知和学习风格、创造力■能力分组(ability grouping) 根据相似的成就水平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小组的做法。

■班级间分组(between—class grouping) 根据能力,学生被分配到不同的班上的一种能力分组的方法。

■认知风格(或思维风格) (cognitive style or thinking style) 个体在进行信息加工时所偏好的心理方式。

■聚合式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对问题给出惟一正确答案的能力。

■创造力(creativity) 创造新颖的、高质量的和恰当的产品的能力。

■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来源于知识的积累,通过词汇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量。

■发散式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对一个问题产生很多不同想法的能力。

■外在激励(extrinsic motivation) 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去做某事情。

■场依存性(field dependent) 不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出来。

■场独立性(field independent) 能够将自己或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区分开来。

■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理解抽象和新颖概念的能力。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基因和环境影响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所产生的结果,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单独作用所不可能得到的。

■一般因素(或g) (general factor) 一种假想的、被应用于许多不同任务中的、单一的智力能力,最早由Spearman提出。

另外Spearman认为,还存在很多具体能力被应用于不同的任务中,这些具体能力是一般能力的补充。

■群因素(group factor) 指的是Spearman的一般智力因素的下一级因素,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关键术语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第二版)第五章关键术语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刺激(stimuli)激活行为的事件。

反应(response)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回应行为。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个新刺激代替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US)能够自动一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UR)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neutral)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景反应的刺激。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简称CS)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英气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简称CR)条件作用形成后习得的对条件刺激(以前的中性刺激)做出的反应。

消退(extinc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generalization)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分化(discrimination)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connectionsm)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效果旋律(law of effect)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景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extinction)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维持(maintenance)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2

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2

关键术语: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或者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身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

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力技能。

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内部动机来自个体内部的激励,指进行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本身带来的意义,如内驱力等。

外部动机来自个体外部的激励,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是作为某一结果的手段,如受到他人的表扬。

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就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法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学生的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机倾向。

言语说服,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作出自由的选择。

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在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自我决定行为源于自我高度整合的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高度内化的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最新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最新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knowledge)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他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we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有固定答案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ill-structured domain knowledge)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能用词汇或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指“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模式识别(pattern-recognition)指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

动作序列(action-sequence)指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序列,它主要是对产生式的动作项的学习。

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用陈述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是用言语等认为的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明确的知识)。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命题(proposition)是意义或概念的最小单元。

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

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存储,相互有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表象(image)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schema)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既可以是知觉,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脚本(script)即各事件发生的及各过程间的关系的图式。

产生式(production rule)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

概念(concept)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征的人、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符号。

特征表理论(feature list theory)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

定义特征是概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

概念规则是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或整合这些定义特征的规则。

概念规则有肯定、否定、合取、析取、关系等。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的。

原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别的最佳实例。

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

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就是利用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是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括不足(undergeneralization)把属于这个概念本身的成员排除在外,认为虽小概念的范围。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把不属于概念本身的成员包含进来,认为扩大概念的外延。

概念关系图(concept mapping)它是一种图表的形式表征知识的技术,是一种按照概念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概念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

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称为另类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指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违背的概念。

概念转变(conceptual change)就是认为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缘由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迁移(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积极的影响。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消极的影响。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

非特殊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则是指迁移产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近迁移(near transfer )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far transfer)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低通路迁移(low-road transfer)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路迁移(high-road transfer)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形式训练说(formal discipline theory)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代表了许多不同的官能(faculties).某些官能如果收到训练,就自动的强化了其他官能的作用。

相同元素说(identical elements theory)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identical elements).
共同要素说(common components),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identity of substance),还包括程序的相同(identity of procedure)。

概括化理论(Generalization theory)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