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2011年由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撰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出版,2012年4月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其编辑保罗·麦基里《制造和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第三次工业革命”概念不胫而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和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并孕育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不仅包括“制造业数字化革命”,而且包括“能耗互联网革命”,还包括生物电子、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

类似前两次工业革命,随着新技术创新在多产业显现并加速扩散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看,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它是人类社会解决能源枯竭和严重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为基础的。

但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利用不仅面临着枯竭,而且已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因此,新技术革命浪潮应运而生,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解决资源和能源枯竭及其生态问题,所以有学者甚至认为这次技术革命浪潮是以绿色技术革命为主要特征的。

正是站在这样一个战略制高点上,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正在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替代传统能源上已初见成效。

它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工业化进程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使用机械生产替代人的劳动,降低生产成本,第三次工业革命也不例外。

但与前两次比较,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一个重大差别,就是用机器替代脑力劳动,并在更大程度上替代体力劳动。

在过去30年里,信息技术革命日益向智能化迈进,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物流、服务和家务劳动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越来越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发展,人类社会将走向智能化。

它是新材料和纳米等技术革命广泛扩散应用的现实后果。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5、生活方式变革。消费的同时就是生产。购物在3D打印店里就能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体验式消费,边消费边生产。消费者也可以购买家用3D打印机,像从前那样自给自足,这就叫做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个主要特点是美国和欧洲经历了“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发达国家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创造新的产业。我们知道,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力量强,创新能力强。很多新兴的产业都首先源于欧美,继而领先全球,迅速产业化以后,再在全球市场上扩张。美国不仅善于创造新的产业,还善于创新商业模式,这可能成为“再工业化”的中坚力量。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目前上海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有人认为,上海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现在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即服务经济时代,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经济,许多传统制造业应该淘汰转移出去。这就是“去工业化”的观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人家现在都纷纷“再工业化”,而不是单纯否定制造业,我们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方向与方式还是否可行,是不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显然需要认真研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
“从“工业化”到“去工业化”再到“再工业化”这个循环的过程,表面上反映了从实体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实体经济的回归,实际上体现了服务经济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形态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去工业化”去掉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那么,“再工业化”实际上是对制造业产业链的重构,重点是对高附加值环节的再造。”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我国未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选择
首先,可再生能源革命或绿色技术革命应该成 为我国未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选择。
在过去的十年中,虽然我国工业的信息化水平 不断提高,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但是能源消耗总量仍然不断上升,能源自给率 大幅度下降,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 今年1月在我国中东部地区130万平方公里发 生的长时期雾霾天气警告我国:可再生能源革 命已刻不容缓!
能源的新格局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将实现 在家庭、办公区域以及工厂中自助生产绿色能 源的梦想。
此外,正如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任意创建属于 个人的信息并分享一样,任何一个能源生产者 都能够将所生产的能源通过一种外部网格式的 智能型分布式电力系统与他人分享。
原有的纵向权力等级结构正向扁平化 方向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
1、向可再生能源转型; 2、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收集可再生
能源; 3、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
存储间歇式能源; 4、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
这一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成千上万的建筑物能够 就地生产出少量的能源,这些能源多余的部分既可以被电网回收, 也可以被各大洲之间通过联网而共享); 5、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这种电动车所 需要的电可以通过洲与洲之间共享的电网平台进行买卖。
中国的能源潜力应用方向
中国蕴藏了丰富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这一诱 惑使中国倾向于更加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
然而,煤炭和天然气固然令人兴奋,但是相比 于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却是如此的苍白无 力。
可以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 特在石油产业中的地位一样,中国每平方米的 可再生能源潜力要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 家。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叫作“信息化革命”,那么你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吗?下面由为你整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工业创造新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会导致工业机器人、3D打印机等新的制造系统和生产设备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还会带动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

最重要的是,新的制造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既有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容量,而且使得传统生产方式下无法生产的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成为可能。

这意味着,先进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拓展既有产业部门“迂回生产”的链条,而且可以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为中国在全球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方向和机会。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中国庞大的制造基础为先进制造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应用场所。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但一劳永逸的先进设备投资并不能保证先进制造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最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不同于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往往是伴随着实践应用的持续改进过程。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其一,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将可能丧失。

其二,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型装备是实现终端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础,然而这些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产业体系将被进一步固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4: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每一栋建筑都将变成微型发电厂●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拔地而起的工厂。

● 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产业以及工业区的繁荣。

● 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把每一栋楼房转变成住房和微型发电厂。

● 我们即将步入一个“后碳”时代。

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是未来的希望。

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马上将迎来开创性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石油)和新交通工具(汽车)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隆重登场,取代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某种程度上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为基础和动力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如今石油资源的日渐枯竭也正将其逼上穷途末路。

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研究和总结,认为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以石油为代表的石化资源危机以及它所带来的熵账单。

石油日益枯竭,第二次工业革命根基遭动摇地球物理学家M·金·哈伯特自1956年就开始在壳牌石油公司工作。

他随后在其论文中预测:大约在1965年到1970年之间,美国本土48个州的石油产量将达到峰值。

虽然他的预测在当时遭到了同事的嘲讽,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美国的石油产量在1970年达到峰值,随后进入了长期的下降通道。

在全世界范围内,全球原油产量也并不乐观。

国际能源署总部设在巴黎,在能源信息和预测方面颇具权威,因而深受世界各国政府的信任。

该机构在《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称,全球原油产量在2006年就已达到峰值。

当时每天的产量为7000桶。

为了避免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需要保持每天不低于7000万桶的石油生产量。

而获得这些石油需要在未来的25年里投入8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而且,据英国石油公司研究证实,全球人均石油峰值早在1979年就已经出现,而这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峰期。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涌现了许多重要的发明,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互联网: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它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

2.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它们不仅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浏览互联网、拍照、录像、听音乐、玩游戏等。

3. 3D打印:3D打印是一种新的制造技术,可以将数字模型变成具体物体,它使制造变得更加快捷、灵活和个性化,有望成为未来的制造主流。

4.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种模拟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技术,它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如翻译、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5. 大数据: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我们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从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对商业、医疗、政府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影响。

这些发明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有哪些_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发明

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有哪些_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发明

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有哪些_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发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在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天店铺给大家带来了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一:西门子-发电机发电机组在柴油机发电机组体积缩小温度迅速升高,达到柴油的燃点。

柴油被点燃,混合气体剧烈燃烧,体积迅速膨胀,推动活塞下行,称为‘作功’。

各汽缸按一定顺序依次作功,作用在活塞上的推力经过连杆变成了推动曲轴转动的力量,从而带动曲轴旋转。

利用‘ 电磁感应’原理,发电机就会输出感应电动势,经闭合的负载回路就能产生电流。

这里只描述发电机组最基本的工作原理。

要想得到可使用的、稳定的电力输出,还需要一系列的柴油机和发电机控制、保护器件和回路。

发电机组(英文名称:Generators Set)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成套机械设备,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消音系统、减震系统、排气系统组成,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输出到用电设备上使用。

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作为家庭应急电源及野外出行电源的优质选择,轻量便携小型发电机组也开始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第3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二:格拉姆-电动机齐纳布·格拉姆(Gramme,Zénobe Théophile),比利时–法国发明家,发明电动机。

格拉姆(Gramm e,Zénobe Théophile) 比利时–法国发明家。

1826年4月4日生于比利时的热埃–伯德内;1901年1月20日卒于法国上塞纳省的布瓦–戈龙柏。

格拉姆出生在比利时一个公务员家庭里。

他在学校里的成绩实在欠佳。

平心而论,应该说他一辈子始终是个大老粗。

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_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讲解

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_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讲解

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_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讲解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3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①都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布局的新变化。

②都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导致近代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工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第二次,垄断组织产生,并与国家政权结合。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第三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使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③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二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三次,推动了国际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日益紧密。

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及其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更新换代,人们越来越注重工业革命的改革和发展,而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解释其变革和影响。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包括钢铁、汽车、电力、化学和石油等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这标志着从机械时代向化学时代的转变,对于现代工业的底层结构和根本性质的改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钢铁和石油的开采和生产将人们从煤和木材的依赖向更广泛、更广泛的资源方向转移。

同时,汽车和电力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迅速、更便捷地进行交通和通讯,进一步增加了产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起。

这是一个互联网和电脑化的时代,对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变革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信息技术不仅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和便捷,也促进了新产业的生长和新技术的引入。

同时,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一个新的产业领域和发展方向,为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许多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是以技术和创新为主导的工业转型和社会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化学和能源及交通的发展,以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技术、通讯和可再生能源的兴起,都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进一步挖掘生产力潜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链的延伸。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制造业,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信息和电子技术领域。

两者的差异在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们与信息科技的互动置于经济和生活的核心。

因此,可以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视为科技链中不同环节的延伸。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历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乙巳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第三次工业革命”十问

“第三次工业革命”十问
创 造 了 前 提 条 件 和 可 能 性 ;二 是 战 后 以
的 日渐 枯竭 ,及 随之而 来的 全球 气候 变化 给 人类 的持续 生存 带来 了危机 。二 是化 石 燃料 驱动 的原 有工 业经 济模 式 ,不再 能 支 撑全 球 的可持 续 发展 ,需 要 寻求一 种使 人
类进 人 “ 后碳 ”时 代的 新模 式 。三 是欧 盟
美 国 ,绝 非偶 然现 象而 有其 客 观必 然性 。
这 集 中表 现在 两个 方面 :一 是 由于 战后 初
期 美 国拥 有雄 厚 的物质 基础 、众 多优秀 的 科 技人 才 、蓬 勃 向上的 民族 创新 精神 、优 越 的地 理环 境 和 巨大的 市场 容量 等 方面 的 优 势 ,为 第三 次工 业革 命首 先 在美 国兴起
景下 ,工 业 化问 题再 次成 为世 界舆 论界 关 注的 核心 议题 之~ 。 面 对世 界 变 化莫 测 的现 实 ,2 0 1 1 年9 月 ,美 国学 者 杰 里米 ・ 里 夫 金 出版 了 “ 第 三 次 工业 革命 一 书 ,预言 一 种建 立在 互
泛关 注 。第三 次工 业革 命 ,这个概 念 并不 新鲜 ,早 在2 0 世纪 7 0 年 代末 、8 0 年代 初 ,
就 开始 探 讨第 三次 工业 革命 。一些 学 者较 强 麟 掘 强 壤 畿 赣 。 嚣 嘲 鬻 毪 薯 0— 鼍 冁 _—
早 分析 了 其对 员工 、收 入和 研发 等微 观层
来 ,美 国政 府 高度 重视 科技 ,积 极采 取措 施 推动 科技 事 业的 发展 ,直 接促 成 第三次
“ 第三次工业革命 ”如何 出现 的?
● ● 面对世界变化奠测的现实,2 0 1 1 年9 月,美国学者杰里米 . 里夫金出版7 { m- -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有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先进和高效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之一就是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材料来制造物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相比于传统的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具有诸多优势,如可以实现复杂结构的制造、节约材料和时间、个性化定制等。

这种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面貌,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疗领域对于精密的器械和人体模型要求极高,传统的制造方法往往难以满足需求。

而借助3D打印技术,医生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制出适合其个体特征的假体、义肢等,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此外,利用3D打印技术还可以打印出人体器官模型,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提前制定治疗方案。

3D打印技术在制造业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制造方法需要制作模具、成型等多道工序,耗时耗力且成本高昂。

而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体产品,避免了中间环节的浪费,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

而且,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多种材料的打印,包括金属、陶瓷、塑料等,为制造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3D打印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推动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3D打印技术还在建筑、艺术、教育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在建筑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物的快速建造,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建筑质量。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创作出更加独特和复杂的作品,拓展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在教育领域,学生们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的革新,也为医疗、建筑、艺术、教育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_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介绍

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_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介绍

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_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介绍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辉煌的财富创造时期,对于人类最伟大的贡献,是使工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实现载体和必备工具。

今天店铺给大家找来了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3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蒸汽机,火车,轮船。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汽车,飞机,有线电报,电话。

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原子能,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计算机。

3次工业革命的革命兴起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一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趋势下,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产生并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国内市场;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场;⑷工场手工劳动时积累的经验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国都无法相比的)⑸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工厂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工业革命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⑴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英国圈地运动)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掠夺);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

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

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叫作“信息化革命”,那么你了解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吗?下面由为你整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本质1、能源生产与使用革命。

我们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消费方式所依赖的化石能源已经逐步进入枯竭期,需要在理念、技术、资源配置、消费习惯、社会组织等诸多方面转型以开发可替代的再生性能源,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之一,里夫金构想了这一变革。

2、生产方式变革。

现在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标准化、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方式;新的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标志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具体来说,第一,今天的互联网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和生产控制平台,当然它还是娱乐和社交平台;第二,智能化意味着智慧型计算机嵌入到制造设备中,从而使生产设备能够更快地自我反应、计算判断、分析决策和操作;第三,过去,定制品数量非常少,但在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条件下,个性化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在技术上已经成为可能,甚至部分已成为现实。

很显然,相比工业经济时代的生产模式,新的模式将有诸多优势:资源节约,原材料使用仅为传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化石能源时代;生产成本低,互联网信息的运用和自己动手生产,都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交易费用低,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定制交易,交易费用几乎为零;流通费用低,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可以节约大量流通成本;消费者的满意度提高。

3、制造模式变革。

制造业主流制造模式从削减式转变为叠加式制造,这一变化本质上是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

削减式制造,先要铸造毛坯,切削加工,再做成零部件或产品;数字化叠加式制造则是快速成型,“打印”出来的。

4、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我们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为“集中生产,全球分销”,先要盖厂房,从全世界采集原料,生产后再运送到各地销售,运输成本高,信息搜寻与交易成本都很大,浪费不少资源。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

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

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

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

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

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

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

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

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

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

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个多技术、多领域、多国家的发展过程,其核心在于科技信息领域的创新。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技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技术相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

这次革命的时间跨度主要是20世纪40至50年代,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以美国为代表。

其科技成就包括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工程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例如,1945年美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4年苏联建立了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9年美国实现了阿波罗11号登月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于它是在科学实验和理论知识突破的基础上,将理论上升为实践并实现日常应用。

此外,与之前的工业革命相比,它更多地依赖于多方面、多专业的协同推动创新,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合作共同推动了科学技术向全面方向发展。

对于人类社会,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体验方面。

空间技术的开创使人类探索太空从梦想变为现实,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跃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

此外,第三次工业革命还对社会和产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方面。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民众的诉求多元化和复杂化,推动了大量准公共知识平台的建立,提高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民主意识。

同时,市场需求也变得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元化,创业环境更为有利,商业精神快速成长。

传媒业、能源业、金融业和零售业等行业也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总的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正在不断地显现和扩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聪明软体、新奇材料、智能机器、三D印制、网络软体服务等等,使工厂逐渐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

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开模生产,只要在电脑上设计,就可三D“打印”出物件。

这就彻底改变了简单重复性操作的格式,使制造业和信息高科技等智能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发明和制造过程充分整合。

这就经常要求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在没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保持零距离的互动,并贴近客户即时回应其需求。

当然,设计和生产过程的合一,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重要。

要想把生产过程外包出去、把核心设计秘密留在自己手里,也越来越难办到。

凡此种种,都将促使企业舍弃把制造过程“外包“到低工资国家的战略,而把核心生产部门搬回国内。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得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在许多行业,体现个性化服务会变得更加重要。

这种个性化服务带来一个新问题,对市场快速反应将影响到制造设施的空间布局。

工厂放在市场附近,对市场需求能做出快速及时反应的地方成为重要因素,而不是放在劳动力成本低,但是距离市场比较远的地方。

这将大大影响产业的空间布局,市场因素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出来。

能否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快速反应到产品的设计当中来满足多样化需求,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如果说第三次革命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更大的话,那么对我国的挑战尤为明显。

其他发展中国家想走中国当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即吸引全球制造业到某一个国家的机会已经不多。

由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主要受益者,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发展产生的四方面影响,对中国来讲冲击还是很大的。

当然中国相对于其它一些国家还具有一些综合性优势,低成本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结合是许多国家无可比拟的。

虽然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对市场的快速灵活反应,个性化需求,但是中国市场的规模,再加上多层次性,实际上中国还是有很多机会。

调整周期比较长,政府要适应这些趋势性的变化,企业也要捕捉发展和调整的机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3次工业革命

3次工业革命

3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工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

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3次工业革命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3次工业革命含义(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个飞跃。

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革命,引起了生产关系上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前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

3次工业革命发展特征(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③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④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

⑤形成最大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扩大。

发展特征:①从英国一国先开始。

②发生于英国(18世纪中)延续到法、美、德、意、俄、奥、日等国。

③从发明使用机器开始,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工人、技师进行。

④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①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了经验。

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④资本主义发展中资本的积累和对殖民地的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⑤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

发展特征: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推荐:顾鸣来源《中欧商业评论》文•毛明江从洋务运动到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普及,到21世纪初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再到超越单纯依赖工业制造获利的“去工业化”,构成了中国的“三次工业革命”。

企业的生生死死,原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如同人之生死一样。

但是,如果企业出现了群体性危机,甚或是倒闭潮,那就肯定是哪里出了不小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会诊,准确诊断,并开出行之有效的药方来。

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了惊人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有约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大多是制造为主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苏浙粤一带。

实际上,危机早在去年就已经出现,2007年一年仅广东一省倒闭的企业就超过1万家。

今年以来,随着山东大批外资企业的撤离,浙江绍兴三成以上的纺织企业停产或关门,以及台州的飞跃集团、义乌的金乌集团等大型明星民营企业的相继倒下,使人感觉到企业倒闭潮已经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蔓延,企业危机已经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传染。

火热的7月和8月,继中央4位常委赴沿海各地调研企业之后,我们兵分三路,分赴制造业最发达的浙江、江苏和广东实地调研,了解问题,采撷案例。

“今年只要不亏就是万幸,希望熬到明年日子能好过点。

”东莞厚街镇辉博鞋材厂厂长陈龙很没有底气。

由于没有订单,这家70多人专做鞋底与鞋跟的工厂已经3个月没有正常开工了。

工人们象征性地每天上班一小时,虽然无事可做,但陈龙还是必须每人发放1 100元的基本工资。

陈龙不敢让工人放假,他害怕过几个月后如果订单来了到时招不到工人。

“每天都能听到同行倒闭的消息,也许明天关门的就是我。

”辉博鞋材厂的处境是当前从东莞到佛山、从台州到温州、从昆山到无锡成千上万家制造企业的缩影。

“目前企业遇到的困难之多和压力之大,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以来最突出的。

”这是长三角与珠三角企业的共同感受。

我们都知道,本轮危机的爆发,有着诸多的国际国内因素,但毋庸置疑的是,也有着中国企业自身的因素。

在之前的5月辑中,我们探讨了诸如通货膨胀、银根收紧、股市动荡、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壁垒增高、环保成本加大等外部因素,并寻求解决办法;现在,我们继续将视角内移,深入探讨企业内部的必然。

往往正是在外部因素的诱导之下,我们才发现了那些潜在的致病因子,这些因子不在今天爆发,也迟早会在明天后天发作。

因此,我们必须回归根本,从源头上为中国企业寻求通往天堂之路。

经过两个多月的关注、调研、梳理、思考,我们不光在现实问题里沉淀,还侧重于寻觅那些在危机中求存求变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

从那些跃动着生命力的点点星火,我们预见并倡言中国企业必然要攀爬的那根藤蔓——第三次工业革命。

去工业化,不是说不要工业了,而是要抛弃仅仅倚赖工业制造获利的简单商业模式。

中国制造业应该以工业为基础与平台,依靠管理、技术、品牌、渠道、信息化等非工业品与工业水乳交合的共生优势,来实现从“市场发现型”向“市场创新型”的进化。

去工业化: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说起工业革命,我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蒸汽机,那是一个遥远的故事,身上披着厚厚的历史尘土;而在故事的核心,则是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引发的波澜壮阔的社会进化。

它是内生而主动的。

一说起中国的工业革命,感觉却陡然转向,与之相连的历史场景是坚船利炮,是血雨腥风,是救亡图存,那是一种被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无奈举措。

因此,中国工业革命的本身是被动的,虽然它年轻了100多岁,却是模糊的。

现在,似乎又到了需要“被迫”而“明确”地做点什么事情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称那次帮助中华民族在抵御外强和安定内乱中成功求存并崛起的工业化改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称我们歆享着从外国人那里买来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并同时再向他们倾销商品的“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我们现在必须要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了。

恶果正是蕴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功里,那就像是一片开满鲜花的沼泽地。

正在淹没着大批中国企业的泥潭,正是那些发达国家已经放弃并推给我们的简单而低级的工业制造业;我们享受着来自工业生产的微薄利润,满心欢喜地以为凭此可以打遍天下,但是很快就发现那不过是幅美丽的幻景,“血汗工厂”、环境破坏、恶性竞争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并将持续地把我们所谓的竞争力侵蚀殆尽。

这就是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面临的背景与使命:如何守住我们的竞争优势,扭转不利局面,将不断向下的恶性循环转变为真正面向长久未来的良性螺旋?我们的答案是:“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不是说不要工业了,而是要抛弃仅仅倚赖工业制造获利的简单商业模式。

中国制造业应该以工业为基础与平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依靠管理、技术、品牌、渠道、信息化等与工业水乳交合的共生优势,来实现中国企业从“市场发现型”向“市场创新型”的进化。

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指的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工场个体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的革命,以蒸汽机等机器的广泛使用为代表。

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晚了100年,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夜,它的特征是完成中国从手工作坊到机器大生产的工业化普及。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亡国的危险,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重臣发动了洋务运动,中国建设了近代第一批兵工厂、造船厂、冶炼厂、纺织厂以及煤矿、铁矿,“企业”(Enterprise)这一西方的产物开始正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中国企业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获得了短暂的黄金发展,一大批近代民族企业壮大起来。

但随后的战乱让中国企业几乎遭受毁灭性打击,直到新中国成立,经过近3 0年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才基本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05年前后,在此过程中,中国制造崛起,“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逐步产生有效的产业链分工、形成产业集聚带。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曲折而漫长,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企业来说则是高速前进而战果辉煌。

在30年不到的时间里,中国变成全球制造基地,从打火机到汽车零部件,从制鞋到服装,从电脑到造船,制造业遍地开花。

尤其是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利用全球化的进程,将中国制造推向了几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此过程中,中国服装、制鞋、家具、汽车零部件、IT制造等行业形成了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产业带应运而生。

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蓝天消失了,河流变黑了,资源快枯竭了……这种付出与获取极度失衡,在世界许多地方,中国制造同时也是“低端”、“低价”的代名词。

“人家拿大头,我们拿零头,如今挣个零头都很难了。

”在内外夹击的2008年,中国许多企业更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制造业阵痛之源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这一轮企业危机表面上是美国经济衰退、国内宏观调控等因素引起,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中国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广东乃至全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东莞,去年GDP的总量超过了3000亿元,排在不少中西部省份的前面。

中国经济高增长依赖的正是不断被复制的“东莞模式”:政府提供土地或者已经建成的标准厂房,内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外资提供资金、设备、技术,数量庞大的制鞋、制衣等企业由此成立生长,生产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为主。

但是由于没有自主品牌、没有核心技术, 生产网络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生产链条的末端,东莞企业为赚取低廉的加工费,不少工厂沦为名副其实的“血汗工厂”。

由此附加值极低,抗风险能力也极低。

而在长三角,苏州原有的工业化努力被台资IT制造业所打断,被人津津乐道的“昆山模式”其实和东莞模式并无本质差别,只是引进的制造业相对环保、高端而已。

温州企业走了依靠自有资金发展的道路,但温州模式也同样存在问题。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温州长期以来发展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并且它采取的战略是低成本、低价格,整个产业层次不高;同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温州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新兴产业很少。

另外,企业家的经营理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家群体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柯兹纳所讲的市场发现型:这类企业家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洞察力;另一类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型:这类企业家能依靠创新、创造市场机会,打破市场既有的均衡。

中国的企业家在近30年的发展大多数选择了属柯兹纳的市场发现型战略。

长期研究浙江民营企业的浙江中大集团副总裁、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小平对上述说法表示认同:正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了市场发现型的发展策略,国内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上呈现多变性、粗放性、同质性这三个方面特征;市场发现使得民营企业30年来抓住了内需和外向型发展的机会,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也蓬勃兴盛。

“但是它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刻。

”胡小平说,因为多变性,使得企业在管理经营上没有达到现代企业发展制度的需要;粗放性使得企业整个战略决策上和整个管理中耗能大、耗费大;只要能赚钱企业就做,因此粗放性又表现出它的不经济性,同质性又影响了区域经济整体的发展。

第三次工业革命:去工业化面对危机,出路是中国企业主动变革,全面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由2005年以来的产业危机为契机,少数先知先觉的企业可能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封面专题的随后文章将以企业案例形式介绍其中的先行者与佼佼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黄少卿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企业从简单商业模式向复合商业模式转变,从“市场发现型战略”向“创新型战略”转变,即从“柯兹纳型企业”向“熊彼特型企业”转型。

它的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去粗放与去工业化”。

“去粗放”,很好理解,就是大量的中国制造企业要彻底抛弃现有“五低”(低利润、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端性)和“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精益制造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在“去粗放”上,华为、海尔、联想、比亚迪等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前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去工业化”,指的是中国企业要摆脱仅仅依靠“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组装、制造等“工业”环节获取利益的模式,向研发、材料、采购、设计与品牌、物流、渠道、金融等微笑曲线的高端转型与升级。

“去工业化”后,中国企业将不是单单以工业产品赚取利润,而以品牌、渠道、营销,以知识产权、技术专利、信息咨询等“非工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结合来竞争获利。

具体而言,有以下路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附加值管理,尤其是生产现场管理仍然是中国企业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管理经验,提升产品的质量并降低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