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课件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2)朝鲜 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 (导火线)
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
日
本
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
挑
派兵帮助镇压
起
战
日本乘机派军队开进朝鲜
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背景
(3)欧美列强 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设厂
投资设厂, 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
(一厂) 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 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 作为“赎辽费”。
实质——列强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德俄合作干涉之结 漫画解读《渔夫和鱼》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③通商: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工厂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由以商品 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第二单元
清政府 被迫 便利了列强对中国进行 经济侵略 今天改革开放 主动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 双赢互惠。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三)结果 1895.4.17《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项目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附属辽岛东屿半、岛、澎湖台湾列及岛(三岛)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赔款 赔偿2亿两白银 (二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 苏州、杭州为商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PPT优秀课件
中国 朝鲜日本 亚洲乃至全世界
背景 战前的日本
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
点击添 加主题
军费开支占 国家预算
1883—1894,日本共开支陆 海军军费2.69亿日元. 189 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 的60%来发展海、陆军.
1892:23万
战舰:31艘 (5.9万余吨) 鱼雷艇:24艘 (1400余吨)
结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世界舆论为之大哗,一本杂志写道:“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 有野蛮筋骨的怪兽。日本今天已经摘下了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 蛮的真面目。”
甲午中日战争
清军进军路线
丰岛海战
日军进军路线 平壤战役 左宝贵
黄海海战
1894.9.17
黄海大战 邓世昌
旅顺 徐邦道
1894.7.25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其他 协定关税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 列强由商品输出,发展到
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法国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德国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日本 清政府
代表清政府 的三个人物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 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熊代表俄国 太阳代表日本 香肠代表德国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 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马关条约》签字仪式
1895年春,清 政府派李鸿章 为议和全权大 臣,前往日本 马关议和。
犬代表英国 鹰代表美国 蛤蟆代表法国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同步练习1.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中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A.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B.黄海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C.威海卫战役中,南洋舰队全军覆没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
这位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关天培C.左宗棠D.邓世昌3.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之所以如此悲愤伤感是因为()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戊戌变法失败使得维新派痛心疾首D.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
”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A.舰船数量的劣势B.洋务运动的贡献C.甲午战败的原因D.维新变法的成效5.外国列强能够在重庆开办工厂,这一现象始于下列哪一条约()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
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7.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地图,与图一相比,我们从图二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中国的近代历史开始了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8. 下边这幅漫画是十九世纪末一位爱国者画的,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大陆政策”;1894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2.时间:1894-18953.战役:丰岛海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左宝贵(殉国)黄海海战大战——(殉国);此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奋力抵抗)随后日军制造大屠杀威海卫战役——(殉国);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1.时间:18952.双方代表:清政府的和日本首相3.内容割地: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通商:开放、、、为商埠(“苏杭杀虫”)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输出的需求)4.影响: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国狂潮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俄德法)2.瓜分中国狂潮列强纷纷在中国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3.美国“门户开放”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
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实质:“”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结果:得到各国同意。
部编历史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大陆政策)。
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2为什么称为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3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1894年7月,丰岛战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日军夺取制海权渡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战败,日军旅顺屠城,屠杀两万多中国人。
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马关条约》的签订1《马关条约》的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此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代中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讨论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重大损失,激发爱国情怀,警醒国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学生对于战争的影响和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和史料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讲解:详细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展示: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朝鲜半岛危机、中日实力对比•经过:黄海海战、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刺激列强瓜分中国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以及战争的结果。
此外,还涉及到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甲午战争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战争的爆发和结果。
但是,对于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战争的经过和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掌握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2.教学难点: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后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及其影响。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战争过程中重要战役的经过及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讨论法: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义。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战争过程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具体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使学生对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关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件(共19张PPT)
第一阶段 (1894.7- 9)
朝鲜半岛 黄海海域
平壤战役 平壤失守 战火至华
左宝贵
黄海战役 丧失黄海制 邓世昌
海权
第二阶段 (1894.10 -1895.4)
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
辽东战役 占旅顺、 徐邦道 大屠杀
威海卫战 北洋舰队 丁汝昌
役
全军覆没
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 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德国 强迫租借胶州湾 俄国 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
山东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强迫租借广州湾 英国 强迫租借“新界” 日本
广东、广西和云南 长江流域 福建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此以后, 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门户开放
“相互协商”
人人有份
知识人拓教版展八:年级P上2册7
台
台北
湾
人
民
台中
1.最早在中国设厂
内容: ①割地 清2.政西方府列割强辽对华东侵半掠岛方式、由台商湾品输全出岛及所 有附属各岛屿、为澎主湖转列为以岛资给本日输出本为;(主 反割台斗争)
②赔款赔偿日本3利.对兵影中响费国白民族银资2本亿主两义;的发展产生不 ③开放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设厂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马关条约》的影响
(1)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 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P26
(2)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 后几年中,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瓜分中国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 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 日本则向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 “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 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 “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P26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共20张PPT)(优质推荐版)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精品课件
3. 历史漫画往往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 意,从而揭示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右图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C )
A.《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 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 地理还是从法理的角度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 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在1895年利用甲午战争窃取钓鱼岛是非法无效 的。中国坚决反对和遏制日本采取任何方式侵犯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 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 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 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C.《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天津条约》签订之后
【解析】漫画反映的内容是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在甲 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 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被列强瓜分 的严重危机,故选C项。
4. 北洋舰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
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024版新教材)
1895年初 威海卫 1894.7 丰岛
主要战役
战役名称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英雄人物
结果
左宝贵
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 壤陷落。
邓世昌
200余名战士壮烈殉国,北洋舰队损失较 大,但主力尚存。
旅顺战役 徐邦道 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国别 德国 沙俄 法国
强租租借地
胶州湾租借地 旅大租借地
广州湾租借地
“势力范围”
山东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 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福建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 原因 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划定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主观原因(内因)
客观原因(外因)
政治上,清政府腐败无能 政治上,日本是先进的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上,落后
状元成才路 经济上,日本通过明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军事上,清军总体装备落后, 状元成才路
维新走上了富强道路
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军事上,日本装备先进,
提出
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 内容 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
“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结果 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
实质
列强不但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 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门户开放”
“相互协商”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5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段悲壮的历史。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战争的背景、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认识。
但学生对于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了解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危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战争的细节和影响,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共同分析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图片、视频、相关论文和书籍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过程以及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从而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的民族危机。
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和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认识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理解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战争对中国的严重损失和民族危机。
3.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史料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如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PPT,展示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3.分组学生,准备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呈现(10分钟)介绍甲午战争的经过,包括战争的主要战役、双方军队的实力对比等。
通过呈现战争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损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民族危机、经济困境等。
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战争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关于甲午战争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课件(共24张PPT)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 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 战争。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观原因(中国方面)
客观原因(日本方面)
① 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①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根本原因)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加剧人民负担 清政府举债赔款 便利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通商 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为通商口岸
使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中国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 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严 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充分暴露 了清政府的无能,战后帝国主义列强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 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 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 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 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 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 壮烈殉国。
丁汝昌自杀
正月十一日,日本鱼雷艇夜间偷袭,
“定远”舰遭重创,丁汝昌移督旗于“镇远” 舰。正月十三日,鱼雷艇管带王平策划鱼雷 艇队集体逃亡,刘公岛形势进一步恶化。正 月十五,日军舰艇40余艘排列威海南口外, 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 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 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 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 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
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服鸦片自杀, 延至十八日晨7时辞世。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chǎng眪 bǐng 盗用他的名义,与日方签订了《威海 降约》。威海港,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海 军,至此全军覆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场战争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无论从人口、版图、还是近代化的海军看大清国绝不逊色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天皇对此战毫无把握,找来首相伊藤博文,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咨询,下面是君臣三人的对话:
天皇:能打败北洋舰队吗?
伊藤.东乡:能。
天皇:理由?
伊藤:战斗力胜过清朝海军。
天皇:如何得知?
伊藤:北洋舰队纪律松弛,应战准备缺乏。
天皇:何以见得?
伊藤:士兵将衣服随意晾在船舷和大炮身上。
东乡:我曾上镇远、定远号上参观,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
随处摸几下,白手套变黑手套。
而我军斗志高昂,纪律严明,官民齐心。
明治天皇表示认同,决心开战,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二、新课讲授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先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出示材料:从日本、中国、朝鲜三方面讲解
1、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开始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2、清政府国力日趋衰败,军备废弛
3.导火索(直接原因):1894年5月朝鲜东学党起义
师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
陆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出示: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观察这些通商口岸开放时间的先后,位置的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甲午战后,列强看到清政府软弱可欺,声称正躺在死亡的病榻上,于是纷纷而来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知识延伸:学生讨论:中国是人口大国,有4亿人口,有军队95万,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只有29万军队,后方遥远,供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可是,为什么最终清政府还是失败了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