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让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界中植物蒸腾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 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1. 蒸腾作用过程中水分的运输和转化。

2. 环境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使用图文并茂的PPT,直观地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蒸腾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绿色植物样本或图片。

3.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袋、尺子、笔记本等。

4. 教学视频或动画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它们是如何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各个部分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蒸腾作用的概念。

二、讲解蒸腾作用(15分钟)1. 讲解蒸腾作用的定义: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片,叶片中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循环的过程。

2. 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水分从根部吸收,经过茎、叶柄、叶片,最终蒸发到空气中。

3. 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参与水循环、为植物提供向上的动力、增加大气湿度、降低气温等。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绿色植物,观察并讨论该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演示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一次课堂演示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提醒注意事项。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教案

蒸腾作用教案

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树目和分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实验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

2、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的实验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1.关于本节课的引言,教师可以根据前面已经讲过的知识,复习提问:什么是光合作用?什么是呼吸作用?在上述两个生理过程中都有水的参与,说明水对于植物体非常重要。

从根本上讲,水是从哪里来的?植物吸收的水是否都被植物体利用了呢?由此引出本节课题: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本节课的引言还可以这样设计:教师首先提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上的空气却十分燥热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这是因为植物具有蒸腾作用,从而提高了空气的湿度,降低了空气的温度。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出了课题。

2.关于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的教学,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套演示实验装置,即准备三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没有叶的枝条、少叶的枝条和多叶的枝条上,袋口扎紧,将这套实验装置放在教室温暖向阳的地方。

在实验的前一天,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在家里做探索性实验,用两个干燥透明并且不漏气的塑料袋,分别套在花盆中枝叶茂盛的基叶上,袋口扎紧(注意不要连花盆一起套进去,只能套住茎和叶,最好在套前浇一次水),其中一个袋中的叶片表面涂抹一层凡士林,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的地方。

《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

《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

《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实验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活动,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2、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初步感知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基本步骤。

3、理解蒸腾作用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4、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质疑、解疑、总结的能力。

通过课本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增进学生对蒸腾作用概念、意义等科学思想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求知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养成认真、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二、实验内容:(一)、实验名称:对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强弱因素的探究(二)、实验器材:1.材料:生长状况及大小相同和叶片数量及大小相同的新鲜植物枝条(由一个小组准备)2.仪器:(1)三角烧瓶(带穿孔塞)、甘油、计时器、枝剪(教师准备)、黑水笔;(2)电风扇(或电吹风筒)、温度计、恒温箱、金鱼缸(加盖)、湿度计、刻度尺、塑料袋(透明和不透明的)等。

(各小组选择所需器材)3.实验装置:三、实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部位、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在多次探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总结出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

3、主要的设计思路: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材里,我们已经学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但课本却没有说到影响植物蒸腾快慢的因素是什么,于是我引导学生猜想有光照、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情况有关,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并总结出影响蒸腾作用强弱的因素。

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用失水速度来衡量,以下的实验装置可以研究某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枝条失水快慢的。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的实验教学设计

命 的社会责任感 ; 生命现象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 , 认识 激
发热爱 自然 的情感及探究生命现象 的兴 趣 ; 理解科 学 、
技术 和社会 之间的关系 。
3 教 学 过 程
3 1 温故 知新 , . 导入新课 出示真核细胞 有丝分 裂和
减数分裂 的过程 图, 问 : 提 前一节课所学 的基 因突变和 基 因重组这两种生物变异 方式发 生在细胞 分裂 的什么
的 目的性 , 提高实验教学 的有效性都是有 帮助 的。
4 教 学 过 程
知识 , 为后续 讲解光合作用 、 呼吸作用 以及绿 色植物 在
4 1 温故知新 , . 激疑 引课
多媒体 呈现“ 观察 植 物 蒸
表 1 7对 相 对 性 状 及 其 基 因 与 突 变情 况
导致酶失去活性 , 不能使 无活性 的 G 2转 变为有 活性 Ao
变, 最终 突变体 变为 白色。剩下 的 3对基 因仍然 没有 被克 隆 , 突变的原 因也 不清楚 , 当前 的研究 表 明这 3 但
c aatrain e ec ,19 9): hrc i t .G nt s 8 ( ez o i 3—1 O
的碱基替代使得 碱性 螺旋 一环 一螺旋转 录因子发生 突

6 4・
生 物学教 学 21 年( 7 第_ 02 箍3 卷) 7 _ 塑
“ 色体 变 异 ’( 一 课耐 ) 染 ’第 的教 学 设 计
时期 ?哪种变异方式 产生了新 的基 因?并让学 生思考
和讨论 : 如果用光学显微镜 观察 , 这两 种变异方式 能被
观察 到吗?仔 细观察 有丝分 裂 和减数 分裂 过程 图 , 发
见的染色体变异 。适 当己的想象力 , 想一想 : 了基 因突变 和基 因重组 这 除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初一生物上册《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4)巩固拓展:通过练习题、小组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教学评价设想: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通过实验报告、练习题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知识掌握情况。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
4.学生应认真对待作业,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3)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促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颗植物,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运输的吗?”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蒸腾作用。
3.通过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激发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本内容,总结蒸腾作用的定义、过程和作用,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要求不少于200字。
2.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植物蒸腾作用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将观察结果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要求内容真实、观察细致。
(2)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蒸腾作用的相关问题,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2.针对难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过程,从而理解蒸腾作用与水分运输的关系。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各种植物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知道这些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植物叶子的认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实验、讨论等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在每次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活动中改进。此外,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他人的不足,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
八年级下册科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对生物学的深入学习,他们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植物叶与蒸腾作用的关系,以及蒸腾作用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植物叶的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

2-1-2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济南版生物七年级

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设计者: 审核者: 执教者: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叶片的结构。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蒸腾作用的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

5.通过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6.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学习重点: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说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应用。

学习难点:1、叶片结构的观察。

2、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一)新知探究部分第一学程:学习任务植物的蒸腾现象主问题1 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什么关系?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导学单上的学习任务)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实验步骤,同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尝试设计探究方案。

第二步:互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1)组长主持,组内互学,及时纠错。

(2)组内总结。

(3)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分工,做好展讲准备。

)1.根据提供的材料(材料:有分枝的植物;三个透明塑料袋;细线等),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操作完成实验3.根据本组的设计预测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1)预测各塑料袋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要对三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该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你能推测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吗?4.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多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多;叶片少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少;没有叶片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最少,几乎没有。

5.得出实验结论第三步:展学要求(学法指导设计:声音洪亮,语言流畅,逻辑思维清晰;各小组认真倾听,积极补充,质疑提问对小组进行评价。

)说出实验现象:叶片多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多;叶片少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少;没有叶片的一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最少,几乎没有。

小学实验手册614-1证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小学实验手册614-1证明植物的蒸腾作用

证明植物的叶有蒸腾作用一、实验目的知道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利用叶表面的气孔植物进行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

二、实验作用本实验是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二单元《绿色开花植物》中“植物的叶”中的内容。

本实验属于生物领域的重点实验,通过将活体植物叶密闭后观察袋内水珠凝结和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情况,来证明植物的叶具有蒸发水分的作用,称为蒸腾作用。

三、实验原理植物叶片表面有气孔,能够开闭,将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形式散失到叶片周围的大气中。

用塑料袋套住活的叶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就留在了塑料袋内,随着湿度的提高,会在塑料袋内侧凝结水珠,将置于袋内的变色硅胶干燥剂变色。

由于蒸腾作用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还受到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实验时可以增加光照和提高温度来缩短实验时间和增强实验效果。

四、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健康盆栽百香果,食品保鲜袋,橡皮筋,凡士林,洗耳球,变色硅胶,60瓦写生灯。

【实验装置】变色硅胶【实验步骤】(1)选择同一株盆栽百香果上大小形状、健康程度差不多的2片叶片,分为A和B。

将凡士林均匀的涂抹在A叶的上下表面,待干。

(2)取2个合适大小的食品保鲜袋,用洗耳球泵入空气检查是否漏气。

确认不漏气后,分别在2个食品保鲜袋中加入半药匙变色硅胶颗粒,将保鲜袋套住AB叶片,在叶柄处用橡皮筋扎牢,用凡士林涂抹保鲜袋扎口处,防止漏气。

(3)将盆栽置于60瓦写生灯光照下,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记录】表:植物连续光照30分钟实验观察记录叶片编号变色硅胶变色情况保鲜袋内侧情况A蓝色,未变色保鲜袋内侧无明显变化B由蓝变粉红色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A叶表面涂抹了凡士林用于密闭表面气孔,蒸腾作用的水蒸气无法从植物体内逸出,保鲜袋内环境水分没有增加,袋内侧没有凝结水珠,变色硅胶干燥剂也没有吸收空气中水分变色。

B叶表面没有做处理,气孔可以进行蒸腾作用,逸出的水蒸气增加了袋内的湿度,在保鲜袋内侧凝结水珠,使变色硅胶干燥剂变为粉红色。

植物蒸腾作用初中生物教案

植物蒸腾作用初中生物教案

植物蒸腾作用初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验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意义。

2. 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难点:1. 植物蒸腾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解释植物蒸腾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和概念,以及其在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列举可能的例子。

4. 实验展示: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蒸腾的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强调植物蒸腾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6. 拓展延伸:可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其他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撰写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同时,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和帮助。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以苏科版“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例

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以苏科版“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例

案例采撷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设计———以苏科版“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例文|杨珍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学中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展示了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该实验涵盖在“生态系统的稳定”章节,通过具体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角色,以及叶片结构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STEM理念融入“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设计和实施中,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设计1.实验目的在“植物的蒸腾作用”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深刻地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植物叶片的直接观察和蒸腾作用的测定,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动方式,以及其最终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发育,更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它指导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在“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中,理解叶片结构、气孔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其中,气孔作为叶片的一个重要结构,直接参与了蒸腾作用,影响着水分的释放和气体的交换。

气孔位于叶片的表皮细胞之间,是一个微小的开口结构。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气孔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理解其在蒸腾作用中的作用。

气孔的开闭由其周围的两个保卫细胞控制,这影响着水气的释放量和速率。

蒸腾作用是植物叶片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到大气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在实验中,通过改变这些条件,学生可以观察到蒸腾作用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生理机制和生态意义。

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植物的蒸腾作用起到桥梁作用。

它将地表和植物体内的水分转化为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参与云的形成和降水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维持了生物圈内的水分平衡,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提前两天准备一盆蒸腾现象实验装置的植物,透明塑料袋1个,细绳1条。

三个锥型瓶、清水、生长健壮的新鲜枝条若干、新鲜的菠菜叶、韭菜叶若干、显微镜20台、载玻片、盖玻片若干、毛笔20只、培养皿40个、双面刀片40片、滴管20个、纱布若干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激疑,导入新课】教师从生活实例方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树荫下就感觉到凉快?为什么路旁的行道树不会被太阳灼伤?大树为人们遮荫,久而久之会不会被晒死?………2.导入新课:带着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寻求答案,同时板书课题。

二、学习任务一:植物的蒸腾现象1.展示准备好套有透明塑料袋的植物,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这是为什么?2.根据以上思考结果——水分蒸发会带走周围的热量,尝试解释:为什么在树荫下会感觉到凉爽?——一定是大树也会蒸发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围的热量,降低了气温。

三、学习任务之二: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自主学习】课本48-49页探究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其余的如用水量、锥形瓶型号必须相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要用脱脂棉塞紧瓶口?3.实验前后瓶内水分减少的量代表什么?这些水分如何减少的?4.由此得出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进而引导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四、学习任务之三: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2学生回答:可能受温度、光照、湿度或空气流动等因素影响。

3.引导学生从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及空气流动状况等方面进行探究并预测探究的结果。

光照越强,蒸腾作用越强,反之越弱(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强,反之越弱(在一定范围内);空气湿度越大,蒸腾作用越弱,反之越强;空气越流动,蒸腾作用越强,反之越弱。

初中生物优质课教学教案设计,适合一线教师使用。

1.问题提示,小组讨论思考:⑴植物体所需的水分是由什么器官从哪里吸收来的?⑵植物体内的水分又是如何散发到体外去的?(2)如果散发的水分多于吸收的水分植物会如何?2.分析总结: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由叶散发到体外。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实验标题:植物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蒸腾作用,以及植物水分的散失
实验材料:4具相同的植物、4份相同的培养基、1个温度湿度计、1台烧水装置、1台实验室干燥箱
实验仪器原理:温度湿度计用于测量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烧水装置用于提供室内湿度;实验室干燥箱可以调节测量室内湿度和温度。

实验步骤:
(1)将4份培养基倒入4具容器中,在每个容器中放入一具相同的植物;
(2)调节实验室干燥箱,将温度定在20℃,湿度定在30%;
(3)打开烧水装置,将室内湿度增至60%;
(4)等待24小时,测量植物温度和湿度;
(5)记录实验数据,并观察植物表面是否出现水滴。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内湿度从30%增至60%时,植物水分散失明显,出现在植物表面的水滴数量增加,表明室内的湿度升高,水分通过蒸腾散失。

实验结论:植物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蒸腾作用,而蒸腾的强度主要受室内湿度的影响。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_高中生物教案_模板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三)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植物一个重要的生理作用,发生在植物的叶片和幼嫩地上部分。

由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性认识不足,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在此基础上再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而且帮助学生对植物利用水分的理解。

教学目的: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理解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的重要性3、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教学用具:1、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2、叶片的结构、气孔的结构的投影片3、水分蒸腾的全过程的投影片4、室外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录像片段5、蒸腾作用过程的录像片段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板书计划:第二节水分和散失──蒸腾作用一、概念二、过程三、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四、与人类的关系1、在生产上的应用2、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教学过程:炎热的夏天,当我们从街道走进一片树林时,会感到凉爽,植物由于缺水而萎蔫,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降低温度,提高空气的湿度。

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实植物能够散失水分。

一、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把课本P63的演示实验装置放在投影仪上,用投影仪的光照模拟阳光的照射,在实验过程,向学生讲解两个问题。

1、通过录像说明利用生活着的植物某个枝条进行蒸腾作用实验的方法。

2、比较两个实验装置,一个只是用塑料袋套在枝条上,插进带水的瓶子,另一个用塑料袋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问)这两个装置的塑料袋壁上都附着有水珠,原因一样吗?哪一个更符合实验要求?(答)原因不一样,因为我们是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而不是水的蒸发,所以不应该把枝叶和瓶子套在一起。

前者更符合实验要求。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结果,看到透明塑料袋壁上附着有许多水珠,由此验证了植物体能够散失水分。

初一生物《蒸腾作用》教案设计(精选7篇)

初一生物《蒸腾作用》教案设计(精选7篇)

初一生物《蒸腾作用》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生物《蒸腾作用》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生物《蒸腾作用》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实验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继续培养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蒸腾作用的过程及其他相关知识,建立植物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证实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确信植物体有蒸腾作用以后,才能进一步讲清蒸腾作用是怎样进行的。

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

关于气孔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现行教材未做过多的解释和要求,教师可通过模型或多媒体课件,对此问题进行简单的讲解,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足够了。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

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教法建议通常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索。

同样,教师也要制作观察蒸腾作用的演示装置。

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一片叶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

《第5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第5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准 三、教学课件类:教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1. 教师展示一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分,那么水

分是如何从土壤中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的呢?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蒸腾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2)实验材料:新鲜的植物枝条、塑料袋、细线、剪刀等。 (3)实验步骤: ①选取一根新鲜的植物枝条,将其基部剪成斜口。 ②将枝条插入装有清水的烧杯中,让枝条的大部分浸入水中。 ③用塑料袋将枝条的上部套住,并用细线扎紧袋口,使塑料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 ④将实验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的变化。 (4)实验现象: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 (5)实验结论: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这个过程 叫做蒸腾作用。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蒸腾 作用的概念。 (二)蒸腾作用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蒸腾作用的过程。) 1. 教师讲解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叶肉 细胞→气孔→大气。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蒸腾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 的运输途径和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蒸腾作用对植物和生态系统有什么意义? 2.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对植物的意义: ①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能够促进水分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 输,保证植物各部分对水分和无机盐的需求。 ②降低叶片温度。蒸腾作用能够带走叶片表面的热量,降低叶片的温度,避免叶片因温度过 高而受到伤害。 (2)对生态系统的意义: ①调节气候。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中的湿度,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②促进水循环。蒸腾作用能够将土壤中的水分输送到大气中,参与水循环,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 (四)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1)实验目的:探究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2)实验材料:新鲜的植物枝条、塑料袋、细线、剪刀、电吹风、冰块等。 (3)实验步骤: ①选取两根新鲜的植物枝条,将其基部剪成斜口。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对维持植物体本身的其他生理活动十分重要,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通过对蒸腾现象的观察,认识植物散失水分的主要部位。

(2)通过观察徒手切片能识别叶片的结构,并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3)阐明蒸腾作用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蒸腾现象的观察、徒手切片的制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蒸腾作用示意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3、重点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4、难点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和气孔开闭原理5、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挂图、永久切片、实物(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实验实物6、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骄阳似火的夏天,你一定感受过烈日下的炎热,而当你进入树林中,则会倍感凉爽宜人。

这是为什么?这不仅因为大树为你撑起一把遮阳的绿伞,还因为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为大自然提供了清新而湿润的空气。

那么,植物体的这项生理功能是什么?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

1、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展示实验成果,最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1)各塑料袋内壁的现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2)为什么要对三个枝条作不同的处理?(3)塑料袋能不能把整个花盆罩住?为什么?(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分析问题(4),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并告诉学生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后,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讨论问题:(1)叶片的结构分为哪三部分?每部分有何特点?(2)保卫细胞的形态、结构以及气孔在上、下表皮的分布特点。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

一实验探索目的;1 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

二实验原理;1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才
气孔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2 蒸腾部位;主要是叶
三实验步骤;1 植物的蒸腾现象[1] 选材;两个大小相同的枝条,一
枝条叶片不做任何处理,一枝条叶片上下两面涂上凡士林【2】分别用AB 两个干燥透明塑料袋套住两个枝条,用细线扎紧袋口【3】光照两小时,观察两个袋内是否有水珠形成,判断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 植物叶片上下表面的蒸腾作用的差异;【1】取四株大小相同的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一下出理;A 不出理 B 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
林 C 叶片上下涂上凡士林 D 切去叶片在切口处涂上凡士
林【2】将四株枝条插入四支试管中,分别编号【3】每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水,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食用油【4】标记液面高度【5】光照,观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组成员:曹文治,陈建钊一·实验探索目的
1、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过程。

2、探索植物的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

3、探索植物叶片上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二·实验原理
1、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2、蒸腾部位:(1)叶片:通过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进行的蒸腾,叫做气孔蒸腾(stommatal
trspiration):约占总蒸腾量的90%以上。

通过叶片表面的角质层进行的蒸腾叫做角质层蒸腾(cuticular trspiration ):约占5%~10% (2)茎枝:从茎表皮的皮孔进行蒸腾称为皮孔蒸腾(lenticular stommatal trspiration ):约占0.1%)。

3、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
且受客观生境条件的影响。

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上表皮接受阳光,水分散失快,所以上表皮少。

三·实验材料、仪器、药品
(1)材料: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

(2)仪器:试管架、试管若干、透明塑料袋七个左右、棉花;
(3)药品:凡士林、食用油。

四·实验步骤
1、植物的蒸腾现象
(1)选材:选取两枝粗细相近的阔叶枝条,如海南蒲桃枝条,一枝将叶片去掉,一枝保留叶片。

(2)插管:将两根枝条分别插入两个同一型号的小试管内,枝条要插到试管底,并在两支试管外壁标上A、B。

(3)加液:在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红墨水染红的水,保持两试管内红水的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

(4)标记:用红色橡皮筋从试管底套上,移动到液面位置,标记液面高度。

(5)固定:用棉絮把枝条包住,固定在试管口,然后将两支试管放置试管架上。

(6)罩袋:枝条露出试管外的部分分别用透明塑料袋罩住,袋口扎紧。

(7)照光:将试管架放到阳光下,约3h。

(8)观察
2、植物叶片上表面与下表面蒸腾作用的差异
(1)取四株大小相同且叶数相同的嫩枝,分别进行一下处理:A、不处理;B、在叶片下表面涂上凡士林;C、叶片上、下表面涂上凡士林;D、窃取叶片并在切口处涂
上凡士林。

(2)将四株嫩枝加入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3)给每支试管加入等量的水,保持液面高度一样,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

(4)用橡皮筋从试管底套上,移动到液面位置,标记液面高度。

(5)光照3h后观察液面高度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