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doc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3、一个市场多种原料的场合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工业企业的生产不只需要两种原料,而是 多种。对于这种场合,韦伯应用区位多角形模式求解。 韦伯是龙哈特提出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 他假定有n个原、燃料滴,则工in mi ri rk i 1
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评价
自从1904年韦伯发表的“工业区位论”问世以 来,对他的理论曾有各种各样的评价。一些西方学 者奉韦伯理论为圭臬,认为他的理论对于经济地理 学是一个最大贡献,并根据韦伯的思想和区位模式 提出许多新的区位学说。在社会主义苏联的早期 (1926年)评述中也有人认为,在工业的空间配置 问题上要想往前推进一步,只有通过韦伯的理论而 在任何场合不忽视这一理论,才是有可能的和可以 思议的。但是随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在苏联遭到批 判,称之为竭力替资本主义辩护的伪科学理论,不 仅毫无可取之处,而且是反动的。一个时期,在我 国地理学界也对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持否定态度。
2、一个市场和两种原料的场合 某工业制品的消费者集中于一个市场。工业制品由两种原料 (R1和R2)制造的场合,其工业区位有下述几种形式: ① R1和R2为普遍存在的原料时,工业区位与一个市场一种原 料的场合一样,应位置在市场。 ② R1为普遍存在的原料,R2是市场地区以外的某个局部地区 的原料,如同为纯原料时,工业区位在市场,因为耗费的 仅为R2的运费,例如,位置在R2时,制品的重量为两原料 之和,运费必然增加。 ③ R1和R2皆为局部地区的原料,又是纯原料的场合,工业区 位在市场。 ④ R1与R2两种原料都是局部地区存在的原料,如果是粗原料 时,工业区位的解法比较复杂。为此,韦伯提出了区位三 角形的模式。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工业区位论
原料指数=1(或区位质量=2)时,区位指向自由区位。
14
(2)考虑两个原料地和一个市场时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
其区位图形为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a);当原料地为多 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 (图b)
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
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 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4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前
者与所有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 后者与特定工业有关,如空气湿度等。
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
位因子,被称为区域性因子,它们是形成企业区位 基本格局的基础。而集聚、分散等因子对地域条件 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偏移作用。
(图)。 15
单位运费率 是相同的
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
16
注意:单位运 费率相同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17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资料来源:Getis A, Getis J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The Land and the People. USA: Wm.C.Brown Communications Inc,1995.190)
2
韦伯假定了完全竞争条件,产品价格固定不变,
工业活动的区位选择取决于生产成本。如何找出工
业区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 的理想区位,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内容。
3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韦伯工业区位论
概念。区位重量是指运移每一单位的产品重量和
原料重量的总和。如利用遍存原料生产,生产地 和消费地在一起,产品重量为1,生产原料指数为 零,则区位重量为1。因此,原料指数增大,区位 重量亦随之增大,如原料指数为1/2时,区位重量 为3/2,凡是区位重量小的工业则被吸引到消费地, 而区位重量大的工业总是趋向于原料地。
韦伯第一本著作纯属理论探讨,第二本则是结合实际 的研究,论著于 1929 年译成 英文版后,受到西方各国 学者的重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至后期的许多区位 理论都或多 或少的以韦伯理论模式为基础,而形成了各 种学派。因此,研究工业区位理论时,首先要了 解具有 代表性的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前提
③ 原料仅在特定地区存在,且为粗原料(指在生产 制造过程中重量减损的物质),在这种场合下, 工业区位应在原料地,可以减少大量运输费用。
2、一个市场和两种原料的场合
某工业制品的消费者集中于一个市场。工业制品由两种原料 (R1和R2)制造的场合,其工业区位有下述几种形式: ① R1和R2为普遍存在的原料时,工业区位与一个市场一种原
料的场合一样,应位置在市场。
② R1为普遍存在的原料,R2是市场地区以外的某个局部地区 的原料,如同为纯原料时,工业区位在市场,因为耗费的 仅为R2的运费,例如,位置在R2时,制品的重量为两原料 之和,运费必然增加。
③ R1和R2皆为局部地区的原料,又是纯原料的场合,工业区 位在市场。
运输定向,寻求最小费用点
1、一个市场和一种原料的场合 工业制品的需要地限于一个,且仅用一种原料
生产的场合,有下述三种区位形式:
① 原料是任何地方都有的普遍存在着的场合,工业 区位在市场。因为在市场区,不论原料和工业制 品的运费均为最小。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首先,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交通便利的地区对工业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交通便利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工业企业更倾向于选择
交通便利的地区作为生产基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工业企业会选择
在交通枢纽地区建厂。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原材料的供应充足且稳定对工业企业的生产至关重要,因此工业企业往往会选择靠近原材料来源地的区域建厂,以便
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并降低运输成本。
另外,劳动力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指出,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工业企业通常会选择劳动力充足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建厂,
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市场也是影响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
认为,工业企业需要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因此选择靠近市场的地
区建厂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主要探讨了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工业企业的最佳区位,工业企业在选择生产地点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区域。
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了解和运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工业企业选址应当考虑区位因素。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的选址受到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特定的区位上会形成不同的区位优势。
本文将围绕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
首先,韦伯认为交通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加快原材料和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发达的地区常常成为工业企业的首选地点。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形成工业集聚效应。
其次,原材料的供应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原材料供应地较近的区位,以降低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并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例如,钢铁企业往往会选择在靠近铁矿石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劳动力资源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劳动力成本较低、素质较高的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并降低用工成本。
最后,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企业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韦伯指出,工业企业应当选择距离市场需求较近的区位,以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例如,一些消费品企业会选择在人口密集、消费需求旺盛的地区建厂,以便更容易接近目标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量。
综上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交通、原材料、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对工业企业选址的影响。
工业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合适的区位,以获得区位优势,提高竞争力。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区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理解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初西欧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器制 造工业)蓬勃发展为背景,以探讨成本或运 费为主旨的工业区位理论应运而生 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 社会分工的发展不断深化;产业革命后,生 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 的交通工具使用,迫使工厂寻求最佳区位, 以减少成本,获得最大利润。
谢谢
按照作用和影响划分
区域性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分布于各区域的 因素,是形成工业基本格局的基础 聚集因素:导致工业集聚于特定地点的因素, 对有地域条件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 便宜作用,韦伯着重研究一般区位因素中的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聚集三中重要的因 素对工业区位的作用
2.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
集聚的两个阶段
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二、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集 中化,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分工和基础设施 共享带来集聚利益
三、评价
(一)、理论贡献 1.开创了工业区位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为代 表古典工业区为理论思想在方法上逐渐从单 个企业的相对静态、动态区位分析 2.―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规律的纯理论, 脱离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普遍的区位规律”具 有开阔性和发展性特点,有很强的生命力
韦伯借鉴劳恩哈特的数学方法,分析多个原 料地与市场分布在不同点是的工业区位布局。 如原料地N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 位图形为N边形,同时他还采取了“范力农 架构”力学方法,推导出运费最小地点应是 市场、原料产地1和原料产地2三点组成的区 位三角形重力中心
2.劳动成本指向论
考察在运费和劳动力成本同时作用下所形成 的最小费用区位。劳动力成本指向使由运费 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基本格局发生第一次 偏移。
5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原料指数 1)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 所得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 业区位论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 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
1)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 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 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 如,空气湿度、水质等。
(二)理论与现实差距 1、单纯的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是不现实 的,而现实中运费率物品、交通方式、地形条件而不同; 2、研究方法是局部均衡的,如仅考虑个别企业,而且区位 因子也是个别的; 3、完全竞争条件不存在,企业除关注成本外,可能还有利 润或某种满足程度; 4、既使是个别企业区位分析,也是较为简单,还有许多经 济与非经济因子没有分析。如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 变化、交通以及政策因子等对企业区位的影响。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和目的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 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 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提出工 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 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 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 象极为显著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 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 (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 制。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 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从工业产品的生产到分 配过程中,主要成本包含如下方面: (1)原料、燃料费 (2)劳动成本 (3)运费 获取同种同质量的原料与动力燃料的价格,因产 地不同而不同,工厂区位接近价格相对低廉的原料、 燃料地,将有利于成本的节约,因此原料、燃料费是 一个区域性区位因子。劳动成本、运费均是区域性区 位因子。 出于理论研究以及便于处理,可将原料、燃料价 格的地区差异用运费差异来替代,这样,影响工业区 位的一般区位因子分别为运费和劳动费。
韦伯工业区位论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 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也即在某特定地 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 可能性。
一般因子 区位因子 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
含义:所有与工业有关的因子 确定:通过分析某些孤立的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找出影响工业生产与分 配的成本因素。 一般成本因素:a、相关场所的土地费;b、固定资产费;c、获取加工原 料和动力原料费;d、劳动力成本;e、物品的运费;f、资本的利率; g、固定资产的折旧率 其中,原料燃料费、劳动者力成本、运费是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 子。 特殊因子:与特定的工业有关的因子 集聚因子和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 所的因子为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 的因子为分散因子。
工业原料的性质和分类表
纯原料
局地原料
原料
损重原料 遍在原料
即:
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 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产品 需要运送的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即: 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 +1=原料指数+1
(二)、劳动力成本指向性的应用
劳动成本指向性的工业,即所称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所需劳动量大。 劳动力成本大,这些工业一般靠近市场,比如城郊地区。典型的劳动 力指向型工业:纺织业、精密仪器组装等。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又从集聚趋于分散已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 一个规律。偶然集聚则是由某一地区的区位优势带来的原料供给地或 消费地的集聚;而纯粹集聚是为了得到同种行业的集聚利益而在已形 成的区位空间内集聚等。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韦伯(Walter Isard)提出的一种地理经济学理论,它旨在分析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并认定企业对区位的需求是其位置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韦伯工业区位论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企业营销产品或服务的地点,它可以通过政府的规定、补贴和促销等方式进行影响。
原料需求是指企业用于生产的原料来源,可以通过运输和储存手段影响。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需要的工人来源。
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补贴和促销手段进行影响。
韦伯工业区位论还强调了技术要素,指的是企业的技术实力,包括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些要素决定着企业位置选择的可能性。
此外,韦伯工业区位论还提出了区位影响因素的概念,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市场规模和政策的影响,而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总之,韦伯工业区位论旨在探讨工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它将空间需求分为三个基本需求:市场需求、原料需求和劳动力需求,同时强调技术要素和区位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为企业位置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美国地理学家约翰·韦伯提出的一种工业部门地理分区理论,是一种地理经济学原理。
韦伯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部门在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某些特定的分区原则。
其分区原则主要是以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状况为基础考虑,而不受交通和市场距离条件的限制,只要是满足原材料和劳动力供应条件,即可建立工厂,同时利用技术进步,把原材料处理到需求程度。
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根据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供求,以及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在两山之间把大范围的原材料分布布置成有序的区位,把一定原材料分布在一定区位,实现工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韦伯尔工业区位论
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在其工业区位理论中,韦伯首先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
区位因子是决定工业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原因、因素,他将区位因素划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聚集因子和分散因子。
他认为,在这些因子中,只有极少数因子对所有工业的分布有影响,能够构成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这就是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分散因子,而原材料价格的地区差异又可以用运输成本的差异来表示。
为了简化研究,韦伯还作出了几个重要假定:(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个已知地点,不能移动。
在上述三种假定条件下,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运费指向论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不考虑劳动力成本和聚集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区位论,是运费指向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他看来,假定某一工业企业原料地和产品的消费地为已知,生产分配的运输成本主要是由运输距离和运输重量决定的。
而运输重量与生产中使用的原料性质有关。
企业使用的原料可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前者指各地普遍分布的原料,后者仅限于某地才能获得。
原料还可分为纯原料和失重原料,纯原料的重量会完全转移到产品中,而失重原料只是转移部分重量。
他认为,企业所使用的原料分布状况决定着要不要运输原料,是纯原料还是失重原料决定着要运多少原料。
韦伯还使用了原料指数和区位重两个概念,前者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后者则为所使用的地方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的和与产品重量的比例。
显然,原料指数衡量的是生产每吨产品所需移动的原料重量,而区位重表示的是生产每吨产品需要移动的总重量。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韦伯分别对生产某种产品使用一种原料和使用两种以及两种以上原料的各种情形下的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中,工业区位可由原料指数的大小进行判断;在后一种情形中,可采用“范力农构架”方法对运输成本最低点进行求取。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韦伯工业区位论是由20世纪初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主要探讨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韦伯认为,工业区位选择受到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首先,地理条件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效率和成本。
比如,平原地区相对于山地地区更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因为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低,而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不利于工业发展。
其次,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交通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和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因为交通便利可以降低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交通枢纽地区往往成为工业区位的首选。
另外,原材料供应和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工业企业需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同时也需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因此,工业区位往往选择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情况,以便产品销售。
最后,劳动力是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因此,劳动力成本和数量都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一般来说,劳动力成本低、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更容易吸引工业企业的投资。
总的来说,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影响。
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原材料供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
因此,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选择最合适的工业区位,促进工业发展。
阿尔弗雷德_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述评
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述评江淑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摘要阿尔弗雷德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对区位论作出了重大理论探索,系统述评该理论,对新生产力条件下区位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指向性述评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88(2005)06-043-02工业区位论是研究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分布和空间选择规律的理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 韦伯(A lf red.Weber)发表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之作!工业区位论∀。
韦伯等为代表的古典工业区位论思想在方法上逐渐从对单个企业的相对静态、动态区位分析,过渡到考虑整个市场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现代经济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产生的背景工业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发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激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佳区位,以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古典工业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为出发点和以成本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为理论前提。
在作出一系列严格假定的基础上,韦伯试图对德国在产业革命以后资本、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城市空前发展,特别是不同产业特征城市形成的原因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
韦伯认为工业或制造业的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中尤其重要的,他试图要寻找工业区位移动规律的纯理论,即脱离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普遍的区位规律。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概念和核心内容(一)主要概念韦伯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以及一系列区位分析的概念和工具,如区位因素、区位指向、原料指数等,对区位论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即决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即#作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指经济活动发生在某个特定点或若干点上,而不是发生在其它点所获得的优势。
5、韦伯工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德纯理论》一书,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任何一个理想的工业区位,都应选择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小点上。
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运用数学方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当时的德国鲁尔区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工业区位理论的核心内容——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
(一)理论前提基本假定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
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
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
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
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
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
7、运输方式为火车(二)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包括寻求运费最小、集聚与分散区位法则和劳动力区位法则三个方面。
1、区位因子体系为分析方便,韦伯按不同标准把区位因子分三种不同类型:①按因子作用范围分——一般区位因子、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对所有工业区位都产生影响的因子,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
特殊区位因子——对特定工业区位产生影响的因子,水质、空气湿度。
②按作用性质分——区域因子、集聚因子(非区域因子)区域因子——影响工业分布于各种区域的因素,使工业企业向特定的地区布局。
原料、燃料、劳动力、地租、厂房设备、其他固定资产费用。
集聚因子——使工业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地方的因子。
相关工业(产业链企业)、设施的有效利用③按属性分——自然技术因子、社会文化因子自然因子——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特殊性而使企业取得效益的因子。
社会文化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形态和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使企业取得效益的因子。
2、工业区位论的构建经过分析、筛选,韦伯确定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子为三大主导因子。
韦伯分三个阶段建立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成本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根据运费指向来确定运费最低点,形成工业布局的初优区位。
工业区位论
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也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
劳动费指向受到现实中各种各样条件的影响,韦伯把这些条件称为环境条件。在环境条件中,人口密度和运费率对劳动费指向的作用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区自然地劳动力的密度也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劳动力的密度也高。劳动费指向与人口密度相关,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劳动费相差小,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劳动费相差大。因此,人口稀疏的地区工业区位倾向于运费指向;人口稠密的地区则倾向于劳动费指向。
(三)劳动费指向论
运费随着空间距离的变化,表现出一定的空间规律性:而劳动费则不具有这种特性,它是属于地区差异性因子,它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的因子。
在此所说的劳动费不是指工资的绝对额,而是指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劳动费主要反映在地区间的差异性上。
2.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原料地为两个,且同市场不在一起时,其区位图形为一三角形,即区位三角形(图3—7(a));而当原料地为多个,并不同市场在一起,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区位多边形)(图3—7(b))。韦伯对于区位的推求,采用了力学方法,即“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图3-7(c))。即在给定生产1t供应市场(C)的产品,需原料产地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M2)供应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图3—7(c))中,工厂区位(P)应该选择在哪里。根据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运费指向论,工厂区位应该在运费最小地点。韦伯假定运费只和距离和重量有关,那么运费最小地点应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图3—7(c))。
工业区位论
• 绿色产业强调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 绿色产业发展对工业区位选择和发展产生影响
• 绿色产业发展对工业区位论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区位论在绿色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 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业区位竞争力
• 优化绿色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提高工业区位效益
• 创新绿色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区位优化
工业区位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的特点
• 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
• 数字经济时代对工业区位选择和发展产生影响
• 数字经济时代对工业区位论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区位论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
• 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业区位竞争力
•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提高工业区位效益
• 优化全球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提高工业区位效益
• 创新全球化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区位优化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创新数字经济政策,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区位优化
工业区位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的特点
• 全球化导致资源、信息、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
• 全球化对工业区位选择和发展产生影响
• 全球化对工业区位论提出新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区位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 加强全球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业区位竞争力
中国工业区的区位特点
• 沿海地带、沿江地带等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点
• 大中城市、城市群等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有利于工业区位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对工业区位问题和资本主义国家人口集聚进行了综合分析。
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
经过反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
他将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假定工业生产引向最有利的运费地点,就是由运费的第一个地方区位因子勾划出各地区基础工业的区位网络(基本格局)。
第2阶段,第二地方区位因子劳动费对这一网络首先产生修改作用,使工业有可能由运费最低点引向劳动费最低点。
第3阶段,单一的力(凝集力或分散力)形成的集聚或分散因子修改基本网络,有可能使工业从运费最低点趋向集中(分散)于其他地点。
①运输区位法则。
假定铁路是唯一的运输手段,以吨公里之大小计算运费。
已知甲方为消费地,乙方为原料(包括燃料)产地,未知的生产地丙方必须位于从生产—销售全过程看吨公里数最小的地点。
吨公里数量小地点在什么地方,是根据运费确定区位的核心问题。
韦伯研究了原料指数(即原料重量与制品单位重量之比)与运费的关系,指数越小,运费越低。
从而得出运输区位法则的一般规律: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原料产地;原料指数<1时,生产地多设于消费区;原料指数近似为1时,生产地设于原料地或消费地皆可。
几乎完全根据原料指数确定工业区位。
②劳动区位法则。
某地由于劳动费低廉,将生产区位从运费最低地点吸引到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
工业的劳动费是指进行特定生产过程中,单位制品中工资的数量。
韦伯探讨了劳动费的地理差异如何影响区位变化,即区位从运费最小地点移向劳动费最小地点的条件。
原则上只有当单位产品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时,工厂才能从运费最小点移向劳动供给地。
为了用数学推导这一问题,他设计了等费线理论:以运费最小地点为中心,向四外延伸,每吨产品运费增加额相同点的连线为等费线。
而运费增加额与劳动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为决定等费线,决定区位的改变。
如图所示,RM1和RM2为两个原料产地,M为市场。
假设RM1和RM2生产的是减重原料(减重率50%),原料和产品每吨运价相等,则环绕RM1和RM2的费用等值圈表示生产1个单位产品(假如为1吨)所需用原料的运费;以M为中心的费用等值圈则表示单位产品运往市场的运费。
由于原料是减重的,而产品是纯的,所以环线RM1和RM2的运费等值圈的间距比环绕M的要密。
X点运费为8(RM1的单位运费2+RM2运费4+产品运到M的运费2),将运费支出为8的各点连接起来,就成为8的等费用线。
P点是运费最小的点,总支出运费为7。
Y点生产1个单位产品,劳动费支出比P点低2个单位,能否将生产地迁至Y,决定于Y点是否在9的运费等费线(即决定等费线)内,如在线内,可将生产地从P点迁至Y点。
③集聚(分散)区位法则,分散和集聚是相反方向的吸引力,将工厂从运费最小点引向集聚地区或分散地区。
如果集聚(分散)获得的利益大于工业企业从运输费用最小点迁出而增加的运费额,企业可以进行集聚或分散移动。
具体推算方法也可利用等费线理论。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