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名词解释
材料专业部分名词解释
1、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两组元A和B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为基或以B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结构与A,B两组元均不相同的新相。
由于它们在二元相图上的位置总是位于中间,故通常把这些相称为中间相。
3、亚稳相:亚稳相指的是热力学上不能稳定存在,但在快速冷却成加热过程中,由于热力学能垒或动力学的因素造成其未能转变为稳定相而暂时稳定存在的一种相。
4、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5、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指出现无畸变的等轴新晶粒逐步取代变形晶粒的过程)6、伪共晶: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某些亚共晶或过共晶成分的合金也能得到全部的共晶组织,这种由非共晶成分的合金得到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7、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8、过时效: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在加热保温过程中将先后析出GP区,θ”,θ’,和θ。
在开始保温阶段,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强度上升,当保温时间过长,将析出θ’,这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9、形变强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其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
10、固溶强化:由于合金元素(杂质)的加入,导致的以金属为基体的合金的强度得到加强的现象。
11、弥散强化:许多材料由两相或多相构成,如果其中一相为细小的颗粒并弥散分布在材料内,则这种材料的强度往往会增加,称为弥散强化。
12、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13、扩展位错:通常指一个全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着一个堆垛层错的整个位错形态。
14、螺型位错:位错线附近的原子按螺旋形排列的位错称为螺型位错。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材料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材料1.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
2.非晶体:是指组成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周期性排列的固体。
3.过冷度:熔融金属平衡状态下的相变温度与实际相变温度的差值。
4.加工硬化: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时强度和硬度升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5.组元:组成合金的独立的、最基本的单元。
6.相:与合金的其余部分分开的界面。
7.相图:是用来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成与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之间关系的一种图。
8.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
9.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
10.灰口铸铁:碳分主要以片状石墨形式出现的铸铁,断口呈灰色。
11.珠光体: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态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包括渗碳体)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
12.马氏体:对固态的铁基合金(钢铁及其他铁基合金)以及非铁金属及合金而言,是无扩散的共格切变型相转变,即马氏体转变的产物。
13.奥氏体:γ铁内固溶有碳和(或)其他元素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的固溶体。
14.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5.正火:将钢件加热到上临界点(AC3或Acm)以上40~60℃或更高的温度,保温达到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简便、经济的热处理工艺。
16.淬火:将钢件加热到奥氏体化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以获得非扩散型转变组织,如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等的热处理工艺。
17.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18.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19.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决定钢材淬硬深度和硬度分布的特性。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第一章强度: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
抗拉强度:表征材料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
(强度极限)屈服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发生塑性形变的最低应力值。
弹性极限:试样有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所承受的应力。
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塑性:材料断裂前具有塑性变形的能力。
延伸率:试样拉伸断裂后的相对伸长值。
断面收缩率:断裂后试样截面的相对收缩值。
布氏硬度:以试验力除以压痕球型表面积所得的商值。
洛氏硬度:试验力作用后,测量压痕的深度,以深度大小表示材料的硬度。
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第二章晶胞种类: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晶胞。
晶体:整个材料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的排列,原子呈长程有序排列时称为晶体。
单晶体:晶格排列方位完全一致称为单晶体。
B中和B弥散强化:强化颗粒借助粉末冶金或其他方法加入的。
细晶强化: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都随晶粒的细化而提高的现象。
弹性变形:在载荷全部卸除后,变形完全恢复。
塑性变形:在外力去除后,在材料中留有一定量的永久变形。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进行滑动。
在常温和低温下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和孪生的方式进行。
滑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塑性变形方式。
临界切应力: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切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滑移才能开始,这一切应力称为临界切应力。
形变织构:经过强烈变形后的多晶体具有择优取向,产生形变织构。
加工硬化:金属在变形过程中,随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属在形变加工过程中,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加,晶体内的位错数目随之增加并产生相互交割且不易运动;由于晶粒变形、破碎,形成亚晶粒,并且增加了亚晶界位错严重畸变区,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加,因而不易产生塑性变形,即造成加工硬化。
残余内应力:去除外力后,残留于金属内部且平衡与金属内部的应力。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合⾦:合⾦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元素、或⾦属元素与⾮⾦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合⾦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种成分和性能均匀、且结构与组元之⼀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三、固溶强化:通过融⼊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是⾦属的强度、硬度升⾼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四、结晶: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后的物质可以为晶体也,可以为⾮晶体。
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五、相图:指在平衡条件下,合⾦的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图形。
六、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形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
七、热处理:是指采⽤适当的⽅式在固态下对⾦属进⾏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学的组织和性能⼯艺⽅法。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法,在c?930保温⾜够时间(3-8⼩时)±10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
是表⽰钢中奥⽒体晶粒长⼤的倾向性。
九、淬⽕:把钢进⾏奥⽒体化,保温后以适当⽅式冷却,已获得马⽒体或以下贝⽒体组织的热处理⼯艺⽅法称为淬⽕。
⼗、回⽕脆性:淬⽕钢回⽕时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挥回⽕温度的升⾼⽽简单的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脆性。
⼗⼀、调质:⽣产上习惯将淬⽕加⾼温回⽕称为调质处理。
⼗⼆、变质处理:在液态⾦属结晶之前,特意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量以⾮⾃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晶核数量⼤⼤增加,从⽽提⾼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式即为变质处理。
⼗三、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四、时效:⾦属或合⾦在⼤⽓温度下经过⼀段时间后,由于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和晶格沉淀⽽使强度逐渐升⾼的现象。
⼗五、红硬性:⼜叫热硬性,钢在⾼温下保持硬度的能⼒。
⼗六、选材的基本原则:所选的材料的使⽤性能应能满⾜零件的使⽤要求,易加⼯,成本低,寿命⾼。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金属材料:以金属键结合为主的材料,如钢铁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以离子键和共价键结合为主的材料,如陶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以共价键结合为主的材料,如塑料、橡胶。
复合材料:以界面特征结合为主的材料,如玻璃钢。
结构材料:利用它的力学性能,用于制造需承受一定载荷的设备、零部件、建筑结构等。
功能材料:利用它的特殊物理性能(电、热、光、磁等),用于制造各种电子器件、光敏元件、绝缘材料等。
高聚物:是由一种或几种简单低分子化合物经聚合而组成的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性质或组织结构不同的材料组合而成。
晶体:物质的质点(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空间点阵:把质点看成空间的几何点,点所形成的空间阵列。
晶格:用假想的空间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所构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晶胞:从晶格中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格参数:描述晶胞的六个参数a、b、c、晶体中各种方位上的原子面叫晶面,表示晶面的符号叫晶面指数。
{hkl}代表原子排列完全相同,只是空间位向不同的各组晶面,称为晶面族。
晶体中各个方向上的原子列叫晶向,表示晶向的符号叫晶向指数。
<unw>代表原子排列完全相同,只是空间位向不同的各组晶向,称为晶向族所有平行或相交于某一直线的这些晶面构成一个晶带,此直线称为晶带轴。
属此晶带的晶面称为共带面。
晶胞原子数:指一个晶胞内所含的原子个数。
原子半径:指晶胞中原子密度最大方向上相邻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的一半,与晶格常数有关。
配位数:指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所具有的最近且等距的原子数。
致密度:合金: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如:黄铜,Cu、Zn合金;碳钢,Fe、C合金。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物质(组成合金的元素、稳定化合物)。
相:成分结构相同并以界面分开的均匀部分。
组织:在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相的分布形态。
固溶体:指溶质组元溶于溶剂晶格中,并保持溶剂组元晶格类型而形成的均匀固体。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强度: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抗拉强度:抗拉强度是指试样拉断前承受的最大标称拉应力。
变质处理:在浇注前以少量粉末物质加入金属液中,促进形核以改善金属组织和性能的方法。
相:相是指金属或合金中具有相同成分、相同结构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各个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组织是指用金相观察方法,在金属及其合金内部看到的涉及相或晶粒的大小、方向、形状、排列情况等组成关系的构造情况.铁素体:铁素体是指碳溶于α-Fe中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奥氏体:奥氏体是指碳溶于γ-Fe而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渗碳体:渗碳体是一种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间隙化合物,化学式近似于Fe3C。
珠光体:珠光体是指奥氏体从高温缓慢冷却时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其立体形状为铁素体薄层和碳化物薄层交替重叠的层状复相物。
莱氏体:莱氏体是指高碳的铁基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共析转变所形成的奥氏体和碳化物所形成的共晶体。
低温莱氏体:低温莱氏体是指在727º以下,由高温莱氏体中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则由珠光体和渗碳体呈均匀分布的复相组成的机械化合物。
同素异晶转变:金属在固体状态岁温度的变化从一种晶格转变成另一种晶格的过程叫同素异晶转变。
热脆:当钢材在1000ºC-1200ºC进行热压力加工时,由于共晶体熔化,从而导致热加工时开裂。
这种金属材料在高温时出现脆裂的现象称为“热脆”。
冷脆:一般磷在钢中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因此提高了铁素体的强度和硬度,但在室温下却使钢的塑性和韧性急剧下降,产生低温脆性,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盒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马氏体: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
马氏体(M)是碳溶于α-Fe的过饱和的固溶体,是奥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成的亚稳定相。
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退火。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一、性能㈠使用性能1、力学性能⑴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弹性模量:⑵强度: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指标:抗拉强度σ b—材料断裂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σ s—材料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σ 0.2—残余塑变为0.2%时的应力。
疲劳强度σ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⑶塑性:材料断裂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⑷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HB、HRC。
⑸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
指标为αk.材料的使用温度应在冷脆转变温度以上。
⑹断裂韧性:材料抵抗内部裂纹扩展的能力。
指标为K1C。
2、化学性能⑴耐蚀性:材料在介质中抵抗腐蚀的能力。
⑵抗氧化性:材料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3、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
㈡工艺性能1、铸造性能: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填充性、收缩率、偏析倾向。
2、锻造性能:成型性与变形抗力。
3、切削性能:对刀具的磨损、断屑能力及导热性。
4、焊接性能:产生焊接缺陷的倾向。
5、热处理性能:淬透性、耐回火性、二次硬化、回火脆性。
二、晶体结构㈠纯金属的晶体结构1、理想金属⑴晶体:原子呈规则排列的固体。
晶格:表示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晶格中代表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⑵三种常见纯金属的晶体结构⑶立方晶系的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①晶面指数:晶面三坐标截距值倒数取整加()②晶向指数:晶向上任一点坐标值取整加[ ]立方晶系常见的晶面和晶向⑷晶面族与晶向族指数不同但原子排列完全相同的晶面或晶向。
⑸密排面和密排方向——同滑移面与滑移方向在立方晶系中,指数相同的晶面与晶向相互垂直。
2、实际金属⑴多晶体结构:由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
晶粒:组成金属的方位不同、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晶界:晶粒之间的交界面。
⑵晶体缺陷—晶格不完整的部位①点缺陷空位:晶格中的空结点。
间隙原子:挤进晶格间隙中的原子。
置换原子:取代原来原子位置的外来原子。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一、材料性质:1.回火稳定性: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的抵抗能力2.红硬性:指钢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硬度和切削能力的性能3.热强性:指耐热钢在高温和载荷的共同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4.热脆性:在某一温度下长期工作,发生冲击韧性大幅度下降,突然发生脆性断裂的现象5.冷脆: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时,材料由塑性转变为脆性的现象6.二次淬火:在含有大量的W Mo Cr V等合金元素的钢在回火过程中,过冷A分解析出碳化物,A中的C和合金元素的含量降低,使Ms点回升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过冷A 转变为M7.二次硬化:在含有大量W Mo Cr等合金元素的钢中,回火后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降低,而是在某一回火温度硬度反而增加,并在某一温度出现峰值的现象8.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而在某一温度范围表现脆化的现象9.屈服:材料受到的应力增加到某一值后,应力不再增加而变形继续发生,发生塑性变形10.蓝脆:低碳钢在300~400℃的温度范围内光亮的钢具有蓝的颜色,却出现反常的强度增高而塑性降低的现象11.焊接脆性:由于钢材化学成分和组织的变化而导致焊接构件脆断倾向增大的现象12.凝固脆性:指焊肉和熔合线金属由于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引起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裂纹的倾向性增大的现象13.钝化效应:通过改变钢的表面状态而造成基体金属表面部分电极电位升高的现象14.弹性极限:指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15.疲劳极限:在疲劳试验中,应力应变的循环次数增加大无限次而不发生破损的最大应力16.黑脆:碳素刃具钢在退火处理时由于加热时间长或冷却速度慢会有石墨析出,使钢脆化17.热疲劳现象:反复受热和冷却是金属表层产生反复的热胀冷缩,即反复承受拉、压应力作用而出现龟裂的现象18.腐蚀:在外界介质的作用下使金属逐渐受到破坏的现象19.一般腐蚀:金属表面大面积均匀的腐蚀20.晶界腐蚀:指沿着晶界进行的腐蚀,使晶粒的连续性遭到破坏21.应力腐蚀:在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2.点腐蚀:指在金属表面局部区域的一种腐蚀破坏形式23.宏观电池作用腐蚀:如铆钉和铆接金属材料不同、异种金属焊接时由于不同金属间电极电位不同造成电势差而构成原电池而造成的腐蚀24.腐蚀疲劳:指在腐蚀介质和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5.475℃脆性:Cr含量大于15%的高铬钢在400~525℃范围长时间加热或在此温度范围内缓冷时,会导致室温脆化,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在475℃脆化现象最严重26.σ相脆性:F不锈钢在500~850℃长期停留会析出Fe Cr金属间化合物(高硬度)沿晶界分布,同时会引起大的体积变化造成钢很大的脆性,引起晶间腐蚀,降低钢的耐蚀性27.强度:指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28.韧性:指钢在断裂前吸收能量和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29.钢的热稳定性:指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的能力30.铸铁的氧化:高温下受氧化气氛的侵蚀,铸件表面发生化学腐蚀的现象31.铸铁的生长:铸铁在较高温度下及反复加热和冷却时发生体积长大的现象二、钢种定义:1、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大型金属结构的钢种,又称工程用钢2、机器零件用钢: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钢种3、调质钢:经过调质处理而使用的结构钢称为调质钢4、渗碳钢:低碳钢表面渗碳后进行热处理强化,提高其表面性能的钢种5、弹簧钢:用于制造各种弹簧或者类似弹簧性能的零件的钢种6、冷作模具钢:使金属在冷状态下变形的冷模具钢,工作温度小于250℃7、热作模具钢:使金属在热状态下变形的热模具钢,工作时模腔表面高于600℃8、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加工工具的钢种9、刃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切削加工工具的钢种10、高速钢:一种高碳且含有大量W Mo Cr V Co等合金元素的合金刃具钢11、不锈钢:能够抵抗大气腐蚀和弱腐蚀介质腐蚀的钢种12、耐酸钢:指在各种强腐蚀介质中能偶耐蚀的钢种13、耐热钢:指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并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氧化、耐腐蚀能力的钢种14、热强钢:在高温下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足够强度而不产生大量变形或断裂的钢种15、热稳定钢: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而不破坏的钢种16、铸铁:指以Fe C Si为主要成分并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的多元铁基合金三、热处理工艺及其他强化方式:1、合金化:加入适当合金元素改善金属性能的方法2、强化:使金属屈服强度增大的过程3、沉淀强化:通过过饱和的固溶体在时效处理后沉淀析出第二相粒子引起的合金强化4、弥散强化:利用碳化物作弥散强化相引起的合金强化5、水韧处理:将碳钢在950℃加热快冷后在400℃回火处理6、控制轧制:将普低钢加热至高温(1250~1350℃)进行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Ar3附近7、调质处理:淬火加上高温回火的工艺8、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固溶体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的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9、稳定化处理:固溶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而Ti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并在冷却时充分析出,使C不能和Cr形成碳化物10、铸铁的一次结晶:把初生A的析出和以后的共晶转变称为一次结晶11、铸铁的二次结晶:把凝固后进行的C自A中的脱溶和共析转变称为铸铁的二次结晶12、孕育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少量强烈促进石墨化的物质(孕育剂)进行处理的过程13、球化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球化剂促使石墨结晶后生产成为球状的工艺第一章:钢的合金化1. 工艺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热处理性能2. 合金元素的存在形式:固溶体、强化相、第二相、单质3. 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4. 塑性变形的本质:位错运动5. 钢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晶界强化、位错强化(出发点、强化机制、强化量、强化途径)6. 淬火+回火提高钢强度的原理:四种强化机制的利用7. 影响塑性的因素:溶质原子、第二相、晶粒大小、位错密度8. 断裂的类型:延性断裂、解理断裂、沿晶断裂9. 改善断裂抗力(提高韧性)的途径10. 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A4 A3 A1 S点E点C点)11.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A的形核、A的长大、渗碳体的溶解、A的均匀化)12. 合金元素对过冷A分解过程的影响(C曲线、Ms点Mf点),减少过冷A的措施13. 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M的分解、过冷A的转变、碳化物的析出、F的回复再结晶)14. 二次淬火、二次硬化、回火脆性以及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第二章:构件用钢1. 力学性能的三大特点:屈服现象、冷脆现象、时效现象(淬火时效、应变时效、蓝脆)——形成原因与防止措施2. 工艺性能:冷变形性能(影响因素)、焊接性能(焊接脆性:M相变脆性、过热过烧脆性、凝固脆性、热影响区的时效脆性)3. 耐大气腐蚀性能:大气腐蚀过程,提高耐大气腐蚀性能的途径(减少微电池数量,提高机体电极电位,钝化(Cr Al Si Cu P))4. 碳素构件用钢:化学成分、分类、热处理工艺、典型钢种(重点:冷冲压用钢)5. 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高锰钢6. 进一步提高普低钢力学性能的途径:低碳B型普低钢、低碳S型普低钢、针状F型普低钢、控制轧制第三章:机器零件用钢1. 分类:调质钢、弹簧钢、渗碳钢、轴承钢2. 生产工艺:型材、改锻——预备热处理——切削——最终热处理——磨削3. 含碳量;合金元素:Cr Mn Si Ni(提高淬透性)4. Mo W V(降低过热敏感性和回火脆性,提高淬透性)5. 调质钢(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特点)6. 弹簧钢(弹簧的作用,化学成分,热处理(冷成型、热成型))7. 渗碳钢(表面强化的方法、合金元素对渗碳的影响,化学成分,热处理)8. 滚动轴承钢(化学成分、主加合金元素Cr的作用、热处理工艺)9. 特殊性能用钢第四章:工具钢1、分类:刃具钢、模具钢、量具钢/ 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高速钢2、化学成分、热处理、组织结构3、碳素刃具钢(化学成分;两个缺点一个不足)4、合金刃具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热处理、性能)5、高速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铸态组织及压力加工、热处理(两次预热的作用、高温淬火的原因、三次回火的作用、冷处理减少回火次数))6、冷作模具钢(热处理:锻打+球化退火+淬火+回火:一次硬化法、二次硬化法;提高冷作模具钢韧性的方法)7、热作模具钢(分类:锤锻模、热挤压模、压铸模、热轧机轧辊)热疲劳现象及影响因素8、量具用钢第五章:不锈钢:1、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腐蚀的类型、腐蚀的防止2、不锈钢的合金化原理(钝化、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单相基体组织)、合金元素的作用3、不锈钢的牌号4、各种不锈钢的相关知识(重点)第六章: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合金。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刚性: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指标。
2.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固态下发生晶格形式的转变称为同素异构转变.3.模锻: 是使金属坯料在冲击力或压力作用下,在锻模模膛内变形,从而获得锻件的工艺方法。
4.缩孔和缩松: 铸件凝固结束后常常在某些部位出现孔洞,大而集中的孔洞称为缩孔,细小而分散的孔洞称为缩松。
5、分型面: 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6.硬度:材料软硬程度。
7.加工硬化:大量位错互相缠结,在晶界处塞积,使位错运动困难,阻碍塑性变形。
再要继续变形,就要更大的外力作用,这种现象称加工硬化(形变强化)。
8 .固溶体:以合金的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它组元原子(溶质)所组成的异类原子混合的结晶相,结构保持溶剂元素的点阵类型,其实质是固态溶液。
9.枝晶偏析:实际在生产条件下,由于结晶过程很快,原子扩散不可能充分进行,达不到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原子扩散尚未进行就又继续冷却下来,偏离平衡的结晶条件,造成各相内成分不均匀,这种偏离平衡条件的结晶,称为不平衡结晶。
10.钎焊是利用熔点比焊件低的钎料作为填充金属,加热时钎料熔化而将焊件连结起来的焊接方法。
11.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化合物即第二相,化合物呈细小颗粒弥散分布在基体相中,会使合金产生显著的强化作用,称第二相强化或弥散强化。
12.残余应力:金属材料经塑性变形后残留在内部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
13、固溶体异类元素(溶质)的原子溶解在固体金属(溶剂)中所形成的新相叫做固溶体。
14、起始晶粒度:A形成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相互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与A长大倾向性有关,还与化学成分有关。
15、细晶强化通过增加过冷度和变质处理细化晶粒,使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得到提高。
16、分模面铸模上模与下模的分界面17,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重复或交变应力作用下,于规定的应力循环次数N内不发生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度。
18、胎模锻是在自由锻设备上使用胎模生产模锻件的工艺方法。
19、塑性变形:外力去处后,不能恢复的变形,即残余变形称塑性变形.20、疲劳强度:材料抵抗无限次应力(107)循环也不疲劳断裂的强度指标,交变负荷σ-1<σs为设计标准。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考试专用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考试专用建筑材料名词解释考试专用1.绿色建材:也称为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健康建材,它是指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大量采用工业或城市固体废弃物以及农植物秸秆,所生产的无毒、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建材。
2.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硅酸盐水泥,国外通称为波特兰水泥。
3.标准稠度用水量:由于加水量的多少,对于水泥一些技术性质的测定值影响很大,因此在测定这些性质时,必须在一个规定的稠度下进行,这个规定的稠度称为标准稠度。
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所需的拌和水量占水泥重量的百分率称为标准稠度用水量。
4.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又称为混凝土的工作性,是指混凝土在搅拌、运输、浇筑等过程中易于操作,并能保持均匀不发生离析的性能。
同时和易性是混凝土在施工操作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个方面的性能。
5.干粉砂浆:又称干混砂浆、干拌砂浆或干粉料,是将干粉状的骨料(砂子)、胶凝材料、化学添加剂等材料均匀混合,通过计算机计量控制、机械化生产,产品可以散装运到现场,作业时只需按一定比例加水搅拌均匀,即可直接使用的新型砂浆。
6.分层度:砂浆拌和物中的骨料因自重下沉时,水分相对要离析而上升,造成上下层稠度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分层度。
7.时效:随着时间的延续,钢材的强度、硬度逐渐提高,塑性、韧性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为时效。
8.石油沥青的老化:石油沥青中各组分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各组分之间会发生不断的演变,其中,油分、树脂逐渐减少,地沥青质等固体组分逐渐增多,从而使得石油沥青脆性增加,塑性、粘结力降低,这种演变过程称为石油沥青的“老化”。
9.木材纤维饱和点:当自由水蒸发完毕,吸附水仍处于饱和状态时的含水率称为木材纤维饱和点,它是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变化的转折点。
材料名词解释
扩散:热激活的院子通过自身的热震动克服束缚而迁移它处的过程。
超结构:在某些合金“固溶体”中,当缓慢冷却达到一定温度时,原来呈无序分布的溶质原子将变为有序分布,即占据溶剂晶体点阵中一定的位置。
这种固溶体称为有序固溶体,其所形成的晶体点阵称为超结构。
随着超结构的形成,合金的性能发生突变,如硬度增高而电阻、塑性降低等。
自扩散:不依赖于浓度梯度,而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互扩散:在置换式固溶体中,两组元互相扩散。
间隙扩散:这是原子扩散的一种机制,对于间隙原子来说,由于其尺寸较小,处于晶格间隙中,在扩散时,间隙原子从一个间隙位置跳到相邻的另一个间隙位置,形成原子的移动。
反应扩散: 伴随有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称为反应扩散。
空位扩散:扩散原子从正常位置跳动到邻近的空位,即通过原子与空位交换位置而实现扩散。
每次跳迁须有空位迁移与之配合。
下坡扩散:组元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组元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迁移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扩散。
稳态扩散:扩散组元的浓度只随距离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
非稳态扩散: 扩散组元的浓度不仅随距离x 变化,也随时间变化的扩散称为非稳态扩散。
扩散系数:相当于质量浓度为一时,单位时间内的扩散通量。
互扩散系数:在互扩散当中,用来代替两种原子的方向相反的扩散系数D1、D2。
体扩散:物质在晶体内部的迁移过程。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原子团在固体表面沿表面方向的运动。
当固体表面存在化学势梯度场,扩散物质的浓度变化或样品表面的形貌变化时。
晶界扩散:是指原子沿着晶界渗入晶粒。
扩散退火:生产上常将铸件加热到固相线以下100-200℃长时间保温,以使原子充分扩散、成分均匀,消除枝晶偏析,这种热处理工艺称做扩散退火。
柯肯达尔效应: 反映了置换原子的扩散机制,两个纯组元构成扩散偶,在扩散的过程中,界面将向扩散速率快的组元一侧移动。
层错能:金属结构在堆垛时,没有严格的按照堆垛顺序,形成堆垛层错,层错是一种晶格缺陷它破坏了晶格的周期完整性,引起能量升高,通常把单位面积层错所增加的能量称为层错能。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
建筑材料第一章材料的物理性质:指表示材料物理状态特点的性质,主要是指材料的质量(重量)、水、热、声有关的性质。
材料的力学性质:主要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性质和地看破坏的能力。
耐久性:是材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抵抗其自身及环境因素的长期破坏作用,保持其原有性能不变质、不破坏的能力,及材料保持工作性能直到极限状态的性制。
体积密度: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也称容重。
密度: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表观密度:也叫视密度,是指直接以排水法求得的体积作为绝对密实状态下体积的近似值,按该体积计算出的密度。
堆积密度:指散粒材料在规定装填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孔隙率:指材料中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密实度: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即材料中固体物质的体积占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的百分率。
空隙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其中的空隙体积与自然堆积状态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填充率:散粒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其中的颗粒体积占自然堆积状态下的体积百分率。
亲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能被水湿润的性质称为亲水性。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亲水性材料。
憎水性:也叫疏水性。
指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湿润的性质。
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为憎水性材料。
吸水性: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吸水性大小用吸水率表示。
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湿性。
吸湿性大小用含水率表示。
质量吸水率:指材料在浸水饱和状态下吸收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率。
用公式表示为;W二m2m i-1-loo%。
式中W为体积吸水0V P00w率;m,m分别为材料在绝对干燥状态下和吸水饱和状态下的质量12(g);V为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P为水的密度。
0w开口孔隙率:是指材料中能被水所饱和的孔隙体积与材料在自然下的体积之比的百分率。
其数值等于材料的体积吸水率。
含水率:材料在自然状态含水状态下所含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时质量的百分率称为材料的含水率。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1.片状珠光体:渗碳体为片状的珠光体2.球状珠光体:在铁素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组织3.渗碳:是指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含碳量。
4.氮化: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5.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6.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冷却到MS线以下转变停止时仍未能转变的奥氏体。
7.钢的化学热处理:钢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使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称钢的化学热处理8.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
9.淬硬性: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10.奥氏体稳定化:奥氏体的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的内部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迟滞现象。
11.片状马氏体:铁基合金中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状,也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
12.板条马氏体:低碳钢,中碳钢。
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光学显微组织是有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13.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4.正火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
15.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艺有:扩散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
16.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3淬火目的: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与硬度。
材料和资料的名词解释
材料和资料的名词解释材料和资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两个词进行一些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一、材料材料一词最常见的含义是指构成物体的原料或成分。
在工程和制造业中,材料可以指代用于建筑、制造产品或执行其他任务的物质。
例如,木材、金属、塑料和玻璃都可以被视为不同类型的材料。
这些材料的特性和性质决定了它们在不同环境和用途中的适应性。
不同类型的材料在耐久性、导热性、强度以及其他一系列特性方面存在差异。
此外,材料一词也可用于指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对象。
材料科学旨在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并开发新的材料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在能源领域,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这就需要他们了解不同材料的光吸收和电导特性。
除了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使用,材料一词还可以用于指在文化和艺术创作中使用的不同媒介和素材。
在绘画、雕塑、摄影和设计等领域,艺术家使用各种材料来表达他们的创意和构建他们的作品。
绘画中的颜料、雕塑中的石料、摄影中的胶片以及设计中的纸张都可以被视为艺术家们使用的材料。
二、资料资料一词通常用于指代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
在学术研究、市场调查和商业决策等领域,资料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研究人员、分析师和决策者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准确的结论。
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资料可以包括文字记录、图表和统计数据等。
资料的来源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来自于实地调查、实验和观察,也可以来自于文献研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
然而,对于收集到的资料,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筛选和评估,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使用有效的资料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学科和领域中,资料还有一些特殊的含义。
例如,法律方法中的资料是指在审判过程中用于支持诉讼双方论点的证据和文件。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⒈调质:对钢材作淬火+高温回火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⒉碳素钢:含碳量≤2.11%的铁碳合金。
⒊SPCD:表示冲压用冷轧碳素钢薄板及钢带,相当于中国08Al(13237)优质碳素结构钢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的淬硬层深度称为钢的淬透性,其高低用规定条件下的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硬性:指钢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硬化能力相: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晶只界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称为相组织:显微组织实质是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相晶粒的形态、数量、大小和分布的组合。
组织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奥氏体(γ或A)向马氏体(M)转变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应力热应力:由于工件内外温差而引起的胀缩不均匀而产生的应力过热: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长大的现象过烧:由于加热温度过高而使奥氏体晶粒局部熔化或氧化的现象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会出现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回火稳定性:又叫耐回火性,即淬火钢在回炎过程中抵抗硬度下降的能力。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称为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在回火时,从马氏体中析出的ε-碳化物以细片状分布在马氏体基础上的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本质晶粒度: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倾向称为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在给定温度下奥氏体的晶粒度称为实际晶粒度,它直接影响钢的性能。
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待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从而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与组织,进而改变其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表面淬火::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加热将表面奥氏休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1.正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50℃,保温适当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2.奥氏体—碳固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γ或A表示。
建材名词解释
1.密度—材料在绝度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2.表观密度—3.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质量。
4.堆积密度—散粒材料或粉末状,颗粒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质量。
5.密实度—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充实的程度,也就是固体物质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
6.孔隙率—指材料体积内,空隙总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比例。
7.填充率—散粒材料在某容器的堆积体积中,被其颗粒填充的程度。
8.空隙率—散粒材料在某容器的堆积体积中,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
9.亲水性—材料在空气中与水接触时(不)能被水润湿的性质叫做亲水性(憎水性),如砖,混凝土,木材。
具备这样性质的材料叫做亲水材料(疏水性材料),如沥青,石蜡。
10.在材料,空气和水三相交点处,沿水的表面且限于材料和水接触面所形成的夹角称为湿润角。
小于等于90度时是亲水性材料,大于90度时是憎水性材料。
11.吸水性—材料在浸水状态下吸入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
吸水率表示,分为质量吸水率:材料吸水饱和时,其吸收水分的质量占材料干燥时质量的百分率。
体积吸水率:材料吸水饱和时,所吸收水分的体积占干燥材料时体积的百分率。
12.吸湿性—材料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
含水率表示。
公式13.耐水性—材料在长期饱和水作用下而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
软化系数表示。
公式14.抗渗性—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
○1渗透系数K表示,渗透系数越大,抗渗性越差。
○2抗渗等级P表示,抗渗等级越大,其抗渗性越好。
P6表示材料抵抗0.6MPA的水的压力而不渗水。
15.抗冻性—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结和融化作用而不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质量也不显著减少的性质称为抗冻性。
冻融循环次数F表示。
F10表示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材料能够经受的冻融循环次数最多为10次。
热工性能16.导热性—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叫做导热性。
导热系数表示。
材料工程的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的名词解释材料工程是一门关于材料的科学与技术,涵盖了材料的制备、性能、结构、性能改善以及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对材料工程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1. 材料材料是指任何可用于制造物品或构建结构的物质。
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其中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陶瓷材料具有高温和硬度特性,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而复合材料则是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2. 结构与性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紧密相关。
结构指的是材料内部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包括晶体结构、晶粒大小、缺陷和相的分布等。
性能表示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包括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热性能、电磁性能和化学性能等。
3. 材料制备材料制备是指将原始材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过程,转变为符合特定要求的最终产品的过程。
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包括铸造、烧结、挤压、拉拔、混凝土浇筑等。
4. 材料改性材料改性是通过添加不同的成分或进行特定的处理过程,改善材料的性能。
常见的材料改性方法包括合金化、涂层制备、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改性后的材料可以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耐磨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特点。
5.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复合材料的组合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物理混合或机械固化等方式实现。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材料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刚度大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和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6. 材料测试与分析材料测试与分析是评估材料性能和结构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试和分析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耐腐蚀性、表面形貌和相结构等信息。
常用的测试和分析方法包括拉伸试验、硬度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
7. 应用领域材料工程的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电子、航空航天、能源、医疗、交通等各个行业。
科学与技术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科学与技术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以下是一些科学与技术材料方面的名词解释:
1. 材料:用于制造有用物体的物质。
2.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多种材料组成的是一种材料。
3. 合金:由两种或更多的金属通过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4. 陶瓷材料:由粘土、石英、长石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制备成坏料,成型,并经高温烧制而成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5. 高分子材料: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例如塑料、纤维和橡胶。
6. 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基本单元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范围内。
7. 生物材料:用于替换、修复或增强人体部分功能的材料,例如人造关节、牙齿和骨头。
8. 3D打印:一种通过逐层添加材料来制造物体的技术。
9. 表面工程:通过改变材料的表面的性质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耐磨性和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的技术。
10. 增材制造:一种通过逐层添加材料来制造物体的技术,也称为3D 打印。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科学与技术材料方面的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阅科技类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材料的名词解释
材料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材料不?材料啊,就像是我们生活这个大舞台上的
各种角色!比如说,钢铁就像是个强壮的大力士(钢铁坚固且能承受
重压,可不就像大力士嘛),它能撑起高楼大厦;塑料呢,就像个灵
活多变的小精灵(各种形状都能塑造,像精灵一样神奇),在我们生
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再看看木材,那简直就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温暖守护者(能给人带
来温馨的感觉),用它做成的家具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还有玻璃,就
像个透明的魔法师(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外面,很神奇吧),让我们
能欣赏到外面的世界。
材料可不单单是这些哦!像那些高科技的新材料,简直就是未来世
界的开拓者(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呢)。
它们有着让人惊叹的性能和特点。
咱就说,要是没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材料,我们的生活得变成啥样啊?那肯定会超级无趣,超级不方便(想想都觉得可怕)!
所以说啊,材料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就像一群
默默奉献的伙伴(一直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它们的存在,让我们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品,满足我们的需求和
想象。
不管是日常用品,还是高大上的科技产品,都离不开这些材料
的功劳。
材料就是这么重要,这么神奇!你难道还不觉得材料很了不起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
3.屈服强度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或材料在屈服(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4.塑性断裂前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5.疲劳(疲劳断裂)工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其工作应力往往低于屈服强度,所产生的脆性断裂现象。
6.硬度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
晶体结构
1.晶胞晶胞是能代表晶格中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
2.晶格晶格是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子。
3.致密度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4.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晶格方位彼此不同的小晶体(晶粒)组成的晶体。
5.晶体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从而造成晶体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同的现象。
合金
1..同素异构转变固态金属的晶格结构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3.相在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体结构,且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4.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中所形成的固相。
5.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
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某些原子所形成的固溶体。
7.间隙相D非/D金小于0.59,具有简单晶格的金属化合物。
8.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冷速较快时,形成在一个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9.相图(平衡图)相图是表示不同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各相之间平衡存在的关系图解。
10.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从而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1.细晶强化金属的晶粒愈细小,其强度、硬度愈高,这种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塑性变形
1.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沿着一定晶面、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的滑动。
2.滑移系晶体中的一个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3.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
4.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通过形核长大,使畸变晶粒变成
无畸变等轴晶粒的过程
5.形变织构金属
经大量塑性变形后,由于晶体转
动造成各个晶粒中的某些位向
大致趋向一致的现象。
6.热加工纤维组织金属
中的夹杂物及枝晶偏析经塑性
变形后沿变形方向分布,呈纤维
状,这种组织称纤维组织
7.热(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压力
加工。
8.冷(压力)加工金属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
加工。
铁碳相图
1.铁素体碳溶
于α铁中形成的间隙固容体
2.渗碳体具有
复杂晶格的间隙化合物。
3.奥氏体碳溶
于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
4.珠光体由铁
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片层
状机械混合物。
5.高温莱氏体由奥
氏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机械
混合物。
6.热脆性钢中
FeS与Fe 形成的低熔点共晶体
(在A晶界上)在锻压时熔化而
导致钢材沿晶界开裂的现象。
7.冷脆性磷溶
入铁素体中,产生固溶强化的同
时急剧降低钢室温下的韧性和
塑性的现象.
9.碳钢含碳量
小于2.11%,并且含少量硅,锰,磷,
硫等杂质元素的铁碳合金.
热处理
1.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在
具体加热条件下(温度、时间)
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2.过冷奥氏体当
奥氏体冷至临界点以下,尚未开
始转变的不稳定的奥氏体。
3.残余奥氏体过
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冷至
室温或Mf点,尚未转变的奥氏
体。
4.索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A1 ~ 65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5.屈氏体是
过冷奥氏体在650~600℃之间
形成的,由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
组成的极细片状机械混合物。
6.马氏体由
过冷奥氏体在Ms~Mf 间形成
的,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
溶体。
7.退火将
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后,缓
慢冷至室温,以获得接近平衡状
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8.正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cm以上,
保温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9.淬火将
钢加热至Ac3或Ac1以上,保温
后以>Vk的速度快冷,使过冷
A转变成M的热处理工艺。
10.回火将
淬火钢加热至A1以下某一温
度,保温后一般空冷至室温的热
处理工艺。
11.回火马氏体淬
火马氏体经低温回火形成的,由
已分解的马氏体与分布其上的
细小片状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
物。
12.回火屈氏体由
马氏体经中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极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
相混合物。
13.回火索氏体由
马氏体经高温回火得到的铁素
体与细粒状碳化物组成的两相
混合物。
14.调质处理淬
火+高温回火工艺的总称。
15.冷处理淬
火钢冷至室温后继续冷却至
-70~-80℃或更低的温度,使更多
的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
理工艺.
16.时效硬化经
固溶处理(淬火)的合金在室温
停留或低温加热时,随时间延长
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
17.钢的淬透性在
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时获得淬
硬层(或称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18.钢的淬硬性钢
在淬火后(马氏体组织)所能达
到的最高硬度。
19.临界(淬火)冷却速度临
界淬火速度(临界冷却速度)获
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
速度。
20.表面淬火仅
将钢件表层快速加热至奥氏体
化,然后迅速冷却,不改变心部
组织的淬火方法。
21.渗碳向
低碳钢表面渗入碳原子,增加其
表层含碳量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1.合金钢为
了改善钢的某些性能,在炼钢
时,有意加入合金元素所炼制的
钢叫合金钢。
2.第二类回火脆性对
含有锰、铬、镍等元素的合金调
质钢,淬火后在450~650℃回火,
保温后缓冷时钢的韧性下降的
现象.
3.回火稳定性(回火抗力)淬
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硬度下
降的能力,或称抗回火软化的能
力。
4.二次硬化含
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高合金
钢,淬火后较高温度回火,由于
析出弥散的特殊碳化物使其硬
度升高的现象。
5.固溶处理将
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
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
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
溶体的工艺。
铸铁
1.铸铁的孕育处理浇
注前往铁水中加入孕育剂,促进
石墨化,细化石墨,以提高铸铁
的机械性能。
2.可锻铸铁白
口铸铁通过石墨化(可锻化)退
火,使渗碳体分解成团絮状石
墨,而获得的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