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放大镜使用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放大镜》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8326a5c77da26925c5b05a.png)
《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桂花树叶新闻纸用眼睛观察用放大镜观察用眼睛看到的桂花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用眼睛看到的新闻纸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哪些细节是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
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2. 它们是什么(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科学文件夹编号预测纸的种类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特征验证后确定的种类1233. 自制放大镜(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
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4.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放大镜》练习题1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1、放大镜及使用
![1、放大镜及使用](https://img.taocdn.com/s3/m/e63eeb01f12d2af90242e6d5.png)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任教老师侯知武年级六班次177班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室(一)实验时间
实验名称放大镜及使用
实验器材
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实验过程
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的结果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
结论:我认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科学课代表。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d0be32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e.png)
【导语】放⼤镜是⽤来观察物体微⼩细节的简单⽬视光学器件,是焦距⽐眼的明视距离⼩得多的会聚透镜。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学科学《放⼤镜》教案 教学⽬标 1、放⼤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物体图像的功能,⽤放⼤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镜⼴泛应⽤在⼈们⽣活⽣产的许多⽅⾯。
3、放⼤镜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法 1、正确⽤放⼤镜观察物体。
2、⽐较⽤⾁眼观察和⽤放⼤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放⼤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镜(每个学⽣都能有⼀个放⼤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种放⼤镜,尽量放⼤倍数⼤⼀点),平⾯镜⽚。
教师演⽰:不同放⼤倍数的放⼤镜、图⽚或课件(如放⼤镜镜⽚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问题与猜想 1、导⼊: 师出⽰放⼤镜:“看,这是什么?”(⽣:放⼤镜)。
放⼤镜⼤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下放⼤镜。
(从放⼤镜的构造、作⽤、⽤途三个⽅⾯展开介绍)。
2、⼩组讨论交流放⼤镜的构造、作⽤、⽤途。
3、展⽰交流 放⼤镜的构造——镜架、镜⽚(如果学⽣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镜的作⽤——放⼤物体的像(可能学⽣会说“把物体放⼤”,提醒学⽣物体并未变⼤) (2)放⼤镜的⽤途——我们⽤放⼤镜观察校园⾥的⽣物、实验中在⽼师指导下观察花、昆⾍等。
它是视⼒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于电⼦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员⽤它观察指纹⽑发纤维等、农技⼈员⽤它观察花蕊进⾏⼈⼯授粉等、制作微型⼯艺品的⼯匠⼯作时使⽤…… ⼆、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家演⽰⼀下放⼤镜的正确使⽤⽅法? 请学⽣演⽰放⼤镜的使⽤⽅法。
根据学⽣的演⽰师讲解正确使⽤放⼤镜的两种⽅法:⽬、镜、物三者,⽬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块⾯积,运⽤放⼤镜仔细观察图⽚、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镜把物体的图像放⼤,让我们看清了⾁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453b3b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6.png)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这一章节的第一课《放大镜》,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光的传播及其在放大镜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光的传播规律,理解光的折射原理;(2)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简单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珍视科学知识和实验探究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规律;(2)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3)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教学难点:(1)光的折射原理的理解;(2)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但对于光的折射原理和放大镜的原理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
例如:一张昆虫的照片。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这个昆虫看得更清楚一些?例如:用放大镜观察。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光的传播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
例如:光在空气和水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2. 教师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用途,重点讲解凸透镜的原理。
例如:凸透镜可以通过折射光线的方式将物体放大。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1. 教师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并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例如:凸透镜中间比较厚,两端比较薄。
2. 教师让学生使用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例如:观察一张硬币,可以看到硬币的细节,如字母和数字。
3. 教师让学生自由探究放大镜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efd7dd7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a.png)
小学科学实验常用器材使用方法(可直接复制打印)一、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方法一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方法二1.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2.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3.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4.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
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5.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6.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有数字和单位。
二、酒精灯的使用方法1.新购置的酒精灯应首先配置灯芯。
灯芯通常是用多股棉纱线拧在一起,插进灯芯瓷套管中。
灯芯不要太短,一般浸入酒精后还要长4—5cm。
对于旧灯,特别是长时间未用的灯,在取下灯帽后,应提起灯芯瓷套管,用洗耳球或嘴轻轻地向灯内吹一下,以赶走其中聚集的酒精蒸气。
再放下套管检查灯芯,若灯芯不齐或烧焦都应用剪刀修整为平头等长。
2.新灯或旧灯壶内酒精少于其容积1/4的都应添加酒精。
酒精不能装得太满,以不超过灯壶容积的2/3为宜。
(酒精量太少则灯壶中酒精蒸气过多,易引起爆燃;酒精量太多则受热膨胀,易使酒精溢出,发生事故。
)添加酒精时一定要借助个小漏斗,以免将酒精洒出。
燃着的酒精灯,若需添加酒精,必须熄灭火焰。
决不允许燃着时加酒精,否则,很易着火,造成事故。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要立即用湿棉布铺盖灭。
用完酒精灯,火焰必需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3.新灯加完酒精后须将新灯芯放入酒精中浸泡,而且移动灯芯套管使每端灯芯都浸透,然后调好其长度,才能点燃。
因为未浸过酒精的灯芯,一经点燃就会烧焦。
4.点燃酒精灯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一盏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fd50a0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d.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章《光与影》的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以及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学会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重点: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幻灯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物体(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如蚂蚁、树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物体。
2. 探索放大镜原理(10分钟)介绍放大镜的构造,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学会使用放大镜(10分钟)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纠正错误。
4. 例题讲解(15分钟)出示一些需要用放大镜观察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交流讨论。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2. 放大镜的原理3.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一种植物或昆虫,描述其特点。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观察物体时的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需要放大观察的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放大镜的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安排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指导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原理是基于光的折射。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904b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93.png)
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小学科学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简易放大镜实验,让学生掌握凸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实验材料1.小凸透镜一个;2.瓶盖一个;3.透明胶带;4.白纸。
三、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集成光的光学元器件,可以对光线进行聚焦、分散或者无偏转地透过。
凸透镜主要由透明材料制成,其表面一般是球形或者抛物形。
凸透镜能够成像的原理是利用它的球面的曲率对进入透镜的光线进行聚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会用到小凸透镜来进行实验。
四、实验步骤1.将小凸透镜嵌入到瓶盖中;2.用透明胶带将小凸透镜固定在瓶盖中心位置;3.将纸张放在桌子上,并将小凸透镜放置在纸张上方,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其实现对纸张上面的字迹进行放大。
五、实验效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借助凸透镜的放大作用,我们可以将小小的字迹放大,以便于观察和阅读。
这也是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六、实验拓展1.在上述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小凸透镜。
实际上,如果使用大型的凸透镜,则可以实现更强大的放大效果,甚至将整个图像放大到屏幕的大小。
2.凸透镜也可以用于消除眼睛的视力问题。
如果某人的眼睛出现了度数的问题,可以使用凸透镜对光线进行聚焦,从而达到纠正视力的效果。
3.凸透镜还可以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
在太阳能电池板的制造过程中,使用凸透镜将太阳光线聚焦到电池板上,可以提高电池板的效率。
七、小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凸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除此之外,本次实验还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33457655270722192ef79d.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三篇【篇一】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5968aa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6.png)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放大镜》含反思简介科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活动,孩子们可以观察、探究和实验,从而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意识。
本教案针对大班儿童,主题为《放大镜》。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2.学生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3.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物体被放大镜后的变化;4.学生能够应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
教学内容第一步:介绍放大镜利用多媒体教具,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告诉学生放大镜是通过将光线聚焦来将物体放大的。
第二步:实验1.分发放大镜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放大镜的特点和结构;2.现场选择一些容易观察的物品(如书、纸币等),让学生观察不同物品被放大镜后的效果;3.让学生探究不同距离和不同光线条件下观察物品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实物图片给予展示;4.学生可以自由观测老师指定的物品,发现物品在使用放大镜时的变化。
第三步:应用1.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叶片、细胞等,并让学生应用放大镜观察;2.学生自由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品,并尝试用放大镜观察。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互相帮助,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结果。
在学习过程中,我打开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关注课堂内容,理解更加深刻、生动、具体。
不过,我在这次教学中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我授课时有时过程描述不够清晰,需要画更多的图表来解释。
此外,我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不够强,需要更多的帮助,以便深度体验实验内容。
因此,我会注重规划教材,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具,提高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易理解性。
在教材设计上,我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参与来学习科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实验设计中,我也会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由、开朗的进行操作,同时也对课堂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c8efc24cfc789eb172dc898.png)
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时间 3.22----4.20 实验名称月相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步骤: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我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具有规律性的,上半月左暗右明,明亮部分逐渐增大;下半月左明右暗,明亮部分逐渐减小直至完全变暗。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学校年级六年级实验者时间实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型实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剪刀、投影仪及屏幕我的猜测: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联系,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形状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图一图二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射它们,观察记录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观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北斗星”的形状;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观察“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结论:我认为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星座其实是距离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幕上排列的图像。
指导教师: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待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021d7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b.png)
2024年小学科学1《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的第二章《用放大镜观察》,详细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以及通过放大镜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小秘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基本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难点: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展示用的小物体(如蚂蚁、树叶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小物体、记录用的纸张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只蚂蚁,让学生猜猜它爬过的路线,引发学生对微小世界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放大镜的基本结构,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
6. 课堂小结:强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好奇心。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基本结构2. 放大镜的工作原理3.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4. 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使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小物体,如树叶、昆虫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描述,如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观察到了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但对放大镜成像原理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放大镜的奥秘,如尝试制作简易的放大镜,观察更多有趣的物体。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2.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3. 学生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下的变化4. 课后作业设计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1. 净化放大镜:使用前,确保放大镜的镜片干净,无灰尘和污渍。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工具整理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工具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bf5e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e.png)
小学科学实验常见工具整理小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过程中,合理运用科学仪器工具,能够更好地观察、记录数据,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些小学科学实验常见工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实验。
一、放大镜放大镜是进行显微观察的重要工具。
它通过透镜的凸面使物体看起来更大。
在昆虫、植物的观察中,可以使用放大镜来清楚地看到细微的结构,让孩子们更好地发现科学奥秘。
二、显微镜显微镜是进行细胞观察的利器。
通过光学原理,显微镜可以将物体放大数百到数千倍,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细胞组织结构。
在生物实验中,显微镜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三、天平天平是重要的测量工具。
在化学实验中,常需使用天平准确地称量物质。
孩子们可以通过天平来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探究物质守恒定律。
四、温度计温度计用来测量温度。
在物理学实验中,温度的变化对于研究物体的性质至关重要。
通过温度计,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质变化。
五、磁铁磁铁是学习磁学的重要工具。
孩子们可以通过磁铁观察到物质的磁性以及磁场的作用。
利用磁铁,他们可以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吸引和排斥,了解磁性的基本特征。
六、实验杯实验杯是进行化学实验的基本容器。
孩子们可以在实验杯中进行试剂的混合、反应过程的观察,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实验杯的大小和刻度设计合理,方便准确地进行实验。
七、试管和试管架试管是进行小规模试验的常见工具。
它可以装有液体或固体样品,方便观察和操作。
试管架则可让试管稳定地放置在实验台上,各项操作更加安全。
八、滴管滴管是常用的液体分配工具。
通过控制滴管的滴速,可以准确地向实验中加入液体试剂。
这种工具在化学实验中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孩子们精确测量和控制液体数量。
九、安全眼镜和实验室外套在进行实验时,孩子们应该注重实验室安全。
安全眼镜和实验室外套是必备的个人保护装备,能够保护眼睛和身体免受伤害。
孩子们在实验前应正确穿戴这些装备,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放大镜作业指导书
![放大镜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be0d7b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3.png)
放大镜作业指导书标题:放大镜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放大镜是一种常见的光学仪器,用于放大物体的细节,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观察和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为读者提供一份放大镜作业指导书,匡助他们正确、有效地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一、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1.1 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通过透镜将光线聚焦在焦点上,使物体在焦点处形成放大的虚像。
1.2 放大镜的结构:放大镜通常由透镜、支架和镜身组成,透镜为放大镜的核心部件,支架用于支撑和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二、使用放大镜的注意事项2.1 保持透镜清洁:使用前要确保透镜表面干净,避免灰尘和污垢影响观察效果。
2.2 避免阳光直射: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透镜,以免损坏眼睛。
2.3 注意放大倍率:放大镜有不同的倍率,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倍率进行观察,避免过度放大导致含糊或者失真。
三、放大镜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3.1 生物观察:放大镜常用于观察细胞、昆虫等弱小生物,匡助科学家研究生物结构和功能。
3.2 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中,放大镜可以用来观察光学现象、测量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等。
3.3 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中,放大镜可以用来观察反应过程、结晶形态等微观结构。
四、放大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1 修眉整容:放大镜可以匡助人们更清晰地观察眉毛、眼睛等部位,进行修整和整容。
4.2 针线活动:在缝纫、绣花等活动中,放大镜可以匡助人们更精细地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4.3 阅读书籍:对于视力不佳的人群,放大镜可以匡助他们更清晰地阅读书籍、报纸等文献资料。
五、放大镜的保养和存放5.1 清洁保养:使用后要及时清洁透镜表面,避免灰尘和污垢积累,影响观察效果。
5.2 放置位置:放大镜要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受热,影响透镜的使用寿命。
5.3 防止摔落: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放大镜摔落,以免损坏透镜和结构。
结语:通过本文的放大镜作业指导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结构,掌握使用放大镜的注意事项,了解放大镜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学会正确地保养和存放放大镜,保证其长期有效使用。
仪器设备使用方法
![仪器设备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2964f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5.png)
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许多仪器设备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对于实验的准确性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一、显微镜显微镜是用来放大微小物体的仪器,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使用显微镜之前,首先要调整镜片至合适的焦距。
然后将待观察的样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光源照亮样本。
通过旋转调节镜筒,可以调整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同时,也可以使用光学放大器放大图像。
在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设备的干净和正确使用、维护设备。
二、天平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
在使用之前,应将天平放在平稳的水平台上,并调整天平的零位。
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称盘上,等待数秒钟,直到读数稳定。
读取天平显示屏上的质量数值。
在使用天平时,应注意避免物体的单一放置和震动对称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以保证测得数值准确。
三、pH计pH计用来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在使用pH计前,首先应确保电极的干净和完好。
将pH计电极浸入待测溶液中,等待数秒钟,直到读数稳定。
记录pH计显示屏上的pH值。
在使用pH计时,应注意避免电极受到过高温度、强酸或强碱等影响,以保证测得数值准确。
四、色谱仪色谱仪是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学物质的仪器。
在使用之前,应确保色谱柱的精确安装和恰当进样。
启动色谱仪,设置流速和温度等参数。
将待测样品注入色谱柱,并监测分离过程。
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检测器进行分析。
分析结束后,对色谱柱进行后续处理,并及时清洗和保养设备。
五、电子天平电子天平是一种高精度的质量测量设备。
在使用电子天平前,应确保设备的稳定和正确的校准。
将待测物放在电子天平的称盘上,等待数秒钟,直到读数稳定。
读取电子天平显示屏上的质量数值。
在使用电子天平时,应避免外来干扰、振动和电磁场等因素,以保证测得质量准确。
六、离心机离心机是用来分离液体混合物中的悬浮物的设备。
在使用离心机前,应按照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离心管和转速。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https://img.taocdn.com/s3/m/28858f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3.png)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科目: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小学科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元:第五单元光的传播和变化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它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 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能够准确描述放大后的物体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放大镜、不同大小的物体。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学生:光是如何传播的?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来?Step 2: 引入放大镜(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向学生解释什么是放大镜,以及它的作用。
通过实例,告诉学生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Step 3: 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将不同大小的物体放在放大镜前,观察物体在放大镜中的表现,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学生要尝试不同的位置和距离,看看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对放大效果的影响。
Step 4: 分享观察结果(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记录,交流归纳出影响放大效果的因素,并尝试总结为一个规律。
Step 5: 延伸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其他应用场景,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Step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交流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出放大效果的相关因素。
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保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和讨论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事例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4ff38b679563c1ec4da7104.png)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放大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活动由2部分组成。
“认识放大镜。
”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用手触摸镜片,感知放大镜镜片与普通玻璃的不同;认识放大镜的构造。
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放大镜。
”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邮票、指纹;让学生描述使用放大镜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意识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寻找并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
学习目标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准备放大镜、邮票、有关放大镜的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测师:课前教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学生观察邮票。
)师:邮票上印有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
邮票上的长城那么小,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借助工具——放大镜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
那我们就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吧。
(板书: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用肉眼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学生会发现观察很困难,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从而引出工具——放大镜,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
】二、探究与实践活动一:认识放大镜。
1.观察实验桌上的手持放大镜,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结合教科书,教师提示学生用手触摸镜片,感受与普通镜片的不同。
)3.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4.总结:大家通过认真地观察,得出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3个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小学科学放大镜(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
![小学科学放大镜(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https://img.taocdn.com/s3/m/cf748f2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e.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放大镜是一种有趣而有用的科学工具,孩子们可以通过放大镜观察微小的事物,帮助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具体。
本课件实验记录单微课将引导小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验材料:1. 放大镜2. 物体(如纸张、钥匙、昆虫模型等)三、实验步骤:1. 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激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实验的问题:“放大镜怎样放大物体?”2.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用手拿着放大镜,观察一张纸上的文字。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放大镜与纸张的距离,直到文字清晰可见。
3. 学生用实验记录单记录观察结果。
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观察。
例如,纸张上的图案、钥匙上的字母、昆虫模型上的细节等。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调整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来观察不同放大效果。
5. 学生用实验记录单记录观察结果,并归纳总结放大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记录单示例:实验名称:放大镜观察实验步骤:1. 准备:获得一个放大镜和一个物体。
2. 观察1:拿着放大镜,调整与纸张的距离,观察文字。
3. 观察结果1:文字变得更大并且清晰。
4. 归纳总结:靠近物体时,放大镜能够将物体放大。
(以上为实验步骤和示例记录单)五、实验原理解析:放大镜利用透镜的原理将光线经过透镜折射,使图像放大。
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会产生折射,进而在焦点处形成实像。
这个实像被我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看起来比物体本身要大和清晰。
六、实验扩展: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焦距的放大镜,观察放大效果是否有所不同。
2. 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探究放大镜对不同物体的放大效果是否有差别。
3. 学生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昆虫的身体构造等,进一步了解生物世界中微小事物的奥秘。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b8b2b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1.png)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活动是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光的传播》单元中,针对放大镜的相关知识设计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用途,掌握简单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2.学会简单的放大镜使用方法;3.学会观察、实验并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4.加强小组合作精神,掌握团队协作的技能;5.发扬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探究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物体图片、教具(如白纸、筷子、图钉等)。
2. 导入教学1.教师出示一张物体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看得清楚,并引出话题:如何才能看得清楚物体?2.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自己的座位上,哪些物品可以被利用来放大和观看物品?学生可能会提到放大镜等。
3. 知识讲解1.出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一下。
2.教师向学生讲解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构造,介绍放大镜的两种基本类型:凸面放大镜和凹面放大镜,并解释两者的不同效果和用途。
3.模拟实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鼻梁上的毛孔或其他图片上的细节,并引导学生体验放大镜的效果。
4. 实验探究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两个小组活动。
2.小组一: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纸张上的文字、图案、物体等,总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如距离、角度等。
3.小组二: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品表面的凹凸不平、颜色、光感等特征,总结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
5. 小组总结教师指定一个小组,让其分享所学和体验心得,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观察得出的结论。
6.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放大镜在生活中实现更多有趣的功能,比如探究昆虫、红外线等。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掌握了放大镜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2.学生是否能运用放大镜观察物品,并总结出放大镜的物理性质和应用范围?3.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和探究放大镜的科学性质?4.小组分享中,学生是否归纳总结结论,并表达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望?五、教学改进1.教师可将放大镜的使用和探究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比如天文学、生物学等,以更大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695d2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4.png)
教学设计为学生准备: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铁丝、保鲜膜、水。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聚焦1.活动:展示几个典型的学生课前调查表并汇总。
2.导入:放大微小物体的图像有助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如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修理精密仪器、考古研究等。
思考:大家知道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帮助观察?(预设:放大镜、显微镜……)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放大镜。
)放大镜为什么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这和它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放大镜”。
(板书:放大镜)思考:哪些工具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比较不同的镜片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教材图片和实物放大镜、玻璃片、近视眼镜。
)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分组讨论,完成活动帮助卡。
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相同点?学生1:它们都是透明镜片,而且都是由玻璃制造的。
主持人: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学生2:它们的厚度不同。
放大镜的镜片是中央厚,边缘薄;玻璃片厚薄均匀;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央薄,边缘厚。
学生3:放大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将物体的图像缩小,用玻璃片看物体,看到的物体和原来一样大。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4.小结:我们把这种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这种镜片能把图像放大,可用于制作放大镜。
探索二:影响镜片放大倍数的因素1.过渡:通过不同的镜片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那么通过不同的放大镜,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预设:不一样。
)2.布置任务: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镜片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器材培训
器材名称:放大镜
主要用途:放大物体的影像,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
放大镜(2种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操作要点:
1、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的被观察部位,稍稍调整放大镜的高度,直到观察到清晰、大小适中的像;
2、观察时,放大镜的镜面应与视线垂直。
3、不能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看。
相关实验:1、种子发芽实验
2、土壤中有什么
3、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放大镜下的晶体
5、做个简易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