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_林藩

合集下载

教师师德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教师师德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

教师师德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教师师德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既有传统的基础,也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传统的教师师德价值观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操守,而现代的教师师德价值观则更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

本文将从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来探讨教师师德的发展和演变。

传统的教师师德价值观植根于我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

封建社会中自古就有“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师被视为社会的重要角色,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

传统的教师师德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以德育人”,教师应该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影响学生。

教师被要求具备忠诚、谦虚、正直、恭敬等品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传统的教师师德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因此,现代教师师德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基础。

其次,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以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

此外,现代教师也面临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尽管教师师德在传统和现代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教师师德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而现代教师师德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在传统和现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教师师德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自身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学习和进步。

其次,教育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师德评估机制,加强对教师师德的培训和引导。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关注教师师德的培养和传承,为教师提供支持和鼓励。

综上所述,教师师德的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传统的教师师德价值观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操守,而现代的教师师德价值观更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

教师师德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专题讲座《 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感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报道

专题讲座《 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感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报道

国培专家、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处处长林藩教授为培训班学员作《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感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专题讲座
6月2日下午,教育部国培专家、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管理处处长林藩教授以《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感悟《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专题讲座为“国
培计划(2016)”---宁夏回
族自治区培育性示范县(西吉
县)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
产福建教育学院研修班学员
开启了学习之旅。

林藩教授首先为学员解读《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引导学员体会《专业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以师德为先,重视教师能力提升,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精神,认为《标准》的关键词是“教育”,核心则是“道”。

林藩教授指出为师之“道”,包含悟“道”、传“道”、领“道”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通过观察、反思、实践、总结和研究等方法把握师“道”,走向卓越,引领建设现代教育之道!林藩教授精彩的演说,独到的见解使参训学员受益匪浅,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为培训班的学习带来了良好的开端。

传承师道师德师风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传承师道师德师风的传统与现代价值

传承师道师德师风的传统与现代价值在中国古代,师道师德师风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作为教育工作者,师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人。

传统的尊师重教观念使得师道师德师风一直被遵循并信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师道师德师风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也逐渐凸显出来。

首先,传承师道师德师风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导师,教师应该给学生做出正面的示范。

通过不断强调师道师德师风,教师能够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公民。

师道师德师风的传承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从而有助于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其次,传承师道师德师风有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价值。

师德不仅仅是教师的道德操守,也是师生之间关系的基石。

教师以德为师,以身作则,这种榜样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学生。

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意,以及对教师的认同,也是师道师德师风传承的重要目标。

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并有效地进行学习。

另外,传承师道师德师风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保护学生权益的价值。

师道师德师风的传承使得教师加强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权益,确保他们在学校得到安全和和谐的教育环境。

师德师风的建设能够减少教育中的权力滥用情况,提高教育公平公正性,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此外,师道师德师风的传承也能够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尊师重教观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持之以恒地培养和传承师道师德师风,可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

同时,通过师道师德师风的传承,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相辉映中,师道师德师风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通过传承师道师德师风,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保护学生权益,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师德师风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审视

师德师风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审视

师德师风的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审视师德师风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支力量,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应与当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

在现代社会中,师德师风的价值意义日益凸显,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审视、理解与探讨。

一、传统文化价值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者,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学生成长道德塑造的重要力量。

在古代,师德师风被视为教育事业的灵魂,师者应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以身作则,以德为师。

这一传统的师道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体现了师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尊师重教的传统也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价值。

师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这种传统的师道观念也帮助我们思考当代教育中的师德建设,如何传承并发扬这一价值观念。

二、当代价值观念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师道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调整与变迁。

当代社会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德”字,即强调师者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

师德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师德师风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它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以身作则,更需要在社交媒体等现代场景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示范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师德需要与时俱进,注重细节,持之以恒。

三、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结合传统文化价值与当代价值观念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传统文化中的师德师风可以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

如传统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可以与当代教育理念中的“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相对应。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也可以指导当代教育中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者要从自身做起,以高尚的品格和优秀的专业素养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提倡尊重、关爱、平等和公正的教育观念,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弘扬传统美德 师德师风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弘扬传统美德 师德师风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弘扬传统美德师德师风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这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体现了多年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尤其是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师道和师德成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传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作为教育的重要力量,教师的角色尤为突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品德的引领者。

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应当具备的一系列素养和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弘扬师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的行为和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

教师应以身作则,以优秀的品德和价值观影响学生。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不仅能够引领学生的道德观念,更能够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

传统美德如诚信、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应被教师注重并积极传递给学生。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积极倡导诚信,教授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反对抄袭和作弊行为,培养学生正直和诚实的品质。

同时,将孝道作为教育内容之一,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庭,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引入,促进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与认同。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四端五常”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关传统美德故事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更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过程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第三,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师德的培养和引导。

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织,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师德的监督和评估。

同时,可以设立师德评选奖励等活动,鼓励和激励教师积极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师德的培养中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师的道德建设。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

浅谈传统师德的当代价值
又要注重针对性的教育。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传统师德是一份宝贵的道德文明遗产,我们需要批判继承,去除其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予以补充和发展。

中国传统师德要求教师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诲人不倦,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不耻下问。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持续不断地研究与发展,树立榜样,关心学生成长并因材施教,用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更多高素质人的诞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于奉献,认识到在教学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中国传统师德文化是一种古老而深厚的价值观念,关注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种传统师德文化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强调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教师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传统师德文化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品行端正、言行一致。

这种价值观念对教育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提出了高要求,对于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强调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传统师德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素养,将教师视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者。

这种价值观念鼓励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幸福。

教育者通过与学生的深入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能力。

此外,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强调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感。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传统师德文化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们要积极投身社会,关注社会问题,通过教育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师德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者应当秉持传统师德文化的精髓,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传统师德要求对当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杨新萍

我国传统师德要求对当代师德建设的启示 杨新萍

我国传统师德要求对当代师德建设的启示杨新萍发表时间:2018-09-18T09:56:07.450Z 来源:《知识-力量》1月中作者:杨新萍[导读] 我国传统对教师的道德品行具有很高的要求,在内在和外在的共同要求下,我国古代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反观我国当今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摘要:我国传统对教师的道德品行具有很高的要求,在内在和外在的共同要求下,我国古代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

反观我国当今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道德愈发呈现滑坡的趋势。

本文通过反思我国当代教师道德所存在的问题,借鉴我国古代师德建设的相关经验,对新时代的师德建设提供相关对策,为新时代我国的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师德当代师德问题原因师德建设一、中国传统的教师道德要求我国古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要求 “师者,人之模也,无德者无以为师” ,也就是教师需要让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标准达到能够为世人做榜样的标准,没有道德的人不能成为教师,这就要就教师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传统的教师不需要考取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的证书,但是他们的教师资格都是经过世人评定的。

一个私塾先生,没有渊博的学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难以安身立命、维持生计的。

相比于当代教师来讲,中国传统教师的道德水平更加受到重视,教师被辞退的风险也远远高于现在的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不断完善自己的自驱力,在能力和道德方面都不断地提升自己。

二、当前我国教师道德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近年来我国教师道德问题饱受争议,层出不穷的虐童事件、性侵事件,使教师的形象变得越加畸形,近代逐渐建立起来的教师的形象和地位也慢慢的付诸东流。

从“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到“大学生性骚扰”事件,人们很难相信将孩子送到学校学习就是安全的,“教师”这个曾经光荣的称号如今变得饱受非议。

有些教师的并不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是自身的道德素质过低。

有些教师没有经历过严格的筛选,鱼目混珠混进了教师的队伍当中。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

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探讨中国传统师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培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师德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内涵、当代社会的需要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爱岗敬业:教师应当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2. 为人师表: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3. 授业解惑:教师应当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授业解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无私奉献:教师应当无私奉献,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付出努力。

二、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师德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传统师德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等,与当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相符,可以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

另一方面,传统师德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教书育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对于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需要采取多种途径。

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途径来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宣传来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

通过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多种方式来弘扬中国传统师德文化。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导语:师德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对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要求。

中国传统师德深植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敬畏之情。

如今,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师德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传统师德的内涵中国传统师德强调教师的高尚品德和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识和专业能力。

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教师还需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引导学生的成长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教育。

二、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价值1. 弘扬中华文化:中国传统师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师德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2. 培养优秀人才:中国传统师德以教书育人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

通过传统师德的引领,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 塑造良好社会风气: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传统师德强调教师以身作则,教师的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形成与传播。

4.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教育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师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5. 提升教育质量:中国传统师德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传统师德的现代实践1. 倡导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普遍追求。

传统师德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论贫富贵贱,都应给予平等的关爱和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 强化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是培养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师德既反映了教师集体和教师行业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同时也表现为个体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体自我完善的手段,也是对个体的自我约束;既有内在的精神实质,也有外在的表现形式。

师德的内在精神实质是教师人格和教师。

外在的表现即师德规范,是对一定社会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中伦理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评判教师行为的道德准则,体现出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作用。

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互为表里,两者统一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

师德具有传承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需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师德。

教师是社会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需要将自己的师德传承给后代,以确保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师德的传承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师德的内涵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更新自己的师德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师德的传承性也意味着教师需要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成为合格的公民。

这种传承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教育和传承,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师德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其作为师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师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师德,需要清楚认识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内涵,包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师德的传承和发展。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研究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

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以提高教学能力。

这是传统师德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对最喜欢的老师的标准之一就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

因此,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不带有色眼镜看人。

这是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统一评价标准,不偏私,公正客观。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

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教师作为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其道德品行无疑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意义,并进一步论述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在于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道德正直的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其在思想、品德、智慧、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的榜样力量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人格。

二、塑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还在于其对校园环境的塑造作用。

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建立和谐、宽容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他们善于换位思考,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关爱和呵护,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

这种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进家校合作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还体现在促进家校合作方面。

教师是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桥梁,他们既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是学生家庭的顾问。

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促进双方合作共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四、推动教育公平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还在于推动教育公平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而道德高尚的教师能够坚守职业道德,公正评价学生,不偏袒任何一方,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力量。

他们注重关注弱势学生,主动提供帮助和引导,努力缩小教育差距,确保所有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五、推进社会进步教师道德品行的现代价值还在于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道德高尚的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新一代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师德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师德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师德的时代价值与意义在当代社会中,师德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瞩目的话题。

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师德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还涵盖了与学生、家长、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就师德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师德的重要作用。

首先,师德的时代价值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公民。

良好的师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师德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才华的人才。

其次,师德的时代价值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该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支持者和朋友,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师德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亲近而又尊重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关怀。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并且在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师德的时代价值还体现在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中。

教师和家长是共同关心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师德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共同合作培养孩子。

师德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教师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家长,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注,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得到良好的关怀和教育。

在社会方面,师德的时代价值也不可忽视。

教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直接影响和引导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师德的时代价值体现在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坚守道德底线,在教育教学中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社会的风向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师德的时代价值也关乎教师个人的发展。

师德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良好的师德能够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如何将中华传统师德与当代要求相结合

如何将中华传统师德与当代要求相结合

如何将中华传统师德与当代要求相结合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既有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如爱岗业、忠于职守等,又有其特殊性,如爱教爱校爱生,勤学勤教勤研,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甘为人梯等.在当前,明确新时期师德的内涵和特质,对于广大教师坚定职业理想、加强师德修养,树立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作为人民教师,就要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良好师德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对教育管理者而言,只有真正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才能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才能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永恒的主题常抓不懈。

应该说我们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不错的,大多数教师能够遵守师德规范,他们工作态度端正,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个队伍中有部分教师的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较差。

主要表现为:不注重为人师表,不追求精益求精,不把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本分和义务。

他们有的在岗上出勤不出力,工作敷衍塞责,教学马虎应付。

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需求,不根据实际情况备课,不改进教学方法,不因材施教;有的教师知识更新的主动性与运用新知识的自觉性不强,他们参加教科研与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因循守旧,工作能力跟不上形势需要;有的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热衷于第二职业,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与中庸思想较为严重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师德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虽然只是个别现象,或者说是局部的问题,但是在推进新课改当今形势下,如果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蔓延整个队伍,影响到这个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就会阻碍教育教学改革大局的深入发展。

教师师德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教师师德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教师师德的现代价值与意义人们常说,教师是社会的工程师,教师的师德是教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石。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师德的价值与意义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从现代角度探讨教师师德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首先,教师师德在现代社会扮演着塑造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角色。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年轻一代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价值观念相对模糊。

而教师作为学生们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榜样力量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师德,将导致学生思想的偏差和混乱,甚至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教师师德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从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次,教师师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教育改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他们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成效。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他将本职工作视为神圣使命,积极践行教育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他们勇于创新,乐于探索教学方法和方式,积极适应社会变化,拥抱新科技,为教育改革注入新鲜动力。

相反,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将会限制教育改革的进程,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落后于时代的潮流。

再者,教师师德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道德修养。

而教师师德作为一种师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高度。

当教师们以正确的师德要求自己,积极追求美德,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不仅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更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品质的人才。

最后,教师师德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其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向前发展。

而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在教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职业发展。

优秀的师德可以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和认可,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有助于教师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提升空间。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

【教育伦理】中国传统师德及其现代价值徐少锦(南京审计学院教授,江苏南京 210029) 〔摘要〕 本文在勾画传统师德产生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概括出六大师德规范与四大教师伦理精神,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师德理想人格的设想。

〔关键词〕 师德 师德理想人格 奉献 创新〔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2)05-0073-06意思是不论贵贱、贤愚、华夷,每个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孔子表示:“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5]只要主动送上十条干肉,作为确定师生关系的见面礼,他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这一方针表现出孔子的博大胸怀,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二)爱生亲徒,乐教不倦。

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为座右铭,对学生关怀备至,亲切异常。

清代唐甄(1630~1704年)在谈到教师为什么要亲近学生时说:“教者贵亲,亲者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

煦妪覆育,如鸡之伏卵,而后教可施焉。

”[7]教师对学生有了爱心,才会接近他,理解他,从而能产生感染力,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

(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论语・子路》说:“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起模范作用。

《河南程氏粹言》卷二指出:“圣人尽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故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

”《朱子语类》卷三四认为,教师“为之是仁圣之道,诲之是以仁圣之道诲人”,只有率先示范,作学生的榜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循循善诱,耐心引导。

颜渊称颂其师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自己“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8]。

孟子主张教育必须从立志入手,《孟子・告子上》指出:“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

”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如同教射箭的要让学生射中目标一样。

《礼记・学记》认为:“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通过简约的语言、细小的事情启发学生明白道理、一心从善。

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

传统师德的现代意义(一)知识素养专业化,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

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

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让学习支撑我们的生命,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学习的楷模。

作为国家教育功能的具体实行者,教师的不断学习不仅是为了民族的复兴与进步,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具体到老师而言,我们面对的是的学生,如何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常用常新,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明、用得到我们所教的专业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以笔者所教的为例,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尽管目前的老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从毕业到走上工作岗位再到逐渐适应教师的工作,肯定是发生相应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时间内,信息技术学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不加强学习,就没办法实现自己知识的专业化,自己都不懂东西如何能够教学生呢。

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相关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等。

要学会如何把自己拥有的知识有效的传授给学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努力抓住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利用各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如考研、读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0-07-30中国传统师德规范的当代价值林 藩 徐丽仙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师德规范中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 师者,人之模范 、 博喻 、 知新 诲人不倦 等有关问题的论述,指出其对当今师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国 师德规范 当代价值师德,作为调节教师职业内部利益矛盾及其师生关系的手段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的产生而产生。

在我国,教师职业是较早出现的职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也就由来已久,构成了传统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师道德时,深感到无论它的局限方面,还是它的合理部分,都无不为当今师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因此,挖掘、整理传统师德的宝贵财富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一项课题。

中国传统师德规范十分丰富,本文仅就其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四条主要的师德规范作些分析。

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礼记 文王世子 指出: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

所谓老师,就是通过传授事实而晓喻道德。

按儒家的观点,晓喻道德实质上就是要晓喻 礼 。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1)可见在儒家那里,礼是一切法律和与之相类的规定、条例的总纲和纲要,学习能达到礼就到头了,这样就叫做达到了道德的极点。

相反不知礼就无异于禽兽,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2)。

所以, 不学礼,无以立 (3)。

而学礼不能无师, 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4)教师可以正确解释,教授礼,无礼是无法端正人的行为,去掉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无师就不知礼是什么了。

可见教 事 是喻 德 的前提和保证,喻 德 是教 事 的体现和结果,而礼则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传统师德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礼)之间的关系这具有合理的因素。

第一,教 事 与喻 德 的统一。

教 事 要喻 德 ,喻 德 离不开教 事 ;教 事 须围绕喻 德 ,喻 德 是教 事 的归缩,是通过教 事 实现的。

在以儒家传统为主流的传统师德中,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即 礼 的教育,以致于唯道德教育是举,这虽然有其狭窄的一面,但它揭示了教 事 与喻 德 之间的手段与目的关系,这对于今天我们正确认识 教书育人 这一重要的师德规范是有启发的。

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现育人的目的,教书与育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但是目前在教学活动中,要防止有两种片面的认识,第一种是把 教书育人 简单片面地理解为 既教书又育人 ,把教书、育人当作两种独立的职责。

其实,教书育人包含两层的意思:一是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两种目的(两种职责);二是教书即育人。

没有不育人的教书,只有育什么人、怎样育人、在什么方面育人而已。

通常人们说: 教师就是教书 ,这说的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但这里的教书,实质是育人的教书,离开育人的教书是不存在的。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书是育人的代名词,或者说教师的职责可以用教书或育人两个词来替换,但不是两项职责。

第二种片面的认识,是把育人简单地等同于德育。

育人的内容是全面的,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德育是育人的重要方面,但不是育人的全部。

那种把育人完全等同于德育,把教书与育人割裂的认识是不利师德建设的。

第二,教 事 与 礼 的统一。

教 事 与 礼 是教 事 与喻 德 的转化形式,这一转化不但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目标,而且规定了教 事 的具体性质,那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世代承袭封建的礼制,并以此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行,从而培养一代代封建制的 孝子贤孙 这其中的局限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强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相结合却则值得借鉴。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都是该时代精神、时代特征、时代要求的反映,正是教育根源于社会的政治经济,于是才有了不同时代的教育特征、不同时代的教育要求,也才有了规范和评价一定时代的个人与集体的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道德行为的标5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准。

今天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防止教育非政治的倾向。

江泽民同志在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强调了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里讲政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其基本精神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讲政治的要求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育要坚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师)是否坚持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是今天衡量教育(师)道德的核心标准。

师者,人之模范师者,人之模范 (5),模范就是榜样,作为人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同的榜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榜样问题倍受历代的教育思想家们所重视。

传统师德的榜样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尚品行的榜样。

论语 子路 中强调教师应身正,指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荀子则认为: 夫师以身正仪而贵自安身也 、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6),强调教师要 正仪 ,要 善先 。

而清代陆世仪在 思辩录辑要 中更强调: 人品不立,则自知不足以师 ,同时代的张行简在 熟中琐言 端品 中说: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

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 等等都认为没有高尚的品行,没有先于人的品行都不能为人师。

二是业精的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7)强调了教师必须有高于人的理论知识水平,才能完成 传道、受业、解惑 的任务。

在传统师德中关于榜样的论述是随处可见,同时封建的价值倾向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教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则是宝贵的经验。

第一, 师者,端品为先 。

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品德而且还要为 先 。

这在今天师德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 端品为先 是教师出好 产品 的保证。

教师的劳动是造就人、培养人的劳动,劳动 产品 的质量关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

良好的品德才培养出质量合格的接班人,不良的品德只能培养出社会的破坏者,一定意义上良好的教师品德,精深的学业就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事情;而不良的教师品德,精深的学业只能成为坑害社会、坑害人民的帮凶。

因此 师者,端品为先 既是师德的要求,又是对教师的忠告;另一方面, 端品为先 有利于师风、教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转变。

从业人员的道德风貌对社会风貌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有利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反之不良的道德风貌,则有碍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尤其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如教师、公务员等),其道德风貌对人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影响特别重大。

因此重视从业人员的道德风貌尤其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人员的道德风貌的建设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今天要改善社会风气,就要特别强调从业人员尤其是强调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人员的 端品 要为先。

第二, 以其身为学生之律度 。

(8)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言传而且还要身教。

身教主要有两层的意义:一是显性的身教,即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自觉地对学生的影响,二是隐性的身教即教师在活动中,自然地将自己的作风、志向、观点、态度、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为人处事等对学生形成的示范。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注意教学的效果,还要注意人格示范的效果;既要注意课内的效果,还要注意课外的效果;既要注意正式活动的效果,还要注意非正式活动的效果;既要注意显性的教育效果,还要注意隐性的教育效果,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

博喻 、 知新礼记 学记 中指出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作为人师必须广泛地通晓知识。

王充也有同样的看法, 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9)那么要实现 博喻 就要有 知不足 的态度,正如 礼记 学记 所言: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等等。

传统师德从教师的特殊地位出发,在强调教师要博喻的同时还要求教师要 知新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温习旧知识,会有新体会、新发展 这些思想虽然未必尽意,但值得借鉴。

第一,学而知不足。

知不足 其正向的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要虚心地学习;其反向的意义就是 我不如人 , 礼记 学记 明确指出: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等等这些道出了一个共同的认识;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识 无知 。

作为人师应该要有比学生更丰满的知识储备,教师就是 知识、本领、技能 的化身,这是作为教师的根本条件。

但是这又不等于每位教师,时时处处、方方面面的知识、本领、技能都 丰满 了,因此每位教师只有认清了这点,才能 自反 、 自强也 (11)。

第二,学而致用。

王充在谈到教师的 博学 问题时,指出: 古今不知,称师如何! (12)在这里王充把62000年第3期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知 与 师 联系起来。

知 是为了 称师 , 称师 必有 知 ,这种学用结合的师德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师德的一大特点。

今天,为什么许多学生厌学呢?原因多种多样,但是若从教的角度分析,一大原因就是教员离开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离开了各自学科的特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同时也离开了自身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研究学什么、补什么,因此导入了 学离开教 教离开生 生而厌学 的教学怪圈。

如果我们能从先哲的学用结合的思想中醒悟的话,于教学、于社会就大有裨益。

第三,学而思进。

孔子认为 温故 ,能够 知新 。

事实上,他却蕴含着另一个思想: 学 能够 知新 。

我们正面临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意味着一个知识的老化与新知识出现迅猛的时代的到来,要挑战这个时代,无疑只有学、不停顿地学。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学完了的时候,因此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不会随之变化的,这就是:一学是为了思。

学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的力量,以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二学是为了创造。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到来都是人类知识水平、创造能力展示的结果。

一个缺乏创造力的社会,必然是停滞不前甚而是倒退的社会。

在教育作用日益被认清的今天,作为教师就必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学,为了推进社会的发展而学习,学习再学习。

诲人不倦仁是孔子道德的核心,仁的基本精神就是 爱人 , 爱人 在教师道德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诲人不倦 (13)。

那么如何做到不倦地诲人呢?其一,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教诲不倦。

子路能成为难得的政材,就是得益于孔子的教诲。

其二,必须 有教无类 (14)。

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分,但唯有教育是共同的,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

其三,要因材施教。

对不同能力、志向、品德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唐代的韩愈认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